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一样的激情_第1页
火一样的激情_第2页
火一样的激情_第3页
火一样的激情_第4页
火一样的激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细跳月 阿细人的民间音乐舞蹈绚丽多姿 民间乐器也多种多样 上山 路上 歇工中间 在路旁边随便扯来一片树叶 一根细草 都可以 演奏出一曲美妙的音乐 随着这音乐的旋律 沐着山野的清风和浓 郁的花香 或唱或跳 或歌或舞 自由舒畅 潇洒不尽 在许多阿细人的活动中 最主要的乐器有锣 鋩 大鼓 胡琴 唢呐 大号 笛 箫 三弦月琴等等 解放前有阿细民间 细乐 有从路南青山口教会学校传入的 鼓号 当时叫洋鼓洋号 作为学 生操练时用于伴奏 过去这两种乐器和曲调多在办丧事和摔跤等大 型活动时使用 现在 细乐 已不多见 因鼓号声音高亢嘹亮 气 势磅礴 有表示欢乐 欢迎 进行曲等多种曲调 仪仗队演奏行进 显得很有气魄 很有震撼力 所以现在在举行摔跤和重大活动的时 候 凡有队列人场的场面还经常使用 鋩和锣都是用黄铜制作的乐器 呈圆形 平的叫鋩 中间凸的 叫锣 这两种乐器 在解放前 主要是民间细乐中和办丧事毕摩念 经时使用 大鼓是用牛皮绷在圆木桶的两面 主要是配合鼓号使用 镲是 用铜制作的 有大镲小镲 中间凸 有小孔系有红布条便于手提 解放前配合大鼓大号演奏 以示热闹 笛子分横笛 直笛两种 用金竹制成 直笛似箫 声音较小 只宜吹奏悠扬娓婉的曲调 横笛分长中短三种 有 6 个指眼 不贴 笛膜 声音响亮 是阿细器乐合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 胡琴 三胡 是用竹筒或刺桐树做成圆筒 一面用蛇皮或羊皮 绷起来 另一面空着或雕型花纹 跟汉族地方的二胡差不多 所不 同的是用三根弦 弓弦也分做两股 弓弦拉动时带动中弦 发出悦 耳和谐的合弦声 这种乐器用的最广 现在还在普遍使用 唢呐是用铜和圆木做成的 成喇叭形 过去只用于丧葬和祭祀 因为它声音响亮 节奏感强 所以现在跳月时也经常使用 大号形状像唢呐 但比唢呐长十几倍 在解放前发丧时吹大号 以示悲伤 响篾也叫口弦 用京竹片制成 两头拴线 是手和咀同时配合 的小乐器 分大中小 不同的口弦 所弹奏的曲调和情调各有不同 如大口弦弹起来声音低钝 倾诉内心的苦衷 中口弦表露对心上人 的爱慕 小口弦表达欢快的心情 小姑娘特别喜爱弹口弦 经常配 有几只响篾装在雕刻精美的竹筒里 随身携带 木叶 用柳 柚 杨 枫 桔等无毒树叶 放在唇间 靠适当 的气流 吹出悦耳的音乐 口腔和双唇都可起到共鸣的作用 取材 方便 不论在出工途中还是在劳作间隙 可以随手捋来就能吹奏 三弦 用圆木筒做成 一边绷上羊皮 另一边空着 安有长把 拴三根弦 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 大三弦的弦用皮线 小三 弦用一般的弦线 历史上阿西地区都用小三弦演奏跳乐 直到抗日 战争时期 大三弦才全面普及 这种大三弦主要用于青年阿细跳乐 阿细的音乐舞蹈十分丰富 出口吟唱 投足甩手都会成为动听 的音乐和优美的舞姿 阿细人在浓郁的传统文化中降生 从小受阿 细音乐舞蹈的熏陶 还在是孩童的时候 他们就跟随父兄们学吹笛 子 学弹三弦 在出工或放牧的时候 他们也赶着牛儿吹着笛子上 山 所以 阿细人几乎人人都会吹拉弹唱 个个都能歌善舞 阿细文学 阿细音乐舞蹈是阿细人的生命 阿细人智慧的结晶 阿细人的精神支柱 阿细人的悲欢离合 阿细人的喜怒哀乐 都有 相应的词曲可以表达 阿细人的口头文学 阿细先基 阿细民歌 西山谣 以及 啦哩 啊哦 等等 都是以优美的节奏吟唱出 来的 舞蹈有 阿细跳月 狮子舞 猫猫舞 烟盒舞 三 步乐 霸王鞭 刀舞 叉舞 等以及 摔跤 耍刀 拳 术 等民间体育和武术 正是阿细人的这种异常丰富的音乐舞蹈资 源和粗犷豪爽 热烈奔放的民族性格 孕育和创造了阿细人独具特 色的音乐舞蹈形式 其中最有名的 阿细跳月 已经溢满全球 其 乐曲已列入世界名曲 经国家高级舞蹈编导李政收集创作的 阿细 刀舞 刚健有力 雄浑优美 获国家优秀奖 阿细跳月 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 