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_第1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_第2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_第3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_第4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 选读 一 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 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 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培养科学精神 提高文化修养 以发展 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能通过多种途径 开展文化专 题研讨 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 行为准则 2 借助工具书 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 了解论著作者情况 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 主要问题 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 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 有侧重 地进行探究学习 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 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 探究论 著中的疑点和难点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 共同提高 4 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 参考有关论著 学习对当代社会生 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 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 提高自己的思考 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 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 论语 选读 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 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 一是教学时间 只有36课时 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 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 为 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 5课为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 外自学 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 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 待贾而沽 求诸已 出辞 气远鄙倍 学以致其道 敬鬼神而远之 三 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 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 它是古代 汉语 从形式上说 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 从内容上说 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 选读 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 文字 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 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 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 积累知识 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 培养能力 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 提升思想 就 选读 而言 语录的格局 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 所以教学建议 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 该部分是对 教学要求 的具体体化 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 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 不追求系统和深度 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 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 句句翻译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 探究都要兼顾 应该说 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 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 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 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 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 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 我们对 论语 选读 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 仅供大家参考 1 教师串讲课型 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 在师生共同参与下 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 累 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 主题讲座课型 规定一个文化主题 话题 以课文选段为材料 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 阐 发课文内容 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3 读书报告课型 在学生写作读后感的基础上 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 交流阅读心得 评价阅 读效果 4 评点交流课型 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 用圈点批注的形式 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 质疑 阐发 联想和评价 可以采用作业张贴 投影呈现 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 5 课题报告课型 以专题研究的形式 采用小论文的体裁 以个体或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 性学习 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6 作业练习课型 结合课文后面 文言练习 的题目 教师拟制相关练习题 以课外作业或者 当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完成 并注重讲评 六种课型 只是相对的分类 并不是不变的规定 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 有所兼容 有所选择 有所创造 六种课型 只是几种课型开发的思路 并不是教读中只有而且只 能有这六种课型 而且无论采用什么课型教读 都必须达到 教学要求 中的 基本要求 选读 一共36课时 教读时间30课时 复习时间6课时 每课教读时间平均3课时 具 体到某一课的教读时间由教师灵活把握 四 对于课程评价的建议 1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重视每一课的学习要求达成的质量 结果评价可以采 用小论文写作或者传统卷面考试 2 主要评价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 也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提问题的角度 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评价 3 评价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 能否借助注释 工具书 参考资料自主学习 注意考查他 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4 评价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 报告会 讲座等活动中的表现 5 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进行展示 比较 做出总体评价 一 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1 理解孔子 为政以德 的思想 2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背诵2 1 2 3 l3 6章和l6 1章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至 而在萧墙之 内也 部分 2 重点掌握 必 用 社稷 相 国 家 年 劝 在文中的意思 井理解 共 道 齐 等词在文中的意义 和用法 3 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民免而无耻 节用爱人 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鸣鼓攻之 既来之 则安之 4 结台课文 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发展要求 1 正确地理解孔子 为政以德 的思想 2 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 均无贫 的含义 说明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 除参阅课文注解外 