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6肇庆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由肇庆七星岩喀斯特地貌总结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成因一、实习概况2016年 9月 7号下午从学校出发前往广东肇庆实习,出发前老师给我们发了实习指导,通过阅读和回顾上课内容,总算做好了实习前的准备。9 月 8号上午从珍宝酒店出发前往肇庆七星岩实地考察学习。上午主要是在老师带领下,边游览边学习,下午为自由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观游览。9 月 9号上午从肇庆返回学校,整理考察资料,写成实习报告。 肇庆七星岩是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名胜区,对于研究喀斯特地貌有一定代表性,这篇实习报告由肇庆七星岩的喀斯特地貌出发,通过比较我国其他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分析其成因,探究其关联。二、喀斯特地貌2 / 56研究意义我国喀斯特地貌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 2400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其中也包括了肇庆的七星岩。喀斯特的研究对理论和生产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1 喀斯特地区形成的奇观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众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 。2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3 喀斯特地貌研究有助于研究该地区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等。4 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能很好地避开不利于生产的因素,例如水库的选址应避开喀斯特地貌。发展阶段1、幼年期: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地表常出现石芽、溶沟,以及少数漏斗。2、青年期: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 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其他例如干谷、盲谷、溶蚀洼地也广泛发育。3 / 563、壮年期:地表河受不透水岩层阻挡,或停止下切,溶洞扩大,发生塌陷,地下河又转为地面河,同时发育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和峰林。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4、老年期:地面上升,地表水文网发育,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上述发展阶段只是概括性的发展模式,不同地区地质、地貌、气候变化等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会有所改变。岩溶形态肇庆七星岩景区有五湖、六岗、七岩、八洞,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七岩为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波岩。我们考察了阿坡岩、双源洞,攀上了天柱岩,游玩了龙岩洞。沿途的岩溶形态不断涌入视线,启发我思考。喀斯特地貌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地貌形态,以下是总结的岩溶形态。4 / 56溶沟和石芽石芽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石林是一种非常高大的石芽,在热带多雨气候条件下形成。峰丛、峰林、孤峰、天生桥峰林是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峰丛是下部有基座相连的山峰集合体。山峰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常常有溶洞、竖井。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肇庆七星岩里的七座山峰都属峰林。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发育而来,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5 / 56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地下河与溶洞的顶部崩塌后,残留的顶板横跨河谷两岸,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落水洞、竖井、干谷、盲谷、伏流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地壳上升,地下水位随之下降,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而成竖井。在肇庆我们分别发现了落水洞和竖井。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洞口长满了植物。干谷是岩溶区的干涸河谷。成因有1地壳上升,原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失去水源,地表水下渗,河流变成干谷。6 / 562河流截弯取直。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天柱岩高 108米,有四层溶洞。由于地壳间歇性上升, 水平流动带将随之间歇性下降。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的一层溶洞,随着地壳上升将抬高到季节变动带或垂直循环带,而在新的水平流动带内又开始发育一层新的溶洞。广东肇庆七星岩溶洞是在地下水潜水面左近发育的溶洞,规模巨大,结构宏伟。石钟乳、石笋、石柱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7 / 56向洞底延伸。一、实习的目的1、实地观察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2、实地观察岩溶的主要形态,了解岩溶的形成条件,危害和防治。3、认识了解地质罗盘仪,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的方法,并学会如何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4、于天柱岩顶摘星亭眺望其余六座石灰岩山峰、冲积扇、冲积平原。二、实习时间2016年 12月 14日上午 8:30 到下午 5:30三、实习地概述位于肇庆城北,由七座石灰岩组成的山峰,由东向西依次8 / 56名为阆凤、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和阿坡。这些巍然屹立的石灰岩峰,一面依山,三面环水,湖水面积达七千多亩,总长达二十多公里的柳堤,蜿蜒交错环抱着七星岩,其中石室最富诗情画意。四、实习内容不知不觉,16 周周三这个特别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怀着满腔兴奋的心情,与我班老师同学于 8点半准时出发,经过将近 2个小时的旅程,于 10点半终于到了目的地七星岩。七星岩西门处,同学们携着行李,人手一份地图,迫不及待的走进了七星岩大门。人流大军迈着轻松愉快的步伐,沿途拜过东方三圣,西方三圣,四大罗汉,四大天王,撞过“钟声一响,黄金万两”的金钟,随着老师来到了第一个景点双源洞。