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巩固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1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巩固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1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巩固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1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巩固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1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巩固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32013 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巩固落实 含解析 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巩固落实 含解析 新 人教版必修人教版必修 2 2 一 选择题 2011 年天津文综 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 结合图文材料 回答下题 1 图中所示的 L 湖被污染 学生经过分析确定 污染物主要来自 A 城镇 B 牧区 C 林区 D 矿区 解析 由图可知 L 湖靠近城镇 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污水会影响到 L 湖故 A 正确 矿区 距 L 湖较远且不属于同一水系 影响不到 L 湖 牧区 林区影响较小 故 B C D 三不 正确 答案 A 2011 年浙江文综 十八世纪墨累 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 饲养绵养 现已成为澳大 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 随着农场规模 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 该地 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读下图 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 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 完成 下题 2 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土壤盐碱化 河水流量增多 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湿地萎缩 牧草生长不良 2 A B C D 解析 该盆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河水引用过度造成的 与此不符 故答案 选 A 答案 A 目前我国一般用大气污染系数 大气污染系数 风向频率 平均风速 定量反映风对大气 污染物的影响 读下图 回答 3 4 题 3 关于广州市大气污染系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气污染系数从正东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 B 风速越大 大气污染系数越大 C 大气污染系数与风频大致呈负相关 D 大气污染系数西南偏西方向最小 4 下列改善广州市环境质量的措施不可行的是 A 将污染大气的企业迁至城市西部 B 关闭所有污染大气的企业 C 限制污染气体的排放量 D 鼓励技术指向型企业发展 解析 第 3 题 读图可知 广州市大气污染系数正北方向最大 西南偏西方向最小 第 4 题 关闭所有污染大气的企业的措施不可行 答案 3 D 4 B 2012 年苏州模拟 2009 年 12 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特别强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遵循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 读图 回答 5 6 题 3 5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 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 持续性原则 B 整体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地域性原则 6 全球气候变暖对图示地区的主要影响有 A A 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增强 B 海水淹没沿海低地 C 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减少 D 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解析 第 5 题 从题干中的 共同 二字即可作出正确选择 第 6 题 全球气候变暖 会导致海面上升 淹没沿海的低地 答案 5 C 6 B 2012 年青岛质检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 回答 7 8 题 7 代表水土流失 酸雨危害 森林锐减 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A 甲 乙 丙 丁 B 乙 甲 丙 丁 C 丙 甲 丁 乙 D 丁 丙 乙 甲 解析 从环境问题在我国南方的分布来看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 域 酸雨危害集中在四川盆地 珠三角 长三角及浙江 福建沿海等地 西南地区 横断山区森林锐减 水体污染严重的地区是长三角 太湖流域等地 答案 B 8 影响全球气候变暖 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解析 森林锐减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减少 并使多种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答案 C 2012 年皖南联考 从 京都议定书 到 巴厘岛路线图 再从 哥本哈根会议 到 坎昆协议 某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共同关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9 10 题 9 下列各项中与上述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A 人口问题 B 地震 C 臭氧空洞 D 海平面上升 解析 题干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为全球变暖问题 人口增多 人类活动排放暖性气体可 导致全球变暖 太阳辐射因臭氧空洞致使大气增温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 地震 是地球内力作用与全球变暖无关 答案 B 10 坎昆气候大会的焦点问题集中在 责任共担 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 持续性原则 B 公平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阶段性原则 解析 责任共担 体现的是共同性原则 答案 C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 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 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即又好又快的发展 而 不是片面的发展 不计代价的发展 据此回答 11 13 题 11 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 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 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顺序相对应的是 轮作 间种 生态种养 人口增加 生产以粮为纲 驯养野兽 种植禾谷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高产 A B C D 解析 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的是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 文明时期及后工业化时期 从四种生产方式看应选 D 答案 D 12 下列对 可持续发展 的理解 不正确的是 A 发展 循环经济 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B 为实现 可持续发展 我们人类应建立一种环境伦理意识 C 公平性是指同代人 代际之间 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义务是公平的 D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 社会 生态的协调发展 5 解析 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 代际之间 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 不同国家 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其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义务是不可能公平的 答案 C 13 可持续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下列言论中蕴含可持续思想的是 A 竭泽而渔 焚薮而田 B 盛世滋丁 永不加赋 C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D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解析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体现了保护环境 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合理 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为今后或子孙后代留有发展的余地 答案 C 读 环境 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 完成 14 15 题 14 图中字母 F H 代表的含义是 F 表示资源获取 F 表示产业消费 H 表示废物排放 H 表示产品消费 A B C D 15 E 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 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 B C D 解析 该题图表示了环境 资源和人口的关系 F 为对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加工利 用或再加工利用 因此为经济系统活动中的产业消费 H 为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排放到 环境中的生产与生活废弃物 E 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资源的过程 其易产生的环境问题 为资源枯竭和破坏 以及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 答案 14 B 15 D 二 综合题 16 读下列材料 回答 1 4 题 材料一 图中 M 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 保护性耕作法 的地区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 6 上 N 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 农业部于 2003 年 11 月 6 日发文要求 在我国 75 以上的农村地区要逐步推广 中 国农科院 内蒙古农科院的农业耕作研究成果 保护性耕作法 对耕地实行浅耕或 免耕措施 并在农作物收割时 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 地 或将庄稼茬 子留在田 地 里过冬 材料三 下表中的数据是图中 M 地区已推行 保护性耕作法 而 N 地区没实行时的土 壤 大气在春 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 地区 土壤 水分 土壤 空气 土壤有 机质 大气悬 浮质 大气 水分 M23 5 16 7 3 2 3 4 34 5 N6 3 25 5 0 7 14 6 18 6 1 填出图中两个地形区的名称 M N 这两个地区被誉为 2 保护性耕作法 的主要措施是 3 材料三显示 保护性耕作法 保护了土壤中的 和 使大气中 减少 增加 4 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实施 保护性耕作法 以后 对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 解析 根据经纬度和河流流向可判断该河是黄河 M 是河套平原 N 是宁夏平原 这两 个平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利用黄河水灌溉发展种植业 成为所在省区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 也由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所以易发生土地荒漠化和引水灌溉引起的土壤 盐碱化 由材料二可看出 保护性耕作法 的主要措施是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 秸 秆还田 这样可以保护土壤的水分和有机质 增加肥力 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答案 1 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塞外江南 2 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 秸秆还田 3 水分 有机质 悬浮质 水分 4 土地沙化 荒漠化 因大量引用黄河水灌溉 使黄河流量减少 引水灌溉造成土壤 7 盐碱化 提高了土壤的墒情 增加了土壤肥力 防止表层土壤被风吹走 增加大气降 水几率 17 2012 年日照模拟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玉树所在的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 三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 600 亿立 方米 成为 中华水塔 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 材料二 随着人口 资源 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江源地区保护生态环 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势日益严峻 2004 年 1 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三江源保护区共有 18 个核心区 其中有 10 个在玉树州境内 项目实施 7 年来 玉树州的生态保护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 三江源地区成为 中华水塔 的原因有哪些 2 试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解析 第 1 题 中华水塔 的成因 一是分析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