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判定标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判定标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判定标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判定标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判定标准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判定标准编制说明一、 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9年第2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内市监标准字2019300号)。2. 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3. 起草人:马燕芬、宋利文、宝华、羿静、张春华、凤英。二、 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奶牛养殖业高度重视。随着科学饲喂水平的提高,我国奶牛产奶量逐步提高,但同时也提高了围产后期营养代谢病的发病率。尤其是一些规模化奶牛场,由于养殖户过分追求产奶量,忽视了奶牛群的科学饲养管理、以及分群不当等,直接提高了围产后期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奶牛亚临床酮病和临床酮病是泌乳奶牛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生的一种代谢病,特征是酮尿症、酮血症、乳酮和低血糖症,采食量下降,昏睡或兴奋,产奶量下降,偶尔发生运动失调。发病率最高的是舍饲奶牛,多发于产后5周内。国外牛场临床型酮病发病率为3.3%-7.4%,其中经产奶牛酮病发病率为4%-29%;而亚临床酮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营养不良导致的高达34%。国内高产牛群中,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最高,占产后母牛的10%-30%。患有亚临床酮病的奶牛会导致产奶量下降、血酮体和乳酮体水平增高、体重减轻、乳质量下降、生殖系统发病率增高等。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生与两种不合理的饲养条件有关。一种是奶牛围产前期出现的过度肥胖,摄食高蛋白和脂肪饲料及低碳水化合物饲料,使泌乳早期营养不平衡,优先动员肝糖原,随后动员体脂肪和蛋白而产生大量酮体;另一种是奶牛围产前期存在高度营养不良,在妊娠后期阶段,能量摄入不足,大量动员体贮备,导致血糖浓度下降所致。目前亚临床酮病并没有引起奶牛场养殖人员的高度重视,对此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判定标准,且生产中总是将亚临床酮病和临床酮病混为一谈,只有在奶牛产生严重的临床型酮病后才加以治疗,这严重影响了奶牛场的生产效益和奶牛的健康状况。因此,制定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的判定标准非常必要,为实现该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可能,同时对于提高奶牛福利、提高奶牛场经济效益、降低使用抗生素治疗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该标准的建立适用于产后1-5周内的奶牛,生产上易于操作、测定程序简单。在全区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标准涉及的内容属于自治区经济或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通过该标准的建立,可批量和快速检测大型奶牛场亚临床酮病奶牛的发病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泌乳前期奶牛的日粮配方,提高奶牛场经济效益。三、 主要起草过程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的奶业科技创新团队工作人员,通过测定围产后期患有原发性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血液、乳液指标和生产性能,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及标准,最终制定出“围产后期奶牛原发性亚临床酮病判定标准”。在前期技术资料收集、调研、验证试验和经验总结基础上,标准起草小组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写要求,对标准草案进行编写、修改和完善,于2019年11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提出和申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为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各参加人员主要工作如下:主要参加单位成员主要工作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马燕芬负责方案确定,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的收集、编制验证试验方案、试验验证,负责标准起草和说明编写工作宋利文参与方案确定,验证试验等宝华参与方案确定,验证试验等凤英参与方案确定,验证试验等羿静组织和协调、参与方案确定等工作四、 标准编制原则和依据(一) 标准编制原则本标准格式、结构和编写规则严格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二) 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本标准是在内蒙古农牧业青年创新基金“酮病对围产期奶牛氧化还原平衡和免疫平衡的影响研究”(2018QNJJM08,2018/1-2020/12)和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创新基金“氧化应激诱导的奶牛酮病的功能性产品开发及应用”(2019CXJJM06,2019/1-2021/12)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主要依据以下技术成果:1、围产期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液代谢参数围产期对照组和亚临床酮病(SCK)组奶牛血液代谢参数详见表1。