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9 科举制的创立D卷_第1页
新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9 科举制的创立D卷_第2页
新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9 科举制的创立D卷_第3页
新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9 科举制的创立D卷_第4页
新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9 科举制的创立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3 页 新版备考新版备考 20202020 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1919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创立 D D 卷卷 姓名姓名 班级班级 成绩成绩 一 一 单选题单选题 共共 3030 题 共题 共 6060 分分 1 2 分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人数的皇帝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隋炀帝 D 隋文帝 2 2 分 古人诗赞 人生四喜 曰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与 金榜题 名 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朝代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3 2 分 不同的时代 人们追求的时尚生活特点也不一样 下列反映了唐代时尚的有 饮茶 骑马出行 游玩 穿 胡服 到瓦舍娱乐 A B C D 4 2 分 唐朝对完善科举制作出突出贡献的关键人物不包括 A 唐太宗 第 2 页 共 13 页 B 唐高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5 2 分 贞观年间 家境贫寒 学富五车的张三赴京赶考 金榜题名 踏上仕途 张三的时来运转主要得 益于 A 军功授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6 2 分 隋唐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 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D 削弱了显贵特权 7 2 分 如果你是一位唐朝时期的读书人 要参加科举考试某科的 杂文 考试 你需要复习 A 春秋 中的内容 B 儒家经典 C 四书五经的内容 D 诗赋 8 2 分 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始于 A 隋文帝时 B 唐太宗时 第 3 页 共 13 页 C 隋炀帝时 D 武则天时 9 2 分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 它正式诞生于 A 隋文帝时 B 隋炀帝时 C 唐太宗时 D 武则天时 10 2 分 唐朝时期 教育事业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这是因为 A 科举制的推动 B 唐朝经济繁荣 C 中外交流频繁 D 迎合统治者的喜好 11 2 分 唐朝的 开放 是全面的开放 包括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下列能说明唐朝选官制 度开放的是 A 接待遣唐使 B 统治者都善于纳谏 C 实行科举制 D 长安是座国际大都市 12 2 分 我国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 A 秦朝 B 汉朝 C 隋朝 第 4 页 共 13 页 D 宋朝 13 2 分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幼年丧父 家贫无力上学 其母折荻为笔 以沙为纸 教其读书 终跳龙门 欧阳修做官的途径很可能是 A 通过科举考试作官 B 通过推荐作官 C 继承先代爵位世袭作官 D 通过经商致富作官 14 2 分 高考作为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 到 2017 年已经恢复 40 年了 那么 你知道唐朝主要采 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A 世袭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八股取士 15 2 分 2017 龙东 科举制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 科举制正式形成于 A 隋文帝时 B 隋炀帝时 C 唐太宗时 D 唐玄宗时 16 2 分 唐朝科举 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 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 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六十 分之一 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 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方式 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 第 5 页 共 13 页 B C D 17 2 分 隋唐五位皇帝重视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 促进经济发展 B 公正选拔人才 C 促进文化发展 D 维护国家统治 18 2 分 下列帝王中 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隋文帝 隋炀帝 唐高祖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A B C D 19 2 分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 永徽之际 缙绅 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虽位极人臣 不由 进士者 终不为美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B 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 C 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 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20 2 分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A 注重背诵 不注重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第 6 页 共 13 页 B 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 C 看重门第 不利于选拔人才 D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21 2 分 如图为年画 教子成名 它描绘的是古代女子王春娥因教育儿子刻苦读书 考取功名 而受到 朝廷嘉奖的故事 与 考取功名 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22 2 分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两句诗中作者的 兴奋与感慨 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 分封制 B 行省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23 2 分 科举制度发挥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时期分别是 A 秦汉与宋元 B 魏晋与隋唐 第 7 页 共 13 页 C 隋唐与明清 D 隋唐与宋元 24 2 分 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皇榜尽处是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慈恩寺下提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A B C D 25 2 分 朝我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 下面关 于科举制度的说法 正确的是 隋文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唐太宗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 武则天增设殿试和武举 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宋太祖以诗赋取士 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录取名额 A B C D 第 8 页 共 13 页 26 2 分 清朝乾隆十七年 江宁人秦大士参加廷试 殿试 中状元 进士第一名 后来成为金陵名宦 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27 2 分 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的理想 最佳途径应该是 A 参加科举考试 B 辛勤耕作 C 作战立功 D 经商致富 28 2 分 诗赋科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开始于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29 2 分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衙门任职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 府 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官员素质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废除了门阀制度 30 2 分 隋唐时期开始确立与初步完善的科举制度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 第五大发明 他们认为 科 第 9 页 共 13 页 举考试使得 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 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 天意如此 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 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 这段评述主要是指 科举制度 A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 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 体现了公开公正的原则 D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二 二 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 共共 2 2 题 共题 共 3030 分分 31 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唐朝官员说 国家取士 远法前代 进士之科 得人为盛 材料二 唐太宗 尝私幸端门 见新进士缀行而出 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 的范围 后用以比喻牢笼 圈套 矣 正所谓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 中国古代 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 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 治权力的垄断 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材料一中 国家取士 主要通过什么选官制度 它的正式诞生与哪位皇帝直接有关 2 从材料二看 这种制度获益最大的是谁 后来 武则天为大力发展该制度 创立了什么制度 3 据材料三分析 科举考试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2 15 分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 摆尾摇头 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 四史是何 等文章 汉祖 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辜负光阴 白白昏迷一世 就叫他骗得高官 也是百姓 朝廷的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第 10 页 共 13 页 2 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 有人说 科举制的实行 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 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有人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第 11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单选题单选题 共共 3030 题 共题 共 606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1 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