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超重与失重超重与失重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又归宿于生活 笔者以 超重与失重 教学为例 实现在教学 活动中 让学生把生活中低层次的原始经验 素材经分析 加工 变为高层次组织活动 去 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获得情感体验 提升素养和品质 通过教学的生活化 用反思 修正 逐层递进的方式 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 以实现 新课标 中 知识来源于 生活 服务于生活 的要求 设计思想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 乐于探索 勇于实验 勤于思 考 是 新课标 的要求 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 通过实验认识 超重和失重现象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生活实际出发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 以此为基础 以探究为主线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 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 认知物理过程 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 失重现象 探究物理规律 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 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 理解并掌握 物理概念与规律 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 形成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 力 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 教学中不提出 实重 视重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 牛顿第二定律 的学习 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 了解 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 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 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 征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 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 超重 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 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 失去重力 容易把超重 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 能运用牛顿第二 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 过程与方法 1 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 通过引导 小组讨沦 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 的运动学特征 2 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用心 爱心 专心 2 1 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知道物 理就在身边 2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成就感 养成学科学 爱科学 用科学的习惯 从探 究中体验科学之美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 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始 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 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 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 然后让学生 玩一玩 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 重力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 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 没有水柱喷出时 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 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 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 实例 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 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 物体超 重 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是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 课外通过对 超摩擦 失摩擦 的研究 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 学生所需器材 四人一组 弹簧秤 砝码 2 教师所需器材 弹簧秤 砝码 物理支架 小台秤 小车 磁铁 可乐瓶 超重失 重演示仪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一 复习引入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同时为新课教学中对超重与失重的解释做理论储备 练习 电梯以 1 0m s 的速度竖直匀速上升 电梯地板对站在电梯里质量为 60kg 的人 的支持力为 N 如果电梯以 0 5m 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又为 N g 取 10m s2 用心 爱心 专心 3 说明 解题时两个受力分析图 图 1 要留在黑板的右上角 为新课教学服务 二 新课教学二 新课教学 实验 探究之一 实验 探究之一 以生活情景的导入 引出物理问题 请用给定器材 弹簧秤 砝码 设计一个实验 得到砝码的重力大小 教师将各组学生得到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问题 1 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 直接 表示的是下列哪个力 A 物体的重力 B 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 C 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 D 手对弹簧秤的拉力 2 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弹簧秤测量物体重力的原理 二力平衡 小结 小结 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物体 的重力 实验 探究之二 实验 探究之二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实验器材 玩一玩 教师在讲玩一玩时 要用体态语言提示学生 手要上下运动 看一看有什么新现象 学生 读数不稳定 有时候比刚才的读数大 有时候小 问题 1 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表示的是什么力 2 如果用 老经验 看 教师演示 用书挡住上下振动的砝码 你认为物体的 重力 有变化吗 如何变化 3 物体的重力实 用心 爱心 专心 4 际上会变化吗 应该是多少 小结 小结 我们把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 叫做物体的超重现象 这时物体所 处的状态称为超重状态 而把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 叫做物体的失重现象 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称为失重状态 注意 物体超重与失重时其本身的重力不变 实验 探究之三 实验 探究之三 请同学们继续刚才的实验 想办法使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 明确的要求能使 学生实验更有目的性 暂时不提失重 可以降低难度 使实验更生活化 学生 1 让物体下降 学生 2 物体匀速下降时 读数却不变化 学生 3 物体下降时 读数并不都是变小 有时读数也有变大 学生 4 物体上升时 也能看到读数变小 大家的观察很仔细 请一 二组同学让物体下降 三 四组同学让物体上升 仔细实验 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发生在运动的哪个阶段 小结 板书 小结 板书 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 物体下降的开始阶段或物体上升结束 阶段 理论 探究之四 理论 探究之四 上述板书是生活化语言 如何转化为简洁的物理语言 学生比较容易将 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 转化为 物体失重 但后半句语 言的转化就有些困难 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启发性问题 1 物体下降 上升是描述哪方面物理问题 运动 2 描述运动可用哪些 物理量 时间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3 用哪个物理量比较容易描述 如何描述 小结 小结 板书改为 