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_第1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_第2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_第3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_第4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 亲爱的观众朋友 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 草堂是 诗圣 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 759 年的冬天 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 带着自己的家人 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 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 第二年春天 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 在风光 秀丽的浣花溪边 建起了茅屋 取名 草堂 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 这段时间是一生漂 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 在杜甫留下的 240 多首草堂诗歌中 有大量歌咏自然 描写田园风光的 优美诗作 也有不少忧国忧民 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 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 使草堂 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 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好 知名度最 高的一处 1961 年 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现代诗人 学者冯至先 生在 杜甫传 中所说 人们提到杜甫时 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 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 765 年 杜甫离开成都后 草堂渐渐荒芜 到唐末 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 址 为纪念杜甫 他重建了一间茅屋 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 从此以后 历代对草堂进行过 十多次培修 重建 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 这两次重建 奠定了后世草堂依 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 并流传至今 1 正门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 粉壁青瓦 庄严肃穆 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 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 感 正门匾额 草堂 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 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 允礼所题 门两 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 出自杜诗 怀锦水居止二首 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 大桥 三国时 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 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 任重道远 遂云 万里之行始于此 桥由此得名 清代曾重修 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 绝非今天百花潭 公园一带的江面 杜甫所营建之茅屋 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 古百花潭的北边 两句诗十分精当地点明 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 也与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 据此 可以肯定地说 我们今天身临其地的这座 闻名海内外的杜甫草堂 就是在当年诗人故居的遗址上重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流经草堂正门的是风 景秀丽的浣花溪 在唐代的时候 浣花溪江阔水深 能行大舟 两岸农田阡陌 风景宜人 杜甫诗句 窗 2 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是对当时浣花溪风景的描写 2 大廨 大廨是一座敞厅式建筑 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 廨 是官署的意思 也就是古代地方官吏办公 的场所 杜甫生活在 奉儒守官 