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从范进中举管窥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学习它、欣赏它,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旨在从范进中举一文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关键词】:范进中举;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论文正文】: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从范进中举管窥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吴敬梓的代表作儒林外史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也无一主要事件贯全文,可全书却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最好的概括。脍炙人口的范进中举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它自成首尾,在结构上简直可以看作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描写上却不能跟全书分割。毋庸讳言,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怜、可笑、可鄙、可恶。范进中举一文,充分体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基本特色,这就是鲁迅先生精辟地概括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所谓“戚而能谐”,是指描写内容上的悲剧性,作品在内容上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这是内容上的悲剧性。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描写深入到社会的时代原因,讽刺的矛头不是对着某一个人。所谓“婉而多讽”,是指委婉曲折的讽刺,他不直接的褒贬人物,力求隐去作者的身影,而让形象直接同读者接触,在平凡、平庸、平常生活中表现出令人惊异的讽刺力量。“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仔细研读范进中举一文,揣摩其中所蕴含的高超的讽刺技法的成功运用,从中可以透视出儒林外史一书的讽刺艺术的独有特征和美学元素。笔者认为,儒林外史一书讽刺艺术的特征主要凸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广泛而强烈的对比反差 ,令人性世情不言自明。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广泛、强烈、尖锐、鲜明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怜其所怜、爱其所爱、鄙其所鄙、憎其所憎。“曲径通幽”,最终达到目的地:抨击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从而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现实。在范进中举一文中,吴敬梓就是有意给广大读者搭建了一个“范进中举”这个舞台,让不同的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充分表演,彰显本性。把“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作为一个洞察人性、窥见世情的“晴雨表”,以此来拷问人类本性、考量社会本质。作者充分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各类人物的“变色”,而作者竟然不加任何“旁白”、“解说”,和读者一起“围坐”在台下津津有味地“看戏”。 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可见作家颇具匠心。大体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横向对比,即表现在人物之间的对比;二是纵向对比,即表现在人物自身的对比。 横向对比人物之间的对比,主要是范进与胡屠户形象的对比。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训斥他,他只能“唯唯连声”,称“岳父见教的是”,被辱骂得 “摸门不着”,他也不敢吭声。二人表现为一恭一倨。范进中举后,胡屠户慷慨地送肉送钱,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处处小心,处处奉承。二人表现为一尊一卑。 纵向对比人物自身的对比,主要表现在范进中举前后各色人等对范进态度的变化。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贺喜礼品不同:中秀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人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二是相貌评价迥异:中举前是“尖嘴猴腮”;中举后是“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三是嫁女对象大变:中举前是“嫁与你这现世宝”;中举后是“嫁与个老爷”。四是沾光说法相反:中举前是“不知累了我多少”,“带挈你中了个相公”;中举后是“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五是行为举止变化:中举前“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傲慢粗俗;中举后是“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低三下四。总之,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他不是训斥,就是辱骂,中举后对他则是既讨好又恭维,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充分表现了这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不堪的势利市侩的丑恶嘴脸。另外,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举动也颇具讽刺意味。范进中举前,拥有“万贯家私”的“文曲星”张静斋不知可曾听说过范进这个老童生,而他可是范进做梦也不敢奢望接触的“大人物”。然而范进中举后,那“方面大耳”举人出身并做过一任知县的阔乡绅张静斋竟然也主动登门拜访“攀谈”了,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一下子从“一向有失亲近”变成“年谊世好”“至亲骨肉”了。从这位“张大人”厚颜无耻的丑恶嘴脸,急于结交新贵的无耻举动,可见当时官场黑暗腐败、科举制度罪恶的一斑。至于众乡邻对范进在中举前后的关心程度的变化反差,更是令人咋舌、讽刺意味毕现。范进中举前,他要去参加乡试缺少盘费,邻居无人借钱给他,更无人资助。他到城里乡试几天里“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母亲也“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这时没有一个邻居送一口救命粮。范进家门庭可以罗雀,冷落到了极点。然而范进中举喜报一到,这群好像是被导演有意藏在幕后的人物,便一齐蜂拥而至,走向前台来看热闹、贺喜、劝慰老太太。他们有人热心地“飞奔到集上”到处寻找“范老爷”,有人慷慨地从家里“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款待报子。这时范进家门庭若市,真是热闹到了极点。范进发疯后,邻居有人忙前忙后热心与报子商量如何治“老爷”的疯病。抢救发疯的举人老爷时,那“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就连范进发疯时跑丢的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寻来“替他穿上”。