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宁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济宁学院坐落在孔孟之乡、运河之畔,前身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济宁学院,学校代码为10454。建校60多年来,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为己任,秉承“博学笃志、择善敦行”的校训,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人才。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至诚至朴、求是求新”的校风和“学而不厌、切问近思”的学风。 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秉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合理确定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目标,坚持将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和首要功能,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大教学投入,办学规模快速增长,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契合,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基础设施及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大学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学校狠抓内涵建设,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大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步伐,加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扎实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校确定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非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为:立足济宁,辐射山东,教师教育专业面向基础教育,非教师教育专业面向基层、面向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二、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共设经济学等24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文理工协调发展、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专业设置情况详见下表:济宁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序号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修业 年限学科门类专业类别1经济学四年经济学非教师教育2学前教育四年教育学教师教育3W小学教育四年教育学教师教育4体育教育四年教育学教师教育5汉语言文学四年文学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6英语四年文学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7历史学四年历史学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8数学与应用数学四年理学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9物理学四年理学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10化学四年理学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11应用化学四年工学非教师教育12心理学四年理学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1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四年工学非教师教育14Y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年工学非教师教育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工学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16化学工程与工艺四年工学非教师教育17食品科学与工程四年工学非教师教育18生物工程四年工学非教师教育19S文化产业管理四年管理学非教师教育20行政管理四年管理学非教师教育21音乐学四年艺术学教师教育22舞蹈学四年艺术学教师教育23美术学四年艺术学教师教育24艺术设计四年艺术学非教师教育三、全日制在校生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2012年,我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4699名,其中本科生 8479名,专科生6220 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57.7%。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2012年,我校共有24个本科专业招生,招生面向为山东、山西、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天津、江西、河北等14个省、直辖市,其中外省计划220人。录取标准详见下表:济宁学院2012年普通专业本科生录取标准一览表省份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当年录取平均分数(分) 文科理科文科理科天津市469420484425河北省529509534522山西省492476507476辽宁省506445537456吉林省435412453433黑龙江省449425482469江苏省311312321314安徽省541478544499江西省523486520471山东省484481512533河南省509481520489四川省454445475471贵州省461390467420甘肃省4854624924822012年,山东省普通本科理科分数线为495分,我校录取最高分为589分,530分以上考生639人,占理科本科新生的73%;普通本科文科分数线为496分,录取最高分为554分,510分以上考生205人,占50%。本科艺体专业:音乐学专业艺术文文化分最高439分、最低302分,专业成绩最高91.41分、最低79.16分;艺术理文化分最高392分、最低310分,专业成绩最高81.93分、最低80.92分。舞蹈学专业艺术文文化分最高433分、最低303分,专业成绩最高91.05分、最低58.27分;艺术理文化分最高532分、最低355分,专业成绩最高91.3分、最低85.95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文文化分最高437分、最低310分,专业成绩最高264.67分、最低201分;艺术理文化分最高398分、最低343分,专业成绩最高269.67分、最低200.33分。美术学专业文化分最高445分、最低305分,专业成绩最高231分、最低182分。体育教育专业文化分最高518分、最低399分,专业分最高80.39分、最低61.92分。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学校有师资92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04人,占师资队伍总数的3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08人,占师资队伍总数的55%。师资队伍构成详见下表:济宁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一览表类别教师数量总计926其中:女 性462双师型34具有行业背景18其中:具有工程背景 16职称教 授37副 教 授267讲 师424助 教 167无职称31学位博士53硕士455学士246无学位172年龄35岁及以下4083645岁3174655岁17456岁及以上27学缘本校2外校(境内)915外校(境外)9学校重视教学名师培育工作,拥有朱松涛、李传银、宋亚军、陈万东、刘鹏、张桂敏等6名山东省教学名师。学校以本科生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群)为建设平台,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先后建成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等3个省级教学团队。二、生师比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855人,生师比为1:17.21。 三、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2012年,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师共463人,其中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456人。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的人员中,教授37人、副教授131人。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工作中,学校将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对高职称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有29名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有113名副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由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为84,由副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为281。主讲本科课程的高职称教师占高职称称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为55.3%,高职称教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24.7%。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2012年,学校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多渠道争取资金来源。本着勤俭办学、厉行节约、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经费管理,优先保证本科教学工作。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培养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的统计口径,2012年,我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074万元,生均1411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312万元,生均370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30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50元。