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4_第1页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4_第2页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4_第3页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4_第4页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 班号 021102 学号 20101003976 姓名 王峰 指导老师 吕新彪 日期 2012 11 18 2 目录目录 一 一 地质背景及地质条件地质背景及地质条件 3 3 二 二 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 4 4 1 矿区简介 4 4 1 地层 2 构造 3 岩浆岩 2 矿体特征 6 6 3 矿石特征 7 7 1 矿石结构构造 2 矿石矿物特征 4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1010 1 成矿期 2 成矿阶段 三 三 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成矿条件和成因分 析析 10 10 1 成矿条件 2 成因分析 3 一 地质背景及地质条件 铜陵地区位于贵池 马鞍山窿起带 印支期窿起带 的中部 西以郯庐断裂为界分别与 华北地块和大别地块毗邻 南东与江南台隆相连 南 北两侧分别被两条东西向的隐伏基 底断裂所围限 与贵池 繁昌两个北东向的 S 状窿褶带相隔 东西两侧分别为北东向大型 断裂带为界 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菱形窿起地块 图1 1 华 北 地 块 六安 合肥 庐 断 裂 带 带 大 别 地 块 太湖 岳西 桐城 安庆 望江 贵池 江 南 地 块 繁昌 南陵 无为 芜湖 巢湖 下 扬 子 构 造 庐江 02550km 1 2 3 4 5 6 7 铜陵 郯 图1 1 下扬子地区构造简图 据刘文灿等 1996 1 沉降带 2 隆起带 3 背斜轴 4 向斜轴 5 断层 6 郯庐断裂带 7 构造单元边界 安徽铜官山地区矽卡岩型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钢金铁硫成矿带的中段 铜官山 S 状背斜的北西翼 东西长约 15km 南北宽约 10km 铜官山 东狮子山 金口岭 鸡冠石等 近 10 个大中型矿床密集分布于此 矿床沿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铜官山岩体 呈 NE 向展布 与铜山背斜一致 该区地层出露为志留 第三系 与成矿有关的层位主要是在石炭系底部与泥盆系顶部接 触界面上 区内现已查明的几个大型矿床 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主要为燕山期 该 期一般分为早晚两期 燕山早期 岩性为闪长岩 石英闪长岩等偏中性岩类 燕山晚期岩性 为偏酸性的石英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花岗斑岩等 这两期岩浆活动在该区是相互重叠并 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成矿都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矿床所处的铜陵地区是沉降带中的相 对隆起区 主要矿产有铜 铁 硫 铅 锌 金 钼等 其中以铜为主 与邻区宁芜 庐 纵火山岩盆地中的铁矿构成著名的铁铜成矿带 4 二 矿床地质特征 铜官山铜矿床位于铜陵 戴家汇东西向基底断裂带的西端 铜官山 S 状背斜的北西 翼 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铜官山岩体 呈 NE 向展布 与铜山背斜一致 沿 接触带由南向北分布有白家山 宝山 老山 小铜官山 老庙基山 招树山 笔山 罗家 村等 8 个矿段 图 2 1 1 矿区简介 1 地层 该区地层出露为志留 第三系 志留 泥盆系主要为碎屑岩 石炭 三叠系以海相碳酸岩 为主 夹海陆交互相的煤及页岩 侏罗系主要为火山岩 白垩系 第三系多为陆相堆积 与成矿有关的层位主要在石炭系底部与泥盆系顶部接触界面上 区内现已查明的几个大型 矿床 如冬瓜山 新桥等主矿体都在这一含矿空间 铜官山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组成 呈岩株状产于背斜的西北翼 出露面积约 1 