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联考数学复习笔记_第1页
管理类联考数学复习笔记_第2页
管理类联考数学复习笔记_第3页
管理类联考数学复习笔记_第4页
管理类联考数学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 概念篇 整数 1 0 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 0 1 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2 偶数 2n 奇数 2n 1 或 2n 1 其中 n 属于整数 3 奇数与偶数 相邻两整数必有一奇一偶 在一个加 减 算式中 判断其结果的奇偶性 只取决于奇数的 个数 奇数个奇数为奇 其余均为偶 4 奇数的正整数次幂是奇数 偶数的正整数次幂是偶数 5 最小的质数是 2 20 以内的质数有 2 3 5 7 11 13 17 19 6 最小的合数是 4 20 以内的合数有 4 6 8 9 10 12 14 15 16 18 20 7 公倍数和公约数 对于两个整数 两数之积等于最小公倍数乘以最大公约数 8 因式定理 如果多项式 f a 0 那么多项式 f x 必定含有因式 x a 反过来 多项式 f x 含有因式 x a 则立 即推 f a 0 可以进一步理解 当因式为 0 时 原表达式也为 0 9 10 整除的特点 能被 2 整除的数 个位为 0 2 4 6 8 能被 3 整除的数 各数位数字之和必能被 3 整除 能被 5 整除的数 个位为 0 或 5 能被 9 整除的数 各数位数字之和必能被 9 整除 199 习题篇 答案 1 已知 3a2 2a 5 是一个偶数 那么整数 a 一定是 A 奇数 B 偶数 C 任意数 D 0 E 质数 解析 因为 2a 是偶数 所以 3a2 5 也是偶数 所以 3a2是奇数 a 一定是奇数 考点 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和计算 2 2 5 7 11 都是质数 如果把其中的三个数相乘 再减去第四个数 这样得到的数中 是质数的个数为 A 1 B 2 C 3 D 4 E 0 解析 列举法进行依次计算即可 3832 1175 1037 1152 1495 1172 5911 752 所得结果均为质数 考点 质数的概念 3 已知两个自然数的和是 50 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5 这两个自然数的乘积一定是 A 9 的倍数 B 7 的倍数 C 45 的倍数 D 75 的倍数 E 18 的倍数 解析 设两个自然数分别为 a b 且 a4 解析 条件 1 把 a 4 代入 有 m 2 6 3m 4 即 m 2 3m 6 4 有 或或 4632 2 mm m 4632 22 mm m 4632 2 mm m 解之得 m 2 故条件 1 2 都充分 考点 绝对值不等式 9 m 增大 2 倍 1 m 2 的分母增大 2 要保持分数值不变 2 m 2 的分母变为原来的 2 倍 要保持分数值不变 解析 条件 1 2 其实分母都变成了 4 即分母变为原来的 2 倍了 所以要保持值不变 则分子也应 变为 2m 即增大 1 倍 均不充分 考点 分数的性质 12 10 ba 7 51 ba 02 ab 解析 条件 1 和 2 单独都不充分 联合起来 有或 则7 5 ba7 5 ba 所以条件 1 和条件 2 联合起来充分 12 ba 考点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及其性质 199 概念篇 整式与分式 1 乘法公式 acbcabcbacba babababa babababa bababa babbaaba bababa 222 33 2 2222 2233 2233 22 3223 3 22 2 2 单项式是有限个数字与字母的乘积 多项式是有限个单项式组成的 二者统一称为整式 3 若单项式所含字母相同 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 则称为同类项 4 两个多项式相等 则其对应次数项的系数相等 两个多项式任意取值时 多项式的值都相等 5 因式分解方法 1 提公因式法 2 公式法 利用上述公式 3 求根法 若某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 则就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因式 1 x 1 xx 4 十字相乘法 6 余式定理 若除以得到商式 余式是 则 其中的次数小于 xF xf xg xR xF xf xg xR xR 的次数 则 xf 1 若有使 则ax 0 af aRaF 2 除以的余式为 除以的余式为 xF ax aF xF bax a b F 3 对于 若时 0 则是的一个因式 若是的一个因式 则 xFax aF ax xF ax xF 也将此结论称为是因式定理 0 af 7 分式中分母不为 0 则分式有意义 8 最简分式 既约分式 分子和分母没有正次数的公因式的分式叫作最简分式 或既约分式 习题 1 老师在黑板上写一道数学题 已知两多项式 A B 若 B 为 2x2 3x 3 求 A B 其中 A 的多项式被擦 掉了 而甲误将 A B 看成 A B 结果求得答案为 4x2 x 5 则此题正确的答案为 A 8x2 7x 1B 10 x2 5x 7C 4x2 x 5 D 10 x2 x 7E 8x2 x 7 解析 A B 4x2 x 5 A 4x2 x 5 2x2 3x 3 6x2 4x 2 A B 6x2 4x 2 2x2 3x 3 8x2 7x 1 选 A 考点 多项式的计算 2 若的三边长为满足 则为 ABC cba bcacabcba 222 ABC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E 以上结论均不正确 解析 变形 则bcacabcba 222 0 222 bcacabcba 得到 为等边三角形 选 C0 2 222 bcacabcba cbacbcaba 0 222 ABC 考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及常用的结论 