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全球化_第1页
科技创新与全球化_第2页
科技创新与全球化_第3页
科技创新与全球化_第4页
科技创新与全球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 8 1 全球化營運的技術轉移 8 2 後進地區如何發展技術吸收能力 8 3 建構全球研發網絡 8 4 案例 跨國企業如何建構全球研發據點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 259 8 18 1 全球化營運的技術移轉全球化營運的技術移轉 在全球市場競爭的產業環境中 沒有一家企業能夠逃避全球化營運發展的趨勢 發達國家企業為了尋找更具競爭力的生產資源 為了更接近市場客戶 已紛紛到全球 各地投資設廠 但海外設廠除了需要資金投入以外 必然也涉及技術移轉的議題 許 多赴大陸投資設廠的台商 也面臨兩岸分工定位的問題 尤其需要將多少技術移轉大 陸子公司 更是一項難以拿捏的決定 在台灣 各界談到科技產業進軍大陸 大都主張低附加價值生產製造活動移轉大 陸 而將高附加價值之研發保留在台灣 他們認為 研發基地與核心技術必須要保留 在母公司 移轉海外子公司關鍵技術或發展子公司自主創新的能力 將會影響母公司 的優勢地位 這樣的策略思惟 其實並不能符合全球化營運的本質 因為對於跨國營 運的公司而言 經營策略重點是在於全球資源的最佳組合 而比較不會顧慮組織內部 門利益的分配 尤其當跨國營運企業在發展全球性市場時 如果沒有採行最佳的全球 資源組合策略 則必然會在這場競賽中居於劣勢 我們可以預期 能夠充分運用人力資源潛能與市場機會的跨國營運公司 必會將 每一個海外子公司的最終目標 定位在發展管理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 並藉以得到最 大的投資回報 以台灣經驗為例 我們看到飛利浦對於台灣子公司技術移轉與管理人 才栽培的傑出成果 而飛利浦集團的全球投資者也因此成為最大的獲利者 在大陸 我們看到摩托羅拉 Motorola 是所有外商中最積極於發展中國子公司的技術能力 對 於大陸員工的培訓以及相關軟硬體技術移轉更是不遺餘力 因此摩托羅拉成為在中國 市場獲利最豐厚的一家外商 技術移轉的內涵技術移轉的內涵 由此可見 以技術移轉建立海外子公司之經營管理與技術創新能力 在企業全球 化營運策略中 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圖 8 1 1 是全球化競爭下的技術移轉模式 其 中有關技術移轉的內涵 可包括 實體設施 管理制度 技術與知識 企業價值觀等 四大類 實體設施實體設施 是指硬體設備 包括使用 操作 與維護 移轉者除提供硬體設備 之外 還要包括標準作業程序以及一些配套的訓練 管理制度管理制度 是指軟體制度與改善 的能力 這種能力主要建立在管理階層 包括企業的五種功能管理能力 以及建立與 推動全面品質管理制度的能力 母公司可以將其已運用成熟的管理制度移轉給海外子 公司 並訓練經理人使其具備推動自主改善的能力 技術與知識技術與知識 則是指產品 生產 設施所內涵的專業知識與技術 這方面的移轉主要針對發展子公司人員在相關專業技 術與知識的能力 一般需要經由提供大量專業文件 教育訓練 人員互動 甚至一些 科技創新管理 260 實驗以及試製的過程 才可能達成目的 因此會需要比較長的移轉與學習時間 最後 一項是 企業價值觀企業價值觀 對於跨國公司之技術移轉也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 因為價值觀 是溝通與建立共識的基礎 如果彼此無法分享某種共同的價值觀 則上述三項技術移 轉的效率與效果恐怕就會大打折扣 總之 技術移轉的積極目的是希望能建立海外子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 也就是將 知識流動與創新結合起來 這要比傳統上將技術移轉視為一種單純的知識交易行為 在意涵上要較為深入與廣泛 因此 全球化營運所強調的技術移轉將不只是賣魚 而 是賣魚竿 並教導海外子公司如何自己釣魚 圖圖 8 1 1 全球化競爭下的技術移轉全球化競爭下的技術移轉 技術移轉的四個層次技術移轉的四個層次 海外投資之技術移轉大致可分為代工生產 本土採購 產品改良 產品創新等四 個層次 並且由低層次逐漸向高層次移轉 惠普新加坡子公司由 1970 年代的代工生產 升級到產品創新 大約花了 25 年的時間 由此可見 海外子公司技術能力的提升是需 要逐步漸進與長時間的培養 第一層次技術移轉的 代工生產代工生產 主要是指整廠設備的移轉 所有的產品與製程 技術均來自母公司 設備與零件供應也由母公司主導 甚至管理人員也由母公司派遣 海外子公司僅扮演代工生產的角色 這是一種以實體設施為主要內涵的技術移轉 因 此也是一般台商初赴大陸投資較普遍採取的模式 第二層次技術移轉的 本土採購本土採購 指的是部份零件將由當地工廠自行採購或生產 這是一種以管理制度與部分產品技術與知識為主要內涵的技術移轉 屬於這種移轉層 提提供供者者 母母公公司司基基地地 接接受受者者 海海外外子子公公司司 自主創新 產品改良 本土採購 代工生產 價值觀 技術與知識 管理 實體 自主創新 產品改良 本土採購 代工生產 價值觀 技術與知識 管理 實體 技術移轉的層次與內涵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 261 次的海外工廠 對於產品生產擁有比較高的自主性 當然也需要承擔較大的責任 包 括需要建立供應商管理與品質保證的制度 第三層次技術移轉的 產品改良產品改良 指的是海外工廠可針對地區市場的需求 