5km2 其中见有角闪闪长岩 闪长斑岩包体 后期有二长岩脉侵入 主岩体形成时间在150Ma 左右 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划分为中心相 过渡相和边缘相 图 2 2 5 2 构造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南缘为阳兴 常州大断裂 北侧以襄樊 广济大断裂及郯庐大断裂为 界 是中国一重要的CuAu Fe Mo成矿带 从西向东有鄂东南 九瑞 安庆 贵池 铜陵 庐 枞 宁芜和宁镇几个大中型矿集区 EW向NNE向2组构造在成矿带内最发育 明显控制着燕 山期岩浆活动和矿床分布 尤其是两组构造的交汇部位 区内多数矿床受NNE向NE向 EW向等构造的复合部位所控制 但单个矿床均分布于NE向 与其他多组方向构造叠加的复合部位 铜官山矿田受NNE向构造与NE向褶皱和东西向叠加褶 皱 断裂及南北向挤压构造的复合部位 铜官山铜矿田地处铜陵 戴家汇EW向构造岩浆岩带西端南侧 NE向与EW向构造交汇处 与矿化关系密切的有铜官山和金口岭2个小岩体 褶皱构造主要是铜官山背斜 该背斜全长约 17km 为一短轴不对称倾伏背斜 轴面呈 S0 型扭曲 枢纽呈波状起伏 背斜轴向总的走向为北东 45b 主断裂构造有两组 北东向逆断 层 主要有 F11 和 F1 铜官山 石耳山纵向逆断层 F11 长约 6 5km 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该断层发育在石炭系高骊山组砂页岩与石炭系中上统黄龙 船山组地层之间 属压扭性断层 此断层是该区主要控矿构造 宝山矿段的矿体就是受此断层控制 笔山 白家山纵向逆断层 F1 长约 3 5km 断层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 主要分布在孤峰组硅质岩和栖霞组灰岩之间 是矿区内另一条控矿构造 罗家村浅部小矿体就是受此断层控制 北西向平移正断层 走向 一般 320b 左右 倾向西南 倾角较陡 分布在松树山 老庙基山矿段 是成矿后断层 对矿体 有破坏作用 这些断层大多具长期性 多次活动的迹象 3 岩浆岩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燕山期中酸性 酸性小侵入岩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区内的层 控矽卡岩型铜 金 矿床密切相关 在这些小侵入岩体中 特别是在老庙基 小铜官山和金口 岭岩体中 产有二长质到闪长质的同源包体 角闪石堆积岩包体和黑云母片岩残余包体 深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下地壳硅镁层的深度 而浅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 石圈中 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的深度 从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锶 钕同位素以及岩石学和矿 物学资料来看 深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与下地壳硅镁层发生相互 作用形成的 而浅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来自深位岩浆房的演化岩浆与中 新元古界浅 变质岩系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 二长质同源包体与黑云母片岩残余包体过渡 有时闪长质同 源包体与寄主岩过渡 相互之间的界线模糊不清 角闪石堆积岩包体中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 6 的共存表明 在堆积岩结晶时已有相当数量的铁 铜和硫溶解在演化的岩浆中 由此可以推 断 已初步富集铁 铜和硫的演化岩浆与深度同浅位岩浆房相当且富合成矿元素的变质岩发 生同化混染作用 可以富集足够的成矿物质以形成铜官山矿区的矽卡岩型铜铁硫化物矿床 矿区的岩浆 热液过程可以分为 1 岩浆结晶 2 岩浆流体出溶和出溶流体演化 大致对应于 矽卡岩化 和 3 成矿热液活动 对应于铜金矿化 三个阶段 2 矿体特征 矿体主要赋存在石炭系中 矿体明显受黄龙组地层控制 产于白云岩底部 有三种 含矿组合 粉砂岩 黄铁矿层 碳质页岩组合 粉砂岩 或页岩 黄铁矿层 白云岩 灰岩组 合 白云岩 菱铁矿 或黄铁矿 灰岩组合 矿层往往位于两种岩性的转变部位 剖面分 析表明中上石炭统白云岩段和灰岩段 含矿白云岩和不含矿白云岩 它们在有机炭 F Cl 含量和 Sr Ba 比值及 pH Eh 条件等方面均有差异 