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与电机_第1页
变压器与电机_第2页
变压器与电机_第3页
变压器与电机_第4页
变压器与电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变压器变压器 变压器的基本构造 分类和用途变压器的基本构造 分类和用途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 它能将某一电压值的交流电变换 成同一频 率的所需电压值的交流电 来满足人们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需要 或者在电器设备和 无线电路中 用作升降电压 匹配阻抗 安全隔离等 其中 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均为单相绕组的变压器称为单相变压器 三个相同容量的 单相变压器可以组合成一个三相变压器 如图 2 1 所示 1 1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变压器主要有铁心和绕组两大部分组成 如图 2 2 所示 1 铁心 铁心是变压器磁路的主体 它分为铁心柱和铁轭两部分 铁心柱上套装绕组 铁轭的作用是使磁路闭合 1 铁心材料 铁心通常采用含硅量约为 5 厚度为 0 35mm 或 0 5mm 两面涂有绝 缘漆或氧化处理的硅钢片叠装而成 硅钢片是软磁材料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它是用电 工硅钢轧制而成的 这类材料在较低的外磁场作用下 就能产生较高的磁感应强度 并且 随着外磁场的增大 磁感应强度会很快达到饱和 当外磁场去掉后 材料的磁性又能基本 消失 剩磁很小 由于硅的加入 使硅钢片的电阻率提高了 涡流损耗降低了 老化现象 有所减少 但是硅钢片的硬度提高了 加工起来比较困难 2 铁心结构 按照绕组套入铁心柱的形式 铁心可以分为心式铁心和壳式铁心结构两 种 如图 2 2 所示 图2 1 三相干式变压器 图2 2 心式和壳式变压器 心式变压器的一次 二次绕组套装在铁心的两个铁心柱上 结构比较简单 有较多的空 间装设绝缘 装配较容易 且用铁量较少 适用于容量大 电压高的变压器 电力变压器 多采用心式结构 壳式变压器的铁心包围着上下和侧面 它的机械强度较好 铁心容易散热 但是用铁量 较多 制造较为复杂 小型干式变压器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3 铁心的叠片形式 大 中型变压器的铁心 一般都将硅钢片裁成条状 采用交错叠 片的方式叠装而成 使各层磁路的接缝互相错开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气隙和磁阻 如图 2 3 所示 小型变压器为了简化工艺和减少气隙 常采用口形 E 形 F 形 C 形冲片交替叠 装而成 近来也有采用新型加工工艺制成的 C O 形铁心 如图 2 4 所示 2 绕组 绕组是变压器的电路部分 作为电流的载体 它可以产生磁通和感应电动 势 绕组常用绝缘铜线或者铝线绕制而成 有时也可用扁铜线或铝箔绕制 一般把接电源 的绕组称为一次绕组 接负载的绕组成为二次绕组 按照绕组在铁心柱上防治的方式的不 同 绕组有同心式和交叠式两种 1 同心式绕组 同心式绕组是将高 低压绕组同心地套在铁心柱上 为了便于绕组和 铁心绝缘 常把低压绕组靠近铁心 高压绕组套装在低压绕组的外面 如图 2 5 所示 同 心式绕组具有结构简单 制造方便的特点 国产变压器多采用这种结构 2 交叠式绕组 交叠式绕组是将高 低压绕组绕成饼状 沿着铁心柱的高度方向交替 放置 有利于绕线和铁心的绝缘 一般在最上层和最下层放置低压绕组 如图 2 6 所示 交叠式绕组大多用 于壳式 干式变压器和大型电炉变压器中 2 2 变压器的主要附件 变压器的主要附件 电力变压器的附件主要有油箱 储油柜 分接开关 安全气道 气体继电器 绝缘套 筒等 主要用来保护变压器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1 油箱 油浸式变压器的外壳就是油箱 油箱里装满了变压器油 它既是绝缘介质 又是冷却介质 要求具有高的介质强度和较低的粘度 高的发火点和低的凝固点 不含酸 碱 硫 灰尘和水分等杂质 油箱可以保护变压器铁心和绕组不受外力作业和潮湿的侵蚀 并通过油的对流作用 把铁心和绕组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去 2 储油柜 储油柜也称为油枕 如图 2 7 所示 它是一个圆筒形容器 装在油箱上 通过管道与油箱相连 使油刚好充满到储油柜的一半 油面的升降被限制在储油柜中 可 以从侧面的油表中看到油面的高低 当油因热胀冷缩而引起油面变化时 油枕中的油面就 会随之升降 从而保证油箱不会被挤破或油面下降使空气进入油箱 3 分接开关 变压器的输出电压是可能会因输入电压的高低和负载电流的大小及性 质而变动 可以通过分接开关来控制输出电压在允许范围内变动 分接开关一般装在一次 侧 如图 2 8 示 利用开关 S 与不同分接头连接 就可以改变一次绕组的匝数 从而达到调节电压的目 的 调节范围一般是额定输出电压的 5 也有的为 7 5 分接开关分为无励磁调压和 有载调压两种类型 无励磁调压在进行调压前要断开变压器的一 二次电源 有载调压是 指变压器的二次侧接着负载时调压 有载调压不用停电调压 对变压器有利 4 安全气道 安全气道也称为防爆管 装在油箱顶盖上 它是一个长钢筒 出口处 有一块厚度约为 2mm 的密封玻璃板或酚醛纸板 防爆膜 当变压器内部发生严重故障而产 生大量气体 内部压力超过 50kPa 时 油和气体会冲破防爆膜向外喷出 从而避免油箱内 受强大的向外压力而爆裂 5 气体继电器 气体继电器是变压器的主要保护装置 安装在变压器油箱和储油柜 之间的连接管上 如图 2 9 所示 它的内部有一个带有水银开关的浮筒和一块能带动水银 