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速查_第1页
结构设计速查_第2页
结构设计速查_第3页
结构设计速查_第4页
结构设计速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构设计速查 一 关于梁 1 框架结构要求 主体结构除个别部位外 不应采用铰接 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 应考虑楼梯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 并应对楼梯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梁柱边对齐时 bb 0 3bC 填充墙 1 砌体填充墙2d6 500 拉筋应沿墙全长贯通 2 墙长大于4m或层高的2倍时 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墙高超过4m时 半高处加 水系梁 3 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 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抗震设计时 框架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 抗震设计时 一 二 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 四级可不算 采用扁梁时 应验算刚度和裂缝 计算挠度时 可扣除梁起拱 对现浇梁板结构 宜 考虑梁受压翼缘的有利影响 2 框架梁纵筋要求 1 抗震设计时 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 一级不应大于0 25 二 三级不应大于0 35 2 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Pmin 位置 抗震等级 支座 取较大值 跨中 取较大值 一级0 40和80ft fy0 30和65ft fy 二级0 30和65ft fy0 25和55ft fy 三 四级0 25和55ft fy0 20和45ft fy 非抗震0 20和45ft fy 3 抗震设计时 梁端截面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面积的比值 一级0 5 二 三级0 3 4 抗震设计时 梁端纵筋配筋率不宜大于2 5 不应大于2 75 梁端配筋率大于2 5 时 一半拉通 5 梁面通筋 两根 直径 一 二级d 14 不小于梁顶底面纵面积1 4 三 四级 d 12 3 框架梁箍筋要求 抗震设计时 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 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6 3 2 2的 要求 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 时 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表6 3 2 2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 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45ft fy55ft fy65ft fy80ft fy 钢筋 300360300360300360300360 C300 2150 2620 310 C350 2360 2880 3400 419 C400 2570 2140 3140 2610 3710 3090 456 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 取较大 值 mm 箍筋最大间距 取最 小值 mm 箍筋最小直径 mm 一 2 0hb500hb 4 6d 10010 二 1 5hb 500hb 4 8d 1008 三 1 5hb 500hb 4 8d 1508 四 1 5hb 500hb 4 8d 1506 注一 二级框架梁 箍筋d 14mn 肢数 4肢 且肢距 150 箍筋加密 150mm 箍筋 hb 300 d6 150 300 hb 500 d6 200 500800 d8 300 当梁中配有受筋时 其箍筋直径dv 受力筋直径d 4 一层受力筋根数 5时 复合箍筋 框架梁箍筋通长不小于下值 一级 0 30 二级 0 28 三级 0 26 混凝土 ft Fyv 270Fyv 300Fyv 270Fyv 300Fyv 270Fyv 300 C201 100 1220 1100 1140 1030 1060 095 C251 270 1410 1270 1320 1190 1220 110 C301 430 1590 1430 1480 1330 1380 124 C351 570 1740 1570 1630 1470 1510 136 C401 710 1900 1710 1770 1600 1650 148 箍筋肢距 一级 200 20d min 二三级 250 20d min 四级300 4 剪力墙结构连梁 定义 跨高比 5 超筋的处理 1 减小连梁高度或采用双梁 2 增大连接的墙体及上下层连梁弯矩 3 按独立墙肢二次计算 取大值 连梁的配筋 跨高比最小配筋率跨高比最大配筋率 非抗震 0 20 非抗震 2 5 l hb 0 5 0 20和45ft fy l hb 1 00 6 O 5 l hb 1 5 0 25和55ft fy 1 0 l hb 2 01 2 一级0 40和80ft fy 2 02 52 5l hb 1 5 其他0 25和55ft fy 如超最大配筋率 则应按实配钢筋进行连梁强剪弱弯的验算 箍筋 抗震全长加密 同框架梁端加密 非抗震d6 150 腰筋 腹板高 hw 450时 d 10 间距200 跨高比 2 5时 配筋率0 15 截面宽 b 200b 300b 600b 800b 1200 配箍数 2d6 2002d8 2004d8 2006d8 2006d10 200 一级 配箍率 0 14 0 17 0 17 0 18 0 19 配箍数 3d8 200 二 三级配箍率 同上 0 25 同上同上同上 5 筒中筒结构梁 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 1 箍筋 非抗震d8 150 抗震d10 100 连梁内配交叉暗撑时d10 200 2 框筒梁主筋 d 16 腰筋 d10 200 3 框筒梁和内筒连梁 跨高比 2 宜增配对角斜向钢筋 跨高比 1的宜采用交叉暗 撑 bxh 400 x400 暗撑承担全部剪力 配筋4d14 6 转换梁 主筋及箍筋 抗震等级备注 项目 特一级一级二级非震 配筋率 0 60 50 40 3 