青年舞以大三弦和笛子 为主要乐器 男女对跳 节奏强劲 欢快热烈 其势如万马奔腾 排山倒海 是群众性最强的一种广场舞蹈 老人舞以小三弦 笛子 胡琴 月琴等为主要乐器 节奏舒缓 曲调优美 舞步优雅 是老 年人娱乐健身的极好形式 深受老年人的欢迎 关于 阿细跳月 的起源传说很多 有人说 在很久以前 阿 细人民居住的地方 天火 成灾 阿细人的优秀儿女阿者和阿娥率 民众扑火 因大地都被火烧烫了 双脚只得轮流弹跳着扑火 后来 这种弹跳打火的动作被演化为今天的 跳月 有人说 在远古的 蚂蚱直眼睛 时代 天上有 10 个太阳 烧得大地一片焦热 水牛 和绵羊为争夺遮阳蔽荫的地盘而发生恶斗 引起一场大火 烧死了 蚂蚱直眼睛 这一代人 只剩吉诺涅底泼和吉诺涅底娜 二人为 了庆幸得生 在灼热的土地上双脚轮换着跳跃 拍着手欢呼 这就 是 跳乐 还有的说 在远古刀耕火种的时代 人们在刚烧过的火地里劳 动 火烫脚底 连续抬起 嘴里不时发出 阿啧啧 的叫声 后来 演化为 阿细跳乐 其他还有一些传说 如李拉戛和兹遇能以火为 媒 围着火堆跳舞结为夫妻等等 这些传说各式各样 千差万别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都与火有关 都从一个侧面或多或少地反映 了 阿细跳月 的起源 从阿细史诗 阿细先基 和民间传说来看 阿细跳月 可以追 溯到远古的钻木起火的时代 那时 人类还不知道用火 还在茹毛 饮血 有时人们外出野猎 偶尔拾到一些刚刚被火烧死的野物 食 之 其味鲜美 但是野火难以保存 一场大雨就会把熊熊烈火浇灭 没有了火 人们就要挨饿受冻 一天 人们还在山上狩猎 突然乌 云翻滚 风雨交加 冰雪骤至 浇得人周身湿透 冻得人手脚麻木 又冷又饿 疲倦的身子都懒洋洋的靠在树脚休息 有一个名叫 木 邓 的小伙子 骑在一根大朽木上 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 使 劲向朽木上旋钻 钻着钻着 朽木上钻出了火星 燃了起来 人们 欣喜若狂 大家七手八脚拾来枯枝败叶 架起火堆 围着熊熊的火 焰 边跳边唱 火中不时爆出 啪啦 啪啦 的响声 一簇簇的火 星溅到人们身上 腿上 烫得人们不停地围着火堆跳跃 这就是最 初的 跳乐 叫做 木邓比 跳篝火 火给人们带来了温暖 带来了光明 但是 一旦管理不善 火 也给人们带来灾难 那时的人们以为火也如同世间草木 春发秋黄 一岁一枯荣 并有神灵主宰 陈年的旧火不换成新火 火神就要作 怪 人畜就会遭殃 于是就产生了 祭火神 灭旧火 迎新火 的习俗 每年寅月子时或午时 人们把自家的旧火全部熄灭 由毕 摩主持仪式钻木取火 把钻出来的新火迎回家 男人们穿兽衣 披 叶裙 手持长矛 在毕摩和鼓乐的引导下 沿街游行跳舞 叫 木 邓赛比 跳火神 那时还只是手拉手 脚对脚的跳跃 没有什么 伴奏 人们在劳动之余 便聚在地边燃起火来 边烤边休息 边跳 乐 有的人骑在被烧枯了的木头上面击木相合 脚步声 击木声 有节奏地交织在一起 非常动听 从而形成了群众性的击木伴奏跳 乐活动 秋天是收割的季节 充实的季节 黄熟的谷子长满山坡 金灿 灿的葵花更是惹人喜爱 人们抑制不住丰收的喜悦 在收割的时候 情不自禁的抱起圆圆的葵花盘 握着长长的葵花杆 边敲边舞 发 出 咚咚咚 的声音 觉得别有韵味 人们就仿着用空心木做成弦 筒 蒙上兽皮 用冬瓜木做成弦杆 按上三个耳朵 拴上三根弦 做成了 三弦 并系上藤绳 挎在肩上 便于伴奏 成为跳乐时不 可缺少的伴奏乐器 这时的跳乐有庆丰收的意思 叫 故赛碌赛比 即跳农神牧神 据传在唐代 阿细先民住在拖登莱若的时候 是那迢迢的努力 他们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压迫和欺凌 在阿真的带领下 于农历 6 月 23 日开始起义 他们在羊角上扎上火把去攻打奴隶主的家园 杀死 了奴隶主 奴隶们获得了解放便聚集在冷衣边欢庆胜利 他们在三 弦 胡琴 笛子和刀叉碰撞声的伴奏下纵情高呼 尽情欢跳 这时 的 跳乐 已经转化成为 里拉比 即跳高兴 随着土司制度的衰落 包办婚姻和奴隶主 初夜权 的废止 阿细青年男女获得了自由恋爱结婚的权利 跳乐成了姑娘小伙子互 递恋情的一种重要方式 同时也被赋予了 求偶 的意思 要避开 村里的亲属和长辈 所以小伙子们只能扛着三弦 