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考备考 2016 年高考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 100 题 含答案 1 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润例 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 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 阳文 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 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 金石 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 涉及文字 历史 书法 文学等 D 闲章 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 内容广泛 意趣盎然 答案 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 凹陷为阴文 2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矣 作为古代文言助词 用于句末与 了 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 通 也 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 鲁 既可以指古国鲁国 也可作姓氏 如工匠祖师鲁班 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 在中国汉代 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 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 四库全书 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 由纪昀等多位高官 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 史 子 集四部 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 中国古代所有图书 故称 全书 答案 B 鲁班的姓氏不是鲁 姬姓 公输氏 名班 人称公输盘 公输般 班输 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 惯称 鲁班 3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六宗 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 有时也指汉文帝 太宗 汉武帝 世宗 汉宣帝 中宗 汉元帝 高宗 汉明帝 肃宗 汉章帝 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 四邻各族 九夷 八狄 七戎 六蛮 的居住区称为 四海 五湖四海 也泛指全国各地 天下 C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 屈后仿作 汉初搜集 至 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 楚辞 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 今称为 楚辞学 D 姬 姓 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 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 黄帝 黄帝因长居姬水 以姬为姓 答案 A 考查古文化常识 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 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 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题难度较大 需要 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受禅 也叫禅让制 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 即群体中个人表决 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 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 既可指赴朝廷 又可指赴京都 转载 2016 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 100 题 1 C 嗣位指继承君位 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 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乞骸骨 自请退职的意思 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答案 C 嫡长子 继承制 而非 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牙门与牙旗一样 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 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 父母死后 子女要守丧 谓之 丁忧 C 征 辟指征召布衣出仕 与 察茂才 举孝廉 一样 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 乡 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 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 父老乡亲 答案 C 察茂才 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每月的初一称为 望日 夏四月之望 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 野史 是私家编撰的史书 野史氏 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 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 庙社 指宗庙和社稷 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答案 A 解析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 望日 每月的初一称为 朔 夏四月之望 是指夏历 农历 的四月十五日 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赐姓 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 持节 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 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 持节 假节 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 下官吏 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 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 践祚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类似用语现象很多 例如 践阼 践极 践统 践位 践国 践帝 践政 践袭 践莅 践事等等 2 D 薨 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或者封王的贵族 答案 践政 践莅 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 供职 充役之意 践袭 蹈袭 沿用之意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明道 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所谓 年号 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 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 礼部 是古代 六部 之一 管理国家典章制度 祭祀 学校 科举等 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 立生祠 是古代一种民俗 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 御史 是古代一种官名 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 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一直延续到清朝 8 C 解析 自发地 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 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 奉祀的对象也 不一定是 深得民心的官员 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一项的是 A 迁谪 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其中 迁 指官员的调动 有升有降 但 左迁 必是升职 B 母艰 就是 母忧 指母亲的丧事 C 河北 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 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 自号 旧时给自己取的号 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 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 无不别出匠心 各有所爱所好 答案 A 左迁 必是降职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 上林苑 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 床 古代的坐具 D 肃宗 皇帝的谥号 肃 恭敬 肃穆之意 10 答案 D 解析 皇帝的庙号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迁 在古代称调动官职 一般指升职 如 升迁 也指贬谪 放逐 如 迁谪 指贬官远地 迁客 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 的官 B 原文 宣德二年 中的 宣德 是年号 习惯上 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 如汉武帝 隋炀帝 而不称庙号 唐 朝以后 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 则改称庙号 如唐太宗 宋太祖等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文中的年号还有 英宗 C 明年进都督佥事 中 明年 指 第二年 而在现代汉语中 明年 指 今年的后一年 古今意义不同 进 在文中指 晋升 提拔任用 D 文中 谥武勇 的 谥 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 高级官吏 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 与品德修养 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 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王安石为王文公 范仲淹为 范文正公 11 B 英宗 是庙号 不是年号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日中 表时间 中午 12 点 又名日正 中午 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 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 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 节是符节 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如苏武 持节送匈奴使 D 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 