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12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12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12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12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第 1 1 课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发达的古代农业 考纲课标解读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 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概括梳理 一 早期古代中国生产的出现 1 原始农业的出现 1 出现 地位 3 概况 工具 耕作方式 生活方式 2 商周时期的农业 1 生产工具 2 耕作技术 3 作物种类 4 生活方式 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 耕作方式 1 春秋战国 2 汉朝 3 汉朝以后 4 隋唐 2 耕作技术 1 春秋战国 2 西汉 3 魏晋南北朝以后 3 耕作制度 1 西汉 2 宋朝以后 4 农业灌溉技术 1 水利工程 战国 汉朝 2 灌溉工具 曹魏时 唐朝 宋朝 明清 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形成 1 时间 2 原因 2 特点 1 2 3 3 地位 4 成长的条件及艰难因素 1 条件 用心 爱心 专心 2 2 艰难因素 四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 2 3 4 重点难点突破 1 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首先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 应对 自然条件而产生的 它是建 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的 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 升华 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 耕一耙一耢一压一锄 防旱保墒耕 作体系 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 耙 耖 耘 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 就成为传统农业精 耕细作技术体系 这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 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 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会 为精耕细 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第三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我国自战国以来 精耕 细作农业也进入了成型期 铁犁牛耕的使用 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樊篱 从此农 民土地私有 可以买卖 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人身相对自由 经营比较自主 地 主则主要采取租佃制方式经营 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 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 附轻些 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为高 但在多子继承 土地可以 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 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 生产条件不稳定 这样 中国古代农民就有必 要 有可能 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劳动 精细耕作的方法 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 的产品 我们知道 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要靠人 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精 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正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 同时 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 量薄弱 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 经常受土地兼并和地主夺佃增租的威胁 扩大生产规模是 很难的 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 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 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 另外 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 生能力 从唐宋迄明清 正是地主经济制的自我调整 使小农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 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 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 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为 人多地少 这种情 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 到了清代 地主制经济制度的调整导致 农业生产的高涨 这就为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质基础或现实可能性 当时人口的增长还与安 定的政治局面和 摊丁人亩 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的政策有关 2 自然经济的结构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 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 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小农经济下 农民经营规模很小 农民在自己有限的 土地上 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 沉重压迫与剥削下 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每遇灾荒瘟疫 多数农民 家庭就会陷于贫困 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考点强化训练 一 选择题 1 最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是 2 小农经济的特点 09 年山东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 人流 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 小 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 做到了 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B 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居民流动性很小 D 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3 小农经济的局限 09 年山东 一头牛 一方田 老婆孩子热炕头 是中国古代农民 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 封闭保守 B 精耕细作 C 耕织结合 D 艰难脆弱 4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09 年山东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 据罗马时代 克洛 米拉农书 记载为 4 5 倍 据十三世纪英国的 亨利农书 记载为 3 倍 而从 齐民要术 看 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 24 200 倍 麦类则为 44 200 倍 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 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 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 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发达 5 自然经济的特点 09 年山东 宋代诗人范大成在田园组诗 四时田园杂兴 中这样描 写夏季的农村生活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 瓜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C 商品经济的发达 D 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6 认识小农经济 09 年山东 庄子 让王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 而心意自得 这话 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展现了自给自足 生活富裕的画面 体现出人与自 然的和谐相处 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B C D 7 农具的改进 09 年山东 下面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 我国古代商业结构的调整 D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8 古代对农业的重视 09 年山东 礼记 有 天下为籍千亩 天下亲耕于南郊 以供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斋盛 的记载 礼记 有仲春 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 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 种国家礼仪 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 籍田礼 和 亲蚕礼 这表明 A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 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 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 统治者 以民为本 9 铁农具的改进 09 年山东 在河南辉县曾出土了一个铁犁 构造比较简单 没有犁壁 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做垄 此生产工具的出土证明了铁农具最早出现的时期可能是 A 春秋 B 西汉 C 东汉 D 三国 10 小农经济的影响 09 年江苏 马克思指出 东方小农 不能自己代表自己 一定要别 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 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 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 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 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 C 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 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 非选择题 11 09 年广东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开始使用 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 并首先在黄河中下 游地区实行起来 秦汉以来 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耕犁也有所革新 除犁铧是全 铁外 还创造了犁壁 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唐帝国前期 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 大的贡献 这就是曲辕犁 又称江东犁 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 因而特别适于 土质粘重 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 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 农具发展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 牛耕大量退出 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 东犁 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 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 用人 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 乃粒 稻工 记载 吴郡力田者 以锄代耜 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 窃盗死病之变 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 在美国 由于农场规模巨大和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 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 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 50 英亩的土地 联合收割机能自动的收割庄 稼 打谷脱粒 甚至能自动的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 加拿大的小麦 澳大利亚的羊 肉 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 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因而农民受农业革命 的影响并不亚于工匠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原因有哪些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 3 据材料三 分析拖拉机 联合收割机推广的原因和影响 到了近代 西方的农耕技术 为什么会领先世界 参考答案 1 D 解析 抓住 唐朝农业生产 信息 排除选项 A 项为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 B C 项为西汉时期播种机和耕作方法 排除 A B C 三项 D 项为唐朝耕作工具曲辕梨 用心 爱心 专心 5 2 A 解析 抓住关键词 运动半径很小 而选项中的 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出自老子言论 小国寡民思想 是老子的理想社会 故选择 A 项 3 A 解析 注意 反映 在此处的指向 B C 是小农经济的内容 D 项不能反映古代农民 的向往 排除 B C D 项 4 B 解析 A 项所述过于笼统 B 项包括 D 项 C 项不是原因 是表现 排除 A C D 三项 5 A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 B C D 项不符 合题意 6 D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项中的 生活富裕 不符合历史事实 排除含 的选项 7 B 解析 注意图片所表达的意思 第一幅图片是古代松土用的骨耜 第二幅图片是二牛 一人的犁耕法 这些信息告诉考生图片反映了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A C D 项不符合 题意 8 A 解析 抓住关键词 春季举行 籍田礼 和 亲蚕礼 B C D 项不符合材料史实 9 A 解析 注意关键词 铁犁 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 A 项符合史实 10 C 解析 小农经济时代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11 解析 回答第 1 问时注意关键词 耕犁革新 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 江南 水田中使用 第 2 问要抓住 铁搭 信息 第 3 问的 原因和影响 答案来自材料 三 近代史与工业革命相联系 答案 1 特点 耕作技术不断革新 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