配箍特征值 1 31 21 10 9 335Mpa配箍率 0 740 680 630 51C40 400Mpa配箍率 0 620 570 520 43C40 举例 B 400 4d10 100 v 0 78 B 600 4d12 100 v 0 75 B 800 6d12 100 v 0 85 加密箍筋 范围 柱边1 5hb 托柱边1 5hb 墙边两侧1 5hb 箍筋量 d10 100 偏心受拉的转换梁的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 沿梁金长贯通 腰筋 d16 200 框支梁 d12 200 托柱梁 转换梁纵向钢筋接头宜采用机械连接 接头率 50 梁截宽bb hw 400 梁截高hb L 8 二 关于柱 1 柱截面尺寸 抗震等级一 二 三四 2层非震 矩形 400300250 圆形 450350 h b 4 h b 4为墙 2 柱轴压比限值 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一二三四 框架结构 0 650 750 85 板柱剪力墙 框架剪力墙 框架核心筒 筒中筒结构 0 750 850 90 95 部分框 支剪力墙结构 0 60 7 注 2 C65 C70 轴压比 0 05 C75 C80 轴压比 0 10 3 剪跨比 1 5 2轴压比 0 05 40米框架 60米其他建筑 0 1 5 柱截面每一侧 0 2 3 2 柱的纵向钢筋要求 1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 一 二 三级抗震 纵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四级和非抗震 柱钢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 纵筋净距均不应小于50mm 3 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非抗震不宜大于5 不应大于6 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 4 一级且 2柱 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 2 5 边柱 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 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 应比计算值增加25 6 柱的纵筋不应与箍筋 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4 柱的箍筋要求 4 1 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箍筋最小直径 一级 框支柱6d和100较小值 10 二级8d和100较小值 8 三级8d和150 100 柱根 2 较小值8 6 柱尺寸 400 四级8d和150 100 柱根 2 较小值 6 注 1 一级框架 dv 14 2 底层柱刚性地面上 下各500mm 柱根以上1 3柱净高 3 2柱和 4柱 有填充墙 全高加密 4 一 二级框架角柱 全高加密 5 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 全高加密 6 连体结构连接范围及上下层柱 全高加密 7 框支柱 全高加密 4 3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 v vfc fyv 配箍率特征值 柱轴压比抗震 等级 箍筋形式 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1 001 05 普通箍 复合箍 0 100 110 130 150 170 200 23 一螺旋箍 复合或 连续复合螺旋箍 0 080 090 110 130 150 180 21 普通箍 复合箍 0 080 090 110 130 150 170 190 220 24 二螺旋箍 复合或 连续复合螺旋箍 0 060 070 090 110 130 150 170 200 22 普通箍 复合箍 0 060 070 090 110 130 150 170 200 22 三螺旋箍 复合或 连续复合螺旋箍 0 050 060 070 090 110 130 150 180 20 我的规定 一级二级三级 项目 N 0 4 N 0 4 N 0 5 N 0 5 N 0 6 N 0 6 v 0 110 170 110 170 110 17 体积配箍率 v 特征值 v 0 9 v 0 11 v 0 13 v 0 17 v 0 22 箍筋强度 300360300360300360300360300360 C350 500 420 610 510 720 600 950 791 221 02 C400 570 480 700 590 830 691 080 901 401 17 C450 630 530 760 650 910 761 201 001 551 29 C500 690 580 840 711 000 831 311 091 691 41 C550 760 630 930 771 100 911 431 191 861 55 C600 830 691 010 841 190 991 561 302 021 68 C650 890 741 080 901 291 071 681 402 181 82 C700 950 801 160 981 381 151 801 502 331 94 注 2 对一 二 三 四级框架柱 加密区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应小于0 8 0 6 0 4 和 0 4 3 2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宇复合箍 体积配箍率 v 1 2 9度 v 1 5 4 计算复合螺旋箍筋体积配箍率时 其非螺旋箍筋的体积应乘以换算系数0 80 5 抗震转换柱 箍筋特征值 0 02 体积配箍率 1 5 4 4抗震柱箍筋设置的间距级肢距 1 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 一级不宜大于200mm 二 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 直径的较大值 四级不宜大于300mm 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 2 柱非加密区的箍筋 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 其箍筋间距 不应大于 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且一 