在此处,老师给我介绍了,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 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 ,洞内有钟乳石。这条河便是岩溶主要形态中的暗河,其它岩溶形态有溶沟溶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和溶蚀平原、落水洞和竖井、溶洞、天生桥。而岩溶发育须具备的条件是:岩石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岩石9 / 56的透水性好。岩石的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渗流,关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进行。岩石裂隙越发育,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地下水须具有侵蚀性,例如要具有 CO2,能形成HCO3。地下水必须是流动的,否则 HCO3饱和后不再形成。由以上条件形成溶洞,时间越长,溶洞越大。双源洞具备以上条件,其岩性为石灰岩,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而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参观完双源洞后,我们在双源洞附近的一座阿坡岩山脚下,选取了一处较为便利的岩石,老师开始向我们讲解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首先是介绍地质罗盘仪。如右图:由磁针、刻度盘、测斜仪、瞄准觇板、水准器等几部分安装在一铜、铝或木制的圆盆内组成。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10 / 56所受磁力不等,使磁针失去平衡。为了使磁针保持平衡常在磁针南端绕上几圈铜丝,用此也便于区分磁针的南北两端。测量岩石产状要素方法1、测走向: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 NE30度与 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2、测倾向: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11 / 56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3、测倾角: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12 / 56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在实际测量中,走向和倾向两因素,只需测其中一个就可以,因为走向和倾向是互为 90的关系学习使用地质罗盘仪的方法后,已经接近中午,草草吃完午饭,便赶到七座石灰岩山峰最高峰天柱岩。天柱岩海拔 108米,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经一番心惊胆战的攀爬后,登上了封顶,到了摘星亭。从山顶眺望,北岭山脉自北向南过渡,北面有别墅建在洪积扇上。山前由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向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七个喀斯特丘陵。七星岩的七个秀丽喀斯特石峰是阆风13 / 56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坡岩。旅游胜地七星岩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14点 20分,我们从天柱岩峰顶下到山脚。在山脚下歇息了2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石室洞,石14 / 56室洞由龙岩洞、碧霞摘星亭 360眺望图洞和莲花洞组成,龙岩洞以小艇导游,后两洞可步行参观。石室洞是七星岩开辟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穹隆高大,千姿百态,如梦如幻的景观,令历代文人骚客陶醉,并留下赞美的诗篇。洞中存各种文体石刻 333题,可见石室洞在七星岩风景区中是何等的注目。15点 10分,我们开始返回西门15 / 56集中,并合影了一张集体照后,于15点 30分返校。愉快的旅程就此画上终止符。?天柱岩全貌地质地貌实习地质地貌实习广东省肇庆市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号:08338008 姓名:赵梓豪 日期:七月五日一 实习概况16 / 562016年 7月 5日,我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08级的同学在高全洲等老师的带领下, 到全国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庆七星岩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本次实习从 7月 5日开始,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途经中山,江门等市,中午到达高要市,实习考察正式开始,首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在,再经西江大桥抵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然后到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冲积平原与洪积扇之间的过渡地貌。7 日考察重点在七星岩风景区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总结了实习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期间主要研究及学习对象我们向考察地进发,到达了一个采石场。此时我们基本到了背斜的轴部,岩层倾角近似水平,有一点往南倾斜,此处岩石易破碎,节理最发育,人工采石时,不需要花太大的人力、物力,当然,这里生产的岩石也有一个缺点坚硬度不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用材。接着,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基本原理是17 / 56先打开罗盘盖,让罗盘盖上的镜子中轴线前端对准远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线的后端指向观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针转动、静止至微动,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针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对所指地物的方从采石场再往南走就是北岭的背斜南翼,岩层往南倾斜。至此,我们基本观察完北岭山脉的背斜。再往南走时,我们发现发育于泥盆系的岩层突然消失,从我们手上的地质地貌剖面图,可以看到北岭山脉上标有一个大断层,该处断掉从泥盆系到第四系 6个系的地层形成断层。然后我们就在采石场观察和拣石头标本。我们发现有不少石英砂、粉砂岩,而肇庆著名的端砚就是用很细的石英砂和粉砂岩制作的。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平原,如肇庆18 / 56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 ,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上文所说的滑坡历时一个多小时,形成四五个台阶。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级阶地,朝上是三级阶地。