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万科第五园_第1页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万科第五园_第2页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万科第五园_第3页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万科第五园_第4页
中国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万科第五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万科第五园万科第五园 姓名 代云鹏 学号 专业 建筑学 课程名称 乡土建筑概论 摘要 中国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于当代建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财富 传统建筑造型形式可为当代 建筑造型设计所直接借鉴或间接引用 传统建筑造型手法中有生命力 的部分可为当代建筑造型设计所采用 这样 即满足了当代社会对 于文化多元 多样和地方性 民族性的要求 又使得中国当代建筑 造型设计语汇得以丰富 万科第五是将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完 美结合的一个案例 关键字 中国传统民居 现代建筑 第五园 2 1 中国传统民居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现代建筑是伴随外来侵略 新功能 新材料 新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 的 因与旧形式之间缺乏一个正常的交融汇合的过程 传统风格形式遇到尖锐 的挑战 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型制 大屋顶及合院制无法适应近代社会 生 产 生活对建筑类型功能性 多样化及灵活性的新要求 传统而精美的木工手 艺渐渐消失 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叠的建筑所代替 西方建筑在中国日益增多 中国人对西方建筑的态度由鄙夷 猎奇到接受 欣 赏 追崇 在建筑审美观念上起了变化 然而 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却无时不 在撞击人们的心房 相对于外来建筑 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 如是产生了 民族形式 这一概念 对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这一时代课题 吴良镛先生 1988 年提出 乡土建筑现代化 现代建筑乡土化 的策略 并呼吁发展 世界 地区 建筑学 既要积极地吸取世界多元文化 推动跨文化的交流 也要 力争从地区文化中汲取营养 发展创造 并保护其活力与特色 近年来 借鉴 传统民居形式 并用于住宅设计当中运用传统聚落的规划理念和民居建筑设计 手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即 在寻求现代住宅设计新途径的同时 求解现代设 计与传统空间意向的对应关系 摆脱简单的抄袭和照搬 探索新的空间设计和 传统建筑的创新发展之路 这种取向也逐步引导着居民观念和住宅市场 万科 第五园 是回归传统意向的现代建筑设计的一种良性尝试 在传统形态基础 上向现代演进 并运用现代技术和结构体系 通过各种材料形式的有机结合 于新的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力学特性 结构美学表达和材 料外观特点 运用符合传统民居形态的现代化处理手法 创造出了既符合传统 民居的空间 材料和结构等模式和规律 又能满足现代功能和审美观的新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于当代建筑而言无疑是巨大 的财富 传统建筑造型形式可为当代建筑造型设计所直接借鉴或间接引用 传统 建筑造型手法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可为当代建筑造型设计所采用 这样 即满足 了当代社会对于文化多元 多样和地方性 民族性的要求 又使得中国当代建 筑造型设计语汇得以丰富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地域习俗和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 建筑逐渐失去 原有的文化内涵 并朝着 国际化 风格迈进 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 部分 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积淀 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 而不是统统的扬弃 2 实例分析实例分析 2 1 深圳万科第五园深圳万科第五园 在万科 第五园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徽派建筑元素的影子 但是最值得 一提的是 万科 第五园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 而是扬弃式继承 将传统 与现代 中式与西式很好地嫁接和结合 以期即可营造出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传 