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 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 要古今参照 使学生明白其意义 熟悉 其用法 l6 1章可以涉及孔于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 为政以德 的内涵进行阐发 如 德行 教化 诚信 平和 仁爱 秩序 重民 端正等 教学要求 中 发展要求 的内容 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 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 连类而及 把各段内容统一在 为政以德 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 为政 讲的是政治哲学 或者说是政治原理 孔子认为 政者 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 首 先自身要正 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 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 可大受 也 才能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 致知 修身 养性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一个人自身的 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本章节中 孔子就明确提出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 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 就如北极星一样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 就没有必要 杀无道 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 必偃 这 样 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 主张 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 百姓最好的教育 临之以庄 则敬 孝慈 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 食 送死 丧 和祭祀 统治者要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 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 认为 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 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 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 要藏富于民 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 足 君孰与足 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 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 根据自 己的名分 地位 该得多少是多少 所以于统治者而言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 既富矣 又何加焉 曰 教之 教什么 教之以礼 信 孝悌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 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 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 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 治国应以 德 为重还是以 法 为 重 结合本课内容 写一篇不少于200宇的短文 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二 克己复礼 教学目标 1 理解 礼 和 仁 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背诵 12 1 3 1 16 2 13 3 章 2 掌握 敏 希 阙如 奚 鲜 期 在文中的意义 理解 归 目 事 诸 弟 女 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 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 克己复礼 郁郁乎文哉 八佾 是可忍孰不可忍 天 下有道 名正言顺 犯上作乱 4 熟读课文 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 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 5 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发展要求 1 明确礼与仁 礼与孝的关系 2 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 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 存天理 灭人欲 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说明 有些句子翻译可以参阅杨伯峻的 论语译注 每一章的基本观点可以尝试用简短 的词句加以概括 教学建议 对 3 1 章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一句 杨伯峻和南怀瑾都认为应该理解成 这样都可以 狠心做出来 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教师可参阅 论语译注 论语别裁 16 2章的 十世 五世 三世 具体例证可参阅杨伯峻 论语译注 的考证 l3 3章中 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 的翻译应该加上 你怎么能乱说呢 语意方能完整 正名 是 一个重要概念 古来说法歧出 教师可适当参阅各种说法 1 2章的 弟 应该讲作 悌 指的是 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2 8章的 色难 也是一个重要短语 历代有不同的说法 不同理解关系到 对该章基本观点的理解 建议参阅杨伯峻 论语译注 的说法 论语 中的礼是个人的礼 也是社会秩序的礼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 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 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 与法律互补 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 所以孔子说 道之以德 齐之 以礼 有耻且格 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 他说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其要恢复的 自然是周礼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 各安其分 强调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 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 孝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 大孝者为孝于天下 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 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 所以忠臣 必出于孝子之门 孔子所处的年代 虽然周天子尚在 但礼乐已崩坏 政权已下移 已到了 陪臣执国命 的地 步 当时的社会现实 实 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 名 孔子认为这些 实 的变化是不应该的 他要用 名 周礼的规定 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 实 社会的混乱是由 名 实 混乱引起 的 解决 名 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之指导思想的问题 所以 名不正 则言不顺 言不顺 则事不成 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该课每一章大致可以归纳出基本观点 譬如12 1章的 克己 3 14章的 崇古 3 1章的 秩序 16 2章的 道 l3 3章的 正名 1 2章和2 8章的 孝悌 17 21章的 报恩 3 3章的 仁 等观点 对该课的主题阐发 应该在学生对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进 行 写作 孔子认为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 性有什么矛盾 请联系社会实际 谈谈看法 不少于200字 课时安排 3课时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目标 1 领会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背诵l8 5章和l8 7章中的 子路曰 至该章结束部分 2 理解 弑 之 津 为 是 食 见 丈 人 在文中的意义 3 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四体不勤 五谷不 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4 明确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发展要求 1 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2 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的一面 教师在讲述中可以 说明列举相关历史人物 体会其浩然正气与不灭的民族精神 从而深刻理解儒学 的积极意义 教学建议 这一课教学要抓住叙事要素 从行为细节 对话语气中想像当时的社会现实 孔子的精神和心 态 重点抓住前四章教读 成子弑简公 孔子已经告老还乡 但他仍然沐浴而朝 而且在投告无门 的情况下尚不放弃 l4 21章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背景和报告的艰难 体会孔子 卫道 的精神 18 5章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接舆的风歌含义 理解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 要通过反复 诵读进而体会孔子内心的苍凉 18 