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线路修理规则_第1页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_第2页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_第3页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_第4页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2 线路工应知应会模块线路工应知应会模块 基本规章基本规章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路线路修理规则 培培 训资料训资料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第第 1 0 11 0 1 条条 为适应铁路运输的发展 增强轨道结构强度 提高线路设备修理质量 实现科 学管理 特制定本规则 第第 1 0 21 0 2 条条 线路设备修理分为线路设备大修和维修 第第 1 0 31 0 3 条条 线路设备大修的基本任务是根据运输需要及线路设备损耗规律 有计划 按周 期地对线路设备进行更新和修理 恢复和提高线路设备强度 增强轨道承载能力 线路设备维修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线路设备完整和质量均衡 使列车能以规定速度安全 平 稳和不间断地运行 并尽量延长线路设备使用寿命 第第 1 0 41 0 4 条条 线路设备大修应贯彻 运营条件匹配 轨道结构等强 修理周期合理 线路质 量均衡 的原则 坚持全面规划 适度超前 区段配套的方针 并应采用无缝线路 线路设备维修应贯彻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修养并重 的原则 按线路设备技术状态的变 化规律和程度 相应地进行综合维修 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 有效地预防和整治线路病害 有计 划地补偿线路设备损耗 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第第 1 0 51 0 5 条条 线路设备大修应由大修设计和施工专业队伍承担 采用必要的施工机械和运输 车辆 并安排与施工项目相适应的施工天窗 线路设备维修应实行天窗修制度 并实行检修分开的管理体制 第第 1 0 61 0 6 条条 线路设备修理应采用新技术 新设备 新材料 新工艺和先进的施工作业方法 优化劳动组织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施工作业质量 降低成本 改进检测方法 推行信息化技术 健全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和检查验收制度 第第 1 0 71 0 7 条条 线路设备修理工作应遵守本规则 本规则未作规定的 铁路局可根据需要自行 规定 并报铁道部备案 采用新型线路设备时 其修理办法须经铁道部批准 第第 1 0 81 0 8 条条 本规则适用于 1435mm 标准轨距和线路允许速度为 200km h 及以下的线路 非标准轨距铁路线路修理办法由铁路局自行规定 并报铁道部备案 第二章第二章 线路设备修理工作内容及工作组织线路设备修理工作内容及工作组织 第一节第一节 工作分类工作分类 第第 2 1 12 1 1 条条 线路设备大修分类 一 线路大修 线路上的钢轨疲劳伤损 轨型不符合要求 不能满足铁路运输需要时 必须进行线路大修 线路大修分为普通线路换轨大修和无缝线路换轨大修 无缝线路换轨大修按施工阶段可分为 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和铺设无缝线路 二 成段更换再用轨 整修轨 三 成组更换道岔和岔枕 四 成段更换混凝土枕 五 道口大修 六 隔离栅栏大修 七 其他大修 以上未涵盖的线路设备大修项目列其他大修 八 线路中修 在线路大修周期内 道床严重板结或脏污 其弹性不能满足铁路运输需要时 应进行线路中 修 石灰岩道碴应结合中修有计划地更换为一级道碴 在无路基病害 一级道碴 道床污染较轻 使用大型养路机械按周期进行修理的区段 通过 有计划地进行边坡清筛 应取消线路中修 63 第第 2 1 22 1 2 条条 因线路设备大修引起其他设备变动时 应由铁路局在相应的大修计划中统一安 排 第第 2 1 32 1 3 条条 线路设备维修分类 一 综合维修 指根据线路变化规律和特点 以全面改善轨道弹性 调整轨道几何尺寸和更换 整修失效零 部件为重点 以大型养路机械为主要作业手段 按周期 有计划地对线路进行的综合性维修 以 恢复线路完好技术状态 二 经常保养 指根据线路变化情况 以养路机械为主要作业手段 对全线进行有计划 有重点的经常性 养护 以保持线路质量处于均衡状态 三 临时补修 指以小型养路机械为主要作业手段 及时对线路几何尺寸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及其他不 良处所进行的临时性整修 以保证行车安全和平稳 第二节第二节 工作内容工作内容 第第 2 2 12 2 1 条条 普通线路换轨大修主要内容 一 清筛道床 补充道碴 改善道床断面 整治基床翻浆冒泥和超过 15mm 的冻害 石灰岩 道碴应结合大修有计划地更换为一级遭碴 二 校正 改善线路纵断面和平面 三 更换 I 型混凝土枕 失效轨枕和严重伤损混凝土枕 补足轨枕配置根数 有计划地将 术枕成段更换为混凝土枕 另列件名 四 全面更换新钢轨 桥上钢轨伸缩调节器 联结零件 绝缘接头及钢轨接续线 更换不 符合规定的护轨 五 成组更换新道岔和新岔枕 另列件名 六 