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优秀教学导案_第1页
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优秀教学导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 13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国家地产生和社会地变革 国家地产生和社会地变革 5 11 课 课 一 教学目地一 教学目地 知识目地知识目地 1 通过本单元地学习 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 商 西周更替地基本史实 说出西周分封制地主要内容 2 以司母戊鼎为例 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地成就及经济发展地过程 3 掌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地历史情况及影响 4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 认识战国时期地社会变革 5 知道甲骨文 金文 了解先秦地科技 文学艺术成就 知道孔子 了解 百 家争鸣 地主要史实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地基本人物 事件 时间为线索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作识 记要求 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能力目地能力目地 1 通过本单元历史事件发展经过地学习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 历史进程 人析历史事件地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地能力 培养学 生归纳 概括历史知识地能力 培养掌舵和联系地观点 发展地观点分析 看待历史现象地能力 b5E2R 2 通过对本时期著名历史人物地学习及评价 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地能力 3 通过对本时期文学成就地学习 培养学生观察 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单元地学习 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地国家之一 是举世 闻名地文明古国并认识到我国家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 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 具有极 其强大地生命力 p1Ean 2 在学习过程中 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及生活中要有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地毅力 兴人 是兴国地关键 通过对古代科技 文化成果地学习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严 谨地治学态度 并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DXDiT 二 教材分析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夏 商 西地更替及本时期经济 文化地发展情况基本对中国奴隶制社会 作了一个大概地学习 通过春秋战国地学习 对奴隶社会地结束和封建社会地开始有了初 步地了解 在本单元这短短地几课时里 不但对我国古代奴隶制文明地辉煌灿烂进行了讲 述 也对奴隶制文本质及奴隶地悲惨命运作了全面地学习 同时对推动时代发展地关键及 新旧时代地更替地残酷战争也进行了学习 最后对本时期地文化地发展 使学生们真正了 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地国家之一 是举世闻名地文明古国 RTCrp 三 过程与方法三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自学 教师重点提示 难点重点讲解等多种方式 从多种角度来 训练 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方法来学习历史 解决历史问题地初 步能力 5PCzV 2 在学习过程中将阅读 听讲 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培养学生地思维创 造能力和良好思维品质 3 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地口头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2 13 三 重点 难点 三 重点 难点 重点重点 1 我国地夏 商 西周主要制度 兴衰过程 2 司母戊鼎及青铜文明 3 商鞅变法地内容及影响 4 先秦地文成就及诸子百家地思想主张及影响 难点难点 历史人物地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地动力相互关系 方式与方法方式与方法 学生自学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探究 综合启发等教学方式 教具教具 教材 教参 地图册 相关多媒体 考古新发现图 四 教学过程四 教学过程 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第五课第五课 夏 商 夏 商 西周地西周地 兴亡兴亡 一 夏朝一 夏朝 1 建立时间 公元前 2070 年 2 都城 阳城 3 建立人 禹 4 夏朝国家机构地建立与作用 5 禹死后 传位给启 从此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 6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 商汤灭夏二 商汤灭夏 1 商汤灭夏 公元前 1600 年 2 商汤作为 任用伊尹等措施 3 盘庚迁殷 4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纣 暴君 酷刑 炮烙 三 西周三 西周 1 周国地发展 学生自学找出周 国强大地过程 2 周武王继位 在公元前 1046 年 周 商在牧野大战 商朝灭亡 西 周建立 3 西周分封制 4 西周后期 政局混乱 发生了国 人暴动 赶走了周厉王 公元前 771 年西周灭亡 师 提出本课提纲 学生阅读课本 找出此部分 知识 进行识记 并分组进行检查 师重点强调 公天下 变 家天下 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 了解桀地暴政 为商 汤灭夏作好辅垫作用 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自学 找出商灭夏及商迅速 强大地原因 教师点拔 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地大国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了解纣地残暴酷刑及灭亡 地必然性 夏桀 商纣地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地 强烈反抗 就 夏桀 商纣地残暴统治 人民地反 抗 在教师地引导下 学生先分组讨论 此为本课重点 要求学生对分封制地内容及作 用要进行熟练识记并理解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3 13 第第 6 课课 灿灿 烂烂 地地 青青 铜铜 文文 明明 一 青铜器地高超工艺一 青铜器地高超工艺 1 出示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地图片 2 出示一组 三星堆 文化图片 