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第一节散风寒药_第1页
解表药第一节散风寒药_第2页
解表药第一节散风寒药_第3页
解表药第一节散风寒药_第4页
解表药第一节散风寒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解表药,第一节 散风寒药,教学目标,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分类、功效、适应范围、注意事项。2.掌握重点散风寒药物的功效、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3.熟悉重点药物的应用。,一、解表药的概念,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表证:是由六淫之邪或疫疠邪气从人体皮毛或口鼻侵入,病位在表,引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或有汗,舌苔薄、脉浮等症状表现,分风寒、风热两类。,风寒表证:感受风邪为主,兼夹寒邪侵犯人体。症见:发热轻、恶寒重、口不渴(冬秋多)。风热表证:感受风邪为主,兼夹热邪侵犯人体。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春夏多)。,二、解表药性味归经,多味辛(能发散)、主归肺、膀胱经。 (肺合皮毛、膀胱亦主一身之表)主治风寒表证者多为温性;主治风热表证者多偏寒凉。,三、解表药分类,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辛温发散风寒用以风寒表证。辛凉解表药(又称疏散风热药)辛凉疏散风热用以风热表证。,四、解表药使用注意,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微汗出为宜。自汗、盗汗、淋证、失血、久患疮疡等正气不固、津血亏虚者,虽有表证也应当慎用或忌用。,解表药多为芳香辛散之品,易于挥发散失,故入汤剂不宜久煎。温暖季节,容易出汗,用量宜小。(春夏温暖,肌腠松弛,易出汗)寒冷季节,不易出汗,用量可稍大。(冬秋寒冷,肌腠致密,不易出汗),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表邪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其性温味辛,又称辛温解表药。,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止呕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呕吐等,尤其兼有风寒表证者,更为适宜。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数药物具有明显发汗作用,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麻黄,【来源】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本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简介要点:发汗力强,有“发汗第一药”之称。命名:以色味命名,本品味麻色黄,故名。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采集炮制:立秋之霜降(911月)之间采收,割取去根、节,煮沸去沫,阴干切段。生麻黄发汗力峻。蜜炙或捣绒发汗力缓,适于老人、儿童用。,【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分析:味辛发散 肺(肺主皮毛) 发散风寒,入性温胜寒 膀胱(太阳经主表) 故可达肌表,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辛散苦泄 散肺寒 肺寒去,肺气宣, 入肺经 喘自平宣肺平喘。温通宣畅 降肺气 入膀胱经则温化膀胱助气化辛温 利水消肿。 入肺经上开肺气通调水道,【应用】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者。发汗力强,素有“发汗第一药”之称,有汗出不可用。 各种喘咳气急病证。因其能发汗解表,最宜于风寒表证兼有喘咳者。 水肿。入肺经开肺气通调水道,入膀胱经则温化膀胱助气化。,【用法用量】煎服,29g。麻黄生用发汗力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止咳;麻黄绒作用缓和,宜于小儿、老人及体虚者。【注意】麻黄发汗力强,药性温燥,故体虚汗出、头痛失眠者不宜使用。,桂枝,【来源】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于春季割 取嫩枝,切片或切段生用。,樟科乔木肉桂,药材桂枝,简介要点:发汗力较麻黄为弱,善温经通阳,上肢病引经药。命名:药用肉桂树的嫩枝,故名。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采集:春季剪下嫩枝,用水稍浸泡,闷至透,凉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分析:辛主散 肺 入 走肌表,发汗解表。温胜寒 膀胱甘主补 入心经走血脉而温通经脉 甘温助阳 温能通 入膀胱而助阳化气以行水 故达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应用】风寒感冒。发汗力较麻黄弱,治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或无汗均可应用。寒凝血滞诸痛证。辛散温通,能散风寒、通经脉,其痛自止。心悸、痰饮及蓄水证。,【用法用量】煎服,310g。【注意】本品辛温助热,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紫苏,【来源】唇形科草本植物紫苏的茎叶。 晾干生用。,唇形科紫苏,简介要点:既能散在表之风寒,又能行在里之气滞,发汗力较缓和,适于病情较轻及老人、小儿、体弱不任峻汗之病人。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者最宜。命名:古时把“苏”写成“蘇”有舒畅、疏散之意。本品疏畅气机、发汗解表,故言“苏”,又因色紫而名紫苏。产地:我国南北均产。采集炮制:夏秋季采收(79月)干燥,切段。,【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脾经。【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分析:味辛发散 入肺经走肌表散肌表风寒 发表散寒。性温胜寒香温化湿 入脾经走中焦化湿醒脾,行 气宽中。 味辛行气李时珍曰:“脾爱暖而喜香温也” 。紫苏香温正为脾之所喜。,【应用】风寒感冒,咳嗽痰多。本品辛温发散力缓,略兼化痰,感冒兼气喘咳嗽多用。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紫苏入脾经走中焦,芳香而温,化湿醒脾,行气宽中,为气滞呕吐良药,并有理气治妊娠恶阻呕吐胎动不安作用。此外,本品可用于鱼蟹中毒,腹痛吐泻。【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防风,【来源】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生用或炒炭用。,伞形科植物防风,药材防风,防风简介要点:为治风之通药,无论内风外风均可应用。命名:能防范风邪,善治风证。产地:东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采集炮制:春秋季采挖,除去芦头上棕毛,晒干润透、切片。生用祛风解表,用于风寒、风热表证。炒用祛风胜湿,止痉、止泄力胜,用于风 湿痹症,破伤风、泄泻。炭用止血力强,用于出血症(肠风下血)。,【性味归经】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分析:辛微温主散入膀胱(太阳经主表)外散在表风邪而祛风解表。辛温入 肝(主筋脉)内散肌肉、筋脉风湿邪, 脾(主肌肉)风湿去,气血行,痛自止。辛祛风入肝经祛肝经风邪祛风止痉。 微温而不燥,甘缓而不峻烈,称“风药中之润剂”。,【应用】外感表证。防风善于祛风,微温、甘润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风寒风热均可应用。风疹瘙痒,破伤风。本品既辛散外风止痒,又息内风止痉。风湿痹痛。辛温入肝(主筋脉)脾(主肌肉),内散肌肉、筋脉风湿之邪。,【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性偏温,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 慎用。,其它辛温解表药,香薷:有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退肿之功。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兼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冒。,羌活:发散风寒、祛风胜湿止痛。治风寒表证或表证夹湿。作用部位偏上,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为佳。,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藁本: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用于风寒表证,风寒湿痹,风寒、风湿头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用于风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