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四次稿)_第1页
文献综述(四次稿)_第2页
文献综述(四次稿)_第3页
文献综述(四次稿)_第4页
文献综述(四次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文献综述 学 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李芸学号09800209 指导教师沈漪文职称 经济师 合作导师职称 论文题目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民营制造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以厦门蒙发利科技 股份公司为例 文献综述 所谓企业绩效评价 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 特定指标体系 对照 统一的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 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 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绩效评价是管理会计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信息 加强内部控制 引导管理者实现 企业目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分散决策 薪酬政策一起被称为现代公司 控制体系的三大支柱 引入平衡计分卡之后的企业绩效评体系 综合了考量了财务 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构 建科学的业绩评价系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为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和提高企业绩效 提供参考 一 国外研究现状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 可以大致将其历史分为四大 阶段 第一阶段 观察性绩效评价阶段 十九世纪以前 企业规模小 评价以观察 为主 第二阶段 统计性绩效评价阶段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后至 20 世纪初 企业 规模扩大 为了评价业绩设计了一些统计性指标 但与财务会计无必然联系 第三 阶段 财务性绩效评价阶段 20 世纪初至 90 年代 由于企业大规模多样化生产 主要用综合性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价 第四阶段 战略性绩效评价阶段 以 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 s 和大卫 p 诺顿发明的平衡计分卡为标志 严格意 义上的企业绩效评价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 而现代绩效评价则是指 1891 年 美国 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以来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对绩 效评价的体系研究 主要包括第三和第四阶段 19 世纪初的统计评价体现了以盈利为目的的思想 这一阶段的经营业绩评价 指标就是成本控制 标志是哈瑞 Harrell 1911 设计的标准成本制度 其主要功 9 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通过提高生产率 降低成本 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20 世纪初 从事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蓬勃发展起来 原有的统计性指标以及 以成本控制为主的财务指标 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成本控制以及企业管理的要求 进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为了实现对企业的全面 管理和监督 各种以财务性为特征的绩效评价体系方法开始建立 19 世纪 40 年代 股份制公司的诞生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到 20 世纪初 由于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张 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 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 债权人日益成为重要的评价主体 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外部债权人就是银行 由 于银行信贷的不断发展发展 企业的外部绩效评价研究发展起来 因此 这一时期绩效评价内容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由成本指标扩大到会计报表 所能提供的偿债能力指标和利润指标 以满足债权人和投资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 经营状况的需要 20 世纪初 美国学者亚历山大 沃尔 Alexander Wole 1928 在 信用晴雨表研究 和 财务报表比率分析 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 原有 财务指标的基础之上 总结选取了七个财务比率指标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评分 通过给定这七项财务指标所占的比重 通过比较实际与标准比率 计算出每项指标 的得分和综合得分 构建了多项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奠定了综合评价企业效益的基 础 唐纳德森 布朗 Donaldson Brown 1960 建立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一步推 动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研究的深化 该套体系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指标 该指 标又可分解为资产净利率 权益乘数 这三项指标共同为企业整体及部门的业绩评 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标志着财务业绩指标评价体系基本形成 由此 企业经营绩效 评价指标由成本指标逐步发张成为包括成本评价在内的 以销售利润率 投资报酬 率及相关指标所组成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20 世纪后半期 绩效评价体系得到进一步的扩充 出现了净资产回报率 每股 收益率 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等 加里 阿什沃思 Gary Ashworth 1999 强调 股东财富最大化 建立以每股收益及每股收益增加值等为核心的财务指标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基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财务评价几乎是企业绩效评价体 系的全部内容 20 世纪 80 年代 非财务指标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非财务指标包 括产品生产周期时间 客户满意程度 保修成本等 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基本上包 括了企业偿债能力 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并以此评价结果与经理人或雇员的报酬 挂钩 20 世纪 90 年代后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企业间的竞 7 争加剧 为了更好地度量和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些西方国家的投资者 管理 咨询师否定了过去的只关注财务指标的评价方法 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市场占有率 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得到重视 形成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 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 各国的研究人员一方面拓展了非财务评价的内容 如增加了 战略机会选择 核心竞争力 企业治理结构 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 评价 另一方面则对现行的财务评价指标做了改进 如 1991 年思腾思特咨询公司 Stem Stewart Co 1990 对剩余收益评价进行改造并提出的经济增加值 EVA 指标 经济增加值又称经济附加值 是从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所有资本成 本后的经济利润 