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题(打印).doc_第1页
炼字题(打印).doc_第2页
炼字题(打印).doc_第3页
炼字题(打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首诗歌,六道题目帮你解透“炼字”考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古人作诗非常讲究炼字,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可是,这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中考难点古诗鉴赏的炼字题目,以“一首古诗,多道题目”的体例,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与你一起突破“炼字”考点。精选诗歌早过大通驿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查慎行善用白描手法来摹画山光水色。这首五律描写景物,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如旅人登山,攀之愈高,见之愈奇。用语看似平平,但如“醒、吐、辨、软、轻、浓淡、斟酌”等字词,无一不恰到好处,均无可移易。这样的诗,正是我们难求的“以少胜多”训练素材。题目展示01首联“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其中“醒”和“吐”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答案】“醒”在首联中即“散”的意思。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不说雾“散”而用“醒”字,不仅把无知无觉的晨雾,比拟为有情有意的佳人,且一语双关,同时也是说早行的旅人与朝雾一样,也是“才醒”。“吐”即“升起”之意。不说旭日未“升”而用“吐”字,使读者感受到朝阳于转瞬之间喷薄而出的气势。【解析】这里的“醒”“吐”二字都是动词,诗中的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可分两类:一是“本态动词”,即事物本身发出的动作;如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见”,贾岛“僧敲月下门”之“敲”,都极为生动;二是借用动词,即借用其他事物所用的动词来描摹眼前的事物,常常和比拟修辞联系在一起,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的拟人手法,毛泽东“鱼翔浅底”之“翔”的拟物手法,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的使动用法与拟人手法,都非常巧妙。02有人说,颔联“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中的“翠”与“红”用得极美,请作赏析。【答案】“翠”与“红”是两个描写颜色的形容词,写出青烟袅袅、霞映树红的景色,红绿辉映,鲜艳明丽,极有画面感,可谓“诗中有画”。【解析】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诗人很注意色彩搭配之美,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如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采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明暗对比,如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03第三联“风软一江水”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答案】软,使柔软。清风吹皱江水,使之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一个“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水波写得可触可感,见出作者轻松快意之情。【总结】这里的“软”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类似还有“云轻九子山”的“轻”字,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浮在银色的海面,显得很轻很轻。“轻”字借重感描摹观感,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古诗词中使用形容词常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绘景摹状,常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的作用;二是既描摹景物又抒发感情,如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之“轻”,既写舟行之快,又写心情舒畅。另外,诗人有时也会用叠词来形容,增强韵律感,营造氛围,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04结合诗句,赏析“红树忽移湾”中的“移”字的妙处。【答案】这句诗写前面的红树忽然又转移到水流弯曲的地方;这实际上是诗人的错觉。树是不会随便转移的,只是因为人坐在船里,转弯时随着方向的变化,由于远近视差的不同而觉得是转移了。诗人把静写成动,以动写静,非常巧妙。【解析】与第(1)题一样,这也是动词的用法。这道题告诉你动词的另一个妙处,就是诗人常用“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描写景物,使得静态景物具有了动感。05这首诗歌中有几个虚词用得也很巧妙,请找出来结合诗句略作赏析。【答案】“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句中“才”“未”两个副词,写出了朝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东升的景色,巧妙地扣紧诗题的“早”字,描写严谨细致。“红树忽移湾”,描写树木本来融汇在绿色的山水之间,但在朝霞“忽”然照射之际,忽然染上了红色。其中的“忽”字,既写出船行之快,又突出了诗人的意外之感。【解析】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往往重视动词、形容词等等,却忽略了其中的虚词。其实虚词不虚,在诗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如李清照“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表时态,正在进行时,写李清照南渡,丈夫病故,书信无处可寄,是以一见到北雁南飞,就感到伤心。“却”表转折,怎么回事呢?李清照早年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剪梅词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故称雁为“旧时相识”;大雁鸣叫,本已伤心,却发现正是以前见过的那只大雁它曾经伤过我的心啊,怎么这次偏偏又来鸣叫?一个“正”,一个“却”,表达出诗人对亲人的悼念与思乡之情。杜甫有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祠院中的碧草,草色自映阶砌,密叶的黄鹂婉转美妙的好音,这些物都是无情的。草当春时自然生绿,鸟在春时也是自然婉转鸣而不停。这些无情之物当然不知道人间沧桑与悲幸。这些情感都从“自”、“空”两个字传送出来。06诗题早过大通驿中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案】“过”,途经,路过。作者首先点出“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然后描写“过”大通驿时所见的景色(炊烟袅袅,市镇可辨;朝霞映木,江泛涟漪),最后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全诗紧扣一“过”字,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写出了晓雾朝霞中的江南秀色,俨然一幅写意山水画。【总结】这是一道补充题。考查诗歌题目中的关键词,赏析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情感。古诗题目很讲究,往往在诗句中有照应,读的时候要注意。知识卡片常见“炼字”的作用【动 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叠 词】增强诗歌的韵律感,摹拟声音,生动形象。【虚 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