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填空版.doc_第1页
中医学基础填空版.doc_第2页
中医学基础填空版.doc_第3页
中医学基础填空版.doc_第4页
中医学基础填空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骄子眼镜欢迎您 骄子祝大家:好好复习!门门都过!陕中院信息发布与资料共享平台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1黄帝内经记载的食道与肠管长度的比值为(1:35 ),与现代解剖学的相关内容相近似。2东汉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论述辨证论治的专书。3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 (365)种,其中多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录。4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详述(24)种脉象诊法。5唐末昝殷所著的(经效产宝)是现存最早的妇科专书。6宋代(钱乙)所撰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7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研习针灸的重要文献。8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是(洗冤录),刊行于金代。9唐朝政府颁行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10本草纲目采用(自然分类)法将收载的药物分为16部62类。11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进行解决的法则。12中医治病注重(病机(或“证候”)的异同,其次才是病的异同。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在中医学理论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有精气学说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 )的概括。3阴阳的特定性质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规定性。4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可分性、转化性)及随着划分属性的前提的改变而改变三个方面。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兴奋、推动)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6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7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斗争、约束、拮抗)的关系。8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相互资助 相互)的关系。9阴阳消长关系存在着(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和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10 “阳胜则热”,是指机体在阳邪作用下,呈现出(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理状态。11“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亏虚,而致阳(相对偏盛,机能相对亢奋,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12阴阳互损是以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为前提的。13阴阳互损包括(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两个方面。14唐朝王冰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法治疗阳虚所致的虚寒证。15唐朝王冰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法治疗阴虚所致的虚热证。第二节 五行学说1凡具有( 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木”。2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火”。3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土”。4)凡具有(肃杀、收敛、清洁) 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金”。5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属“水”。6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的。7五行学说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主要有(取象类比和推演络绎)两种方法。8土的“所不胜”之子是(火)。9火的“所胜”之母是(土)10用五行相生规律解释的病理有(母病及子、子病犯母)两种类型。11用五行相克规律解释的病理有(相乘、相侮)两种类型。12据五行相生理论制订的治疗原则是(补母、泻子(或“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13据五行相克理论制订的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14疾病从(母脏传到子脏)的传变称为“母病及子”。15疾病从(子脏传到母脏 )的传变称为“子病犯母”。16疾病从(所不胜之脏波及到所胜之脏)的传变称为“相乘”。17疾病从(所胜之脏波及到所不胜之脏)的传变称为“相侮”。第三章 藏 象1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体现了中医学从外知内,(以象测脏)的思维方法。