安装轨道加强设备 七 整修路肩 路基面排水坡 清理侧沟 清除路堑边坡弃土 八 整修道口及其排水设备 九 抬高因线路换轨大修需要抬高的道岔 桥梁 加高挡碴墙 十 补充 修理并刷新由工务管理的各种线路标志 信号标志 位移观测桩及备用轨架 十一 回收旧料 清理场地 设置常备材料 第第 2 2 22 2 2 条条 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主要内容 一 清筛道床 补充道碴 改善道床断面 整治基床翻浆冒泥和超过 15mm 的冻害 石灰岩 道碴应结合大修有计划地更换为一级道碴 二 校正 改善线路纵断面和平面 三 更换 I 型混凝土枕 失效轨枕 严重伤损混凝土枕 补足轨枕配置根数 有计划地将 木枕成段更换为混凝土枕 另列件名 四 抽换轻伤有发展的钢轨 更换失效的联结零件 五 均匀轨缝 螺栓涂油 锁定线路 六 整修路肩 路基面排水坡 清理侧沟 清除路堑边坡弃土 七 整修道口及其排水设备 八 抬高因线路换轨大修需要抬高的道岔 桥梁 加高挡碴墙 九 补充 修理并刷新由工务管理的各种线路标志 信号标志 位移观测桩及备用轨架 十 回收旧料 清理场地 设置常备材料 第第 2 2 32 2 3 条条 铺设无缝线路主要内容 一 焊接 铺设新钢轨 更换联结零件 桥上钢轨伸缩调节器及不符合规定的护轨 铺设 胶接绝缘钢轨 接头 并按设计锁定轨温锁定线路 埋设位移观测桩 64 二 整修线路 安装轨道加强设备 三 整修道口 四 回收旧料 清理场地 设置常备材料 第第 2 2 42 2 4 条条 成段更换再用轨 整修轨 主要内容 一 更换再用轨 整修轨 普通线路 1 更换再用轨 整修轨 联结零件 绝缘接头及钢轨接续线 更换不符合规定的护轨 2 更换失效轨枕 严重伤损混凝土枕 3 整修线路 安装轨道加强设备 4 整修道口及其排水设备 5 回收旧料 清理场地 设置常备材料 二 更换再用轨 整修轨 无缝线路 1 清筛道床 补充道碴 改善道床断面 整治基床翻浆冒泥 石灰岩道碴应结合大修有计 划地更换为一级道碴 2 校正 改善线路纵断面和平面 3 更换失效轨枕 严重伤损混凝土枕 补足轨枕配置根数 有计划地将木枕成段更换为混 凝土枕 另列件名 4 焊接 铺设再用轨 整修轨 更换联结零件 更换不符合规定的护轨 铺设胶接绝缘钢 轨 接头 并按设计锁定轨温锁定线路 埋设位移观测桩 5 整修线路 安装轨道加强设备 6 整修路肩 路基面排水坡 清理侧沟 清除路堑边坡弃土 7 整修道口及其排水设备 8 补充 修理并刷新由工务管理的各种线路标志 信号标志及备用轨架 9 回收旧料 清理场地 设置常备材料 第第 2 2 52 2 5 条条 线路中修主要内容 一 清筛道床 补充道碴 改善道床断面 整治基床翻浆冒泥 二 校正 改善线路纵断面和平面 三 更换失效轨枕和严重伤损混凝土枕 四 普通线路 含无缝线路缓冲区 抽换轻伤有发展的钢轨 更换失效的联结零件 五 均匀轨缝 螺栓涂油 整修补充防爬设备 对无缝线路进行应力放散或调整 按设计 锁定轨温锁定线路 六 整修路肩 路基面排水坡 清理侧沟 清除路堑边坡弃土 七 整修道口及其排水设备 八 补充 修理并刷新由工务管理的各种线路标志 信号标志 位移观测桩及备用轨架 九 回收旧料 清理场地 设置常备材料 第第 2 2 62 2 6 条条 成组更换道岔和岔枕主要内容 一 铺设新道岔和岔枕 铺设无缝道岔时 含焊接钢轨 铺设胶接绝缘钢轨 接头 并按设 计锁定轨温锁定道岔 埋设位移观测桩 二 更换道碴 三 整修道岔及其前后线路 做好排水工作 四 回收旧料 清理场地 第第 2 2 72 2 7 条条 成段更换混凝土枕主要内容 一 全面更换混凝土枕及扣件 螺栓涂油 整修再用枕螺旋道钉 二 清筛道床 补充道碴 整治基床翻浆冒泥和超过 15mm 的冻害 三 整修线路 安装轨道加强设备 四 整修路肩 道口及其排水设备 五 封闭宽枕间的缝隙 六 回收旧料 清理场地 设置常备材料 65 第第 2 2 82 2 8 条条 道口大修主要内容 一 整修道口平台 二 更换道口铺面 护轨 三 改善防护设备 四 清筛道床 更换失效轨枕 严重伤损混凝土枕 整修线路及排水设备 五 回收旧料 清理场地 第第 2 2 92 2 9 条条 隔离栅栏大修主要内容 一 更换隔离栅栏网 二 更换或整修隔离栅栏立柱 三 回收旧料 清理场地 第第 2 2 102 2 10 条条 线路 道岔综合维修基本内容 一 根据线路 道岔状态起道 拨道和改道 全面捣固 混凝土枕地段 捣固前撤除所有 调高垫板 混凝土宽枕地段 垫碴与垫板相结合 二 调整线路 道岔各部尺寸 拨正曲线 三 清筛枕盒不洁道床和边坡 整治道床翻浆冒泥 补充道碴 整理道床 四 更换 方正和修理轨枕 五 调整轨缝 整修 更换和补充轨道加强设备 整治线路爬行 锁定线路 道岔 六 矫直 焊补 打磨钢轨 综合整治接头病害 七 有计划地采用打磨列车对钢轨 道岔进行预防性或修理性打磨 八 整修 更换和补充联结零件 并有计划地涂油 九 整修路肩 疏通排水设备 清除道床杂草和路肩大草 十 修理 补充和刷新线路标志 整修道口及其排水设备 收集旧料 十一 其他病害的预防和整治 第第 2 2 112 2 11 条条 线路 道岔经常保养基本内容 一 根据轨道几何尺寸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的状态 成段整修线路 二 整治道床翻浆冒泥 均匀道碴 整理道床 三 更换和修理轨枕 四 调整轨缝 锁定线路 五 焊补 打磨钢轨 整治接头病害 六 有计划地成段整修扣件 螺栓涂油 七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或调整 八 更换伤损钢轨 断轨焊复 九 整修防沙 防雪设备 整治冻害 十 整修道口 疏通排水设备 清除道床杂草和路肩大草 十一 季节性工作 周期短于综合维修的其他单项工作 第第 2 2 122 2 12 条条 线路 道岔临时补修主要内容 一 整修轨道几何尺寸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 