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 第四章_第1页
古代文论 第四章_第2页
古代文论 第四章_第3页
古代文论 第四章_第4页
古代文论 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第四章隋唐五代的文论批评隋唐五代的文论批评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一 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一 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 二 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二 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 三 中唐以后的三 中唐以后的 解构解构 思潮思潮 治与乱的交替 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轨迹的外在特征 历史上的每一次朝 代的更迭 都是一次从治到乱 从分到合的轮回 这种轮回 是古代社会的集 权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 从客观上讲 各代帝王们殚精竭虑所致力的 不过是 尽量延缓这个轮回的周期而已 然而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可以看出这种 轮回绝非原地转圈的简单重复 而是螺旋式地向前推移的 在治与乱 分与合 的多次重复中 封建社会经历了它发生 成长 全盛和衰微的过程 本章要讲 的隋唐五代这个时期 作为一个从分到合 从治到乱的周期 与历史上其他的 时代是一样的 但与别的时期所不同的是 它经历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巅峰 大 唐帝国 尤其是其中的盛唐时期 在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全盛 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辉煌与骄傲 在繁荣开放的文化大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特别 是诗歌创作 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极 总结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文化时尚 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包括研究中唐以后随着国势的逆转而在文学创作和创作思 想上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是文学思想发展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一 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 公元 581 年 原为北周权臣的杨坚灭周而建立了隋朝 进而统一了全国 于是结束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南北分裂的局面 隋朝的国祚虽然只有短短的 37 年 但它对于迎接唐代文化的繁荣局面在客观上起到了铺垫作用 隋建国以前 南北朝由于在政治上的长期对立 双方的文化发展都走进了死胡同 隋书 文 学传序 曾论到了南北文学的差异 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轻绮 河朔词义贞 刚 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辞 轻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 宜于咏歌 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固然 在南北分裂时期 随着个别文人 的迁移 双方的文学也发生着交互影响 但彼此真正的融合却受到了很大的局 限 而隋的统一 消除了南北的地域限制 南方文人大批北上 这就为双方进 一步的文化融合和文学交流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隋建国后诗坛上所出现的杨 素 薛道衡等人的情思浓烈而深雄雅健之作 可以看成是这种交流的结果 然 而 因为杨坚 不悦诗书 不太重视文化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建国才十几年之 后 炀帝杨广即位 他骄奢淫逸 大兴徭役 激起了人民大规模的反抗 于是 使刚刚建立而根基未稳的统一局面又重新陷于战火 这样 南北文化的融合进 程也就中断了 隋初的时候 出于政治舆论的需要 隋人对六朝淫靡的文化和 文风曾有过激烈的批判 如治书侍御史李谔写给隋文帝的 革文华书 即是突 出的例子 书 中批判南朝的文风是 遗理存异 寻虚逐微 竞一韵之奇 争 一字之巧 连篇累牍 不出月露之形 积案盈箱 唯是风云之状 并大声疾呼 要 摒黜轻浮 遏止华伪 提倡 公私文翰 并宜实录 尽管这次关于文风 的改革由于时间很短并没有收到真正的成效 其观点也因为完全抛弃魏晋以来 已臻成熟的文学审美观念 完全否定文学的独特性 但对于后来唐人大规模的 声讨六朝的绮靡还是起到了前驱的作用 此外 隋代在选士制度上的革故鼎新 对唐代以至整个后世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机制的变革都有重要影响 六朝以前 士人的选举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选人重望第的品量 这种制度既是士族统治 的产物 也是门阀独裁的工具 而隋文帝开皇年间正式废除中正制 选士重科 考试策 后来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这些制度都被唐代所继承 唐诗的鼎盛 与 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有直接关系 对唐代古文运动和文艺解构思朝有重大影响 的韩愈文人集团 