统居住环境 又可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比如在小区已经看不到传统意义上 的马墙 挑檐 小窗等与现代生活脱节的建筑手法 但是 个性的白墙黛瓦 变通的小窗 细纹的墙脚 清砖的步行道 密集的青竹林 天井绿化 不可窥 视镂空墙 通而不透的屏风 方圆结合的局部造型 青石铺就的小巷 半开放 式的庭院 墙顶采光天窗及多孔小区一角墙等 承载文化的牌坊 可增加通透 3 性的漏窗 富有文化色彩的三雕 石雕 砖雕 木雕 等与现代生活不背离的 设计手法则得到了继承 在深圳万科第五园 住区的前期策划和方案深化过程中 由于对所处地区 包括广州市的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并在规划和建筑设计当中 加以汲取和应用 使聚居建筑所呈现的空间属性得到提升 从而形成能够延展 传统民居基因的现代空间 和曾经出现过的拼贴民居符号 单纯移植造型以及 新古典化的一些 民居型新住宅 设计潮流有所不同的是 此次深圳万科尝试 着在其现代住区第五园项目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各个方面 开展探究地方属性 提取传统精粹 吸纳民居要素 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地思考了住宅设计的新的出 路和住宅的文化创新性 万科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开始着手 万科第五园这个作品 是一次非常有 意索 万科第五园的设计注意到了气候特色 在空间处理 在建筑开合上 够 吸收徽派民居的优点 突出院落的优落是中国民居的江南风格的共性 讲究邻系 万科第五园就是传承了江南民居院落精粹 把开放空间与现代建筑的私密空沟 通 2 1 1 徽派民居的特点徽派民居的特点 徽州村落一般是一族一姓一村 在民居的分散组织中 可以体会到它与整 体环境结合 而建筑常常在表现一个空间的情景时也同时表现出一种时间的节奏 即时空合一的动态美感 从徽州村落的空间布局中 就能深刻体会到这种动感 这种村落总体上看是完整的 延续的 而林立其间的街巷则是片断式的 多维 度的 从各个角落引领着行人的思绪 让人穿行其间 欣赏着时空合一的画卷 感受着视觉的愉悦 而街巷中的民居庭院又是相对独立的 有其完整的内部结 构 被统一的轴线贯穿着 徽州村落中的民居大多依山取势 临水而居 沿着村溪石径 穿过深巷重 门 呈现在眼前的是庭院几许 而远处的山形树影也尽收眼底 徽州民居的平 面布局注重与室外空间的联系 开敞空间随处可见 如门厅前 院 堂屋天井 宅后花园等 2 1 2 第五园的平面布局第五园的平面布局 4 在万科第五园的规划处理上 建筑师突出表达了 村 的形态 整个社区 的规划是边界清晰的由不同形式的住宅所组成的一个大的 村落 连派别墅组 成了两个方向略有不同的主要 村落 相邻的由情景花园和多层住宅以及小高 层区又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小 村落 通过一条半环行的主路连接起来 各 村 内部都有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组合而成 宜人的尺度构 成了富有人情味的居住空间 图为万科第五园规划总图 2 1 3 第五园中传统民居元素的应用第五园中传统民居元素的应用 一 扬弃式继承 传统与现代 第五园不是简单地复古和照搬 而是扬弃式继承 将传统与现代很好地结 合 在第五园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徽派建筑元素和晋派建筑元素的影子 个性的 白墙黛瓦 变通的小窗 细纹的墙脚 清砖的步行道 密集的青竹林 天井绿 化 不可窥视镂空墙 通而不透的屏风 方圆结合的局部造型 青石铺就的小 巷 半开放式的庭院 墙顶采光天窗及多孔墙 可增加通透性的漏窗 富有文 化色彩的三雕 石雕 砖雕 木雕 等都是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元素中的应用 二 对 墙 的应用 墙 是中国民居中重要元素 在中国民居中 长短相异 高低不同 虚 实有别的各种 墙 形成了中国民居 外简内繁 外实内虚 的特点 三 黑白之 素 第五园屏风墙第五园的镂空墙 5 中国民居在外在色彩形式上 千百年来都是非常节制的 黑 白 灰 三种色彩主宰了中式民居的表情 素 是中式民居的主要特色 黛瓦白墙 则形成了非常良好的宁静效果 从喧闹的外部进入第五园 顿时让人有清纯 凉爽 之感 2 1 4 传统居民空间理念的借鉴传统居民空间理念的借鉴 当代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需要现代创新方法 也需体现传统与现代间的文 化和谐 延续人们所熟悉的传统空间肌理 丰富当代聚居的内涵 对于社区环 境进行整体营造 将传统民间聚落公共空间的亲和力理性地融人现代聚居形态 之中 传统民居聚落不因循刻板的规矩 也不受限于官制 空间格局具有自发 的自由式形态 现代住宅空间设计应通过 传达一表述 传统空间意向和元素 的手法 对传统形式加以扬弃 吸收 辨析和转化 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相互和 谐 运用传统尺度并合理组织空间形态 冷巷巷道由宅居的外山墙相夹而成 内空间狭长并可形成能够降低局部温度的阴影 具有遮阴纳凉 疏导热流的作 用 同时也为住宅天井之外增加了空间层次 有利于保持天井内的安宁和环境 整洁 安全性也得到强 2 1 5 传统居民建筑形态的发展传统居民建筑形态的发展 虽然 适用经济美观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成为我国建设行业的根本 性原则 