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物理精讲:专题15+电学实验(二)(高考定位+审题破题,含原创题组及解析)_第1页
2015届高考物理精讲:专题15+电学实验(二)(高考定位+审题破题,含原创题组及解析)_第2页
2015届高考物理精讲:专题15+电学实验(二)(高考定位+审题破题,含原创题组及解析)_第3页
2015届高考物理精讲:专题15+电学实验(二)(高考定位+审题破题,含原创题组及解析)_第4页
2015届高考物理精讲:专题15+电学实验(二)(高考定位+审题破题,含原创题组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题 1 测定金属丝 液体 的电阻率 例 1 在 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的实验中 1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 1 所示电路对镍铬合金和康铜丝进行探究 a b c d 是四种金属 丝 图 1 实验小组讨论时 某同学对此电路提出异议 他认为 电路中应该串联一个电流表 只有 测出各段金属丝的电阻 才能分析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你认为要不要串联电流表 并简单说明理由 几根镍铬合金丝和康铜丝的规格如下表所示 电路图中三种金属丝 a b c 分别为下表中 编号为 A B C 的金属丝 则 d 应选下表中的 用表中编号 D E F 表示 编号材料长度 L m横截面积 S mm2 A镍铬合金0 300 50 B镍铬合金0 500 50 C镍铬合金0 301 00 D镍铬合金0 501 00 E康铜丝0 300 50 F康铜丝0 501 00 2 该实验小组探究了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后 想测定某金属丝的电阻率 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金属丝长度为 L 80 00 cm 用螺旋测微器测金属丝的直径如图 2 甲所 示 则金属丝的直径 d 为 按如图乙所示连接好电路 测量金属丝的电阻 R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获得六组 I U 数据描在图丙中所示的坐标系上 由图可求得金属丝电阻 R 该金属丝的电阻 率 m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 2 解析 1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阻两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不需要测出电流 根据电阻两端电压大小即可比较出电阻大小 探究影响电阻的因素 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实验已选 A B C 的金属丝 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应控制材料的长度与横截面积相等 而材料不同 因此 d 应选表中的 E 2 由图示螺旋测微器可知 其示数为 1 5 mm 10 0 0 01 mm 1 600 mm 根据坐标系 内的点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 电阻阻值为 R 0 5 由电阻定律 R 可得 电阻率 U I 0 3 0 6 L S L d 2 2 m 1 3 10 6 m Rd2 4L 3 14 0 5 1 600 10 3 2 4 0 800 答案 1 不需要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E 2 1 600 mm 0 5 1 3 10 6 1 2014 江苏 10 某同学通过实验测量一种合金的电阻率 1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合金丝的直径 为防止读数时测微螺杆发生转动 读数前应先旋紧图 3 所示的部件 选填 A B C 或 D 从图中的示数可读出合金丝的 直径为 mm 图 3 2 图 4 所示是测量合金丝电阻的电路 相关器材的规格已在图中标出 合上开关 将滑动 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的过程中 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只在图示位置发生很小的变 化 由此可以推断 电路中 选填图中表示接线柱的数字 之间出现了 选填 短路 或 断路 图 4 3 在电路故障被排除后 调节滑动变阻器 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 2 23 V 和 38 mA 由此 该同学算出接入电路部分的合金丝的阻值为 58 7 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合金丝的 阻值 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条件下 对实验应作怎样的改进 请写出两条建议 答案 