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2A 不是中午 12 点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 又名日正 中午等 上午 11 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丁卯 己巳 戊申 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 可以用来纪日 纪月和纪年 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 具体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是指司马 司徒 司空 C 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 卒 D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3 C 薨 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帝后的死当称为 崩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 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 中试者皆称进士 3 B 拜 按一定礼节授予 任命 官职 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 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C 缘坐 是以家族本位 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 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 致仕 古人还常用致事 休致等名称 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4 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 魏明帝太和年间 错误 应为 隋炀帝大亚年间 15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 60 组 古代既可用来纪年 也可用来纪日 B 六部 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 考核 升降及科举取士 C 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 司业 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5 B 吏部 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 考选 升降 调动等事 兵部 负责军事 入军队编制 武官选授以及驻防 训练 检阅等 政令 礼部 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 科举等 16 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古时以 泰山 喻岳父 以 泰水 喻岳母 以 伉俪 喻夫妇 古代 朔 指农历初一 望 指农历十五 晦 指农历三十 礼记 曰 幼名 冠字 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 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 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 而字 古代以山之南为阳 水之南为阴 反之 山之北为阴 水之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 江阴在长江之南 杜工部集 杜甫 以官爵命名 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 以谥号命名 贾长沙集 贾谊 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古代 辰时 相当于现在的早上 6 点前后 午时 相当于现在的中午 12 点前后 A B C D 16 C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指夏历 农历 阴历 每月的最后一天 即大月三十日 小月二十九日 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 晦日即 初晦 受到古人的重视 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 避灾 祈福的美好愿望 辰时即食时 又名早食等 古人 朝 食 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十二时辰制子时 23 时至 01 时 丑时 01 时至 03 时 寅时 03 时至 05 时 卯 时 05 时至 07 时 辰时 07 时至 09 时 巳时 09 时至 11 时 午时 11 时至 13 时 未时 13 时至 15 时 申时 15 时至 17 时 酉时 17 时至 19 时 戌时 19 时至 21 时 亥时 21 时至 23 时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向是 3 分 A 陛 是宫殿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 就告诉在陛下的人 请他们转达 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 下 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 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 封章邯为雍王 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 封司马欣为塞王 辖咸阳 以东 封董翳为翟王 辖陕北 合称 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 战国 秦 汉时代 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 山东 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 以东 D 秦朝建都咸阳 汉朝建都长安 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 大散关以东 武关以北 萧关以南 处四关之中 故称关中 17 3 分 A 陛 是宫殿的台阶 殿下 是对太子的称呼 1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熊概 字元节 古人幼时命名 成年 男 20 岁 女 15 岁 取字 字和名使用有别 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 署 表示授予官职 兼 领 均表示兼任官职 行 守 均表示代理官职 权 则表示暂代官职 C 海盐民 民 是对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 布衣 黔首 黎民 生民 庶民 黎庶 苍生 黎元 氓等 D 蛮 由于受时代的限制 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 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 认真识别 往往用蛮 夷 戎 狄 胡 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 吴太伯世家 索引说 蛮者 闽也 南夷之名 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 通称 百越 或 越族 18 B 署 表示代理 暂任官职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五经 指的是 诗 书 论语 孟子 春秋 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 如河清 天和等 C 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 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 致仕 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 致仕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有疾患则提前 4 19 3 分 A 五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的合称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中 初举明经 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 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始于汉武帝时期 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 明经 为名 B 甚得夷夏之心 中 夷夏 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 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 在古代 以中原为中心 人们将处于东 西 南 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 西戎 南蛮 北狄 C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 中 弱冠 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以示成 年 但体犹未壮 还比较年少 故称 弱 冠 帽子 指代成年 D 授 迁 补 擢 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常见的还有 拜 转 徙 升 等 授 拜 转 补 是关于任 职授官的 擢 升 是关于提升职务的 徙 迁 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20 D 转 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张衡传 中有 再 转复为太史令 21 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 一句中 端拱 一词有多个义项 在这句中 应为 闲适自得 清静无为 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 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它确立于隋朝 此后一 直到清末 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 文中最后一段出现 解职 一词 这与 致仕 词义恰好相反 D 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 迁 在古代还有 左迁 右迁 的说法 右迁为升官 左迁为降职 21 答案 C 解职 与 致仕 词义相近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 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 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 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 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 粮草 被服等物资 D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 后也指国家 22 A 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 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出通判泉州 中的 出 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 琵琶行 中有 予出官二年 B 庠序 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 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 中有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 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 中国古代官署名 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六部之一 长官为户部尚书 23 答案 C 解析 国子监 