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2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2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2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2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2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第 3 3 课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情景问题切入 端午节时 汨罗江畔 总是人头攒动 万船竞发 据说 这一传统的节日盛会 是为 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 两千多年前 屈原因遭小人诬陷而被楚王流放 相传在汨罗江投江而死 汨罗江畔响起了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的悲愤呼号 响起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不屈之音 激励着后人 也为我国诗歌的发展 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就让我们走近屈原 走进我国古代瑰丽的文学宝库 来感悟 诗 经 楚辞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学习目标引领 课标知道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 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点诗歌的时代特征 明清小说的思想特点 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 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和史料价值 整体结构感知 本课第一目 诗的经典 主要讲述了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诗经 的主要内容及 地位 本课第二目 楚辞的魅力 主要讲述了 楚辞 的主要内容 特点及地位 本课第三目 汉赋的风采 主要讲述了汉朝主要的赋体作品及特点 本课第四目 李杜诗篇万口传 主要讲述了唐诗的繁荣景象 本课第五目 宋代词苑 主要讲述了词的兴起 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 本课第六目 元曲与市民社会 主要讲述了元曲的发展历程及其市民化的倾向 本课第七目 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小说写作的突出成就 图示如下 自主预习梳理 2 答案 诗经 西周 春秋 风 雅 颂 现实主义 儒家经典 4 南方楚国 浪漫主义 奔放 奇特 华美 楚国地方特色 神化色彩 11 12 13 14 15 16 屈原 离骚 骚体诗 汉武帝 子虚赋 上林赋 杨雄 班固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张衡 李白 诗仙 狂放炽烈 盛唐气象 浪漫主义 甫 时代歌手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由盛转衰 凝重 沉郁 三吏 三别 长短句 宋代 柳永 感受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市井风光 清浅语言 都市繁华 悲欢离合 苏轼 社会人生 清新俊 42 43 44 45 46 47 48 逸 刚健豪放 慷慨悲壮 低迷感伤 李清照 张元干 张孝祥 辛 49 50 51 52 53 54 55 弃疾 元杂剧 元散曲 金元 北方民间 元明 小令 套数 戏曲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关汉卿 感天动地窦娥冤 城市经济 市民阶层 城市 瓦肆 勾栏 64 65 66 67 68 69 70 明清 章回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手工业 商业 市民阶层 个性解放 71 72 73 74 75 76 77 积极进取 东周列国志 封神演义 游记 社会风俗 人情世界 三言 78 79 80 81 82 83 84 二拍 儒林外史 红楼梦 聊斋志异 近代政治生活 改良主义 二 85 86 87 88 89 90 91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92 重难疑点探究 1 全面认识 词 这一文学体裁 3 第一 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起源于民间 又称 长短句 可以灵活自如地表达情 感 并可配乐演唱 但也并非随意 其格式也有讲究 有很多词牌是讲究格式的 如 水 调歌头 永遇乐 卜算子 等 第二 词于宋代以前产生 宋代是词发展最繁荣的时期 是这一时期文学的突出特色 第三 从风格上 宋词一般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北宋的苏 轼 南宋的辛弃疾 其词作气宇昂扬 声势宏伟 激人向上 特别是辛弃疾的词有一种远 大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婉约派代表人物主要是两宋之际的李清照 其词作尽 述悲欢离愁 语言婉转 委婉含蓄等 第四 宋词繁荣的根本原因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和对精 神生活的需要更丰富 此外科举制的推动 社会的变迁等也是宋词发展的原因 2 唐诗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1 唐代国家统一 国力强盛 社会安定 经济发达 为诗歌的繁荣创造了雄厚的物 质基础 2 唐代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思想文化政策 是诗歌繁荣的有利条件 唐代君主对 诗歌的爱好和提倡 也形成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尚 3 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唐代的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显耀 而进士科又 以声律取士 推动了诗歌的创作和发展 4 南北文化的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诗歌高潮的到来 唐代以前五言 七 言诗所取得的成就 对唐诗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唐诗的繁荣也是诗歌本身不断发展变革和大量诗人勇于创新的结果 3 社会变迁对唐诗 宋词 元曲的影响 1 对唐诗的影响 盛唐诗风开朗奔放 刚健清新 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 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唐时 诗风平实浅近 讽喻诗作大量涌现 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时诗风凝重浓 郁 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2 对宋词的影响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 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 两宋之际 金人南下 词 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 南宋朝廷不思进取 诗词体现了诗人们杀敌报国的 雄心壮志 3 对元曲的影响 元朝时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汉族文人进取无望 心情压抑 遂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 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4 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 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礼教 科举制等为明清小说的创作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另外 一些神仙方术 迷信 佛教等思想以及各种历史人物的轶 闻琐事等也是小说素材的来源 2 繁荣的封建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 人们的社会生活日 益丰富 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 