1 B 0 410 2 7 9 断路 3 电流表改为内接 测量多组电流和电压值 计算出电阻的平均值 或测量多组电流和电 压值 用图像法求电阻值 解析 1 螺旋测微器读数时应先将锁紧装置锁紧 即旋紧 B 螺旋测微器的示数为 0 41 0 0 01 mm 0 410 mm 2 电压表的示数不为零 电流表的示数几乎为零 说明连接两电表的电路是导通的 而滑 动变阻器几乎不起作用 说明线路电阻很大 故可判断 7 9 间断路 3 由题知 0 005 0 019 说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不显著 故可将电流表改为内接 RA Rx Rx RV 并测出多组 U I 值 求出 Rx后 再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2 1 某实验小组在 测定金属丝电阻率 的实验过程中 正确操作获得金属丝的直径以及 电流表 电压表的读数如图 5 所示 则它们的读数值依次是 图 5 2 已知实验中所用的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为 0 10 电流表内阻约几欧 电压表内阻约 20 k 电源为干电池 不宜在长时间 大功率状况下使用 电动势 E 4 5 V 内阻很小 则 以下电路图中 填电路图下方的字母代号 电路为本次实验应当采用的最佳电路 但 用此最佳电路测量的结果仍然会比真实值偏 若已知实验所用的电流表内阻的准确值 RA 2 0 那么准确测量金属丝电阻 Rx的最佳电路 应是上图中的 电路 填电路图下的字母代号 此时测得电流为 I 电压为 U 则金 属丝电阻 Rx 用题中字母代号表示 答案 1 0 998 mm 0 996 0 999 mm 均可 0 42 A 2 26 V 2 25 2 28 V 均可 2 A 小 B RA U I 解析 1 因电源不能在大功率下长时间运行 则本实验应采用限流式接法 同时电压表内 阻较大 由以上读数可知 待测电阻的内阻约为 5 故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误差较小 在实 验中电压表示数准确 但电流表测量的是干路电流 故电流表示数偏大 则由欧姆定律得出 的结果偏小 2 因已知电流表内阻的准确值 则可以利用电流表内接法准确求出待测电阻 故应选 B 电路 待测电阻及电流表总电阻 R 则待测电阻 Rx R RA U I 连接实物图要根据电路原理图 采用先串后并 如果滑动变阻器是分压式接法 一般先将电 源 开关 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连接 然后将滑动变阻器的分压部分 待测电阻 电流表 串联 最后并联电压表 同时注意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以及电流表的内 外接法 还要注意量程选取是否合适 考题 2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例 2 某同学用如图 6 所示电路测量多用电表的内阻和内部电池的电动势 图 6 1 多用电表右侧表笔为 填 红表笔 或 黑表笔 将多用电表选择旋钮调至欧 姆挡 1 将红黑表笔短接 调节 使指针指在右侧满刻度处 2 移动滑动变阻器 R 的触头 分别读出五组电压表 内阻较大 可视为理想电压表 和欧姆表 示数 U R 并将计算得出的 记录在表格中 其中第四次测量时欧姆表的示数如图 7 1 U 1 R 其阻值为 在如图 8 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 图线 1 U 1 R 图 7 1 U 2 501 701 251 000 80 1 R 0 180 100 060 02 图 8 3 若改用已使用较长时间的多用电表 电池电动势变小 内阻变大 但仍能调零后测电阻 其测得电阻 R 值与原来相比 填 偏大 不变 或 偏小 答案 1 黑表笔 调零旋钮 调 R0也可 2 30 如图所示 3 偏大 3 某同学用如图 9 所示的电路测量欧姆表的内阻和电源电动势 把欧姆表看成一个电源 且 已选定倍率并进行了欧姆调零 实验器材的规格如下 图 9 电流表 A1 量程 200 A 内阻 R1 300 电流表 A2 量程 30 mA 内阻 R2 5 定值电阻 R0 9 700 滑动变阻器 R 阻值范围 0 500 1 闭合开关 S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至某一位置 读出电流表 A1和 A2的示数分别为 I1和 I2 多次改变滑动触头的位置 得到的数据见下表 I1 A 120125130135140145 I2 mA 20 016 713 210 06 73 3 依据表中数据 作出 I1 I2图线如图 10 所示 据图可得 欧姆表内电源的电动势为 E V 欧姆表内阻为 r 结果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图 10 2 若某次电流表 A1的示数是 114 A 则此时欧姆表示数约为 结果保留 3 位有 效数字 答案 1 1 50 1 48 1 51 15 0 14 0 16 0 2 47 5 47 0 48 0 解析 1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由图象与纵坐标的交点可求得 欧姆表内电源的电动势 E 150 A 300 9 700 1 50 