带着笛子 约上 小姑娘到村外的林间山野里去跳乐 并从跳乐场上选择自己心爱的 伴侣 那时的三弦还很小 筒径只有 15 20cm 女子也不拍巴掌 而是用两块小木板 长 8cm 宽 6cm 相击着伴跳 还没有一定的队 形 每当过年过节 男女青年聚集在草坪月下 男的吹着笛子 弹 着三弦 女的也不用木板了 而是直接拍着巴掌 随着音乐的旋律 相对着弹跳 叫做 嘎斯比 欢乐舞 或 阿博比 拍掌舞 译 成汉语就叫 跳乐 在上世纪 20 年代以前 阿细跳乐都是以三弦 笛子为主要乐器 配以胡琴 月琴 那时用的都是小三弦 中三弦 节奏缓慢 动作 优雅 到 1921 年 弥勒西山凤凰村段显王制作了第一把大三弦 1930 年滥泥箐村的张崇仁率 24 名小伙子 创制了第二批大三弦 筒径一般在 30 50cm 之间 跳乐时 几十把大三弦一齐弹响 其 势如暴风骤雨 翻江倒海 各村青年纷纷效仿 到 40 年代 大三弦 已基本普及西山阿细地区 以后跳乐的乐器以笛子和大三弦为主 小三弦 胡琴 月琴已基本退出了跳乐的行列 西山上最大的大三弦 于 1945 年由凤凰山村从小酷爱三弦的段 家兴和一个外地来村里做木活的师傅制作 大三弦高 2 1m 筒径 53cm 长 63cm 重达 30 斤 1950 年由段家兴带着到北京演出毛主席 亲切接见了他 1952 年又扛着它随赴朝慰问团到了朝鲜 受到了金 日成的接见 这把大三弦至今还由段家兴的侄子岳俊芳作为珍贵文 物 精心保存和演奏 这时 跳乐的节奏和曲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音乐以 1 3 5 三音为骨干 男子排成半圆形 和女子对跳 女子以拍三掌旋一转 360 度 为基本舞姿 节奏大大加快 动作 简洁明快 坦荡潇洒 富有活力 很有气势 深得青年男女的喜爱 那时的跳乐还有比较浓烈的青年男女娱乐择偶 谈情说爱的成分 所以白天不在村里弹三弦 吹笛子 结了婚的妇女不再参与 直系 亲属的男女也不同场跳乐 1946 年 5 月 在彝家名将张冲将军的支持下 由西南联大进步 师生和弥勒 路南在昆求学的 省旅学会 组织 把阿细跳乐作为 云南圭山区彝族音乐舞蹈队 当时的圭山包括路南的圭山和弥勒 的西山 的重要节目 在五华山演出 一下子 轰动了全城 联大的师生们深入到弥勒西山地区采风时 根据当时的阿细跳乐常 在晚上月明之夜 其基本队形又呈月牙形 因而给阿细跳乐取了一 个赋有诗情画意的名字 阿细跳月 博得阿细人的喜爱 观看演出的许多文艺界的老前辈纷纷发表评论 闻一多先生说 从这些艺术形象中 我们认识了这个民族无限丰富的生命力 费 孝通先生对当时的广大人民 在几千年道学控制的生活的重压下 不能笑 不能唱 不能跳的沉闷气息发出了如下的感慨 我们一 离开荒遥的都市 到了素雅的乡间 我们会有另一种感觉 感觉重 压之下不肯屈服的生气我们艰苦的人民 一点也没有怀疑生活 尽 管物质的条件这样单薄 认为的压力这样严重 他们还是要求有意 义的活泼的生活 他们会笑 会唱 会跳 杨一波先生说 东 洞 的声音和旋律使人们的血液在奔流 心花在怒放了 这种 音乐艺术生活的普遍与深入 实在是他们生活的的要素 生命的源 泉 有了它 生活得到了寄托 疲劳得到了恢复 苦闷得以解脱 精神生活加了营养 希望得到了鼓舞 1949 年 7 月 正是弥勒西山 反扫荡 斗争最艰苦的时期 为 了配合武装斗争 西山区委从可邑村挑选了 16 个阿细青年 组建了 第一支西山文艺宣传队 由石有昌任队长 他们以阿细人喜闻乐见 的 跳乐 先基 啦哩 等为主要形式 加进革命战争的内容 宣传群众 组织群众 他们对阿细跳月进行了改编 增加了 16 个不 同的动作 进行了 10 多次队形变化 使原来单一的队形和重复的动 作 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矫健优美 奔放热烈 阿细跳月起于山野 源于劳动 扎根于阿细人民的生产生活中 1950 年刚刚获得解放的西山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四野战军领导知道西山是革命根据地 在滇南完成歼敌任务返防 时 特意安排 151 师的 3 个步兵团和 1 个炮兵团于 2 月 9 日至 11 日 从西山经过 西山人民听到消息高兴极了 中老年人忙着准备慰问 品 