cbacbcaba 0 222 3 若多项式能被整除 则实数 axxaxxf3 223 1 xa A 0B 1C 0 或 1 D 2 或 1E 2 或 1 解析 整除 则直接令即可 计算得 选 E1 x12或 a 考点 余式定理 4 将因式分解为 76 3 xx A 71 2 xxxB 71 2 xxxC 7 1 2 xxx D 7 1 2 xxxE 7 1 2 xxx 解析 7 1 1 6 1 1 661 76 2 2 33 xxx xxxx xxxx 选 A 考点 因式分解和乘法公式 199 概念篇 函数 1 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 一元二次函数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 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 一元二次函数可以表示为 一般式 0 2 acbxaxy 顶点式 0 4 4 2 2 2 a a bac a b xay 两点式 0 21 axxxxay 2 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图像的顶点坐标为 对称轴是直线 a bac a b 4 4 2 2 a b x 2 当 函数图像开口向上 y 有最小值但无最大值 当 函数图像开口向下 y0 a a bac y 4 4 2 min 0 a 有最大值但无最小值 a bac y 4 4 2 max 当 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在上是增函数 0 a a b 2 a b 2 当 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 在上是减函数 0 a a b 2 a b 2 3 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与 x 轴的交点 当时 函数图像与 x 轴有两个交点 04 2 acb 当时 函数图像与 x 轴有一个交点 04 2 acb 当时 函数图像与 x 轴没有交点 04 2 acb 习题 1 设实数 x y 满足 则的最小值为 32 yxyyx2 22 解析 由代入得 可以看成关于 y 的二次函数 利用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和yx2 3 91052 222 yyyyx 性质 得到最小值为 4 总结 本题首先将已知等式代入所求的表达式中 化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函数 从而借助于抛物线来求解最值 2 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且过点 1 1 那么cbxxy 2 1 x b c 解析 根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及点的坐标 得到 2 2 11 1 2 c b cb b 总结 根据抛物线的特征来列方程 从而得到系数 3 设 1 a b 成等差数列且 a b 是两个不相等的实数 则函数的最小值与 0 的关系 baxxxf 2 2 解析 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 根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可知1212 abba 2 22 2 min 112 4 44 aaaab ab xf 同时 a b 是两个不相等的实数可知 综上所述 1 a 0 min xf 总结 本题考查了等差中项的性质应用 以及二次函数最值的基本问题 199 概念篇 方程 1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得方程 组 成立的未知数叫做方程 组 的解 2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中 只含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为 1 二元一次方程 方程中 只含有两个未知 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为 1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bax 1 有唯一解时 当 a b xa0 2 有无穷多解 时 当xba00 3 无解 时 当xba00 4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 222 111 cybxa cybxa 1 若方程组有唯一解 2 1 2 1 b b a a 2 若方程组有无穷多解 2 1 2 1 2 1 c c b b a a 3 若方程组无解 2 1 2 1 2 1 c c b b a a 5 一元二次方程 0 0 2 acbxax 求根的方式 21 x x 1 配方法 2 求根公式 方程的根 其中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 04 2 4 2 2 acb a acbb x acb4 2 别式 时 方程无实根 当0 实根 时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当0 实根 时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当0 3 韦达定理 描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两根分别为 a c xx a b xxxx 212121 则有 习题篇 1 若方程恰好有两个正整数的解则的值是 037 2 pxx 21 x x p xx11 21 解 根据韦达定理 可知 37 21 xxpxx 21 又为正整数解 且两根的积 37 为质数 所以得 21 x x 带入 得 2 37 1 21 xx38 p