开关的挡板 变压器内部发生故障时 产生的气体聚集在气体继电器上部 使油面降低 浮筒下沉 接通水银开关 从而发出报警信号 变压器内部发生严重故障时 油流冲破挡 板 挡板偏转时带动一套机构使另一个水银开关接通 发出信号并跳闸 与电网断开 起 到保护作用 6 绝缘套筒 绝缘套筒由外部的瓷套和其中的导电杆组成 它可以使高 低压绕组 的引出线与变压器箱体绝缘 它的结构主要取决于电压等级和使用条件 当电压 1kV 时 采用实心瓷套管 电压在 10 35kV 时 采用充气式或充油式套管 电压 110kV 时 采用 电容式套管 为了增加表面放电距离 套管外形做成多级伞状 如图 2 10 所示 3 3 变压器的分类及用途 变压器的分类及用途 变压器种类很多 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1 按相数不同 变压器可分为单相 三相 多相变压器 2 按绕组结构不同 变压器分为双绕组 三绕组 多绕组变压器和自耦变压器 3 按铁心结构不同 变压器分为心式变压器和壳式变压器 4 按冷却方式不同 变压器可分为干式变压器 油浸自冷变压器 油浸风冷变压器 强迫油循环冷却变压器和充气式变压器等 5 按调压方式不同 变压器可分为无励磁调压变压器 有载调压变压器 6 按用途不同 变压器分为电力变压器 电力变压器又分为升压变压器 降压变压 器 配电变压器 厂用变压器等 特种变压器 电炉变压器 整流变压器 电焊变压器等 仪用变压器 电压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 实验用的高压变压器和调压变压器等 7 按变压器的容量不同 变压器可分为小型变压器 容量为 630KV A 及以下 中型 变压器 容量为 800KV A 6300KV A 大型变压器 容量为 8000 KV A 63000KV A 特大型变压器 容量为 900000KV A 及以上 8 按交流电频率不同 变压器可分为工频变压器 中频变压器 高频变压器 脉冲 变压器 4 4 大型变压器的冷却方式 大型变压器的冷却方式 变压器运行时 绕组和铁心中的损耗所产生的热量必须及时散逸出去 以免过热而造 成绝缘损坏 对小容量变压器 外表面积与变压器容积之比相对较大 可以采用自冷方式 通过辐射和自然对流即可将热量散去 自冷方式适用于室内小型变压器 为了预防火灾 一般采用干式 不用油浸 由于变压器的损耗与其容积成比例 所以随着变压器容量 的增大 其容积和损耗将以铁心尺寸三次方增加 而外表面积只依尺寸的二次方增加 因 此 大容量变压器铁心及绕组应浸在油中 并采取以下各种冷却措施 1 油浸自冷方式 以油的自然对流作用将热量带到油箱壁 然后依靠空气的对流传 导将热量散发 它没有特别的冷却设备 2 油浸风冷却式 在油浸自冷式的基础上 在油箱壁或散热管上加装风扇 利用吹 风机帮助冷却 加装风扇后 可使变压器的容量增加 30 35 3 强迫油循环方式 强迫油循环方式又分强油风冷和强油水冷两种 它是把变变压器中 的油 利用油泵打入油冷却器后再复回油箱 油冷却器做成容易散热的特殊形状 如螺旋管 式 利用风扇吹风或循环水作为冷却介质 把热量带走 这种强迫油循环冷却方式 若把 油的循环速度提高 则变压器的容量可相应增加 变压器基本工作原理及运行变压器基本工作原理及运行 1 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根据变压器的结构我们知道 变压器的主体是铁心和套在铁心上的绕组 接交流电源 的绕组称为一次绕组 其匝数用 N1 表示 接负载 灯泡 的绕组称为二次绕组 其匝数用 N2 表示 如图 2 16 所示 当一次绕组接通交流电源时 二次绕组中就有电流流过 灯泡 就会发光 这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 穿过绕组的磁通发生变化时 绕组中就 有感应电动势产生 绕组电路闭合后就会有感应电流流过 也就是 当一次绕组接通交流 电源时 一次绕组中就有交变电流通过 这个电流将激励铁心 产生交变的磁通 因为一次 二次绕组套在同一个铁心柱上 该磁通就会同时在一次 二次绕组中感应出电动势 对于负载 来说 二次绕组中的感应电动势相当于电源 在二次绕组接通 的电路中 就有电流流过 所以 灯泡就会发光 可见 变压器是将一次侧交流电压 电流通过电磁感应原 理传递给二次侧的 其电压和电流大小与一次侧可以相同 也 可以不同 从而达到电能传递的目的 变压器在能量传递过程 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且频率保持不变 这就是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事实证明 变压 器只能传递交流电能 不能产生电能 只能改变交流电压或电流的大小 不改变频率 传 递过程中计几乎不改变电流与电压的乘积 也就是变压器的传递效率很高 2 2 变压器的空载运行原理 变压器的空载运行原理 1 原理图与正方向 变压器 的一次绕组接额定交流电源 二次绕组开路 这种运行方式称为变压 器的空载运行 如图 2 17 所示 图中各电磁量均为正弦交变量 都用相量表 示 规定如下 1 I 与U 的正方向要一致 2 主磁通 m 与I 的正方向符合右手螺旋 定则 3 感应电动势E 与I 的方向要一致 即有 t i L E 2 4 为了分析的简便 暂时不计绕组的电阻 铁心的损耗 磁通中的漏磁通和磁路饱和的 影响 这样的变压器就叫做理想变压器 2 相关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 主磁通 m 将在一次绕组 二次绕组中 产生感应电动势 如果将一次绕组看成一次侧电源的负载 将二次绕组看成是变压器负载 的电源 按照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在一次绕组中的电动势与外加电压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在二次绕组中 由于开路 