自主 改變產品的功能與形式 或改進製造程序 屬於第三層次技術移轉的海外工廠 除了 需要能夠完全吸收母公司在產品與製程的知識與技術 並且也需要擁有市場研究與開 發的能力 因此能夠改良母公司的產品功能與建立新的製程規範 發展出更新與更符 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在推動第三層次的技術移轉 母公司會派遣研發人員親赴子公司 參與產品改良活動 同時子公司也會派遣大量工程師赴母公司學習全部的產品與製程 技術 而企業價值觀也就在彼此交流中逐漸分享移轉 第四層次技術移轉的 產品創新產品創新 指的是海外子公司已能獨立自主的從事技術創 新與新產品開發活動 因此也能與母公司在技術上進行平等互惠的交流 甚至將新產 品技術移轉母公司 第四層次的技術移轉是雙向的 主要內涵在彼此所擁有的創新技 術知識與管理制度精華 美國全錄公司在技術移轉日本子公司數年以後 反而派員向 日本富士全錄學習與移轉新的產品技術與品管制度 就是第四層次技術移轉的典型例 子 影響技術移轉的關鍵因素影響技術移轉的關鍵因素 企業從事海外技術移轉經常由於配套設施與基礎環境 技術與知識能力 管理能 力 價值觀與認知上的落差 遭遇許多的問題與困難 例如早期外商赴大陸投資設廠 經常面臨電力 交通等基礎設施不足 當地零件供應商的品質與交貨能力不足 員工 的專業技術能力不足 合資中方的管理觀念落後 文化差距與溝通障礙等問題 以至 於海外工廠需要經過數年運轉 付出高額技術移轉成本之後 產品技術能力才能達到 預期的目標水準 因此一些外商企業對於技術移轉後進地區海外工廠心存疑懼 寧願 停留在最簡單的整廠輸出代工生產方式 以免除高層次技術移轉投資失敗的風險 但自全球化市場競爭的趨勢來看 培養海外子公司的技術能力與自主產品開發能 力 將是跨國營運企業必須採行的競爭策略 因此如何有計畫與有效率的進行技術移 轉 也將成為企業海外投資設廠的重要挑戰 雖然企業在研擬海外投資策略 初期可 以選擇較低層次的技術移轉方式 不過仍然需要以長期持續的觀點來看待母公司與海 外子公司間的技術移轉 尤其要認知海外子公司的巨大成長潛力 將是創造跨國營運 企業未來市場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 以下我們針對跨國營運企業從事海外投資設廠 歸納幾點影響技術移轉成敗的關 鍵因素 1 對於技術移轉海外子公司需要有長期承諾 對於技術移轉海外子公司需要有長期承諾 子公司技術能力的建立是需要長 期間的積累 長期承諾將有助於母公司經理人容忍技術移轉的短期挫折 並 願意以長遠眼光來評估當前技術移轉的投資回報 科技創新管理 262 2 採取有計畫的溝通與人員交流來推動文化融合 採取有計畫的溝通與人員交流來推動文化融合 一般而言 跨國的文化差距 不會自動消失 唯有經由持續溝通 建立共同的企業語言與價值觀 最後方 能形成文化融合 以填平技術移轉的鴻溝 3 重視教育訓練功能與方法 重視教育訓練功能與方法 學習能力是技術移轉的最重要基礎 而教育訓練 又是培養學習能力最佳管道 許多專業知識與經驗技巧存在於人們的腦海 並非憑藉書面資料足以移轉 經常需要經由做中學 以及師徒制的學習方式 才能產生移轉的效果 因此跨國營運企業必須不吝於教育訓練的投資 尤其 需要針對個別專業知識的特質 設計不同的訓練方法 才能產生最佳的技術 移轉效果 4 克服技術移轉提供方與接收方在移轉立場上的差距 克服技術移轉提供方與接收方在移轉立場上的差距 母公司主要自產品線延 伸海外市場的角度來進行技術移轉 這樣的立場往往導致子公司對於母公司 僅願意提供有限的技術資訊 感到不滿 克服供需間的差距 除了母公司需 要排除控制海外子公司的心態 子公司也必須形成主動追求技術能力提升的 策略企圖 惠普技術移轉新加坡工廠的成功案例惠普技術移轉新加坡工廠的成功案例 惠普 HP 在新加坡的投資事業 是跨國營運企業技術移轉海外子公司最成功的 典範 七十年代惠普在新加坡的工廠主要從事 HP 53 型計算機組裝以及鍵盤 顯示器 的生產 八十年代新加坡廠生產噴墨印表機時 已有八成零件來自於子公司的採購供 應管道 而且 廠內積極推動統計品管與存貨控制制度 使成本因此降低三成以上 也使新加坡廠成為惠普在亞洲的印表機生產基地 進入九十年代初 惠普的新加坡廠已開始進行一些印表機功能的局部改進專案 包括將兩片電路版合而為一 將電源供應器移至印表機之外等 其中最成功的專案是 針對日本市場需求 將美國母公司的 500C 彩色噴墨印表機在機械結構上加以重新設計 並開發日文列印軟體 為惠普成功的打開日本市場 在這個專案成功之後 新加坡廠 更進一步提出專案 要自主開發一型可供日本狹小辦公空間使用的可攜式印表機 雖 然母公司也給予相當的技術支援 但新加坡開發小組是這個專案的主導者 這項新產 品後來在日本市場贏得 6 的佔有率 並在美國獲得卓越設計獎 由於惠普不遺餘力的技術移轉新加坡子公司 因此新加坡廠能以卓越技術與創新 能力為惠普在亞洲打出一片天下 甚至成功的進入日本市場 如果惠普只是將亞洲投 資事業視為廉價代工的生產基地 那麼 今天新加坡子公司必然因勞工成本升高而移 轉到印尼等地 同時惠普也會喪失開發與使用新加坡一流工程師創新潛能的機會 飛利浦在台灣的資訊家電產品事業 惠普在新加坡的印表機產品事業 以及摩托 羅拉在中國大陸的通訊產品事業 都是全球營運企業技術移轉海外子公司成功的典範 由於技術移轉成功 目前這三家海外子公司均已發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技術能力 除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 263 了將創新技術回流母公司 以創新產品行銷全球市場 同時也成為這三家企業在九十 