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高考必备(文史常识)_第1页
【历史】教师高考必备(文史常识)_第2页
【历史】教师高考必备(文史常识)_第3页
【历史】教师高考必备(文史常识)_第4页
【历史】教师高考必备(文史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1 页 共 14 页 1 1 中国古代国号渊源 中国古代国号渊源 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 由部族 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 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 爵位 源于创建者 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 源于宗族关系 寓意吉祥 1 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 因用以称其政权为 夏 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 禹的儿子启西 迁大夏 山西南部汾浍一带 后 才称 夏 2 商 相传商 今河南商丘南 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 以后就以 商 来称其部 落 或部族 汤灭夏后 就以 商 作为国名 后盘庚迁殷 今河南安阳西北 后 又以 殷 或 殷 商 并称 3 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 迁居于周原 今陕西岐山 武王灭殷以后 就以 周 为朝代名 周 前期建都于镐 今陕西西安西南 后来平王东迁洛邑 今河南洛阳 因在镐的东方 就有 西周 和 东周 的称号 4 秦 据 史记 记载 本为古部落 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 被周孝王赐姓为 嬴 并 赐给了一小块土地 今甘肃天水县 另说是陇西谷名 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 秦始皇统一六国 始建秦国 5 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 以后刘邦击败项羽 统一中国 国号称 汉 汉朝前期都长安 后期都 洛阳 故从都城上有 西汉 和 东汉 从时间上有 前汉 和 后汉 之分 6 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 魏公 魏王 爵位 曹丕代汉后便称 魏 以皇室姓曹 历史上又称 曹魏 7 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 蜀指四川 其政权帮称 蜀 历史上也称 蜀汉 汉指东汉的继 续 但刘备视其为汉朝正统所以自称 汉 8 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 历史上曾建吴国 曹魏曾封孙权为 吴王 故史称 孙吴 又 以地位在东 也称 东吴 9 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 晋公 灭蜀后进爵为晋王 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 逼令魏 帝退位 自立为皇帝 国号 晋 10 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 曾被北周封为 随国公 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 称为 随朝 他认 为随有走的意思 恐不祥改为 隋 11 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 佐周有功 被追卦为 唐国公 爵位传至李渊 太原起兵后 李 渊称 唐王 后废杨侑建唐朝 12 辽 辽原称 契丹 改 辽 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 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 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 归德军驻宋州 今河南商丘 赵匡胤为宋州节 度使 故陈桥兵变后 发迹在宋州 国号曰 宋 14 西夏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 今山西横山县 建国时以夏州得名 称 大夏 因其在西方 宋 人称 西夏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2 页 共 14 页 15 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 今黑龙江阿城南 位于按出虎水 今阿什河 相传其水产金 女真语 金 为 按出虎 16 元 据 元史 记载 元 的命名 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 是取 易经 上 大哉乾元 句中 的 元 有大 首等意思 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 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 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 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 