6章要抓住对话使学生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 18 7章相当于一篇微型小说 要让学生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子路的感叹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 应该辩证地来看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也可以说是 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 不做所谓的 中流砥柱 他们对孔子很了解 孔子 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 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 欲与之言 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 类拔萃的知识精英 他们都忧国忧民 担忧这个时代 这种忧郁是一样的 只是做法两样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 替天行道 的社会责任感 也是建功 立业 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 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 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 比一般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的态度更为积极 写作 根据课文材料加以想像扩充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小说 课时安排 3课时 五 仁者爱人 教学目标 1 理解 仁 的丰富内涵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背诵l 6 5 26两章 2 掌握 病 伐 趋 微 其 经 在文中的意思 并重点掌握 立 达 盍 诸 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 就近取譬 被发左衽 一匡天下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4 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 明确 忠恕 内涵 发展要求 1 认清孔子的 仁爱 与墨子的 兼爱 的区别 2 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说明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要从各个角度阐释孔子的 仁爱 思想 譬如1 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 学文倒是 其次的事 4 15章讲到的 忠恕 乃是待人的基本原则 6 30章提醒在实践 仁爱 时不妨从小 处着手等 这些都涉及 忠恕 仁爱 的基本内涵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可从对管仲这个人物的分析人手 可补充介绍管仲的事迹 进而理解孔子关于 仁 的丰富的含义 孔子 仁 的标准能维护王权 爱护百姓 而不是拘于小 信 当然 孔子肯定管仲为仁而否认管仲知礼 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可以引用一些外围材料 引导学生认清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其根本点在于维护 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和父父子子的宗族血缘关系 而墨子的 兼爱 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这就与儒家强调的宗法等级制度有了根本的差别 所以孔子提出的 仁爱 与墨家的 兼爱 是不 一样的 写作 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谈谈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 维护社会和谐上的 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六 君子之风 教学目标 1 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背诵l5 9 4 16 6 11 7 16 7 19 6 23 8 7章 2 掌握 游 喻 鄙 奚 乐 文 在文中的含义 掌握 孙 耻 饭 枕 知 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 杀身成仁 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 箪食陋巷 发愤忘食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4 理解 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仁以为己任 的 句式特点 5 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发展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说明 主要是 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至于 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 后世的影响 要求不能过高 可让学生阅读 相关链接 然后结合课后 练习三 自由发表对孔子 韩非子和董仲舒三人的义利观的看法 教学建议 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 如 孙以出之 的 孙 通 逊 知者乐水 的 知 通 智 耻恶衣恶食者 的 耻 是意动用法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的 饭 和 枕 用作动词 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仁以为己任 等句 都是介词宾语前置 在文意理解上 12 8章是难点 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源自本课的成语不少 它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 并且流传至今 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可以让学 生找出并造句 以带动文本研读 并激发学生对 论语 的热爱 有些成语的意义后来发生了变化 可通过讨论 辨析引起学生的注意 本课7 16 7 19两章孔子自道的文字 为我们传神地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 可敬又可爱的夫子 形象 可以让学生揣摩孔子的语气 有感情地朗读 以感受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 从而形象 地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原文非常简约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人生体会 深入讨论原文的内涵 将原文具 体化 如从7 6章看 孔子培养学生 就是以仁 德为纲领 以六艺为基本 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 衡的发展 可以让学生讨论本章对当前素质教育的启示 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 让学生生动地理解 论语 在今天的应用 如可让学生以 市场经济 时代的义利观 为题 展开讨论 写作 本课内容是儒家关于君子自身修养的语录 假如让你选择其中某一章或某些句子 做成条幅以 赠人或自勉 你将选取什么内容 请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章 阐述选取的理由 课时安排 3课时 八 周而不比 教学目标 1 理解儒家的人际交往观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背诵2 14 16 4 15 23 12 24章 2 掌握 周 比 矜 斯 责 举 道 在文中 的含义 3 理解孔子关于察人 择友 处事 待人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4 结合实际 说出 周而不比 的主要表现 发展要求 探究 久而敬之 的 之 所指代的对象 说明 教学建设 在疏通文意环节中 要辨析 周 比 党 等词义的异同 弄清 友直 友谅 友多 闻 益矣 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 中 友 的用法 课后练习四宜在疏通文句过程中适 时分别插入完成 在文意理解上 2 10章 4 7章是难点 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人际交往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和体会 深入讨论原文的 内涵 将原文具体化 并从 论语 中汲取人生智慧 用先哲具有警醒意义的话来反思自己的言行 鞭策自己走向成熟 可以先让学生概述孔子关于察人 择友 处事 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并朗读 相关章句 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 启发最大的章句旁边写评注或随感 与同学交流分享 为了深入 阐发本课文化内涵 理解孔子的人际交往观 还可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 结合实际 你认为 周而不比 应该有哪些表现 2 不是说 仁者爱人 吗 可是 孔子却说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也就是说仁者不仅能 爱人 还能恨人 对此 你是如何理解的 3 老子说 报怨以德 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 主张 以直报怨 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 之道 4 孔子认为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是 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毋自辱也 有人说 这是对 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也有人说 这其实是一种对朋友不负责任的态度 你认为呢 为使学生加深对孔子交往观的理解 并赋予它时代特点 可让学生围绕 交友 话题 每人拟 五条思想火花互相交流 写作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主张 君子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即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 段 