二级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 三 四级不应大于15倍纵 向钢筋直径 4 5非抗震设计时 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间距 400 bC 15d dv d 4 6 2 3 dv 8 肢距 10d 200 3 当柱每边纵筋多于3根时 应设置复合箍筋 4 柱内纵向钢筋采用搭接做法时 间距 5d 100 肢距 10d 200 5 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规定 1 非抗震设计时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 2 抗震设计时 一 二 三级框架节点核心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 12 0 10和 0 08 且箍筋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 6 0 5 和0 4 3 2柱框架节点核心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心区上 下柱端体积配箍率中较大 值 6 框支柱 抗震转换柱 箍筋箍特征值 0 02 体积配箍率 1 5 全高加密 d10 100 7 错层柱 1 柱截面高度不应小于600mm 混凝土C30 全柱箍筋加密 2 柱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 8 连体结构 1 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构件在连接体范围及上 下层 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2 与连接体相连的框架柱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 下层 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 轴 压比限值应按其他楼层框架柱的数值减小0 05采用 3 与连接体相连的剪力墙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 下层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三 关于剪力墙 1 剪力墙结构 定义 加强部位 约束部位 Hw bw 4 不宜 8 米 底部加强部位 2 1 10 转化层 2 Max H0 3 N 0 4 N 0 4 lc 暗柱 0 15hw0 20hw0 15hw0 20hw lc 翼柱 端柱 0 10hw0 15hw0 10hw0 15hw v 0 120 20 120 2 箍筋间距 竖向 100 150 箍筋间距 水平 300 竖筋间距 2 2 约束暗柱主筋 一二三备注 配筋率1 21 01 0 配筋量8d166d166d14 3 剪力墙构造暗柱 构造暗柱配筋 加强部位一般部位抗震 等级主筋箍筋主筋箍筋 备注 一1 0 6d16d8 1000 8 6d16d8 150 二0 8 6d14d8 1500 6 6d14d8 200 三0 6 6d12d6 1500 5 6d12d6 200 四0 5 4d12d6 2000 4 4d12d6 250 连体 错层 B 级 主筋 0 1 箍筋 v 0 10 构造构件箍筋 连体 错层 B 级 v 0 10 N 0 3 一级 N 0 4 二 三级 v 0 12 N 0 3 一级 N 0 4 二 三级 v 0 20 混 凝 土 270300360270300360270300360 C350 620 560 460 740 670 561 241 110 93 C400 710 640 530 850 760 641 411 271 06 C450 780 700 590 940 840 701 561 411 17 C500 860 770 641 030 920 771 711 541 28 C550 940 840 701 121 010 841 871 691 41 C601 020 920 761 221 100 922 041 831 53 4 墙体 竖向 水平 钢筋 一二三四级备注 配筋率0 250 2H 25 轴压比小 竖向筋 0 15 配筋量D8 300 d hw 10 钢筋 直径 加强区 横向 d8 200 竖向 d10 200 一般区 横向 d8 300 竖向 d10 300 筒体加强区 0 3 框支墙加强区 0 3 非抗震 0 25 d8 200 错层结构抗震 0 5 非抗震 0 3 顶层剪力墙 楼 电梯间 端开间纵墙 山墙 配筋率 0 25 D8 200 剪力墙结构规 定 5 一 二 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轴压比 抗震等级一级 9 度 一级 7 8 度 二 三 轴压比0 40 50 6 6 墙体配筋排数 bw 400 双排拉筋 d6 600 400 bw 700 三排 700 bw四排 7 厚度 一 二级加强部位 bw 200 其他 bw 160 一字墙一 二级加强部位 bw 220 其他 bw 180 短肢墙 加强部位 bw 200 其他 bw 180 三 四级 bw 160 一字墙加强部位 bw 180 筒体壁 bw 200 内墙 bw 160 非抗震 电梯井筒 bw 160 错层结构 抗震 bw 250 非抗震 bw 200 8 梁下暗柱 长度 bb 2bw 一二三四备注 配筋率1 00 80 70 6 级钢 0 05 箍筋D8 150D6 200 楼面梁不宜支撑在剪力墙或核心筒的连梁上 框 剪结构无此规定 9 短肢墙 424 米 倾覆力矩不宜 50 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墙 倾覆力矩 30 时 高度降低为 7 度 100 米 8 度 80 米 8 5 度 60 米 B 级结构或 9 度地震不宜布置短肢墙 不应采用较多短肢墙 倾覆力矩 30 短肢墙轴压比 内力调整 配筋 一二三四备注 轴压比0 450 50 55一字形 0 1 加强调整1 61 41 2长短均调 一般调整1 41 21 19 度另调 一般配筋1 2 1 0 加强配筋1 0 0 8 10 框架 剪力墙结构 1 框剪的判断 框架 倾覆力 P 整体 结构 框架 部分 剪力墙 部分 0 2Q 调整 适用 高度 位移 控制 结构 特点 P 10 剪力墙框 剪剪力墙是框 剪剪力墙较多墙 10 P 50 框 剪框 剪框 剪是框 剪框 剪典型 50 P 80 框 剪框架框 剪是框架 框 剪偏少墙 80 P框 剪框架框 剪是框架框 剪极少墙 2 剪力墙的间距 楼盖形式非抗震6 789 现浇5 0B 60m4 0B 50m3 0B 40m2 0B 30m 预制3 5B 50m3 0B 40m2 5B 30m 墙距端部 表中距 2 单片墙 30 