这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父老乡亲你亲我近、邻居乡里和谐融洽。众邻居极尽谄媚讨好之能势,可谓丑态百出。鲜明对比,强烈反差,揭露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富贵的普遍心理。人物自身的对比其次表现在范进中举前后经济地位的变化。中举前,范进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饿了两三天”,他母亲“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就是中举当天早晨,他还抱了鸡到集上去卖,以便买点米回家“救命”。而一旦中举,仅张乡绅立刻就送来“贺仪五十两”,“三进三间”的干净房子。至于以后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荣华富贵,可想而知。 人物自身的对比还表现在范进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唯唯连声”,低头哈腰地说:“岳父见教的是”,贫困潦倒的“落魄文人”逆来顺受,任人凌辱欺压;中举后,他不再称胡屠户“岳父”,而改称“老爹”了,“举人老爷”的派头初见端倪,傲慢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范进中举一文,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尊卑、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小说进行了几组强烈的对比,特别是表现在人物关系上是周围人物对范进态度上“冷”与“热”的鲜明对比,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到处散发着的腐朽庸俗的气息,尖锐地批判了科举制度,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在作品中,作者置讽刺对象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自我出丑,原形毕露,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就是这样穷形尽相地揭露了这些势利小人的嘴脸。作者让人物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处于前后的尖锐矛盾之中。作者就用这种近似白描的手法,摒弃了不必要的修饰,让人物处在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让讽刺对象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由于作者看透了人情世故,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讽刺被压缩在极凝练之中,因此,讽刺就具有尖锐性。鲁迅称这种讽刺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现”。作者这种全让事实说话,全让人物自我表现、自我矛盾的讽刺手法,达到了“一挝一掌血,一鞭一条痕”的效果。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二、真切而传神的细节描写 ,使人物形象穷形尽相。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作者用近乎写实的手法,大量频繁地运用生动而逼真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增强文章的讽刺效果。范进中举一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历来为人所称道。作者以客观的态度,描摹人物言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尤其是在范进中举“喜而发疯”一段文字的多层次的细节描写,技法功夫可谓力透纸背,更是整部小说高超讽刺艺术的极致与缩影,具有无与伦比的语言表现力。 小说从社会环境出发,一方面描写了范进由这种社会环境决定的辛酸悲苦的命运,另一方面又描写了他从这种辛酸悲苦的命运中产生出来的卑怯屈辱的性格。他每一试赴次都充满着希望和幻想,而每一次都是无例外地失望而归,积几十年的痛苦经验,他几乎已经完全陷入了绝望的境地。他热切地盼望能够考中,却又不相信自己会真的考中。小说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将范进这种从生活经验里产生的、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描写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当他在集市上初听邻居报喜,他道是哄他,嘲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央求邻居“莫误了我卖鸡”。几十年的科场困顿、贫穷潦倒,形成了他卑微猥琐的心理,他不愿再受到令人难堪的奚落,便悲哀地告饶。所以,当他真的中了举,几十年梦寐以求的希望一旦变成现实时,他竟然不敢相信,还以为跟从前一样是别人在欺骗嘲笑自己。当他回到家看到那张实实在在并非幻觉的捷报“已经升挂起来”时,心灵便震颤了。“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那种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的神情包含着多么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从天而降的大喜,竟变成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范进那颗因饱经折磨而变得老弱的心灵,便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刺激。于是,“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兴奋过度,喜而发昏。灌了几口开水后,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随后,往门外飞跑,掉在泥塘里,“挣起来”继续“拍着笑着”跑着,他喜极而疯。最后,“他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反复写他的拍手、大笑、大叫,笔锋深刻而婉曲,活活勾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这里,作者以写实的手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画出来。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描写这极度欢乐的一瞬,从而十分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联想到他在出场时考场上那副冻得乞乞缩缩的可怜相,范进口里喊出的“噫!好了!我中了!”这六个字,这从痛苦与欢乐凝聚在一起的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六个字,真是具有一种令人颤慄的力量。小说对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充分地写出了他发疯的社会原因和心理依据,因而又是高度真实的。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的描述之中,虽无一贬词,但却使读者在哑然失笑之时,深感他的可怜、可悲、可鄙,从而不露声色,不着笔墨地鞭挞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因此,全篇的讽刺力量也就显得更加深刻感人。文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增强文章讽刺效果。除了上述的片段,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一边假意推辞“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并不等范进把话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包含了丰富的讽刺意味。