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椎退行性变与椎管狭 窄的影像诊断 南充市中医医院 放射科 文玲,检查方法及优缺点,DR : 快速、简单易行 但重叠多,不能观察细小病变组织CT:三维重建、信息丰富,扫描快 但软组织分辨力差MRI:多序列、多参数成像,软组织分辨力强 扫描慢,骨骼不如CT,受诸多条件限制,DR 简单易行,但重叠多,不能观察细小病变腰椎正侧位,CT 同一层面多角度扫描 三维重建 信息丰富;但软组织分辨力差,同层面多角度扫描,信息丰富腰椎结核,腰椎MRI多参数、多序列扫描,左图:T1W1加权 右图: T2W1加权,多成像参数、序列,鉴别诊断 新鲜与陈旧性骨折,图1 :T1W1加权,L2压缩性骨折 图2 :T2W1加权压脂呈高信号,软组织分别率高清楚显示膝关节半月板、韧带、关节腔、软组织及骨质情况图1:膝关节矢状面 图2 斜矢状面 图3 轴位,一、脊椎退行性病变 脊椎退行性病变可发生于脊椎各个组成部分,主要以椎间盘、椎体、椎小关节和其周围韧带为主。多为生理性退化过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人多见。遗传性、自身免疫性、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也可促成脊椎发生退行性变。,(一)、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椎间盘具有可承受压力、吸收震荡,保护脑和脊髓。除第1、2颈椎间外,其余椎体之间均有椎间盘。其由四部分组成。由内到外依次为: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和外层纤维环。 其前分较厚,后分较薄,故髓核易向后方或后外侧突出。透明软骨终板,紧贴于椎体上、下面,构成髓核上、下界;外层纤维环由胶原纤维构成。,椎间盘的解剖结构图,图、,2、椎间盘的正常CT、MRI表现,正常椎间盘形状与大小, 与所连接的椎体上、下面形状相似,保持其后缘与相应椎体一致的前凹形状表现, 第5腰椎、骶1椎间盘后缘正常时平直或稍凸除外, 椎间盘厚薄各部不同,中胸部最薄,颈部较厚,腰部最厚,全部椎间盘的总厚度约占脊柱全长的1/4。1、CT图像:椎间盘密度低于椎体密度,呈均匀的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影像表现。2、MRI图像:复杂些,不同参数表现各异。,正常的第5、骶1椎间盘CT表现,图1:,图中示:正常椎间盘CT表现,图2:腰5、骶1椎间盘 图3:腰2、腰3椎间盘,正常椎间盘的MRI表现,T1W 1 矢状位 T2W1图像 横断位,3、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CT、MRI表现,病理 : 脊椎发生退行性改变,一般最先发生在椎间盘,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纤维环变性,出现裂隙,髓核脱水以及软骨板变薄和玻璃样变。 症状 : 临床上一般症状不是很明显,或只有颈、腰背部僵硬或/和疼痛,并发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脊椎滑脱等病变时,常压迫脊髓、神经根和血管,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分述如下: 分类 : 主要从椎间盘的膨出(膨隆)、变性、椎间盘突出改变分析它的CT、MRI表现,(1) 、椎间盘膨出的CT表现,好发部位: 椎间盘膨隆多发生在腰部,并诱发椎体边缘骨赘形成。 表现:为在椎体边缘之外出现对称的、规则均匀的环形软组织影,是膨隆的纤维环,外圈可以有钙化,其后缘正中可保持前凹的状态,也可平直或均匀后凸,硬膜囊前缘及椎间孔内脂肪可受压,脊髓或脊神经可有或无受压移位。,椎间盘膨隆的CT表现,图1:椎间盘向周围均匀膨出并钙化 图2:硬膜囊前缘及椎间孔脂肪受压,椎间盘膨出CT表现图中示:椎间盘向周围膨隆并见高密度钙化表现,椎间盘膨隆的MRI表现,L4/5椎间盘膨出(矢状位) 图2 横断位 均匀弧形膨出,(2)、椎间盘变性的CT表现,椎间盘中的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质,出生时含水量约80%-90%,纤维环含水量约80%,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并为纤维软骨样物质代替,脱水而变硬、碎裂,使椎间盘中出现气体,即所谓“真空现象”表现。椎间盘变性后椎间隙变窄,促进椎小关节以及各韧带退行性变,骨赘形成和韧带钙化。脊椎退行性变几乎都是从椎间盘变性开始的。如图:,椎间盘变性的CT表现,椎间盘变性及周边膨出(膨隆),椎间盘变性的MRI表现,(3)、椎间盘突出,病理 : 椎间盘突出症也称椎间盘疝或脱出,最多发生在腰部,其次是颈部,胸部极少。除了退行性病变外,急性外伤也是引起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临床:本病多发生于30岁50岁,男多与女,主要为局部刺激症状及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症状。临床症状和体征依突出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1、直接征像: (1)、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密度与椎间盘一致,形态不一,此点是与椎间盘膨出的鉴别点; (2)、突出的椎间盘可有大小、形态不一的钙化,多与椎间盘相连; (3)、髓核游离碎片多位于硬膜外,密度高于硬膜囊。