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大学士 又称内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等 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振恤 即赈济与抚恤 即面对灾荒来袭时 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 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 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 致 意思是 获得 仕 意为 官职 致仕 指获得官职 24 D 致仕 指官员辞职回家 25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兼 领 均表示兼任官职 行 守 均表示代理官职 署 权 则表示暂代官职 B 表 即 奏表 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常含表志陈情 诉说心曲之意 如 出师表 陈情表 C 视事 指官吏到职办公 下车 指官吏初到任 乞骸骨 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致政 致仕 则指退休 D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与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合称为 春秋三传 25 3 分 参考答案 C 解析 致仕 指辞官或退休 2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贞元 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 要事 常常要更改年号 B 明经 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始于汉武帝时期 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 明经 为名 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 大臣 贵族 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 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 5 号 D 乞骸骨 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 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6 C 解析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2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古代男子 18 岁时举行加冠礼 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但体犹未壮 还比较年少 故称 弱冠 20 岁才为成年 B 进士及第 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 赐 进士及第 的称号 即状元 榜眼 探花 C 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 南郊祭天 北郊祭地 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祭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 地衹 人鬼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 故死为 卒 27 答案 A 古代男子 20 岁成年 行加冠礼 又称 弱冠 而非 18 岁 2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弹劾 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 经略 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 掌管一路或数路军 政事务 职位高于总督 C 世荫 是指在封建时代 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 屯田 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官屯与民屯之分 以官屯为主 2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弘治 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 年号 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始于汉武帝 B 疏 又称 奏议 或 奏疏 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疏的本意为 疏通 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 父忧 为 丁父忧 的省写 丁忧 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 丁忧期间 丁忧人不准为官 D 谥 谥号 是古代君主 诸侯死去之后 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 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29 D 是古代君主 诸侯 大臣 后妃等人 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3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谒庙 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 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 如太庙 B 稽首 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 稽首与顿首 空首不同 一般说来 稽首是臣拜君之拜 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空首是 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 太守 又称郡守 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 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 檄 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 是官府用于晓谕 征召 声讨等的文书 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30 B 应为 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3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殿试 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 在宫廷举行 由皇帝亲自主持 只考策问一场 B 中书舍人 给事中 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 政和 建炎 和 绍兴 是皇帝年号 C 补 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出 指京官外任 除 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 行伍 我国古代兵制 五人为伍 五伍为行 后用 行伍 泛指军队 31 C 除 任命官职 3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贞观 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 陛下 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 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 迁 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 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 用 左迁 来表示升官 D 乞骸骨 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 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类似的词语还有 致仕 32 C 左迁是贬官 3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中 第 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进士 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 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 拜中书舍人 指 授予中书舍人一职 徙明 亳 沧三州 指 调任明州 亳州 沧州知 州 C 丁母艰 是指母亲去世 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 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 舍 6 D 六经 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 论语 诗经 尚书 礼经 乐经 周 易 33 D 论语 不是 六经 六经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的合称 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 诗经 书经 即 尚书 礼经 易经 即 周易 乐经 春秋 3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 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 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 刺史是古代官职名 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 在这里仅是虚衔 C 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比如雍熙 D 赠 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 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34 D 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错误 过于绝对化 3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迁 调动官职 包括升级 降级 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 人们常在 迁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 升级叫迁升 迂授 降级叫迁削 迁谪 右迁 平级转调叫转迁 迁官 迁调 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 檄 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 用于晓谕 征召 声讨 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 著名的如骆宾王的 讨武瞾檄 在本 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 践阼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叫 践祚 登极 登庸 御极 D 卒 死 的 种说法 古代天子 太后之死称崩 百岁 千秋 山陵崩等 对 T i 公 侯 伯的世爵之死 称为 薨 有 官职 有名望的人死日 卒 只有平民之死 才直言不讳地通称 死 35 A 降级叫左迁 升级叫右迁 3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从 薄父死山阴 的交待来看 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 也不是读书人 只是个普通的百姓而已 B 寝庙 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 后殿曰寝 