剪力 暗梁高度 2bw 边框柱加强部位 孔边柱 宜箍筋加密 抗震等级不提高了 哈哈 11 框筒结构 1 筒中筒结构 H 额定 80 米 H B 3 2 框筒结构 宜 B核 H 12 H 60 米按抗剪结构设计 筒柱距宜 12 米 抗震 15 米 非抗震 核心筒开洞要求 3 筒体墙厚 筒壁 200 筒内 160 4 筒体配筋 抗震加强部位墙体 0 3 角部全高设约束暗柱 加强部位箍筋用 箍筋 非拉筋 5 内力调整 框架承担 的总剪力 V 调整 V 0 11 框架剪力调整到 15 2 墙体剪力 1 1 3 墙体抗震措施提高一级 0 1 V 0 2框架 0 2Q 1 5V max 6 计算控制 位移比 1 4 周期比 0 85 T1 扭转分量 30 7 框筒结构角区加强配筋 双层双向 长度 L 3 3 米 max D8 150 0 3 四 复杂高层 1 基本规定 转换 加强 错层 连体 竖向内收 20 25 悬挑 10 4 米 超限结构 位移比 1 4 位移 0 4 倍时按 1 6 周期比 0 9 层刚比 0 5 高位转换 7 度超 过 5 层 8 度超过 3 层 三项超标 2 转换结构 1 层刚比验算 1 2 层转换时 e1 宜为 1 非震不应 0 4 抗震不应 0 5 剪切刚度 3 层及以上转换时 1 不应 0 6 规范法 1 e2 宜为 1 非震不应 0 5 抗震不应 0 8 剪弯刚度 框支柱 剪力墙加强部位 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2 其他 框支柱承担弯矩应10 柱20 30 柱占总剪力 4 墙体配筋 框支墙加强区 0 3 非抗震 0 25 d8 200 3 错层结构 墙厚非抗震 200 配筋 0 3 墙厚抗震 250 配筋 0 5 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混凝土 C30 4 连体结构 与连体结构相连的剪力墙在连接体高度范围及上下层 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五 基础及地下室 1 基础埋深 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 可取房屋高度的1 15 桩基础 不计桩长 可取房屋高度的1 18 2 地下室外墙水平 竖向配筋 150 0 3 墙厚 200250300350400450500 配筋量 d10 125d12 150d12 125d14 140d14 125d16 140d16 125 配筋率 0 310 300 300 310 310 320 32 3 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室顶板避免开大洞口 30 混凝土 C30 楼盖 h 180 双层双配筋 0 25 2 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 3 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4 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面不应少于地上的1 1倍 地下一层梁端顶面和底面的 纵向钢筋应比计算值增大10 采用 5 地下室顶板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与下柱上端同一方向实配的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小 于地上一层对应柱下端实配的受弯承载力的1 3倍 6 地下室剪力墙不小于首层配筋 4 基础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 表12 1 10 基础理肯深度H m 抗渗等级备注 H 10P6 10 H 20P8 203OP12 5 其他要求 1 基础及地下室的外墙 底板 当采用粉煤灰混凝土时 可采用60d或90d龄期强度 2 抗震设计时 独立基础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 3 每隔30m 40m设置后浇带 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 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 级 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 低温入模 4 主体结构地下室底板与扩大地下室底板交界处 其截面厚度和配筋应适当加强 5 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周回填土应采用级配砂石 砂土或灰士 并应分层穷实 六 板厚及配筋 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mm 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100mm 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 宜双层双向配筋 转换层楼厚度 180mm 双层双向配筋 p 0 25 C30 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 嵌固地下室楼层厚度不宜小于180mm 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p 0 25 C30 预应力楼板厚度可按跨度的1 45 1 50采用 且不宜小于150mm跨度 6 5米 C40 框筒结构角区板 双层双向d8 150 p 0 3 长度 L 3 3 连体结构 板厚 150mm 双层双向钢筋p 0 25 多塔楼结构以及体型收进 悬挑结构 竖向体型突变部位 楼厚150mm 双层双 p 0 25 体型突变部位上 下层结构的楼板也应加强构造措施 七 关于抗震等级的提高 1 甲 乙类 提高一级 但 类场地不提高 甲类计算提高 2 丙类 类场地 降一级 6 度除外 3 9 度 A 类乙级 提高一级 4 7 5 8 5 度 场地 提高一级 5 框筒结构 框架承剪力100m 8度 场地类 80m 9度 60m 1 表列结构且竖向不规则 刚度 承载力 内收 转换 质量不匀 2 7度 类场地和8度乙类 3 板柱 剪力墙结构 5 下列建筑 应弹性时程分析 1 甲类 表列乙丙类 2 竖向不规则 刚度 承载力 内收 转换 质量不匀 6 B级 混合和复杂结构 1 应弹性时程计算 2 宜弹塑性静力或性动力法 7 H 150m 可静力弹塑性法 H 200m 应弹塑性时程法 H 300m 两个设计单位计算 8 体型复杂 不规则数 3 布置复杂 多塔 连体 及B级高层 应两个软件计算 9 多塔结构 宜按整体和分塔分别计算 取大值 10 复杂结构的受力复杂部位 如二次转换 宜按应力分析结果配筋 11 