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考辅助试题样卷.doc_第1页
11月份考辅助试题样卷.doc_第2页
11月份考辅助试题样卷.doc_第3页
11月份考辅助试题样卷.doc_第4页
11月份考辅助试题样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增倍解析 染色体变异是引起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的改变,而碱基对的变化为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异,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 C2、(2010皖南八校联考)在某作物育种时,将、两个植株杂交,得到,将再作如图所示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由到过程一定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由的育种过程中,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若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D由到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 由到过程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不存在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答案 A3、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该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没有地理隔离不可能有新物种的形成D图中C表示的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答案 D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A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种群;B表示地理隔离,但多倍体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4、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与应用能力。据题意可知,该植株发生基因突变之后当代性状就改变了,由此推出该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该植株为杂合子,故A项错误;该植株为杂合子,自交后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子,故B项正确;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是两种不同的变异,不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来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故C项错误;D项中仅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而没有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故得到的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答案:B5、下图表示发生在某动物精巢内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每个细胞中(不考虑细胞质)DNA分子数量的变化。下列各项对本图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D Aae表示初级精母细胞,fg表示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Bb点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形成,g点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Cde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ef过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e点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f点表示减数分裂结束6、如图是验证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实验装置,两套装置的培养条件一致(不考虑环境中物理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装置1中的红色液滴向左移,移动距离可表明酵母菌有氧呼吸所消耗的氧气量B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右移C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左移D若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向左移,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右移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类型,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装置1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装置内气体量不变,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2内由于呼吸放出二氧化碳,气体量增加,红色液滴向右移动,B对;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的氧气量与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相等,装置2内气体量没有发生变化,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1内,由于二氧化碳被吸收,氧气被消耗,气体量减少,红色液滴向左移动,且其移动的距离可表明有氧呼吸所消耗的氧气量,A对,C错;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气的消耗量小于放出的二氧化碳量,装置1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D对。答案 C7、(2010山东青岛调研)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密闭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他们对温室内CO2含量、O2含量及CO2吸收速率进行了24 h测定,得到如图所示曲线,则以下说法有几种是正确的c、e两点的光合速率为零c、d之间的区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e段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进行细胞呼吸的区段只有ab段和fg段A1种说法正确 B2种说法正确C3种说法正确 D4种说法正确 解析 看清曲线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图可知:c、e两点CO2吸收速率为零,c、e两点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错;c、e之间CO2吸收速率大于零,表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错;一天24小时植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错。答案 A 8、在人和植物体内都会发生的物质转化过程是葡萄糖彻底氧化 葡萄糖转化为乙醇 葡萄糖脱水缩合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人和植物体糖类代谢的比较。在人和植物体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在分解过程中,第一步是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在缺氧条件下,人和植物体都能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但是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植物和动物体的细胞内都能进行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多糖的过程,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单糖再形成淀粉等多糖,人体在肌细胞和肝细胞内可将葡萄糖合成为糖原。故只有过程在人体内不能发生。 答案:C9、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 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若在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D在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与分析能力。