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_第1页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_第2页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_第3页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_第4页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 2016 08 31 孙机 本文节选自 本文节选自 从历史中醒来从历史中醒来 生活 生活 读书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新知三联书店 20162016 年年 8 8 月出版 作者 月出版 作者 孙机 文物学家 考古学家 孙机 文物学家 考古学家 孙机在 从历史中醒来 一书中叙谈古代文物 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年古物 讲 述古代社会生活 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大众 作者在文物研究 鉴定方面造诣深湛 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 一器一物 揭示 起源与演变 既有宏观的鸟瞰 更有细节的发明 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 饮食 武备 科 技 佛教艺术 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 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 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 书中用到的数百幅线图 皆出自作者手绘 严整精 细 画面生动 图文相辅 涉笔成趣 一 粗放式饮茶法到精细式饮茶法一 粗放式饮茶法到精细式饮茶法 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的茶 原产于中国 但茶在成为日常饮料之前 还有一个主要 供药用的阶段 因此 茶的见于记载和饮茶风习的出现不是一回事 目前只能根据汉 王 褒 僮约 前 59 年 中 烹荼 茶 尽具 武阳买荼 茶 等明确的史料 认为 中国饮茶的兴起始于西汉中国饮茶的兴起始于西汉 从汉代到南北朝 饮茶之风在西蜀和江南一带逐渐流行 但原先的饮茶方式很不讲究原先的饮茶方式很不讲究 据 尔雅 晋 郭璞注等处记载 起初煮茶与煮菜汤相近 然而就在晋代 一种较精细的 饮法开始出现 和这种情况相适应 饮食器中便逐渐分化出专用的茶具 中国最早的茶具 约出现于东晋 南朝 南北朝时饮茶虽在南朝流行 北朝地区却不好此道 喜欢饮茶的南朝人士在北魏首都 洛阳遭到嘲笑的情况 于 洛阳伽蓝记 一书中有生动的记述 此风广被全中国 应是盛此风广被全中国 应是盛 唐时的事唐时的事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陆羽和他的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陆羽和他的 茶经茶经 茶经 定稿成书大约在 764 年以后不久 这正是饮茶之风开始兴盛的时候 陆羽是得风气之先的开创性的人物 茶经 三卷十门 详细论述了茶的生产 加工 煎煮 饮用 器具及有关的典故传说等 由于此书对茶事的 记载内容既丰富 条理又明晰 从而把饮茶活动推向高潮从而把饮茶活动推向高潮 关于陆羽是茶神的记载 又见于唐 赵璘 因话录 北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 新唐书 陆羽传 北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 南宋 韩淲 涧泉日记 南宋 费 衮 梁溪漫志 等书 这些书上还说卖茶的人将瓷作的陆羽即茶神像供在茶灶旁 生意好 的时候用茶祭祀 生意不好就用热开水浇头 这种瓷像的制作前后延续了三个多世纪 数 量不会太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上世纪 50 年代在河北唐县出土的一套白釉瓷器 包括风 炉 茶 茶瓶 茶臼 渣斗和一件瓷人像 此像上身着交领衣 下身着裳 戴高冠 双手 展卷 盘腿趺坐 仪态端庄 其装束姿容不类常人 但也并不是佛教或道教造像 根据它 和多种茶具伴出的情况判断 应即上述茶神 下图 这是迄今为止所能确认之唯一的 虽然不尽是写实的陆羽像 图 