在邻区冬瓜山矿床中发现有硬石膏层 其 34S 平均值为 16 69 矿床特征根据矿体的产状 形态 矿石组合和蚀变类型及矿物标型特征 可划分为三 种矿化类型 图3 1 图 3 1 笔山东部 13 线剖面图 据 321 队资料 P1q 栖霞组 C1g 高骊山组 o 石英闪长岩 Sp1 蛇纹岩 Mgt 磁铁矿 Cpr 磁黄铁矿 Skd 透辉石矽卡 Skg 石榴石矽卡 岩 虚线为岩性界线 实线为铜矿体界线 上部矿体 主要产在石炭 二叠系灰岩与石英闪长岩的接触带附近 矿体与地层产状不一 致 一般规模不大 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和分带性 是传统观点的矽卡岩矿床 如笔山 罗家村矿段 主要矿石类型有磁铁矿型 磁黄铁矿型 黄铁矿型和矽卡岩型 矿石为块状 脉 状构造等 具交代残余 交代充填 固溶体分离等结构 矿石中微量元 Zn Co Ga 含量较高 Ni 含量低 中部矿体 主要产于中石炭统底部的白云岩中 层状 层位稳定 水平延伸可达几千 米 与地层产状一致 当位于接触带附近时可与上部矿体相联结 构成 人 字型矿体 矿石类型有磁铁矿 蛇纹石型 磁黄铁矿 蛇纹石型 黄铁矿 蛇纹石型 胶状黄铁矿 白云 石型 在矿石中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沉积构造 层纹 条带 皱纹 胶状 莓球 残余鲕等 镜下资料表明 在磁铁矿 磁黄铁矿中保留有残余的胶状黄铁矿 甚至在黄铁矿中也可见 到胶状黄铁矿残余 此类矿石中的矿物生成顺序是 胶状黄铁矿 晶质黄铁矿 磁黄铁矿 磁 7 铁矿 黄铜矿 黄铜矿主要是后期叠加在早期矿物之上的 一般呈似条带状 浸染状 细脉 状 伴有黄铁矿 石英 方解石等 下部矿体 属热液石英脉型 以含铜石英网脉为特征 发现于老庙基 山 175m 215m 中段的岩体边缘和底板角页岩中 脉宽0 1 5cm 左右 主要矿物有黄铜 矿及少量辉钼矿 闪锌矿 黄铁矿 偶见白钨矿 主要矿石类型有含铜蚀变闪长岩和含铜 石英脉两种 在黄铁矿中富 Co Ni 其 Co Ni 1 S Se 15000 近矿蚀变为黑云母化 局 部为白云母化 绢云母化等 上中下矿体构成了 三位一体 的矿床组合 它们可组合在一起 也可单独出现 特 征虽不同 却受统一的成矿作用控制 表3 1 表表 3 13 1 铜官山铜矿体组合特征简表铜官山铜矿体组合特征简表 类型特征上部矿体中部矿体下部矿体 控矿因素接触带构造层位 岩性控制为主构造和侵入裂隙 矿体形态透镜状 不规则状层状 似层状网脉状 脉状 矿石构造块状 脉状 层纹状 皱纹状 条带状 块状 细脉浸染状 矿石结构 交代熔蚀 固溶体分离 结构 半自形晶 草莓状 变晶 残余结构 交代结构 粒状和固溶体分离结 构 矿物生成顺序 磁铁矿 黄铁矿 磁黄 铁矿 黄铜矿 胶状黄铁矿 晶质黄铁矿 磁黄铁矿 磁铁矿 黄 铜矿 黄铜矿 黄铁矿 闪 锌矿 围岩 蚀变特征 石炭 二叠纪灰岩 矽卡岩化 中石炭世白云岩 滑石 蛇纹石化为主 闪长岩 角页岩 石 英岩 黑云母化 绢云母化 矿床主矿体的形态呈似层状 或称层控夕卡岩矿体 产于岩体与中上石炭系黄龙 船山 组灰岩的接触带上 现以查明的矿产主要分布在矿床的东南侧接触带附近 向北东方向延伸 到石炭系黄龙 船山组灰岩地层中 其位于接触带上的矿段主要受岩体超覆整合接触控制 产于矽卡岩中 如宝山 小铜官山 老山及老庙基山等矿段 延伸到石炭系黄龙 船山组灰 岩地层中的矿体主要受层间裂隙 断裂的控制 充填 交代而成似层状矿体 如松树山矿段等 3 矿石特征 1 矿石结构构造 TGS 1 石英闪长岩 TGS 1 石英闪长岩 灰白色 中细粒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有油脂光泽的石英 8 约 10 肉红色的钾长石 斜长石及少量的黑云母 TGS 2 阳新灰岩中的燧石团块 黑色 隐晶质结构 致密块状构造 硬度大 主要含 有深海的硅质燧石 TGS 2 阳新灰岩中的燧石团块 TGS 3 硅灰石大理岩 TGS 3 硅灰石大理岩 灰色 等粒变晶结构 条带状构造 硅灰石含量极少 呈针状 放射状 灰白色 玻璃光泽 解理发育 与黑色带状的方解石或者白云母等互层 黑色部 分可能是有机质高或者一些泥质导致颜色深 保留着原生构造 约 25 方解石 白色结 晶较好 粒状 薄层状 另有白云石等 约占 70 TGS 4 1 石榴子石矽卡岩 TGS 4 2 石榴子石矽卡岩 TGS 4 石榴子石矽卡岩 整体呈褐红色 自形结构 构造不明 石榴子石 黄褐色 自形好 硬度大于小刀 断口有油脂光泽 无解理 颗粒较粗 粒度约 5mm 方解石 约 5 粒度较细的黄铜矿分布集中 部分因其中的铁被氧化而呈褐红色 9 TGS 5 透辉石矽卡岩 TGS 5 透辉石矽卡岩 整体呈暗绿色 自形 半自形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有透辉 