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 白莲教宣 称 黑暗即将过去 光明将要到来 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 所以又称 光明教 白莲教 的首领韩山童称 明王 他的儿子韩林儿称 小明王 都体现其教义宗旨 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 教 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 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 朱元璋取得政权后 国号称 明 18 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 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 明末女真势力复强 重建金国 后金 后金 为了向外扩展 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 清太宗皇太极把 女真 改为 满州 把 金 改为 清 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 他代针对 辽 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 的意思 因此命名 金 表示比铁 更坚强有力 可以压倒 辽 金 改 清 的原因 史学家有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 起尖锐的矛盾 2 2 中国古代年号渊源 中国古代年号渊源 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它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 它始于汉代 公元前 140 年 汉武帝即位 纪年称建元元年 于是 建元 就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年号 之后 历代帝王皆用 年号纪年 年号一个接续一个 从未间断 不管是正统王朝 还是偏安王朝 僭窃 的君主 少数民族 政权 农民起义政权 只要一立国号 便要确立年号 改换年号叫作 改元 任何一个新君即位 都毫无例外地改元 建立自己的新年号 但一个帝王 究竟可以使用多少年号 并无定制 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少则一个 多则几个 十几个不等 从历史 上看 元以前 一帝多年号的情况十分普遍 明清两朝则基本上是一帝一年号 独有明英宗 因其先后 两次即帝位 故有 正统 天顺 两个年号 所以 我们今天称呼古代的皇帝 元以前多称其庙号 如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等 而明清的皇帝则习惯以年号为其称谓 如洪武帝 万历帝 乾隆帝 宣 统帝等 我国古代的年号名称繁杂 但多表达吉祥 太平 国泰民安及皇权的神圣性的意思 年号的用字 以二字年号居多 也有少数三字 四字的 如王莽时的 始建国 武则天的 天册万岁 宋徽宗的 建中靖国 等 最长的是六个字 如西夏景宗的 天授礼法延祚 惠宗的 天赐礼盛国庆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余年 究竟出现过多少个帝王年号 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印的 中国历史纪 年表 1976 年 1 月第一版 就有历代主要年号五 六百个 如把重复的计算在内 那就更多了 3 3 中国古代的金银货币 中国古代的金银货币 金 银作为贵金属 都曾作为货币先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首先是黄金在秦汉前后被广泛使用 然 后是白银在宋代开始登台唱主角 金 银在货币流通史上的代兴 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过重大影 响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3 页 共 14 页 春秋时就开始有以黄金作支付手段的文字记录 进入战国以后 黄金被广泛地用作货币 但大多限 于国君 贵族等富裕阶层使用 黄金流通需要计量 它以 斤 旧制一斤为十六两 镒 一镒相当 于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等重量单位作为计量单位 因而黄金是称量货币 秦代以黄金为上币 以镒为单 位 汉承秦制 仍以黄金为上币 但改以斤为单位 秦汉时黄金与铜钱的法定比价是黄金一斤值钱一万 西汉末黄金大量上流 到王莽时国库积贮达六十万斤以上 不过 王莽政权败亡之后 黄金大量散失于 民间 使得黄金流通量在东汉急剧减退 自东汉至唐末 是铜钱作为主币流通的时期 白银是在唐末时进入货币领域的 主要用作军费 政 府经费等 进入宋代以后 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范围更加扩大 但是 白银不能直接用于日常交易 一 般须换成钱才能使用 金人一向通用白银 白银的使用以五十两为一锭计算 每锭对铜钱作价百贯文 金章宗承安二年 1197 年 铸 承安宝货 银币 自一两至十两 分为五等 每两折钱二贯 这是我国有 法定计数银铸币的开始 元代和明初 政府为推行纸币政策 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 直至明英宗时方才 解除用银之禁 从此白银正式以合法货币的身份登上经济流通舞台 万历年间 全国推行以赋役折银征 收为内容的 一条鞭法 从而使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员必需的货币 