也是在科举行卷之中建立起来的 可以说 没有科举 就不 会有唐代文学的繁荣和文学思想的活跃 更值得指出的是科举不仅影响了文学 更影响了唐以后的整个历史 因为它为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 促使封建统治 集团的成分由贵族士人逐步变为精英士人 进而对社会的政治转型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而这一制度的开创之功应当归于隋朝 公元 618 年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风暴中 李渊 李世民父子重新统 一了全国 灭隋而建唐 唐代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逐步登上封建社会的辉 煌峰顶 它之所以能达到全盛 与初期统治者的开明的政治措施和开放的文化 政策都有密切关系 李氏父子都亲眼看到隋朝的灭亡 亲身感到了人民群众的 巨大威力 深刻体会到 民可载舟 亦可覆舟 的道理 建国以后即采取了 去奢省贵 轻徭薄赋 的政策 大大减轻的人民的负担 故在短期内即恢复 了生产力 另外 唐太宗的贤明纳谏 知人善用 也为唐代的政治创造了一个 良好的开端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凝聚力 所有这些 都是唐代国力迅速 增强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力的增强 唐代不仅恢复了隋朝的南北统一的局面 而且在疆域上得到了大幅度的开拓 其势力与声威都获得空前的扩大 唐太宗 贞观四年 公元 630 年 唐军大败突厥 原属东突厥的各个属国 皆归顺唐朝 并尊李世民为 天可汗 紧接着四年后的贞观八年 634 年 又大败吐谷浑 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 唐高宗显庆二年 公元 657 年 又大败西突厥 这一切 意味着唐朝在政治 军事上已取得了亚洲盟主的地位 其帝国势力所及 北至 黑水 渤海 西至康居 波斯 南至安南 不论是版图还是威势 都已在秦汉 之上 唐代受唐册封 因而具有附属性质的邻国达三十八个 此外 随着航海 造船工艺的进步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增加 唐人由长安 洛阳通向西方 开辟了 海上丝绸之路 商航通道可延伸到很远的地区 最西可到达东罗马都城 东南 可到斯里兰卡和苏门答腊 这样的局面 不仅为国内南北文化的融合 也为中 外文化的广泛交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首先 唐代的广阔疆域为南北文化和文学的真正融合创造了条件 过去南 北隔绝 作家不得不栖身于一隅 在生活阅历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国家的统 一与疆域的拓展 水陆交通的发达 使作家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视野扩大了 唐 代作家大都有漫游的习惯 如李 杜 高 岑 元 白 韩 柳等诗人等都走 过很多地方 挥毫当得江山助 从秀美的江南景色到雄浑的塞外风光 辽阔 的疆域内的多姿多彩的自然和人文风貌陶冶着作家的创作品格 同时 南北作 家的互相交游 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取长补短 唐初文人更明确地提出南北文 学应 各去所短 合其所长 魏征 隋书 文学传叙 的要求 而且这种愿 望终于在统一局面下实现了 盛唐的诗歌 中唐的古文 都体现出南北文化汇 流的汪洋浩瀚的特点 其次 唐代的强盛和疆域拓展更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唐 代的文化格局与历代相比 最大的特点即在于它的开放性 唐王朝统治者打破 了过去传统的所谓 华夷之防 对中外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唐太宗说过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贞观二十一年五月 这种开放的文化观念 也许跟李唐家族所带有的鲜卑血统不无关系 李渊之母 为隋文帝的独孤皇后 而独孤氏为鲜卑族 史籍中描述唐太宗的长相为 虬髯 参见杜甫 八哀诗 和段成式的 酉阳杂俎 卷一 而这正是鲜卑血统的典 型特征 唐太宗的皇后为长孙氏 生李治 是为唐高宗 而长孙氏也是鲜卑族 唐代宗的贞懿皇后也是鲜卑独孤氏 生韩王李迥和华阳公主 所有这些 都可 见唐王室本身即与 夷 有血统上的联系 不过这一点并非唐代开放的文化政 策的主要原因 我国中古时期的北方 实际上是多种民族的杂居之地 各个民 族的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 不但在文化上相互交汇 而且互相通婚 在血统 上也互相融合 李唐家族的异族血统在隋唐前后的北方人中是再正常不过的 唐建国后在文化上的兼容开放 主要不是出于个人或家族的意识 而是一个疆 域广阔 鸿猷初展的伟大国家在文化上的必然要求 早在隋代以前 北方即已 注意吸收周边邻国的文化艺术 而到了唐代就更加开放 唐人东从高丽 百济 西从龟兹 康国 北从鲜卑 吐谷浑 南从扶南 天竺 广泛地汲取他们的文 化 从而为中华文化摄入了丰富的营养 那时在乐曲方面的所谓的 十部乐 在舞蹈方面所谓剑器舞 胡旋舞等都来自西域 在绘画方面 唐人也大胆的引 进外国的图案和色彩 晕染的技巧 创作出了敦煌等地的许多壮丽的壁画 在 宗教方面 唐代也通过派出取经的高僧 大量吸收异域的营养 不但使佛教有 了新的发展 而且也使祆教 摩尼教 回教也进入中土 唐代取士 没有种族 的限制 不论是明经科还是进士科 凡中选者皆可留华入仕 那时的 夷狄 之人受华夏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丰裕的物质文明的吸引 前来留学和经商 从而 定居中国者 为数甚多 胡客留长安者或四十年 皆有妻子 买田宅 举质取 利 安居不欲归 资治通鉴 卷二三二 群蛮子弟学于成都者殆以千数 资治通鉴 卷二四九 这就为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造成了有利的条件 随 着大量外族移民的入住 商旅往来和宗教的传播 域外各族 各国的生活习俗 也广泛的影响着长安 洛阳等大都会 人们从饮食 衣着到生活趣味 