的仕宦之家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从小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辅佐君 主 报效国家 然而杜甫一生仕途坎坷 始终不得重用 他做过唐肃宗的左拾遗 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 不久干脆辞官而去 后来流寓成都时 被好友严武举荐为 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 虽然杜甫始终 不得显达 但他却始终是 每饭不忘君 穷年忧黎元 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 后人为此深受感动 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 大概考虑到纪念建筑应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既然杜甫做过官吏 那么就应 有其办公之处 于是便将这重建筑命名为 大廨 此中也明显寄托着人们对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诗人的良 好祝愿 大廨内陈设简单 最显眼的是伫立在大廨中央的杜甫铜像 杜甫身躯单薄 手里握着一卷诗书 他用饱经忧患的眼神望着远方 似乎内心深处正在呐喊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尊铜像是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 我们可以发现 作者是用 夸张和抽象的手法来刻画诗圣的 那单薄赢弱的身姿 概括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患 贫病交困 郁郁 不得志的不幸经历 那深思苦吟的神态 把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 草堂内的楹联值得欣赏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清代大学者顾复初的撰联 异代不同时 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 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顾复初于清咸丰末年 应四川学政使何绍基之邀来川 游宦蜀中 为四川各界大府礼聘 做其幕客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客居夔州 曾作 咏怀古迹五首 咏怀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等古人旧宅 有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的诗句 意为 怅望先贤 令人感而落泪 自己和宋玉虽生于不同 时代 但没能遇到贤明的君主 落拓失意的遭遇却完全一样 而对联作者在上联一开始便集用杜句 异代 不同时 将自己对杜甫的追怀比之于杜甫追怀宋玉 抒发了怀才不遇的积郁 在封建时代 众多的文人墨 客都把出将入相 匡国济世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因此 顾复初把自己和杜甫比作是龙虎一样的诗客 但 是却如蜷龙卧虎一般 不能伸展自己的凌云壮志 因此 上联有两层含义 一是赞美杜甫 也暗指自己是 不可多得的济世之才 二是叹息怀才不遇 只有且蜷且卧 居于草野 下联指杜甫和自己都流寓蜀中 杜 甫虽未遇明君 壮志难酬 却能因诗垂名留下了这间长存天地的草堂 受世人凭吊瞻仰 同时也概叹自己 纵有满腹经纶 不仅没能实现报国之志 也没有什么成就能像草堂那样流传后世 1958 年毛泽东游览草 堂时曾仔细品味此联 称赞其写得含蓄婉致 耐人寻味 郭沫若曾经称赞这幅对联 句丽词清 格高调 3 永 在铜像的东侧 有一幅上世纪九十年代绘制的草堂全景图 图的左边部分是草堂的园林景区 里面种 有梅树等许多植物 图的中间部分就是中轴线上的五重主体建筑 图的右边部分是古寺庙景区 3 诗史堂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 也是主体建筑 杜甫留下的 1400 多首诗歌 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 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 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因此 杜甫被后世尊为 诗圣 他 的诗歌被称为 诗史 诗史堂 也因此得名 诗史堂前悬挂有一幅对联 诗有千秋 南来寻丞相祠堂 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 东去问襄阳耆旧 几人相忆在江楼 此联是草堂所有对联中唯一没有作者署名的一副 清光绪年间 四川总督丁宝祯游览草堂 为表达对 杜甫的尊崇 命自己的两个幕僚沈寿榕和彭毓松合撰此联 丁宝祯感到十分满意 便署上自己的大名悬挂 于草堂 后来对联被毁 现联由叶恭绰补书 考虑到原联并非是丁宝祯所作 故只署了补书者姓名 上联 由沈寿榕出 他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拟诸葛亮的文治武功 颂扬杜甫和诸葛亮一样英名永存 也表达了对 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凭吊杜甫的感情 下联由彭毓松对 他把杜甫和诸葛亮的身世和晚年在蜀中的处境 反映出来 联中的 耆旧 是指德高望众的老者 东去问襄阳耆旧 则意为杜甫和诸葛亮客居蜀中 皆 有东归故地寻访故友的夙愿 原来杜甫的先祖曾居湖北襄阳 诸葛亮也曾隐居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 杜 甫的好友李白和孟浩然 