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 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曾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使河漫滩抬升,形成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该地的三级阶地高 50米,地势平坦,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但现被水泥盖住了。由于鹅卵石形成的致密隔水层比较坚实,现此处建有一供水站。通过观察,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19 / 56因此,要确定各级阶地可根据以上三个特点,通过找砾石,观察岩性,风化程度,磨圆度等方面来确认。构造1. 褶皱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肇庆平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 ,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2. 断层20 / 56从地质图上看到,在北岭山有一段连续的正断层,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和岩层不整合面。我们知道,北岭山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的砂页岩,七星岩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层时代来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层应该在较新的石炭系地层之下,但是北岭比七星岩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地壳发生过断裂,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平原就断陷成为西江谷地。北岭山脚就是一条断裂带。我们在七星岩公园能够看到明显的大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北岭南坡和鸡笼山北坡的“断层崖”实际上是由抗蚀强岩石形成的断层线崖。北岭南坡的“断层三角面”实际上是该背斜山的向南倾斜的蚀余层面;该断层在北岭林场场部、西江大学的北面洪冲积地形基底通过,并无错断这类地貌。这一断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西向断层,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三、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21 / 56侵蚀低山由于肇庆地区的岩石多为石灰岩、煤系砂页岩、红色岩系以及风化强的花岗岩。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在这一地区内,相对高度大于 200米的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山都看作是侵蚀低山,最高的是鸡笼山,在正断层下降盘,由桂头群组成,这是由于岩性抗蚀性差异形成的。在地貌类型图上,我们把北岭山都划分为侵蚀低山。侵蚀丘陵在西江南岸高要市地区,多为坡度较高的侵蚀丘陵,甚至有些陡崖。与侵蚀低山相比,相对高度一般在 200米以下,也有个别超过 200米的。在这里一般发育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侵蚀台地22 / 56零星分布于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高度在十米上下,坡度一般小于 15度。许多村庄和城市建筑就位于侵蚀台地上,在洪水时期,它们不会被淹没。这也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一个典型示范。河流阶地在西江两岸可以观察到保留下来的三级河流阶地:第一级河流阶地多呈现半埋藏状态,且多被交通线路和工农业生产占据,不易于观察其上的冲积物,习惯上把它归于第七类冲积平原中;第二、第三级阶地都属于基座阶地,即河流下切时切过了原先河谷的底部。 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小山咀、新兴江江口和鼎湖等地,高程 25至30m,基座高程 15至 25m,冲积物与第三级阶地相似,时代属中更新世。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沿江四路的自来水厂高地,是中山大学地理学系刘尚仁、王鸿寿教授近年发现的阶地。高程 50m,冲积层是 2m厚混有红土地河床相磨圆卵砾石,属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粒径多小于 5cm,现已被蓄水池遮盖住,下伏为中泥盆统桂头群砂岩。23 / 56肇庆-高要-三水-四会一带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周春略 09344029 于 2016/9/05一、 实习概况1) 实习的理解地质地貌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书本知识和野外实习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时间是检验所学知识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准。利用 100多个学时学习地质地貌理论知识,我们对地质地貌的基础理论体系有了初步的掌握,不过仅在记忆和理解中。通过本次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我们不仅可以对所学过的知识起着巩固作用,而且对理论知识有着感性的认识和实物触摸认识,对各种类型地貌特征、成因和构造部分,立足于动态的分析,既有很深的认识,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提出和解决一些有关地质地貌的问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能力。24 / 562) 实习路线8月 1日 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途径中山、江门等市,中午到达高要市,沿途讲解,接着沿途到西江三榕峡的北岭背斜考察,下午到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冲积平原与洪积扇的过渡地貌。8月 2日 重点考察七星岩风景区的地貌,主要有喀斯特地貌、洞穴沉积、基岩、构造等。8月 3日 往三水,考察岗美村、贺岗、木棉围的河流沉积层、阶地。下午回到珠海校区。总之,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的情况的高老师和刘老师等的进行讲解和领导下,加上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 09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同学们得以比较系统的掌握了当地情况,更重要是我们掌握了野外实习考察的基本要领和考察办法。二、 实习的内容从整体上看,肇庆-高要-三水-四会一带基岩出露比较好,25 / 56所以我们选择这一带为我们历年来的实习基地。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平原,这一带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地貌类型。1)皱褶和断层沿途到高要市,我们老师详细地讲解了高速公路两旁的丘陵,这些丘陵已经风化为砖红色的岩石,很少完整保存下来的。我们中午到达了西江峡谷地段,即三榕峡。峡谷段处在西江中游,峡谷段河流狭窄,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我们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岭山脉的延伸,岩性是砂页岩。