二 更换 或处理 折断 重伤钢轨及桥上 隧道内轻伤钢轨 三 更换达到更换标准的伤损夹板 更换折断的接头螺栓 道岔护轨螺栓 可动心轨凸缘 与接头铁联结螺栓 可动心轨咽喉和叉后间隔铁螺栓 长心轨与短心轨联结螺栓 钢枕立柱螺栓 等 四 调整严重不良轨缝 五 疏通严重淤塞的排水设备 处理严重冲刷的路肩和道床 六 整修严重不良的道口设备 七 其他需要临时补修的工作 66 第三节第三节 管理组织管理组织 第第 2 3 12 3 1 条条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管理组织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应由专业队伍承担 并有固定的生产人员作为基本队伍 大修施工单位 必须具备如下设施 一 铁路局应根据近 远期规划 统筹安排 修建必要的大修基地 大修基地应有足够的 配线和场地 具备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交通便利 二 配备与大修施工任务相适应的施工机械 交通运输工具 通信设备和相应的检修设施 三 配备宿营车辆等必要的流动生活设施 第第 2 3 22 3 2 条条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组织设计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单位应依据设计文件进行现场调查和施工测量 研究制定施工方案 按 工程件名及批准的施工计划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 设备现状 二 施工技术条件和技术标准 三 工程数量及材料供应 四 施工方法 劳动组织 机具使用和施工配合 五 按工序编制施工进度图表 六 保证施工安全 质量和进度的措施 七 施工临时设施 八 职工生活安排 第第 2 3 32 3 3 条条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管理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严格执行各项施工作业 标准 科学组织施工 确保施工安全 质量和进度 一 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文件 有关技术标准和施工工艺流程组织施工 合理控制施工和 慢行长度 二 施工负责人应深入现场 加强领导 落实安全责任制 三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实行安全监督制度 负责设备管理的工务段 必须派人常驻施工工 地 加强与施工单位的联系 相互配合 密切协作 协助检查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工务段应对 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 发现施工安全隐患及质量问题时应责令施工单位立即纠正 危及行车安全 时有权责令其停止施工 四 施工单位必须建立以下制度 1 施工三检制 在每次开工前 施工中和线路开通前 施工负责人应组织有关人员分别 按分工地段对施工准备 施工作业方法和线路设备状态进行检查 2 巡查养护制 施工现场应设置巡养人员 对施工地段进行巡查和养护 发现并及时消 除危及行车安全的处所 3 工序交接制 前一工序应给后一工序打好基础 在前一工序完成后 应由施工负责人 组织工序负责人进行交接 4 隐蔽工程分阶段施工制度 每阶段完成后 施工单位应会同接管单位共同检查 并填 写记录 确认符合设计要求 方准开始下一阶段施工 5 岗前培训制度 新工人上岗前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 经考试合格方准上岗 采用新工艺 使用新设备时 必须首先制定安全保证措施和操作规程 并对职工培训后方准进行 操作和调试 6 安全检查分析制度 施工安全工作应抓早 抓小 抓苗头 抓薄弱环节 应定期加强 检查 重点加强季节性 节假日和工地转移前后的检查 及时消除隐患 应组织开展事故预想活 动 预防事故的发生 对事故苗头和事故应及时分析 处理 吸取教训 第第 2 3 42 3 4 条条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机械管理 67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各种施工 运输和装卸机械的管理制度 加强设备台账和技术档案的 管理 实行岗位责任制 严格执行设备检修保养制度 保证配件储备 提高设备完好率 第第 2 3 52 3 5 条条 线路设备大修材料管理 1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材料管理制度 不得使用质量 规格不符合标准或出厂证件不符合 要求的材料 2 材料应及时清点入库 堆码整齐 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丢失或损坏 3 下道旧料应及时回收 做到工完料净 4 应按规定办理材料的收发 运送 使用和交接手续 第第 2 3 62 3 6 条条 线路设备维修管理组织 工务段的管辖范围 正线延长单线以 500 700 km 为宜 双线以 800 1000km 为宜 特殊 情况下由铁路局规定 山区铁路或管辖范围内有编组站或一等及以上车站时 管辖正线长度可适 当减少 线路车间的管辖范围 正线延长单线以 60 80km 为宜 双线以 100 120km 为宜 线路工区的管辖范围 正线延长以 10 20km 为宜 工务段应按检修分开的原则 下设线路车间 检查监控车间和综合机修车间 