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端电压大小相等 方向相同 即 11 EU 220 EU 上式表明 铁心中没有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时 则 0 只用于产生主磁通 一次绕组 是一个没有电阻的纯电感电路 电流 0 滞后电压 1 U 900 感应电动势 1 与外加电压 1 U 反相 相差 1800 所以 感应电动势 1 滞后于电流 0 900 主磁通 m 与 0 同相位 所以 m 超前感应电动势 1 900 二次绕组的感应电动势 2 与 1 同相位 可以画出理想变压器空载运行的相量图如图 2 18 所示 3 感应电动势 E 的计算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t E 2 5 式中 E 感应电动势平均值 N 线圈匝数 磁通的增量 t 时间的增量 可以在 t 0 到 t T 4 的时间内 求出平均磁通变 化率 t 即 m 0 m t T 4 1 4f t 4f m 在 t 0 到 t T 4 的时间内 平均感 应电动势 p m f 4 又 有效值 E m 2 2 平均值 mp 2 所以 能够导出11 1 22 p 因此 可以得到公式 m fN 44 4 2 6 式中 m 主磁通幅值 单位是 Wb f 频率 单位是 Hz E 感应电动势有效值 单位是 V 理想变压器的一次 二次绕组中的感应电动势的有效值E1 E2可按照上式求得 即 m m fNEU fNEU 111 2220 44 4 44 4 2 7 4 变压器的变比 由于一次 二次绕组的匝数不同 主磁通在一次 二次绕组中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也就不同 根据式 2 7 可以求得一次 二次绕组电动式的比值 称为 变压器的变压比 简称变比 用符号 K 表示 则 02 1 2 1 2 1 U U N N E E K 2 8 可见 当K 1 时 是隔离变压器 当K 1 时 是降压变 压器 变比是变压器的一个重要的运行参数 5 实际变压器运行时的相量关系 实际运行的变压器空载时 绕组电阻 漏磁通 铁耗都不能忽略 这时候 空载电流 0 I 既建 立主磁通和漏磁通 也同时提供了铁损耗和 绕组铜损耗所需要的电流 一般情况下 实际变压器绕组的电阻很 小 空载电流通过一次绕组 1 r要产生电压降 1 r 0 I 空载电流产生的主磁通绝大部分交链 一次 二次绕组 其幅值用 m 表示 它在一 次 二次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1 E 和 20 E 还有一小部分只与一次绕组交链的磁通 称 为一次绕组的漏磁通 用 1s 表示 它在一次绕组中产生的漏磁感应电动势 用 1S E 表示 漏磁通很小 只有主磁通的千分之几 相应的漏磁感应电动势也很小 但有时候也不能忽 略 实际变压器中 存在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合称为铁耗 空载电流要提供铁耗所需要的 有功功率 就会要求 0 I 中包含与电源电压 1 U 同相位的有功电流 因此 会超前 m 一个很 小的铁损耗角 如图 2 19 所示 由于变压器一般都采取了减少铁耗的措施 所以铁损 耗角是很小的 有功电流也是很小的 综上所述 空载电流产生的电压降 1 r 0 I 感应电动势 1 E 及漏磁电动势 1S E 与电源电压 1 U 相平衡 可以得到一次绕组电压平衡方程式 1 U 1 E 1S E 1 r 0 I 1 E 1s 0 I 2 9 式中 1s Z 表示电阻压降 1 r 0 I 和漏磁电动势 1S E 的等效阻抗 上述几个量 1 r 0 I 1S E 均很小 所以 实际变压器空载运行时 22 11 EU EU 2 10 一般电力变压器中 空载电流 0 I 只有负载时一次绕组电流的 2 10 3 3 变压器负载运行原理 变压器负载运行原理 变压器一次绕组接在电源上 二次绕组与负载连接时的运行状态 称为变压器的负载 运行 图2 20 表示变压器的负载运行原理图 1 一次绕组的电压平衡方程式 在二 次绕组接通负载以后 在 2 E 的作用下 二次绕 组流过负载电流 2 I 并产生相应的磁动 222 INF 产生新的磁通来削弱一次绕组电 流 0 I 产生的磁通 m 因此会影响 1 E 使其减小 当 1 U 不变时 1 E 的减小会使一次绕 组电流有所增加 最终使磁通保持原来的大小 一次绕组电流由 0 I 增大到 1 I 这时一次绕 组的电压平衡方程式变为 1 U 1 E 1s Z 1 I 2 11 2 变压器磁动势平衡方程式及电流比 当一次绕组电流由 0 I 增加至 1 I 电流的增 加量I 去抵消 2 I 产生的磁通 以维持主磁通基本不变 磁动势的变化量为零 即 N1I 1s Z 2 I 0 由此可得 I 2 1 2 N N 2 12 那么一次绕组电流就是 1 I 0 I 1 I 0 I 2 1 2 I N N 这时一次绕组的电动势为 N1 1 I N1 0 I 22I N 即 N1 1 I 22I N N1 0 I 2 13 上式表明 一次绕组电流 1 I 产生的磁动势与二次绕组电流 2 I 产生的磁动势的矢量和等 于空载电流 0 I 产生的磁动势 公式 2 13 称为变压器的磁动势平衡方程式 当变压器在额定负载下运行时 空载电流 0 I 相对于额定电流来说是很小的 数量上可 以忽略不计 因此有 N1 1 I 22I N 0 2 14 由此 又可以得出一次 二次绕组间的电流关系为 KN N I I1 1 2 2 1 2 15 上式就是变压器负载运行时 一次 二次绕组间的电流比关系式 3 二次绕组电路的电压平衡方程式以及实际负载运行时的相量图 二次绕组接通 负载有电流 2 I 流过时 也有一部分磁通在二次绕组侧自行闭合 这就是二次绕组的漏磁通 用 2s 表示 二次绕组也有电阻r2 负载电流 2 I 流过时 将产生漏磁电动势 2s E 和电阻压 降r2 2 I 故二次绕组电路的电压平衡方程式为 22222222 IZEIrEEU