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_第1页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_第2页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_第3页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_第4页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第 1717 课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 吴晓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北宋的建立和意义 文官体制的背景和内容 宋朝科举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 禁军将领屡次篡夺皇位原因的分析 理解实行文官 体制的原因和着眼点 重文轻武 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矫枉过正带来新 的弊端 形成国家积贫积弱的负面效应 2 通过学习 初步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宋初统治者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以史为鉴的精神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客观地评价北宋初年的文官体制 3 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 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 通过学习 文官体制 了解 中文轻武 国策的两面性 懂得制度创设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 科举制的完善 懂得其有利于公正和公平 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 体制的重要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文官体制 重点 文官体制 难点 宋初确立文官体制的原因 难点 宋初确立文官体制的原因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PPT 展示 文字材料和图片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忆昔 冻无衣 饥无食 刘允章 直谏书 说明说明 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世到衰乱的转折点 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 大 唐末藩镇割据以来 历经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 混战不已 这种局面一直到北宋建 立才得以终结 宋史专家邓广铭说 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在中国 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这也是很多历史学家的共识 在 政治上 文官体制取代了贵族政治 物质文明也进入划时代的新阶段 三大发明的发展 和传播 造船技术 城市的繁荣等 都出现在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个时 代 宋代的繁荣 与它政局的相对稳定是分不开的 2 宋朝的建立 宋朝的建立 1 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赵匡胤 开封 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赵匡胤 开封 2 割据局面的结束 基本实现统一 割据局面的结束 基本实现统一 2 PPT 展示 五代十国地图 教师结合地图讲解 说明说明 唐朝建立的时间 618 年 唐朝灭亡的时间 907 年 宋朝建立的时间 916 年 那么 907 960 这段时间是段怎样的历史呢 学生齐声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 唐末 各地 方及族群势力乘机取代唐朝 先后在中原建立了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等政权 史称 五代 与此同时 南北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较大的割据政权 前蜀 吴 闽 吴越 楚 南汉 南平 后蜀 南唐 北汉 史称 十国 PPT 展示 宋辽时期全图 教师结合地图讲解 说明说明 960 年 手握重兵的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 借口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 率军北 上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取代后周 建立宋朝 教师结合图片讲述陈桥兵变的典故 宋建国后 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 结束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基 本实现了汉族地区的统一 从全国范围来看 宋朝建立前后 辽政权已雄踞北方 西北 党项族的势力范围也很大 所以宋朝的统是不完全的 宋长期与辽 西夏以及后起的金 等民族政权并立 PPT 展示 五代十国政权更替图表 提问提问 历史上这些政权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历史上这些政权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武将夺权 军事政变 说明说明 五代政权以中原王朝的正统自居 其实所谓正统的五代 武夫专权 政治腐败 除后周之外 很少可取之处 而所谓僭伪的十国 却颇有起色 令人刮目相看 五代十 国基本上全是地方节度使篡权 武夫乱政 比如自称 儿皇帝 石敬瑭 为了得到契丹 耶律德光的支持 割让幽云十六州 南唐后主李煜有极高的文学造诣等等 讲这些小 故事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宋朝的建立也是又一个武将篡权的重演 过渡过渡 这种方式对对宋朝的政治体制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这种方式对对宋朝的政治体制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3 文官体制 重文轻武 文官体制 重文轻武 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加强 PPT 展示 文字材料和图片 建隆二年 961 太祖召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 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计 其道何如 普曰 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 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 上曰 卿勿复言 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 提问提问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说明说明 宋朝初年 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 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 宋 太祖在政治 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宋初以 重文轻武 为基本国 策 防范武将专权 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 1 1 中央 中央 a 961 年 宋太祖以年 宋太祖以 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 的方式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的方式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 确立枢密院主军政 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确立枢密院主军政 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c 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 一般由文官担任 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 一般由文官担任 3 PPT 展示 杯酒释兵权图片 图表 文字材料 范祖禹 天下之兵 本于枢密 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京师之兵 总于三帅 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上下相维 不得专制 范太史集 卷二六 论曹诵札子 说明说明 教师讲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赵匡胤极富戏剧性的行为与历朝开国之初 高鸟尽 良弓藏 狡兔死 良狗烹 的做法相比 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宋太祖的 杯 酒释兵权 既加强了中央集权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又避免了因削 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 同时 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 宋太祖的和平夺权要 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 么削夺兵权后 建立了怎样的调整体制呢 引导学 生小结宋太祖为了防止武将篡权在中央采取了以文制武的措施 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军事 制度的调整一方面加强了皇权 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 2 2 地方 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 削弱地方军事力 地方 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 削弱地方军事力 a a 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人中央禁军 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人中央禁军 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b b 采取更戍法 轮流变换驻地 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 拥兵对抗朝廷 采取更戍法 