根据需要还 可设机械化维修 道口 路基等车间 线路车间下设线路工区和机械化维修工区 未设检查监控车间的工务段应在线路车间设置 检查监控工区 其他车间可根据需要设置工区 第第 2 3 72 3 7 条条 线路设备维修实行检修分开制度 检修分开的基本原则是实行专业检查和机械化集中修理 实现检查与维修的异体监督 检查监控车间 工区 应按规定的项目和周期进行设备检查分析 并及时传递检查信息 线 路车间负责安全生产的组织实施 线路工区主要负责线路设备巡查 临时补修 故障处理 机械 化维修车间 工区 主要负责综合维修 配合大机维修作业和经常保养 综合机修车间负责钢轨 道岔焊补 养路机械的维修保养 工具制作 修理及线路配件修理等工作 第第 2 3 82 3 8 条条 综合维修组织形式 1 工务机械段负责综合维修的大型养路机械作业项目 工务段配合施工 并负责其他作业 项目和质量验收 2 当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不能覆盖时 由工务段按检修分开的原则组织综合维修和质量验收 第第 2 3 92 3 9 条条 路基维修工作的管理组织 工务段设有路基工区时 路基维修工作由路基工区负责 未设路基工区时 路基维修工作 由线路工区负责 并根据路基设备数量配置相应定员 第第 2 3 102 3 10 条条 凡影响行车的线路施工 维修作业均应在天窗内进行 用于线路大 中修及 大型养路机械作业的施工天窗不少于 180min 维修天窗根据维修作业需要合理安排 并应做到 综合利用 平行作业 第四节第四节 工作计划工作计划 第第 2 4 12 4 1 条条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计划 一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必须编制年度 季度和月度施工计划 二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必须以正式批准的设计文件和施工计划为依据 封锁线路或限制行 车速度的施工 长轨列车和工程列车运行 道碴运输等 均应纳入铁路局的运输方案 三 线路设备大修施工单位应向有关单位提报月度施工计划 经批准的施工计划 各单位 均应严格执行 第第 2 4 22 4 2 条条 线路设备维修计划 一 工务段应根据铁路局下达的年度计划 编制年度分月维修计划 下达各线路车间 机械 化维修车间 其主要内容包括 线路 道岔综合维修数量 经常保养工作的重点安排 各项技 68 术指标 劳力和主要材料计划 工务机械段应根据铁路局下达的年度计划 编制年度分月维修计划 线路设备状态和线路保养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1 线路设备状态评定合格率 2 线路保养质量评定合格率 3 道岔保养质量评定合格率 4 轨道检查车检测质量合格率 二 线路车间 机械化维修车间 应根据工务段下达的年度分月维修计划和各项技术指标 编制月度维修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综合维修及经常保养的主要项目 数量 地点 材料和人工数 2 工作量调查 验收的人工数 3 日常巡查的主要内容 材料和人工数 4 临时补修人工数 5 天窗计划 三 检查监控车间 工区 应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月度检查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检查的项目 范围 数量及时间 2 使用的仪器 量具 材料和人工数 四 检查监控工区 机械化维修工区 线路工区的日作业计划 由工长负责调查与编制 第第 2 4 32 4 3 条条 在线路设备维修计划中 应根据线路设备条件和状态 结合季节特点 合理 安排综合维修 经常保养和重点工作 日常应全面掌握线路状态 根据线路动静态检查 设备病害和其他质量情况 安排经常保养 和临时补修 工务段可在不同季节根据线路具体情况 对经常保养的重点要求和工作进度以及检查办法 临 时做出规定 第三章第三章 线路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线路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 第一节第一节 路路 基基 第第 3 1 13 1 1 条条 路基及其排水 防护和加固设备 应符合 铁路路基大修维修规则 的规定 并保持稳固和完好状态 路基面应保持横向排水畅通 第第 3 1 23 1 2 条条 路肩宽度 线路允许速度大于 160km h 的地段不得小于 1 0m 线路允许速 度不大于 160km h 的路堤地段不得小于 0 8m 路堑地段不得小于 0 6m 电气化铁路 无缝线路 和机械化维修作业地段有条件时宜加宽至 1 0m 第第 3 1 33 1 3 条条 侧沟的深度不得小于 0 6m 干旱少雨地区或硬质岩石路堑可减少至 0 4m 底 宽不得小于 0 4m 土质边坡为 1 1 1 1 5 沟底纵坡不得小于 2 困难地段不得小于 1 横向盲沟应设于道床陷槽以下 排水设备应经常进行整修和清理 保持设备完好 流水畅通 清理或开挖出来的泥土等杂 物应及时运走 不得弃置于沟边或路堑边坡上 第第 3 1 43 1 4 条条 在路基内埋设电缆时 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 电缆应从路堤外或路堑顶外通过 如遇过渡短经路从路肩或路堤边坡上通过时 应进 行结构设计 并不得损坏原有排水 防护和加固设备 二 电缆沿路堑顶部埋设时 应在堑顶天沟边 2 m 以外 如无天沟 应在堑顶边 5m 以外 沿路堤坡脚埋设时 应在路堤坡脚 1m 以外 有护道时应在护道 1m 以外 横穿线路时 应用钢管 或混凝土管防护 埋入的管顶应低于路基面 