ss 2 16 式中 2s Z 表示漏磁电动势 2s E 和电阻压降r2 2 I 的等效阻抗 根据式 2 16 可以画出实际变压器负载运行时的相量图 如图 2 21 所示 4 4 变压器阻抗变换原理 变压器阻抗变换原理 变压器还有一种变换阻抗的作用 在电子设备中 负 载若要获得最大输出功率 必须满足负载电阻与电源内阻 相等 这就叫阻抗匹配 实际上 负载阻抗是一定的 不 能随意改变 因此很难得到满意的阻抗匹配 利用变压器 可以进行阻抗匹配 适当选择变压器的匝数比 把它接在 电源与负载之间 就可以实现阻抗匹配 从而负载上可以 得到最大的功率输出 由图 2 22 可见 从变压器一次绕组两个端点看进去 的阻抗为 1 1 1 I U Z 从变压器二次绕组的端点看进去的阻抗为 2 2 I U L 因为 所以 L Z Z1 K2 即 L ZKZ 2 1 2 17 公式 2 17 表明 变比为K的变压器 可以把 其二次绕组的负载阻抗 变换成对电源来说扩大了K 2 倍的等效阻抗 变压器的阻抗变换作用 在电子技术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变压器的外特性及损耗变压器的外特性及损耗 对于负载来说 变压器相当于一个电源 而对于电源来说 我们关心的是它的输出电压 与负载电流大小的关系 也就是所说的变压器的外特性 为了满足不同负载的需要 对于 变压器的输出电压进行适当的调整 可以提高供电的质量 1 1 变压器的外特性分析 变压器的外特性分析 当变压器一次侧输入额定电压和二次侧负载功率因数一定时 二次侧输出电压与输出 电流的关系称为变压器的外特性 也称为输出特性 我们根据实验方法画出了几条不同功 率因数的外特性曲线 如图 2 25 所示 当一次绕组加额定电压 N U1 而且 2 I 0 时 二次 绕组端电压 N UU 220 即变压器二次绕组空载电压U20为二次绕组的额定电压 1 当负载为纯电阻时 cos 2 1 随着负载电流 2 I 的增大 变压器二次绕组的输出电压逐渐降低 即变 压器输出电压具有微微下降的外特性 2 当负载为纯电感时 cos 2 1 随着负载电 流 2 I 的增大 变压器二次绕组的输出电压降低较快 因 为无功电流滞后 对变压器的磁路中主磁通的去磁作用 较强 二次绕组的 E2下降所致 3 当负载为纯电容时 cos 2 1 2为负值 超前的无功电流有助磁作用 主 磁通会增加一些 E2也随之增加 使得U2会随着I2的增加而增加 可见 功率因数对变压器的外特性影响明显 负载的功率因数确定以后 变压器的外 特性就随之确定了 2 2 变压器的电压调整率 变压器的电压调整率 一般情况下负载都是感性的 所以变压器输出电压随着输出电流的增加而有所下降 当负载变动时 二次绕组输出电压的变化程度可以用电压调整率 U来描述 变压器从空 载到额定负载运行时 二次绕组输出电压的变化量 U与空载额定电压 N U2的百分比 称 为变压器的电压调整率 用 U 表示 U 100 100 22 22 NN N U U U UU 2 20 式中 N U2 变压器二次侧输出额定电压 二次侧空载电压 U02 2 U 变压器二次侧额定电流时的输出电压 电压调整率是变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电的质量 对于电 力变压器 由于一次 二次绕组的电阻和漏抗都很小 额定负载时 电压调整率为 4 6 当负载功率因数 cos 2下降时 电压调整率明显会增大 因此 提高功率因数可 以改善电网电压的波动情况 3 3 变压器的损耗和效率 变压器的损耗和效率 变压器在传输电能的过程中 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损耗 铁损耗 Fe P和铜损耗 Cu P 1 铁损 Fe P 当变压器铁心中的磁通交变时 在铁心中要产生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 它们统称为铁损耗 变压器空载时 绕组电阻上的能量损耗很小 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基本 上等于变压器的铁损耗 当电源电压不变时 铁损耗基本恒定 可以看做一个常数 它是 一个与负载电流大小和性质无关的常数 2 铜损耗 Cu P 变压器一次 二次绕组中都有一定的电阻 当电流流过绕组时 就 会产生热量 消耗电能 即为铜损耗 从短路实验中可知 额定负载时铜损耗近似等于短 路损耗 即 KCuN PP 若变压器没有满负荷运行 设负荷系数 N I I 2 2 则此时铜损耗为 Cu P KCuN N PP I I 2 2 2 2 2 21 因为铜损耗 Cu P是随着负载电流I2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也称铜损耗为可变损耗 3 变压器的效率 1 变压器的效率和实用公式 变压器输入有功功率P1与输出有功功率P2的差值就 是变压器本身的功率损耗 我们可将变压器的输出功率P2与输入功率P1的比值定义为变 压器的效率 用符号 表示 计算公式为 100 1 2 P P 2 22 变压器的效率高低反映了变压器运行的经济性 是运行性能的重要指标 变压器是一 种静止的电气设备 在能量传输过程中没有机械损耗 所以它的效率都很高 一般中小型 变压器的效率可达 95 98 大型变压器的效率可达 99 以上 因为 21 PPp 所以根据下面的经验公式 CuNFeN N ppS S PP P 2 2 2 2 2 cos cos 2 23 式中 变压器容量 NNN IUS 22 负载系数 NNI U 22 这样 我们就可以求得单相变压器的效率 2 变压器的效率特性曲线 对于一个实际的变压器 铜损 Cu P和铁损 Fe P是一定的 它们均可由实验的方法测得 当负载的功率因数一定时 效率 只与负载因数 有关 从特性曲线可以看出 变压器的效率有一个最大值 用数学分析方法可证明 变压器 的两种损耗相等时变压器的效率最高 因此得到变压器效率最高时的条件是 CuNmFeCu ppp 2 即 CuN Fe m p p 2 24 