框支结构 平面较长或不规则 各剪力墙内力相差大 可简化计算板面内受弯 12 连体宜补充分塔模型计算 13 高层7 5度且楼面梁24米 转换梁8米 悬臂2米 应算竖向地震 1 偶然偏心算指标 双向地震算配筋 2 安全等级一级且有特殊要求时 可用拆除构件方法进行抗连续倒塌设计 14 性能设计要求 1 超限结构 2 结构类型或有些部位结构布置复杂 难以直接按本规程的常规方法进行设计 3 高烈度区 8度 9度 的甲 乙类设防标准的工程 4 处于抗震不利地段的工程 难以确定抗震等级或难以直接按常规方法设计 15 H 200m或有下列情形之一时 宜风洞试验 1 平 立面复杂 2 开洞 连体 3 周围环境地形复杂 16 体型复杂 应考虑风向角的不利影响 17 下列建筑基础应进行沉降计算 3 甲级桩基 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建筑桩基 4 乙级桩基 体型复杂 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或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 5 软土地基多层建筑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6 甲 乙级天然基础 7 丙级表列天然基础 8 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 9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10 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11 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12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 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 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13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 地基 承载力 fak 130fak 200fak30 3楼板开洞有效宽度30 错层大于梁高 板净宽 5 米 板净宽1 5 上层 1 5 底层 1 25 12承载力突变0 80 65 A 级 0 75 B 级 1 25 与刚度不同时出现 13质量不均1 5 第二部分 结构输入信息 SATWE 一 总信息 1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的夹角 抗震设计时 原则上应将 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 角作为地震作用方向角对结构进行补充 汁算 以体现最不利的地展作用的影响 但通常是仅当地展作用最大的方向角大于 15 度时 才要求补充地震作用最大方向角的结构整体电算 水平力包含水平风荷载和水平地震力 在这里建议以风荷载大的面方向 或其垂直向 作为其水平力与整体坐标的夹角 一般填 0 2 混凝土容重 钢筋混凝土的容重约为 25 但 PKPM 软件在计算中未考虑结构面上粉刷层荷载 是偏 于不安全的 但同时梁与柱 梁与梁的交叉的重叠部分未予扣除 这部分荷载又算多了 综合考虑两种因素 根据测算 一般按结构类型取值 框架结构 25 框剪结构 26 剪力墙结构 27 对于具体的构件 板 柱相当 梁大了约 10 3 钢结构自重 钢材的容重一般为 78 5 但对于钢结构工程 不仅要考虑建筑装修荷载的影响 更重要 的是 还应考虑钢结构构件经常会设置的加劲肋等加强板件和附加的连接板件重量的影 响 包括螺拴连接节点的连接板件和螺栓 螺母和垫圈等配件重量的影响 因此钢结构 的自重要放大 1 04 1 18 的系数 即取钢材自重为 82 93kN m3 4 地下室层数 带地下室的多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计算时 上部结构和地下室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和 计算 有几层地下室就填几层地下室 这样做的优点是 1 可以真实反映上部结构和地下室是一个整体 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工作 荷载作用和传 递途径清楚 计算地基和基础的竖向荷载可以一次形成 方便地基和基础的设计和计算 2 地下室不受风荷载作用 计算上部结构风荷载时 程序会自动扣除地下室的高度 上 部结构的风荷载计算符合实际情况 3 抗震设计时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程序会自动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但程序输出 的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号 和 剪力地底部加强区高度 包括了全部地下室的层数和高 度 抗震等级为一 二 三级的结构 程序会自动将框架柱和剪力墙内力设计值的调整系 数乘在地下室以上首层柱底或墙底截面处 4 当地下室顶板符合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分的条件时 地下室顶板能将上部结构的地震 剪力传递到全部地下室结构 地下室结构应能承受上部结构屈服超强及地下室本身的地震 作用 回填土对地下室的约束系数 刚度增大倍数 一般地下室填 3 几乎完全约束时填 5 刚性约束时填 1 如结构无地下室 但当地面层作为结构一层输入时 该处地下室层数填 1 地下室的 约束系数可填 2 5 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 这是 SATWE 新设的一个参数 这里的嵌固端指上部结构的计算嵌固端 当地下室顶板 作为嵌固部位时 那么嵌固端所在层为地上一层 即地下室层数 1 而如果在基础顶面嵌固 时 嵌固端所在层号为 1 程序缺省的嵌固端所在层号为 地下室层数 1 如果修改了地 下室层数 应注意确认嵌固端所在层号是否需相应修改 6 省将壳元最大边长 单位 m 这是墙元细分时需要的一个重要参数 对于尺寸较大的剪力墙 在作墙元细分形成一 系列小壳元时 为确保分析精度 要求小壳元的边长不得大于给定限值 Dmax SATWE 从 08 新版开始 采用了与 05 版 08 旧版完全不同的墙元划分方案 为保证网 格划分质量 细分尺寸一般要求控制在 1 米以内 因此程序隐含值为 Dmax 1 0 而早期版 本 SATWE 缺省值为 2 米 绝大部分工程取值也为 2 米 因此 如果用 08 新版或 10 版读入 旧版数据时 应注意将该尺寸修改为 1 米或更小 