胡屠户非常贪财但又不能不推让一下,他贪婪而又虚伪,显得非常可笑,内心活动昭然若揭,他见财心喜,“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他假意推让,又生怕弄假成真,生怕范进当真以为叫他收着,生怕已经到手的银子又失去了,所以假意推让时仍攥着拳头,而且动作那么不爽利,是慢吞吞的“舒过来”,刻画了他口是心非的嘴脸,一听范进真心相送,他就再不“客气”,“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动作又做得那么快,跟“舒过来”全然相反,他那贪图钱财的小人相表现得惟妙惟肖。作者用“攥”、“舒”、“缩”、“揣”四个字便使这见钱眼开、虚伪做作、贪婪成性的市侩小人的丑态跃然纸上。儒林外史中,与范进中举“喜而发疯”的这段细节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周进在贡院撞号板大哭的场面。周进的悲伤凄惨的嚎啕痛哭一如范进的疯狂失态的反常大笑,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他们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还有不少生动的细节描写,如严监生因为心痛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费油,以至临死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又如范进去寻汤知县打秋风,他因为守孝,连象牙筷也不肯用,但吃饭时,却在燕窝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鲁迅先生说:“这分明是事实,而且是很广泛的事实,但我们皆谓之讽刺。”三、真实而多样的艺术夸张,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我们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而采取的故意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大量的使用不失真实而又多种多样的夸张的艺术手法,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来增强讽刺效果。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纵观儒林外史一书,作者运用夸张艺术能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主要得益于将其与典型的细节刻画和源于生活的真实性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此讽刺效果。首先,将典型的细节和合理的夸张结合起来。一个成功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个典型细节的刻画,都必须依靠一定的富有特征的事件体现。否则,情节就会枯燥无味,形象就会模糊干瘪,不可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真实。儒林外史的作者善于在很多地方截取了人物富有特征的细节来进行夸张描写,即把某种需要否家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和当时社会现实本质。我们耳熟能详的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的经典片段,就是著名的例子。严监生非常富有,但悭吝成性,他一家四口,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吃,每当小儿要时,只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就是了。悭吝的性格使得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能咽气。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家里人都围在床前不断发问:有说是两个人的;有说是两笔银子;有说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的。严监生听了,直是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了”。作者有意将情节放大,让严监生那两个高举的手指成为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读者的眼前,造成难解的谜,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由他的妻赵氏将谜底揭开:她“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先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他这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从而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个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细节是作者刻意刻画的典型,纯属于夸张,但它异常生动、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嗜财如命的个性。对于这个悭吝财主的辛辣讽刺,真是由表入里,深入骨髓,反映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在范进中举一文中,作者多次使用夸张手法,如范进卖鸡时的呆相,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胡屠户夸赞范进的话及张乡绅的攀附之词等。尤其是以范进失去理智的疯相写得十分精彩。通过夸张把范进如醉如痴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如写范进中举发疯,一出门,作者就让他摔了一跤,故意出这个新中举人的洋相:“走出大门不对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后手隐隐作疼,“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这种种典型细节的夸大描写,都突出了人物本质的某些方面。其次,将适当的夸张和生活的真实结合起来。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现实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这个精神在儒林外史中得到充分体现。书中的人物多有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将它们加以集中概括,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公开作褒贬,真实地、生动地描绘出儒林中可笑、可恶的情态。正如鲁迅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足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博导教育模拟试题及答案
- 堤防工程造价管理与预算控制
- 房屋建筑施工材料运输与存储管理方案
- 2025年大学微生物试题及答案
- 变压器配件生产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儿童入学保障学区房租赁合同范本
- 气象观测站空调设备采购、安装及数据采集合同
- 环保项目投资风险控制连带责任担保协议
- 畜牧养殖用地租赁合同范本-牛羊养殖项目合作
- 高危职业离婚协议书:职业风险补偿空白协议
- 2025菊花批发合同
- 短视频制作服务协议合同
- 2025年中国电信面试题预测及备考要点
- 学堂在线 运动与健康 章节测试答案
- 2025年养老服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动员会讲话
- 护工运送标本培训
- (正式版)DB15∕T 2095-2021 《政务公开标准目录编制规范》
- 2025年中考数学真题完全解读(四川成都卷)
- 愿友谊地久天长课件
- ICU常用药物作用及注意事项
- 变电站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