2、间接征像:(1)、硬膜囊外脂肪间隙变窄、移位或消失;(2)、硬膜囊前缘或侧方及神经根受压移位。3、分型 : 椎间盘突出可分为后正中型、后外侧型、外侧型。,不同类型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后正中型:突出的椎间盘呈软组织密度位于硬膜囊的前方正中,使硬脊膜囊、脊髓或马尾神经腹侧受压变形、移位。如图示:,MRI表现,矢状位上突出的椎间盘呈等信号向后压迫脊髓致其变窄、变细,MRI表现:椎间盘突出伴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中央型),后外侧型突出的椎间盘偏于一侧,除压迫硬脊膜囊、脊髓或马尾神经外,压迫一侧神经根移位,侧隐窝及椎间孔变窄;如图示:,后外侧型MRI表现,外侧型CT表现突出的椎间盘可突至侧隐窝、椎间孔内,也可在椎间孔外,主要压迫神经根或神经节以及外方的脊神经。局部脂肪受压移位或吸收。,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椎管内硬膜外肿瘤鉴别:CT显示椎管内较高密度的结节状影,紧贴椎体后缘,应排除硬膜外肿瘤如转移瘤、淋巴瘤等,但肿瘤密度不及椎间盘高,增强扫描可强化,而椎间盘不强化。,(,(二) 椎体、椎小关节、韧带退行性变,椎间盘退变后引起椎间关节异常活动、失稳 滑膜炎-关节软骨损伤-间隙变窄-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椎体边缘唇样增生、骨赘形成,椎间关节间隙变窄,黄韧带增厚、钙化 (宽度5MM),二、 椎管狭窄,定义: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各径线缩短,椎管有效容积缩小,压迫硬膜囊、血管、脊髓或脊神经根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原因:它与脊柱发育异常、椎间盘突出、退行性骨关节病、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骨化及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分型:椎管狭窄可分为先天性、获得性及混合性三种。CT、MRI检查的诊断价值:(1)显示狭窄的原因;(2)显示椎管的形态,了解导致椎管狭窄的各种病变与硬脊膜囊、脊髓及脊神经根的对应关系;(3)可精确测量椎管狭窄的程度、显示椎管狭窄的部位及范围。,椎管狭窄的CT表现,分型: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间孔狭窄。1、颈椎管前后径正常13毫米,10毫米-13毫米为相对狭窄,10毫米为绝对狭窄;腰椎管矢状径正常16毫米,12毫米-15毫米为相对狭窄,10或12毫米为绝对狭窄;2、腰椎弓根间径16毫米为狭窄;3、侧隐窝前后径2毫米为狭窄。,1、外伤性椎管狭窄左一图示正常椎管;二、三图为外伤性爆裂性骨折引起椎管狭窄,管径小于10毫米;椎管容积缩小,侧隐窝及椎间孔变窄;横突,关节突关节结构改变;腰1椎体向椎管内移位。,腰椎爆裂性骨折,骨碎块移向椎管内致椎管、侧隐窝、椎间孔狭窄,临近脂肪移位消失,神经根等受压移位。,2、脊椎退变致椎管变窄 图中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5、6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硬化,椎间隙变窄;CT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变形。,椎间盘突出(脱出)及韧带钙化致椎管变窄 图1: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椎管狭窄;图2:后纵韧带钙化引起的椎管狭窄。,MRI表现,髓核脱出:软性椎管变窄、侧隐窝、椎间孔变窄;马尾受压变形,MRI:脊柱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压迫脊髓(马尾)变形、变细,椎管变窄,容积缩小(炎性变致椎管狭窄),病例分享(骨巨细胞瘤) 患者,男,31岁,不慎摔倒着地,致左膝部剧烈疼痛。查体,左膝部肿胀,功能受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纳资金安全培训课件
- 十八项核心制度试题及答案
- 出差公司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出国安全培训心得课件
- 电动汽产业链整合-洞察及研究
- 2025房屋租赁(出租)合同书(标准版本):租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 2025农副产品购销合同 标准版模板大全
- 2025建筑扣件出租协议(合同版本)
- 2025年:从“京派、海派”之争审视民间委托合同的效力
- 2025物流服务委托合同模板
- 皮肤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 院感培训试题及
- 开发区财政管理改革研究
- 三维数字城市建模及数据获取课件
- 电气照明系统课件
- 厨房设备施工方案
- 收纳整理PPT成品课件
- 北京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工艺联锁(报警)管理制度
- 各种轴载换算计算方法
- DB35∕T 1844-2019 高速公路边坡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