皆杂取 中西 旧唐书 卷四十五 舆服志 载 开元初 从驾宫人骑马者 皆着胡 帽 靓粧露面 无复遮蔽 士庶之家 又相效仿 开元来 太常乐尚胡曲 贵人御馔 尽供胡食 仕女竞衣胡服 白居易诗 法曲 亦云 胡音胡骑与 胡粧 五十年来竞纷泊 这些都是对唐人的豁达与开放的文化习俗的生动描绘 唐人婚俗 也颇受北朝鲜卑婚俗的影响 例如敦煌发现的写本书仪残卷 记载 唐代民间婚礼的主要仪式在女家举行 这都是与中原固有习俗不同的 另外 在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 唐人也以同样豁达的胸怀 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典籍 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邻国 比如唐朝曾多次向西域和东邻赠送经典 日本 高丽 等国的遣唐使或学问僧 也频繁渡海西来 将中国的文化带到本国 总之 那 时的中国文化 真正由过去的封闭的一潭死水变成了有进有出的 开放的活流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活力 二 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二 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 上述这样一种开放的文化大背景 又反过来促进了唐代统治者在统治思想 上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元人郝经曾有两句诗述说我们历史的骄傲 礼义尊周 孔 声名慕汉唐 的确 汉与唐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伟大的时代 它们在 国力的强盛和气度的恢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然而 这两个时代在思想精神上 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汉代强调思想统治 独尊儒术 而唐代却自始至终也没 有一个定于一尊的官方意识形态 儒 道 释的兼容并用是唐代统治者思想的 基本特征 当然 每位皇帝上台 往往会出于政治需要而频繁更换他们的思想 主倡 但他们虽主倡一家 却多能对他家采取宽容的态度 比如唐太宗崇道教 但也重视儒学 建弘文馆 始立孔子庙于国学 并令颜师古 孔颖达等人考订 五经 编撰 义疏 颁于天下传习 对于佛教 他也礼遇高僧杜顺 玄奘 等 并时时参加佛事 召见僧人 以示亲善 贞观中孔颖达受命为 三教学士 玄奘 成玄英受命翻译 老子 为梵文 这些都很能看出唐太宗的弥纶三教的 倾向 武则天是尊崇佛教的 但也重用儒生和文学之士 并令张宗昌 宋之问 等人撰 三教珠英 唐玄宗道 释并重 他一方面极重玄学 为老子立玄元皇 帝庙 甚至建 崇玄馆 置玄学博士 令生徒习 老 庄 等玄典 并依明 经例举行科考 但他也重浮屠 尤礼密宗 金刚智 一行等僧人在开元中极受 礼重 玄宗不但亲注道典 道德经 也注佛籍 金刚经 就是唐武宗 虽有 会昌灭佛 之举 但所谓 灭 仍止于沙汰过多的僧人 而远非绝对的取缔 所以武宗一死 佛教势力不但卷土重来 而且变本加厉 从而在中晚唐文化中打 上深深的烙印 也正因为唐代在思想上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 儒 释 道三家争雄斗长 它们在冲突和竞争中互相撞击 也互相浸渍 唐朝各代皇帝经常召集三教学者 进行公开辩论 各家在辩论中相互诘难 当然也相互吸收 当时儒者中颇多好 佛喜禅者 王维 裴休等人都研究或撰写过佛籍 而佛门之中 也有专门研究 儒经的 如柳宗元在 道州文宣庙记 中提到过沙门凝辨曾作为当时著名的 易 师 亦即专门传授 易经 的学者 杜牧 樊川集 曾提到 敦煌郡 僧正除州学博士 即和尚被委任为州郡学校的教授 也正因为当时各教你中有 我 我中有你 故各家思想都出现新质 又各自以其新的面貌影响了作家的文 学创作和文学思想 唐代的文学创作是在释 儒 道三教的平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先说佛教的影响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 而这个时期的佛 教之盛 集中地表现在中国化的佛学的成熟与盛行上 佛教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至唐已有六七百年 在这漫长的接受过程中 中国佛徒始终立足于自己传统的 文化背景 对佛学进行了汰选和重铸 这数百年的消化过程 也就是佛学的中 国化过程 成熟于唐代的的华严宗 天台宗 三论宗 禅宗等 都是在魏晋以 来玄学的沾溉下所形成的中国式的大乘佛学 特别是其中的禅宗 它是最带有 中国特色的佛学 禅宗在许多方面 诸如以人为本而力求天人合一的极终倾向 立足于现实而坚决否定缥缈的彼岸的理智态度 重体验重领悟的直觉思维方式 以及重视知行统一的实践精神 都集中的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风格 也正因为 如此 所以禅宗在盛唐成熟以后 不但在佛教界迅速取得了主导地位 而且对 整个社会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为禅宗讲 即心即佛 倡 无着无 住 随缘任运 反对食古不化的诵经和束缚人身心的佛教戒律和坐禅仪式 而 这也就为僧人旁涉文艺提供了条件 唐代出现的许多著名的诗僧 如皎然 灵 澈 贾岛 也出现许多如怀素 辨光那样的著名书法家 这些僧人把自己的禅 学体验贯穿到艺术实践中去 从而在创作中开拓了新的境界 与此同时 世俗 文人也旁涉内典 与僧徒禅客交游 他们从佛籍中汲取营养 从超然物外的山 巅水涯中获得灵感 因而使诗文在风格上染上了奇丽的色调 在意境上也带上 了佛禅的空灵 如韩愈 李贺等人的诗色彩之浓郁 王维 韦应物等人的诗的 清空静谧 大抵都来源于佛禅的影响 最值得指出的是 人们在关于诗歌艺术 的探讨中 引入了佛禅的概念和理论 从而大大深化了传统的诗学 比如王昌 龄 诗格 中以佛学的 境 来论诗 分诗为 物境 情境 意境 皎然 诗式 中论诗的构思以 取境 为中心 皎然 齐己以 证性 亦即 悟 来比喻品诗 赏诗 这些论述 标志着中国诗学走向成熟 它开了 以禅喻诗 之风 后来经过宋代严羽等人的发挥 此派终于演为中国诗论的一大门宗 从 一种独特的角度 深入地揭示了诗歌的艺术特质 再说儒学 魏晋以来 儒学虽然失去了独尊的地位 