年代創造全球市場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十年代也有許多日本企業到新加坡 台灣等地投資 但由於沒有全球化營運的 思惟以及欠缺技術移轉的長期規畫 最後僅在這些地區賺取微薄的勞工成本利益 這 也顯示日商格局之有限性 因此很難成為全球產業創新的領導者 由此可見 技術移 轉能力將成為影響跨國營運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也是台灣科技廠商赴海外設廠投 資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 265 8 28 2 後進地區如何發展技術吸收能力後進地區如何發展技術吸收能力 創新必須依賴大量的知識基礎 而企業的知識來源其中大部分是來自於外部 因 此企業吸收外部知識的能力顯然將與企業的創新能力息息相關 過去許多研究也顯示 Kodama 1991 Kim 1997 日本與韓國工業技術快速成長的一項主因就是 日韓 企業對於新知識與新技術的吸收能力極強 因此能以模仿 改進 創新的三部曲來創 造競爭優勢 1而一個地區的產業群聚效應 也顯示在產業內企業彼此密切交流各種知 識與技術 導致整體產業對外形成極強的競爭力 這些事實可以說明 企業推動創新 活動除了需要本身積極投入研發外 如何有效發展企業對於外部知識的吸收能力 Absorptive Capacity 也是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主要因素 企業吸收能力與先驗知識密切相關企業吸收能力與先驗知識密切相關 一個企業對外界資訊 知識 技術的吸收與使用能力將與企業本身擁有的知識水 準與知識內涵密切相關 closely related to prior knowledge 又稱為先驗知識 又稱為先驗知識 因此我 們對於先驗知識與吸收能力吸收能力 absorptive capability 的關係可做以下的詮釋 的關係可做以下的詮釋 企業本身企業本身 具有的知識水準與知識內涵對於企業認知 吸收 使用外部新知識所能起的作用程度具有的知識水準與知識內涵對於企業認知 吸收 使用外部新知識所能起的作用程度 由於知識能力是漸進積累的 企業吸收的新知大都與其先驗知識相關 因此企業 所擁有的先驗知識內涵將影響其對於吸收新知的態度 同時也會扭曲企業對於新知未 來潛力的判斷 當企業擁有比較多 A 類技術的知識 會對於企業學習競爭性技術的知 識造成排斥現象 縱然 B 類技術具有極大的市場機會 但是企業仍然還是傾向發展 A 類技術而忽略 B 類技術 這是因為先驗知識的內涵影響企業對於吸收新知的選擇與判 斷 例如 光陽機車在汽油引擎技術領域積累長期深厚的先驗知識基礎 因此對於電 動引擎技術的吸收能力與吸收興趣就相對較低 NCR 之所以忽略電子式收銀機技術 也是因為她的先驗知識主要集中在機械式收銀機領域 由於企業都傾向於強化本身專 業領域知識的吸收與創新 對於自己不熟悉的新領域 或不具有優勢的其它領域 大 都採取比較消極與被動的學習態度 這種先驗知識內涵的侷限性 往往會影響企業吸 收能力的表現 導致企業忽略了一些重大創新機會 或因此未能看到即將來臨的重大 變化 1 Kodama Fumio 1991 Emerging Patterns of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 科技創新管理 266 研發投入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吸收能力研發投入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吸收能力 當企業所處的環境變遷快速 新技術與新產品出現的頻率提高 則企業對於掌握 新知識的需求動機必然增強 因此企業將會投入比較多的資源來發展吸收能力 Cohen 摩托羅拉 Motorola 在七國設置有十四個 研發據點 由於研發活動涉及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與經營策略方針的議題 因此研發活 動大都與營運總部功能相結合 藉以將研發投資所累積的智慧資本留存在母公司內 但當產品複雜度不斷增加 產品創新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數量也不斷成長 母公司當地 的知識來源往往無法滿足企業的全部需要 因此需要在海外設置據點 以擴大知識創 新源取得的範圍 6 Patel 2 移轉母公司的研 發成果至海外製造據點 或提供海外市場技術服務 以更有效結合研發 生產 與行 銷 如圖 8 3 1 8 一般跨國企業早期設置的海外研發據點 大都為了 移轉母公司研發成果以強化 海外據點的競爭力 原因是他們的技術創新能力已經領先群倫 但製造據點大量移 轉海外 因此需要海外當地設置研發據點 以提升海外市場的競爭力 但包括日本以 及新興工業國許多資訊大廠也紛紛將海外研發據點設置於美國矽谷 目的則是為吸收 學習先進技術 並及時移轉回母公司 以強化母公司研發基地的技術能力 圖圖 8 3 1 海外研發據點的功能海外研發據點的功能 海外研發據點的五種類型海外研發據點的五種類型 由目前跨國營運企業在全球各地設置的研發據點 可以依其功能與角色定位 大 致區分為科研型研發中心 製造型研發中心 市場型研發中心 資訊型研發中心 應 用型研發中心等五種類型 如圖 8 3 2 以下分別說明其設立目的與功能 一 一 科研型研發中心科研型研發中心 設立的目的是為利用海外的先進知識與高素質研究人才 從事新技術研究與新產 8 Kuemmerle W Building Effective R and in Garten Jeffrey E World View