一是曾居襄阳 一是襄阳人 当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 二人都已先后故去 同样 诸葛亮在辅佐蜀后主时 他的襄阳好友也多亡故 因此只能空存思怀 此联格调典雅 用典自然贴切 巧 妙地将咏杜甫 咏诸葛亮融为一体 是草堂名联之一 大厅的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胸像 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 以写实手法 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 深沉 的目光 以及冷峻的嘴角 准确而凝炼地刻划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 塑像两侧是 朱德同志 1957 年参观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上联指杜甫寓居成都的草堂永远存留于后世 受人瞻拜 下联则是指杜甫作为诗圣昭著千秋万代 永 受人们的尊崇 在堂内东西两侧 分别陈列着两尊由成都著名民间艺人泥人蔡所塑的泥像 东侧是杜甫 西侧是李白 4 李 杜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 被郭沫若誉为 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虽然两人所走 的创作道路不同 杜甫注重现实 李白则极其浪漫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 虽然他 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很长 后来又各自东西 再未见面 但都深深地系挂着对方 特别是杜甫 始终对李白 充满敬意 在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中 怀念李白的就有十几首 首首都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钦佩和思念 李 杜交谊 可以说是文坛上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 鉴于这个原因 李白的塑像出现在纪念杜甫的地方 也就 毫不足怪了 堂内东侧有陈毅同志的集杜句联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该联表达了陈毅同志刚直不阿 嫉恶如仇的性格 西侧是郭沫若同志撰书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上联是写诗人杜甫 意思是杜甫这位穷困潦倒身患疾病的诗人 却是唐代诗坛的圣人哲人 下联是写 杜甫诗作 意思是他的作品表现了安史之乱给民间百姓带来了沉重灾难 有如波涛巨浪般强烈地震撼着人 心 在大厅的东西两侧还摆放了两张古色古香的圆桌 从清代开始 许多文人墨客常常聚集在此 挥毫泼 墨 吟诗作赋 凭吊缅怀杜甫 4 诗圣著千秋 陈列室 诗圣著千秋陈列是杜甫草堂博物馆为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九十周年而推出的精品陈列 陈列分为两 部分 以朱德同志为草堂题写的对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作为主题和基本框架 上篇 诗圣著千 秋 分为少年 漫游 在长安 陷贼与为官 漂泊西南五个单元 选取最能代表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特点的 诗句 以形象化的陈列语言和具有情感冲击力的表现手段 展示杜甫一生的苦难经历 体现他的人格魅力 和崇高精神 2003 年 该展览荣获 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 少年时期 公元 712 年 公元 731 年 杜甫字子美 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仕宦家庭 从小聪颖敏慧 志向高远 漫游时期 公元 731 年 公元 745 年 杜甫长大了 成为意气风发的青年 渴望裘马轻狂 纵横南北 第一次漫游 他到了郇瑕 今山西临 猗 这年他 19 岁 第二年 他去到更远的地方 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行 公元 744 年初夏 杜甫与因得罪朝廷而被放还的大诗人李白在洛阳相会 他们一同登高怀古 饮酒论 5 诗 这是杜甫一生最感快意的事 他们的伟大友谊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隽永的话题 杜甫与李白对酒的塑像 再现了他们二人相遇的喜悦之情 在长安 公元 746 元 公元 755 年 公元 747 年 杜甫与许多才艺之士参加国家选拔考试 由于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 称 野无遗贤 应试者全部落选 这件事给杜甫很大的打击 直到公元 755 年 他才得到一个掌管名册簿帐的微职 右 卫率府兵曹参军 这年他已 44 岁 安史之乱 爆发前夕 公元 755 年 11 月初的一个夜晚 杜甫到奉先 今陕西蒲城 探看家人 途 经骊山时 玄宗皇帝带着杨贵妃正在华清池尽情享乐 此时 叛乱战争的阴影已逼近长安 沿途都是逃难 的百姓 当他回到家 却见妻子抱着刚刚饿死的孩子恸哭 他深为自己的不幸而悲伤 又联想到人民遭受 着更为深重的苦难 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忧患 无限感慨中 他写下名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 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等图片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陷贼与为官 