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1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2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3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4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山东东省省 2 20 01 12 2 级级 高高 二二 历历 史史 课课 时时 学学 案案 班级班级 小组小组 姓名姓名 使用时间使用时间 2013 92013 9 年年 月月 日日 编号编号 2 2 第第 1 页页 编制人编制人 课课 题题 第第 2 2 课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审核人审核人 目标及要求目标及要求 是否达标是否达标 识记识记理解理解应用应用 掌握战国时期儒 墨 道 法掌握战国时期儒 墨 道 法 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5 6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重要意义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重要意义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1 3 学习学习 目标目标 与与 评价评价 设计设计 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 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 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 4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重点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 重点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 预预 习习 学学 案案 问题导引问题导引知知 识识 梳梳 理理 1 1 战国时 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期百家争鸣 形成的历史形成的历史 条件有那些 条件有那些 2 百家争百家争 鸣鸣 所谓 所谓 百家百家 是泛指 意是泛指 意 为数量多 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 主要分为 儒家 道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法家 墨家 名家 阴阳名家 阴阳 家 纵横家 家 纵横家 杂家 农家 杂家 农家 小说家等十小说家等十 家 所谓家 所谓 争鸣争鸣 指当时不同指当时不同 思想流派的思想流派的 学者或思想学者或思想 家针对当时家针对当时 社会上和学社会上和学 术上的术上的 一 百家争鸣的背景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一 百家争鸣的背景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 1 经济上 铁器使用 牛耕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经济上 铁器使用 牛耕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 2 政治上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的局面周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 的社会环境 的社会环境 3 3 阶级关系 阶级关系 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 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 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 题发表见解 题发表见解 4 4 教育方面 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教育方面 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二二 百家争鸣的表现 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 儒家 一 儒家 人人 物物 地位地位思想主张思想主张影响影响 孟孟 子子 战国战国时时 期著名期著名 的思想的思想 家 成家 成 为儒家为儒家 学派的学派的 重要奠重要奠 基人 基人 1 1 仁政学说 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学说 政治思想的核心 提出提出 民贵君轻民贵君轻 的主张 的主张 2 2 人性论 主张 人性论 主张性本善性本善说 道德说 道德 思想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思想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 3 义利观 倡导 义利观 倡导 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 强调舍利取义 强调舍利取义 影响 影响 重义轻利重义轻利 思想 对中华民思想 对中华民 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 大影响 大影响 1 1 唐代以后 唐代以后 孟子孟子 一书一书 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 为为 四书四书 大学大学 中庸中庸 论语论语 孟子孟子 之一 之一 2 2 孟子被称为 孟子被称为 亚圣亚圣 地 地 位仅次于孔子 对传统文化产位仅次于孔子 对传统文化产 生了很大影响 生了很大影响 荀荀 子子 荀况是荀况是 时期儒时期儒 家的另家的另 一重要一重要 代表 代表 1 1 哲学思想 天命论 提出 哲学思想 天命论 提出 天行有常天行有常 和和 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 2 2 道德思想 道德思想 性恶论性恶论 强调 强调 教育教育和环境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和环境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3 3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礼法并施礼法并施 1 1 荀子思想杂取百家 与孔 荀子思想杂取百家 与孔 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2 2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 荀子学说对中国哲集大成者 荀子学说对中国哲 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知知 识识 梳梳 理理问题导引问题导引 阅读延伸阅读延伸 荀子说 荀子说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这就是著名的 君舟民水君舟民水 的观点 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 为后来历代有的观点 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 为后来历代有 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 对封建时代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 对封建时代 治世治世 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理理 解解 二 墨子与墨家 二 墨子与墨家 1 1 历史地位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历史地位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 2 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1 1 兼爱兼爱 非攻非攻 墨子把墨子把 兼爱兼爱 也称为也称为 仁仁 但与儒家的 但与儒家的 仁仁 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儒家的儒家的 