五、教学基本条件2012年,我校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一)教学用房学校教学用房总面积为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为24148平方米,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为13.11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为1.64平方米。(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学科研仪器资产总值为6671.22万元,共9081台(件),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61台(件),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4539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96.87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占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比例为8.94%。(三)图书图书共128.25万册,生均图书87.14册。当年新增图书56374册,年生均进书量为3.74册。纸质期刊5415种,5508份。电子图书种,4000GB。电子期刊12000种,电子期刊数据库4个。当年图书流通量为本。(四)信息资源学校校园网是一个技术先进、覆盖面宽、管理手段完善、网络资源丰富的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的智能化校园网。目前校园网出口总带宽为602M,并已连通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信息点总数达5000多个,拥有各类服务器近20台,为校园网用户提供网络教学、精品课程、电子图书、校园一卡通、网上办公、邮件系统、教务教学管理、人事管理、信息发布、视频点播、视频会议、背景音乐、卫星接收、闭路电视系统、安防监控等多种网络服务。学校可为师生提供如WWW、DNS、FTP、DHCP、电子邮件及办公信息系统等网络信息服务。 校内采用每个大楼水平非屏蔽超五类双绞线和垂直光纤以及楼宇间主干光纤连接到中心机房的综合布线规划。提供光电转换器来实现每个分部楼层的数据转换,为每个楼层提供100Mbps全交换连接;同时,通过网络交换机实现各个楼宇到中心机房的数据连接,为主干连接提供1000Mbps的全交换连接。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学校努力构建校园网络信息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全面提升校园网的服务质量与水平,着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专业建设 为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我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重点带动战略以及济宁市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开展调研,加强人才需求预测,结合我校教育教学资源实际,增设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通过努力,我校本科专业达到24个,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得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济宁学院关于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意见(济院政字200933号),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教学条件、质量监控等重要方面,按照理念先进、思路清晰、方案科学、机制创新、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的要求,努力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培育工作,经过努力,现已建成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等省级特色专业2个,初等教育、生物工程等校级特色专业8个。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水平,为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出台了关于制定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济院政字2011161号),关于制定2012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济院政字20125号),组织本科各专业全面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专业理念先进、专业目标具体、专业特色鲜明、课程体系科学、课程安排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注意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吸收企业行业、用人单位人员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注意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驾驭能力,明晰专业建设思路,促使培养目标贴近社会需求实际、课程体系更加合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教学内容贴近培养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了“说专业”“说课程”活动。本项活动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各系(部)组织,参加说专业人员为每个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参加说课人员为所有专兼职教师。在此基础上,一个专业推荐出1名专业带头人参加学校组织的说专业比赛;每个专业推荐出2名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说课比赛。第二阶段:由教务处组织,在系(部)活动开展的基础上组织进行校级比赛。二、课程建设 我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重在提高质量、培育特色,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根本,坚持以改革促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完成各专业课程建设的达标工作,即全校课程均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半数以上课程达到优质课程标准,20%以上课程达到精品课程标准。我校课程建设围绕具有一套能体现高等教育规律要求的教学大纲、具有一套适用的符合大纲要求的教材、参考资料、实验实训指导书,以及能反映本课程学术发展动态的文献等、具有一套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一套严格规范的考核办法、具有一系列满足课程所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具有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八个一”的标准进行,并制定了具体的要求。 学校根据济宁学院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济院政字2011128号),围绕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效果、实践教学条件与质量建设等课程建设重要内容,对本科课程进行了全面评估验收,共认定校级一类课程(优质课程)52门,二类课程(合格课程)160门。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每年重点建设 15 门左右课程,“十二五”末达到 100 门。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使我校涌现一批集教学名师、精品教材、精品课程于一体,拥有优秀的师资和合理的梯队结构、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成熟的网络课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的课程群,同时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我校课程建设全面进步,使我校课程教学质量有更大提高。学校设立精品课程建设专项资金,每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费为 5000元,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费为10000元。 2012年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及田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数学教育学、解析几何等五门课程,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五门课程。至此,我校拥有本科省级精品课程共计12门,校级本科精品课程27门。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强化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建设,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注意加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等建设工作。201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课程61门。合理控制课堂教学规模,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班授课课程门次占课程总门次的42.4%。三、教材建设 我校教材建设突出适用性原则,强调教材建设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支持高水平教师编写具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积极选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优秀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在选择教材内容和编写体系时,注意体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建立了教材评估和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建成了样本书库,形成了从教材建设立项(编写、出版)到优秀教材评比和选用等一整套规范体系。通过开展优秀教材的申报、评选和奖励等工作,不断完善教材评价与选用机制。鼓励选用适用于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 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等国内高水平的教材。