从表1数据可知,在产后10 d和20 d时,SCK组奶牛血液中BHBA含量分别极显著(P 0.01)和显著(P 0.05)高于对照组,NEF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GLU含量在产后10 d(P 0.05)和20 d(P 0.01)时则显著和极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SCK组奶牛血液中BHB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P 0.05),但SCK组奶牛产后20 d时BHBA含量仍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后10 d的奶牛(P 0.05)。从以上数据来看,在产后20 d内SCK组奶牛BHBA含量在1.23.0 mM之间,NEFA含量显著高于0.4 mM,葡萄糖含量则显著低于3.5 mM,说明奶牛在产后20 d内一直处于严重的能量负平衡状态,导致机体产生了严重的亚临床酮病。此外,我们测定了血液中生化指标,以此判定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肝脏代谢情况。从表1数据可知,在产后10 d和20 d时,SCK组奶牛血液中AST、CHOL含量分别极显著(P 0.01)和显著(P 0.05)高于对照组,ALT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ALB和TG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而SCK组奶牛血液中GGT含量仅在产后20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之后随着泌乳时间的增加,SCK组奶牛血液中AST、ALB、CHOL和TG含量均呈下降趋势(P 0.05),但SCK组奶牛产后20 d时AST、ALT、ALB、CHOL和TG含量仍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后10 d的奶牛(P 0.05)。说明SCK组奶牛肝脏功能在逐渐修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后10 d的奶牛(P 0.05)。以上数据进一步说明部分奶牛在围产后期由于较高的产奶量和较低的干物质采食量,导致机体产生了能量负平衡,进而导致机体产生了亚临床酮病,在围产期3周后机体自身仍不能进行自我修复,严重的有可能会导致临床酮病的发生,降低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严重者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表1 对照组和亚临床酮病组奶牛产后10 d和20 d血液代谢参数 +10 d +20 dCON (n= 10 )SCK(n= 10)SEMCON (n= 10 )SCK(n= 10)SEMP-value-羟丁酸 BHBA/mM0.78d2.84a0.160.84d2.16b0.18.01非酯化脂酸 NEFA/mM0.35b0.86a0.050.31b0.78a0.05.05葡萄糖 GLU/mM3.58b2.96c0.494.35a3.22c0.53.01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U/L)103.64c156.47a11.6998.98c124.37b14.16.01丙氨酸转氨酶 ALT/(U/L)28.25b36.12a3.5626.45b34.70a3.180.05-谷氨酰转移酶 GGT/(U/L)37.70a40.48a6.9429.38b37.94a4.860.01白蛋白 ALB/(g/L)52.19c69.82a4.2443.04d62.18b5.67.01胆固醇 Chol/mM4.89c7.47a0.534.54c6.62b0.51.01甘油三酯 TG/mM5.47c7.40a0.374.87d6.69b0.390.05),相邻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间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 2、围产期亚临床酮病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围产期对照组和SCK组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详见表2。从表2中DMI和产奶量数据可知,在产后10 d和20 d时,SCK组奶牛产奶量显著(P 0.05)和极显著(P 0.01)低于对照组奶牛,DMI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奶牛(P 0.05),而SCC则显著(P 0.05)和极显著(P 0.01)高于对照组奶牛;且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SCK组奶牛SCC呈上升趋势(P 0.05),但SCK组产后20 d时DMI和产奶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后10 d的奶牛(P 0.05),SCC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后10 d的奶牛(P 0.01)。SCK组奶牛DMI(P = 0.03)和产奶量(P 0.05)。表2 对照组和亚临床酮病组奶牛产后10 d和20 d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含量和体细胞数 +10 d +20 dCON (n= 10 )SCK(n= 10)SEMCON (n= 10 )SCK(n= 10)SEMP value干物质采食量 DMI/(kg/d)21.13a19.48b0.0923.49a20.45b1.360.03产奶量 Milk yield/(kg/d)33.73b30.65c2.5937.65a31.88c2.48.01脂肪 Fat/%4.034.030.084.074.010.060.53蛋白质 Protein/%3.233.250.083.253.250.050.19脂肪/蛋白质 Fat/Protein1.251.240.011.251.230.020.58乳糖 Lactose/%5.155.170.225.105.190.250.29体细胞数 SCC/(104/mL)19.64c38.37b1.2620.11c42.54a1.783.0mmol/L。(DB14/T1361-2017 奶牛酮病诊疗技术规程中为亚临床型酮病1.22.0mmol/L,临床型酮病2.0mmol/L)6.2.5判定标准中:表格中的参考数据不准确。亚临床型酮病1.23.0mmol/L,临床型酮病3.0mmol/L。(DB14/T1361-2017 奶牛酮病诊疗技术规程中为亚临床型酮病1.22.0mmol/L,临床型酮病2.0mmol/L)采纳9前言中本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M/TC19);规范性引用文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