p xx11 21 总结 灵活地应用韦达定理 2 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 则求的取值范围 x 0112 22 xkxkk 解 由题意知 解得且 04 12 0 2 2 2 kk k 4 1 k0 k 总结 考查点为判别式与一元二次 方程的实根个数的关系 1 是方程的两实根 则的最大值 21 x x 0532 22 kkxkx 2 2 2 1 xx 解 195610 53222 2 2 2 2 21 2 21 2 2 2 1 kkk kkkxxxxxx 因为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则 05342 2 2 kkk 解得 3 4 4 k 根据抛物线的图像可知 当时 取到最大值 18 4 k 2 2 2 1 xx 总结 灵活应用韦达定理和判别式 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个数 的关系 199 概念篇 不等式 1 不等式的解集 对于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 能使其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的集合 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2 一元二次不等式 1 方法一 可通过一元二次函数图象进行求解 根据二次项系数的正负 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 对称轴等 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进行初步判定解集情况 再利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 写出解集 2 方法二 可利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解含绝对值不等式一般有两种思路 1 利用绝对值的性质去掉绝对值符号 2 利用平方进行等价变换 4 高次不等式 先不等式变形 使不等式两边 一边为 0 然后再解相对应的高次等式的根 最后利用穿根法求解 1 最高次项的系数一定为正 才可以从数轴右上角开始 2 穿线法则是奇穿偶不穿 即含 x 的因式 偶数次幂和奇数次幂 5 分式不等式 先转化成整式不等式再进行求解 注意分母必须有意义 习题篇 1 设则不等式的解是 10 x1 1 23 2 2 x x 解 则 10 x01 2 x 0 1 123 01 1 23 1 1 23 2 22 2 2 2 2 x xx x x x x 即 2 2 2 2 012 2 xx 又 10 x 解集为 2 2 0 x 总结 对于分式不等式通常 先转化成整式不等式 再进行求解 同时注 意分母必须有意义 2 关于 x 的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 且两根均在区间上 则实数的取值范围 011 2 xax 20 a 解 区间根问题 根据题意 知 解得 02 00 2 2 1 0 041 2 f f a a 1 2 3 a 总结 区间根问题使用 两点式 解题 方法 即看顶点 横坐标相当于 对称轴 纵坐标相当于 再 看端点 根所分布区间的端点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不等式问题 要有数形结合的思想 即先画出 函数图象的草图再进行求解 3 已知不等式的解集是 则 022 2 xxa 2 1 3 1 a 解 根据题意知 2 1 3 1 21 xx 由韦达定理可知 6 1 2 1 3 12 21 a xx 即12 a 总结 注意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 方程之间的关系 199 概念篇 数列 一 数列 数列的定义 依一定次序排列的一组数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数列的一般表达式为 或简记为 项数有限的数列称为有穷数列 项数无限的数列称为无穷数列 123 n a a aa n a 数列通项 其中叫做数列的通项 自然数 n 叫做的序号 如果通项与 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 n a n a n a n a 一个关于 n 的解析式表达 则称为数列的通项公式 f n n af n n a 数列的前 n 项和 记作 对于数列显然有 n s n a 12nn Saaa 二 等差数列 是等差数列等价于 n a 1 nn aad d 为常数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 1 n aan d nm aan m d 等差中项 若成等差数列 则 b 是的等差中项 且 a b c a c 2 ac b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1 2 n n n aa S 1 1 2 n n nd Sna 三 等比数列 是等比数列等价于 n a 1 n n a q q a 为常数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 1 nn m nnm aa qaa q 等比中项 若成等比数列 则 b 是的等比中项 且 a b c a c 2 bac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1 1 1 1 n n aq Sq q 习题 1 数列的前 n 项和 则它的通项 n a 2 42 n Snn n a 解 当时 1 n 3 11 Sa 当时 2 n 38 21 1 4 24 2 2 1 nnnnnSSa nnn 从而 2 38 1 3 nn n an 总结 要注意分情况讨论 2 数列的前 n 项和 则它的通项 n a 3 3 2 nn Sa n a 解 当时 1 n6 3 2 3 1111 aaSa得 当时 2 n 整理得 即3 2 3 3 2 3 11 nnnnn aaSSa 1 