但在各代统治者那里 却一直保持者华夏正统的文化身份 并始终被看作是立国之基 文教之本 唐 太宗本来是崇尚道教的 但是他说 朕今所好者 唯在尧 舜之道 周 孔 之教 以为如鸟之有翼 如鱼依水 失之必死 不可暂无耳 贞观政要 卷 六 唐代的科考 所依据的主要是儒家的经典 对 五经 的掌握 是衡量士 人学养的基本条件 而孔孟的 忠 孝 仁 义 亦为统治者基本的价值取向 和伦理要求 唐初 为适应全国统一的政治局面 孔颖达受命撰 五经正义 颜师古撰 五经定本 虽然其工作性质还是沿袭汉代的经学的章句训诂 但它 对于结束东汉以来各派师说的矛盾纷纭 统一士人的正统思想 起到了重要作 用 儒家的正统思想深刻影响了唐代的文学创作 在盛唐诗人大气磅礴的诗作 中所充溢着的强烈的问世精神以及建功立业的热情 大抵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另外 唐代士人的正统儒家思想 也经常通过他们对六朝文化的淫靡之风的清 算和复兴古文的主倡而表现出来 如元结 独孤及 肖颕士 李华等人 他们 对古文的鼓吹 实际上都贯穿着重视现实事功 反对政治腐败的儒家精神 以 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也可作如是观 尤其值得指 出的是 唐代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是由汉学向宋学的过渡 时期 两汉的经学 重视外在的文本 主要以章句为核心 恪守训诂 重视师 承 而唐代由于三教并行 儒学在与佛 道二家的竞争中 也受到了佛 道尤 其是其中佛家的浸染 故从重视外在的章句转而重视内心的体验 并把儒学的 根本定在内在道德的自我完成上 从而开了宋代道学的先河 中唐的韩愈是儒 学转型的重要代表 他是攮斥佛 老最激烈的人物 同时也是唐代在思想上对 佛学进行最具实质性的吸收的人物 他的 原道 发挥 大学 的思想 倡治 国平天下以修身为基 而修身主要是内在心性的自我修养 故他倡无待于外的 内在德性之养成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 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而他的文论 强调作家以道德为根本 养其根而俟其实 加其膏而希其光 答李翊书 正与他的儒学思想息息相通 韩愈的门人李 翱 在韩愈学说的基础上提出 复性说 认为道德修养的核心在于抑情返性 恢复内心本自有之的良善之根本 这更是对禅宗理论的会通 成为后来道学理 论的滥觞 安史之乱以后 在多元政治的背景下 唐前期经学的汉学系统更受 到公开的挑战 儒者如啖助撰 春秋统例 陆淳撰 春秋微旨 他们抛弃传 统的传疏 以个人体验为转移 自出机杼 以意说经 也为宋学开了风气之先 在儒学的转型过程中 儒者们杂取佛老思想融入经学 使儒学冲破传统的框架 逐渐成为更具包容性的新体系 唐末司空图虽然属于儒家 但是思想中杂揉了 佛 道的成分 正是儒学在转型过程中的表现 他的诗学思想 在倡导传统的 中和之美的同时 又推重象外之象和多方面的深层的审美体验 也与他的兼取 各家的儒学思想密切相关 再说道教 隋唐时期 佛教与道教被历代执政者交替重用 二教此起彼落 出主入奴 为争夺国教的地位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殊死较量 隋代重佛 采用先 佛而后道的方针 隋代统治者斥道教徒所造的 老子化胡经 为妄说 时人排 三教座次 亦谓 佛为日 道为月 儒为五星 册府元龟 卷八二一 而 唐初李世民声言 柱下为帝室先系 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先 故采取先道而后佛 的政策 令道士女冠斋供 行礼 讲论 皆在僧尼之前 续高僧传 卷二 十四 武则天当政时 又重佛教 令释教在道教之上 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 旧唐书 卷六 而中宗复位 尤其是玄宗执政时 又恢复了道教的至高无 上的地位 诏赠老子为 大圣祖玄元皇帝 庄子为南华真人 在这种佛 道争 雄的拉锯战中 两家就教理进行过多次公开的辩论 平心而论 道教之所以在 唐代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而且能与威势显赫的佛教分庭抗礼 并非在于教理上 的深湛与精致 而主要在于长生久视的方术 据赵翼 二十二史札记 统计 唐代皇帝中有七人服食丹药 其中六人之死皆与药毒有关 此可见道教的方术 对皇帝的吸引力 从道教方面来说 道士对方外的学问 也没有佛徒那么关心 清人张潮在 幽梦影 中提过一个问题 诗僧时复有之 若道士之能诗者 不啻空谷足音 何也 这确实是事实 它至少说明 道教与诗不如佛禅与诗 联系得那么紧密 这是因为唐时道教多关心肉体的长生 而佛禅则务精神的安 顿 不过在与佛教的斗争中 道教也还是注意了理论建设 特别是从自己的对 手的教理中汲取了不少营养 唐代道教的理论 集中地表现在对 老子 这部 道经的解释上 唐人注 老 有的强调内炼长生 有的强调修身治国 尽管所 重不同 但都倡以静为根 以心为本和返本复性 而这些都可以看到佛理的影 子 对于一般的士人来说 因为 老 庄 等玄典为当时的必读之书 故他们 不但在思想上受到道家的熏陶 而且在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上也受其影响 李 白等人在诗作中所表现的浪漫主义情调和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啸傲凌沧州 的旷放无羁 任真自得 在美学风格上所主倡的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的朴素清淳 大抵来源于道家 因为唐代的三教并行的局面 儒释道三家在竞争中互相吸收 但也互相消 解 故使思想界形成一种相对的自由而宽松的气氛 这在封建社会的治世是不 多见的 唐代的知识分子 几乎全部都出入儒 释 道 这种意识形态的多元 特色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想空间 从而极大的调动了人们的艺术创造 力 不管是激昂 开放的盛唐创作 还是中唐改辙以后的解构与内敛 唐人的 艺术创造精神都能发挥到极致 这与由三教之间的张力而形成的自由空间极有 关系 三 中唐以后的三 中唐以后的 解构解构 思潮思潮 天宝十四载爆发的 安史之乱 使大唐帝国从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 