仁仁 是以是以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是有为基础的 是有等级等级差别的爱 而墨子主张的差别的爱 而墨子主张的 兼兼 爱爱 则是则是无等级无等级差别的爱 差别的爱 2 2 尚力尚力 节用节用 节葬节葬 3 3 墨家思想的影响 墨家思想代表了 墨家思想的影响 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手工业者利益 被其 特别手工业者利益 被其 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但战国以后 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但战国以后 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三 道家 三 道家 1 1 庄子其人 庄子 名周 战国时期 庄子其人 庄子 名周 战国时期道道家的的主要代表 家的的主要代表 2 2 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1 1 哲学思想 提出了 哲学思想 提出了 齐物齐物 的观点的观点 2 2 人生观 提出了 人生观 提出了 逍遥逍遥 的的 人生态度 含义 具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人生态度 含义 具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 旁观 超然旁观 超然的态度 实现方法 是的态度 实现方法 是 无所恃无所恃 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 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 3 3 天命论 天与人 天命论 天与人 不相胜不相胜 庄子说的庄子说的 天天 是指是指自然自然 人人 是指人为 是指人为 人必须顺从自然 人必须顺从自然 四 法家 四 法家 1 1 韩非其人 战国 韩非其人 战国法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思想的集大成者 2 2 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1 1 法 术 势相结合 建立一个 法 术 势相结合 建立一个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的中央集权国家 2 2 反对儒家 反对儒家 是古非今是古非今 的历史观 主张变法革新 的历史观 主张变法革新 3 3 主张以法治国 主张以法治国 3 3 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 1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政治体制的需要 2 2 在西汉以后的 在西汉以后的 10001000 多年中 这种思想与多年中 这种思想与儒家儒家思想互为表里 成为中国古思想互为表里 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即 即 外儒内法外儒内法 五 兵家 五 兵家 1 1 孙膑其人 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 孙膑其人 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 孙子兵孙子兵 法法 的影响 并广泛吸收的影响 并广泛吸收法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想 和其他各家的想 三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三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 1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政治理想 和道德标准和道德标准 2 2 道家学说构成了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哲学基础 基础 3 3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在很大程度上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 各种问题 他各种问题 他 们著书立说 们著书立说 广收徒 争相广收徒 争相 发表自己的见发表自己的见 解 解 3 3 诸子百家各 诸子百家各 自提出的思想自提出的思想 主张有哪些 主张有哪些 4 4 百家争鸣对 百家争鸣对 中国社会的发中国社会的发 展产生了什么展产生了什么 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 第第 2 页页 课课 堂堂 学学 案案 学生笔记学生笔记 教师点拨教师点拨 学学 案案 内内 容容 新新 知知 学学 习习 1 1 比较孔子 孟子 荀子的思想 比较孔子 孟子 荀子的思想 思想家思想家孔子孔子孟子孟子荀子荀子 治国理念治国理念 民本思想民本思想 历史观历史观 伦理观伦理观 2 2 如何理解战国时期 如何理解战国时期 非儒即墨非儒即墨 现象 现象 3 3 归纳先秦儒 墨 道 法各派的思想主张 归纳先秦儒 墨 道 法各派的思想主张 4 4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条件有那些 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条件有那些 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 什么重大影响 什么重大影响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材料一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 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 也是学术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 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 也是学术发展 文化昌盛的时代 文化昌盛的时代 1 1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学术发展 文化昌盛学术发展 文化昌盛 呈现的历史现象 并分析原因 呈现的历史现象 并分析原因 材料二材料二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兴趣 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兴趣 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 的 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 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 的 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 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 政治混乱的时期政治混乱的时期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 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 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 人心的原则 人心的原则 美 伯恩斯 美 伯恩斯 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材料三 据据 史记史记 记载 陆贾常常在刘邦面前引述记载 陆贾常常在刘邦面前引述 论语论语 尚书尚书 等古代典籍 等古代典籍 刘邦呵斥他说 刘邦呵斥他说 乃公居马上得之 安事乃公居马上得之 安事 诗诗 书书 陆贾反唇相讥道 陆贾反唇相讥道 居马上居马上 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于是 刘邦让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和历史上治乱的缘于是 刘邦让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和历史上治乱的缘 故 他便写下了解故 他便写下了解 新语新语 十二篇 讨论十二篇 讨论 行仁义 法先圣行仁义 法先圣 的道理 使得刘邦不得的道理 使得刘邦不得 不称善 不称善 史记史记 卷九十七卷九十七 第第 3 页页 课课 堂堂 学学 案案 学学 案案 内内 