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 对文化 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 这是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3 印刷术不断完善 书坊迅速发展 4 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 知识水平 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也是明清小说繁荣的重 要原因 典型例题示例 4 例 1 2011 上海市单科历史 12 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 所学知识判断 这一时期应该是 A 春秋战国 B 秦汉 C 隋唐 D 两宋 解析 汴梁 开封 和临安 杭州 作为政治中心 以及经济中心南移 使黄河 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文化繁荣 诗人较多 正好符合两宋的情况 答案 D 例 2 2010 重庆卷 14 宋人称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 歌 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 与 学士词 词风一致的代 表人物是 A 李煜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 解析 学士指苏东坡 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 词人 答案 D 例 3 2010 全国卷 2 1170 年 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 所撰 燕宾馆 诗 中说 苦寒不似东篱下 雪满西山把菊看 自注 至是适以重阳 虏重此节 以其日 祭天 伴使把菊酌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A 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 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 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 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解析 重阳节是中原传统 属于中原文化精粹之一 而金朝也有重阳节 说明金 朝吸取了中原的优秀文化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 答案 D 例 4 2009 广东卷 B 下列文献中 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 的是 A 老子 B 甲骨卜辞 C 诗经 D 楚辞 解析 A 项 老子 是春秋时期的哲学著作 B 项甲骨卜辞主要是反映商朝时期问 卜事宜 D 项 楚辞 是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诗歌 C 项 诗经 是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 歌汇编 其中 风 主要是反映民间生活的诗歌 答案 C 随堂巩固演练 一 选择题 1 2011 海口第二次调研 王国维在 宋元戏剧史序 中说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 之骚 汉之赋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 国维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 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 B 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 认为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顶峰 D 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答案 B 5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信息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文学作 品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故选 B 项 2 2011 沈阳联考 有人认为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 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 注的焦点 通过家庭 爱情 婚姻的纠葛变化 盛衰兴亡 反映社会人际关系 展现时代 风尚面貌 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 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轻商思想淡化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 史实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使市民阶层迅速崛起 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正是适应了市民 文化的需求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项 3 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 如果我们要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 最好查阅 A 诗经 B 离骚 C 窦娥冤 D 儒林外史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中的限制条件是 西周 劳动人民 据此可排除 B C D 三项 4 2011 福建莆田 鲁迅先生说 秉持公心 指谛时弊 机锋所向 尤在士林 的小说 是 A 水浒传 B 红楼梦 C 儒林外史 D 三言二拍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尤在士林 可知 C 项符合题意 儒林外史 对于士林 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含泪的批判 5 2011 徐州 北魏孝文帝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 不仅 五经之义 能拿过来就讲 史书传记 诸子百家涉猎颇多 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 他最不可能研究过的诗句是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出自春秋时期的 诗经 出自战国时期的 离骚 出自唐朝李白的 静夜思 出自宋朝柳永的 雨霖铃 唐宋在北魏之后 故他不可能研究过 二 非选择题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离骚 诗句摘录与译文 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 难道我还害怕什么灾祸吗 我担心的是祖国遭殃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长声叹息泪流满面 是为百姓的多灾多难而伤悲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心中总是牵挂着祖国的安危 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 材料二 6 请回答 1 材料一所选诗句主要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怀 2 许多人都喜欢用屈原 离骚 中的哪一诗句来激励自己 这又表达了屈原怎样的精神 3 我国有在端午节划龙舟 吃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 1953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 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你认为出现上述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 热爱祖国和人民并忠诚于祖国和人民 关注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生活的艰难 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句表达了屈原在困境中不断探索 对理想执 著追求的精神 也可以引用屈原的其他诗句 3 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他在文学上的贡献 