Global Strategies for the New Econom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167 185 重要研發 創新地區 利用海外研究 據點來強化母 公司的研發實力 母公司的 研發基地 製造基地 主要市場 利用母公司的 研發成果強化 海外研發據點 行銷與製造相關的資訊 技術相關的資訊 科技創新管理 276 品開發 這種屬於先進科技的研究發展 一般大都設置在科學較發達地區的主要研究 大學或實驗室的周邊 並與當地研究社群體建立良好合作研究關係 能充分運用該地 區的研發人力資源與知識創新成果 科研型研發中心與母公司研究基地保持密切的互 動 人員頻繁交流輪調 在海外所取得的各項研發成果 也會快速移轉回母公司 以 強化母公司研究基地的研發能力 二 二 製造型研發中心製造型研發中心 製造型研發中心設立的目的 是為移轉母公司的產品與製程技術至海外製造基地 因此大都鄰近主要工廠 或設置在製造基地之中 製造型研發中心除了協助新產品在 海外工廠進行量產 同時也會投入在製程創新的研發工作上 並指導周邊原料與零組 件的本地化開發與生產 例如 東芝筆記型電腦產品曾經每週都有一款新型產品要送至海外製造基地生產 由於上市時間緊迫 必須要有大量的製造工程師與研發工程師在生產線上直接互動 因此東芝公司就調派研發人員至海外工廠 設置產品技術移轉與製程創新的研發單位 三 三 市場型研發中心市場型研發中心 市場型研發中心設立的目的 主要為提供海外客戶所需的技術服務 並開發能夠 滿足當地需求的產品 因此大都鄰近重要市場 市場型研發中心除了蒐集當地市場需 求資訊 並且也會投入研發人力 開發符合當地消費需求的新產品 或改進母公司產 品 以滿足當地的獨特需求 有時市場型研究中心也會與母公司研究基地在產品開發 上形成彼此競爭 不過他的主要定位還是在於滿足當地市場發展上的需求 例如 Nokia 在印度雖然沒有生產據點 不過印度研發中心在芬蘭總部支援下 扮演提供市場 資訊與改進產品功能以滿足當地市場需求 四 四 資訊型研發中心資訊型研發中心 設立的目的主要是為蒐集技術情報 吸收與移轉主要競爭對手的先進科技與產品 知識 提供母公司研發基地使用 因此通常會設置在關鍵零件供應商 關鍵競爭對手 主要研究機構等產業群聚地區的附近 資訊型研發中心是母公司研究基地的觸角延伸 並不以技術研發為主要目的 而是以取得 移轉新知識 發展合作網絡關係為目標 例如 亞洲與歐洲許多資訊廠商在美國矽谷設置小型研發據點 主要就是為蒐集商情 取得技術移轉來源 發展技術合作關係為主要的訴求 IBM 在全球各地設立的 Linux 實驗室 也是一種為了促成 Linux 作業系統平台標準 而發展合作網絡的資訊型研究 中心 五 五 應用型研發中心應用型研發中心 跨國營運企業通常會在重要市場區域設置應用型研究中心 主要目的是為能充分 運用全球的研發資源 建構全球研發網絡 並支援區域市場的發展 由於 應用型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 277 研發中心大都具有支持區域市場技術發展的使命 因此也經常被視為是一種 區域型 的研發中心 應用型研發中心設置的地點 雖然也會考慮要鄰近製造基地與主要市場 不過研發資源與研究環境比較優渥的地點 仍然是地點選擇的主要考量 應用型研發 中心除了分擔母公司研究基地的基礎性研發任務外 一般還是比較著重於工程技術的 應用研究與新產品開發 有時製造型研究中心逐漸具備自主創新能力之後 也可以轉型成為應用型研發中 心 以主導區域市場的產品開發需求 或針對某一產品線的全球市場開發與技術支援 工作 例如 惠普在新加坡的研發據點就由初期的移轉母公司技術的代理人角色 逐 漸轉型升級為開發亞洲地區需求的印表機產品 並參與全球性新產品開發專案 圖圖 8 3 2 全球研發據點的五種類型全球研發據點的五種類型 影響海外研發據點選擇的因素影響海外研發據點選擇的因素 跨國營運企業赴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的動機 將會影響其設置地點選擇的決定 一 般而言 赴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的動機不外乎以下三點 一一 需求因素需求因素 為滿足海外市場需求至當地設立與技術支援 產品改良相關的研發單 位 或為滿足生產需求在海外製造基地設立與技術移轉 製程創新相關的研發單 位 二二 技術因素技術因素 為取得重要研究資源與技術資訊 開發關鍵性技術與策略性平台產品 強化技術創新的全球競爭力 因此需要在海外設置技術研發相關的單位 三三 效率因素效率因素 基於海外擁有低成本 高素質的科技人力 或較優良的研發環境與研 發創新產出效率 因此母公司將研發活動移轉至這些更具有效率的地點進行 由需求 技術 效率等三項動機可知 擁有較充沛的高素質人力資源 市場規模 龐大 位居重要製造基地 上下游與周邊產業群聚 具有全球性競爭力的產業 科研 科科研研型型 研研發發中中心心 應應用用型型 研研發發中中心心 資資訊訊型型 研研發發中中心心 母母公公司司 研研發發基基地地 市市場場型型 研研發發中中心心 製製造造型型 研研發發中中心心 科技創新管理 278 活動旺盛 大學與科研機構群聚 知識流通機制健全 科技創新績效卓著 研發成本 相對較低 以及有助於促動創新的良好研究環境與優惠政策等條件的地區 通常都比 較容易為跨國營運企業選擇為海外研發中心的候選地點 綜合上述分析與相關文獻研究 9 可將跨國企業選擇海外研發據點的主要評估因素 歸納為 人力資源 市場規模 製造能量 環境與政策條件 產業群聚與產業競爭力 知識流通與創新能力等六個構面 如圖 8 3 3 以下說明 這六項構面因素所考量的內 涵 1 人力資源人力資源 當地是否擁有較豐富 