0 4m 三 埋设电缆前 施工单位必须与工务段联系 明确安全措施和责任 并签订协议后方可 施工 69 四 电缆埋设后 必须及时将电缆沟填满 夯实 整平 恢复路基完好状态 并设置明显 标志 竣工资料应交工务段备案 第二节第二节 道道 床床 第第 3 2 13 2 1 条条 线路大 中修时 必须清筛道床 补充道碴 并对基床翻浆冒泥地段进行整 治 枕下道床厚度应符合表 3 2 1 的规定 厚度厚度 mm mm 标准标准 表 3 2 1 五年内年计划通过总重 Mt W年 50 50 W年 25 25 W年 15 W年 15 一般路基 450450400350无垫层的 碎石道床不易风化的岩石 碎石路基 350350300300 有垫层的碎石道床 碎石 垫层 300 200300 200250 200250 200 max 120km h 250有碴桥面上 的碎石道床 max 120km h 300 注 允许速度大干 120 km h 的线路 无垫层时碎石道床厚度不得小于 450mm 有垫层时碎 石道床厚度不得小于 300 mm 垫层厚度不得小于 200mm 线路大 中修后 无垫层的碎石道床 枕下清碴厚度不得小于 300mm 特殊困难条件下道床 厚度不足 300mm 时 应清筛至路基面 并做好排水坡 运量小 允许速度低的线路或在隧道内 桥梁上和车站内受建筑物限制时 可酌情降低道床 厚度 但正线木枕地段碎石道床厚度不得小于 200mm 混凝土枕地段不得小于 250mm 站线不得 小于 200 mm 第第 3 2 23 2 2 条条 道床顶面宽度及边坡坡度应符合表 3 2 2 的规定 道床顶面宽度及边坡坡度道床顶面宽度及边坡坡度 表 3 2 2 曲线外侧道床加宽 线路类别 顶面 宽度 m 半径 m 加宽 m 碴肩堆高 m 边坡坡度 max 160km h 3 50 15 1 1 75 无缝 线路 max 160km h 3 4 600O 100 15 1 1 75 年通过总重 不小于 8Mt 3 1 8000 10 1 1 75 正 线 普 通 线 路 年通过总重 小于 8Mt 3 0 6000 10 l 1 75 站 线 2 9 1 1 50 轨底处道床顶面应低于轨枕顶面 20 30 mm I 型混凝土枕中部道床应掏空 其顶面低于枕 70 底不得小于 20mm 长腰应为 200 400mm 型和 型混凝土枕中部道床可不掏空 但应保持疏 松 有碴桥上无缝线路应设挡碴板 第第 3 2 33 2 3 条条 混凝土宽枕线路的道床 由面碴带和底层组成 均应采用一级道碴 有垫层 时道床厚度不得小于 250mm 无垫层时不得小于 350 mm 在岩石 渗水土路基上 隧道内及有碴 桥面上 不得小于 200mm 面碴带道碴粒径级配见表 3 2 3 厚度为 50mm 每股轨下两侧宽度应 各为 450 500 mm 底层为普通碎石道碴 道床顶面宽度不得小于 2 9m 允许速度大于 120km h 的线路 道床顶面应与宽枕顶面平齐 其他线路枕端埋人道床深度不得小于 80 mm 面碴粒径级置面碴粒径级置 表 3 2 3 方孔筛孔边长 mm 10 16 20 25 30 35 5 过筛质量百分率 0 5 5 15 25 40 55 75 95 100 100 垫碴起道用的道碴 采用火成岩材料 粒径为 8 20mm 第第 3 2 43 2 4 条条 道碴必须有 碎石道碴产品合格证 作为竣工验收和评定道床质量的依据 线路修理补充的道碴应采用一级道碴 既有线二级道碴应结合线路大 中修逐步更换为一 级道碴 碎石道碴粒径级配见表 3 2 4 道碴粒径级配道碴粒径级配 表 3 2 4 方孔筛孔边长 mm 2535 5455663 过筛质量百分率 0 525 4055 7592 9797 100 第第 3 2 53 2 5 条条 道床应保持饱满 均匀和整齐 并应根据 道床不洁程度有计划地进行清筛 保持道床弹性和排水良好 第第 3 2 63 2 6 条条 道床应按规定保持密实 防止轨枕空吊 道床翻浆 第三节第三节 轨轨 枕枕 第第 3 3 13 3 1 条条 线路上的轨枕类型及配置根数 应根据运量 线路允许速度及线路设备条件 等确定 允许速度大于 120km h 的线路应铺设 型混凝土枕 既有 型混凝土枕应逐步更换为 型混凝土枕 普通线路换轨大修及铺设无缝线路前期工程 除应将失效的轨枕和严重伤损的混 凝土枕更换掉外 还应根据运输发展的需要 按表 3 3 1 所列标准 更换为与运营条件相适应的 轨枕并补足配置根数 轨枕类型和配置根数标准轨枕类型和配置根数标准 表 3 3 1 五年内年计划通过总重 Mt W年 2525 W 年 15W 年120 km h 时 道岔直向两端过渡枕均不得少于 75 根 2 道岔侧向过渡枕 含岔后长岔枕 18 号道岔侧向过渡枕不得少于 38 根 30 号和 38 号道岔侧向过渡枕均不得少于 65 根 四 同一岔区道岔与道岔之间应铺设与过渡枕同规格的轨枕 第第 3 3 63 3 6 条条 无缝线路轨枕应均匀布置 轨枕间距见表 3 3 6 1 普通线路的轨枕间距见 表 3 3 6 2 无缝线路轨枕间距无缝线路轨枕间距 表 3 3 6 1 轨枕配置根数 根 km 轨枕间距 mm 1667600 1 760 568 2 1 840543 5 1 920520 8 普通线路的轨枕间距表普通线路的轨枕间距表 3 3 6 2 木枕 mm 混凝土枕 mm 轨型 钢轨 长度 m 每千米 配置 根数 每节钢 轨配置 根数 cbacba 72 1600 20440594640540587635 1680 21440544610540584600 1760 22440524580540569570 1840 23440534550540544544 12 5 1920 24440469530 1600 40440537635540579630 1680 42440487605540573598 1760 44440497575540549570 1840 46440459550540538544 75kg m 60kg m 或 