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训练_第1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训练_第2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训练_第3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训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同步训练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根深 d 固 z z 不倦 j 取 qi 而不舍 2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不言而喻 造句 持之以恒 造句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选自 作者是 国籍 的 课文开头非常精彩 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例告诉我们 的重要 思维方式 接着又以设问的形式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然后告诉我们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只要 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 对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而是多种多样 C 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 就会止步不前 D 因为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 才会去寻求第二种答案 或是寻求解决问题 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 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 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的最基本因素 5 不能说明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的事例是 A 约翰 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 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 开发了一种新式机器 这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B 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受器做实验 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 C 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 万有引力 D 麦哲伦于 1519 年出海航行发现了南美洲 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型的 阅读下面五段文字 回答文后问题 一 1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2 对于别人的话 不经过思索 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3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 永远不能治学 4 只有常常怀疑 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 问题 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5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 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6 许多大 学问家 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7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 戴震 幼时读 朱子的 大学章句 便问 大学 是何时的书 朱子是何时的人 8 塾师告诉他 大学 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 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9 一切学问家 不但对于流俗传说 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常 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 善的学说产生 10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 哲学上新的理论 美术上新的作风 都是 这样产生的 11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 那就没有新问题 没有新发明 一切 学术也就停滞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6 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A 许多大学问家 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C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7 戴震幼时读书善于提出疑问的事例 直接证明了文段中的第 句话 填序号 8 作者认为 要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常常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即 怀疑 9 有人说 我们国内的教育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 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把没问题的 孩子教得有问题 对这一说法你是怎么看的 请简要回答 答 10 根据句意选择恰当的词语 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北京市朝阳区 2002 1 接连失了几回火 把院子里的几万担柴全都烧了 那柴烧得一块一块的 聚结在一起 就像太湖石一般 A 五彩斑斓 B 光彩夺目 C 光怪陆离 2 碧空的飞鸟 花间的蜂蝶 郁郁的树木 潺潺的流水 又浮现在眼前 刚踏上南归的 船 我已经 了 A 心旷神怡 B 心驰神往 C 心荡神摇 3 这种结论 不是甲乙丙丁的罗列现象 也不是 的滥调文章 而是科学的结论 A 夸夸其谈 B 口若悬河 C 侃侃而谈 11 阅读议论文 完成 1 9 题 本题 14 分 北京市宣武区 2002 年初中升学考 试 所谓 学问 即不会就学 不懂就问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 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自己 坚持学习固然重要 积极求问更属难能 遇到问题时 既要向年长者去问 又要向 年轻人去问 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 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 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 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 让我们看看被称为 万世师表 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 孔子 说 余非生而知之者 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 一次 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 典礼 他一进太庙 就向人问这问那 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 当时有人讥笑他说 谁说 孔子是有学问的 圣人 懂得礼仪 你看 他来到太庙 见什么人都要问 遇到什么事都 要问 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 说道 我对于不明白的事 遇人必问 这恰恰是我要求 知礼的表现 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 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孔 子这种精神呢 要做到不耻下问 首先应 甲 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 精通文学的人 不一定精通历史 精通数学的人不一定精通物理 文理兼通者更是少见 学问是无边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你年轻 可能缺少老年人的经验 如果你年老 可能缺少年轻人 的敏感 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 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 只 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 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 所以 不耻下 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要做到不耻下问 就要 乙 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政治 家和军事家 从古至今人们无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然而他的智慧很多都来源于他经常地 向下属和百姓请教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 与群下教 的文章 其中讲到 夫参署者 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 难相违复 旷阙损余 意思是说 丞相府需要幕僚 就 是为了汇集大家的才智来做好工作 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 不敢向下级求教 那么 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 在当今 知识爆炸 的年代里 只有勤学 勤问 才能不断积 累知识 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适应时代的需要 要做到不耻下问 还要 丙 古人把求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 有字之书 另一类是 无 字之书 所谓 有字之书 即书本上的知识 无字之书 是社会知识 社会知识就是我 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的知识 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想学到知识 就要会看 会 听 会想 会问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要领和窍门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但只要我们善于 向有实践经验的人求问 便能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 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 春秋时代卫国大夫孔圉 死后 卫国国君授予了他很高的谥号 文 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 孔圉也有错误 不 应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于是去问孔子 孔圉为什么能称为 文 呢 孔子回答说 是以谓之 文 也 论语 公冶长 意思 是说 孔圉非常勤奋好学 聪明灵敏 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 且不认为羞耻 所 以国君赐给他一个 文 的谥号 古人尚能如此 我们更要提倡和发扬这种 不耻下问 的精神 要获真知识 必得口常开 遇事一问 必长一智 问能者 智者 强者 也问 不如己者 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 1 用文中一个成语作本文的标题 答 2 以下短语填入文中甲乙丙 三处的顺序依次是 只填 序号 A 善于求问 B 勤于求问 C 虚心求问 3 第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段文字的顺序不能颠倒 为什么 答 4 第 段中 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想学到知识 就要做到 5 根据文意 第 段中画线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6 第 段中 古人尚能如此 的 古人 指的是 只填序号 A 孔子 B 卫国国君 C 孔圉 D 子贡 7 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8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9 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个病句 在下面句子上加以修改 古人把求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 有字之书 另一类是 无字之书 参考答案 1 蒂 孜孜 汲 锲 2 略 3 美国 罗迦 费 因格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知识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 识的态度和意识 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而去探求新思路 一旦产生小的灵 感 相信它的价值 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4 D 5 D 6 C 7 6 8 辩论 批判 修正 9 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1 1 不耻下问 2 顺序是 C B A 3 第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证明中心 论点 三段文字的顺序不能颠倒 因为要做到不耻下问先要从态度上虚心 虚心求问是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