高素質 低成本的人力資源 以及這些人 才在相關技術領域是否具有相當的學習能力與專業經驗 例如 印度的人力 資源質量未必優於中國大陸 但在軟件開發的競爭力卻領先於中國大陸 主 要原因是印度人才在英語溝通能力與軟件開發經驗上具有優勢 2 市場規模市場規模 當地是否擁有較龐大且具有競爭力的市場規模 或市場具有很大 規模的未來成長潛力 如果當地市場規模雖不大 則是否屬於重要市場或領 先創新的市場 例如 芬蘭的市場雖然很小 但由於芬蘭是世界上第一個行 動資訊社會 因此許多通訊廠商仍會在芬蘭最先進行新產品上市的測試 3 製造能量製造能量 是否位居或鄰近主要製造基地 該製造基地的生產規模以及是否 積極從事製程創新 品質提升 與持續性的改進產品功能 例如 日商過去 在東南亞所設置的製造基地 主要只是從事低階成熟產品的生產 因此普遍 都未考慮在製造基地附近設置研發據點 摩托羅拉已將高階製程與創新產品 移轉海外工廠生產 因此它也很早就在中國大陸設置相關的研發中心 4 環境與政策條件環境與政策條件 當地的金融 法律 稅賦 資訊 交通 教育 文化等基 礎建設與環境條件 是否均一致有利於研發創新 是否規劃有激勵研發創新 或吸引外商研發投資的政策機制 例如 台灣近年來為吸引跨國企業來台設 置研發中心 特研擬許多的優惠政策 包括補貼 20 的研發人力費用 協助 引進大陸人才 提供國防訓儲役人力 提供租稅優惠與單一窗口服務等 希 望因此能在五年內促成 30 個跨國企業研發中心 10 5 產業群聚與產業競爭力產業群聚與產業競爭力 相關產業在當地是否已形成群聚現象與綿密的合作 網絡關係 以及這些產業是否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產業群聚的地區通常 都比較容易對於該產業技術與市場的未來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力 也是推動 合作聯盟的理想地點 因此 這樣的地區有利於資訊型或應用型研究中心的 設置 例如 台灣的資訊產業雖然已逐漸將製造基地移轉中國大陸 但在台 9 Lall S 2000 提出影響國家技術創新能力的三個構面因素 吸引技術發展的誘因 支持技術發 展的資源條件 有利於技術發展的配套環境 由於在技術創新發展上比較具有優勢的地區 一般比較容易吸引跨國公司設置海外研發中心 因此這三個構面因素對於評選海外研發中心 地點也會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0 經濟部 產業創新研發中心推動計畫書 2002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 279 灣所形成的產業群聚與合作網絡基礎 仍然促使英代爾 惠普 IBM 微軟 等公司紛紛在台灣設置研發中心 6 知識流通與創新能力知識流通與創新能力 包括 大學與科研機構的數量與素質 產官學研之間 是否已形成密切互動的國家創新系統 科技管理能力 基礎研究能力與先進 技術水準 國家重大科技計畫規模與產學間的合作研究網絡 研發投資規模 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 知識流通與智產權交易市場機制等 都是與當地研發 環境 創新效率密切相關的因素 也是評選研發據點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一般而言 科研型研發中心選擇海外據點時 將更為重視知識流通與創新能 力這一項因素 跨國營運企業評選研發中心的候選據點 首先將依據研發中心的性質分別考量六 項構面因素的重要優先程度 然後再針對各構面進行細項的評估 最後選出最佳的設 置地點 不過在做出赴海外設置研發中心的最後決定前 往往還需要考量以下兩點風 險性因素 1 在海外運作的成本與效率風險在海外運作的成本與效率風險 是否能有效率的管理全球研發網絡 海外研 發中心的運作是否真具有成本效益 是否能將海外研發中心與母公司研發基 地做充分的結合 並產生綜效 2 技術流失的潛在風險技術流失的潛在風險 在海外設置研發中心是否將大幅提升企業核心技術擴 散 外溢 流失的風險 並進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是否有能力克服技 術流失的風險 顯然企業需要先明確海外研發中心的設置目的與定位 並排除潛在的風險因素 再經過審慎的地點選擇與功能設計 才能夠真正的有效運用全球研發資源 來強化全 球的研發競爭力 產產業業群群聚聚與與 產產業業競競爭爭力力 知知識識流流通通 與與創創新新能能力力 市市場場規規模模 製製造造能能量量 環環境境與與政政策策條條件件 人人力力資資源源 科技創新管理 280 圖圖 8 3 3 跨國企業評量海外研發據點的六項主要構面跨國企業評量海外研發據點的六項主要構面 建構全球研發網絡的關鍵成功因素建構全球研發網絡的關鍵成功因素 全球營運的跨國企業經理人都知道 全球研發網絡需要在企業的經營策略指導下 運作 給予海外研發據點明確的功能定位 選擇在最適地點 延攬最適人才主持研發 據點 並能有效整合海外研發據點 許多成功的企業還能運用海外研發據點 做為推 動全球性策略聯盟與合作研究的策略性資源 依據一些成功企業經驗與作法 可以將 建構全球研發網絡的關鍵成功因素歸納為以下五項 一 成立全球研發網絡的指導委員會一 成立全球研發網絡的指導委員會 由高階經理人與研發主管組成指導委員會 參與成員人數大約為五到八名 他們 都具有豐富的專業技術背景 部份為資深科學家以及研發部門主管 指導委員會的主 要任務在研擬全球化研發策略 並將之整合於企業經營策略之中 這個委員會直接向 CEO 報告 他們具有資源調配權力 並且也督導重大全球性研發專案的執行 幾乎所 有成功的公司都設置有類似的指導委員會 