失重 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图 2 理论 探究之五 理论 探究之五 用心 爱心 专心 5 请你们尝试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物体的失重现象 一 二组同学尝试解释物体减速上升 三 四组同学尝试解释物体加速下降 对有困难 的小组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回顾图 1 及如何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投影点评学生的练习 如图 3 mg F ma F mg ma 拉力小于重力 探究之六 探究之六 请你们猜想 物体做怎样的运动会处于超重状态 并用实验验证 理论证实 实验时 有部分学生发现 摆动物体 圆周运动 时 物体也会处于超重状态 教师 要给予学生充分肯定 并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得到解释 正是由于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先研究物体的失重 小结 板书 小结 板书 超重 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F mg ma F mg ma 拉力大于重力 图 4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 1 选自 中学物理 2006 12 33 34 将滚摆沿竖直方向向上旋绕 当到达一定高度时 然后让它做自由转动下落运动 滚摆 在加速下降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杠杆左端向下倾斜 说明物体发生了失重现象 当滚摆到 达最低点时 向下猛减速和向上猛地加速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杠杆左端向上倾斜 说明物 体发生了超重现象 当滚摆向上减速运动时 杠杆左端又向下倾斜说明物体发生了失重现象 1 观察杠杆的平衡状况 贴近学生对超 失重的真实感受 令学生信服 2 利用不 等臂杠杆进行放大 使超 失重现象的展示十分明显和直观 3 借助滚摆 使观察现象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6 的时间较长且超失重过程的转换具有连续性 学生可以连续进行观察 4 利用滚摆 充分 展示向下加速 向下减速 向上加速 向上减速四种不同过程所对应的超 失重现象 学生 看到了直接的事实 印象深刻 突破教学难点 问题 问题 让学生观察板书后问 物体的超 失重是否只决定于物体的速度方向 与速度的 变化 加 减速 有无关系 要让学生充分讨论 小组讨论的结果要向全体同学阐述 小结 小结 物体的超 失重 由物体的速度方向及速度的变化共同决定 探究之七 探究之七 看来物体的超 失重现象 与物体速度的关系还相当复杂 能否有更合适的物理量 时 间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表征呢 小组讨论后学生能解决 教师对有困难小组要引导他 们观察黑板上的受力分析图 小结 板书改为 小结 板书改为 超重 加速度向上 F mg ma F mg ma 拉力大于重力 失重 加速度向下 mg F ma F mg ma 拉力小于重力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 2 物体有加速度 但却不发生超 失重现象 为了强调加速度的方向 在水平的讲台上放一辆小车 小车上放一小台秤 台秤上放有砝码 让一位学生加速推 动小车 同时观察台秤读数的变化 将结果告诉同学 读数不变 问题 为什么物体有加速度了 物体怎么还不会超 失重 请认真思考 小结 小结 物体超 失重时 要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 3 完全失重现象 将底部及瓶盖戳有小孔的可乐瓶装满水 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 演示水的完全失重现象 演示这个实验时 教师往往只演示了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 水从小孔中喷出 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 从而说明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这时 a g 这样做的后遗症是 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失重的本质 往往还认为水不能流出是因为水失 去了重力 这样不仅起不到巩固知识反而是反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7 演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将底部四周戳上小孔 可以让各个方向的学生看清楚现象 2 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 反复几次用手指封住 放开瓶盖上的小孔 让学生 看清楚水的流动情形 理解水不能流出不是由于没有重力 而是压力不够 大气压 3 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 将手指封住瓶盖上的小孔 用另外一只手挤压瓶身 看到水流出 说明了水的流出是由于水的压力作用 并不是水的重力作用 4 通过该实验让学生领会 物体的超重 失重 是由于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于 小 于 物体的重力 小结 板书改为 小结 板书改为 超重 加速度向上 F mg ma F mg ma 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 失重 加速度向下 mg F ma F mg ma 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 完全失重 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mg F mg F 0 拉力或支持力等于零 练习 1 某人站在台秤的底板上 当他下蹲的过程中 课后试一试 A 由于台秤的读数等于人的重力 此人下蹲的过程中他的重力不变 所以台秤的读数 也不变 B 此人下蹲的过程中 台秤的底板既受到人的重力 又受到人的下蹲力 所以台秤的 读数将增大 C 台秤的读数先增大后减小 D 台秤的读数先减小后增大 2 回到引入新课时练习 问 电梯以 0 5m s2 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电梯中的人处于 状态 人在电梯中有时感到电梯地板对人的脚底压力加大这是 现象 这时电梯是在向上 做 运动或者是向下做 运动 乘电梯时 有时因为进入的人太多使电梯发出超载的警 报声 这是超重现象吗 但有时正常关上门后 老式 电梯起步时也会发出超载的警报声 这是什么现象 为什么 这种现象还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 学生课外要思考的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8 引审探究一 将砝码 铁质 挂在弹簧秤上 保持系统静止 这时弹簧秤的读数等于砝 码的重力 将磁铁靠近砝码的底端 会发现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砝码的重力 那么物体是处于 超重状态吗 不是 引申探究二 用弹簧秤水平匀速拉动物体时 弹簧秤的读数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如 果水平拉动物体时 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我们假设称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苏省规划设计院社招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安徽宿州萧县中医院面向应届毕业生校园招聘10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
- 2025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局下属事业单位招聘卫技人员1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金华市天禾实业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龙岩金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交通银行春季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南岳阳市平江县中医医院公开招聘急诊科护士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广西柳州市柳江中学参加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生春季专场双选会11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北沧州任丘园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10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大连金普新区卫生系统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16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全优)
- 《人工智能导论》(第2版)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高清版)AQ 1075-2009 煤矿低浓度瓦斯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通 用技术条件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18年(标准版)第6版
- 疑问句(课件)六年下册英语人教PEP版
- 介绍家乡恩施
- 视力残疾康复服务规范
- HG T 3690-2022 工业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
-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与技巧
- 医院医保科绩效考核标准
- 《直播营销与运营》PPT商品选择与规划
- 贵阳区域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