2按照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将其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3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4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受盛和传化 )。5心主神明主要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一切( 生理活动 )和(心理活动 )的功能。6心在体合( 脉 ),其华在( 面 )。7素问五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 肺 )”。8肺主一身之气包括( 主呼吸之气 )、( 主管气的生成)和调节全身气机三个方面。9肺主呼吸的功能是( 气 )的生成和(全身气机 )调节的根本条件。10肺进行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是(肺气的宣发肃降 )。11肺助心行血的结构基础是( 肺朝百脉 ),生理基础是( 肺司呼吸 )。12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在水液代谢方面的体现。13肺在体合( 皮 ),( 喉 )为肺之门户。14脾气主升的运动特点表现为(升清 )和( 升举 )两个方面。15脾统血的机制,主要是( 脾气的固摄 )作用。16脾主运化体现在( 运化水谷 )和(运化水液 )两个方面。17脾为( 后天 )之本,( 气血化生 )之源。18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 )。19脾气上升的运动特点,主要通过( 脾主运化 )的生理功能得以体现。20素问五脏生成说:“脾之合( 肉 )也,其荣( 唇 )也。”21肝的生理特性是( 主升主动 ),( 喜条达而恶抑郁 ),故称之为刚脏。22五脏生成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 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23素问六节藏象论称肝为( 罢极 )之本。24( 爪 )为筋之余。25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 肾 )之府。”26肾的主要功能,一是主藏精,二是(主升主动),三是(喜条达而恶抑郁 ),四是主管纳气。27肾藏精的功能体现在(主管生长发育 )和( 主管生殖繁衍 )两个方面。28( 齿 )为骨之余,( 发 )血之余。29肾开窍于( 耳及二阴 )。30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说:“( 肺 )为气之主,( 肾 )气之根。”31五志归五脏,思为( 脾 )之志,恐为( 肾 )之志。32五脏主五液,( 汗 )为心之液,( 唾 )为肾之液。33五脏和官窍有特定的对应关系,(舌 )为心之苗,脾开窍于( 口 )。34六腑以( 降 )为顺,以( 通 )为用。35七冲门中,( 唇 )为飞门,太仓下口为( 幽门 )。36胆为( 六腑 ),又为( 奇恒 )之腑。37胆的主要功能是( 贮藏和排泄胆汁 ),(参与精神情志活动 )。38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 中正 )之官,( 决断 )出焉。”39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 受盛 )之官,( 化物 )出焉。”40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 传道 )之官,( 变化 )出焉。”41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 州都 )之官,津液藏焉,(气化) 则能出矣。”42三焦的主要功能是( 通行元气 )、( 运行水液 )。43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 )之官,( 水道 )出焉。”44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中焦(沤 ),下焦如( 渎 )”。45灵枢海论说:“脑为( 髓 )之海”。46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 精明 )之府。”47脑的主要功能有:( 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思维,主持感觉运动)和主管感觉运动。48髓的主要功能为:充养脑髓、( 滋养骨骼 )和( 化生血液 )。49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 髓 )之府。”50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 )、(传递信息 )。51女子胞是女子(发生月经 )和(孕育胎儿 )的器官。52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气机升降调节 )的对立制约关系。53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血液的生成 )和( 运行,消化功能 )方面。54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 呼吸运动 )和(阴液互资 )三个方面。55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 )、( 藏泄互用 )及阴阳承制等方面。56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先后天相互滋生 )和( 水液代谢 )方面。57脾与胃的关系在生理上主要体现在纳运相得、(升降相因 )和(燥湿相济 )三个方面。58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 )之关也。”59六腑中,消化功能主要是胃、( 胆 )、( 小肠 )的作用。60六腑中,吸收功能主要是( 小肠 )、( 大肠 )的作用。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三、填空题1人体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是(物质来原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2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 )。