V 由图象的斜率绝对值可求得欧姆表内阻 内阻约为 r U I2 I1 R1 R0 I2 15 0 150 120 300 9 700 10 6 0 020 0 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 E I1 R0 R1 Ir 则 I 0 024 A 故欧姆表的示数 R 47 5 E I1 R0 R1 r I1 R0 R1 I 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原理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数据处理的主要思想方法是 化 曲为直 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 伏安法 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 闭合电路方程为 E U Ir 利用两组数据 联立方程 求解 E 和 r 也可作出 U I 图象 图线的纵截距表示电源的电动势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 源的内阻 2 伏阻法 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 闭合电路方程为 E U 1 利用两组数据联立方程 r R 求解或将原方程线性化 处理为 或 U r E 作 图象或 U 图象 利 1 U r E 1 R 1 E U R 1 U 1 R U R 用图线的截距和斜率求 E 和 r 3 安阻法 利用电流表和电阻箱 闭合电路方程为 E I R r 利用两组数据联立方程 求解或将方程线性化 处理为 R 作 R 图象 利用图线的截距和斜率求 E 和 r 1 I 1 E r E 1 I 考题 3 从原理迁移中突破电学实验 例 3 霍尔效应是电磁基本现象之一 近期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实验研究上取得了突破 性进展 如图 11 所示 在一矩形半导体薄片的 P Q 间通入电流 I 同时外加与薄片垂直的 磁场 B 在 M N 间出现电压 UH 这个现象称为霍尔效应 UH称为霍尔电压 且满足 UH k 式中 d 为薄片的厚度 k 为霍尔系数 某同学通过实验来测定该半导体薄片的霍 IB d 尔系数 图 11 1 若该半导体材料是空穴 可视为带正电粒子 导电 电流与磁场方向如图 11 所示 该同学 用电压表测量 UH时 应将电压表的 接线柱与 填 M 或 N 端通过导线相 连 2 已知薄片厚度 d 0 40 mm 该同学保持磁感应强度 B 0 10 T 不变 改变电流 I 的大小 测量相应的 UH值 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在图 12 中画出 UH I 图线 利用 图线求出该材料的霍尔系数为 10 3 V m A 1 T 1 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I 10 3 A 3 06 09 012 015 018 0 UH 10 3 V 1 11 93 44 56 26 8 图 12 3 该同学查阅资料发现 使半导体薄片中的电流反向再次测量 取两个方向测量的平均值 可以减小霍尔系数的测量误差 为此该同学设计了如图 13 所示的测量电路 S1 S2均为单 刀双掷开关 虚线框内为半导体薄片 未画出 为使电流从 Q 端流入 P 端流出 应将 S1 掷向 填 a 或 b S2掷向 填 c 或 d 为了保证测量安全 该同 学改进了测量电路 将一合适的定值电阻串联在电路中 在保持其它连接不变的情况下 该 定值电阻应串联在相邻器件 和 填器件代号 之间 图 13 解析 1 根据左手定则 正电荷受力向左 因此 接线柱应接 M 点 2 画出图象 图 象的斜率为 将 B 和 d 代入就可以求出 k 值为 1 5 3 将 S1掷向 b S2掷向 c 电流恰好 kB d 反向 应将该电阻接入公共部分 即在 S1与 S2之间 因此可以在 S1与 E 之间也可以在 E 与 S2之间 答案 1 M 1 分 2 如图所示 3 分 1 5 1 4 1 6 1 分 3 b 1 分 c 1 分 S1 或 S2 1 分 E 1 分 1 2014 福建 19 2 9 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伏安法测定某一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原理图如图 14 甲所示 其中 虚线框内为用灵敏电流计改装的电流表 为标准 电压表 E 为待测电池组 S 为开关 R 为滑动变阻器 R0是标称值为 4 0 的定值电阻 图 14 已知灵敏电流计的满偏电流 Ig 100 A 内阻 rg 2 0 k 若要改装后的电流表满偏电 流为 200 mA 应并联一只 保留一位小数 的定值电阻 R1 根据如图 14 甲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连接成完整的电路 某次实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数12345678 电压表读数 U V5 265 165 044 944 834 714 594 46 改装表读数 I mA20406080100120140160 