委員會成員大都在技術專業具有崇高地位 與影響力 而且委員會對於研發資源調配與策略規畫具有很大的決策權力 二 慎選研發據點的位置二 慎選研發據點的位置 負有 強化母公司研發基地的能力 任務的海外研發據點 最好設置於相關產業 科學與技術創新活動最旺盛的地區 以便大量獲取最新知識 並可延攬一流的研究人 員 海外研發據點研究人員需要蒐集 分析 預測有關新技術發展與下世代產品發展 趨勢 以提供母公司做為技術策略規畫的重要依據 為便利技術資訊的蒐集 海外研發據點一定要鄰近於專業社群互動最密集的地區 或技術資訊流通最便捷的地區 但如果大學 實驗室等重要知識源分散各地 海外研 發據點可能設置於主要科技城市 但再設數個分支機構於上述知識源附近 或以委託 研究方式與這些學術研究機構建立合作聯盟關係 例如史丹佛大學校園內 就有許多 企業設置的研究室 或在企業資金支援下成立的實驗室 反之 移轉母公司研發成果 的海外研發據點最好設置於鄰近製造工廠或主要 市場附近 以便利支援海外據點的各項技術上的需求 由於產品日愈複雜 許多零件 採購當地化 因此新產品試製 Pilot Run 經常就由海外製造工廠直接負責 而引發對於 產研互動的大量需求 海外研發據點可以發揮母公司技術代理人的角色 同時也扮演 海外據點的研發部門功能 隨著海外研發據點規模與能力的增加 也將逐漸從事部份 新產品開發的工作 或開發針對當地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三 遴選最適當的研發據點領導人三 遴選最適當的研發據點領導人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 281 對於一個新設立的海外研發據點 該據點領導人的適任性 對於能否充分發揮研 發據點應有的功能角色 將帶來至為關鍵的影響 海外研發據點的設立就好比創業一 般 創業者的專業程度 企圖心與願景 領導管理與溝通能力 將決定新事業是否可 能有成功的機會 基於 強化母公司研發基地能力 而設立的海外研發據點 初始領導人最好是在 海外當地具有聲望與影響力的科學家 以便利研發據點與當地科技界儘速建立緊密關 係 如果研發據點無法成為當地科技社群體成員之一 那麼取得新知識的效率必然會 受到嚴重影響 至於基於 移轉母公司研發成果 目的而設立的海外研發據點 領導人最好是母 公司內部深受敬重的專業經理人 由於這位經理人與母公司關係深厚 熟知母公司文 化與管理程序 能夠獲得內部支援 比較容易移轉母公司的研發成果 甚至建立兩地 研究人員交流的合作網絡 無論是基於何種目的所設立的研發據點 初創期領導人大都需要具備以下四項能 力條件 在專業技術領域受到敬重 豐富經驗的經理人 有能力將研發據點整合入企業 現有研發網路中 對於技術發展趨勢與企業的技術策略有清楚的瞭解 在許多失敗的 案例中 我們都可發覺其中一項主要原因是因為其領導人未具備上述四項條件 一家知名的美國電子公司決定在英國設立研發據點 但遴選的研發領導人雖然是 一位科學家 但未曾具有管理經驗 導致研究據點內部管理混亂 研發目標始終不明 確 與母公司基地的聯繫亦不佳 傳遞回母公司的許多創新技術 都未能受到重用 後來母公司改派一位在研究基地任職專案主管的經理人擔任英國據點的負責人 並聘 請數位在英國當地科技界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擔任顧問 很快的這個研究據點的績效 就獲得改善 許多重要的新產品開發專案在英國研發據點與美國母公司研究基地之間 迅速的展開 海外研發據點的領導人必須要對於兩地文化與科技環境有深刻瞭解 方能推動兩 地的科技交流與研發整合 夏普公司 Sharp 設在英國的研發據點為打入市場 延聘 一位曾任職英國駐日本大使館科技參事職務的科學家為研發據點負責人 由於對於日 本文化知之甚詳 又能打入英國當地科技社群體 因此該研發據點表現極為傑出 使 得英國很快成為夏普公司在歐洲的主要營運據點 四 決定海外研發據點的最適規模四 決定海外研發據點的最適規模 海外研發據點如果規模太小 一般難在當地產生影響力 也不利於人才延攬與技 術能力累積 不過如果擴張太快 往往也會帶來許多負面效果 究竟海外研發據點仍 然是母公司研究基地的外部延伸觸角 如果規模太大 反客為主 反而不利於企業全 球研發網絡的整合 如果海外市場很大 企業可以採取分散研發據點 或分別設立不 同專長的研發據點 科技創新管理 282 例如 英代爾公司在中國大陸設置五個研發據點 包括兩個實驗室 一個研究中 心 以及無線技術與網路交換架構等兩個開發中心 這五個研究據點設置在上海與北 京兩地 並整合於 中國實驗室 的研發網絡中 做為英代爾在全球 45 個研究據點的 成員 因應中國資訊產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研發據點的角色也由早期的支援製造 升 級為應用研究與產品開發雙功能 與英代爾美國總部以及以色列實驗室同列重要研發 據點的地位 英代爾主管研發的高層主管表示 未來隨著中國市場的成長與新需求的大量出現 英代爾還會在中國陸續增加新的研究據點 包括與大學 研究機構合作的實驗室 從 事重要科技領域先進技術的研發 以強化英代爾在美國總部的研究能力 由於中國手 機使用人數已經超過美國 網路使用人口也在大幅成長 因此設在北京的中國研究中 心目前不以商品化為研究導向 轉而研究未來 3 至 7 年無線通訊與網際網路人機介面 的新技術 英代爾在中國的例子 除了強調海外研發據點的功能角色需要因應環境變 化而有彈性發展 而且也顯示海外研發據點設置對於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將扮演關鍵 性的角色 五 有效五 有效整合海外研發據點整合海外研發據點 一家英國知名藥廠在波士頓建立生物科技研發據點 