否则会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7 墙元侧向节点信息 这是墙元刚度矩阵凝聚计算的一个控制参数 程序强制为 出口 即只把墙元因细分 而在其内部增加的节点凝聚掉 四边上的节点均作为出口节点 使得墙元的变形 协调性好 分析结果更符合剪力墙的实际 8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和 刚性楼板假定 是两个相关但不等同的概念 应注意区别 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不区分刚性板 弹性板 或独立的弹性节点 只要位于该层楼 面标高处的所有节点 在计算时都将强制从属同一刚性板 此外 SATWE 对于地下室楼层总是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新规范要求结构计算采用符合结构实际模型的楼板假定 satwe 中说是刚性楼板假定算位移比 9 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时保留弹性板面外刚度 如前所述 SATWE 对于地下室楼层总是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而刚性楼板假定是不 考虑板面外刚度的 因此对于板柱体系的地下室 将无法考虑板的面外刚度 从而影响柱 内力计算 针对这种情况 SATWE 提供了 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时保留弹性板面外刚度 的选项 当此项打勾时 对于弹性板 3 和弹性板 6 只在楼板面内进行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弹性板 面外刚度仍按实际情况考虑 如不打勾 则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时将不保留弹性板的面外刚度 即 如果板柱结构的地下室定义了弹性板 3 或弹性板 6 此项打勾时 所有弹性板均按 弹性板 3 计算 不打勾 则按刚性楼板计算 对于除板柱体系外的结构 如有类似需要 同样可采用该选项 选择 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时保留弹性板面外刚度 时 程序在进行弹 性板网格划分时自动实现梁 板边界变形协调 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10 结构体系 常用的结构类型分为框架结构 框架 剪力墙结构 框架 核心筒结构 简 筒结构 剪力墙结构 板柱剪力墙结构等 抗规设计时 结构类刑和结构的抗艇等级与 抗震规范 或 高层建筑规程 中相应的结构内力调整系数相对应 错填结构类型有可能使结构的内 力调整出错 影响结构的安全 11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SATWE 中对恒荷载的计算提供了多种方法 包括 一次性加载 模拟施工加载 1 模拟 施工加载 2 和 模拟施工加载 3 模拟施工加载 1 与 模拟施工加载 2 算法均采用了一次集成结构刚度 分层施加 恒载 只计入加载层以下的节点位移量和构件内力的做法 来近似模拟考虑施工过程的结 构受力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模拟施工 2 在集成总刚时 对墙柱的竖向刚度进行了放大 以缩小墙柱之间的轴向变形差异 更合理的给基础传递荷载 模拟施工 3 是分层集组刚度 分层施加荷载 对一个 n 层结构 要分成 n 个结构进行 计算 这 n 个结构分别由原结构的第 1 层 承受第 1 层荷载 第 1 至 2 层 承受第 2 层荷载 第 3 至第 i 层 承受第 i 层荷载 等组成的部分楼层结构 第 1 至 n 层的结构 是完整结构 但 只承受第 n 层荷载 对这 n 个结构 分别组建刚度 分别求解节点位移量 然后选加求内 力 模拟施工 3 必竟更符合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 内力 配筋计算更为准确 二 风荷载及活荷载 风压标准值计算公式为 WK z s ZW 其中 z 1 z z 在新规范中 基本风 压 Wo 略有提高 而建筑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E 脉动增大系数 脉动影响系数 都 存在减小的情况 所以 按新规范计算的风压标准值可能比 89 规范大 也可能比 89 规范小 具体的变化包括下面几条 1 基本风压 新的荷载规范将风荷载基本值的重现期由原来的 30 年一遇改为 50 年 一遇 新高规 3 2 2 条规定 对于 B 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或特别重要的高层建筑 应按 100 年一遇 的风压值采用 2 地面粗糙度类别 由原来的 A B C 类 改为 A B C D 类 C 类是指有密集建 筑群的城市市区 D 类为有密集建筑群 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3 凤压高度变化系数 A B C 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 D 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最 比 C 类小 20 到 50 4 脉动增大系数 A B C 类对应的脉动增大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 D 类对应脉动 增大系数比 89 规范小 约 5 到 10 与结构的材料和形式有关 5 脉动影晌系数 在 89 高规中 脉动影响系数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 对应 A B C 类的脉动影响系数分别为 0 48 0 53 和 0 63 在新规范中 脉动影响系数不仅与地 面粗糙度类别有关 而且还与建筑的高宽比和总高度有关 其数值都小于 89 高规 如 C 类 高度为 5Om 高宽比为 3 的建筑 0 46 比 89 高规小 28 若为 D 类 则小 37 6 结构的基本周期 脉动增大系数 与结构的基本周期有关 WoT12 结构的基本 周期可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 对于比较规则的结构 也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 框架结构 T 0 08 1 00 N 框剪结构 框筒结构 T 0 06 0 08 N 剪力墙结构 筒中筒结构 T 0 05 0 06 N 其中 N 为结构层数 建议按程序计算的第一自震周期反填 7 墙活荷是否折减 