合称寝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 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 的礼制性建筑 C 霸陵 汉孝文帝刘恒陵寝 有时写作灞陵 灞 即灞河 河上有桥 名灞桥 因霸陵靠近灞河 因此得名 灞桥两边杨柳掩映 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 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D 史记 和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并称 前四史 史记 分为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五部分 36 C 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3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解褐 谓脱去布衣 担任官职 B 外姻 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 临幸 专有名词 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 博士 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37 D 博士 文中为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3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总角 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 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 部伍 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 部曲行伍 也泛指军队 C 嗣位 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 嗣 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 伯 是古代爵位称呼 旧时周代爵位有公 侯 伯 子 男五种 38 A 总角 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不分男女 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3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卿 是对他人的敬称 陛下 是对皇上的敬称 愚 是对自己的谦称 臣 也是谦称 B 拜 指授予官职 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迁 谪 转 徙 改 移 补 等 其中 迁 谪 都指贬官 C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朱然地位较高 故死为 卒 D 三国志 和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并称 前四史 其中 史记 分为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五部分 39 B 迁 指升迁 左迁指贬官 4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 称为进士 B 大学士 又称内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等 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7 C 刑部是古代 六部 之一 是掌管刑法 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 释褐 脱去平民衣服 喻始任官职 七品 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40D 七品十八级 错 应为 九品十八级 4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雉指的是城墙 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 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 缮甲兵 缮有修补 保养 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 诗 文学体栽的一种 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 抒发情感 但在此是 诗经 的简称 D 左传 为编年体史书 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41 B 缮在此处意为修补 修缮铠甲兵器 准备作战 4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称制 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 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 由皇后 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 仗节 是手执符节的意思 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 皇帝授予他们符节 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 屯田 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 遗民 有亡国之民 沦陷区的百姓 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 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 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 42 答案 D 根据语境分析 文中的 遗民 是原属金朝今属元朝的百姓 不愿归顺元 的说法没有根据 4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 分为即位诏 遗诏 表诏 密诏 手诏 口诏等 属于命令文体 B 古代举行仪式 授予官职称作 拜 如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的 拜相如为上大夫 C 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 最常见的是 卒 早亡一般用 殇 而 薨 则专指帝王之死 D 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 意为继承 继位等 如嗣王 意为继位之王 嗣君 意为继位的君主 43 C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4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刺史 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 是检核问事之意 即监察之职 史 为 御史 之意 B 大业 义宁 隋代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 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 从中原看 地处长江之外 故称江表 D 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 臣杀君 侄杀叔 甥杀舅等为 弑 44 答案 D 解析 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 臣杀君为 弑 45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 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 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 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 中 沙门 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 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 法师 师父 C 赠卫大将军 中 赠 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 在大臣死后 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D 诏班乐府 中 乐府 是音乐行政机关 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 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45 B 解析 悬壶 即悬壶济世 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 4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会试 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 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 在 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 三月 所以又叫 春闱 或 礼闱 B 勤王 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 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 工部 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D 敕 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46 D 无 肱股之臣 47 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 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肱之臣 辅佐帝王的重臣 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 四夷 即东夷 南蛮 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 自始皇起 古代君主自称为朕 朕 意思是天下皆朕 皇权独尊 D 贞观政要 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 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47 答案 A 股指的就是大腿 8 4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兼 领 均表示兼任官职 行 守 均表示代理官职 署 权 则表示暂代官职 B 表 即 奏表 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常含表志陈情 诉说心曲之意 如 出师表 陈情表 C 视事 指官吏到职办公 下车 指官吏初到任 乞骸骨 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致政 致仕 则指辞官 D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48 D 二十四史之首为 史记 49 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 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 优诏 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 至德 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 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 表 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 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 如 出师表 陈情表 等 49C 年号 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 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 始创年号元狩 并追建 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 