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蜡烛》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三、《蜡烛》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三、《蜡烛》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蜡烛教学设计执教者: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2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体会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唯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唯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战士。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二、整体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西蒙诺夫是前苏联作家,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事,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2速读课文,先找出本文六要素,然后概括复述课文主要内容。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德军的战火前去掩埋了红军战士的尸体,并拿出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并彻夜为其守灵。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旨。故事情节: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旨: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研读课文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并自由朗读。2指名学生朗读找出的描写片段。3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环境危险,炮火连天,年老体弱,行动吃力,但老妇人不顾生死前去保护一位不相识的青年战士的遗体,并献出珍藏的蜡烛这是一份深切的母亲的关怀之情,一种无畏赴死的牺牲精神。4文章非常感人,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片段进行朗读,并说说为何感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遗体,情同母子;燃起蜡烛,寄托哀思。5.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6.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7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思考:(1)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象征红军烈士的宝贵生命像烛光一样不畏炮火而燃烧;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2)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四、揣摩老妇人的心理活动,补写一段老妇人坐在坟前默默守灵时的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形象。然后在班级内交流。(如果课堂上时间不足,就作为课外作业)老妇人形象: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她的国土上,使她无比沉痛。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她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使她能不怕艰难,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安葬烈士,并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五、讨论烛光的象征意义1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正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使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六、课外延伸课外查找与“蜡烛”有关的诗句和歌曲、影视作品,体味“蜡烛”各有怎样的寓意。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坚贞的爱情或奉献精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情。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七、布置作业1摘抄文中精彩的描写:(1)对老妇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