公元 756 元 公元 759 年 公元 755 年冬 安史之乱 爆发 第二年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 不幸在路途中被叛军抓获 押回长 安 诗人在长安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 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 不禁触景生情 写下著名的诗篇 春望 公元 757 年夏 杜甫逃出长安 来到凤翔谒见刚登基的唐肃宗 皇帝任命他为掌管劝谏和荐举的左拾遗 杜甫后因直言进谏 得罪肃宗 被贬为华州 今陕西华县 司功参军 在华州任上 杜甫曾回洛阳老家 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的所见所闻 使他写下了堪称 千秋之泪 的 三吏 与 三别 他以 诗史 之笔 通过对一组典型形象的描写 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 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是杜甫诗歌的最高思想境界 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安危充盈于字里行间 贬官后 的经历 使杜甫对于仕途更加绝望 终于走上弃官入蜀的路 漂泊西南 公元 760 年 公元 770 年 公元 759 年 7 月 杜甫一家几经辗转 在岁末时节踏上艰险的蜀道 这一时期杜甫写下了大量山水纪 行诗 与传统的山水诗不同的是 他在咏叹山水的同时 总是把强烈的忧国之思和身世之感倾注笔端 公元 760 年春 杜甫在成都西郊建起了草堂 公元 765 年杜甫一家再度踏上漂泊之旅 公元 770 年冬 在由潭州 今湖南长沙 去岳州 今湖南岳阳 的船上 诗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 杜甫在辞别人世之际 写下的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长诗中 还有 战血流依旧 军声动至今 这样的句子 可见牵挂着他的仍 是国家的灾难和百姓的疾苦 屈原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三颗巨星 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 随着岁月的流逝 杜甫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日益彰显 被公认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超越国界 成为全世界人类文 6 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和古希腊的荷马 英国的拜伦 雪莱 德国的歌德 海涅 俄国的普希金 莱蒙托 夫 印度的泰戈尔一样 他的名字为全世界所熟知 1962 年 杜甫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在全世界受到 广泛纪念 5 草堂留后世 陈列室 下篇 草堂留后世 截取杜甫在成都草堂的一段生活和创作经历 着重介绍杜甫如何苦心经营草堂 杜甫的草堂诗作所展现的精神世界 以及杜甫离开后草堂的兴衰演变 寓居草堂的日子 杜甫写了 240 多 首诗 内容多是描写自然 亲情和友爱 或许是生活的半隐居性 直接反映人民生活的诗作少了 不过在 他的心中 从不曾忘记严峻的时局和苦难的人民 以致当他为秋风吹破草堂而悲哀时 禁不住想起流离失 所的人们 他祈求上苍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就是杜诗的精神 草堂的精神 正是在这种精神感染下 后世的人 们满怀崇敬之情 代复一代地维护和重建着草堂 使草堂的规模逐渐扩大 今天 杜甫草堂已成为一座高 扬杜甫精神的纪念碑 一块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这个展厅里详细再现了杜甫一家在成都生活的场景 同 时展出的还有 2001 年在草堂出土的文物 有生活器皿 建筑构件 娱乐用品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地 区出土的六朝时期石刻佛像头 因杜甫刚到成都时暂居在浣花溪旁的一座寺庙 故在此处摆放佛像具有一 种象征意义 成都地区出土的六朝佛像非常少 这尊佛像因而尤为珍贵 6 柴门 柴门是中轴线第四重建筑 也是最小 最简朴的建筑 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 因为低 矮简陋 诗人于是作了如此命名 门上匾额 柴门 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 门前楹柱上悬挂着明人 何宇度撰写的一副对联 万丈光芒 信有文章惊海内 千年艳慕 犹劳车马驻江干 此联由杜甫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诗句点化而来 明代文人何宇度将杜甫的自谦之词 稍加改动 就变成了后人对诗圣杜甫高度赞誉与无限景仰之辞 十分精巧而绝妙 正因为杜甫给我们留下 了成就极高 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 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 到此凭吊其草堂故居 7 恰受航轩 恰受航轩位于工部祠前小院的西侧 因其建筑形状狭长如舟 故清嘉庆十六年重修时 于是以杜甫 7 南邻 野航恰受两三人 诗意而命名 门上匾额 恰受航轩 四个字是陈毅于 1966 年题写的 室内为杜诗版本陈列展览 自杜诗产生以来 历代爱好者和研究者 便从不同的视角 诠释杜甫诗歌 所表现的人文精神 道德风范和艺术成就 对其诗集进行了整理 校订 分类 编年 