3一般说来, 津主要布散于皮肤(肌肉、孔窍 )等部位。4血对气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两方面。5气陷的病理表现, 主要表现在( 上气不足 ,中气下陷 )两方面。6气对津液的关系, 表现为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 7( 推动力和固摄力 )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8引起气虚的原因主要有(气的化生不足,消耗太多 )两方面。 9血液以( 营气、津液 )为主要物质基础。 10营气通过( 十二经脉,任督二脉 )而循行于全身。11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是指(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12津液,是( 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 )的总称。13津液对气的作用主要是指( 津液载气 )。14广义之精,泛指( 一切精微物质 )。15津液代谢的维持以(肺、脾、肾 )三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16血液的运行与(心、肺、肝、脾 )四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17人体的体温,需要气的( 温煦作用 )来维持。18宗气积聚之处,称为( 上气海(膻中) )。第五章 经络 1( 督脉 )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2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称为(浮络 )。3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取穴,称为( 循经取穴 )。4依次络于上、中、下焦的经脉是( 手厥阴心包经 )。5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6同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冲脉、任脉、督脉 )。7( 引经报使药 )就是指某些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所,起着“向导”作用的药物。8手太阴肺经联系到的脏腑有(肺、大肠、胃 )。9既循行于目内眦又循行于目外眦的经脉是(手太阳小肠经 )。10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 胸、腹及头部 )的重要支脉。11督、任二脉不仅同起于胞中,而且在(口唇 )部位相连接,形成二脉之间的紧密联系。12阴经与阴经相交,是在( 胸腹 )部位。13脾之大络分布在( 胸胁部 )。14( 别络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15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的是(经别 )。16任脉能总督一身之阴气,称为( 阴脉之海 )。17经络系统中,( 十二经脉 )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18(十二经脉 )的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奇经。19足少阳胆经的起止点分别是( 目外眦与足大趾 )。20其经脉循行左右成对,起于内外踝下,汇合于目内眦的是(阴阳跷脉 )。第六章 体 质三、填空题1体质是通过人体( 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 )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2体质是人群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 生理特殊性 )。3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 大小比例 )的形态特征。4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 人格、气质、性格 )等的差异。5理想体质的标志也反映了( 健康 )的标志。6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 内经 )。7( 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是形成体质的生理学基础。8研究体质,实质上就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 藏象 )。9理想的体质应是( 阴阳平和 )之质。第七章 病 因第一节 外感病因1中医临床探求病因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及有关情况 ),二是(辨证求因 )。2外感病因从(皮毛肌腠 ),或从(口鼻 )等体表部位侵入人体,引起外感病。3风邪以轻扬开泄、(善行数变 )、(动摇不定 )、多兼他邪为基本特性。4寒邪以寒凉、(凝滞 )、( 收引 )为基本特性。5暑邪以炎热、( 升散 )、( 挟湿 )为基本特性。6燥邪以( 干燥 )、( 涩滞 )为基本特性。7湿邪以(重浊 )、( 粘滞 )、趋下为基本特性。8火邪以燔灼、( 炎上 )、( 急迫 )为基本特性。9风性善行,故致病有(病位游移 ),( 行无定处 )的特点。10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 伤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 中寒 )。11暑月受热,即为( 阳暑 );暑月感寒,即为(阴暑 )。12风邪易于侵袭( 阳 )位;湿邪易于侵袭(阴 )位。13寒邪阻滞气血,多见(疼痛 );火热之邪动血,可引起( 出血 )病证。14疫气有别于其他病邪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强烈的( 传染性 )和( 流行性 )。15疫气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染,多从( 口鼻 )、皮肤侵入人体;也可随饮食、蚊叮虫咬、血液、或( 性传播 )等途径侵入人体而发病。