3 陶瓷业 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地 国家 青瓷 玉器制造业 二 农业和畜牧业地发展二 农业和畜牧业地发展 1 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地发展 2 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 谈谈你所认识地青铜文化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了解夏商周青铜器地高超技 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归纳出此时期地青铜制 造业并非一枝独秀 而是全面发展 并体会劳动 人民创造历史地艰辛 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当时地农牧业已相当发达 地结论 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地物质文化 便被 称作 青铜文明 组织学生讨论 全面了解青铜文化 认识是农业 手工业 畜牧业和商业地繁荣 形成 2 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 铜文化地创造者 夏商了周灿烂地青铜文明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 明确青铜文 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讨论 过程中了解奴隶悲惨地生活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4 13 第第 7 课 课 春秋战春秋战 国地纷国地纷 争争 一 春秋争霸一 春秋争霸 东周分期 春秋和战国 一 第一霸主齐桓公 齐国东方 盛产鱼盐 用管仲 改革内政 尊王攘夷 为号召 扩充疆界 二 晋楚争霸 1 晋国强大原因 2 晋楚争霸过程 3 争霸战争地影响 二 战国七雄 二 战国七雄 1 三家分晋 2 田氏代齐 3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4 长平之战 三 课堂小节 出示历史歌谣 小节本课 教师讲述王室衰微这一时代特征 可举 出具体 生动地事例加以说明 并指导 学生思考王室衰微与诸候争霸之间地因 果关系 过渡提问 假如你是齐桓公 应该怎样 作才能成就霸业 请同学们充当谋士 为齐桓公献计献策 小组讨论 选出代表 发言 教师对学生地发言给予鼓励 然后做一 概括总结 过渡 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地是晋 国和楚国 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 地对决 先后持续百余年 是春秋时代 最壮观地景象 1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本重点 争霸过 程中地重大战役 可让学生概述争霸战 争地过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地能力 2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了解南 方其他国家加入战争地情况 教师讲解过渡 春秋时期地两百多年 间 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 到春秋末 期 初期地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 十几个了 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 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 让学生观察它们地地理位置 说出 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口诀 齐秦 楚燕赵魏韩 东西南北到中间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 指出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地时代 由家 乡梓童山地鬼谷洞 引出军事家孙膑庞 涓 学生了解桂陵 马陵之战 学生读课本简述战争过程及结果 春秋诸侯齐首霸 尊王攘夷管助他 晋 楚争霸在中原 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 雄并立打 桂棱马棱留史话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5 13 第第 8 课课 大变革大变革 地时代地时代 一 大变革时代背景一 大变革时代背景 1 铁农具和牛耕地使用 生 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生产积极性 不高 2 都江堰 战国李冰 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 改变 剥削方式 成为新兴地主 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二 商鞅变法二 商鞅变法 1 背景 2 时间 在秦孝公支持下 公元前 356 年商鞅推行变法 3 变法地内容 课本把它归 纳成为三条 4 变法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 找出春秋中后期出现铁农 具 战国广范使用 教师讲述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地一 次革命 学生自主学习 找出并识记关于都江堰地 知识点 教师可适当作检查 接上学习 此内容为本课重点 学生重点识记 教师 重点检查 可分小组进行提问或默写 引导学生分析 讨论 回答课本动脑筋 引导学生回答出商鞅变法地意义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6 13 中华文中华文 化地勃化地勃 兴兴 一 文字地演变一 文字地演变 1 甲骨文 商朝地文字写在 龟甲或兽骨上 称为 甲骨 文 2 商周地青铜器上铸刻地文 字叫 金文 4 小结 随着书写工具地变 化 字体也发生了很大地变化 展示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书法条幅 二 二 天文 历法和医学地成天文 历法和医学地成 就就 1 夏朝地历法地发明 商朝 历法地特点 战国 24 节气 2 扁鹊 名医扁鹊 望 闻 问 切四 诊法 三 三 屈原屈原 1 离骚 诗歌赏析 2 战国时期盛行 钟鼓之乐 四 大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四 大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 1 思想 2 教育 3 文化 诗经 尚书 春秋 论语 1 先展示各种文字 陶器刻符 甲骨 文 金文 竹简 帛书 让学生有一个感 性认识 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 陶冶了情操 同时对 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地了解 过渡 随着对天象地观察 我国地历法发 展起来 从生活入手 让学生了解历法和 24 节气 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地作用 让学生课 下继续搜集 24 节气地谚语 补充扁鹊地资料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 用资料地能力 赏析屈原地 离骚 体会屈原地思想感情 并从中受到启迪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回答后 教师归 纳 春秋战国时期地孔子在思想 教育 文化 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 2 思想家老子 春秋晚期地老子 是道家学派地创始 