传给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 注意折减只适应于 荷载规范 表 4 1 1 的第 1 1 项 即住宅 宿舍 旅馆 办公 楼 医院病房 拖儿所 幼儿园 其他情况酌情考虑 规范涉及的受荷面积折减不在这里反映 可通过修改面荷载或活荷分项系数值予以调 整 8 活荷不利布置的最高层号 SATWE 软件有考虑梁活荷不利布置功能 若将此参数填 表示不考虑活荷不利布置 作用 若填一个大于零的数 NL 则表示从 NL 各层考虑梁活荷的不利布置 而 NL 1 层 以上则不考虑活荷不利布置 若 NL 等于结构的层数 Nst 则表示对全楼所有层都考虑活荷 的不利布置 建议作不利布置 省得麻烦 三 地震信息 1 耦联振动 抗震 规范规定 位移比大于 1 2 时要考虑扭转的影响 考虑耦连 同时规范规定 即使是规则结构 不考虑耦连时 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 其地震作用应乘以增 大系数 增大系数为 1 05 1 3 由于程序对此款未作处理 所以一般结构都应考虑耦连 目前版本唯一的选择 过去我们考虑单方向的刚度是一种强迫震动 也就是说不论时怎样的结构平面 当 X 向加一个单位力 Y 反方向和扭转方向不产生位移 反之依然 但是这种强迫振动产生的 刚度并不能代表结构的最薄弱的方向 如 L 型 Y 型等 用人为的方法很难找到结构 刚度的最弱方向 所以不考虑耦连就会产生不安全因素 而考虑平动耦连后 不但考虑了 个方向之间的相互影响 而且它时一种自由振动 他的振动不是单一反方向的强迫振动 是一种沿最弱方向的有平动 扭转综合参与的耦连振动 但考虑耦连后 结构的振型耦合在一起 振型不象无耦连时那么清爽 需对振型作一 定的分析才可与无耦连振型相类比 2 偶然偏心 规范 高规 3 3 3 条规定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 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附加偏 心距可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 5 高规第 4 3 5 条规定 在考虑偶然偏心 影响的地震作用下验算楼层位移比 程序的处理 1 考虑质量偶然偏心时 程序先按无偏心的初始质量分布计算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地震 作用 2 然后按照 a X 向地震 所有楼层的质心沿 Y 轴正向偏移 5 b X 向地震 所有 楼层的质心沿 Y 轴负向偏移 5 c Y 向地震 所有楼层的质心沿 X 轴正向偏移 5 d Y 向地震 所有楼层的质心沿 X 轴负向偏移 5 的四种偏心方式计算各质点的附加力矩 四种 偏心方式下的附加力矩与无偏心的地震作用叠加 则形成了相应于四种偏心方式的地震作 用 考虑偶然偏心不影响竖向力的计算 只影响结构周期 SATWE 为考虑 和因为质量偏 心引起的地震力的变化 计算偶然偏心对结构内力影响很大 内力大约增加 5 10 位移平均增加 18 经常 使位移比超标 规范规定 偶然偏心不与双向地震同时考虑 根据试算 偶然偏心的位移比是双向偏 心位移比的 1 0 1 15 倍 3 双向地震作用 对于特别不规则结构 满足抗震规范对结构不规则判断条件 2 条以上 参见抗震规范 3 4 2 条 且结构的位移比接近限值 参见高规 4 3 5 条 此时应选择 双向地震组合 不规则结构空间耦合振动明显 地震作用没有规则性 构件的地震反应也呈现偶合上升 双向效应明显 考虑双向地震时 程序将自动对 X Y 的地震效应 Sx Sy 进行修改 22 85 0 yxxx SSSsignS 22 85 0 xyyy SSSsignS 计算双向地震后 结构地震反应明显 如 Sx Sy S 1 3Sx 即反应扩大为原值的 1 3 倍 最大值 应为 1 1 3 倍 例 某 31 层框支结构 考虑双向水平地震力作用时 其计算剪重比增量平均为 12 35 规则框架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时 角柱配筋增大 10 左右 其他柱变化不大 对于不 规则框架 角 中 边柱配筋考虑双向地震后均有明显的增大 双向地震作用时 柱只考虑地震主方向产生的弯矩 剪力双向组合及轴力双向组合 对 次方向的弯矩和剪力不作双向组合 双向地震可不与偶然偏心同时考虑 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 在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间 取舍 4 计算振型个数 一般计算振型数应大于 9 多塔计算振型数应取更多些 但也要特别注意一点 此处 指定的振型数不能超过结构固有振型的总数 比如说 一个规则的两层结构 采用刚性楼 板假定 由于每块刚性楼板只有三个有效动力自由度 整个结构共有 6 个有效动力自由度 这样系统自身只有 6 个特征值 这时候就不能指定 9 个振型 最多只能取 6 个 否则会造 成地震力计算异常 振型数以使有效质量系数大于 90 为目标 5 活荷质量折减系数 指的是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的活荷载组合值系数 可以取 0 5 抗震规范 5 1 3 条 6 周期折减系数 周期折减系数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考虑框架结构和框架 剪力墙结构的填充砖墙刚度对 计算周期的影响 对于框架结构 若砖墙较多 周期折减系数可取 06 0 7 砖墙较少时可取 0 7 0 8 对于框架 剪力墙结构 可取 0 8 0 9 纯剪力墙的周期可以不折减 但现在这种结构已不多 一般取值 框架结构 0 7 框架剪力墙 0 8 短肢墙 0 8 剪力墙 0 9 混凝土结构是带裂缝工作的 柱的刚度折减系数为 0 8 梁的刚度折减达到 0 3 7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 相应角度 根据抗震规范 5 1 l 2 规定 当结构存在相交角大于 15 度的抗侧力构件时 应分别计算各 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附加地震数可在 0 5 之间取值 在相应角度填入各角度值 该角度是与 X 轴正方向的 夹角 逆时针方向为正 如有不同角度的抗侧力构件 如转动角度的柱 剪力墙和斜交梁 等 则在此填写抗侧力构件的角度 建议地震作用最大方向不为 0 或 90 时 在此填最大地震方向角 注意 SATWE 软件对于转角不为零的柱 在斜向地震力作用下 其地震力的计算有错 误 四 调整信息 调整信息共十五个参数 这些参数的含义及取值原则如下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钢筋砼框架梁设计允许考虑砼的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 