成为财富的主要标志 到了清代 则以用银为本 用钱为辅 白银被铸成不同规格的货币 元宝 五十两 中锭 十两 锞子 滴珠等 但交易时 仍需称量 银与钱的法定比价 明清相同 均为银一两值钱一斤 4 历史 历史 读音读音 易错名词图表易错名词图表 类例字 词误 读应 读备 注 契气屑传说中的商朝始祖 逢 蒙冯 蒙庞 蒙古人名 孟子 离娄下 皋 陶高 桃高 摇传说中夏初人 被禹选作继承人 关龙逢关龙冯关龙庞夏朝人 因谏夏桀被杀 妲 己旦 己达 己殷纣王妃 姓己 伍 员伍 元伍 云春秋楚人 即伍子胥 赵 衰赵 摔赵 崔春秋晋文公的卿士 人 名 南宫适 南宫括孔子弟子 论语 宪问 类例字 词误 读应 读备 注 樊於期 樊屋基战国秦人 荆轲曾借其首以刺秦王 党 氏 涨 氏春秋鲁国有党氏 高渐离 高尖离战国燕人 荆轲好友 角 里 录 里汉初隐士 繁 钦 婆 钦繁 姓 汉有繁延寿 三国有繁钦 陆 贾 陆 鼓汉初楚人 又屠岸贾同 人 名 金日磾 金密低汉匈奴休屠王太子 汉武帝时拜将军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4 页 共 14 页 郦食基 郦义基汉初刘邦谋士 冒 顿 莫 都汉初匈奴王 曹大家 曹大姑东汉史学家班固之妹 不 准 否 准晋汲郡人 长 孙 掌 孙复姓 唐有长孙无忌 员半干 运半干唐人 历仕高宗等五君 唐书 有传 万俟卨 莫其谢南宋人 吾 丘 虞 丘复姓 元有吾丘衍 九 京 九 原春秋地名 通九原 见 礼记 檀弓 函 谷 咸 谷关名 在今河南灵宝县南 不 其 不 箕山名 也是古县名 在今山东即墨县南 天 姥 天 母山名 在今浙江境内 句 町 钩 挺古国名 汉武旁时置县 在今云南广西一带 曲 逆 曲 玉秦汉县名 今河北完县 平 谷 平 峪古县名 今河北平谷县 今读古 东 莞 东 管古郡名 在今山东莒县 连 毂 联 斛春秋楚地名 吴 惠 吴 贵东汉郡县 由会稽郡分出 费 都 必 都春秋鲁国地名 在今山东费县东南 须 句 须 区古地名 在今山东邹县附近 恶 池 乎 沱水名 今河北滹沱河 逢 泽 庞 泽战国时魏地 荼 陵 邪 陵古县名 在今湖南省 冤 句 冤 勾古县名 在今山东荷泽 朱 提 书 实古县名 西汉置 在今云南昭通 地 名 盟 诸 梦 诸即孟诸 古泽薮名 类例字 词误 读应 读备 注 月 氏 入 支古西域族名和国名 龟 兹 丘 慈古西域国名 吐谷渾 吐玉渾古族名 吐 蕃 吐 播藏族古名 身 毒 元 毒印度古代译名 牢 姐 牢 紫古代西羌别种 高句丽 高勾丽朝鲜古国名 族 名 或 国 名 荤 粥 勋 玉古族名 周时名俨狁 秦汉时名匈奴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5 页 共 14 页 朝 鲜 招 先古朝鲜读招先 康 居 康 渠西域国名 大 夫 大 夫爵名 卿大夫 宋置医官读 代夫 仆 射 仆 夜秦置尚书仆射 为尚书副职 洗 马 先 马秦始置 初为太子出巡前导官 乘 田 剩 田春秋鲁国管畜牧的小吏 乘 舆 剩 舆初为国君的车名 也作国君的代称 贾 正 古 正春秋时管物价的官 扈 从 户 纵皇帝出巡的护驾人员 腊 人 西 人周代掌干肉的官 见 周礼 天官 可 汗 克 寒古鲜卑 回纥 匈奴 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 休 屠 朽 楚汉匈奴王称号 谷蠡王 路里王匈奴官掌军事行政 职 官 名 阏 氏 烟 支汉时匈奴王后称号 也作焉提 仆 区 仆 欧春秋楚国刑书名 亢仓子 庚桑子伪书名 伪托庚桑楚所著 书 名史 乘 史 剩春秋楚国史书名 后也作史籍通称 三 能 三 台古星名 阏 逢 焉 彭 十干 甲 的别称 南 无 那 摩古梵语译音 冯 夷 平 夷传说中的鬼神 女 娲 女 寡传说中国补天的巨人 共 工 公 工神话人物 呼韩邪 呼韩爷王昭君的丈夫 其 他 尉迟恭 玉迟恭初唐大将 5 5 古人的 古人的 名名 字字 号号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 既有 名 又有 字 有的 还有 号 所谓 名 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 字 往往是 名 的解释和补充 是与 名 相表里的 故 又称 表字 字 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 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 一般名 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 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 如关羽 字云长 意为 展翅入云 赵云 字子龙 取 云从龙 之意 号 是人的别称 又叫别号 是使用者本人起的 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 如宋代文学 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 一千卷古金石文 一张琴 一局棋 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 一 取号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6 页 共 14 页 为 六一居士 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 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 所南 以示心向南方 不忘故 宋 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别号 宋代以后 取别号之风尤盛 古人对取 名 字 比较重视 有的古人名 字涵义相近或相辅 例如屈原 名平 字原 尔雅 释地 广平曰原 岳飞 字鹏举 有的古人名 