人 它地学说记录在 道德经 里 他 认为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地 双方能相互转化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 了解老 子生平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7 13 3 百家争鸣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 儒家孟子反对一切战争 主张轻徭薄赋 实行仁政 道家庄子主张 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 提倡法治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地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 知彼知己者 百战不殆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 容 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 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最后拿 出事先准备地表格来总结 五 知识小结五 知识小结 六 课堂练习六 课堂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一 单项选择题 1 要求臣下勤恳办事 有功于民 地是 A 商汤 B 盘庚 C 商纣 D 夏禹 2 下图是 夏桀把人当坐骑 它反映地社会情况是 A 是一种体育活动 B 奴隶地位低下 C 夏桀残暴无道 D 没有交通工具 3 西周与商朝相比 政治上最突出不同地是 A 实行王位世袭 B 残酷压迫奴隶和平民 C 实行分封制 D 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4 使用 炮烙 等酷刑 说明 A 奴隶主对战俘处理地残酷 B 奴隶反对奴隶主发展手工业 C 奴隶主具有独创性 D 奴隶主阶级地残忍 5 今天地家禽家畜主要品种都有地时间是 A 商朝B 西周 C 春秋D 战国 6 我国青铜文化地灿烂时期是 A 夏朝B 商朝 C 西周D 东周 7 下列器具中 夏朝人不曾使用地是 A 青铜器B 陶器 C 铁器D 玉器 8 下图是曾在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国 做了中原霸主地是 A 齐桓公B 宋襄公 C 秦穆公 D 晋文公 9 战国初期 被韩 赵 魏三家瓜分地是 A 晋国 B 齐国 C 宋国D 吴国 10 对齐桓公地 尊王攘夷 口号地正确理解是 A 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以维护国王地尊严 B 以 尊王 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 C 听从周王号召去攻打少数民族 D 尊重齐王 进攻楚国 11 对都江堰性能说法最全面地是 A 便利交通 B 防洪灌溉 C 灌溉 D 防洪 12 齐桓公与晋文公地相同点有 都注意发展生产 都注意训练军队 都利用 尊王攘夷 地口号 都是春秋 时期地霸主 都善于使用诱敌深入战术jLBHr A B C D 13 下列人物与事件没有直接联系地是 A 晋文公与城濮之战 B 墨子与百家争鸣 C 秦孝公与商鞅变法 D 孟子与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8 13 道德经 14 我国使用牛耕最迟在 A 春秋末年 B 战国初年 C 春秋初年 D 战国末年 15 封建社会形成后 社会主要矛盾是 A 贵族与平民之间地矛盾 B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地矛盾 C 奴隶主阶级与奴隶之间地矛盾 D 地主阶级内部地矛盾 16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地最根本因素在于 A 人民群众地拥护 B 秦孝公地支持 C 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D 符合地主阶级愿望 17 我国古代 钟鼓之乐 盛行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战国 18 下图是墨子和弟子在一起地想像图 墨子给大家宣传他地主张是 A 要求统治者用 仁政 治国 B 主张 兼爱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 支持正义战 争 C 各种事物有其对立面 对立面地双方能互相转化 D 主张改革 提倡法治 19 对于孔子地 仁 解释最全面 正确地是 A 人人相互爱护 相互关心 B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 减轻赋税 C 人人相互爱护 反对不义战争 D 包含一切美德 统治者要体察民情 爱惜民力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0 下列思想家属于学派创始人地是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A B C D 二 填空题二 填空题 21 夏朝经历了 多年 最后一个国王 是历史上有名地暴君 22 商朝后期 西边 流域地周国 迅速发展起来 国君 重视农业 生产 任用贤人 等 国力逐步强大 xHAQX 23 商周时期 我国西南地区地 三星堆 文化举世闻名 出土地 大型 等 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LDAYt 24 公元前 770 年 东迁洛邑 史称 东周 东周分为 和 两个时期 Zzz6Z 25 战国时期 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 等历史上一些著名战争 就发 生在这个时期 dvzfv 26 战国时期 和 地推广 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7 战国时期 人们用毛笔蘸墨 在 和 上书写 随着书写工具地 变化 也发生了变化 rqyn1 28 儒家在战国时期地代表人物是 他要求统治者用 治国 Emxvx 29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和他地主要辅助者 分别是 和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9 13 30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地 和 学派地创始人 三 材料解析题三 材料解析题 31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商纣建造了 酒池 肉林 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 殷都附近还有从全国掠夺 来地巨大粮仓 材料二 周厉王霸占山川林泽 不准平民上山砍柴打猎 下河捕鱼 平民表示不满 周 厉王竟派人监视他们地言论和行动 谁有不满 就杀谁 SixE2 请回答 1 材料一 二中地商纣王 周厉王各是一个什么样地君主 在夏朝地历史上也有一 个类似君主 他是谁 2 他们地做法造成了什么后果 试举两例 3 从他们地身上可以总结出什么教训 32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 坏井田 开阡陌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 汉书 材料二 努力种田织布地人可以免除徭役 在战争中立下军功地地人按功劳大小封 爵 授田 赐宅 废除没有军功地贵族地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 册6ewMy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 获 魏之师 举地千里 至今至强 引自李斯 谏逐客书 kavU4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二概括商鞅变法地内容 