注释 评点 各种 各样的杜甫全集和选本纷纷刊行于世 其品种之多 数量之大 是其他任何一位诗人的诗集都不能与之相 比的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收藏杜集版本最集中的地方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纪念馆起 数十年来 致 力于历代刊行的各种杜集版本的搜集珍藏工作 目前 博物馆收藏的杜诗刻本 手抄本 日本 朝鲜刻印 的汉文本 以及各种外文印本 数量已达数千部 上万册 其中不乏善本 珍本以及世所罕见的海内外孤 本 杜甫草堂所藏古籍善本 品种丰富 类型多样 自成体系 且宋元明清各代版本均有 犹如一个精致 的杜诗版本博物馆 正因为如此 杜甫草堂于 2009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并 有 11 部馆藏古籍善本入选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成为了 国宝 级的珍贵文化遗产 8 工部祠 工部祠是五重主体建筑的最后一重 也是最重要的一重 因为杜甫在成都时 曾被时任成都尹 剑南 东西川节度使的好友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 并将纪念他的祠宇称为工部 祠 工部祠前有清人何绍基撰写的对联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上联指杜甫居于风光明丽的浣花溪畔 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千古流传 与浣花溪可谓相映生辉 下 联即借用高适与杜甫人日唱和的典故 来表达对杜甫的敬仰之情 联中以 我 对 公 并用了 归来 二字 含蓄道出作者以杜甫的继承者自命的深意 此联出语不凡 脍炙人口 我国传统旧俗把阴历的正月初七定为人日 即意为人过年 农历初一为鸡 初二为狗 初三为猪 初 四为羊 初五为牛 初六为马 初七为人日 说明人与自然 与动物关系和谐 密不可分 杜甫流寓成都 之时 好友高适任蜀州刺史 高适常常资助杜甫 公元 761 年人日这天 高适写下 人日寄杜二拾遗 一诗寄送杜甫 大约十年后 也在人日这天 正在湖湘一带漂泊的杜甫偶然中翻检到这首诗 此时高适已 不在人世 杜甫痛感人事变迁 故旧零落 写下了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一诗 从此 他们人日唱和 的故事传为文坛佳话 清咸丰年间 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果州 今四川南充 主持完考试返回成都途 中拟成此联 到成都之后 住在草堂外 特地在人日这天来到草堂题写了这副对联 此联一出 文人骚客 竞相效仿 每年人日便云集草堂 挥毫吟诗 瞻拜杜甫 寻梅踏春 久而久之 于是演变为 人日游草堂 的地方风俗 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8 工部祠内 正中设杜甫神龛 东西两侧分别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 为什么要用他们二人 配祀杜甫呢 原因有三个 一是他们三人心迹相同 黄庭坚和陆游在诗歌创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 学杜卓 有成就 与杜甫忠君爱国思想一脉相承 二是黄庭坚 陆游与杜甫一样 都不是蜀人但都曾经寓居蜀地 写下不少吟咏蜀中风物的诗篇 而且又 去蜀而不忘蜀 故深得蜀地百姓的敬重 三是殿内若只塑杜甫一 人 异乡做客 难免过于孤单 如果三人一堂 既可共论诗艺 免除冷清 又可同受祭礼 共享香火 在杜甫神龛两侧悬挂有清钱保塘所撰对联 荒江结屋公千古 异代升堂宋两贤 此联对黄庭坚和陆游配祀诗圣作了高度概括 当年在郊野溪畔筑茅屋而居的杜甫是千古不朽的 与他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黄庭坚 陆游继承了他的衣钵 升堂而入室 成就显赫 堪称宋代的两位贤哲 殿内还有两通杜甫石刻像值得一提 正中是明人何宇度所作 刻于万历三十年 公元 1602 年 石刻 把杜甫刻得体形丰满 气度雍容 这可能与唐代社会崇尚丰腴的审美取向有关 同时也体现了后人对诗人 的美好祝愿 另一通是清朝人张骏临摹南熏殿本所刻的 诗圣杜拾遗像 石刻中的杜甫像面容清癯 目 光深沉 把诗人颠沛流离 忧国忧民的满腔愁肠表现无遗 南熏殿是唐朝时长安皇宫兴庆宫的别殿 殿里 珍藏着历代圣贤图谱 杜甫画像也被收藏其中 因为是皇家收藏 来源必然比较可靠 故此像所绘应该更 接近真实 除此之外 殿内还有两通草堂石刻全景图 分别为清乾隆五十年 公元 1793 年 和清嘉庆十 六年 公元 1811 年 所刻 石刻清楚地勾勒出当时草堂风貌 是研究草堂沿革和清代草堂规模与布局的 重要依据 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从这两幅石刻图上 我们不难发现 清代的草堂已具有祠堂和园林相结 合的特点 规模和布局与今天的草堂相差无几 9 少陵碑亭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 内树有一石碑 镌刻 少陵草堂 四个大字 笔力浑厚 笔姿秀润 是清代果亲王允礼所书 雍正十二年 公元 1734 年 果 亲王送达赖进藏 经过成都 特拜谒草堂 留下此手迹 少陵 是杜甫别号 杜陵 为汉宣帝陵墓 在 长安西南的二十公里处 附近有宣帝许皇后陵 因规模较小 称 少陵 杜甫困顿长安期间 曾在这一 带居住 故在其诗中常自称 少陵布衣 少陵野老 等 所以 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称他所居住的杜甫 草堂为少陵草堂 此景点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 10 茅屋故居 茅屋景区于 1997 年恢复重建 杜诗素有 图经 之称 将诗人居住的环境方位描绘得十分具体 让 9 人身临其境 杜甫在成都的 