王朝 的平叛战争打了八年之久 虽然最后平息了叛乱 但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也使 中央政权元气大伤 安史之乱结束以后 朝廷的权威名存而实亡 整个中国陷 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代后期 虽然也有过宪宗时的 中兴 中央政权有所 加强 但国力衰微 王纲解纽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而一直延续到唐 亡 此外 唐中后期另一个重大的政治困境 则是宦官擅权 任用宦官 实际 自太宗起已经兆萌 只是未失去控制而已 中唐以后 皇帝既不能相信在外的 军事将领 又不能充分相信在朝廷中的官僚 只能循汉代的老路 把权力甚至 兵权托付给作为家奴的宦官 其结果 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宦官之祸 连皇帝的生死废立之权 都经常地落在了宦官手里 晚唐时期 在官僚集团中 又出现党派之争 最著名的即所谓 牛李党争 这些严重的内耗 都加速了政 治的式微 在多重危机中 这个辉煌一时的帝国 迅速衰颓 经过黄巢起义的 打击 它终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 此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 实际是 藩镇割据的延续 安史之乱 以后的社会文化形势 不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上看 都呈现 出错综复杂的面貌 从纵向来看 战乱初起 生民涂炭 促使士人将目光转向 现实 他们不但写出了悲世事 忧黎元之作 而且伴随着疗救时弊 中兴唐室 的幻梦 儒家的民本 仁政和政治功利主义思想被特别地强调出来 然而随着 改革的失败和统治集团的日益腐朽 士人对政治丧失信心 故不可避免地走向 了逃避现实的道路 文学创作也从原来的关心民生疾苦而转向个人抒情 直至 最后重新陷入绮靡与香艳 从横向来看 中唐以后的文化和文学特点又渐渐恢 复南北朝时的地域差别 北方战事不休 而江南相对平静 故南方文人一直比 北方更远离现实 文学创作亦有更浓厚的浪迹江湖 寄情山水的倾向 在文学 思想上也更强调对艺术美的探讨 在上述这种复杂纷纭的文学现象中 有一条线索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那就 是伴随着 安史之乱 而来 一直绵亘到晚唐的文学 解构 思潮 它代表了 中唐以后文学在艺术上发展的基本倾向 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安史之乱 是唐代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它的发生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带 有必然性 中国的封建社会 包含着一个基本矛盾 那就是极其集中的封建集 权与极其分散的小农经济的矛盾 中国历史上多次重演的治乱 分合的反复都 是这种矛盾的表现 不过因为唐代 安史之乱 前后盛衰的落差最为剧烈 它 在士人心理上所造成的影响也最为深切 在安史之乱前夕的天宝初年 整个社 会上是一片繁华兴旺 歌舞升平的景象 士人的心态也是昂扬和开阔的 而安 禄山的 渔阳鼙鼓 惊破了统治者在霓裳舞衣曲中的盛世酣梦 也送走了士人 的和平心境 此后 在无休止的兵戈纷扰 政治动荡之中 整个社会心态也就 从张扬转入内敛 尤其是藩镇割据以后的政治多元化 更促使人们从求同走向 求异 从师法转为师心 原来社会上的公共话语 也越来越变得私人化 同时 与士人们的迷惘和失落的情绪相适应 整个文化界也弥漫着一种寻求刺激 求 奇尚怪的气氛 人们敏感于超常的事物 社会上的灵怪之风大盛 而文人们亦 以奇特风气相高 往往喜欢以不同寻常的风格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这方面 韩愈等人在元和年间提出的尚奇言论最为典型 如韩愈 答刘正夫书 夫 百物朝夕所见者 人皆不注视也 及睹其异者 则共观而言之 若与世沉浮 不自树立 虽不为当时所怪 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足下家中百物 皆赖而 用也 然其所珍爱者 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文 岂异于是乎 皇甫湜 答李 生论诗书 夫意新则异于常 异于常则怪矣 词高则出于众 出于众则奇 矣 虎豹之文 不得不炳于犬羊 鸾凤之音 不得不锵于鸟雀 金石之光 不 得不炫于瓦石 孙樵 与王霖秀才书 也说 鸾凤之音必倾听 雷霆之声必 骇心 龙章虎皮是何等物 日月五星是何等象 储思必深 饬辞必高 道人之 所不道 到人之所不到 趋怪走奇 中病归正 以之明道 则显而微 以之扬 名 则久而传 这些人对奇文的极力推崇 正是当时趋奇的社会风尚的反映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中唐以后的文坛呈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光怪陆离的境界 王谠 唐语林 卷二说 元和以后 文笔学奇于韩愈 学涩于樊宗师 歌行 则学流荡于张继 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 学浅切于白居易 学淫靡于元稹 俱 名元和体 大抵天宝之风尚傥 大历之风尚浮 贞元之风尚荡 元和之风尚怪 这正是对中唐以后文坛巨变的真实写照 而其中所说的浮 荡 涩 浅切 矫激等 从广义上来说都是一种独创的个性化的奇特风格 换句话说 尚奇 是中唐以后文学发展的基本倾向 而中唐人对于奇特风格的追求与创造 是以一种对既定的传统艺术规则的 破坏和 解构 的姿态来进行的 这种 解构 倾向的产生 既有非常深广的 社会背景 也是艺术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从社会背景上说 安史之乱以后 唐帝国由极盛转入衰微 政治上的王纲解纽 军阀混战中中央政权的名存实亡 都促成了人们头脑中政治权威的轰毁 而人们对政治权威的藐视 在文化艺术 上即表现为对现成秩序的冲击 从艺术发展自身的规律来讲 盛唐的文艺 在 很多方面都达到传统的峰极 诗也好 文也好 都在扬弃六朝的发展成果的基 础上形成了一种成熟而稳定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现模式 