将式 2 18 代入 2 17 便得到变压器的最大效率表达式 100 2cos 2 1 2cos cos 02 0 02 2 pS p pS S NmNm Nm m 2 25 由效率曲线可知 当 m 时 变压器的铜损耗增加较快 输出 功率较大时 铜损耗占的比例增大 效率反而又降低了 所以 不使变压器在较低负载下 运行才能够保证变压器有较高的效率输出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种类及用途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种类及用途 1 1 概述 概述 所谓交流电机是指使电机工作的电源是交流电 是实现机械能与交流电能之间互相转 换的一种装置 电机按其功能不同分为交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 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又 分为异步电动机和同步电动机 2 2 交流电机的优缺点 交流电机的优缺点 交流电机在工农业生产中 主要用做电动机来使用 应用十分广泛 其优缺点如下 优点 1 结构简单 2 制造容易 3 运行可靠 4 价格低廉 5 坚固耐用 无故障工作时间 2 万小时以上 6 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硬 相当好 的自然 工作 机械特性 缺点 1 功率因数较差 总是小于 1 2 必须从电网吸收滞后性的无功功率才能保证异步电动机的正常运行 3 不能在较大范围内实现平滑调速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交流电动机已逐步具备了调 速范围宽 稳态精度高 动态响应快等良好的技术性能 电网的功率因数可通过其它方法 进行补偿 交流电机的这些缺点并不妨碍它的广泛使用 3 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种类及用途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种类及用途 表表 3 13 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种类及用途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种类及用途 分类 形式 种类用途 单相异步电动机 主要用于功率较小的家用电器 如电风扇 洗衣机 电冰 箱 空调机等 按电 源相 数分 三相异步电动机 主要用于拖动功率要求较大的场合 如用于工业上的拖动 中小型轧钢机 各种金属切削机床 起重机 风机 水泵等 设备中 在农业上 拖动脱粒机 粉碎机 磨粉机以及其他 各种农用加工机械等设备中 笼式广泛地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 作为电力拖动的原动机 按转 子结 构不 同分 绕线式 适用于要求启动电流小 启动转矩大和频繁启动的场合 如吊车 电梯 空调压缩机等 开启式适用于清洁 干燥的工作环境 防护式 适用于比较干燥 少尘 无腐蚀性和爆炸性气体的工作环 境 封闭式 多用于灰尘多 潮湿 易受风雨 有腐蚀性气体 易引起 火灾等各种较恶劣的工作环境 按防 护形 式分 防爆式 适用于易燃 易爆气体工作环境 如有瓦斯的煤矿井下 油库 煤气站等 变极调速多用于笼型异步电动机且调速要求不高的场合 变转差率调速 多用于绕线式异步电动机 如起重设备 运输机械的调速 等 按调 速方 式分 变频调速多用于调速要求较高场合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组成及作用 三相异步电动机主要由静止部分和转动部分两大部分组成 其结构如图 3 1 示 1 1 静止部分 静止部分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静止部分主要由定子铁心 定 子绕组 机座和端盖组成 如图 3 2 所示 1 定子铁心 定子铁心是形成电动机的磁路和安 放定子绕组的 如图 3 3 所示 定子铁心由0 35 0 5mmmm厚表面涂有绝缘漆的 薄硅钢片叠压而成 由于硅钢片较薄而且片与片之间是 绝缘的 所以减少了铁心由于通过交变磁通而引起的磁 滞和涡流损耗 铁心内圆有均匀分布的槽口 用来嵌放 定子绕组 2 定子绕组 定子绕组是用来产生旋转磁场的 如图 3 4 所示 三相绕组由三个彼此独立的绕组组成 且每个绕组又由若干线圈连接而成 每个绕组 即为一相 每个绕组在空间相差 0 120 定子三相绕组的六个出线端都引至接线盒上 首端 分别标为 1 U 1 V 1 W 末端分别标为 2 U 2 V 2 W 这六个出线端在接线盒里的排列 可以接成星形 Y 或三角形 3 机座 机座是作为整个电机的支架 在机座上可固定定子铁心和定子绕组 并以前后两个端盖支撑转子转轴 它的外部有 散热筋 以增加散热面积 提高散热效果 机座通常用铸铁或铸钢铸造而成 4 端盖 端盖装在机座的两侧 起支撑转子的作用 一般为铸铁件 2 2 转动部分 转动部分 电动机的转动部分称为转子 它由铁心 绕组 转轴 风叶等组成 如图 3 5 所示 1 转子铁心 转子铁心作为电机磁路的一部分 并放置转子绕组 一般用0 5mm厚的硅钢片冲制 叠压而成 硅钢片外圆冲有均匀分布的孔 用来安置 转子绕组 通常都是用定子铁心冲落后的硅钢片内圆来冲制转子铁心 2 转子绕组 转子绕组的主要作用是将电能转变成机能 转子绕组通过切割定子磁场 产生感应电动势和电流 并 在旋转磁场的作用下受力而使转子转动 根据结构的不同可分 为鼠笼式转子和绕线式转子 如图 3 6 所示 笼型转子的铁心外圆也有均匀分布的槽 每个槽内安放一根导条并伸出铁心以外 然 后用两个端环把所有导条的两端分别连接起来 如去掉铁心 整个绕组的外形就像一个 鼠笼 所以简称之为笼型转子 笼型转子的导条可以是铜条 也可以用铸铝的方法将 导条和端环一起铸成 优点是结构简单 