元光 元朔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 天降祥瑞 或内讧外忧 遇到大事 要事 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 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 14 个 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如永乐 皇帝 乾隆皇帝 康熙皇帝等 5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 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 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考 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 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 先考 已故的母亲 称为 妣 先妣 已故父母就合称 考妣 C 冠 即帽子 免冠 就是脱帽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 18 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 备受重视 笄礼是年满 16 岁的少 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 在冠礼 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 女子可以梳髻 D 汉书 又名 前汉书 东汉范晔所著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 表八篇 志十篇 传七十篇 共 一百篇 汉书 语言庄严工整 多用排偶 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50 B A 项应为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 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 项 冠礼 为 20 岁 笄礼 为 15 岁 D 项应是 班固编撰 汉书 又称 前汉书 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 颜师古二度编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十四 史 之一 汉书 是继 史记 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与 史记 后汉书 三国志 并称为 前四史 汉书 全书主 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 公元前 206 年 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 公元 23 年 共 230 年的史事 汉书 包括纪十二篇 表八篇 志十篇 传七十篇 共一百篇 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共八十万字 5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学校有 庠 序 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 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 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 可译为 您 陛下的 陛 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 降级授予官职 贬谪官员 不限降低几级 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 迁谪等 51 B 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5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国子监 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 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 教授 学官名 始于宋代 为讲解经义 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 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 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 祭祀 贡举 户籍等事项 D 受禅 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52 C 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53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即岁稔不足支数日 中 稔 意思是 庄稼成熟 B 前抚王之诰 魏学曾相继绥辑 中 绥辑 意思是安抚集聚 C 厘两京 山东 陕西勋戚庄田 中 厘 意思是治理处理 D 致仕 中 致 意思是 获得 致仕 意思是获得官职 53 D 致仕 指官员辞职回家 5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9 A 文中的 授 迁 起 擢 进 改 兼 均指升官 B 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 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北齐始设 后历代相沿 明清时与刑部 都察院为三法司 会同处理重大司法 案件 C 诏狱 指九卿 郡守一级高官有罪 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 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 夺哀 犹 夺服 也叫 夺情 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54 A 改是改任 表调动 兼是兼任 同时监管 5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明经 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 始于汉武帝时期 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 明经 为名 B 行在 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 社稷 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 五谷丰登 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 国家的象征 后来人们就用 社稷 来代表国家 D 视事 视察 巡视政事 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 考核官员 55 D 视事 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多指政事言 56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故事 旧日的制度 例行的事 如 奉行故事 虚应故事 六国论 中 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之 下矣 中的 故事 即此意 B 中官 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 后来还可指宫内 朝内之官 本文的 中官 指宦官 又称奄人 内官 内臣等 C 出为湖广左参议 中的 出 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 中的 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中的 出官 也是这个意思 D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 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 民政 以 巡行天下 抚军按民 而名 56 A 六国论 中的 故事 是 旧事 先例 的意思 5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郎中令 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 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 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 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 禁中 即宫禁 是指皇帝 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 臣下不得任意出入 故称宫禁 C 关中 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 因为西有大散关 东有函谷关 南有武关 北有萧关 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 戍漕 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 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 D 戍漕 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贞观 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 陛下 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 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 迁 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 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 用 左迁 来表示升官 D 乞骸骨 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 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类似的词语还有 致仕 58 答案 C 左迁是贬官 5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曲笔 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 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 幸东都 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 幸 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 隋唐时指洛阳 C 故事 是古今异义词 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 先例 D 封百户 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 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59 A 此处的 曲笔 意思是徇情枉法 魏游肇为廷尉 帝私敕肇有所降恕 肇执不从 曰 陛下自能恕之 岂可令臣曲笔也 译文 北魏时游肇任廷尉 魏宣武帝私下敕令游肇有所宽恕 游肇执意不从 说 陛下自己就能宽恕他 怎么可以叫臣徇情枉法 呢 6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头说刘温叟 七岁能属文 善楷隶 这里的 楷隶 指的是 汉字七体 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 中的 楷书 和 隶书 B 第二段说 一日晚归由阙前 阙 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也常用来借指 朝廷 如张养浩的 山坡羊 潼关怀古 说 10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 文末说 炳 烨并进士及第 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 赐 进士及第 的称号 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 第三名叫探花 D 