延攬一位在美國大學任教多 年的知名生化教授來主持實驗室 該負責人十分堅持獨立研究的原則 要求對於實驗 室研究主題的選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該公司基於對人才的尊重 放任實驗室自主發 展 雖然實驗室在科學研究上有傑出的成就 並在美國東岸學術社群中擁有很高的聲 譽 但對於母公司進行中的新藥開發計畫卻幾乎完全沒有幫助 實驗室成立數年之後 兩地研發活動仍然無法整合 最後母公司決定縮減波士頓研究據點的支出 一個擁有 傑出表現的海外實驗室 因為無法有效整合於企業全球研發網絡之中 而被視為失敗 的個案 也是令人相當遺憾 有時母公司研發基地創新活動經常承受許多內部既定路線的包袱影響 反而海外 研發據點比較容易進行大幅度的創新 克服官僚組織對於重大創新的阻礙 例如 佳 能設在英國的實驗室開發出一型突破傳統的喇叭產品 而佳能本部資深研究人員承認 雖然這款創新型喇叭的技術早已存在於母公司內部 但這種偏離傳統的創新設計 在 日本本部是不可能為生產部門主管所接受 所以母公司研發基地主管為避免衝突 根 本不會想要進行這樣的創新 當企業在設置許多研發據點之後 如何有效整合全球研發活動 規畫全球研發策 略 建構有效的全球性研發網絡 就顯得有相當程度的必要性 一項針對 32 家在海外 設置有研發據點的跨國企業所進行的研究發現 11 成功的公司大都能有效整合全球研 發據點 形成知識與技術迅速流通的網絡 並將全球研發網絡納入整體經營策略規畫 的一個重要環節 12 11 高科技產業管理 天下文化出版 2001 年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 283 12 Tidd J J Bessant and K Pavitt Managing Innovation John wiley Sons Ltd 2001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 285 8 48 4 案例 跨國企業如何建構全球研發據點案例 跨國企業如何建構全球研發據點 全錄全錄 Xerox 在法國建立科研型研發中心在法國建立科研型研發中心 1986 年全錄曾在英國劍橋設立研究據點 目的是為引進歐陸地區先進研究知識回 美國母公司 一位全錄高層主管說 吸收歐洲卓越科研機構的第一手研究成果 將 有助於維持全錄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全球領導地位 雖然劍橋研究據點的績效成果卓著 但全錄也發現英國與歐陸其他國家存在明顯的文化差距 再加上語言差異 英國與歐 洲大陸基本上屬於兩個不同的研發社群 因此全錄決定不再擴張英國的研究據點 而 計畫在歐陸再另設其他研究據點 全錄總裁參與在這項研發據點的規劃專案 他與資深科學家 研發經理人一起探 討研發據點的設置地點 領導人 規模大小 以及設置使命 全錄高層主管一致認為 1 研發據點必須鄰近知名大學與重要研究機構 以便利聯繫當地的主要科研社群 2 領導人必須是當地受人敬重的科學家 能吸引具有高度潛力的科學新秀加入團隊 並 且能與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建立良好合作關係 3 研發據點必須要在歐洲大陸的研發社 群體中產生領導性影響 因此需要具有相當規模數量的研究人員 4 研發據點也必須 要能納入全錄的全球研發網絡 並一定程度承襲全錄的文化與價值觀 經過許多方案的選擇與評估之後 全錄終於決定將研究據點設置於法國的 Grenoble 延攬一位當地知名科學家為負責人 並將初期發展規模設定為 40 位研究員 為迅速整合該研究據點於全球研發網絡之中 全錄要求該研發據點與設在加州帕拉歐 圖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進行非常頻繁的互訪與短期借調 為儘速融入當地研發社群體 Grenoble 實驗室也舉辦了一系列活動計畫 並獲得廣泛的肯定 禮來製藥禮來製藥 Eli Lilly 在日本建立應用型研發中心在日本建立應用型研發中心 1989 年禮來製藥公司決定在東亞設立研發據點 目的是為快速移轉母公司研發成 果 以因應進軍亞洲市場的需求 這個新研發據點將需要支援亞洲的製造據點 執行 臨床測試及藥品核准手續 並且配合當地藥品行銷所需要的技術支援 禮來的高層主 管認為 研發據點選擇必須考量市場需求 以及鄰近公司現有的機構 同時實驗室創 始主管 最好來自母公司研發部門 並且對於當地市場亦有相當瞭解 禮來總部初步考量將研發據點設置於新加坡 原因除了鄰近在馬來西亞的生產據 點 同時東南亞市場未來也將具有潛力 但公司最後決定將東亞研發據點設置於日本 神戶 原因是 1 日本是禮來在亞洲最大的市場 2 禮來在日本的營運總部設置於 神戶 新藥上市審查也都在神戶當地進行 3 神戶擁有日本一流的醫藥生物科技相關 科技創新管理 286 的研究機構 有利於禮來與日本醫藥界社群體的溝通 禮來自母公司研究基地派遣一名資深研發經理人擔任神戶研究據點的負責人 這 位負責人過去曾支援海外行銷業務 對於禮來的整體營運策略與全球研發網絡十分明 瞭 研發據點運作之初 借調許多其他研發據點的研究員至神戶 借調期間為兩年 神戶的研究人員也短暫的輪調至其他研發據點 目的是為增進彼此瞭解 以利於日後 的溝通合作 因此神戶研發據點在啟動後的兩年內 就能夠完全發揮移轉母公司研發 成果 支援東亞新藥市場開發的功能 並且成為禮來全球研發網絡中非常活躍的一員 IBM 建構全球研發網絡建構全球研發網絡 IBM 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資訊科技研究網絡 它比競爭者擁有更多的突破性創 新成果 