适当减小 支座负弯矩 相应增大跨中正弯矩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在 范围内取值 建 议取 0 85 可能与裂缝宽度计算有矛盾 困惑中 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 通过此参数补偿因没有考虑活荷不利组合的不安全因素 未考虑活荷不利组合或采用 弹性楼板时填增大系数 1 1 如果已考虑了活荷载不利布置的影响 则此系数填 1 如果在增大似无理 梁扭矩折减系数 对于现浇楼板结构 当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 可以考虑楼板对梁抗扭的作用而对梁的 扭矩进行折减 折减系数可在 范围内取值 可填 0 4 注意 程序规定若考虑楼板的弹性变形 梁的扭矩折减系数不起作用 对于不与刚性 楼板相连的梁及弧梁 此系数也不起作用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多 高层结构设计中允许连梁开裂 开裂后连梁的刚度有所降低 程序中通过连梁刚 度折减系数来反映开裂后的连梁刚度 为避免连梁开裂过大 此系数不宜取值过小 一般 不宜小于 0 55 剪力墙洞口间部分 连梁 也采用此参数进行刚度折减 程序自动判别了连梁 两端与墙顺接的梁 但最好用户要查看 确认 建议连梁按跨高比小于等于 5 控制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程序中框架梁是按矩形部分输入截面尺寸并计算刚度的 对于现浇楼板 在采用刚性 楼板假定时 楼板作为梁的翼缘 是梁的一部分 在分析中可用此系数来考虑楼板对梁刚 度的贡献 梁刚度增大系数 BK 可在 1 5 2 0 范围内取值 程序自动搜索中梁和边梁 两侧 均与刚性楼板相连的中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为 BK 只有一侧与刚性楼板相连的中梁或边梁的 刚度放大系数为 1 0 BK 1 2 其他情况的梁刚度不放大 可以推断 梁刚度增大后 结构刚度增大 从而地震力增大 结构反应及构件内力增 大 而梁的配筋并未考虑板的参与工作 因此 梁的配筋增大 梁刚度增大系数对弹性楼板不起作用 度设防烈度的各类框架和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梁柱超配系数 对于 度设防烈度的各类框架和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 框架梁和连续端部剪力 框架柱端部弯矩 剪力调整应按实配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来计算 程序要求输入的超配 系数 AS 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 规范要求对框支柱的地震作用弯矩 剪力进行调整 程序自动对框支柱的弯矩剪力作 调整 由于调整系数往往很大 为了避免异常情况 程序给出一个控制开关 由设计人员 决定是否对与框支柱相连的框架梁的弯矩剪力进行相应调整 按抗震规范第 5 2 5 条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 新抗震规范 5 2 5 条规定 抗震验算时 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重比不应小于表 5 2 5 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程序给出一个程序控制开关 由设计人员决定是否由程序自动进行调整 若选择由程 序自动进行调整 则程序对结构的每一层分别判断 若某一层的剪重比小于规范要求 则 相应放大该层的地震作用效应 指定的薄弱层个数及相应的各薄弱层层号 新抗震规范 3 4 3 条规定 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 1 15 的增大系数 新高规 5 1 1 4 条规定 楼层侧向刚度小于上层的 70 或其上三层平均值的 80 时 该楼层地震剪力应乘 1 15 增大系数 对于这些规定程序可自动判别 高规 4 4 3 条和 5 1 14 条规定 A 级高度高层建筑得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得受剪承载力 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80 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65 B 级高度的高 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75 抗震设 计的高层建筑结构 结构楼层层间看护侧力结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 80 其薄弱层对 应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应乘以 1 15 的增大系数 抗规 3 4 2 条 高规 5 1 14 条规定 某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也导致薄弱层 软件目前未执行这条 因此 当用户自行判断某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小于其上 的 80 时 应讲该层设置未薄弱层 对于转换层 不论程序按刚度比来判断该层是否属于 薄弱层 用户都应将该层设置为薄弱层 11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这是地震力调整系数 可通过此参数来放大地震力 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度 其经验 取值范围是 1 0 1 5 无特殊情况不用放大地震力 12 0 2Q0 调整起算层号和终止层号 高规 8 1 4 条规定 对于框剪力墙结构中的柱 每层柱所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小于本楼层 总剪力的 20 个人理解 框剪结构其结构冗余度是比较小的 剪力墙的刚度会比柱的刚 度大很多 受地震作用时 会出现各个击破的问题 因此在剪力墙出现裂缝卸荷后 柱子 应能承担其相应的剪力 但要注意 对于柱很少的时候 如屋面塔楼等 这样调整后会出现柱子剪力很大的情 况 假如这样 就不要调整了 14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及放大系数 设计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