50kg m 25 0 1920 48440472525 1440 18500604720500604720 1520 19500604675500604675 160020500564640500564640 168021500559605500559605 176022500541575500541575 184023500504550500504550 12 5 192024500513523 144036500622705500622705 152038500617665500617665 43kg m 或 38kg m 25 0 160040500599630500599630 73 168042500554600500554600 176044500569570500569570 184046500537545500537545 192048500509522 注 轨枕间距计算方法见附录二 非标准长度钢轨的轨枕配置根数和间距 比照表 3 3 6 2 的规定 通过计算采用接近值 但 a 值不得比标准大 20 mm 第第 3 3 73 3 7 条条 使用木枕 含木岔枕 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 木枕宽面在下 顶面与底面同宽时 应使树心一面向下 二 接头处应使用质量较好的木枕 三 劈裂的木枕 铺设前应捆扎或钉组钉板 四 使用新木枕 应预先钻孔 孔径 12 5mm 有铁垫板时孔深应为 110 mm 无铁垫板时孔 深应为 130 mm 使用螺纹道钉时 应比照普通道钉办理 五 改道用的道钉孔木片规格应为长 110 mm 宽 15mm 厚 5 10 mm 并应经过防腐处理 第第 3 3 83 3 8 条条 应保持正线及到发线接头轨枕无失效 其他处所无连续失效 含岔枕 轨枕 失效及混凝土枕严重伤损标准如下 一 轨枕失效标准 一 混凝土枕 含混凝土宽枕 混凝土岔枕及短轨枕 1 明显折断 2 纵向通裂 1 挡肩顶角处缝宽大于 1 5mm 2 纵向水平裂缝基本贯通 缝宽大于 0 5 mm 3 横裂 或斜裂 接近环状裂纹 残余裂缝宽度超过 0 5mm 或长度超过 2 3 枕高 4 挡肩破损 接近失去支承能力 破损长度超过挡肩长度的 1 2 5 严重掉块 二 木枕 含木岔枕 1 腐朽失去承压能力 钉孔腐朽无处改孔 不能持钉 2 折断或拼接的接合部分离 不能保持轨距 3 机械磨损 经削平或除去腐朽木质后 允许速度大于 120 km h 的线路 其厚度不足 140 mm 其他线路不足 100mm 4 劈裂或其他伤损 不能承压 持钉 二 混凝土枕严重伤损标准 1 横裂裂缝长度为枕高的 1 2 2 3 2 纵裂 1 两螺栓孔间纵裂 挡肩顶角处缝宽不大于 1 5mm 2 纵向水平裂缝基本贯通 缝宽不大于 0 5mm 3 挡肩破损长度为挡肩长度的 1 3 1 2 4 严重网状龟裂和掉块 5 承轨槽压溃 深度超过 2mm 6 钢筋 或钢丝 外露 钢筋未锈蚀 长度超过 100mm 74 7 斜裂长度为枕高的 1 2 2 3 第第 3 3 93 3 9 条条 线路上轨枕的修理 一 用削平 捆扎 腻缝或钉组钉板等方法修理木枕 二 用环氧树脂修补局部破损的混凝土枕 三 用锚固法修理松动或失效的螺旋道钉 螺旋道钉采用硫磺锚固的用料与工艺见附录四 第第 3 3 103 3 10 条条 旧轨枕分为三类 一类为再用轨枕 可不经修理或稍加修理即能使用的轨枕 二类为待修轨枕 经过修理才能再用的轨枕 三类为废轨枕 不能修理再用的轨枕 第第 3 3 113 3 11 条条 从线路上更换下来的旧轨枕 应及时回收 分类堆码 集中存放 合理使用 第四节第四节 钢钢 轨轨 第第 3 4 13 4 1 条条 线路上的钢轨类型应与运量 线路允许速度和轴重相适应 允许速度大于 120 km h 的线路应采用 60kg m 及以上钢轨 小半径曲线地段及重载线路应铺设全长淬火轨 线路大修采用的钢轨类型应符合表 3 4 1 的规定 钢轨铺设标准钢轨铺设标准 表 3 4 1 钢轨超过大修周期且伤损严重时 工务段应适当降低线路允许速度 以保证行车安全 第第 3 4 23 4 2 条条 使用的新钢轨应符合相关技术条件 使用的再用轨应符合 铁道旧轨使用和 整修技术条件 附录五 的规定 第第 3 4 33 4 3 条条 钢轨伤损按程度分为轻伤 重伤和折断三类 一 钢轨轻伤和重伤标准 钢轨轻伤和重伤标准见表 3 4 3 1 表 3 4 3 2 和表 3 4 3 3 探伤人员 线路 检查 工长认为钢轨有伤损时 也可判为轻伤或重伤 二 钢轨折断标准 钢轨折断是指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 1 钢轨全截面断裂 2 裂纹贯通整个轨头截面 3 裂纹贯通整个轨底截面 4 允许速度不大于 160km h 区段钢轨顶面上有长度大于 50mm 且深度大于 10mm 的掉块 允 许速度大于 160km h 区段钢轨顶面上有长度大于 30 mm 且深度大于 5 mm 的掉块 钢轨轻伤和重伤标准钢轨轻伤和重伤标准 表 3 4 3 1 伤损程度 伤损项目 轻 伤重 伤 备 注 年通过总重 Mt W年 100100 W年 15W年120 km h max 120km h 测量方法 钢轨接头顶面或内侧错牙 mm l 2 工作边或轨端肥边 mm 1 2 擦伤或剥落掉块 钢轨低头 接近或达到轻伤接近或达到轻伤 直尺测量 硬弯 mm O 3 0 5 焊缝凹陷 mm O 3 O 5 钢轨母材轨顶面凹陷或接头 马鞍型磨耗 mm O 3 O 5 波浪型磨耗达到轻伤达到轻伤 1 m 直尺测 量矢度 曲线地段应根据钢轨状况合理安排润滑 易受浸蚀地段可在钢轨上涂抹防锈剂 曲线地段钢轨侧面磨耗在未达到轻伤标准前 应有计划地调边或与直线地段钢轨倒换使用 常备轨应有计划地与线路上的钢轨倒换使用 第第 3 4 133 4 13 条条 从线路上换下来的旧钢轨 应及时回收集中 按 铁道旧轨使用和整修技术 条件 见附录五 的规定鉴定分类 划分等级与整修 并应分类堆码 