3 nn aa3 1 n n a a 因此是首项为 公比的等比数列 即 n a6 1 a3 q n n a32 总结 要注意分情况讨论 本题先得到 与的关系式 再求出通项 n a 1 n a n a 3 设三数成等差数列 若分别是和的等比中项 求 a b c x y a b b c 22 xy 解 由题意得所以 bcy abx cab 2 2 2 222 2bcabyx 总结 考查了等差 等比数列的中项 习题 1 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 xxy 1 解 方法一 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4 1 2 1 2 2 xxxy 4 1 max y 方法二 用平均值定理求最值 4 1 2 1 1 2 xx xx 总结 本题考点二次函数的最值 平 均值不等式 2 已知三数成等差数列 又成等比数列 设是方程的两个根 且则cba 0 2 cbxax 33 解 由于三数成等差数列 又成等比数列 故 原方程可化为cba 0 cba 01 2 xx 根据韦达定理得 54 2 2 33 总结 考查了数列与方程根 3 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和满足则的值为 053 2 mxx 1 x 2 x1 11 21 xx m 解 根据韦达定理 有 51 3 5 3 11 21 21 21 m m xx xx xx 总结 借助韦达定理求出两根的导数 和 4 设 其中则对于满足的值 的最小值是 2020 axxaxy20 a0 20 xaxy 解 由于 20 xaxxaxaxy 402020 当时 取得最小值是20 xy20 y 总结 根据取值范围进行绝对值的化 简 然后根据的取值范围讨x 论的变换范围 y 充分条件判断题充分条件判断题 1 设 a b 是两个不相等的实数 则函数的最小值小于零 baxxxf 2 2 1 1 a b 成等差数列 2 1 a b 成等比数列 解 题干欲证最小值 00 4 44 2 2 ab ab 条件 1 根据等差数列性质可得 1212 abba 01212 222 aaaaab 当时 有 1 a012 2 aa 又因 a b 是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是两个不相等的实数 所以 故 即充分 1 a012 2 aa 2 ab 条件 2 根据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 ba 2 则 0 故不充分 2 ab 22 aa 总结 抛物线的最小值 2 1log x a 1 2 1 2 4 1 2 xa 4 6 12 xa 解 题干欲证 log1log1log1 aaa xxx 或 条件 1 则对数单调减小 有故充分 11 1 2 ax a 且 1 loglog1 aa x a 条件 2 则对数单调减大 有故也充分 12axa 且loglog1 aa xa 总结 考查了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平面几何 1 三角形相关结论 1 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2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三角形的 四心 内心 内切圆圆心 角平分线的交点 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外心 外接圆圆心 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重心 三条中线的交点 重心将中线分成 2 1 两段 垂心 三条高的交点 4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常用的勾股数要记住 3 4 5 6 8 10 5 12 13 直角三角形与内切圆半径的关系 设直角三角形三边分别为 a b c c 为斜边 内切圆半径为 r 则 2rabc 5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6 三角形面积公式 通用的公式 2 1 cpbpappahS 其中 是三角形的周长的一半 半周长 2 1 cbap 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为腰长 为底边 ba a baS 42 1 2 2 等边三角形的面积 2 4 3 aS 2 四边形 1 梯形 设上底为 a 下底为 b 高为 h 则中位线 l a b 2 面积 S a b h 2 2 平行四边形 设两边为 a b 以 b 为底边的高为 h 则面积 S bh 3 菱形 设四边边长均为 a 以 a 为底边的高为 h 则面积 S ah l1l2 2 其中 l1 l2分别为对角线的长 3 圆和扇形 1 扇形 设 为扇形角的弧度数 为扇形角的角度 r 为扇形半径 则 弧长 rl 2 360 扇形面积 lrrS 2 1 360 2 2 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 3 等弧对等角 同一段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圆周角的 2 倍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 习题 1 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2 和 9 周长为偶数 则第三边的长为 解 设第三边长为 x 则 7 x 11 由于周长为偶数 所以第三边长为奇数 故 x 等于 9 总结 考查了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 只差小于第三边 2 梯形 ABCD 的上底与下底分别为 5 7 E 为 AC 与 BD 的交点 MN 过点 E 且平行于 AD 则 MN 解 根据梯形的性质 可知 CEBAED 相似于 7 5 EC AE BCME AC AE BC ME 12 5 12 5 ADME CA CE