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 例如曹操 字孟德 出 荀子 夫是之谓德操 句 有的古人名 字互为反义 例如曾点 字皙 点 黑也 皙 白也 有的古人还有 小字 即乳名 例如曹操被称为阿瞒 刘禅被称为阿斗 都是乳名 古人的名 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秦时 常在名 字中加伯 仲 叔 季表示兄弟长幼 如伯禽 仲 尼 叔向 季路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 古人在名 字 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 名一般用于谦称 卑称 或上对下 长对少的称呼 在尊称 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 号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 在多数情况下 提到 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 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6 6 古人的 古人的 谥号谥号 在封建社会中 帝王后妃 文武百官以及名儒学者等人死后 其子孙和后人会依据其生前行绩 给 予其一个特殊的称号 叫作谥号 而关于给谥的规定就是谥法 谥法是 礼 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于谥法最早的记载是先秦古籍 逸周书 中的 谥法解 维周公旦 太公望开嗣王业 建 功于牧之野 终将葬 乃制谥 遂叙谥法 可见立谥制度始于西周初年 立谥的对象在西周和春秋战国 时期有天子 各国诸侯 卿大夫以及他们的王后和夫人 汉朝则规定除帝王 后妃外 生前被封为列侯 者 死后才可由朝廷赐谥 唐朝又规定三品以上职事官才有得谥资格 这一规定为历代王朝所沿袭 直 至清末 因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的行绩 由后人予以评价的称号 故有褒扬和贬抑之分 大体分三类 美 平 恶 美谥是褒的 如 经天纬地曰文 威强睿德曰武 圣闻周达曰昭 行义悦民曰元 布纲治纪曰 平 辟土服远曰桓 温柔好乐曰康 布义行刚曰景 柔质慈民曰惠 圣善闻周曰宣 安民立政曰成 照 临四方曰明 聪明睿知曰献 布德执义曰穆 平谥是怜的 如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世国遭忧 曰愍 恶谥是贬的 如好内远礼曰炀 杀戮无辜曰历等等 封建统治阶级十分重视谥法 对各种谥号的 涵义都作出明确规定 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 谥法中还有追谥 加谥 改谥 夺谥等名目 追谥是给死了很久的人赐谥 加谥 是在原有谥号上 加字 改谥是改变谥号 夺谥则是撤销谥号 这些多因时局变化所致 除王朝赐谥外 还有一种私谥 私谥是宗亲门生亲属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崇敬和怀念而给予死后谥号 的一种行为 如晋代陶渊明死后 颜延年为他作谏 谥为靖节徵士 宋代张载死后 门人谥为明诚夫子 它在春秋末年出现 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民国时仍有残余 7 7 古人的交往规矩 古人的交往规矩 古人一向重视礼仪 因而在日常交往中的自称和相互称呼方面 形成一套较严格的规矩 一般来说 在相互交谈或书信往来中 凡提到自己的则用谦称或卑称 在古人的自我谦称中 使用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7 页 共 14 页 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鄙人 即自谦为见识浅陋之人 不才 不佞 即自谦为无才能之人 不敏 即不聪明之自称 不肖 即自谦为不贤之人 此外 一般男子自称 臣 仆 女子自称 妾 奴 奴家 年轻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 学生 晚生 后学 老百姓在官吏面前自称 小人 小民 等等 都是常见的自谦之词 即使是地位尊显的帝王和诸侯也有谦称 一般自称 孤 寡 只是后来 孤家寡人 渐渐成为帝王的专门自称 与此不同的是 古人在相互称呼对方时 往往使用尊称 古时常用的尊称有 父 子 长者 先生 公 君 足下 等等 对象不同 使用的尊称也会有所不同 父 是对年长男子的尊 称 如仲尼父 伯禽父 子 多用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敬意 如孔子 孟子 也有的在字的前面加 子 如子产 公孙侨 子贡 端木赐 长者 一般用来对有德行之人的尊称 一些古代名人如 伍子胥 信陵君等 都被人称为 长者 先生 古人对师长 老人 有德行者均称 先生 至于 公 君 和 足下 它们运用范围很广泛 在古代官场中 还有一些专用的尊称 如君称臣作 卿 爱卿 臣称君作 陛下 另外 人的字 号 也属尊称 但只能用于特指的个人 8 8 古人的座次尊卑 古人的座次尊卑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座次 因为座次是分别尊卑的重要标志 仪礼 礼记 都有关于座次尊卑的规 定 如 仪礼 士昏礼 中的夫妻对席礼 夫坐东面西 妻坐西面东 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 在封建官场中 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 而座次的尊卑则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 如皇帝聚会群臣 