“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立项建设30种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材,重点支持810部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我校教师李传银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罗家英主编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薛庆文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三部教材获得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校级重点规划教材孔孟之乡地域文化概论,在受到本科学生欢迎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我校特色文化课程的建设,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四、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强化实践、个性发展的原则,连续四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完善。在专业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加强了对专业领域的现状、趋势的调研分析,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对课程结构优化,努力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素质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综合素质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四大课程模块构成,四大课程模块中又分别设置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在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上,按照“三增三减”的原则进行课程重构,即增加实践课学时(学分),减少理论课学时(学分);增加选修课学时(学分),减少必修课学时(学分);增加课外学时(学分),减少课内学时(学分)。选修课学时(学分)占总学时(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0%。实践环节,要求理工类实践课占总学时(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5%,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20%。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设计详见下表:应用型专业课程结一览表课程模块占模块学时比(%)占总学时比(%)理论实践必修选修课内课外综合素质课程70307030703030学科专业基础课程70307030703020专业课程70307030703030职业课程70307030703020教师教育专业采用“521”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5个学期的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2个学期的教师教育,1个学期的顶岗或支教实习。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领域,每一课程领域由课程模块组成,每一课程模块又由具体科目组成。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包括教育理论、专业发展和教育实践三大模块,所占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教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所占学分不低于教师教育课程的30%。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学分、时间安排详见下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一览表课程领域必修课程模块课程性质通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修外语课程体育课程计算机课程职业与就业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军事训练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选修科学素养类课程艺术素养类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必修专业课程必修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必修选修专业发展课程必修选修教育实践课程必修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一览表课程模块课程性质课程名称学分开设学期修读学分教育理论必修心理学2510学分教育概论25课程与教学论26学校管理17学科教学与技能训练37选修教育心理学16需修满6学分教育政策法规1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7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17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17德育原理16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17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16中外教育简史16专业发展必修教师语言266学分书写技能16现代教育技术26教师专业发展16选修教师职业道德16需修满3学分教师礼仪16名师成长研究17教师心理健康17论语解读17孔孟之乡地域文化概论17教育实践必修教育见习26.714学分教育实习68毕业论文(设计)67.8五、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达到教育部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理工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安排一个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的要求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实践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估办法。大力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出台、实施了济宁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济院政字201230号),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学校出台实施了济宁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济院政字201225号)、济宁学院关于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的实施办法(济院政字201226号)等政策规定,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顶岗培训,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升实验教学水平。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先后签约挂牌基地47处。重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建有化学化工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生物科学实验中心等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六、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为规范管理,提高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先后出台了济宁学院关于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意见(济院政字2009106号)、济宁学院加强学位授予工作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工作实施细则(济院政字2010107号) 等指导意见和规范文件,明确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程序,确立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强化了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撰写、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的管理,确保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 2012年,我校共有1529名本科毕业生,其中1528名学生参加并通过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306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被评定为优秀等级。 七、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我校以全面育人为宗旨,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基础平台,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必修课,注重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利用“大学生创业中心”这一载体,开设包括SYB(KAB)创业基础、创业模拟实训、创业规划、企业管理等系列创业素质类课程,并纳入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平台,各专业通过教学主渠道将创新创业理念纳入专业教学,开展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而实现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注意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专业教育中结合课程内容,采取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沙盘演练、企业调研、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书实战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建立了12处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出资50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用于扶持或资助学生团队和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第四部分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多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山东省“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工作要求,始终把人才培养当作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明确教学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改革的热情不断高涨;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明确,服务人才培养、服务教学的意识普遍提高。