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1.doc_第1页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1.doc_第2页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1.doc_第3页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1.doc_第4页
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二10月考试卷( 历史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下列主张不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A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3荀子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以下言论,体现“礼”的是()A王者必受命而后王B法令滋彰,盗贼多有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D夫吏者民之师,车驾衣服宜称4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僵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A儒家的学说 B道家的观点C法家的主张D墨家的思想5十八世纪的西方有句谚语:“The laziest (最懒惰的)government is the best government”,下列先秦时期思想流派的观点与其不谋而合的是()A以德治国的文化人学派B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C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D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6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一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7 “他看到了认识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可是他要舍弃相对,追求绝对,主张齐一万物,未能准确地解决这个理论问题。”这里的“他”是()A荀子 B老子 C庄子D墨子8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9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其寓意主要体现了()A道家的“无为”思想B法家的“变革”主张C墨家的“节用”倡议 D儒家的“礼制”要求10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11据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如果按照董仲舒的思想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他可能认为()A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B汉武帝需要顺应上天意志C这是一种吉兆,是对周王美德的报答 D这是一种凶兆,是对周王暴政的惩罚12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A神学化 B世俗化C政治化 D思辨化13从汉朝起,历年二千,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其间或兴或衰,却没有一个学派或宗教,能夺取它的正统地位。儒学的不败原因有()A严格拥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B其它学派缺乏特长C统治者历来尊重儒学D儒道佛鼎立,儒守中立14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B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D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15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16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A表明了三教合一的出现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17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8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 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 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19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这反映了()A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三教合一” B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引导人们信教C儒家、佛教、道教都受古代帝王尊崇 D宋朝、明朝、清朝皇帝治国理念相同20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A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B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C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 D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21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B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C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D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22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朝()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23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B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C封建专制统治己走向衰落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萌发24明末清初,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活跃局面。以下对这一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正确的是() 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挑战了正统理学 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 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王夫之的“循天下之公”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AB CD25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非但不是“万世之至论”,而且变成了“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种议论()A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B表明李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C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D是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26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可以推断()A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27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的思想与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思想如出一辙。二者实质上都()A反对君主制度B抨击君主专制 C主张人人平等D继承传统儒学28据古矿录 记载:“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构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这一发明出现于()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唐末宋初29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C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 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302015年12月8日,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向世界十次提到“中医药”。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下列有关中医药知识对应准确的是()A黄帝内经西周时期问世、战国时期编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B针灸疗法其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我国祖先独创,近代以后方为他国所知晓C本草纲目是对13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D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作,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 (22分)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并天下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儒生)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与臣第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以尊卑次起上寿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司马迁史记叔孙通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结合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概括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4分),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4分) 材料三 “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失。” 黄宗羲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王夫子 (3)阅读材料三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哪些主张?请你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主张的认识。(8分)32.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生活的时代,农村公社、井田制度已经分崩离析,这使他耿耿于怀。所以当一些国君向他征求治国方略时,他总是说,要施仁政,而“仁政必自经界始”,也就是说,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孟子关于井田制度有这样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农田划分成为棋盘状,每家农民必须优先共同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的“私田”。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因此,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从而提出了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要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 摘自吴根友“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黄宗羲的经济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实质。(10分)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ADCCACBBBCAADC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BADCCBBBBBCAD31(1)原因:儒学的主张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2分);董仲舒倡导“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神化皇权,使之进一步符合统治者需要(2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倡导儒学、推行教化的主张,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2分)。 (2)内涵:“理”是世界的本源,或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的内涵是“三纲五常”,或在社会上表现出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4分) 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辨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4分,任答两点即可) (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坚持唯物思想。 (6分) 认识:黄宗羲的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形成务实的学风;王夫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