老子 云 反者道 之动 艺术要继续发展 必然要求打破现成的秩序 拆解既定的结构 唐代中后期的 解构 潮流 其先驱是两个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一 位是活跃于安史之乱前后的颜真卿 另一位就是安史之乱以后执文坛之牛耳的 韩愈 前者是艺术解构的代表 后者是诗文解构的代表 在唐代 书学是一门 重要的学问与技能 唐太宗以来的历代皇帝皆尚书法 故书法在艺术领域甚至 整个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以来 朝野一直视二王为楷模 中唐以前的 有名书家虞世南 褚遂良等也都宗法二王 而颜真卿的书体 却打破了长期以 来一直被人们奉为圭臬的二王的结体原则 他打破了二王的内聚型结构 以向 外放射来取代向内集聚 以松散来取代紧凑 从而在秀媚之外 开辟了一种疏 朗的风格 这是艺术领域的一次 解构 后来的韩愈 在文学领域与颜真卿声 气相通 他于文章 力主散体文 打破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时文的骈偶结构而倡 单行散体 于诗歌 也有以拆解了唐以来已臻成熟的律诗的固定格律和传统的 抒情模式 而使之在结构上变得松散汗漫 使之能自由随意地铺陈叙事 此即 所谓 以文为诗 这是文学领域中的一次 解构 因此 颜 韩可以说是拉 开中唐以后 解构 潮流的序幕的人 诗人玉屑 卷十五引苏轼云 书之美 者 莫如颜鲁公 然书法之 坏 自鲁公始 诗之美者 莫如韩退之 然诗格 之变 自退之始 这一评论是符合实际的 中唐以后的文学界 解构 的潮流始终占主导地位 韩愈门下和韩愈引出 的不少作家 皆有意拆解既定的话语模式 或师心自用 戛戛独造 错综成文 或醉心于生僻险怪的词语 或完全弃雅从俗 总之 他们向既定的模式挑战 尝试以各种创造性的方法给人造成全新的感受 与此同时 他们在美学风格上 也对过去从古以来所形成的端正 对称 和谐等等传统的审美标准进行大胆的 反叛 在创作中刻意追求过度 变形 模糊与不协调 倡导所谓 钩章棘句 怪怪奇奇 于是有韩愈之奇绝 樊宗师之晦涩 卢仝之险怪 刘叉之狂放 白居易之通俗 李贺之诡奇 贾岛之瘦硬 孟郊之寒苦 李商隐之朦胧 从而在中华文苑中开辟了一个从未有过的 闪烁着奇光异彩的艺术世界 在唐代 从理论上较系统的提出文学见解的 有皎然 韩愈 白居易和司 空图 而他们在时代上都处于中唐以后 这似乎是因为盛唐虽为文学创作的高 峰 但人们未暇从理论上系统反思文学规律的缘故 也正因为这几家思想都产 生于中唐以后 故他们对文学的反思与上述的 解构 的潮流或多或少都存在 联系 尤其是韩愈和白居易的文论 他们在自己思想的主倡的同时 在艺术风 格和形式上破字当头 反对因循 极力拆解传统的艺术模式而主 奇 主 俗 都直接地反映了这种 解构 的倾向 第二节第二节 皎然皎然 诗式诗式 的诗学理论的诗学理论 一 一 天真天真 与与 中道中道 二 二 缘境缘境 与与 取境取境 三 三 神诣神诣 与与 意冥意冥 四 风格论与因革论四 风格论与因革论 皎然是中唐以后偏重于研究诗歌的艺术规律 并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有重 大影响的人 唐代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并不是从皎然开始的 盛唐的选 家殷璠 编选过当时人的诗作 河岳英灵集 在他为选集所作的序以及对一些 诗人作品的具体评论中 继承了六朝以来人们对于文学作品艺术特质的认识成 果 特别强调诗歌的 兴象 亦即诗中感染读者的艺术情境 盛唐著名诗人王 昌龄 在诗歌创作的同时 也撰写了诗论著作 诗格 其中谈到诗的构思 提 出 诗有三境 更明确地论述了诗的艺术境界的问题 皎然的 诗式 是对这 些理论成果的总结和发展 皎然 公元 720 800 是一个禅僧 俗姓谢 字清昼 湖州长城 今浙江 长兴 人 为刘宋诗人谢灵运的后裔 他早年学儒 既而又学道 中年以后才 皈依佛门 这也就决定了他的思想视野较宽 诗学中所体现的不光是佛家的影 响 他是当时江南著名的诗僧 在诗歌创作上深有造诣 当时释子喜好作诗的 不少 正所谓 嗜吟憨态 几夺禅诵 但真正能写出自己风格的幷不多 时人 有几句口谚 霅之昼 能清秀 越之澈 洞冰雪 杭之标 摩云霄 赞宁 高僧传 道标传 把皎然与当时的著名诗僧灵澈 道标幷举 但正如稍后 的刘禹锡所说 世之言诗僧多出于江左 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 澈上人文 集序 宋人严羽也说 释皎然之诗 在唐诸僧之上 这种评价 实不为过 皎然的诗 其清机逸响 闲雅自如 具有深厚的艺术境味 不但在僧诗中出类 拔萃 而且在所有的诗人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贞元八年 唐德宗朝廷曾敕令编 辑皎然的文集入于秘阁 可见他在当时的诗名之高 皎然的一生横跨于 安史 之乱 前后 而他的文学活动则主要在安史之乱以后 他与当时的著名文士颜 真卿 刘长卿 陆羽等人过从甚密 并互相唱酬 其诗才每赢得这些人的赞誉 当时的江南因为远离战乱的中心 所以相对比较平静 这也就决定了江南诗人 的创作较少涉及动乱的现实而基本上侧重于山水情趣 在诗学思想上也侧重于 对对诗歌内部艺术特质的探讨 皎然的 诗式 即代表这一派诗学在中唐时所 达到的理论高度 除 诗式 以外 皎然还著有 诗议 但今已散失 文镜 秘府论 等书中录有片断 其论述可与 诗式 相发明 诗式 全书共分五卷 前卷总论诗法 后面按照 不用事 作用事 直用事 有事无事 有事无事 情格俱下 等五格 分别开列汉代至中 唐的 名篇丽句 近五百条 作为各格的举例 幷按照他所分的 十九字 诗 体 于有关例句下标出它所属的体类 在举例中 对一些诗句间以批评 所谓 诗式 顾名思义 式 者法式也 新唐书 艺文志 中所载的刑 法律书 多以 格 式 命名 如房玄龄等人的 式 苏绰的 大统式 元泳的 式苑 李林甫等人的 格式律令事类 佚名的 垂拱式 式本 等皆是 诗式 的命名 大约就是从律书里转借来的 其意在示人以作诗所应 遵从的法度 唐代以 格 式 来论诗的很多 这些著作多注重于诗歌外部 形式的繁琐分类及修辞造句的方法 诸如缀章 属对 调声 病累等等 略似 后世为科举考试而准备的 文章作法 一类的东西 这类著作的盛行 恐怕与 唐代科考以诗赋取士有关 日僧空海 遍照金刚 在 文镜秘府论序 中说 即阅诸家 格 式 等 勘彼同异 卷轴虽多 要枢则少 名异义同 繁 秽尤甚 正是对当时大多数 格 式 的概观 而皎然的 诗式 在对诗 歌规律的探讨上独超于这类著述之上 