运行可靠性 成本低 绕线式转子绕组与定子绕组相似 是用绝缘导线嵌放于转子铁心槽内 连接成Y型接 法的三相对称绕组 然后再把三个出线端分别接到转子轴上的三个相互绝缘的滑环上 通 过电刷把电流引出来同外部电阻或电源连接 从而改变电动机的特性 绕线式转子异步电 动机的优点是具有较大的启动转矩 提高功率因数 控制启动电流 缺点是运行可靠性较 差 结构比较复杂 造价较高 3 转轴 转轴用以传递转矩及支撑转子的重量 转轴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以保证负载时气隙均匀及转轴本身不致断裂 一般 都由碳钢或合金钢制成 4 风叶 风叶的作用是用来散热 冷却电动机 风叶可强迫电动机内的空气流动 带走内部的热量 加强散热 一般用塑料制成 3 3 其他部分 其他部分 1 轴承 连接转动部分与不转部分 目前都采用滚动轴承以减小摩擦 2 轴承端盖 保护轴承 使轴承内的润滑油不致溢出 3 风叶罩 风叶罩起保护风叶的作用 同时起安全防护作用 4 气隙 气隙是电动机磁路的一部分 异步电动机定子 转子之间有一个很小的间隙 称为气隙 当气隙大时 励磁电流也 大 使电动机运行时的功率因数降低 但气隙不能太小 否则使电动机装配困难 且运行 不可靠 一般中 小型电动机转子与定子间气隙为0 2 1 5mmmm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 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我们知道 三相异步电动机接上三相交流电源后就会自己转动起来 究竟是什么原理 呢 我们不妨先从一个演示实验开始 如图 3 7 所示 1 演示实验 在装有手柄的马蹄形磁铁的两磁极间放置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笼式转子 当转动手柄 带动马蹄形磁铁旋转时 我们会发现 笼式转子也会跟着马蹄形磁铁旋转 马蹄形磁铁转 的快 笼式转子也转的快 马蹄形磁铁转的慢 笼式转子也转的慢 若改变马蹄形磁铁的 旋转方向 则笼式转子的旋转方向也跟着改变 2 现象解释 当磁铁旋转时 磁铁与转子发生了相对运动 转子导体切割磁力线在其内部产生感应 电动势和感应电流 转子导体中一旦出现感应电流 就受到电磁转矩的作用 由上图可以 看出 电磁转矩的方向与磁铁的旋转方向相同 所以转子就会顺着磁铁的旋转方向跟随磁 铁旋转 这就是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原理 转子转动的方向和磁极旋转的方向相同 3 结论 电动机转子旋转必须有一个旋转磁场带动 转子旋转速度与磁场旋转速度必须不同 转子导条必须是短路 使在导条内有感应电流 2 2 旋转磁场 旋转磁场 1 旋转磁场的产生 我们以两极电动机为例来分析旋转磁场的产生 图 3 8 表示最简单的三相定子绕组 12 UU 12 VV 12 WW 它们在空间按互差 0 120的规律对称排列 并接成星形与三 相电源U V W相联 随着三相定子绕组上通过三相对称电流sin Um iIt 0 sin 120 Vm iIt 0 sin 120 Wm iIt 在三相定子绕组中就会产生旋转磁场 如图 3 8 所示 图 3 8 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接线图 我们设定 电流的瞬时值为正时 电流从各绕组的首段流入 尾端流出 电流流入端 为负值时 电流从各绕组的尾端流入 首端流出 在图中用 表示电流流入端 用 表示电流流出端 当 0 0t 时 0 U i U相绕组中无电流 V i为负 V相绕组中的电流从 2 V流入 1 V流出 W i为正 W相绕组中的电流从 1 W流入 2 W流出 由右手螺旋定则可得合成磁场 的方向如图 3 9 a 所示 当 0 120t 时 0 V i V相绕组中无电流 U i为正 U绕组中的电流从 1 U入 2 U流出 W i为负 W绕组中的电流从 2 W流入 1 W流出 由右手螺旋定则可得合成磁场的 方向如图 3 9 b 所示 当 0 240t 时 0 W i W相绕组中无电流 U i为负 U相绕组中的电流从 2 U流入 1 U流出 V i为正 V相绕组中的电流从 1 V流入 2 V流出 由右手螺旋定则可得合成 磁场的方向如图 3 9 c 所示 可见 当定子绕组中的电流变化一个周期时 合成磁场也按电流的相序方向在空间旋 转一周 随着定子绕组中的三相电流不断地作周期性变化 产生的合成磁场也不断地旋 因此称为旋转磁场 2 旋转磁场的方向 旋转磁场的方向是由三相绕组中电流相序决定的 若想改变旋转磁场的方向 只要改 变通入定子绕组的电流相序 即将三根电源线中的任意两根对调即可 这时 转子的旋转 方向也跟着改变 3 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极数与转速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极数与转速 1 极数 磁极对数p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极数就是旋转磁场的极数 旋转磁场的极数和三相绕组的安排有关 当每相绕组只有一个线圈 绕组的始端之间相差 0 120空间角时 产生的旋转磁场具有一对 极 即1p 当每相绕组为两个线圈串联 绕组的始端之间相差 0 60空间角时 产生的旋转磁场具 有两对极 即2p 同理 如果要产生三对极 即3p 的旋转磁场 则每相绕组必须 有均匀安排在空间的串联的三个线圈 绕组的始端之间相差 0 40 1200 p 空间角 极数 p与绕组的始端之间的空间角 的关系为 0 120 p 2 转速n 三相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的转速 0 n与电动机磁极对数p有关 它们的关系是 1 0 60 f n p 3 1 式中 0 n 旋转磁场的转速 1 f 电流频率 p 磁场的极数 由 3 1 可知 旋转磁场的转速 0 