AD NE 12 7 12 7 6 35 NEMEMN 总结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 P 是以 a 为边长的正方形 P1是以 P 的四边中点为顶点的正方形 P2是以 P1的四边中点为顶点的正方形 Pi是 以 Pi 1的四边中点为顶点的正方形 则 P6的面积是 解 后一个正方形 Pi的面积是前一个正方形 Pi 1面积的 正方形 P 面积是 2 1 2 a 正方形 P1面积是正方形 P2面积是递推知 2 2 a 22 2 a 正方形 P6面积是 即 64 2 2 6 2a a 总结 归纳递推关系 立体几何 一 长方体 设长方体三条相邻的棱长分别为 a b c 1 体积 Vabc 2 全面积 2 Sabbcca 3 体对角线 222 dabc 4 当时 为正方体abc 二 圆柱体 设圆柱体的高为 底半径为 轴截面为矩形 其中一边长为底面圆的直径 另一边为圆柱的高 母线长 hr 侧面展开图为矩形 其中一边长为底面圆的周长 另一边为圆柱的高 母线长 1 体积 2 Vr h 2 侧面积 2Srh 侧 3 全面积 2 22Srhr 三 球 设球半径为 R 1 体积 3 4 3 VR 2 面积 2 4SR 四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与球的关系 设圆柱底面半径为 球半径为 圆柱的高为 rRh 内切球外接球 长方体无体对角线2lR 正方体 棱长2aR 体对角线2 23 lRRa 圆柱 只有轴截面是正方形的圆柱才有 此时有22rhR 22 2 2hrR 习题 1 一个长方体 有共同顶点的三条对角线长分别为 它的体对角线长是 cba A 222 cba B 222 2 1 cba C 222 4 1 cba D 2 22 2 cba E 2 22 3 cba 解析 设长方体长 宽 高分别为 体对角线为zyx l 则有 222222222 cxzbzyayx 所以体对角线长是 2 22 222 2 cba zyxl 答案选择 D 考点 考查了对角线与体对角线的关系 2 现在一个半径为 R 的球体 拟用刨床将其加工成正方体 则能加工成的最大正方体的体积是 A 3 3 8 R B 3 9 38 R C 3 3 4 R D 3 3 1 R E 3 9 3 R 解析 正方体内接于球体时体积最大 设正方体长为 a 则 所以正方体体积 3 2 32 R aaR 33 9 38 RaV 答案选择 B 总结 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内切球 3 一圆柱体的高与正方体的高相等 且它们的侧面积也相等 则圆柱体的体积与正方体体积比值是 A 4 B 3 C 3 D 4 E 解析 设正方体棱长为 a 圆柱体底面半径为 r 因为 圆柱体侧面正方体侧面 SS 所以 2 24 2 a rara 因此 3 2 23 42 aa a arVaV 圆柱体正方体 圆柱体的体积与正方体体积比值是 4 答案选择 A 总结 本题考查了圆柱体的体积与正方体 体积 解析几何 上 一 平面直角坐标系一 平面直角坐标系 1 定义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x y y x O 2 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 设点 点是直线上不同于点的一点 若 则称为点分有 11 A xy 22 B xy P xyABB AP PB uu u v uuv P 向线段所成的比 AB uu u v 分点的坐标为 P 1212 11 xxyy xy 特别地 当时 点为线段的中点 则 1 PAB 1212 22 xxyy xy 二 平面直线二 平面直线 1 直线方程 1 点斜式 过点 斜率为的直线方程为 000 P xyk 00 yyk xx 2 斜截式 斜率为 在轴上的截距为的直线方程为kyb ykxb 3 两点式 过两个不同的点 的直线方程为 111 P x y 222 P xy 11 2121 yyxx yyxx 1212 xxyy 且 4 截距式 在轴上的截距为 在轴上的截距为的直线方程为xayb 1 00 xy ab ab 且 5 一般式 不全为零 0AxByC A B 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两条直线 或 111 lyk xb 222 lyk xb 1111 0lA xB yC 2222 0lA xB yC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四种 1 重合 111 1212 222 ABC kk bb ABC 2 平行 111 1212 222 ABC kk bb ABC 3 相交 11 12 22 AB kk AB 4 垂直 12 1k k 1212 0A AB B 习题 1 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 则直线必经过点 bk 1 bkxy A 21 B 21 C 21 D 21 E 12 解析 由成等差数列知即直线化为bk 1 2 bk 2kb 即 过定点2 kkxy 12 xky 2 1 答案选择 A 总结 本题考查了定点如何求 2 已知直线和直线互相垂直 则等于 0312 1 yaxal 02321 2 yaxala A 1B 1C 1 D 2 3 E 0 解析 两直线垂直 则 01132112 aaaaaa 可得 1 a 答案选择 C 总结 本题考查了两直线的位置关 系 3 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 的三个顶点 A 1 2 B 3 4 C 0 3 则顶点 D 的坐标为 A 4 3 B 4 3 C 4 3 D 4 4 E 3 4 解析 设平行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BD 的交点为 E x y 可知 E 为 AC 的中点 所以 2 1 2 23 2 1 2 01 yx E 也是 BD 的中点 所以 2 1 2 4 2 1 2 3 DD yx 解得 3 4 D D y x 答案选择 C 总结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点 