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 D2,主要是26 / 56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整个背斜朝北倾斜,目视倾角大约为 30度。由于岩层倾角与走向相互垂直,所以一般只需要测量岩层的倾角,然后加上或减去 90度就可得出其走向了。我们继续沿途开车到了一个采石场。此时我们基本到了背斜的轴部,岩层倾角近似水平,有一点往南倾斜,此处岩石易破碎,节理最发育,据老师说:人工采石时,不需要花太大的人力、物力,当然,这里生产的岩石也有一个缺点,即坚硬度不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用材。 从采石场再往南走就是北岭的背斜南翼,岩层往南倾斜。至此,我们基本观察完北岭山脉的背斜。再往南走时,我们发现发育于泥盆系的岩层突然消失,从我们手上的地质地貌剖面图,可以看到北岭山脉上标有一个大断层,该处断掉从泥盆系到第27 / 56四系 6个系的地层形成断层。而肇庆著名的端砚就是用很细的石英砂和粉砂岩制作的,也是这个地区的特色。2) 冲积平原和洪积扇下午,我们来到东岗村-洪积扇和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进行考察。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28 / 56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的过渡。东岗村就是这个地貌很明显的例子。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1据老师说:过去过渡地带的地面有很多白色的泥土,踩上去比较柔软,不过现在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公路建设亦然,所以就感觉不到了。过渡地带的物质组成基本是粘土物质,既有冲积物又有洪积物,岩性复杂。冲积平原和洪积扇共有的特点是前缘较薄,地下水较浅,物质较细。两者的区别是:29 / 56冲积平原是远距离搬运所致,而洪积扇是近距离搬运所致。如我们所考察的过渡地带中的冲积物就是从西江中上游远距离搬运来的。结构成分上,冲积平原的砾石成分可以是任何岩石,而洪积扇由砂岩组成。结构上,冲积物的颗粒磨岩度好,而洪积物的颗粒磨岩度差,并呈红色。3)喀斯特丘陵和洞穴旅游胜地七星岩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七个秀丽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坡岩。这七座岩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后的两翼形成的山岩,称为残峰。这里各级溶洞发育良好。溶洞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当孔隙完全被水充满后,水就有了承压性,溶蚀能力加强。随着空隙的扩大和水流量的30 / 56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机械侵蚀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蚀迅速扩大并合并,形成地下河。4. 我们步入七星岩风景区,一路向前走,路的左边是砂质岩形成的侵蚀丘陵,路的右边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继续沿途直走,途经一招财佛石像前,抬头仰望,只见招财佛后面的山岩是一分界处,左边是砂页岩,右边是石灰岩,两边的植被也有所不同。我们沿着山路上山,到了很多观音弟子佛像处。观察了猪背脊,利用罗盘测量了倾角和走向。接着我们继续登高,该处是一个石灰岩侵蚀坍塌后形成的大落水洞。落水洞是31 / 56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由于很难深入落水洞去考察,所以我们无法得知雨水落入洞后,是沿什么路径流动的。返回途中,我们向老师提问,旁边的一个很大的岩石,是统一体还是32 / 56独立体。老师向我们解释有两种方法可以分辨:1)就是看这块岩石和旁边的山体的倾向是否一致,如果是,那么就很可能是统一体。2)第二种较为费力的是,挖掘这块岩石的根,如果存在石根,那么就是一个独立体,不过这种成本较高,有不利于保存岩石的原状。接着我们来到位于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 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 ,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33 / 56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岩溶发育须具备的条件是:岩石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岩石的透水性好。岩石的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渗流,关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进行。岩石裂隙越发育,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地下水须具有侵蚀性,例如要具有 CO2,能形成 HCO3。地下水必须是流动的,否则 HCO3饱和后不再形成。由以上条件形成溶洞,时间越长,溶洞越大。双源洞具备以上条件,其岩性为石灰岩,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34 / 56我们继续向前走,据老师介绍,此处的喀斯特溶洞在 60年代作为军事用地,小的用作防空洞,大的用作军用机场。转过禾婆岩我们来到一题为“奇观”的钟乳石前,钟乳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由二氧化碳溢出而形成。双源洞还有另一个出口,北岭流过来的河流流进溶洞,形成断头河。溶洞水冬暖夏凉,地表水与此汇集到落水洞。离开双源洞后,我们沿途返回,在玉屏岩西面山脚,我们考察了玉屏岩和七星岩之间的断层面。这是一个右行平锥平移断层,玉屏岩本与观音岩相连,后来观音岩向南东移动,玉屏岩向北西移动,从而形成一左旋断层。中间破碎带易被风化侵蚀,35 / 56形成的粘土不透水,从而蓄水成湖。观察此断层面走向的方法是:微观上根据擦痕判断:用手摸断层面,若光滑则是沿其走向。综观上根据断层阶步,顺则是其走向。忽然下起了大雨,我们在附近的凉亭休息了片刻,然后冒着大雨,顺着七星桥走着,雨越来越大了,我们又在附近的铺子歇了会,然后直奔第一层的溶洞坐船观看石笋、石钟乳、石柱等,沿途我们爬到第二层观察洞穴,接着我们离开洞穴,来到高 108米的天柱岩脚下,36 / 56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眺望,北岭山脉自北向南过渡,北面有别墅建在洪积扇上。地形分布是:山前由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向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七个喀斯特丘陵,石37 / 56上的坑洼是由雨点的机械侵蚀和雨点的侵蚀造成的。天柱岩高 108米,由下而上有 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由于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已经停止了发育。第二层的溶洞较小,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而是选择仔细观察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里面黑暗一片,我们无法看到洞里有多深,我们在洞里面的较外部听老师讲解。在洞里,我们在闪光灯和电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 ,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看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老师说这一层以前经过很多河流的冲刷,虽然我们无法观察到具体流向,但大致38 / 56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比较巨大的石钟乳,老师说迟早一天他会整个掉下来。