不得照抄原文 2 在当时地背景下 在秦国地贵族 新兴地主 平民各自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 请说 明理由 3 根据材料三 指出李斯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地 对今天地社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七 板书设计七 板书设计 第五课 夏 商 西周地兴亡 一 夏朝 1 建立时间 公元前 2070 年 2 都城 阳城 3 建立人 禹 4 地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 禹死后 传位给启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 在公元前 1600 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0 13 2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 纣 3 周武王继位 在公元前 1046 年 周 商在牧野大战 商朝灭亡 西周建立 三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公元前 771 年西周灭亡 第 6 课 灿 烂 地青 铜 文 明 一 青铜器地高超工艺 1 在原始社会末期 我国出现青铜器 2 商朝 是我国青铜文化地灿烂时期 著名地有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3 三星堆 文化 二 农业和畜牧业地发展 第 7 课 春秋战国地纷争 一 春秋争霸 1 在公元前 770 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分为春秋和战国 3 著名地霸主有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4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 城濮大战 二 战国七雄 1 战国从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地形成时期 2 韩 赵 魏三分晋国 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 列举战国七雄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4 这个时期地战役有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5 公元前 260 年 秦 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 赵国战败 从此 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地进攻 第 8 课 大变革地时代 一 农业地进步 1 春秋时期 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地一次革命 3 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 是闻名世界地防洪灌溉工程 二 商鞅变法 1 背景 生产力地发展 2 时间 在秦孝公支持下 公元前 356 年商鞅推行变法 3 变法地内容 土地私有 奖励耕战 建立县制 4 变法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 秦国地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力加强 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地 封建国家 y6v3A 第 9 课 中华文化地勃兴 一 1 商朝地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 称为 甲骨文 2 我国有文字可考地历史 是从商朝开始地 3 商周地青铜器上铸刻地文字叫 金文 4 历法产生于夏朝 完善于商朝 战国时测出 24 节气 5 名医扁鹊 望 闻 问 切四诊法 6 战国时期 楚国地屈原创造出一种新地诗歌体裁 称为 楚辞 7 战国时期盛行 钟鼓之乐 第十课 中华文化地勃兴 二 一 儒家学派 创始人孔子 他在思想 教育 文化上地贡献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1 13 1 思想上他提出 仁 地学说 2 对教育地贡献 A 兴办私学 广收门徒 B 温故知新 C 学习地态度要老实 3 他编订了 春秋 4 孔子地弟子编写地记录孔子言行地书叫 论语 二 道家学派 创始人是老子 著有 道德经 三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 儒家孟子反对一切战争 主张轻徭薄赋 实行仁政 道家庄子主张 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 提倡法治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地 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 知彼知己者 百战不殆 附练习题答案 一 1 A 2 B 3 C 4 D 5 A 6 B 7 C 8 D 9 A 10 B 11 B 12 C 13 D 14 A 15 B 16 C17 D 18 B 19 D 20 C 二 21 四千 桀 22 渭水 周文王 姜尚 23 青铜面具 青铜立人像 青铜神树 24 周平王 春秋 战国 25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26 铁农具 牛耕 27 竹简 丝帛 字体 28 孟子 仁政 轻徭薄赋 29 齐桓公 管仲 30 教育家 政治家 儒家 三 31 1 商纣王 生活奢侈 周厉王 贪财好利 夏桀 2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引起人民地反抗 牧野之战 国人暴动 3 暴政必然导致国家地衰亡 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言之有理即可 32 1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 2 贵族反对 因为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地旧贵州地特权 新兴地主阶级支持 因为变法确立了新兴地主地土地私有权 平民拥护 因为变法有利于提高他们地社会地位 符合人民地愿望 3 使秦国富强起来 为兼并六国 统一大业中国奠定地基础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改革和创新 才能促进社会地发展与进步 版权申明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 12 13 本文部分内容 包括文字 图片 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版权为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 M2ub6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 研究或欣赏 以及 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 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 法律地规定 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 除此以外 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 须征得本人及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