n决定于电流频率 1 f和磁场的极数p 对某一异步 电动机而言 1 f和p通常是一定的 所以磁场转速 0 n是个常数 在我国 工频 1 50fHz 因此对应于不同极对数p的旋转磁场转速 0 n 如图表 3 2 表表 3 23 2 常见的同步转速常见的同步转速 p 123456 0 n 300015001000750600500 3 转差率s 电动机转子转动方向与磁场旋转的方向相同 但转子的转速n不可能达到与旋转磁场 的转速 0 n相等 否则转子与旋转磁场之间就没有相对运动 因而磁力线就不切割转子导体 转子电动势 转子电流以及转矩也就都不存在 也就是说旋转磁场与转子之间存在转速差 因此我们把这种电动机称为异步电动机 旋转磁场的转速 0 n常称为同步转速 转差率s 用来表示转子转速n与磁场转速 0 n相差的程度的物理量 即 0 00 nnn s nn 3 2 式中 0 n 旋转磁场的转速 n 转子转速 s 转差率 转差率是异步电动机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当旋转磁场以同步转速 0 n开始旋转时 转子则因机械惯性尚未转动 转子的瞬间转速 0n 这时转差率1s 转子转动起来之后 0n 0 nn 差值减小 电动机的转 差率1s 如果转轴上的阻转矩加大 则转子转速n降低 即异步程度加大 才能产生足 够大的感受电动势和电流 产生足够大的电磁转矩 这时的转差率s增大 反之 s减小 异步电动机运行时 转速与同步转速一般很接近 转差率很小 在额定工作状态下约为 0 015 0 06之间 根据式 3 2 可以得到电动机的转速常用公式 0 1 ns n 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路与转子电路 三相异步电动机中的电磁关系同变压器类似 定子绕组相当于变压器的原绕组 转子 绕组 一般是短接的 相当于副绕组 给定子绕组接上三相电源电压 则定子中就有三相 电流通过 此三相电流产生旋转磁场 其磁力线通过定子和转子铁心而闭合 这个磁场在 转子和定子的每相绕组中都要感应出电动势 1 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是指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运行的情况下 电动机的转速n 定子电流 s I 功率因数 1 cos 电磁转矩 e T 效率 等与输出功率 2 P的关系 因为异步电动机是一种交流电机 所以对电网来说需要考虑功率因数 同时由于是定 子励磁 励磁电流与负载电流共同存在于定子绕组中 而转子电流一般不能直接测取 因 此只好通过测取输出功率以求取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1 转速特性 异步电动机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下 输出功率变化时转速变化的曲线 2 nf P 称 为转速特性 电动机的转差率s 转子铜耗 Cur p 和电磁功率 em P的关系式为 2 Cur12rr 112rr2 1 cos em pnnm I Rn s nnPm E I 当电动机空载时 输出功率 2 0P 在这种情况下 r 0I 由上列关系展示出转差率 s差不多与 r I成正比 所以0s 转速接近同步转速 负载增大时 会使转速略有下降 转子电动势增大 所以转子电流 r I 增大 以产生更大一些的电磁转矩和负载转矩相平衡 因此 随着输出功率 2 P的增大 转差率s也增大 则转速稍有下降 为了保证电动机有较 高的效率 在一般异步电动机中 转子的铜耗是很小的 额定负载时转差率为1 5 5 且电机容量越大 s 越小 相应的转速 1 1 ns n 就越高 所以异步电动机的转速特性为一条稍向下倾斜的曲线 如图 3 11 中曲线 1 所示 与 并励直流电动机的转速特性极为相似 2 定子电流特性 异步电动机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下 输出功率变化时 定子电流的变化曲线 s2 If P 称为定子电流特性 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方程式 即磁动势平衡方程式 为 sfr II I 3 3 上面已经说明 空载时 转子电流 r 0I 此时定子电流几乎全部为励磁电流 f I 随 着负载的增大 转子转速下降 转子电流增大 定子电流及磁动势也随之增大 抵消转子 电流产生的磁动势 以保持磁动势的平衡 定子电流几乎随 2 P 按正比例增加 异步电动 机的工作特性如图 3 11 中曲线 2 所示 3 功率因数特性 异步电动机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下 输出功率变化时 定子功率因数的变化曲线 12 cos f P 称为功率因数特性 由异步电动机等效电路求得的总阻抗是电感性的 所以对电源来说 异步电动机相当 于一个感性阻抗 其功率因数总是滞后的 它必须从电网吸收感性无功功率 空载时 定 子电流基本上是励磁电流 主要用于无功励磁 所以功率因数很低 约为0 1 0 2 当负 载增加时 转子电流的有功分量增加 定子电流的有功分量也随之增加 即可使功率因数 提高 在接近额定负载时 功率因数达到最大 由于在空载到额定负载范围内 电动机的 转差率s很小 而且变化很小 所以转子功率因数角 2rr arctan sXR 几乎不变 但负 载超过额定值时 s 值就会变得较大 因此 2 变大 转子电流中的无功分量增加 因而使 电动机定子功率因数又重新下降 功率因数特性如图 3 11 中曲线 3 所示 4 电磁转矩特性 异步电动机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下 输出功率变化时 电磁转矩的变化曲线 e2 Tf P 称为电磁转矩特性 稳态运行时 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平衡方程式为 