但是在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下 节约的理念并不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6 为了达到高密度下的适宜性居住 住区规划除了需要遵循节约土地和空间集约 化等原则外 住宅建筑本身也应 化繁就简 以最精当的手法 最简约的笔墨 进行空间意向的设计 使建筑景观和空间环境更加明确 畅达 使日常居住和 生活体验更趋近于亲切与宁和 对设计创作中的取舍和立足点进行权衡 在延 续住宅空间丰富性的基础上 成之于形态的和谐 使得传统韵味和简约的原意 不成为多样化设计的约束 赋予简约而有机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广州竹筒屋类住宅的开间较小 进深较大的建筑组合有利于节约用地 总体上 节省纵向结构墙体 横向宽度合理 构件较简单 采用小密梁和薄楼板以节省 室内空间 住宅内不同进深位置的层高空间尺度 与开阖程度多有差别 户型 多样化 空间丰富而且注重实用性 并根据功能需要在住宅中部设置可供透气 或采光的半开敞空间 在平面布局方面 内部功能分区 单元化组合及空间围合方式都强调必要 的私密性和向心性 层次分明 内外有别 处理灵活 联系便捷 如起居空间 的厅堂与内部的卧室相互分离 前后部分之间设置小庭院或天井等都可成为现 代住宅的设计素材 传统型住宅建筑当中运用对外封闭 于内开敞 设置内部 中庭或者天井等方式形成内聚的形态与向心力 以及采取敝厅及连廊的方式形 成多层次空间等做法 已成为当代设计积极吸收的要素和模式 图 3 现代中式 的含义在于传统空间意向有机的运用 第五园以简明而单纯的建筑外观形体和 简化的建筑符号同丰富的空间层次相互配合 局部采取放大传统建筑的构件的 方法 摒弃了临摹式的照搬 图 4 7 3 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思考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思考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在建筑 风格与形式上有独特的风格 同时 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相比较更能与自 然相融合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 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 必须有机地吸收中国古代建筑中对 天时 地利 人和 传统哲学思 想的应用 将环境与物质技术处理与运用 完美的统一起来 万科第五园中 总体规划及环境设计遵循 骨子里的中国 的原创现代中 式风格 采用了中国民居的构筑符号和院落空间 让人们领略了在现代化的进 程中 如何从本土文化出发 找到自己文化的根源 在环境设计中 用了大量 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符号 竹 莲花 兰花 使整体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广义的 中国风格 这种广义 体现在它走出了仿古 将中国文化中的优雅地展现在世 人面前 从而实现人居环境的更高境界 自然 艺术与人文的高度融合 现代建筑中的传统元素的应用并非单纯的仿古 而是应该深刻理解中国文 化 将中国文化通过建筑中的传统元素表达出来 对待建筑传统 我们不能局 限于形式层面 不应仅仅追求外在形式的继承 而应延展中国建筑优秀文化传 统 将重点放在深层内涵的精神继承 第二 在应用传统建筑元素时可以有多种手法 例如 1 在当代建筑造型设计中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可以直接运用传统建 筑符号 清晰地表达建筑的所指 体现建筑造型的传统意味 在建筑造型的 处理中 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来 部分的模仿传统建筑的形式 如传统建筑 的屋顶 檐部 柱头 窗套和等部分 并 严格的遵守传统的做法和比例 这是中国 建筑师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 最先选择采用的手法之一 2 可以把传统建筑符号进行抽象提 炼后应用到建筑的重要部位 如建筑的屋 顶 檐部 窗口 入口和楼梯间等处 并 第五园中屋顶的简化 8 真实的反映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这种手法抽象而现代 既突出了建筑的时 代特征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脉络 如在第五园的造型处理中 设计师将中国传 统建筑的坡屋顶和披檐抽象提炼出来 用现代的建造方式予以表达这样既具有 现代性又很容易让人体会到传统的意味 第三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我们理应继承和发扬传统 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 的复制传统 一方面 我们要从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 吸收精华 与当代建筑和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 更好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 传统是发展的 逐渐演进的 并在不断的制作当中 我们继承中国建筑的优秀 传统 将传统与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