建立账卡 妥善保管 第五节第五节 联结零件联结零件 第第 3 5 13 5 1 条条 扣件类型应与轨枕 钢轨及轨下胶垫类型相匹配 I 型弹条应逐步更换为 型弹条 使用扣板扣件时 正线半径在 800 m 及以下和站线半径在 450 m 及以下的曲线地段 钢轨外 侧应使用加宽铁座 第第 3 5 23 5 2 条条 大 中桥明桥面应采用分开式扣件 允许速度大于 120km h 的木枕线路应采 用分开式弹性扣件 第第 3 5 33 5 3 条条 扣件应保持齐全 位置正确 作用良好 分开式弹性扣件与木枕联结应紧密 当钢轨受车轮横向力作用时不得产生相对位移和扭转离缝 扣板 轨距挡板应靠贴轨底边 扣板 弹片 扣件扭矩应保持在 80 140 N m 弹条扣件的弹条中部前端下颚应靠贴轨距挡板 离缝不 大于 1mm 或扭矩应保持在 80 150 N m 型扣件后拱内侧距预埋件端部应不大于 10 mm 扣 压力应保持在 8 13 2 kN 第第 3 5 43 5 4 条条 线路中修和成段更换再用轨 整修轨 使用的钢轨配件应与钢轨类型相符 宜 使用再用料 再用料上道前应经过选配 整修 除锈和涂油 第第 3 5 53 5 5 条条 扣件伤损达到下列标准 应有计划地修或更换 79 一 螺旋道钉折断 浮起 螺帽或螺杆丝扣损坏 严重锈蚀 二 垫圈损坏或作用不良 三 弹条 扣板 弹片 损坏或不能保持应有的扣压力 四 扣板 轨距挡板严重磨损 扣板 轨距挡板前后离缝超过 2 mm 五 挡板座 铁座损坏或作用不良 第第 3 5 63 5 6 条条 钢轨接头两端各两根轨枕应铺设高弹性橡胶垫板 橡胶垫板压溃或变形 两侧 压宽合计 厚度为 7mm 的橡胶垫板超过 15 mm 厚度为 10 mm 的橡胶垫板超过 20 mm 丧失作用 橡胶垫片损坏时 应进行更换 第第 3 5 73 5 7 条条 钉道钉的规定 一 有铁垫板时 直线及半径 800 m 以上的曲线地段 每根木枕上每股钢轨内外侧各钉 1 个道钉 半径在 800 m 及以下的曲线 含缓和曲线 地段 内侧加钉 1 个道钉 铁垫板与木枕联结 道钉 必须钉齐 冻害地段 明桥面除外 二 无铁垫板时 每根枕木上每股钢轨的内外侧各钉 1 个道钉 4 个道钉位置成八字形 道钉中心至木枕边缘的距离应大于 50 mm 钢轨内外侧道钉应错开 80 mm 以上 第第 3 5 83 5 8 条条 铁垫板和道钉应齐全 作用良好 缺少时应及时补充 道钉浮起或松动时应 及时整治 伤损达到下列标准 应有计划地更换 一 铁垫板折断 变形 严重锈蚀或丧失固定立柱螺栓功能 二 道钉钉头脱落 严重锈蚀或下颚磨耗达 3 mm 及以上 第第 3 5 93 5 9 条条 接头螺栓应齐全 作用良好 缺损时应及时补充和更换 普通线路接头螺栓 扭矩应达到表 3 5 9 1 的规定值 并应保持均匀 扭矩不足时 不得低于规定值 100 N m 以上 接头防松紧固件的扭矩标准可参照表 3 5 9 2 普通线路接头螺栓扭矩标准普通线路接头螺栓扭矩标准 表 3 5 9 1 注 C 值为接头阻力及道床阻力限制钢轨自由伸缩的数值 小于 43 kg m 钢轨比照 43 kg m 钢轨办理 高强度绝缘接头螺栓扭矩不小于 700 N m 接头防松紧固件扭矩标准接头防松紧固件扭矩标准 表 3 5 9 2 防松螺母类型8 级10 级12 级 扭矩 N m 400 600600 1000900 1100 第第 3 5 103 5 10 条条 接头夹板伤损达到下列标准 应及时更换 一 折断 25 m 钢轨 12 5 m 项 目单位 最高 最低轨温差 85 最高 最低轨温差 85 钢轨 钢 轨kg m 60 及以上 5043 60 及以上 50435043 螺栓等级 10 910 98 810 98 88 88 88 8 扭 矩 N m700600600500400400400400 C 值 mm642 80 二 中间两螺栓孔范围内裂纹 正线 到发线有裂纹 其他站线平直及异型夹板超过 5 mm 双头及鱼尾型夹板超过 1 5 mm 三 其他部位裂纹发展到螺栓孔 第第 3 5 113 5 11 条条 接头螺栓及垫圈伤损达到下列标准 应及时更换 一 螺栓折断 严重锈蚀 丝扣损坏或杆径磨耗超过 3 mm 不能保持规定的扭矩 二 垫圈折断或失去弹性 第六节第六节 轨道加强设备轨道加强设备 第第 3 6 13 6 1 条条 曲线地段应按下列条件安装轨距杆或轨撑 一 铺设木枕时 正线半径为 800 m 及以下和站线半径为 450 m 及以下的曲线 按表 3 6 1 的规定安装 轨距杆或轨撑安装数量轨距杆或轨撑安装数量 表 3 6 1 轨距杆 根 轨 撑 对 曲线半径 m 25 m 钢轨12 5 m 钢轨25 m 钢轨12 5 m 钢轨 R 350105147 350 R 450105105 450 R 600 6 103 56 103 5 600140km h 时不得小于 8000m 140km h max 120km h 时 不得小于 6000m 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可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可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m m 表 3 7 5 线路允许速度 km h 16014012010080 可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1280010000500040003000 相邻两线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时 若受曲线偏角限制难于采用表 3 7 4 规定的圆曲线最 小长度标准 允许速度不大于 160km h 的线路 可采用较短的圆曲线长度 但不得短于 25 m 第第 3 7 63 7 6 条条 允许速度大于 120km h 的线路 不得采用复曲线 其他线路不宜采用复曲线 