e20 TTT 因为输出功率 22 PT 所以 2 e0 P TT 3 4 异步电动机的负载不超过额定值时 转速n和角速度 变化很小 而空载转矩 0 T又可 认为基本上不变 所以电磁转矩特性近似为一条斜率为1 的直线 见图 3 11 的曲线 4 5 效率特性 异步电动机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下 输出功率变化时 效率的变化曲线 2 f P 称为效率特性 根据效率的定义 异步电动机的效率为 2 12 1 CusFeCurmadd P P PPPPPPP 3 5 异步电动机中的损耗也可分为不变损耗和可变损耗两部分 如图 3 11 中曲线 5 所示 当输出功率 2 P增加时 可变损耗增加较慢 所以效率上升很快 和直流电动机的效率特 性一样 当可变损耗等于不变损耗时异步电动机的效率达到最大值 随着负载继续增加 可变损耗增加很快 效率就要降低 2 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及功率平衡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及功率平衡 当异步电动机以转速n稳定运行时 从电源输入的功率为 1ss1 3cosPU I 3 6 定子铜损耗为 2 3 Cusss PI R 3 7 正常运行情况下的异步电动机 由于转子转速接近于同步转速 所以气隙旋转磁场与 转子铁心的相对转速很小 再加上转子铁心和定子铁心同样是用0 5mm厚的硅钢片叠压成 转子铁损耗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异步电动机的铁损耗可近似认为只有定子铁损耗 即 2 3 FeFesrr PPI R 3 8 传输给转子回路的电磁功率 em P就等于转子回路全部电阻上的损耗 即 2 2 1 1 33 r emCusFerrrr Rs PPPPIRRI ss 3 9 电磁功率也可表示为 22 3coscos emrrfrr PE Im E I 3 10 转子绕组中的铜损耗为 2 3 Currrem PI RsP 3 11 电磁功率 em P减去转子绕组中的铜损耗就是等效电阻上的电功率 这部分电功率应该 是传输给电机轴上的机械功率 用 m P表示 它是转子绕组中电流与气隙旋转磁密共同作用 产生的电磁转矩 带动转子以转速n旋转所对应功率 1 3 1 memCurrrem s PPPIRs P s 3 12 电动机在运行时 会产生轴承以及风阻等摩擦阻转矩 这也要损耗一部分功率 把这 部分功率叫做机械损耗 用 m P 表示 在异步电动机中 除了上述各部分损耗外 由于定 转子开了槽和定 转子磁动势中 含有谐波磁动势 还要产生一些附加损耗 用 add P 表示 add P 一般不易计算 往往根据 经验估算 在大型异步电动机中 约为输出额定功率的 0 5 而在小型异步电动机中 满载时 可达输出额定功率的 11 3 或更大些 转子的机械功率 m P减去机械损耗 m P 和附加损耗 add P 才是转轴上真正输出的功率 用 2 P表示 2mmadd PPPP 3 13 因此 可得电源输入电功率 1 P与转轴上输出功率 2 P的关系为 21CusFeCurmadd PPppppp 3 14 综上分析 异步电动运行时 其功率传递过程可用图 3 12 所示功率流程图来表示 图 3 12 功率流程图 从以上功率关系定量分析中看出 异步电动机运行时电磁功率 转子回路铜损耗和机 械功率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是 1 1 emCurm PPPss 3 15 这个式子说明 若电磁功率 em P一定 转差率s越小 转子回路铜损耗就越小 机械 功率就越大 电机运行时 若s大 效率一定不高 3 3 三相异步电动机电磁转矩 简称转矩 三相异步电动机电磁转矩 简称转矩 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T是由旋转磁场的每极磁通 与转子电流 2 I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电磁转矩的大小与转子绕组中的电流I及旋转磁场的强弱有关 经理论证明 它们的关系是 22 cos T TCI 3 16 式中 T 电磁转矩 T C 电机结构有关的常数 旋转磁场每个极的磁通量 2 I 转子绕组电流的有效值 2 转子电流滞后于转子电势的相位角 若考虑电源电压及电机的一些参数与电磁转矩的关系 3 16 修正为 2 21 22 1202 CsrU T f rsX 3 17 式中 T 电磁转矩 C 电动机转矩常数 与电动机结构有关 1 U 定子绕组的相电压 2 r 转子每相绕组的电阻 02 X 转子静止时每相绕组的感抗 s 转差率 由上式可知 转矩T还与定子每相电压 1 U的平方成比例 所以当电源电压有所变动时 对转矩的影响很大 此外 转矩T还受转子电阻 2 r的影响 4 4 三相异步电动机机械特性 三相异步电动机机械特性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是指在定子电压 1 U 转子电阻 2 r 频率和其他参数固定的 条件下 电磁转矩T与转差率 Tf s 或转速 nf T 之间的函数关系 得出的 曲线图称为机械特性曲线 如图 3 13 所示 2 三相异步电动机固有机械特性 机械特性的表达式 22 cos T TCI 在前面 已导出 三相异步电动机在电压 频率均为额定 图 3 1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 性曲线 值不变时 在定子 转子回路中不串入任何电路元件条件下的机械特性称为固有机械特性 其Ts 曲线 也即Tn 曲线 见图 3 14 所示 其中曲线 1 为电源正相序时的机械特性 曲线 此时异步电动机处于正转运行状态 曲线 2 为电源负相序时的机械特性曲线 此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