石 石榴子石 石英 黄铁矿 透辉石 褐绿色 自形结构 具玻璃光泽 具 2 组近于直交的解理 硬度 5 5 90 以 上为透辉石变斑晶 中粗粒 等粒结构 可见双晶 TGS 6 黄铜矿 磁黄铁矿矿石 黑色 它形结构 块状结构 主要矿物有磁铁矿 铁 黑色 半金属光泽 无解理 含量约 60 黄铜矿 约 30 硬度小于小刀 方解石 5 另有一些绿泥石 粘土矿物 TGS 6 黄铜矿 磁黄铁矿矿石 TGS 7 磁黄铁矿矿石 TGS 7 磁黄铁矿矿石 棕褐色 中粗粒结构 块状结构 表面呈金属光泽 主要矿物 有黄铁矿 浅铜黄色 金属光泽 不透明 无解理 性脆 硬度 5 5 磁黄铁矿石 石榴 子石 TGS 8 黄铜矿 磁黄铁矿矿石 暗铜黄色 自形 它形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铜黄 色的黄铜矿 约 50 粒状棕色的磁黄铁矿 约 25 黑色的磁铁矿 约 20 褐黑色 的石榴子石 约 5 粒径 3mm 左右 10 TGS 8 黄铜矿 磁黄铁矿矿石 TGS 9 铁帽 TGS 9 铁帽 红褐色 蜂窝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被氧化成土黄色的赤铁矿 约 80 性脆 黑色铁矿不到 20 空隙发育 直径不等 约为 2 5mm 是原有黄铁矿等表面硫质被 淋滤后形成 2 矿石矿物特征 黄铜矿 铜黄色 表面因氧化呈暗黄色 金属光泽 解理不发育 硬度小于小刀 黄铁矿 浅铜黄色 金属光泽 不透明 无解理 性脆 硬度大于小刀 部分被氧化 为褐铁矿 磁黄铁矿 棕色 表面有因氧化呈褐色 金属光泽 不透明 解理不发育 硬度小于 小刀 有强磁性 赤铁矿 红褐色 蜂窝状构造 约 80 性脆半金属光泽 硬度 5 5 主要是由黄铁 矿氧化而成 是铁帽的主要矿物成分 性脆 磁铁矿 铁黑色 半金属光泽 无解理 4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1 成矿期 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主要为燕山期 该期一般分为早晚两期 燕山早期 岩性 为闪长岩 石英闪长岩等偏中性岩类 燕山晚期岩性为偏酸性的石英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花岗斑岩等 这两期岩浆活动在该区是相互重叠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成矿都有着明显 的控制作用 2 成矿阶段 成矿热液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 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 加入的大气降水比重越来越大 到 晚期可能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 硫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地层和岩浆热液 但以后者为 主 硅具深部岩浆或岩浆热液水来源的特点 三 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三 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 1 成矿条件 矿床受层位及岩性 构造 岩浆岩控制 根据同位素及矿化特征研究 该区矿床的来 11 源一般解释为深源或幔源 并与岩浆作用有关 部分来源于地层 其中 As 主要来源于地层 而成矿所需的矿液水主要来自于岩浆 但有大气降水的加入 成矿的温度 早期矽卡岩矿物形成温度较高 金口岭石榴石均一温度为 460 540 度 透辉石为 367 589 度 平均 503 度 铜官山磁铁矿爆裂温度为 400 540 度 热液石英硫化 物阶段矿物形成温度相对较低 铜官山矿床松树山矿段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微量元素温度计 计算温度为 257 403 度 笔山矿段的闪锌矿 方铅矿矿物对平衡温度为 359 度 经统计 铜 官山矿田温度为 400 230 度 代表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间距 本区及临区黄铁矿的部分测 温值较低 65 80 度 可能与部分黄铁矿属沉积成因有关 2 成因分析 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矽卡岩型矿床或接触变质类型 成因模式图 图 4 1 图 4 1 酸性侵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