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座北向南的 因此 古代常把称帝叫作 南面 而把称臣叫作 北面 大臣们一 般面向北而坐 按官位高低以东往西排列 这样 官位高的居右 官位低的居左 这也是古代 右为上 的道理 我国古代贵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结构的 它座北朝南 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 以 南向为尊 而在室内 则以 东向为尊 这是因为室一般是长方形 东西长而南北窄 故室内最尊 的座次是座西面东 其次是座北面南 再次是座南面北 最后是座东面西 由于大量的日常活动一般皆 在室内进行 因此 这种室内的礼节性位次尊卑影响也就更为广泛 诚然 以上所说的只是位次尊卑最一般的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 由于时代的变迁 位次尊卑也会 有种种变化 如明人余继登的 典故纪闻 卷一所载 至吴元年十月 太祖始令百官礼仪俱尚左 改 右相国为左相国 余官如之 9 9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 地支合起来简称 干支 干支在我国古代有广泛的用途 主要有 1 用干支依次组合的方式纪年 即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 数 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 如甲子 乙丑 丙寅等纪年 六十年一循环 古人称年龄相同为 同甲 或 同庚 以十二地支和十二属相 肖兽 相配合 即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 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六十年中有子年 丑年等各五年 子年称为鼠年 丑年称为牛年 余类 推 人到六十岁 旧称 花甲 是 花甲子 的简称 干支交错配合 由甲子年至另一甲子年 历六十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8 页 共 14 页 年 2 用地支纪月 按阴历 夏历 寅为正月 卯为二月 余类推 3 用干支配合的方式纪日 六十 日一循环 4 用干支纪时 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 称子时 丑时等 夜半子时 23 点至 1 点 称子夜 也 称午夜 古人又分一夜为五段 即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又称五更或五鼓 5 用地支表示方 位 子是正北方 午是正南方 酉是正西方 卯是正东方 天干也表示方位 甲 乙在东 丙 丁在南 庚 辛在西 壬 癸在北 6 用干支作为人名 如商代帝王太乙 商汤 太甲 盘庚 文丁 帝辛 商 纣 等 文丁或他的后人称文丁的母亲为 母戊 到了西周 用干支作人名者很少 而用伯 孟 仲叔季 行第称谓作人名者渐多 这大概也是商周文化传统不同的一种表现 古人还把五行 金木水火土 五色 朱 红 黄蓝白黑 五声 宫商角徵 zh 羽 四季 春夏秋冬 以及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龟有黑甲 四组星宿 也称四灵 同地支及方位配合起来 形成了一套思想体系 见下图 例如 秋季也称 商秋 素商 秋风也称 金风 商风 秋季配 白色 所以称为素商 1010 姓和氏区别 姓和氏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 姓 即应运而生了 姓 人所生也 说文 姓字从女从生 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 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 女性祖先的子孙 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这一时期 实行氏族外婚制 同姓之间 不能通婚 因而姓还起着 别婚姻 的作用 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 如姚 姜 姬 姒等 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 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 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 支 氏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姓 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氏以别贵 贱 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命氏之法主要有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 有 的以职官为氏 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 男女同 姓 其生不蕃 左传 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 因为 姓 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 起到 别婚姻 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 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 