坐标 解析几何 中 平面直线平面直线 3 直线夹角 1 倾斜角 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k 设为直线 的倾斜角 则 l 0 tan 2 k 设是直线 上的两个不同的点 则 111222 P x yP xyl 21 12 21 yy kxx xx 直线的斜率为0AxByC 0 A kB B 2 到角 直线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直线时所转的角 记作 1 l 2 l 0 设直线的斜率分别为 且 则 12 ll 12 k k 12 1k k 21 12 tan 1 kk k k 3 夹角 直线到的角和直线到的角中较小的角 记作 有 1 l 2 l 2 l 1 l 0 2 21 12 tan 1 kk k k 4 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 设直线的方程分别为为 则两条直线的距离为 12 l l 12 0 0AxByCAxByC 12 22 CC d AB 5 两种对称 1 两点关于直线对称 垂直 平分 点关于轴的对称点为 a bx ab 点关于轴的对称点为 a by a b 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 a b ab 点关于的对称点为 a byx b a 点关于的对称点为 a byx ba 2 直线和直线关于直线对称 交于一点 到角相等 直线关于轴的对称直线为ykxb xykxb 直线关于轴的对称直线为ykxb yykxb 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直线为ykxb yx xkyb 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直线为ykxb yx xkyb 习题 1 设点 则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 4 7 A 6 5 B A 0145 yxB 0156 yxC 0156 yx D 0257 yxE 0752 yx 解析 设点 P x y 为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 则 可得PBPA 2222 6547 yxyx 解得0156 yx 答案选择 C 总结 本题巧妙地利用了线段垂直平 分线的性质 2 条件充分判断 直线 L 的方程为 0 934 yx 1 L 经过两条直线和的交点 0132 yx043 yx 2 L 与直线垂直 0743 yx 解析 条件 1 和 2 显然单独不充分 联合起来 有 两条直线和的交点为 直线 L 的斜率是0132 yx043 yx 9 7 3 5 y x 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 3 4 k 0 934 yx 总结 考查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点 斜式确定直线的方程 3 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是 7 2P03 yx A 5 4 B 4 5 C 4 5 D 5 4 E 7 2 解析 设点 垂直平分得由对称轴将 b PPaP 5 4 03 2 7 2 2 1 2 7 b a ba a b 答案选择 B 总结 点关于直线对称 解题要点 两点连线垂直平分对称轴 解析几何 下 三 圆三 圆 在一个平面内 线段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 另一个端点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第一OAA 定义 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第二定义 1 圆的方程 1 标准方程 圆心为 半径为 r 的圆的方程为 a b 222 xaybr 2 一般方程 2222 0 40 xyDxEyFDEF 一般方程可通过配方化为标准方程 22 22 4 224 DEDEF xy 2 点与圆的关系 设点到圆的圆心的距离为 pp P xy 222 00 xxyyr d 1 点在圆内 dr 222 00 pp xxyyr 2 点在圆上 dr 222 00 pp xxyyr 3 点在圆外 dr 222 00 pp xxyyr 3 直线与圆的关系 直线 圆 为圆心到直线 的距离 l ykxb 222 00 Oxxyyr d 00 xyl 直线与圆的交点坐标即是方程组的解 222 00 ykxb xxyyr 1 相交 dr 2 相切 dr 3 相离 dr 4 圆的切线方程 1 已知圆方程 22 0 xyDxEyF 若已知切点在圆上 则切线只有一条 其方程是 00 xy 00 00 0 22 D xxE yy x xy yF 当在圆外时 表示过两个切点的切点弦方程 00 xy 00 00 0 22 D xxE yy x xy yF 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 这时必有两条切线 注意不 00 yyk xx k 要漏掉平行于轴的切线 y 斜率为 k 的切线方程可设为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 必有两条切线 ykxb b 2 已知圆方程 222 xyr 过圆上的点的切线方程为 000 P xy 2 00 x xy yr 斜率为的圆的切线方程为 k 2 1ykxrk 5 圆与圆的关系 设两圆方程分别为 圆心距为 222 1111 Oxxyyr 222 2222 O xxyyr d 圆与圆的交点坐标即是方程组的解 222 111 222 222 xaybr xaybr 1 内含 12 drr 2 内切 12 drr 3 相交 1212 rrdrr 4 外切 12 drr 5 外离 12 drr 习题篇 1 曲线上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是 02 22 yxx01243 