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 你能结合我们时代的特点和生活的实际 赋予这句 话新的内涵吗 请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 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十一 诲人不倦 教学目标 1 领悟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源自本课的成语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背诵7 8 11 22章 2 掌握 习 趋 愤 与 素 诸 在文中的含义 3 理懈并积景成语 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 切磋琢磨 述而不作 4 理解 其斯之谓与 绘事后素 的句式特点 5 领会孔子 有教无类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敬 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发展要求 简要分析 评价孔子 述而不作 的主张 说明 教学建议 疏通文意时 要辨析 文学 异闻 在文中的意义 3 8章比较复杂 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补充注释 愤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要引导学生辨析 理解 其斯之谓与 绘事后素 的句式特点 其斯之谓与 是文言文 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 其中 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绘事后素 是 绘事后于素 的省 略 本课涉及孔子关于教育的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学生对此有体验 有感触 也一定会有想法 可以让学生研读文本 思考并概括章句中蕴涵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最好是让学生联系当前教育现状 和自己的学习实际 参与问题探讨 从而领会孔子 有教无类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等 教育原则和方法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如 1 孔子一方面说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一方面又说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种说法之 间有什么矛盾 从孔子的言行看 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2 哪些章句充分体现了孔子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的教育原则 本课中有典型案例 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3 有教无类 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 但是 由于 论语 是语录体 上下文没有联系 历 来对它的诠释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课前查阅 论语 相关内容 并上网搜寻有关资料 参与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 文言练习 第四 五两题 涉及古代文化中的称谓问题 情况复杂 难度过大 故不作 统一要求 对于古代文化知识 我们主张随文理解 不要求系统掌握 写作 有教无类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其影响十分深远 至今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请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 就其中的一条进行评说 课时安排 3课时 十二 高山仰止 教学目标 1 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源自本课的成语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背诵l7 4 9 11章 2 掌握 党 否 厌 卓尔 宜 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并积累成语 斐然成章 暴虎冯河 登堂入室 杀鸡焉用牛刀 仰之 弥高 钻之弥坚 循循善诱 4 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 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 5 理解文中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发展要求探究 论语 中叠句形式与 论语 语体特点的关系 说明 教学建议 7 11 19 23 19 24章是本课文意疏通的难点 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1l l3章可补充注释 1 訚 y n 訚 和颜悦色的样子 2 侃侃 形容说话理直气壮 3 得死 当时俗语 谓得善终 4 然 语气词 用法同 焉 本课章句有一个鲜明特点 就是人物语言情感十分强烈 建议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 从诵读人 手 揣摩人物语气 品味人物思想情感 从而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 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 人的关系 9 11 I9 23和l9 24三章中 颜渊和子贡都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 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 高不可及的 颜渊还谈到孔子对学生 循循善诱 的教育方法 子贡非常敬重孔子 他不能容忍别 人对孔子的贬损 两人的话语中都充满了对老师的无限崇敬之情 本课中孔子的话生活化 口语化 多处采用叠句形式 极富感染力 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 情 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 文采斐然 情不自禁说道 归与 归与 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子路非常刚强 但有勇无谋 孔子唯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 说 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 话里是 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伯牛病了 孔子前去探望 说道 亡之 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 人也而有斯疾也 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 颜渊死了 孔子哭喊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 足可催人泪下 写作 结合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你对师生关系的理解 以 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 为题 写一篇演讲时间为2 3分钟的演讲稿 课时安排 3课时 十三 沂水春风 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 理解孔子 礼乐治国 的政治理想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 背诵 点 尔何如 吾与点也 2 掌握 居 如 方 作 撰 伤 与 在文中 的含义 3 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 理解孔子 礼乐治国 的政治理想 发展要求 掌握 论语 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 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 说明要求对已学过的 论语 中的状态形容词作简单归纳 教学建议 本课在疏通文句上 个别地方会有困难 可重点分析以下语句 1 毋吾以也 否定句宾语前 置旬 又有成分省略 还原为 毋以吾 年长 而不言 也 2 不吾知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句 即 不知吾也 3 则何以哉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 可译为 你们打算做点什么 呢 以 为 做的意思 4 加之以师旅 状语后置句 即 以师旅加之 可译为 有别国 军队来侵略它 以 介词 用 学习本课主要把握两方面内容 一是从 问志 言志 评志 的过程 来感受孔 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二是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 来分析 理解 孔子 礼乐治国 的政治理想 具体而言 可以从讨论以下问题入手 来把握文本内涵 1 用原文语句说说四个弟子的 志 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特点 2 曾皙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有何才能 胜任何职 而是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 其他三人都是 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 而孔于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 但是孔子为何对曾哲 的回答由衷地赞同 吾与点也 孔于的 志 又是什么呢 3 结合文中的言行 神态描写 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并说说从这场围绕 言志 而展开的教 学活动中 可感受到孔子怎样的教学风格 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 色调明丽 情绪欢快 生趣盎然 令人神往 要让学生反复诵读 并 驰骋想像 口头描述具体情景 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样有助于理解孔子 礼乐治国 的政治理想 孔子为何要 与点 这是学生很难理解的问题 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 发表不同见 解 教师要适时补充必要的背景资科 写作 以 夫子何哂由 为题 写一篇探究性文章 或联系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