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有效调动各部门单位主动服务教学的积极性,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育人质量,学校建立并执行专题研究教学工作会议制度。专题会议研究内容包括: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教育教学理念、产学研合作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措施;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规划、本科教学工程等事宜;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本科教学评估评建工作;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规定和文件;教学奖惩事宜;教风学风建设。专题研究的组织形式包括:党委会或党委扩大会;院长办公会或院长办公会扩大会;教学相关工作委员会会议;分管院长召集的教学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题工作部署会。近年来,学校党委和行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多项,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和学校教学工作。为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济宁学院教学奖励暂行办法(济院政字2011150号)、济宁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济院政字201133 号)、济宁学院关于加强内涵建设,实施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济院政字2011160号)、济宁学院关于教学名师评选的管理办法(济院政字200934号)、济宁学院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济院政字200946号)、济宁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意见(济院政字200930号)等。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年理论探索和管理实践,我校逐步完善、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济宁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由五个子系统组成:目标系统、质量标准系统、保障系统、信息收集分析与检查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五个子系统形成一个闭环式的教学管理系统。五个子系统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过程中,形成了既有激励功能、又有约束功能的教学质量运行机制。其中,目标系统是总纲,是教学监控的方向;质量标准系统是质量监控的依据;保障系统决定谁来监控和怎样监控;信息采集分析与检查评估系统是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是把教学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中各子系统都串 联起来,一方面促使保障系统和质量标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促使目标系统所确立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学校目前正全面实施济宁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由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系(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组织机构,充实管理力量,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常规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秩序。科学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估办法,明确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内容、指标与要素,健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坚持实施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开学初重点对教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进度计划编制质量以及审核程序等进行监测与调控,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一致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采用等。学期中重点检查教师教学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课堂教学质量。学期末重点检查教师教学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课程考试命题、评卷和试卷分析质量等。教学检查制度在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制定了济宁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济院办200925号),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和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校级领导每学期不少于4学时,其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每学期不少于8学时,教务处处长、系主任以及教研室主任,每学期不少于8学时;学生工作部(处)、组织人事部(处)、科研处、资产管理处等职能部门领导,每学期不少于4学时。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教研室主任及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本人。制订、实施济宁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济院政字200928号),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和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委员会以及相关工作委员会的职能,实行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完善各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及教学管理责任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异常情况报告制度等教学监控措施,特别是要加强评教、评学、考试、实验、论文、设计等考核与评估的反馈和整改。三、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学校重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制度建设,注意发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引导作用,基本建立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规范,形成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反馈制度。定期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并注重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析报告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时、准确、科学的把握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学校组织人员研制开发了“济宁学院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内部管理系统”,目前,该系统运行正常。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一、2012届本科毕业生基本情况2012年应届本科生1529人,毕业1529人,本科生毕业率为100%,获得学士学位人数1502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98.2%。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为382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8.49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学习坚持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活动,2012年,本科生2389人次参与评教,打分在90分及以上者1877人次,8975分者508人次,7460分者4人次。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较高。三、体质测试达标率认真执行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78号)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积极开展体质健康达标测试,2012年我校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88.96%。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一、办学经验几年来,我校积极探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些办学经验和体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必须坚持。一方面,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充分研究和抓住市场,面向市场需求办学、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销对路”,人才培养质量才有保障。近几年来,我校加强了专业分析和市场调研工作,坚持把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新增专业的重要标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指导原则。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充分考虑现实需求,合理设计课程。注意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学校人才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科研和创新开发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解决生产一线工程技术实际问题。