该小组借鉴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中计算加速度的方法 逐差法 计算出电池组的内 阻 r 保留两位小数 为减小偶然误差 逐差法在数据处理方面体现出的主要 优点是 该小组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 为探究图甲电路中各元器件的实际阻值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用一已知电动势和内阻的标准电池组 通过上述方法多次测量后发现 电动势的测量值与已 知值几乎相同 但内阻的测量值总是偏大 若测量过程无误 则内阻测量值总是偏大的原因 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A 电压表内阻的影响 B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偏小 C R1的实际阻值比计算值偏小 D R0的实际阻值比标称值偏大 答案 1 0 见解析图 其他正确连接同样给分 1 66 充分利用已测得的数据 CD 解析 由电流表的改装知识可知 R1 1 0 Igrg Im Ig 100 10 6 2 0 103 200 10 3 100 10 6 如下图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结合逐差法可知 r1 R0 r2 R0 U1 U5 I5 I1 U2 U6 I6 I2 r3 R0 r4 R0 U3 U7 I7 I3 U4 U8 I8 I4 故 r r1 r2 r3 r4 4 R0 U1 U2 U3 U4 U5 U6 U7 U8 4 80 10 3 4 0 1 66 5 26 5 16 5 04 4 94 4 83 4 71 4 59 4 46 4 80 10 3 逐差法在计算中体现的主要优点是 充分利用已测得的数据 根据题意可知 内阻的测量值为 r测 R0 因此 电压表的内阻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U I 对测量结果无影响 若 R1的实际值比计算值偏小 则改装后的电流表示数偏小 导致内阻 测量值偏大 根据内阻测量值的表达式可知 R0的实际值比标称值偏大 也会导致内阻测 量值偏大 故选 C D 2 2013 年 12 月 14 日晚上 9 点 14 分左右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平稳降落在月球虹湾 并在 4 分钟后展开太阳能电池帆板 这是中国航天器第一次在地外天体成功软着陆 中国成为继 美国 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太阳能电池在有光照时 可以将光能转化 为电能 在没有光照时 可以视为一个电学器件 如图 15 所示 某实验小组用测绘小灯泡 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方法 探究一个太阳能电池在没有光照时 没有储存电能 的 I U 特 性 所用的器材包括 太阳能电池 电源 E 电流表 A 电压表 V 滑动变阻器 R 开关 S 及导线若干 图 15 1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应选用图 16 中的哪个电路图 填 甲 或 乙 图 16 2 该实验小组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 描点绘出了如图 17 的 I U 图象 由图可知 当电压 小于 2 00 V 时 太阳能电池的电阻 填 很大 或 很小 当电压为 2 80 V 时 太阳能电池的电阻约为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 17 3 该实验小组在另一实验中先用一强光照射太阳能电池 并用如图 18 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 通过测量得到该电池的 U I 曲线 a 再减小实验中光的强度 用一弱光重复实验 测得 U I 曲线 b 如图 19 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为某值时 若曲线 a 的路端电压为 1 5 V 则滑 动变阻器的测量电阻为 曲线 b 外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 W 计算结果保 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 18 图 19 答案 1 甲 2 很大 1 0 103 3 7 1 103 7 0 7 2 103均可 6 8 10 5 6 7 6 9 10 5均可 解析 3 曲线 a 的路端电压为 U1 1 5 V 时电路中电流为 I1 210 A 即为强光照射时的工 作点 连接该点和坐标原点 此直线为此时对应的外电路电阻的 U I 图线 测量电阻为 R 7 1 103 此直线和曲线 b 的交点为弱光照射时的工作点 电流和电压分别为 U1 I1 I 97 A U 0 7 V 则外电路消耗功率为 P UI 6 8 10 5 W 知识专题练 训练 15 题组 1 测定金属丝 液体 的电阻率 1 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约为 