第二节 内伤病因1内伤病因包括(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过度 )等。2饮食不洁会导致( 胃肠道疾病 )、( 寄生虫病 )、食物中毒等。3过劳包括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和( 房劳过度 )。4过逸指因病或生活过于安闲,很少参加( 劳动 )和( 运动锻炼 )。5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包括(直接伤及内脏 )、( 影响脏腑气机 )和情志波动,影响病情。6喜则气(缓 ),悲则气( 消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1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包括瘀血、(痰饮 )和(结石 )。2痰饮在不同的部位临床表现各异,但大体可归纳为咳、喘、悸、( 眩 )、呕、满、( 肿 )、痛八大症状。3痰饮包括痰饮、悬饮、( 溢饮 )、和( 支饮 )。4形成痰饮的中心环节是( 脾肺肾)及( 三焦 )主司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失常。5初病在( 气 ),久病在( 血 )。6形成瘀血的病理基础是(气血运行失调),形成瘀血的中心环节是(脏腑主司血液运行功能失常 )。7结石引起疼痛,一般为局部胀痛、钝痛、( 痠痛 )、胀痛,甚则( 绞痛 )。8常见的结石有胃结石、(肝胆结石 )和 ( 肾结石 )等。9结石是指体内(湿热浊邪 )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的( 砂石样 )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第四节 其他病因1中医将药物配伍禁忌概括为(十八反 )、( 十九畏 )。2医源性因素是指由于医生的过失而导致(贻误病情 )或( 致生它疾 )的一类致病因素。第八章 病 机1内燥病变多见于肺、( 胃 )、( 大肠 )等脏腑。2内寒病理的形成多与( 脾 )、( 肾 )等脏阳气虚衰有关。3风气内动的病机,除肝阳化风、热极生风外,还有( 阴虚风动 )和( 血虚生风 )。4精与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主要有( 精气亏损 )和( 精血两虚 )等。5血液运行失常的病机除血瘀外,还有( 血行迫疾 )和(出血 )等。6血不足病变多见于( 心 )、( 肝 )两脏。7气机失调中,属于升降失常的病变有( 气逆 )和( 气陷 )。8气机失调中,属于出入失常的病变有( 气闭 )和( 气脱 )。9病势出入,包括( 表邪入里 )和( 里邪出表 )。10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外环境除气候变化外,还有( 地域特点 )和( 生活工作条件 )。11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内环境,主要有( 体质特点 )和( 精神状态 )两方面。12外感病邪伤人致病,即从口鼻而入,其侵犯的脏腑主要有( 肺 )和( 胃肠 )。13发病类型中,在原有病变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病变,称之为( 继发 );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病,称之为( 伏而后发 )。14疾病的虚实转化,包括( 因虚致实 )和(由实转虚 )两种病机。15阴盛伤阳,谓之( 阴胜则阳病 );阳盛伤阴,谓之( 阳胜则阴病 )。16寒极生热,谓之( 重阴必阳 );热极生寒,谓之( 重阳必阴 )。17阴阳互损多是在累及( 肾 )脏的情况下发生的,属于阴阳( 互根互用 )关系失调为主的一类病变。18真热假寒,属于( 阳盛格阴 )病变,戴阳属于( 阴盛格阳 )病变。19精的失常,主要有( 精亏 )和( 精瘀 )。20气不足的病理多与脾、( 肺 )、( 肾 )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21气逆病变除肝外,还多见于( 肺 )和( 胃 )等脏腑。22气陷又称( 中气下陷 )或( 脾气下陷 )。23津气关系失调的病机主要有( 津停气阻 )和( 气随津脱 )两种类型。24津血关系失调病机,除津血两伤外,还有(津亏血瘀)和(血瘀水停)两种情况。第九章 诊 法望 诊1望神是通过观察( 神的得失有无 ),以分析病情及判断预后的诊察方法。2得神即( 神气充足的表现 )的表现。3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 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 )为区分要点。4面色淡黄无泽,枯槁无华,称( 萎黄 ),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5坐而仰首,胸满气急者,多属( 痰壅气逆的肺实证 )。6低头伏案、不欲言语者,多为( 气郁痰结,情怀抑郁 )。7小儿发结如穗、形瘦腹大,多见于( 疳积 ),是脾胃虚损所致。8破伤风的特殊征象是( 苦笑面容 )。9黑睛斜向一侧,称( 横目斜视 ),为肝风内动的表现之一。10久流浊涕腥臭者,称为( 鼻渊 )。 11咽喉红肿疼痛,甚则溃烂或有黄色脓点,此为)。( 烂乳蛾(或烂喉痧) 12酒渣鼻的成因主要是( 肺胃热壅 )。13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者,为( 麻疹 )先兆。14舌象包括( 舌质和舌苔 )。15舌色淡白而舌体瘦薄者,主( 气血两虚 )证。16先天性舌裂的特征是(裂纹中有舌苔覆盖且无不适感)。17齿痕舌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脾虚湿盛 )。18病理性舌苔的形成是由( 胃气挟邪气上蒸 )而成。19舌苔厚薄的分辨,以( 见底、不见底 )为标准。20热病过程中,舌苔由燥转润,提示( 热退津复 )。21湿温或暑温病中,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珠,为(白 )。22鼻流青涕、喷嚏不止、遇冷即发,称( 鼻鼽 )。23呕吐有寒热之辨,寒呕的呕吐物形质为( 清稀无臭 )。24排尿时有中断,尿中夹有沙石者,称(石淋 )。第二节 闻 诊1 1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两个方面。2声音的异常变化,主要与( 心、肺、肾 )等脏腑失调有关。3呼吸微弱,短而声低,非如短气之不相连续,称为( 少气 )。4肠鸣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肠中气体与水液激荡 )而形成的。