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II )卷_第1页
四川教育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II )卷_第2页
四川教育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II )卷_第3页
四川教育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II )卷_第4页
四川教育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II )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2 页 四川教育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四川教育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IIII 卷 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2 分 2016 七上 临沂期中 礼记 所谓 天下为公 选贤任能 的社会局面 主要反映的是 A 北京人时期 B 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C 尧舜时期 D 夏商周时期 2 2 分 2016 七上 吴中期末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 8 级大地震 造成极为严重 的损失 在震区 许多建筑物倒塌 但处于震区的如图所示工程虽然建于 2000 多年前 却没有损毁和垮塌 令人 惊叹 该工程是 A 葛洲坝 B 三峡大坝 C 都江堰 D 灵渠 3 2 分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 江南春 许多寺庙出现的原因是 A 统治者支持以维护统治 B 愿意出家的和尚很多 C 佛真能实现人们的愿望 第 2 页 共 12 页 D 寺院势力很大 4 2 分 2015 七上 南通月考 被鲁迅称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是 A 本草纲目 B 史记 C 梦溪笔谈 D 天工开物 5 2 分 晋文公称霸 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 3 页 共 12 页 C 文明的起源 D 国家的产生 6 2 分 2017 七上 盐都期中 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 中 嬴 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 西周 东周 B 春秋 战国 C 秦朝 西汉 D 秦朝 东汉 7 2 分 东汉末年最著名的两位医学家是 A 扁鹊与张仲景 B 扁鹊与华佗 C 张仲景与华佗 D 李时珍与华佗 8 2 分 三国鼎立后 占领湖南 湖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袁绍 9 2 分 下列与项羽无关的成语是 A 四面楚歌 B 霸王别姬 C 完璧归赵 第 4 页 共 12 页 D 破釜沉舟 10 2 分 2016 七上 微山期中 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习了商汤灭夏武 王伐纣的历史 你从中学到的是 施仁政 方能得民心 为君 为臣应做到 有功于民 治国要善于发现人才 重用人才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战争 是历史的倒退 A B C D 11 2 分 2015 七上 枣庄月考 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我国古代某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图片 这一时 期是 A 西汉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12 2 分 2018 北京 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 下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第 5 页 共 12 页 A 科学技术发达 B 医学领先世界 C 手工技艺精湛 D 绘画成就卓越 13 2 分 2015 七上 灌云月考 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14 2 分 2017 杭锦旗模拟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B 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D 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15 2 分 下列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是 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社会上佛教盛行 A B 第 6 页 共 12 页 C D 16 2 分 下列属于战国七雄争霸战争的是 城濮之战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A B C D 17 2 分 史载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国 根据这一制度 选出下列属于西周 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有 交纳贡品 交纳田租 朝觐 服役 服从命令 A B C D 18 2 分 2016 七上 同安期中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 对其出现的先后顺 序排列正确的是 第 7 页 共 12 页 A B C D 19 2 分 2017 七上 汇川期中 提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是哪个 A 老子 B 孟子 C 孔子 D 庄子 20 2 分 下列属于汉武帝为实现 大一统 而采取的措施是 A 统一文字 B 统一度量衡 C 建立皇帝制度 D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二 二 解答题解答题 共共 5 5 题 共题 共 8585 分分 21 15 分 2016 七上 光泽期末 维护统一 巩固统一 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 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阅读下列材料 毛主席诗词 沁园春 雪 1936 02 下半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第 8 页 共 12 页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请回答 1 中国历史上在哪一朝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 有什么重大意义 2 材料中的 汉武 为了加强政治上的统一 他采纳谁的建议实施了什么措施 3 上述材料 就祖国统一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22 20 分 专制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 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 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曾经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主张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2 秦始皇在位时曾对儒家学说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在位时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3 明朝明太祖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推行了什么举措 清朝统治者制造文字狱造成怎样的社会危害 4 历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3 20 分 2018 九上 常熟期末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管辖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第 9 页 共 12 页 请回答 1 据图一指出 为巩固统治 元朝是如何强化对地方的行政管理的 2 图二中的 C 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指出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该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最早设置的机 构名称 并说明清朝乾隆时期面对该地区贵族的叛乱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3 为加强对图二中 A 地的管辖 清政府除在当地册封宗教首领外 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 管理 清朝在图二中 B 地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 请写出该条约的名称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民族关系和国家发展 之间的联系 24 15 分 阅读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造 纸 图二 活字印刷 材料二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 在 13 世纪到达西方 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 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 1450 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 在木活字的基础上 用铅 锡 锑的合金 铸成活字 世界近现代史 上册 材料三 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 第 10 页 共 12 页 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经济学手稿 1861 1863 年 1 请说出我国历史上对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做出贡献的两位人物的姓名 2 根据材料二分析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 根据材料三 简要指出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资本主义产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5 15 分 2018 七上 北碚期末 改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 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 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主 孝文帝 下诏 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 如语音仍旧 若有 故为 当加降黜 司马光 资治通鉴 材料三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拓跋贺赖丘穆陵独孤 汉姓元贺穆刘 1 材料一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 2 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了哪次改革的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 简述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 3 综合以上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并联系现实 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第 11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020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1 答案 略 2 答案 略 3 答案 略 4 答案 略 5 答案 略 6 答案 略 7 答案 略 8 答案 略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