240 余首诗作是重建茅屋故居最直接 最形象的蓝本 柴门不正逐江开 柴门古道旁 入门四松在 五株桃树亦从遮 等都是杜甫描写茅屋环境的诗句 景区内溪流环抱 绿树成荫 竹篱柴扉 芳草青青 营造出 舍南舍北皆春水 野老篱边江岸回 草深迷市井 等杜甫 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推开吱呀作响的柴门 左植 四松 右栽 五桃 古楠接茅亭 菜圃青青 药栏 郁郁 所有这一切 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 茅屋是典型的川西民居 穿斗式结构 以茅草盖顶 中间是堂屋 左右是卧室 东面是厨房 整座建 筑简朴而自然 茅屋前 有一株楠树 杜甫当年卜居草堂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中草堂的楠树 楠树给诗人灵感 是草堂的灵气之所在 诗人每做完一首诗 便在楠树前呤唱 后来有一晚 楠树被大风连根拔起 杜甫有 如痛失了一位挚友 写下 我有新诗何处呤 草堂自此无颜色 的诗句 而树下的石桌石椅 也为我们展 现了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的杜甫及家人生活娱乐的情景 另外 还有南邻和北邻 杜甫写有 邻人有美酒 稚子夜能赊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 余杯 等诗句 可以想见杜甫与当地村民们相处得和谐融洽 11 唐亭台遗址 唐代遗址展厅外展示的是唐亭台遗址 目前展出的是 2001 年发掘出土的唐代亭台遗址的地砖部分 我们可以看见 地面是用大小不一的素面砖斜铺而成的 从柱洞来看 原来的亭台应为砖木结构 是一个 八角亭 展室上部悬挂着两张杜甫的诗作 江亭 和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的玻璃展板 唐亭台遗址 与这两首诗作的描写一致 为大家展现了当时诗人与邻居的业余娱乐场景 也为研究成都地区亭台建筑结 构提供了重要资料 12 唐代遗址陈列馆 唐代遗址 发掘于 2001 年底 面积 420 平方米 主要出土了唐代器物及残片 以及数十枚开元通宝 等货币 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些唐人生活遗迹 主要有水井 三眼 房屋遗址 八处 灶坑 一处 窖坑 五处 灰坑 九处 排水沟 四条 等 这些发现印证了杜甫对其居住环境及生活场景的描写 在杜诗中这一带是 锦里烟尘外 江村八九 家 的郊野之地 杜甫在诗中提到的 田父 渔人 邻翁 等人也应是居住此地 现场出土的三眼水 井 也正好印证了杜诗 凿井交棕叶 开渠断竹根 的描述 遗址出土的器物 基本上是日常生活用品 其中陶瓷器皿 工艺较粗糙 这也与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吻合 也可看出诗人当时生活的窘迫 而出土的陶 10 珠 棋子等娱乐用品 又自然令我们想起杜甫笔下描述的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的生活情 趣 此次出土的遗物遗存 与杜诗描写基本都一一对应 同时出土的还有一通唐代僧人塔铭碑 这是此次发掘中唯一一件有文字 有明确纪年的文物 现在 塔铭碑与其拓片一起陈列在厅内右侧 石碑镌刻时间为武则天垂拱三年 公元 687 年 石碑长 64 厘米 宽 55 厘米 高 8 7 厘米 出土时反扣在一水井上 碑文基本完整 其对浣花溪一带风景的描述与杜诗相 当吻合 也印证了杜甫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畔 古寺僧牢落 空房客寓居 的描写 唐代遗址的发掘 改变了杜甫研究从史料到史料的状况 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 批唐代文物的出土 不仅完整证实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代代因袭重建的史实 而且为充实草堂陈列 研究 草堂历史沿革 甚至研究成都地区唐代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状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素材 13 杜诗书法木刻廊 杜甫是集大成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华 代 表了传统诗歌的最高成就 因此 历代许多书法家都喜欢以杜诗作为自己再创作的题材 从而创作了不少 作品流传于世 杜甫草堂博物馆经过长期收集 现已珍藏有大量历代名家杜诗书法作品 杜诗书法木刻廊是 1999 年 在原盆景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陈列的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 迹中精心挑选的 这些书法木刻具有四个特点 其一内容精美 都是杜甫诗歌中的名篇佳作 其二书法绝 妙 这些书法作品或是历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 董其昌 张瑞图 傅山 王铎 郑板桥等人的手迹 或是 近现代知名人士康有为 于右任 何香凝 叶圣陶 郭沫若 沈尹默 林散之等人的墨宝 也有新中国第 一代领导人董必武 陈毅 叶剑英等人作品 个性鲜明 各具特色 十分珍贵 其三材质精良 镌刻这些 书法作品所采用的是木质坚固细腻的珍贵楠木 不仅有助于准确表现书法原作 而且可以长期展出不变形 其四雕刻技艺高超 木刻采用平面阴刻 朴实自然 雕刻者技艺精湛 能忠实地再现书法作品固有的笔墨 效果和骨力神韵 刻工与书法交相辉映 堪称妙制 这种融诗歌艺术 书法艺术 木刻艺术为一体的艺术 形式是草堂独特的文化景观 受到广大游客一致好评 14 花径 当年 在杜甫的茅屋前面 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 