茶神陆羽瓷像 陆羽在茶史上曾起到巨大的作用 但也必须看到 他是处在粗放式饮茶法的末期 正 规的精细式饮茶法这时刚刚起步 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完善的境地 至晚唐时 又兴起了一种在茶瓶中煮水 置茶末于茶盏 再持瓶向盏中注沸水冲茶的 点茶法点茶法 由于这种做法更能发挥末茶的优点 故成为宋 元时饮茶的主要方式宋 元时饮茶的主要方式 随着点茶法的普及 茶末愈来愈细 被誉为 黄金粉 和 茶经 所称如细米者已 大不相同 茶饼的制作也日益精工 太平御览 卷八六七引 广雅 说 荆 巴间采茶作饼成 以米膏出之 虽然 这段话是否出自魏 张揖 广雅 尚有疑问 但总反映出早期制茶饼时和过 米膏 南 宋 陆游 入蜀记 卷一说 建茶旧杂以米粉 复更以薯蓣 南宋 陈元靓 事林广 记 别集 卷七说 蒙顶新茶 是用 细嫩白茶 枸杞英 绿豆 米 一起 焙干碾罗合细 而成 元 忽思慧 饮膳正要 诸般汤煎 中说 宫廷中有 香茶 是以白茶 龙脑 百药煎 麝香按一定比例 同研细 用香粳米熬成粥 和成剂 印作饼 茶饼里淀粉的含量到底有多大 目前尚未确知 但用加入淀粉的茶饼碾末冲点的茶 肯 定是乳浊状的 同时由于羼有香料 所以味道甘芳 也就是说 汉六朝之茶基本上是辣汤也就是说 汉六朝之茶基本上是辣汤 型的 唐宋之茶基本上是甘乳型的型的 唐宋之茶基本上是甘乳型的 茶饼的制作既然如此考究 烹点技术自然也精益求精 宋代出现了两种斗茶法宋代出现了两种斗茶法 其中 一种着重击拂的效果 即晁补之诗所称 争新斗试夸击拂争新斗试夸击拂 是从其物理性状上作比较 另一种则着重品尝茶味 即范仲淹诗所称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味兮轻醍醐 是从其生化成分上作比较 图 南宋吉州窑剪纸纹瓷茶盏 图 南宋建阳窑兔毫纹瓷茶盏 不制饼的叶茶 即所谓散茶 从茶史上说 是始终存在着的 但到了元代 散茶转盛 元 王祯 农书 卷一 说茶有三种 一是茗茶 即叶茶 二是末茶 但又说 南方虽 产茶 而识此法者甚少 三是蜡茶 指用香膏油润饰的高级茶饼 但 此品惟充贡献 民间罕见之 不过元代人喝茗茶即叶茶时 尚予以煎煮 饮膳正要 卷二说 清茶 先用水滚过 滤净 下茶芽 少时煎成 故与明代的撮泡法仍然不同 撮泡法在明代的兴起 使茶味和茶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同时 社会上不同的阶 层对待饮茶的观念也产生不同的趋向 可以说 明代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茶文化明代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茶文化 1 1 茶寮文化 茶寮文化 考槃余事 中说 茶寮 构一斗室 相傍书斋 内置茶具 教一童子专主茶设 以供 长日清谈 寒宵兀坐 幽人首务 不可少废者 明 陆树声所撰茶书就叫 茶寮记 所以明代走向精致化的茶艺 可以称为茶寮文化 2 2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市井小民进不了文士的茶寮 他们多半下茶馆 宋代的汴梁和临安都有不少茶坊 它们往 往还兼营酒饭 说唱等 单纯卖茶的茶馆到明代才发达起来 儒林外史 第二四回说 南京 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 茶社有一千余处 有些茶馆泡茶的质量也很高 明 张岱 陶庵梦忆 说 崇祯癸酉 有好事者开茶馆 泉实玉带 茶实兰雪 汤以旋煮 无老 汤 器以时涤 无秽器 众多茶馆成为平民休闲的去处 特别是由于撮泡法简单易行 所以坐茶馆是一种低消费的散心之举 清代广州有许多茶馆叫 二厘馆 即每客的茶资 仅银二厘而已 在茶馆中洋溢着的是轻松的气氛 这里一般并不进行群体性的活动 二 二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 由于汉字的组合比较自由 中国古文献中出现过 茶道 这个词组 比如与陆羽同时 代的皎然 他写的 饮茶歌 中就有 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之句 封氏 闻见记 在叙述了陆羽和常伯熊提倡饮茶之后说 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明代陈继儒在 白石樵真稿 中说 当时茶的蒸 采 烹 洗 悉与古法不同 但有 些人 犹持陆鸿渐之 经 蔡君谟之 录 而祖之 以为茶道在是 这些些 茶道茶道 的的 含义相当于茶事或茶艺 有别于日本所称含义相当于茶事或茶艺 有别于日本所称 茶道茶道 日本和中国不同 日本原先不产茶 茶是从中国传去的 所以日本没有中国起初把茶 叫作荼 视为普通树叶子的那段历史 在平安时代 