诗式 在当时即有广泛影响 于頔在 郡斋卧病寄昼上人 诗中说他 深论穷文格 齐己 寄南徐刘员外 谓 昼 公评众制 又 寄吴拾遗 皎然评里见权衡 当皆指 诗式 诗议 而言 空海在 文镜秘府论 中抄录了他入唐时盛传于文苑的诗说多种 其中 取于皎然的 诗议 评论 的内容占了不小的比重 这些都说明皎然的诗论 在当时的出类拔萃的地位 明人胡震亨在 唐音癸签 中曾列举唐人诗话多种 说 以上诗话 唯皎师 诗式 诗议 二撰 时有妙解 胡震亨的评价是 实事求是的 诗式 对诗歌的探讨 幷没有像其它著作那样仅止于对外部形式 和方法的肤浅罗列 而能着眼于诗歌艺术的内部规律 对诗歌的本质 创作 鉴赏 风格等各方面均有比较深刻的见地 一 一 天真天真 与与 中道中道 在 诗式序 中 皎然说他写作 诗式 的动机是 将恐风雅寖泯 辄 欲商较以正其源 使偏嗜者归于正气 就是说 他是想给诗歌创作树立一个 理想的艺术准则 而综观 诗式 全书 可窥出皎然所极力标倡的美学准则就 是 自然 他说 诗人所写的 天真挺拔之句 与造化争衡 他赞美苏 李 诗 天予真性 发言自高 赞美曹植诗 不由作意 气格自高 在古今诗人 中 他尤其推重谢灵运 认为他的诗 发皆造极 上蹑风骚 下超魏晋 乃 诗中之日月 安可扳援 而皎然之所以如此推重谢诗 也还是因为谢灵运 为文真于性情 尚于作用 不顾辞采而风流自然 他说 惠休所评 谢诗 如芙蓉出水 斯言颇近矣 从这种崇尚自然的美学取向出发 皎然在创作上反对刻意于形式 为文造 情的本末倒置之风 主张 语与兴驱 势逐情起 即以诗人内心的感受 情兴 作为创作的出发点 随着情兴的自然出发而遣语取势 他鄙弃不顾自 己的情兴而剿袭 依傍前人 主张 取由我衷 前无古人 独生我思 因为 他看出死板的套式辉囿限诗人性情的自然抒发 所以反对沈约等人的声病说 沈休文酷裁八病 碎用四声 故风雅殆尽 并且斥以声病为模式的人为 拘 忌之徒 对于诗歌的属对 皎然赞美曹植的 不拘对属 即或在诗中注意属 对 也以自然无痕为上 他认为对偶本身就出自自然规律 夫对者 如天尊 地卑 君臣父子 盖天地自然之数 若斤斧迹存 不合自然 则非作者之意 时人所作 格 式 一类书中 每有将诗中属对的法则规定得过于严酷者 如 文镜秘府论 引王昌龄 诗格 云 夫语对者 不可以虚无而对实象 若 用 草 与 色 为对 即虚无之类是也 而皎然在 诗议 则认为 夫境象不一 虚实难明 有可睹而不可取 景也 可闻而不可见 风也 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 心也 义贯众象而无定质 色也 凡此等 可以 对虚 亦可以对实 就是说 对于无形无质的 虚 的事物和有形有质的 实 的事物 属对 可以自由灵活 不必拘泥 这个见解 与他在 诗式 中对属对的看法是一致 的 从自然这一美学标准出发 皎然在 诗式 中把 不用事 的诗奉为第一 格 在用事的诗中 他所称道的也是从作者的情兴出发 经过构思和熔铸而使 事典 成我诗意 的所谓 作用事 也正是从自然出发 皎然于诗特别提倡一 种纵横捭阖 灵活多变的体势 明势 条中以 萦回盘礴 千变万态 的山川 形势来比诗 评谢灵运的诗 亦以 卿云从风 舒卷万状 为喻 都是这一美 学标准的体现 皎然所谓的自然 并不是自然主义意义上的那种对于客观的照搬和对主观 的宣泄 而是艺术化的自然 这种自然并非不思而得 而是来自作家艰苦的构 思和精心的陶炼 皎然对这一点深有洞见 他针对所谓 不要苦思 苦思则丧 天真之质 的说法批评说 此亦不然 夫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取境之时 须至难至险 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 观其气貌 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此高手也 这也正是道家所谓 既雕且琢 复归于朴 的意思 皎然的这一见解 对后 代的诗论颇有影响 二十四诗品 所谓 妙造自然 伊谁与裁 梅尧臣所谓 作诗无古今 唯造平淡难 六一诗话 引 王安石所谓 成如容易却艰 辛 题张文昌诗后 陆游所谓 功夫深处却平夷 呈赵教授 等等 可以说都是从皎然那里得到启发的 诗歌既然是艺术 那么它在体物言情的时候 就总要有它本身的艺术规律 和法则 皎然于创作主张自然 反对那些僵死的格套的囿限 但并非因此就否 定艺术法则的制约 譬如诗的声律 它对于诗是一种形式上的制约 时人每有 因不满于声律说而走向完全否定声律的另一极端者 如李德裕所谓 以言妙而 适情 不取于音韵 文章论 即是 而皎然虽然反对死板的声病说 但他 还是主张做诗要 轻重低昂之节 韵合情高 他指出 对于真正的 高手 声律绝不会妨碍他灵活自然的构思 作者措意 虽有声律 不妨作用 如壶 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 这就是说 作家创作中的自由灵活 是深入掌握了艺术 规律之后 自觉遵从艺术规律 运用艺术法则的自由境界 所谓 用律不滞 由深于声对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皎然对自然与艺术法则之关系的这种理解 并不仅仅限于诗歌的声律问题 可以说 他在 诗式 中提出的 四不 四 深 二要 二废 四离 六迷 六至 等 所阐述的大抵是游刃于 法度之中 从容于限度之内的自由 比如 二废 云 虽欲废巧尚直 而思 致不得置 虽欲废言尚意 而典丽不得遗 所谓 尚直 尚意 皆指作诗 要发于真情 出于自然而言 而 思致 和 典丽 则又是作诗不可或缺的法 度规律 尚直而不废思致 尚意而不废典丽 这就把法则和艺术自然统一起来 了 这种为法制和规律所勒制的自然 才是真正艺术上的自然 是经人力所熔 铸后的自然 所以皎然所理想的自然品格 就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所谓 中道 文镜秘府论 南卷 引皎然云 抵而论属于至解 其犹空门证性有中道乎 何者 或虽有态而语嫩 虽有力而意薄 虽正而质 虽直而鄙 可以神会 不 可言得 此所谓诗家之中道也 诗式 中所讲的 气高而不怒 力劲而不 怒 情多而不暗 才赡而不疏 的 四不 要力全而不苦涩 要气足而 不怒张 的 二要 以及 至险而不僻 至奇而不差 至丽而自然 至苦而无 迹 至近而意远 至放而不迂 的 六至 等 不外乎都是这种 诗家之中道 乍一看来 皎然这一见解 似乎是在重复正统儒家所提倡的 中和 之美 先秦以来 儒家与艺术一直提倡一种无过无不及的中和基调 尚书 尧典 论 乐 讲 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 孔子评诗讲 乐而不淫 哀 而不伤 论语 八佾 