轮流变换驻地 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 拥兵对抗朝廷 PPT 展示 根据 宋史 卷一八七 志第一百四十 绘制的图表 说明说明 引导学生小结宋太祖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在地方采取了内重外轻的措施 0 0 1 10 0 2 20 0 3 30 0 4 40 0 5 50 0 6 60 0 7 70 0 8 80 0 9 90 0 万万 9 96 68 8 9 97 76 6年年1 10 01 17 7 1 10 02 21 1年年 中中央央 地地方方 3 3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a a 基本国策 宋初以基本国策 宋初以 重文轻武重文轻武 防范武将专权 防范武将专权 b b 选拔途径 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选拔途径 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4 c c 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PPT 展示 图表 文字材料 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 北宋 汪洙 神童诗 说明说明 宋代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 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 任官职 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 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副相 正副枢密使 军政长官 以及地方要员等 大都由 文人担任 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PPT 展示 图表 文字材料 龙图阁直学士 刑部郎中 知江宁府包拯为右司郎中 权知开封府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八四 居其官不知其职者 十常八九 樊树志 国史概要 宋真宗时 文武百官 9700 人 宋仁宗时增至 17000 人 宋英宗时增至 24000 人 这 还不包括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候补官僚 如果把他们也统计在内 那么数量将猛增 数倍 国史概要 樊树志 说明说明 宋朝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 还实行官 职 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教师介绍 宋史上说 官以寓禄秩 叙位著 职以待文学之选 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官用于寄禄 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 仅用于确定待遇 职是指馆职 昭文馆 史馆 集贤院 秘阁等的职位 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 学 士等 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 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 一般都带有 判 权 知 直 监 提举 提点 等字 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 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 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 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 节度使 承宣使 防御使 团练使是官名 是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 小苏学 士的学士是个馆职 知府 通判 都监 安抚使则是差遣 提问提问 文官体制的形成对当时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 文官体制的形成对当时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 4 4 后果 后果 积极 消除了分裂割据和武将乱政的隐患 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 消除了分裂割据和武将乱政的隐患 加强了中央集权 5 消极 消极 冗官冗官 官僚人数众多 官僚人数众多 冗兵冗兵 军队数量庞大 军队数量庞大 冗费冗费 财政负担沉重 财政负担沉重 PPT 展示 文字材料 朱熹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 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 赏罚行政一 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 虏骑所过 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卷一二八 本朝二 法制 说明说明 通过材料 结合学生讨论结果小结 宋初的各项改革 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 和军人乱政的隐患 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 名实分离 叠床架屋的官僚体制 导致官员人数大增 人浮于事 冗官 宋朝实行募兵制度 养兵百万 开支庞大 冗兵 冗官 冗兵 以及对外的 岁币 造成财政开支的 冗费 最终形成 了北宋 积贫积弱 的局面 3 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完善 文官体制的基础文官体制的基础 1 考试制度的规范化 考试制度的规范化 三级考试 以后成为定制三级考试 以后成为定制 2 考试规则的严密化 考试规则的严密化 弥封 誊录等规则使考试更加公正和公平弥封 誊录等规则使考试更加公正和公平 3 考试内容的实用化 考试内容的实用化 增加策论考试 更能选拔治国之才增加策论考试 更能选拔治国之才 PPT 展示 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略计图表 文字材料 惟有糊名公道在 孤寒宜向此中求 朱胜非引 前辈诗 年数榜数取士总数年均取士 唐 2902666603 23 进士 宋宋 320320130130 正奏名正奏名 60000 60000 340340 进士 进士 诸科诸科 特奏名特奏名 5000050000 元 9816 1139 左右榜 12 进士 明 2779324624 89 进士 清 26811426888 100 进士 根据 登科记考 宋史 选举制 等绘制 说明说明 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 既然要建立文官体制 宋朝就得重用文臣 那么文臣哪来的呢 文臣通过科举考试 得来 这就一定要完善科举制度 宋朝承继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 面做了较大的改革 1 考试制度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解试 省试和殿试三级 宋太祖时 曾对省试合格的 举子增设 殿试 由皇帝亲临复试 以后成为定制 2 考试规则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 由创设了 弥封 誊录 等制度规则 以 积贫积弱 积贫积弱 6 保证科举制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3 考试内容 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前后也有很大的变化 宋初进士考试 仍继承唐代以来的方式 主要以诗赋取人 宋中期以后 废除了单 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 贴经 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 增加策论考试 以考核士 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4 4 意义 意义 PPT 展示 科举制漫画 提问提问 为了使文人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仕途 朝廷还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不断增加录为了使文人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仕途 朝廷还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不断增加录 取名额 以吸引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参加科举 这些措施对宋朝的政治 文化有什么影响 取名额 以吸引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参加科举 这些措施对宋朝的政治 文化有什么影响 说明说明 组织学生讨论后小结 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 兴盛的科举制 不仅为宋朝选拔了 大 量的文官人才 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十五世纪的时候 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和法国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 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将它称之为 中国的 第五大发明 4 4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完成小结表格 军事军事政治政治文化文化 措施 中央 枢密院 使 掌管军事 三衙统兵 皇帝总揽兵权 地方 把地方的精兵编入禁军 又采取更戍法 设参知政事 副 宰相 分割宰相 权利 官 职 差遣分 离 完善科举制 增设 殿试 弥封 誊录的规则 策论 影响 意义 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对抗朝廷重文轻武有利人才 官吏 选 拔 促进教育普及 说明说明 加强了皇权 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 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 经济繁 荣 文化昌盛的时代 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 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 又 酿成了国家 积贫积弱 的恶果 导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 提问提问 有学者认为 北宋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高峰 可谓中国有学者认为 北宋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