yx A 5 3 B 5 4 C 1 D 3 4 E 2 解析 圆的方程为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11 2 2 yx 01 01243 yx rd 1 5 9 169 123 所以最短距离为 5 4 rd 答案选择 B 总结 先确定直线与圆的关系 这 里最短距离等于为圆心到已 知直线的距离减圆的半径 2 已知直线过圆的圆心 则的最大值为 0 003 babyax0124 22 yyxxba A 16 9 B 16 11 C 4 3 D 8 9 E 4 9 解析 圆的方程为 圆心到 2 22 21 2 yx 12 直线得 0 003 babyax32 ba 利用均值不等式得则 当且仅当时 达 2223abba 8 9 ab 2 3 4 3 ba 到最大值 答案选择 D 总结 以解析几何为背景 利用二 次函数或者基本不等式求最 值 3 设 P 是圆上的一点 该圆在点 P 的切线平行于直线 则点 P 的坐标为 2 22 yx02 yx A 11 B 1 1 C 20 D 02 E 11 解析 设 根据题意可知 可得方程 baP 02 yxOP直线 可以解出 11 2 22 a b ba 1 ba 答案选择 E 方法二 利用排除法 因为切点在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 所以答案选择 E 总结 画草图可以判断出圆 与平行于直线2 22 yx 的切线相切 02 yx 切点在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 习题 1 已知两点 则直线的倾斜角为 acbQcbaP PQ A 45B 90C 120D 135E 60 解析 设直线的倾斜角为 PQ 1tan ab ba ab cbac 且所以 180 0 135 答案选择 D 总结 直线的倾斜角取值范围 要记清 180 0 2 直线到直线 的角是 13 1 xyl 2 l2 y A 120B 90C 06D 135E 03 解析 由题意 知0 3 21 kk 根据到角公式3 1 tan 21 12 kk kk 直线到直线的角为 1 l 2 l 120 答案选择 A 总结 求到角时 一定要明确哪条 直线到哪条直线 3 等腰三角形两边长 4 和 6 则它的面积是 A 28B 1528或 C 73D 7328或E 15 解析 由三角形的性质知 等腰三角形的边长为 4 4 6 或 4 6 6 所以28244 2 1 7376 2 1 SS或 答案选择 D 总结 三角形有两种情况 要分情 况求 4 若 P 2 1 为圆的弦 AB 的中点 则直线 AB 的方程为 251 2 2 yx A 03 yxB 03 2 yxC 032 yx D 01 yxE 052 yx 解 根据题意知圆心 所以 0 1O 1 1 1 21 10 po k 由于 所以ABPO 1 AB k 那么直线 AB 的方 即21 xy03 yx 答案选择 A 总结 本题考查了圆的弦中点 的性质 两条直线垂直时 其 斜率关系 充分条件判断题充分条件判断题 1 正方形 ABCD 的面积为 1 1 AB 的直线方程为 2 1 xy 2 AD 的直线方程为 xy 1 解 条件 1 令 所以 A 点的坐标为得 0 y 2 2 x 0 2 2 正方形 ABCD 的面积为 1 条件 1 充分 1 2 2 ADAO 条件 2 令 所以 A 点的坐标为得 0 y1 x 01 正方形 ABCD 的面积为 2 条件 2 不充分 2 1 ADAO 答案选择 A 总结 对于解析几何中的面积问题 求正方形面积时 通过交点求 出边长即可 2 已知圆 C 及直线 则直线被圆 C 截得的弦长为 042 22 ayax03 yxl32 1 12 a 2 12 a 解 圆 C 的圆坐标为 半径为则圆心到直线 2 a2 r 03 yxl 的距离那么 2 32 a d 012 2 1 4232 2 2 aa a 解得 21 a 所以条件 1 充分 条件 2 不充分 答案选 A 总结 本题考查了直线与圆相交的情 况 要注意弦长与圆半径的关 系 加法与乘法计数原理 一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加法原理加法原理 做一件事 完成它有类办法 在第一类办法中有种不同的方法 在第二类办法中有种不n 1 m 2 m 同的方法 在第类办法中有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种不同的方法 n n m 12n Nmmm L 乘法原理乘法原理 做一件事 完成它需要分成个步骤 做第一步有种不同的方法 做第二步有种不同的方n 1 m 2 m 法 做第步有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种不同的方法 n n m 12n Nm mm L 二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异同 相同点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回答的都是关于做一件事的不同方法种数的问题 不同点 加法原理是完成这件事的分类计数方法 每一类都可以独立完成这件事 乘法原理是完成这这件 事的分步计数方法 每个步骤都不能独立完成这件事 习题 1 3 个女生和 5 个男生排成一排 如果女生必须在一起 则共有 种不同排法 A 4220B 4320C 4300D 2220E 286 解析 将三个女生捆绑在一起 把她们看成一个整体 同 5 个男生合住在一起共有 6 个元 素 所以共有 36 36 4320pp 答案选 B 总结 本题考查了排队问题中 对 于相邻问题要采用捆绑法 2 七个人排成一排 甲 乙 丙三个互不相邻的排法共有 种 A 840B 1020C 1100D 1340E 1440 解析 先将除甲 乙 丙之外的 4 个人全排列 有种排法 4 4 p 再将甲 乙 丙插入四个人形成的 5 个空中 有种排法 5 5 p 所以共有 43 45 1440pp 答案选 E 总结 本题考查了排队问题中 对 于不相邻问题要采用插空法 3 5 个数的算术平均值为 25 现在去掉一个数 剩余数的算术平均值为 31 则去掉的数为 A 1B 6C 11D 124E 2 解析 5 个数的和为 25 5125 剩余数 