5鼻出臭气、经常流浊涕,多为( 鼻渊 )。6咳嗽吐痰清稀色白,多为( 寒咳 )。第三节 问 诊1问现在症状是指询问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与不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2问寒热是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症状。3病人(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的症状称为寒热往来,是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4战汗是指病情危重时,病人(全身战栗抖动,继而汗出)者,是邪正交争剧烈,疾病发展的转折点。5临证时根据疼痛的( 不同性质和特点 ),可以辨别引起疼痛的病因与病机。6问饮食口味时应注意了解(口渴与饮水),食欲食量与口味等情况。7了解病人食欲食量对判断其(脾胃功能的强弱)及疾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8问二便可以为判断病证的(寒热虚实)提供重要的依据。9泄泻是指(便次增多,大便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的病症。10嗜唾是指精神困乏,(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的病症。11“重听”是指(听音不清,声音重复)的病症。12小儿在病理上具有(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变化较多,易虚易实)的特点。第四节 切 诊1有胃气的脉象特点是( 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2春季的平脉表现为( 稍弦 )。3洪脉的特点为( 脉体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4妇女妊娠脉象为( 滑脉 )。5( 浮紧脉 )的脉象为浮紧脉。6脉来(沉取实大弦长 )为牢脉。7( 浮数脉 )脉,主外感风热证。8数脉不仅可以主热证,( 心(宗)气不足。 )也可表现为数脉。9按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身体进行( 触、摸、按、压、叩 ),以探测病变的方法。10麻疹患儿,( 中指尖独冷 ),是发疹先兆。11按腹部,应手有抵抗感,疼痛拒按者,多属( 实证 )。12肌肤按之没指,凹陷久留,不能随手而起,为(水肿 )。第十章 辨 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1(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2里证的基本特点是无新起之寒热并见,以(脏腑气血阴阳)等失调的症状为其主要表现。3凡病表证,表邪不解,( 内传入里 ),称为表邪入里。4( 寒热辨证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5表寒证以寒邪袭表,( 卫气被郁 ),腠理郁闭为主要病机。6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 )的两个纲领。7虚证与实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等方面的关系。8在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均属阳证范围,(里证寒证虚证)均属阴证范围。9阴阳是辨别类别的纲领,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第二节 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1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 )所表现的证候。2气逆证是指气机( 升降失常 ),脏腑之气上逆所表现的证候。3津液不足证是指体内的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属(内燥)证。4饮证常由外邪侵袭,或( 肺脾肾 )等脏腑机能衰退或障碍等原因所引起。5气虚血瘀证是指气虚不足,推动血行无力,以致( 血行瘀阻 )所表现的证候。6气随津脱证常由高热、大汗耗伤津液,或严重( 吐泻 )所引起。7阴盛证是指阴气偏盛,脏腑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之邪)过盛所表现的证候。8阴阳两虚证以阴液不足和( 阳气虚弱 )并见为主要病机。9亡阴证是指机体阴液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第三节 脏腑病辨证1心血虚证是以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辨证依据。2心脉痹阻证是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 )为辨证依据。3心与其它脏腑的兼证有(心肾不交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肾阳虚证)和心肺气虚证五者。4小肠实热证以( 心火炽盛,下移小肠 )为主要病机。5心气虚证是以( 心悸,气虚症状并见 )为辨证依据。6风寒束肺证是以( 风寒外袭,肺卫失宣 )为主要病机。7肺阴虚证是以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8兼有肺虚的脏腑兼证有(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 )三者。9风热犯肺证以( 咳嗽,痰稠色黄,或咽喉肿痛 )为主症。10热邪壅肺证属里热证,热象( 明显 ),病程( 长 )。11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邪气阻滞大肠),以致(大肠传导失司)所表现的证候。12脾气虚证是以( 纳少,腹胀,便溏,气虚症状并见 )为辨证依据。13脾气下陷证是以( 脾气虚 )及( 下陷症状 )为辨证依据。14寒湿困脾证是以( 脾运失健 )及( 寒湿中阻并见 )为辨证依据。15脾胃湿热证是以( 湿热蕴阻中焦 )及( 呕吐酸腐食臭 )为主要病机。16食滞胃肠证是以( 脘腹胀满疼痛)及( 呕吐酸腐食臭 )为辨证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