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抽测试卷(II )卷_第1页
新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抽测试卷(II )卷_第2页
新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抽测试卷(II )卷_第3页
新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抽测试卷(II )卷_第4页
新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抽测试卷(II )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2 页 新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抽测试卷 新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抽测试卷 IIII 卷 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2 分 2015 七上 务川期末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元谋人 D 蓝田人 2 2 分 2016 七上 宿迁月考 假如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 在猎获一头野猪后 要把猪腿剁下 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A 打制石器 B 磨制石器 C 青铜剑 D 铁斧 3 2 分 2017 七上 荣成期中 下列原始居民中 最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居民 D 半坡居民 4 2 分 2017 七上 建湖月考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据考古发现 下列原始居民种植 水稻的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第 2 页 共 12 页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5 2 分 下图中的人物是 A 炎帝 B 黄帝 C 尧帝 D 舜帝 6 2 分 2018 七上 晋江期中 歌曲 龙的传人 中唱道 黑眼睛 黑头发 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 的传人 龙的传人 所尊奉的 人文初祖 是 A 尧和舜 B 黄帝和蚩尤 C 炎帝和黄帝 D 炎帝和蚩尤 7 2 分 2016 七上 阜康期中 中国人自称是 龙的传人 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 A 中国人想象丰富 B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 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 D 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 8 2 分 2019 七上 闽清期中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王朝 标志着 第 3 页 共 12 页 A 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B 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 诸侯混战局面的结束 9 2 分 2017 七上 益阳期中 夏 商 周三代的衰亡留下的主要历史思考是 家天下 代替 公天下 是历史的倒退 勤政方能治国 爱民才能安邦 夏 商 周的统治者多无建树 A B C D 10 2 分 2017 七上 汶上期中 山东省有 齐鲁晚报 河北省有 燕赵都市报 山西省有 三晋都 市报 湖北省有 楚天都市报 与这些报纸的得名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郡县制 11 2 分 2016 七上 临河期中 认真观察图 你认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第 4 页 共 12 页 B C D 12 2 分 2016 九上 太仓期末 周公曰 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 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A B C D 13 2 分 战国前期 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第 5 页 共 12 页 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 农业技术的进步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农业产量的提高 14 2 分 2017 七上 汇川期中 属于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A 牧野之战 B 桂陵之战 C 楚汉之争 D 城濮之战 15 2 分 2018 九下 定西月考 下列诸侯国中 既是 春秋五霸 又属 战国七雄 之一的是 A 吴国 B 晋国 C 齐国 D 越国 16 2 分 2016 七上 无为期末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 战国 因战争众多 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 著名战役有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 长平之战 牧野之战 A B C D 17 2 分 2017 七上 安图期中 李冰主持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第 6 页 共 12 页 A 都江堰 B 长城 C 大运河 D 金字塔 18 2 分 孔子的活动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创办私学 B 要求统治者实行 仁政 C 因材施教 D 提出 仁 的学说 19 2 分 2017 七上 上杭期中 诸子百家论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现思想博弈 出现此种情形的根本 原因是 A 封建制度的确立 B 社会急剧变化 C 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政策 D 各学派阶级立场的差别 20 2 分 2017 揭西模拟 下列主张中 最能体现 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想的是 A 福兮 祸之所 祸兮 福之所倚 B 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 C 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D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21 2 分 2019 七上 闽清期中 秦统一六国后 福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建制 属闽中郡 其郡 守产生的方式是 A 世袭继承 第 7 页 共 12 页 B 地方推荐 C 皇帝任命 D 考试选拔 22 2 分 2017 七上 江门月考 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官职中 分管军事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户部尚书 23 2 分 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严酷的刑法 B 骄傲自大 C 赋税徭役沉重 D 失去民心 24 2 分 2018 七上 岳池期末 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 公元前 2000 年比公元前 1500 年 A 晚 500 年 B 早 3500 年 C 早 500 年 D 晚 3500 年 25 2 分 2016 七上 磴口期中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 陈胜 吴广起义 B 黄巾起义 第 8 页 共 12 页 C 李自成起义 D 太平天国运动 二 二 判断题判断题 共共 1 1 题 共题 共 2222 分分 26 22 分 2019 七上 潜山期中 先判断正误 对的在内打 正确 错误的在打 错误 并加以改正 1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 公元前 1046 年武王灭商朝 与之相关的史实是牧野之战 3 他对内整顿朝政 对外 尊王攘夷 终于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这里 的 他 是晋文公 4 战国七雄中 管辖地区主要在我国今山东省一带的国家是秦国 5 在治理国家方面 法家代表人物庄子的主张是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三 三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3 3 题 共题 共 4040 分分 27 5 分 简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在政治 经济 文化 思想和军事上采取的措施 28 15 分 2017 七上 张家港期中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商鞅之 法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 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 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 方升 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 统一了斗 桶 权 衡 丈 尺 规定六尺为一步 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 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 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 主张轻罪重刑 甚至罪及无辜 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 对中国 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至严刑峻罚 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 第 9 页 共 12 页 的一个重要特征 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请回答 1 材料一认为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 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 在这项措施的基础 上 秦统一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和文化措施 3 据材料三 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 中的哪一家 你如何看待他的 重刑 思想 29 20 分 2017 七上 福建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 自以为德兼山皇 功过五帝 乃更号曰 皇帝 命为制 令为诏 除谥法 李贽 史纲评要 材料二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郡置守 尉 监 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 材料三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馀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史记 材料四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 初并天下 的 王 是指哪一个历史人物 并天下 有何意义 2 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实行了哪些措施 第 10 页 共 12 页 3 写出材料三中 长城 的东西起点 4 请写出材料四中秦朝统一后规范使用的货币及文字字体名称 第 11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答案 略 2 答案 略 3 答案 略 4 答案 略 5 答案 略 6 答案 略 7 答案 略 8 答案 略 9 答案 略 10 答案 略 11 答案 略 12 答案 略 13 答案 略 14 答案 略 15 答案 略 16 答案 略 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