本文节选自 宋史 刘温叟传 宋史 和司马迁的 史记 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 等二十四部正史 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 二十四史 60 D 资治通鉴 是编年体史书 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 史记 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 因此 资治通鉴 不在二十四史 之列 至于 资治通鉴 算不算正史 说法不一 汉语大词典 电子版 释义 正史 1 指 史记 汉书 等以帝王本纪为纲 的纪传体史书 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 1921 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 新元史 合称二十五史 2 有以纪传 编年二体并称正 史的 参见 明史 艺文志 6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字 又称 表字 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不管男女 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 之人 C 比部 魏晋时设 为尚书列曹之一 尚书 门下 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 勤王 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 而臣下起兵救援 称为 勤王 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 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61 A 字是成年时才取的 名不是 6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古代 父母死后 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 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 不预吉庆之典 任官者须离职 B 故事 有多种含义 也指一种文学体裁 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 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 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62 C 自秦朝开始 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负责监察朝廷 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6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古代中国 名多由长辈起取 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 字是男子 20 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 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 影响 没有取字的权利 B 沙门 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 也指佛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 意思是 觉者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 觉悟 C 经史子集 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指儒家经典著作 史即正史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 并用以 命名 如 四库全书 D 春秋公羊 是 春秋三传 之一 春秋 是编年体史书 言简义深 如无注释 很难理解 注释 春秋 的书 有左氏 公 羊 谷梁三家 63 A 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 错 例如 蔡琰 字文姬 又字昭姬 6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夺情 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 亲父母的丧事 自闻丧日起 不计闰 守制二十 七月 期满起复 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 夺情 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 可不必去职 以素服办公 不参加吉礼 守丧期间从 军作战称为 墨绖从戎 B 甚得夷夏之心 中 夷夏 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 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 在古代 以中原为中心 人们将处于东 西 南 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 西戎 南蛮 北狄 C 增峻城隍 城 原指护城河 隍 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 大多由 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 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 尚书省 是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 前身为 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64 C 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65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 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 因此 北面 有臣服于人之意 B 布衣 指麻布衣服 代指老百姓 在古文中黎首 黔首 黎民 庶民 孤 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 传 字在文中位于 乘 字后 应该为名词 说文 中提到 传 遽也 驿递曰传 因此传有驿传车马之义 古者以车 11 驾马 乘诣京师 谓之传车 D 古人有姓和氏之分 姓者 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者 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所以别贵贱 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 65 B 孤是君主的自称 老子 贵必以贱为本 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为孤 寡 不谷 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 礼 记 天子之妃曰后 诸侯曰夫人 大夫曰孺人 士曰妇人 庶人曰妻 6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 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 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 朕就是我的意思 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 无论王公贵族 还是市井小民 都可以自称朕 从秦始皇开始 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 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 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 无论是哪种意义 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 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 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 用金 铜 竹 木等不同原料制成 用时双方各执一半 合 之以验真假 66 3 分 C 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6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袭爵 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侯 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 建兴 成帝 咸康 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 年号 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 至尊 是对皇帝的敬称 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 陛下 万岁 主上 圣上 等 D 赠 又叫 追赠 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67B 成帝 是帝号 而不是帝王年号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包括谥号 庙号 年号和尊号 庙号 谥号为最高统 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 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 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 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年号 为最高统 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对明朝 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 尊号 为皇帝在位时期 由臣下给予的尊称 亦作为帝号 尊 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 尊号字数不一 常遇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抽奖动机心理研究-洞察及研究
- 林业市场预测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建筑会议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法院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标准化生产体系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植物量子材料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南京安全员a证题库及答案解析
- 煤矿掘进机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生产班组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安全保卫制度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539-2008耐油石棉橡胶板
- GB/T 11270.1-2002超硬磨料制品金刚石圆锯片第1部分:焊接锯片
- GB/T 10159-2002钢琴
- 储备粮直属库原粮储存项目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 第四章-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件
-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课件
- 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考研大纲
- 品管圈提高痰培养标本留取率
- TSG11-2020 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物业小区绿化服务程序
- 土地管理法(1986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