茶虽已传入日本 但只在大内辟有茶 园 且归典药寮管理 与一般民众没有关系 12 世纪时 两度入宋求法的荣西法师荣西法师带回茶 种 开始在日本推广饮茶 不过荣西的着眼点是看重茶的医疗保健作用 荣西之后 饮茶在日本逐渐兴盛 起初在禅院中流行 后来日本的公家和武家都欣赏饮茶 之趣 在日本兴起了举办茶会的风气 到了室町幕府的八代将军足利义政 1449 1473 年 时 命村田珠光村田珠光 1423 1502 年 为主持茶会的上座茶人 他把寺院茶礼 民间的 茶寄 合 和贵族书院的台子茶相结合 并注入禅的精神 排除一切豪华陈设 形成了朴素的草 庵茶风 日文中的 茶道 一词 就是由他开始使用的 在此之前只称为 茶汤 而已 到了 16 世纪中叶 千利休千利休 1522 1592 年 将草庵茶进一步庶民化 使之更加普及 他把珠光提出的茶道之四谛 谨敬清寂 改为 和敬清寂 即将带有严肃意味的 谨 改为冲淡平夷的 和 但他又强调 敬 敬体现在茶道的礼法上 这是日本封建等级 制度下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一次茶会大约用四小时 据统计 一位主人和三位客人在此期 间共行礼二百一十三人次 还要依场合之不同分真 行 草三种形式 如果行礼的次数过 多 动作过谦 也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真可谓繁琐已极 但茶道并不仅以演习一套繁文缛节为满足 从 茶禅一味 的观点出发 它有自己对 美的特殊追求 茶道之美崇尚枯高幽玄 无心无碍 对世俗美采取否定的态度 图 朝鲜李朝时代的荞麦茶碗 图 日本桃山时代织部窑马盥型茶碗 用中国的眼光看起来 日本茶道中还有不少难以理解之处 比如进行茶事活动之规范化的 草庵茶室 其门户 躙口 的高 宽均为 70 厘米许 客人须匍匐爬行才能进去 如此待客 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而日本茶人却认为 茶室是一处超脱凡俗的清净世界 必须用这样 一道窄门把它和尘寰隔开 可是尽管如此 这种美仍然不能不寄托在世俗的平凡物件上 甚至在进入清净的茶室的客人中 也还要根据其社会地位区分出正客 次客和末客来 更 不要说那些不胜其烦的礼节了 所以 茶道标榜的和敬清寂本身就包含着难以解脱的矛盾 而这样的一种矛盾统一体当然不能只被看成是一种饮食文化 一种生活艺术或一种礼仪性 的社交活动 它只能像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茶道的冈仓天心在 茶书 1906 年 中 所说 茶道 是一种审美主义的宗教 是超越饮用形式理想化以上的东西 即 它是 关于人生的一种宗教 茶室是人生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在那里 疲倦了的征人相会在 一起 共饮艺术鉴赏之泉 茶事是以茶 花 画等为情节的即兴剧 这种走向超现世境这种走向超现世境 界的茶道是日本所特有的 与中国的茶文化存在着质的区别界的茶道是日本所特有的 与中国的茶文化存在着质的区别 日本茶道中饮用末茶 原是从南宋饮末茶的做法中学来的 但中国的饮茶法自元以后 有了很大的变化 茶道却一直沿用那在中国已趋绝迹的末茶 因而无法与中国茶事的新发 展相接续 日本生产不出像中国宋代那样的高质量的茶饼 却又要保持饮末茶的成规 乃 将茶叶直接粉碎为茶末 其色绿 其味苦涩 特别是点出的浓茶 几乎难以下咽 日本人 也觉得如果空腹饮这种浓茶恐损伤胃黏膜 所以要先吃 茶怀石 一顿茶食 包括拌凉 菜 炖菜 烤鱼 酒 米饭和大酱汤 垫补之后才饮 虽然这和荣西所说 茶是味之上首 也 苦味是诸味上首也 相合 但和中国六朝以前的咸汤型茶 唐宋的甘乳型茶 明清的 清茶型茶均绝不相同 同时日本点茶时多不用汤瓶而从茶釜中舀取 与宋代之烹点手法相 较 也使人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 中国没有日本的那种茶道 因为两国的历史背景 社会风气均不同 对茶的认知亦有中国没有日本的那种茶道 因为两国的历史背景 社会风气均不同 对茶的认知亦有 别 本无足怪别 本无足怪 如楚天在 百科知识 上撰文介绍中日茶文化时曾说 中日茶文化的主 要区别 在于其中的 道 中国无 日本有 茶道是日本茶汤之道的俗称 日本饮 茶之风已兴起七百多年 才由村田珠光从中悟出 道 来 至千利休时 日本茶道的体系 始告完成 经过千余年的历史积淀 茶道深深融入日本民族精神 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形 态 它在交友恳亲的茶会上 形成以主人的茶事做法和客人的茶器鉴赏 及主客心领神会 为环节的一整套繁缛复杂的礼仪 既细腻典雅 又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