经过大概 1个小时的登山,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眺望,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老师还在这里给我们讲解了肇庆市的地貌特点和大概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地貌知识。最后我们在七星旅游区的大门拍了一张集体照,坐车回到我们宿舍,结束了今天的考察。4)河流阶地今天我们收拾宿舍,坐车来到了岗美村和贺岗村,考察当地的河流阶地。39 / 56河流阶地是洪水不能淹没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态阶地。这里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 ,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须有残留冲积物,如果河流谷坡仅有阶梯状的岩石坡面,可称之台地或古剥蚀夷平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2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40 / 56、半埋藏阶地肇庆地区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一 实习概况1.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41 / 562.时间3地点二 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七星岩风景区具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坡岩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而这一次我们主要42 / 56是要观察这里的水平溶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紧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找到了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 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 ,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43 / 56缘故,故用 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双源洞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在路的两边,时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而我们看到的石钟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44 / 56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45 / 56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46 / 56接着,我们来到天柱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天柱岩高 108米,由下而上有 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由于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已经停止了发育。第二层的溶洞较小,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而是选择仔细观察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里面黑暗一片,我们无法看到洞里有多深,我们在洞里面的较外部听老师讲解。在洞里,我们在闪光灯和电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 ,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47 / 56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看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48 / 56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老师说这一层以前经过很多河流的冲刷,虽然我们无法观察到具体流向,但大致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比较巨大的石钟乳,老师说迟早一天他会整个掉下来。经过大概 1个小时的登山,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眺望,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49 / 56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老师还在这里给我们讲解了肇庆市的地貌特点和大概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地貌知识,这里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啊。第二天,我们到了木棉围的公路旁的河流阶地上,那边有大量的鹅卵石,普遍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部分被水泥盖住了。此处阶地鹅卵石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而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50 / 56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商业银行合同的签订
-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 素质考核说课稿
- 2024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0我们家的男子汉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1 小数乘法第6课时 积的近似数说课稿 新人教版
- 基本初等函数2.1-2.2教学设计
- 中医医生考编试题题库及答案
- 中医考试资格试题及答案
- 2025年4月陕西省榆林市经开区九年级(下)历史中考模拟(一)(含答案)
- 个人购房贷款逾期还款合同模板
- 出租车司机权益保障与运营管理合同
- GB/T 46104-2025电解水制氢系统功率波动适应性测试方法
- 信贷档案管理培训课件
- 2025年会计继续教育网络答题真题及答案
- (2025)安全知识竞赛试题(附完整答案)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复习题及答案
- 2025年海南事业单位联考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水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16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试验检测资金管理办法
- 护理时政面试题库及答案
- 知识产权系列主题培训课件
- 2025年工勤行政事务高级技师技术等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