在个别特殊困难情况下可保留复曲线 复曲线两圆曲线的曲率差大于表 3 7 6 规定的数值时 应 设置中间缓和曲线 中间缓和曲线的长度应根据计算确定 不得短于 20m 复曲线每个圆曲线的 长度不得短于 50 m 其超高应在正矢递减范围内 从较大超高向较小超高均匀顺坡 复曲线可不设中间缓和曲线的两圆曲线的最大曲率差复曲线可不设中间缓和曲线的两圆曲线的最大曲率差 表 3 7 6 线路允许速度 kn h可不设中间缓和曲线的两圆曲线的最 大曲率差 1 60001 40001 20001 1000 第第 3 7 73 7 7 条条 线路设备大修时 缓和曲线及两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不应低于原线路标准 第第 3 7 83 7 8 条条 轨距指钢轨踏面下 16 mm 范围内两股钢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 直线标准轨 距为 1 435 mm 曲线轨距按表 3 7 8 规定的标准在内股加宽 曲线轨距加宽标准曲线轨距加宽标准 表 3 7 8 曲线半径 m 轨距加宽 mm 84 R 350O 350 R 3005 R 30015 第第 3 7 93 7 9 条条 曲线轨距加宽递减 一 曲线轨距加宽应在整个缓和曲线内递减 如无缓和曲线 则在直线上递减 递减率不得 大于 1 二 复曲线应在正矢递减范围内 从较大轨距加宽向较小轨距加宽均匀递减 三 两曲线轨距加宽按 1 递减 其终点间的直线长度不应短于 10m 不足 10m 时 如直线 部分的两轨距加宽相等 则直线部分保留相等的加宽 如不相等 则直线部分从较大轨距加宽向 较小轨距加宽均匀递减 在困难条件下 站线上的轨距加宽可按 2 递减 四 特殊条件下轨距加宽递减 铁路局可根据具体情况规定 但不得大于 2 第第 3 7 103 7 10 条条 曲线应保持圆顺 曲线正矢作业验收容许偏差管理值如表 3 7 10 1 的规定 正矢容许偏差经常保养管理值如表 3 7 10 2 的规定 曲线正矢作业验收容许偏差曲线正矢作业验收容许偏差 表 3 7 10 1 曲线半径 R m 缓和曲线的正矢与 计算正矢差 mm 圆曲线正矢 连续差 mm 圆曲线正矢最大 最小值差 mm R 25061218 250 R 35051015 350 R 4504812 450800 max 120km h 246 注 曲线正矢用 20m 弦在钢轨踏面下 16mm 处测量 在复曲线的大小半径连接处 正矢与计算正矢的容许差 按大半径曲线的缓和曲线规定办理 缓和曲线与直线连接处不得有反弯或 鹅头 现场曲线的始终点 缓和曲线长度 曲线全长 曲线半径 实设超高均应与设备图表保持一 致 曲线正矢经常保养容许偏差曲线正矢经常保养容许偏差 表 3 7 10 2 缓和曲线的正矢与 计算正矢差 mm 圆曲线正矢连续差 mm 圆曲线正矢最大 最小值差 mm 曲线半径 R m 正线及 到发线 其他 站线 正线及 到发线 其他 站线 正线及 到发线 其他 站线 R 2507814162124 250 R 3506712141821 350 R 4505610121518 85 4508003468912 注 专用线按其他站线办埋 第第 3 7 113 7 11 条条 线路大 中修时 应调整线路对桥梁的偏心 建筑物限界和线间距等 第第 3 7 123 7 12 条条 线路大 中修平面设计时 应减少或消除直线漫弯 第八节第八节 线路纵断面线路纵断面 第第 3 8 13 8 1 条条线路大 中修时 应改善线路坡度 如既有线路坡度超过限制坡度且改善困难时 可保持原状 线路大 中修纵断面设计 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应设计长坡段 允许速度大于 160 km h 的线路最小坡段长度不应小于 600 m 特别困 难条件下最小坡段长度不应小于 400 m 其他线路坡段长度不应小于该区段到发线有效长度的一 半 个别困难地段也不应小于 200 m 二 相邻坡段的连接 应按原线路标准设计为抛物线型或圆曲线型竖曲线 1 允许速度不大于 160km h 的线路 采用抛物线型竖曲线时 若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大 于 2 应设置竖曲线 20m 范围内竖曲线的变坡率 凸形不应大于 1 凹形不应大于 0 5 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时 若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大于 3 应设置竖曲线 竖曲线半径应为 20000 10000m 困难地段不应小于 5000m 2 允许速度大于 160 km h 的线路 坡度代数差大于等于 1 时 应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 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15000m 且长度不应小于 25m 竖曲线不得与竖曲线 缓和曲线重叠 不得侵入道岔及无碴桥梁上 第第 3 8 23 8 2 条条 在电气化铁路区段进行线路设备大修时 为了改善既有线路坡度 应适当调整 接触网高度 第第 3 8 33 8 3 条条 两线路中心距不大于 5m 时 其轨面标高应设计为同一水平 困难地段高度差 可不大于 300 mm 但易被雪埋地段的轨面标高差不应大于 150 mm 道口处不应大于 100mm 第第 3 8 43 8 4 条条 大修地段与非大修地段的连接顺坡 应设在大修地段以外 其顺坡率为 允许 速度不大于 120 km h 的线路不应大于 2 0 允许速度为 120 km h 不含 160km h 的线路 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