5 的均匀电阻丝的电阻率 电源是两节干电池 如图 1 甲所示 将电阻丝拉直后两端固定在带有刻度尺的绝缘底座两端的接线柱上 底座的中间有一个可沿 电阻丝滑动的金属触头 P 触头上固定了接线柱 按下 P 时 触头才与电阻丝接触 触头的 位置可从刻度尺上读出 实验采用的电路原理图如图乙所示 测量电阻丝直径所用螺旋测微 器如图丙所示 图 1 1 用螺旋测微器测电阻丝的直径时 先转动 使测微螺杆 F 接近被测电阻丝 再转 动 夹住被测物 直到棘轮发出声音为止 拨动 使 F 固定后读数 填仪器 部件的字母符号 2 根据电路原理图乙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将图 2 所示实物图连接成实验电路 图 2 3 闭合开关后 滑动变阻器触头调至一合适位置后不动 多次改变 P 的位置 得到几组 U I L 的数据 用 R 计算出相应的电阻值后作出 R L 图线如图 3 所示 取图线上两 U I 个点间数据之差 L 和 R 若电阻丝直径为 d 则电阻率 图 3 答案 1 D H G 2 见解析图 3 Rd2 4 L 解析 1 在用螺旋测微器测电阻丝的直径时 先转动粗调旋钮 使测微螺杆 F 接近被测电 阻丝 再转动微调旋钮夹住被测物 直到棘轮发出声音为止 拨动止动旋钮使 F 固定后读 数 2 根据电路图 连接实物图 3 根据 R 得 R 而 S 代入得 l S L S d2 4 Rd2 4 L 题组 2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 2014 新课标 23 利用如图 4 所示电路 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所用的实验器 材有 图 4 待测电源 电阻箱 R 最大阻值为 999 9 电阻 R0 阻值为 3 0 电阻 R1 阻值为 3 0 电流表 量程为 200 mA 内阻为 RA 6 0 开关 S 实验步骤如下 将电阻箱阻值调到最大 闭合开关 S 多次调节电阻箱 记下电流表的示数 I 和电阻箱相应的阻值 R 以 为纵坐标 R 为横坐标 作 R 图线 用直线拟合 1 I 1 I 求出直线的斜率 k 和在纵轴上的截距 b 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别用 E 和 r 表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则 与 R 的关系式为 1 I 2 实验得到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其中电阻 R 3 0 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 5 所示 读出 数据 完成下表 答 R 1 02 03 04 05 06 07 0 I A0 1430 125 0 1000 0910 0840 077 A 1 1 I 6 998 00 10 011 011 913 0 图 5 3 在图 6 的坐标纸上将所缺数据点补充完整并作图 根据图线求得斜率 k A 1 1 截距 b A 1 图 6 4 根据图线求得电源电动势 E V 内阻 r 答案 1 R 5 0 r 1 I 3 0 E 3 0 E 2 0 110 0 109 0 111 均正确 9 09 9 01 9 17 均正确 3 见解析图 1 0 0 96 1 04 均正确 6 0 5 9 6 1 均正确 4 3 0 2 7 3 3 均正确 1 0 0 6 1 4 均正确 解析 1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E IRA I R R0 r IRA R1 将 R0 3 0 R1 3 0 RA 6 0 代入上式得 R 5 0 r 1 I 3 0 E 3 0 E 2 从读数上 有效数字要一致 即读数是 0 110 A 倒数是 9 09 A 1 3 由 R 关系式可知 k 截距 b 5 0 r 由给出的数据作出图像 连线时尽可能 1 I 3 0 E 3 0 E 使多的点在同一直线上 不在直线上的点要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 k 1 0 A 1 1 b 6 0 A 1 4 电源电动势 E 3 0 V 电源内阻 r 1 0 题组 3 从原理迁移中突破电学实验 3 实际电流表有内阻 测量电流表 G1内阻 r1的电路如图 7 所示 图 7 供选择的仪器如下 待测电流表 G1 0 5 mA 内阻约 300 电流表 G2 0 10 mA 内阻约 100 定值电阻 R1 300 定值电阻 R2 10 滑动变阻器 R3 0 1 000 滑动变阻器 R4 0 20 干电池 1 5 V 电键 S 及导线若干 1 定值电阻应选 滑动变阻器应选 在空格内填写序号 2 对照电路图用笔连线连接如图 8 所示实物图 图 8 3 补全实验步骤 按如图 7 所示电路图连接电路 将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移至最 填 左端 或 右 端 闭合电键 S 移动滑动触头至某一位置 记录 G1和 G2的读数 I1和 I2 多次移动滑动触头 记录 G1和 G2的读数 I1和 I2 以 I2为纵坐标 I1为横坐标 作出相应图线 如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