年青人忙着排练节目 差不多所有村寨的大三弦都换成了新的 他们用香椿树做弦筒 刷上油漆 拴上彩带 弦杆上还镶上了园园 的小镜子 在部队过往的三天三夜里 沿途集中了 80 多个鼓号队 细乐队和跳月的队伍 热烈欢迎凯旋归来的人民子弟兵 9 月 从弥勒西山 路南挑选了 13 个男女青年 作为 西南各 民族国庆晋京观礼团暨文工团 参加祖国第二个国庆节的游行和民 族歌舞晚会 当时的 人民日报 赞扬说 阿细和撒尼兴致勃勃 的跳起了美丽的土风舞 跳乐 在他们的家乡 每当月明之夜 或在欢乐的节日里 他们常会在太阳下山的时候一直跳到太阳再爬 上山冈 1954 年 4 月 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回到昆明 5 月 1 日来 到云南民族学院和师生们欢度 51 劳动节 当时毕业留校的阿细 青年段培芝等人挑起了欢快奔放的 阿细跳月 周总理高兴极了 情不自禁的跃入舞蹈的行列 尽情的跳了起来 5 月 29 日 段培芝 加到通知 和 云南代表团一起 作为中央歌舞团的一员 随龙介仁 和中央领导出席世界和平大会 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三届世 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 第一次把 阿细跳月 推向世界 粗犷的大 三弦 热烈奔放的舞姿 欢唱悦耳的旋律 响彻了美丽的多瑙河畔 震撼于 100 个国家青年朋友们的心中 1957 年 华籍美国人 中央卫生部顾问马海德大夫率队到弥勒 西山普查治皮肤病 看到阿细跳乐 激动万分 热情赞扬 欢乐 的民族 欢乐的海洋 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 阿细跳月 被诬为 思旧 几乎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和文 化旅游业的发展 阿细跳月 逐步形成了以青年人为主的青年阿细 跳月和以老年人为主的老年阿细跳月 老年阿细跳月以笛子 小三 弦 胡琴 月琴为主要乐器 妇女以拍巴掌 单脚左右摆动跳跃为 主要舞姿 旋律优美 舞步舒缓 既有青年阿细跳月的风采 又有 轻歌曼舞的韵味 很受阿细中老年人的喜爱 如今 阿细跳月 已经完全打破民族和地域的界限 全面走出 山野 走进城市 走上舞台 走向国外 成了许多重大晚会的压轴 节目和各族人民高雅的艺术享受 1986 年美国音坛把 阿细跳月 乐曲列为最受欢迎的世界十大乐曲之一 1991 年春节 为弘扬民族 传统文化 在弥勒县城举行了首次 阿细跳月 比赛 8 月应邀到 昆明参加彝族同胞传统火把节 1992 年 2 月 18 日 第三届中国艺 术节在昆明隆重举行 经大会组委会安排 从弥勒阿细山寨走出来 的 50 名男女青年组成 由和志强省长亲笔题名的 阿细跳月艺术团 作为惟一的一个农民业余文艺团体 参加了艺术节的专场演出 他们带去的 阿细跳月 阿细刀舞 啦哩啦 爱佐与爱莎 等十多个节目 都给中外宾客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从 2 月 17 日 至 3 月 4 日 云南日报 春城晚报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报 文摘周刊 等报刊都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导和评论 称 阿细跳月 轰动春城 香港 深圳 桂林等地的艺术团体纷纷前来洽谈演出事 宜 同年 10 月 经省农业厅安排 艺术团赴京参加首届中国农业博 览会的途中 参加了孝感全国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展演 获得 天仙城 不绝的掌声 10 月 13 日到北京 先后在农业博览会 清华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等处演出 充分展示了云嶺高原彝族歌舞 的风采 以后有部分演员到上海 深圳 新加坡 随中央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