依据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中为传入神经,为传出神经,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有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鞘(效应器),A项正确;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可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B正确;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若在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a处将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变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后又恢复静息电位(内负外正),C正确;在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 D10、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黑暗情况下叶肉细胞内无ATP产生B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含有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C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主要是由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经有氧呼吸产生的D光合作用强烈时,暗反应过程直接将3个CO2分子合成一个三碳化合物 解析 在黑暗情况下,叶肉细胞可通过进行细胞呼吸产生ATP;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含有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是由光反应产生的;在暗反应过程中,一分子CO2被C5固定,产生两分子C3。答案 B 11、如图表示某植物的叶肉细胞在温室中、一定的光照强度(N点后停止光照)条件下,O点开始提供14C标记的质量分数为0.03%的CO2,叶肉细胞内C3和C5中14C含量相对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回答:(1)图中表示用14C标记C5含量相对值变化的曲线是_(填字母)。(2)a曲线在P至N时间段内14C含量相对值稳定不变的原因是_。(3)N点后,b曲线下降的原因是_。CO2固定的速率等于C3被还原的速率来源:停止光照后,ATP和H不能合成、C3不能被还原形成C5,C5和CO2还能形成C3(4)实验过程中,叶肉细胞内糖类中14C含量相对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是_。逐渐增加,N点后逐渐减少解析 在黑暗条件下,对CO2C52C3的反应影响不大,C5不断被消耗,C3不断生成,而对C3的还原影响较大,因为随着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逐渐消耗,被还原的C3也越来越少,生成的糖类也越来越少。分析曲线可知,曲线a代表的物质含量在黑暗的条件下不断上升,说明它代表的是C3,b代表的是C5。图中曲线a在P至N时间段,由于CO2固定的速率等于C3被还原的速率,所以14C含量相对值稳定不变12、如图是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的曲线,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1表明,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是_,限制CD段的主要的内部因素最可能是_。(2)若图1表示在适宜的温度下某玉米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CD段产生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受到_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增加,超过这一范围,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色素种类和含量、酶含量及活性 CO2浓度(3)根据图2信息,适当提高CO2浓度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试举出两种可以增加大田种植作物周围CO2浓度的方法。_。(4)图2中当CO2浓度由F点突然降到E点时,叶绿体中C3的含量将会_。(5)图3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速率不断增强,超过这一范围,光合速率反而迅速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温度影响了_。 正行通风、增施农家肥等 下降 光合作用酶的活性解析 光照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低光照下,光照强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增加,当到达一定限度时,即使再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也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是温度或CO2浓度等。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内部因素主要有色素种类和含量、酶含量及活性等。适当提高CO2浓度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O2的固定,提高CO2浓度的方法主要有正行通风(通风有利于植物周围的CO2得到及时补充)、增施农家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CO2)、深施有机肥(使根部吸收的CO2增多)等。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减少,形成的C3将减少。温度影响参与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由于光合作用过程有许多酶促反应,因此温度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13、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员进行了“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实验,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图甲和图乙表示其中的两个实验结果。请回答:(1)图甲的实验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进行的。据图分析,试管苗在不加蔗糖的培养基中_和_更高。(2)图乙是试管苗在密闭、无糖培养基条件下测得的24 h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图中bc段CO2浓度升高缓慢是因为_,cd段CO2浓度急剧下降是因为试管苗_。若d点时打开培养瓶塞,试管苗的光合速率_。光合速率 光饱和点 CO2浓度过高使细胞呼吸减弱 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CO2 提高(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_和_可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适当提高CO2浓度适当提高光照强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新陈代谢,涉及的知识点有光照强度、蔗糖、CO2浓度、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的影响;环境条件对试管苗适应能力的影响等。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1)由甲图知,不管是否加入蔗糖,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速率都会提高;加了蔗糖后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明显降低。(2)乙图中bc段为2300700,此阶段长时间无光照,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制约呼吸作用的进行,因此CO2浓度上升缓慢;cd段开始有了光照,且最初CO2浓度较高,因此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这样CO2浓度急剧下降;d点时CO2浓度很低,如果打开瓶塞,则补充了CO2,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14、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实验一:选取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图1。(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2)手术应切除_。每次注射各激素的量应按照_来计算。(3)图1表明胰岛素具有_的作用,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_(小于/等于/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 垂体和胰腺 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 促进大鼠生长 大于实验二:选择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2。(4)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_,原因是_。(5)图2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其周围血液中_的浓度变化来确定。降低 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解析: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及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1)从图1中可以看出实验的自变量为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有无,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2)该实验为探究实验,而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作用可能是促进、抑制或不促进也不抑制,因此必须通过有无激素对照证明。该实验以同一时间内平均体重的增加量的多少作为判定作用效果的依据,因此每次注射时的激素量,应按照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进行计算。 (3)由图1可知,注射胰岛素比只注射生理盐水的大鼠生长得快,说明胰岛素具有促进大鼠生长的作用;同时注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大鼠比单独注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大鼠生长得快,说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从而说明胰岛素具有加强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作用的作用。(4)由图2曲线可知,电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5)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要验证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通过检测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来确定。 15、回答问题:某人一次性饮1000mL清水,1 h 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_(填“升高”或“降低”),刺激 处的渗透压感受器,导致其释放的 激素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后,尿量逐渐恢复正常。机体通过 机制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图1和图2分别是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2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CD(1)图中C为该反射弧的 。(2)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若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释放的递质使 (填“兴奋”或“抑制”)。(3) 若用药物阻断与之间的联系,则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效应器 (填“能”或“不能”)产生兴奋;若A处受损,则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效应器 (填“能”或“不能”)产生兴奋。答案:降低 下丘脑 抗利尿 负反馈(1)感受器 (2)兴奋 (3)能(2分) 不能(2分)16、某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在对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细胞研究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请帮助他们解决:(1)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分别是_(钠或钾)离子多, 神经细胞受刺激时 离子从细胞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膜内电流方向是 。此处产生的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导致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使后一个神经元 。(2)如果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动作电位振幅_(降低或升高)。(3)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右图所示,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 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答案: (1)钾、钠 从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兴奋或抑制 (2)降低 (3)B17、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开花时顶端为雄花,叶腋处为雌花,间行均匀种植可以进行同株异花授粉和异株异花授粉。玉米的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纯合显性和隐性品种的产量分别高12%和20%;另外,玉米的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上述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其性状在幼苗期便能识别。请回答:(1)宽叶基因和窄叶基因的根本区别是 (3)将有茸毛玉米同株异花授粉,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为_。(4)若将宽叶有茸毛玉米和窄叶有茸毛玉米进行异株异花传粉,子代只出现两种表现型,则:亲本的基因型是_。F1成熟的群体中,D的基因频率是_。若F1个体同株异花授粉产生F2,则理论上F2成熟植株的表现型有_种。(5)现有两种有茸毛的玉米品种,如果希望次年得到高产、抗病玉米用于生产,则在当年应如何进行培育?请你用遗传图解加简要说明的形式,写出培育过程。答案(1)二者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3)有茸毛:无茸毛2:1(4)AADd和aaDd 1/3 4 P AADd aaDd 宽叶有茸毛 窄叶有茸毛 F1 1AaDD 2AaDd 1Aadd 不能存活 宽叶有茸毛 宽叶无茸毛(5)18、如图是维持人体稳态的部分调节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为有关的结构,A、B、C、D为激素,请据图回答问题:(1)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并分泌_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运输到甲状腺,最终导致激素_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时,丙中_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并分泌的_增多;丙中的另一些细胞分泌的_减少,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3)下丘脑还能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如果饮水过多,则垂体分泌的_量减少。该激素的靶细胞是集合管和肾小管细胞,靶细胞靠_识别并与该激素结合。(4)人体体温、血糖、水盐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这类调节方式叫_。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A甲状腺激素 (2)胰岛B细胞B胰岛素C胰高血糖素 (3)抗利尿激素受体(糖蛋白) (4)反馈调节19(1)将3根离体神经纤维(枪乌贼的巨轴突)分别放置于盛有海水(A)、等渗KCl溶液(B)、等渗葡萄糖溶液(C)3个培养皿中。若都给予适宜的刺激,_(填A、B、C编号)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原因是_。(2)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C1、C2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填编号)。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填编号)。(3)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_,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_。答案(1)A神经冲动的产生需要Na(或海水类似于细胞外液)(2)(3)抗原浆细胞20(每空2分)(16分)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当神经受到适当剌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 性发生变化,_大量流向膜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兴奋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2)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在c处给予强刺激(如图),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次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3)若将b电极置于d处膜外(ab=bd),a电极位置不变,则刺激c处后,电流计是否偏转? 。(4) 若将a电极置于d处膜外(bc=cd),b电极位置不变,则刺激c处后,电流计是否偏转? 。(18分)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同时机体做出一定的反应来调节体温。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内不同激素。据图回答:(1)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_,兴奋由A传到B是通过_(填结构)完成的,在该结构的信号转换是_ _ 。(2) 当某人感到冷时,产生冷觉的神经中枢是_,,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_,通过调节,皮肤血管会_,同时骨骼肌会_,垂体分泌更多的 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_,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答案(16分,每空2分)(1)通透 Na+ 内 C(2)两相反(3)偏转(4)不偏转(18分,每空2分)(1)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 大脑皮层 下丘脑 收缩不自主收缩(颤抖) 促甲状腺激素 加强20 (16分,每空2分) (1)吞噬 效应T B细胞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