目前在通訊晶片設計 生物資訊 以及銅 矽鍺晶片等新興技術領域 仍然 扮演領先創新的角色 2001 年的研究預算大約在 55 億美金 其中 65 來自於公司的 自有資金 其餘 35 來自於合作伙伴與政府等的外部研究資源 不過對外技術授權方 面的收益也高達 19 億美元 IBM 全球研發網分佈如圖 8 4 1 在美國東岸的華森 西岸的阿莫頓 南部的奧斯 汀 以及瑞士蘇黎世 以色列海法 中國北京 印度新德里 日本東京等六個國家擁 有八個主要的研究中心 聘僱超過三千四百位高素質研究人員 IBM 全球各研發中心 均具有自主創新的地位 每個中心由一位研究事業部副總裁負責領導 並依總公司的 研發政策 分別在服務應用與解決方案 電腦系統與軟體 電信技術 儲存技術 系 統技術與材料科學等五大策略性研發領域 形成分工與合作的研究網絡 圖圖 8 4 1 IBM 全球研發網分布全球研發網分布 以下我們以 IBM 中國研究中心與跨國性 Linux 實驗室等兩個例子 來說明 IBM 全 球研發活動的策略思惟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 287 一 一 IBM 中國研究中心中國研究中心 IBM 中國研究中心 的三大目標領域分別為 一 關於融合中國語言文化與 資訊技術方面的研究 二 關於資訊技術如何在中國普及的研究 三 關於改善 企業流程技術與解決方案的研究 近年來的主要研究項目包括 語音辨識技術 speech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language processing 人機介面 man machine interface 行動運算 mobile computing 普及運算 pervasive computing 電子商務 e business technologies solutions 多媒體 multimedia 等 語音辨識技術 一向被 IBM 當局視為 21 世紀的重大關鍵技術 也是 中國研 究中心 的一個重點研究項目 這顯示 IBM 希望 中國研究中心 不但能擔負大中華 地區市場發展與應用研究的功能 同時也要扮演前瞻性重點科技研發的創新角色 中 國研究中心 也十分重視中國現有的基礎研究成果 以及如何利用大學豐沛的研究人 力 因此特別設有 大學合作部 藉以強化與大學 基礎研究機構間的互動關係 目 前已經與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等校建立實質的合作關係 1314 二 跨國性二 跨國性 Linux 實驗室實驗室 由於 Linux 操作平台以價格低廉及開放原始程式碼的特性 已經吸引大量商業電 腦用戶 並儼然成為能夠與微軟對抗的另一個作業系統標準 因此 IBM 也加入此一 平台競爭 除了在美國與惠普合作發展 Linux 作業平台 也計劃在世界各地推動 Linux 平台的應用研發 以圖成為引領 Linux 平台標準發展的領導廠商 根據計劃 IBM 在日本 南韓 台灣 印度 澳洲 以及中國的上海與北京等地 分別成立 Linux 實驗室 並與這一地區的軟硬體供應商組成聯盟 為相關技術訂立標 準 例如 IBM 在中國市場 就與中國紅旗公司組成共推 Linux 平台的緊密合作陣線 IBM 也將運用八大研究中心與各地區公司旗下的 Linux 顧問 軟硬體專家及研究人員 來支援聯盟中有關技術與產品的發展 這種跨國性的 Linux 實驗室主要扮演資訊型研 究中心的功能 專注在推動聯盟合作與共訂標準 並運用 IBM 全球研發網的龐大支援 力量 促成 IBM 在 Linux 平台標準的主導地位 三 三 IBM 全球研發活動的策略思惟全球研發活動的策略思惟 由圖 8 3 4 可以看出 IBM 全球研發網的八大研究中心橫跨全球 除了從事策略性 核心領域的科技研究外 運用全球研發資源與進佔各主要區域市場 也是全球佈局的 主要考量 以中國研究中心為例 IBM 設立研發中心的目的不但是為了利用當地研發人才與 13 High Tech in China Is it a threat to Silicon Valley Business Weeks Oct 28 2002 pp 54 66 科技創新管理 288 研發資源 更重要的是要利用這個中心的力量來整合區域性之產品開發 製造 與行 銷業務 進而強化 IBM 在大中華市場的領導地位 中國研發中心充分利用母公司研發 基地的關鍵性技術 15 不但為 IBM 從事網路與語音辨識的策略性研究外 更配合亞太 區域總部發展 開發能符合大中華市場客戶需求的有效解決方案以及相關的資訊服務 產品 基本上 IBM 中國研究中心是一種結合應用型與區域型研究中心的功能 是 IBM 母公司研究基地在大中華市場的延伸據點 至於跨國性 Linux 實驗室的設置 則顯示 IBM 全球研發網在八大研發中心架構下 為了特定的策略目的 可以在全球各地與客戶 供應商 伙伴廠商 彈性的從事合作 研究與市場發展 而在各地所設置 Linux 實驗室 就是為促成 Linux 平台的標準規格 並進而達成 IBM 在這新作業系統主導地位的策略目的 顯然 IBM 全球研發網佈局除了 考量需求 技術 效率等因素外 同時也是 IBM 在全球競爭中可以彈性運用的策略性 資源 Nokia 的全球研發網運作與的全球研發網運作與策略聯盟功能策略聯盟功能 Nokia 是一家非常重視研發創新的無線行動網路公司 在全球五萬五千多位員工中 約有三分之一是從事與研發相關的工作 不過 Nokia 的研發工作並非只是集中在芬蘭 研發總部 而是散佈在各部門與全球各地 而且研發活動的內容還包括商品化與市場 開發 由於芬蘭是一個人力資源規模相對有限的北歐小國 Nok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