姓氏逐渐混同 到两汉时 姓已基 本确立 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 然而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 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1111 我国历史上的人口情况 我国历史上的人口情况 在封建社会 人丁承担着国家的各种义务 如兵役 徭役 赋税等 因而 人口的多寡往往反映了 国家的盛衰状况 我国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人口的控制和统计工作 史籍中保存了大量的人口资料 甲骨文中有关于人口的零星记载 但真正见诸于正史的人口资料 是从汉代开始的 西汉平帝元始 二年 公元 2 年 全国人口达五千九百余万 反映了 文景之治 后西汉国力强盛 人口繁荣的景象 从西汉到清初 在长达一千七百余年的时间里 人口发展的峰值始终未超过六 七千万的水平 人 口自然增长率极低 这种现象一直到清代康熙 乾隆年间才得以改变 乾隆中叶以后 人口发展的势头 更加迅猛 人口从乾隆六年 1741 年 的一亿四千多万增长至道光二十年 1840 年 的四亿一千多万 出现 了封建社会中人口发展的高峰 就在这一年 马克思在曾对中国的人口问题作了如下评述 在这个国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9 页 共 14 页 家 缓慢地但不断增加的过剩人口 早已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 综观历史上的我国人口 其发展趋势呈周期性律动 人口增长曲线呈波浪形态 其频率和王朝兴衰 更替相一致 一般来说 在某一王朝初期 人口往往增长很快 到了王朝的中叶 人口达到高峰 但增 长势头渐缓并趋于停滞 在朝代更替 兵燹战乱的动荡时期后 人口往往锐减 不过 我国人口的这种 周期性律动并不是简单的循环反复 而是在剧烈的升降中呈缓慢增长的趋势 1212 我国古代冠制 我国古代冠制 冠制 是我国服饰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衣裳的产生 头上戴的冠帽也产生了 就是利 用兽皮缝合成帽形而加之于头上 冠与帽的区别 前者只罩住发髻而后者则覆盖整个头顶 在阶级社会 冠帽是贵贱等级的标志 等级不同 则冠帽不同 贫贱无身份的不准戴冠 周代冠的形制有冕 弁两种 冕的基本形状是冠上加一木板 前后有垂旒 旒以玉珠穿成 随等级 差别及种类用途的不同而垂 的数目也有差别 见图 1 天子最尊贵的衮冕是十二旒 等级最低的大夫 玄冕仅二旒 周代以后 这种冕一直为历代所沿用 作为正式的礼服 直至清末 弁仅次于冕 其形如 覆杯 自天子至士都得戴之 是在一般性的正式场合所用 有爵牟 皮牟 见图 2 韦牟之分 古人服 冠 讲究与衣服的搭配 戴什么样的冠 必须穿什么样的服 因此冠服常常连称 汉代的冠式 都作前高后低 倾斜向前形 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是 文官所戴的进贤冠 以冠上加横 梁的多少来区分身份的高低 武官所戴的武牟大冠 以漆纱制作 上加鹖尾或貂尾为饰 冠内都要衬帻 汉代冠与帻的配合有一定的规矩 如进贤冠必配介帻 武牟必配手上帻 等等 帻见图 3 汉冠制度对 后世影响颇大 历代冠制都是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而成 一直持续到明代 魏晋南北朝时 正式官服仍袭汉冠制度 但人们戴冠帽的习惯却有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代替帻的巾 开始流行 以巾裹头 开始以两角后裹 后来裁成四方 两个巾角向前系住髻 两个中角向后系住下垂 称幞头 见图 4 幞头在唐宋时期很广泛 辽 金 元的礼服和公服在沿袭汉族旧制的基础上 仍保留 着民族特有的服制风格 明代公服中戴乌纱帽 见图 5 它是从前代的幞头演变过来的 其形制是前低 后高 两旁各插一翅 通体皆圆 到了清代 官服之帽废明代旧制 皇帝和官员夏天戴敞沿的凉帽 冬 天戴折沿的暖帽 上缀朱纬 帽顶饰顶珠 有功勋之臣 皇帝还赏以用孔雀毛做的花翎 戴在帽上垂向 后方 13 我国古代的宇宙观 我国古代的宇宙观 从远古时代起 我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对宇宙结构 天地关系等问题作出种种推测 很早就有了天圆 地方 天高地卑的盖天说 战国时期 随着天文观测材料的积累 人们对天圆地方提出了质疑 出现了 第二次盖天说 它认为 天是半圆形的 地是拱形的 日月星辰附着天而平转 不能转到地的下面等 这一学说一直到西汉时还很流行 汉代 人们对宇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出现了浑天说和宣夜说 它们和盖天说一起被称为 论天三 家 浑天说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理论 它认为 天形浑圆如鸡蛋壳 地居天内似蛋黄 天地乘气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10 页 共 14 页 而立 载水而行 比较近似地说明了天体的运行 宣夜说则阐述了 天无形质 的思想 认为天是没有 形质的 七曜星辰均浮空 依靠气的作用而运动 它打破了其他宇宙论中认为存在一个有形质的天球的 思想 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又出现了三家宇宙理论 它们是断天论 穹天论和安天论 断天论是由孙吴太常 姚信所创 他认为 天之体类人 南低北高 冬至太阳离人远 所以变冷 夏至太阳离人近 所以天热 穹天论是晋虞耸提出 其理论不出盖 浑两家所论 而安天论则是由晋虞喜据宣夜说而创 认为天高地 深皆无穷 星辰运行 犹江海之有潮汐 一直到西方现代天文学说传入以前 