课后强化作业 一 选择题 1 2011 南通调研 明清时代 大量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 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并取得长足发展 下列情况在清代作品中可能有所反映的 有 家中摆有青花瓷 彩瓷 一男子因不留辫子遭到官府惩罚 一商人因穿绸衣被告发 有人开的票号倒闭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清代我国陶瓷业发展 青花瓷 彩瓷已经出现 清政府强迫人民留辫子表示归 顺 清政府严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清代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了票号等金融机构 故 都正确 2 2011 苏州调研 下列两段文字 见于何书 甲 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 箭如飞蝗 只望骑白马者射来 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 时年止三十六岁 乙 进围雒县 庞 统率众攻城 为流矢所中 卒 时年三十六 A 甲 乙皆见于 三国演义 B 甲 乙皆见于 三国志 C 甲见于 三国演义 乙见于 三国志 D 甲见于 三国志 乙见于 三国演 义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的文字表达风格可以判断出 3 2011 深圳 有位同学到某名人故居参观 记下这幅对联 诗史数千言 秋天一鹄先生 骨 草堂三五里 春水群鸥野老心 其刻画的对象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陈子昂 答案 B 解析 依据 诗史 这一信息可知对联刻画的对象是 诗圣 杜甫 4 从汉赋 唐诗 宋词 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 势是 A 逐渐宗教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平民化 答案 D 解析 汉赋主要描述封建王朝的奢华 唐诗 宋词逐渐为中下层文人所作 并开始广 7 泛流传于民间 而明清小说则是适应市民的需要而产生的 故该题选 D 5 关于图中书籍叙述正确的是 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汉中期的生活状况 风是各诸侯国的民歌 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颂是宗庙祭祀的歌词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得 此书应为 诗经 它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因此它 也只能是仅仅反映这一阶段的生活状况 可排除 故可选 6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材料表现的 这一文学体裁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是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清朝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现的文学体裁是诗歌 诗歌繁荣于唐朝 7 唐诗兴盛的原因有 社会经济繁荣 普通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民族融合和频繁的对外交往 科举取士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 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也反映一定阶级 地主 的文化需要 同时与当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与统治阶级的政策也是分不开 的 8 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与李白的诗相近的明清小说是 A 三国演义 B 西游记 C 红楼梦 D 水浒传 答案 B 解析 李白诗风以豪放浪漫为特征 而 A B C D 四项中 只有 B 项采用神化的手段 体现出对现实美好的向往 与之相似 故选 B 9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 去年潼关破 妻子隔绝久 麻鞋见天子 衣袖露两肘 反映的是 作者 A 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生活 B 关心民间疾苦 匡时济世的情怀 C 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 D 寄托自己的政治报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从杜甫的一些诗句切入 考查学生对唐诗时代特色的分析能力及其认识 本题中 去年潼关破 是指安史之乱中潼关被叛军攻破 从 妻子隔绝久 麻鞋见天 子 衣袖露两肘 可知 作者与子女及妻子长期分离 颠沛流离 由此可知 杜甫的诗反 8 映了唐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是高考的切入点 因此备考中应关 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 10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 但二者作品的内容却大相径庭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 因是 A 二人的阶级立场截然不同 B 二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 C 二人的政治倾向明显不同 D 二人的才学 气质的差异 答案 B 解析 苏轼 辛弃疾虽都属豪放派 但由于辛弃疾生活于南宋时期 有其鲜明的个性 豪放的词风之系 更有那收复失地 一统山河的爱国情怀 11 话本和明清小说兴起和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A 城市经济的繁荣 为话本和小说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B 市民阶层兴起 为话本和小说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阶级基础 C 通俗文学的发展 D 话本和小说通俗易懂 答案 A 解析 注意是 根本原因 12 通过文学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 可读性最强的作品是 A 三言 二拍 B 红楼梦 C 聊斋志异 D 儒林外史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典名著的了解情况 三言 二拍 主要反映商品经济的发 展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主要揭露官场腐败 社会黑暗 只有 红楼梦 借爱情悲剧 较全面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 二 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 涌现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请回答 1 以上诗句的作者分别是谁 各分属哪个流派 2 你认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上图是中国古代描绘市井生活的一幅名画的局部 有人称 看了这幅画 恍然如入汴京 置身流水游龙间 但少尘土扑面耳 3 此作品属于何时何人的代表作 有何风格 4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 提取作品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答案 1 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 2 政治 国家统一 政策开明 经济 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 文化 文化政策和科举 以诗取士 使文人思想开放 活跃 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速发展 9 3 北宋 张择端 风俗画 4 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 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 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 展示了矫健挺拔的雄姿 和叱咤风云的气魄 明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