他在诗中曾写到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 今始为君开 今天的花径 是一条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红墙夹道小径 花径西端大门 的匾额上 刻有现代著名书画家冯建吴先生所书的 花径 二字 门楹两旁 是明代何宇度撰文 现代著 11 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补书的对联 背郭堂成 锦里溪山千古在 缘江路熟 青郊草木四时新 对联的 大意是 杜甫当年在城外浣花溪畔建成的草堂 千载之后 它仍然和锦城溪山一同永存 今天沿着杜甫当 年经常走过的江边小径 举目四望 青郊草木 四季常新 花径东端匾额中的 花径 二字 是著名书法 家沈尹默先生所书 门楹两旁 是郭沫若先生撰书对联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巧妙地将 花径 二字嵌入联首 15 浣花祠 浣花祠位于花径的中段 亦名 冀国夫人祠 是奉祀唐大历年间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妾任氏的祠堂 任氏本是浣花溪畔一普通百姓人家的女儿 相传她在少女时 一日在浣花溪畔洗衣 有一个满身疥疮的和 尚脱下沾满脓血的袈裟 求人浣洗 别人皆为恐避之不及 唯独任氏不嫌弃 欣然接过袈裟涤于溪中 而 此时奇迹出现 只见溪内开出朵朵莲花 再看那僧人 却早已不见 后人因此称任氏洗衣处为百花潭 任氏长大后被西川节度使崔宁纳为妾 再扶为继室 唐代宗大历三年 崔宁进京求职 留弟弟崔宽留 守成都 这时 泸州刺史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 引兵进犯成都 崔宽不能抵御 形势十分危急 这时 任 氏毅然拿出万贯家财 招募千名勇士 击溃敌军 挽救了成都 因此 后人为了纪念其功绩 便为她建立 祠宇 称 浣花夫人祠 简称 浣花祠 浣花祠正厅内 有一尊浣花夫人泥塑像 而在浣花祠的大门两侧 则悬挂着一副对联 蹇裙逐马有如此 翠羽明珰尚俨然 上联写任氏保卫成都的战功 只用 蹇裙逐马 四字 便将任氏身着女儿装 一马当先 冲锋陷阵 击退叛军的巾帼英雄形象活画了出来 下联从塑像着笔 追怀任氏的音容笑貌 见到这尊塑像 就仿佛任 氏头插翠羽 耳佩明珰的身影活现在眼前 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16 草堂影壁 花径的东端是 草堂影壁 这里有用青花碎瓷镶嵌的 草堂 二字 清光绪三十四年 即公元 1908 年 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向草堂的内墙上大书 草堂 二字 并以碎瓷砌就 但以后被毁 损 今天花径照壁所嵌 草堂 二字是他的弟弟周竺君所书 草堂影壁 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 来往游 客也多在此摄影留念 1958 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 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 也留下了一张背影照做纪 念 草堂影壁 的大门上还悬挂着现代书法家萧龙友先生所书的 花径 匾额 门楹两旁 有郭沫若先 12 生撰书的对联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此联巧妙地将 花径 二字分别嵌入联首 上联意指草堂 内迎风摇曳的似锦繁花 有如人们在欢跳红绸舞 下联则是说此花径可通向春色满园的草堂 17 大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 2002 年 杜甫草堂博物馆将其改建为展示诗歌文化的陈列厅后对外 开放 门上匾额 大雅堂 三个字是集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 大雅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的一部分 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重大事件 被视为诗歌的正声 此处 大雅 之名 泛指中国优 秀诗歌传统 北宋时四川丹棱人杨素翁推崇杜诗 遍刻杜甫蜀中诗歌 在丹棱建堂陈列 堂屋建成以后 大诗人黄庭坚亲自为堂题名曰 大雅堂 并作 大雅堂记 此事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今天草堂的大雅堂内 陈列着一面巨型磨漆壁画和十二尊诗人塑像 这幅大型磨漆壁画运用的是彩釉 镶嵌磨漆技法 颜料全部采用天然矿物及其它自然材质 使作品既保持了古朴凝重的风格 又显现出瑰丽 斑斓的色彩 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 整幅壁画长 16 米 宽 4 米 以倒 字的方式 将杜甫壮年漫游 困顿长安 遭乱流离 寓居成都 羁留夔府 漂泊湖湘等主要生活阶段表现出来 同时展出的还有十二尊诗人塑像 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 叶毓山等人创作 十二位诗人是中国诗 歌史上的最杰出的诗人 屈原 陶渊明 陈子昂是杜甫的前辈 屈原爱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陶渊明自然质 朴的诗风和陈子昂勇于创新的精神都对杜甫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王维 李白与杜甫是同一时代的诗人 都 是以诗名世的大家 尤其是李白 他和杜甫被誉为 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后来者白居易 李商隐 苏轼 黄庭坚 陆游 李清照 辛弃疾 或承袭了杜甫的爱国精神 或沿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