我国在宇宙理论上再没有大的突破 1414 我国古代的记时办法 我国古代的记时办法 我国古代记时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人们逐渐有了笼统模糊 的时刻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依据最常见的天象 如 日上三竿 行事 如吃午饭时称为 晌 物候 如 鸡叫三遍 等来标志时间 由于当时的天文学和数学不发达 所以这种记时法只能是概略地 标志某一时段 而不能对一天之内的小时段作定量分析 这种运用模糊的时刻概念记时的方法在漫长的 古代社会中得到了极广泛的运用 在殷商时代 人们把一昼夜分为 日 夕 两个大时段 分别指白 天有太阳的时候 夜晚有月亮的时候 此外 还有许多表时刻的专名 如表示天刚亮的 明 朝 表 示中午的称 中日 表示太阳落山天色昏暗时的专名称 昏 暮 等等 秦至两汉时期 人们对于时 刻的确定和记录 在殷商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表现在增加了不少新的记时专名 并且能对一昼 夜间的时刻加以整体划分 至东汉时 民间分每日为十二个时辰 即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时指夜十一时到次晨一时 丑时指凌晨一时至三时 午时指上午十一时至下 午一时 余此类推 宋以后 又把每个时辰平分成 初 正 两部分 即分十二辰为二十四辰 称为 小时 见下表 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 漏刻 圭表 香篆 辊弹等计时器的发明 使记时进入了计量化的新阶 段 东汉时 人们利用计时器把一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刻 开始成为计时单位 这是记时法的大变 革 百刻制确立后实施了相当长的时期 直到明末提出了 96 刻制的改革 至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并沿 续到今天 在 96 刻制里 每个小时就是四刻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 小时 和 刻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初2313579111315171921 正24246810121416182022 1515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情况 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情况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据现有资料推断 我国的货币起源于殷商 因为商代社会 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11 页 共 14 页 为货币 资本论 第一卷 最初作为货币的物品有牲畜 布帛 贝壳等 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扩大 到商代晚期 出现了象形 的铜贝 这不仅是我国 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 金属货币开始流行 有布币 刀币 环钱等铜铸币 秦统一全国后 统一了币制 使用外圆方孔铜钱 秦半两 从此以后 方孔圆形 成了我国铜钱的固定样式 在东汉至唐代的七百多年间 我国的主要货币是五铢钱 铢是一种重量单位 这一时期 铸币币值同重量名称相统一 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 年 始铸 开元通宝 迄清 宣流通宝 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实行制钱制度 不再以重量作为货币名称 铸币名称改为 元宝 通宝 等 并冠 以年号 朝代或国名 清光绪年间 开始铸造铜元 铜元逐渐通行全国 成为货币的主流 以上是我国 古代铜币演化的过程 我国古代除了以铜为货币外 还以金银 铁钱 谷帛作为货币 从春秋战国起 历代均以金银条块 的重量参与流通使用 属于称量货币 南北朝时期 梁武帝普通四年 523 年 铸造了中国最早的铁钱 每当时局动荡不安 钱币严重贬值时 谷帛就自然代替金属货币担当起货币的职能 比如在王莽末年 南北朝时期 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 都曾以谷帛为货币 另外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唐代的 飞钱 已具有纸币的某些特征 北宋的 交子 和 钱引 南宋的 会子 则是真正的纸币 了 到了元代 元世祖于中统元年 1260 年 发行 中统宝钞 禁止金銀和铜钱流通 规定公私均用纸 币 元代的纸币制度在世界币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 在长期的实践中 我国古代形成了以铜币为主体 兼用金银 铁钱和纸币的多元化货币制度 最后演变成近代的货币 1616 支那等称呼的渊源 支那等称呼的渊源 在 1840 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前 中国是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统一多民族的主权国家 在与其 他国家的接触和交往中 中国逐渐为世界各国所熟知 国外对中国的称呼 与陆上中西交通的历史相联系 在中古梵文中有 Cina 一词 古佛经有支那 至那 脂那等汉译 现在波斯 阿拉伯 英 法 德 意等多种文字中对中国的称呼 多自古梵文 Cina 衍发出来 一般认为此称起源于 秦 在古希腊 罗马著作中还有 Serice 一称 意思是丝国 