学校鼓励和引导教师将科学研究的内容面向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自身研究的着力点和立足点。教师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自身实践能力,增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适应性。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把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应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事)或行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我校制定了济宁学院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济院政字201224号),积极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先后与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冠铨(山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元鸿(山东)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山东美猴动漫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济宁市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签订合作教育协议,合作培养人才。学校通过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实践育人环节、聘请行业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培训、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鼓励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大力实施合作教育。教师教育专业密切与中小学的联系,充分利用中小学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校内培养和校外指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将传统的高校封闭培养转向开放的院校合作培养。一是部分专业实行“双导师制”,即精选各学科优秀教师与教育学心理学科教师组成校内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聘请中小学优秀的校长和一线教师担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学业和职业指导工作;二是创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多种方式与中小学建立长期、规范、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面向基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是集教师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素质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学校紧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出台并实施了济宁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济院政字2011127号) 济宁学院关于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实施办法(济院政字201226号)、济宁学院关于聘任特聘教授、兼职教师的暂行办法(济院政字201229号)等文件,制定、实施规划,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最新科技成果,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实践教学和服务社会能力。同时,根据实践教学需要,选聘了一批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的行业企业管理或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聘请了若干行业企业中的高管或技术领军人物,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兼职教师和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举办讲座,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等。通过上述措施,打造了学校双师结构教师教学团队,优化了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构建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是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监控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进行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预期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教学质量保障是根据教学质量保证对象和质量保证活动需要,通过制定贯穿整个办学过程的质量管理措施,建立一种推动学校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的机制,实现对教学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促进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教学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教学质量保障是教学监控的目的,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确保教学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在对国内外许多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运行模式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对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设计建构了“五系统闭环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该体系由目标系统、质量标准系统、保障系统、信息采集分析与检查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五个子系统组成,五个子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又形成了一个闭环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其中,目标系统是总纲,是教学监控的方向;质量标准系统是质量监控的依据;保障系统决定谁来监控和怎样监控;信息采集分析与检查评估系统是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是把教学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中各子系统都串联起来,一方面促使保障系统和质量标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促使目标系统所确立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有力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修订教学大纲,并逐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工作程序及规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意见、办法、规程和规范,初步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办学特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培育凝练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弘扬儒家文化,引领济宁基础教育。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坐落于儒家文化发祥地,浸润、研习、传承儒家文化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设孔孟之乡地域文化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儒家文化主题文体活动、强化儒家文化学科建设等途径,努力加强儒家文化校园建设,让师生时时感悟儒家文化,自觉践行儒家文化。 教师教育是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科专业,做优、做强教师教育是学校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是省级教师教育基地,为有效整合和利用学校教师教育资源,学校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争通过努力,将学校建成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中心、实践中心、师资培养培训中心。第七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一)存在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部分专业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落实,对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理解不深,对产学研合作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认识有差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我的成长故事在挑战中成长记事作文5篇
- 活动策划与志愿服务合作承诺函9篇
- 技术团队成果报告评审流程模板多版本比对
- (正式版)DB15∕T 3253.5-2023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规范 第5部分:熟面食》
- 初中英语语法从句学习教案
- 地球妈妈的家书800字(8篇)
- 团队建设与团队沟通辅助工具包
- 客户关怀与服务水平监测表模板
- 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合规性检查工具
- 农业种植基地土地托管合同
- 金属学第三章
- 人工智能训练师(5级)培训考试复习题库-上(单选题汇总)
- 小学科学-哪杯水热教学课件设计
- 酒店明住宿清单(水单)
- 《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 应用技术推广中心 报告1212
- 教学第七章-无机材料的介电性能课件
- 应急值班值守管理制度
- 外国文学史-总课件
-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补充说明
- 房屋租赁信息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