4 个数的和为 31 4124 则去掉的数为 1 答案选 A 总结 本题较为简单 考察了算术 平均值的定义 排列组合 二 排列与排列数公式二 排列与排列数公式 1 排列 从个不同元素中 任取个元素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的一列 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任取个元n m mn nm 素的一个排列 注 两个排列相同的条件 含有相同元素 元素排列顺序完全相同 2 排列数 从个不同元素中任取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种数 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任取个元素的排列数 n m mn nm 用符号 或 表示 当时 即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排列 叫做个元素的全排列 也 m n p m n Amn nnn 叫的阶乘 用符号 表示 nn 注 排列与排列数的不同 排列不是数 而排列数是一个数 所以 符号只表示排列数 而不表示具体 m n p 的排列 3 排列数公式 排列数公式如下 1 2 1 m n pn nnnm L m n n p nm m n pn 注意 规定 1 2 3nn L 0 1 0 1 n P mkm k nnn k pp p 4 元素可重复的排列 从个不同元素中 每次取出个元素 其中允许元素重复出现 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 那么第一 nm 第二 第位上选取的方法都是个 所以从个不同元素中 取出个可重复元素的排列种数是个 Lmnnm m n 三 组合与组合数公式三 组合与组合数公式 1 组合 从个不同元素中 任取 个元素并成的一组 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任取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nmmn nm 注 不同元素 只取不排 无序性 相同的组合 元素相同 2 组合 从个不同元素中任取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总数 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任取个元素的组合数 nmmn nm 用符号表示 m n C 规定 显然 1 0 1 n C n n C 3 组合数公式 1 2 1 m m n n m m m n m n p C p n nnnm C m n C m nm L 排列是先组合再排列 mmm nnm PCP 4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mn m nn CC 注 此性质作用 当时 计算可变为计算 能够使运算简化 2 n m m n C n m n C 1 1 mmm nnn CCC 注 此性质作用 恒等变形 简化运算 四 常用组合恒等式四 常用组合恒等式 1 012 2 nn nnnn CCCC L 2 0241 2n nnn CCC L 3 1351 2n nnn CCC L 概率 1 随机试验和随机事件 1 随机试验 若试验满足条件 试验可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 试验的结果具有很多可能性 试验前不能确切知道会出现何种结果 只知道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这样的试验叫作随机试验 简称试验 常记为 E 2 样本空间 样本点 随机试验 E 的所有可能结果组成的集合称为 E 的样本空间 记为 样本空间的元素 即 E 的每个结果 称为样本点 记为 ei 3 随机事件 随机事件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常记为 A B C 4 基本事件 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 由一个样本点组成的单点集 称为基本事件 基本事件也叫样本点 样本点一般不可再分 样本空间包含所 有样本点 在每次试验中总是要发生的 称为必然事件 常记为 每次试验中一定不发生的事件 称为不可能事件 记为 2 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1 如果事件的发生必然导致事件的发生 则称事件包含事件 或称事件包含于事件 记作 ABBAAB BAAB 或 2 如果事件包含事件 且事件包含事件 即 BAAB BAAB 且 也就是说 二事件与中任一事件发生必然导致另一事件的发生 则称事件与相等 记作 ABAB BA 3 二事件与中至少有一事件发生 这一事件叫做事件与的并 记作 ABAB BA n 个事件中至少有一事件发生 这一事件叫做事件的并 记作 n AAA 21 n AAA 21 1 21i n i n AAAA 简记为 4 二事件与都发生 这一事件叫做事件与事件的交 记作 ABAB 或ABBA n 个事件都发生 这一事件叫做的交 记作 n AAA 21 n AAA 21 1 2121i n i nn AAAAAAA 简记为或 5 如果二事件与不可能同时发生 即 AB AB 则称二事件与是互不相容的 或互斥的 AB 通常把两个互不相容事件与的并记作 AB BA 如果 n 个事件中任意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 即 n AAA 21 1 njiAA ji 则称这 n 个事件是互不相容的 或互斥的 通常把 n 个互不相容事件的并记作 n AAA 21 1 21 n i in AAAA简记为 6 如果二事件与是互不相容的 并且它们中必有一事件发生 即二事件与中有且仅有一事件发 ABAB 生 即 BAAB且 则称事件与事件是对立的 或互逆的 称事件是事件的对立事件 或逆事件 同样事件也是事件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