称中国 人为 Seres 汉译为赛里斯 中世纪时 东罗马史家把中国称为 Taugas 伊斯兰文献则写作 Tamghaj Tomghaj 或 Tchgaj 此 称是由古突厥人对内地或中原王朝的称呼衍生而来 最初的汉译形式见于元 长春真人西游记 译作 桃花石 是指内地汉人 对此称起源 有多种解释 一般认为此称起源于建立北魏的拓跋氏 其它 蒙古人与西北一些民族曾因契丹 辽 统治中国北部进而将内地亦称为契丹 传至中亚与欧洲 有些国 家即以契丹称中国 至今俄语中仍称中国为 Kumau 盖源于此 到了唐代 文明昌盛超过前朝 对周围各国以至阿拉伯世界都发生过重大影响 而此时南方海上 交通已取代陆上交通而居于优势的地位 因而国外又称中国为唐 称中国人为唐人 此种情形见于北宋 人记载并流传至今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12 页 共 14 页 17 皇位继承制度 皇位继承制度 自秦始皇首立 皇帝 号 至清朝帝制被推翻为止 皇帝一词作为封建专制君主的称呼在中国流传 了两千余年 期间 皇位的更替接连不断 总的来说 我国古代皇位的继替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同 姓相继 一种是异姓相代 同姓相继 是指皇位世世代代限于同一始祖的父系后代继承 即皇位的世袭制 这在皇位继替中占 据主流地位 皇位世袭制从我国的历史来看 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 预立太子 皇位世袭制中 以父死 子替为正宗 但历代皇帝妻妾众多 儿孙满堂 为了避免皇子之间因争夺皇位而不顾手足之情 预立太 子就成了皇位世袭制的核心 从汉到明 历代王朝都将册立太子看作一件国家大事 立太子的法则是 立嫡不立长 立长不立贤 二 密定皇储 这是清代特有的制度 雍正年间 下诏废太子之制 改 由皇帝生前秘密确定皇储 写下遗诏 秘而不宣 等皇帝驾崩后由大臣当众宣诏 被立为皇储者即刻登 基 三 禅让于子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当朝皇帝让位与子而自成太上皇的情况 如乾隆帝让位于嘉庆 帝 四 逼宫夺位 由于封建皇帝至高无上 因而父子兄弟间为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的事例不绝于史 皇位的异姓相代存在两种形式 要么是通过大规模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来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 要 么就是以外戚 权臣 后宫的身份夺取皇位 1818 科举制度演变 科举制度演变 科举制度 是指封建王朝通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层 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历史长达一千三百余年 对封建时代的文化教育 官僚政治和社会发展进程 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 但系临时措施 并未形成定制 隋代废除了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炀 帝创置进士科 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唐代建立后 继续实行科举取士 这一制度更加完善起来 唐代考试的科目 分常科和制科 每年 分科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称制科 常科和制科 性质不同 因而在考生的来源 考试 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 一是生徒 即京师或州县学馆学生 送尚书省应试者 二是乡贡 即非学 馆出身 先经州县考试合格 再送尚书省应试者 常科的科目 有秀才 明经 进士 明法等五十多种 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赋 常科登科之后 不是立即授予官职 而是要再经吏部的 考试合格后 方才能授以官职 唐代制科名目繁多 其中最著名的有 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科 才识兼茂 明于体用科等等 应试 者可以是得第作官之人 可以是登过常科之人 也可是庶民百姓 考试一经合格即授予官职 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改革 宋太祖时正式建立殿试制度 即礼部考试后由皇 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级考试 这样宋代的常科就分为州府试 礼部试 殿试三级 元代科举考试内容与 唐代相反 是重经义而轻诗赋 经义在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四书中选题 答案以朱熹的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 高中历史教师必备 第 13 页 共 14 页 四书集注 为准 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极盛 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学校与科举紧密结合 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 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 殿试三级 乡试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