容容 学生笔记学生笔记 教师点拨教师点拨 新新 知知 学习学习 2 2 结合材料二 三 分析 结合材料二 三 分析儒学成为显学的原因 儒学成为显学的原因 3 3 诸子百家思想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试从儒墨道法 诸子百家思想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试从儒墨道法 四家学派核心思想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家学派核心思想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当堂训练当堂训练 1 1 西方西方学者认为 公元前学者认为 公元前 6 6 世纪至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 3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轴心时代 人类首次觉 人类首次觉 醒 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 最具典醒 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 最具典 型意义的现象是型意义的现象是 A A 诸子并立 百家争鸣 诸子并立 百家争鸣 B B 以法为教 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 焚书坑儒 C C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D D 崇儒尚佛 兼收并蓄 崇儒尚佛 兼收并蓄 2 2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 将它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 将它 们分别描述为们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劳苦大众的行动帮 会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A 儒 道 墨 法儒 道 墨 法 B B 墨 儒 法 道墨 儒 法 道 C C 法 儒 道 墨法 儒 道 墨 D D 道 法 墨 儒道 法 墨 儒 3 3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 举先王 言仁义者盈廷 而政不免于乱 举先王 言仁义者盈廷 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他批评的是 A A 法家学说 法家学说 B B 道家学说 道家学说 C C 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 D D 墨家学说 墨家学说 4 4 以下对以下对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 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 B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 C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 D 墨家思想成为显学 备受统治者推崇墨家思想成为显学 备受统治者推崇 5 5 视人之国若视已之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国若视已之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的说法反映了墨子的说法反映了墨子 思想中的思想中的 A A 兼爱 非攻兼爱 非攻 B B 节用节用 C C 尚力尚力 尚贤尚贤 D D 节葬节葬 6 战国时期的某一天 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讨论 根据下列几段文字 战国时期的某一天 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讨论 根据下列几段文字 兼相爱 交兼相爱 交 相利相利 天与人不相胜天与人不相胜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 威势之可以禁暴 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明主峭其法而严刑 威势之可以禁暴 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 儒家儒家 道家道家 法家法家 墨家墨家 A B C D 自我反思自我反思 第第 4 页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1 比较孔子 孟子 荀子的思想 比较孔子 孟子 荀子的思想 思想家思想家 孔子孔子孟子孟子荀子荀子 治国理念治国理念 仁仁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 仁政仁政 礼法并施礼法并施 民本思想民本思想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 民贵君轻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君舟民水 历史观历史观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 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 伦理观伦理观 性相近性相近性善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恶论 2 如何理解战国时期 如何理解战国时期 非儒即墨非儒即墨 现象 现象 儒家 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社会动荡 频繁的战争 人们厌恶战争 渴望和平 稳定社会和安抚民心儒家 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社会动荡 频繁的战争 人们厌恶战争 渴望和平 稳定社会和安抚民心 成为迫切的需求 儒家的主张反映和适应了这种需求 儒家思想主张成为迫切的需求 儒家的主张反映和适应了这种需求 儒家思想主张 仁义仁义 强调等级尊卑 适合统 强调等级尊卑 适合统 一后的帝国进行统治 一后的帝国进行统治 墨家 成为显学墨家 成为显学 战国时期 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 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战国时期 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 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墨家学派的思想反 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在小生产者中产生共鸣 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在小生产者中产生共鸣 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补 战国以后不受重视补 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适合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地主政权的需要 后来统治者重农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适合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地主政权的需要 后来统治者重农 抑商抑商 手工业受限制 另外 墨家清教徒式的修行让人接受不了 手工业受限制 另外 墨家清教徒式的修行让人接受不了 3 4 略略 合作探究参考答案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学术发展 文化昌盛学术发展 文化昌盛 所呈现的历史现象 并分析原因 所呈现的历史现象 并分析原因 现象现象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原因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原因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经济上 铁器使用 牛耕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经济上 铁器使用 牛耕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