季扎论乐讲 直而不倨 曲而不屈 邇而不逼 远 而不携 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其后 荀子于诗 直接提出 诗者 中声所止也 荀子 劝学 杨倞注云 至于中而至 不使流淫也 这 些说法 是儒家中庸思想在艺术批评上的体现 其着眼点是从艺术的教化作用 上来考虑的 礼记 经解 引孔子云 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 诗 者也 广博易良而不奢 则深于乐者也 正说明了儒家在艺术上提倡中 和的用意 而皎然立论的角度与儒家有所不同 它并不是为了诗的教化作用而 提倡诗的中道 而主要是从诗歌内部的艺术规律上来着眼的 在他看来 诗歌 的自然 既是人工熔炼后的自然 就必然表现出一种优游不迫 含蓄蕴藉的风 调 也只有这样的作品 方能使人 味之无厌 其后司空图论诗云 近而不 浮 远而不尽 然后可以言韵外之旨 与李生论诗书 他明确提出所以要 追求 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完全是为了追求诗歌的韵味 这显然是受皎然的 影响而发明了他的意思 二 二 缘境缘境 与与 取境取境 皎然在 诗式 中 从作品论和创作论的角度 深入阐述了诗歌的艺术特 征 他对诗的 境 与 情 的关系的论述以及 取境 的理论 对中国古代 诗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境 或 境界 之走入诗学 有一段漫长的过程 境 的本字为 竟 从 音 从 儿 原是一首乐曲终了的意思 说文 乐曲尽为竟 段玉 裁注 曲之所止也 后来由音乐引申为土地的边界 周礼 夏官 掌故 凡国都之竟 郑玄注 竟 界也 竟 与 疆 古音同 意思也一样 古称一国疆界之内为 竟内 疆界之外为 竟外 礼记 丧大礼 在竟 内则俟之 在竟外则殡葬可也 因为竟指土地边界 所以人们也就给它加了个 土字旁 成为 境 再后来 境 的含义从那单纯的一道边界线又衍转为指 边界以内的特定领域 吕氏春秋 怀宠 兵入于敌之境 边界本身是无法 入的 可入的是边界之中的领土 佛学传入中国以后 人们翻译佛经 借用了这个具有领域内涵的 境 字 指人的意识 感受能力所及的领域 佛学认为事物能为人的感受所及者有六 即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名之为 六境 人能感受到这六种东西的是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名之为 六根 以六根感受六境 在意识领域内所发生 的效果是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名之为 六识 六境 六根 六识 统称 十八界 故又单称 境 为 境界 佛学大辞典 解释 境界 是 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 又解释 境 心之所游履攀援者谓之 境 都指的是人的感受所及的领域 从佛家对境界的用法来看 它与佛学传入 以前的 境 虽有联系 但在内涵上已有本质的不同 以前所谓境本是一个实 在的 物质性的土地领域 入于境 是用脚实际地走进去 而佛家所谓的境 已变成一个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而存在的领域了 因为没有人的感觉 的存在 土地照样有 但色 声 香 味等可就不复存在了 所谓色 声等等 原是外物的实在性质在我们感受器官上的作用 离了眼睛 外物只能谈得上有 频律不等的光波 而谈不上有颜色 离开了耳朵 外界只能谈的上游物质的震 荡 而谈不上有声音 所以佛家虽在概念上把 六境 与 六识 作了区分 实际上他们所谓的 境 与 识 并没有什么区别 正因为境只能作为主观的 对象而存在 所以佛家讲的 入境 的工具也就再也不是两只脚 而是用 心 去 游履攀援 入境的结果 自然也不是实际占领了土地 而只是在心中获得 了感受 这种对原来的 境 的内涵之改变 其唯心倾向自不待言 但如果一 分为二地看 它在实在的世界领域之外又发现了一个感受世界 这是很有功绩 的 尤其在诗的领域中 佛学的这一揭示就显得更有意义 因为诗人所面对的 虽是一个实在的世界 但他所写的只是对实在世界的感受 它是一个由意象组 成的 只能存在于精神领域的世界 诗人把它表达出来 是为了让读者用自己 的心灵去游履攀援 它只能是人们心灵感受的对象 也正因为如此 所以佛家 的 境界 说一出 立刻受到论诗者的欢迎 从而使它闯入诗论 成为我国古 典诗学中的重要概念 唐代是佛学的极盛期 又是诗歌创作的极盛期 把佛学的 境 的概念搬 入诗学 也始于唐代 据现存材料看 以 境 论诗 最早见于王昌龄的 诗 格 其中指出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 诗学 指南 引 后来殷璠在 河岳英灵集 中也以 一字一句 皆出常境 来评诗 高仲武在 中兴间气集 中亦有 穷极笔力 未到此境 的评语 这些都是皎 然之前用 境 的例子 皎然从时人那里接过这个 境 字 对它又作了进一 步的阐发 他首次明确强调了诗歌创作中 境 与 情 的关系 清醒地认识 到诗歌的情与境是不可分离的 境中含情 情由境发 诗式 卷一 辨体有一 十九字 中 皎然解释 情 字 缘境不尽曰情 指出诗人在诗中所抒之情 是通过他所创造的诗境来体现的 皎然在 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杨上人 房论涅盘经义 一诗中也说 诗情缘境发 法性寄荃空 也指出诗中情的表 达缘于诗境 正如经中对法性的表达寄于蹄筌 皎然还指出 诗歌意境的特点在于整体意象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情味 诗式 卷一诠释意境的 静 和 远 静 非如 乃谓意中之静 远 非如渺 渺望水 杳杳看山 乃谓意中之远 虽然用语不多 但蕴含着精到的论旨 松风不动 林狖未鸣 者 具体物色之静也 意中之静 者 诗地整体意 境之静也 诗的意境之静虽与诗中所描写的物色之静有关 但二者并不是一回 事 第一 诗的整体意境虽为诗中具体形象所构成 但它却在具体形象之外 此即是 诗议 中所谓的 采奇于象外 后来司空图所说的 象外之象 景外 之景 正来源于此 第二 构成诗的意境的并不只是对客观物象的描写 更有 诗人的主观情志 故诗中有时即使不描写物色之静 也可以在意境上构成静谧 之情味 如 诗式 中所举的注明为 静 的例句中 有很多都不是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