进以衡量企业创造的股东财富 经济增加值指标综合考虑了不同 会计政策选择对收益计算的影响 通过对收益进行调整以准确披露企业经营的经济 效益 提高经济增加值评价真实经济收入的准确性 Jeffrey 1997 提出的修正 经济增加值 REVA 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经济增加值理论提出后 得到了较为广 泛的应用 经济增加值指标侧重财务战略 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齐默尔曼 Zimmerman 1999 曾指出 EVA 绩效评价系统 只解决了三分之二的问题 Biddle 等人经过对美国 1000 多家上市公司在 1983 1994 年的数据分析 实证表明 EVA 并没有显示出比剩余收益 盈余和营业现金流量三个指标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1992 年 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 s 卡普兰和大卫 P 诺顿 Kapland and Norton 1992 提出了平衡计分卡 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的新的里程碑 该方法用财 务指标反映企业已采取行动产生的结果 同时对客户满意度 内部程序及组织创新 和提高活动进行测评 以弥补财务指标衡量的不足 通过因果关系链把企业的战略 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和指标 以便全面 系统地反映企业整体经营状况 为企业的战 略管理服务 BSC 丰富了企业业绩综合评价的内涵 完善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使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 企业绩效评价的非财务指标体 系出现了一系列的创新 如凯文 克洛斯和理查德 林奇 Kelvin Cross and Richard Lynch 1990 提出的业绩金字塔模型 霍尔 Robert Hill 1991 的 四 尺度 论等 平衡计分卡本身也经历了三代的发展 第一代平衡计分卡阶段 即1986 1993 年传统BSC时期 作为一个绩效评估的改进工具 对片面依赖财务指标的观念提出 质疑 第二代平衡计分卡阶段 即1993 2001年BSC MAP S trategy M ap战略地图 时期 这一时期提出了运用战略地图工具来解决如何筛选和归类衡量指标的问题 第三代平衡计分卡阶段 即2001年起BSC MAP SFO Strategy focused O 7 rganization 战略中心性组织 时期 此时平衡计分卡已上升为战略性绩效管理体 系 作为战略执行工具来使用 其内涵已远远突破传统四个角度的概念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与西方市场经济相区别的是 我国绩效评价以计划经济为背景产生的 因此在 计划经济时期大部分的绩效评价研究与标准是由国家发布的 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始于 90 年代之后 我国绩效评价研究 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 以实物量考核为核心的绩效评价 20 世纪 70 年代 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 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 按 照政府指令性生产计划进行生产 产品产量 产品质量 节约能耗成为企业业绩评 价的核心指标 1975 年国家拟定的 工业企业八项经济技术考核指标 具体包括 产品产量 成本 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等八项指标 1979 年 为简化考核 有关部门 将原 8 项指标改为了 4 项考核指标 即产量 质量 利润和供货合同 以实物量考 核为主的绩效评价方法 直接导致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低效率 企业盲目扩张 重 复建设 资源浪费严重 二 以产值和利润率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价 改革开放以后 国有企业自主权逐渐扩大 市场化程度提高 逐步成为独立的 商品生产者 国家对企业经营的考核也逐步演变为以产值和利润率为主 考核指标 主要是利润完成情况和上缴利润情况 考核方法为实际完成情况与承包指标的对比 绩效评价开始了综合指标考核方法的探索 1982 年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制订了 16 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采用综合计分法计算经济效益的动态发展指数 为克服承包 制的弊端 1988 年国家统计局 国家计委 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八项考 核指标 这一时期的考核方法以产值和利润率为主要内容 针对主题主要为有一定基础 经营较为规范的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仍在缓慢发展 由于考核指标的单一 致使国 有企业盲目以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短期利益 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 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绩效评价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在总结了 80 年代国企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注重企业经济 效益的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起来 我国也开始探索建立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 业绩效评价体系 杜胜利 1998 认为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评价国有企业的 经营的财务指标应着眼于公司的盈利能力 应将投资报酬率作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 7 的主要指标 并在企业中引入杜邦分析体系 更加科学客观地进行绩效衡量 1992 年国家计委 国务院生产办和国家统计局提出了 6 项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 益的指标 1993 年财政部颁布 企业财务通则 设计了以财务状况评价为核心的八 大指标体系 分别从偿债能力 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全面 综合的评价 1995 年财政部又出台了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该体 系包括 10 项指标 赋予每项指标不同的权重 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进行计分 该 体系是在 企业财务通则 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充实 完善 这两项 指标体系是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 忽视经济效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重大改进 也是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一项重大进步 这一时期我国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引进 介绍国外的理论 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简单分析 还停留在理论的构建阶段 实证性不强 李常青 1999 在之前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业绩衡量中心的基础上 将现金流入量的增加 和现金流出量的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的职责 张友棠 1999 提出了将企业获取现金 净流量的能力这一指标引入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 此外 EVA 经济增加值 的概念也被引入国内 张先治 1995 提出附加经 济价值的概念 简单介绍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定义 此时的研究主要围绕引入 EVA 概念和适用性探讨阶段 张先治 1997 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 探讨了 经济增加值的应用 此后关于 EVA 的实证研究大量开展起来 王化成 2004 通过 实证分析对比了经济增加值 盈余 现金流量之间的价值相关性 显示 EVA 没有表 现出明显的优于创统收益指标的特性 罗丽芬 2006 选取 2000 2002 年期间 975 家上市公司的数据 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了与王化成相同的结论 同时揭示了不同行 业的利润信息对公司价值的解释程度差异很大 余海宗 师芙琴 2007 以深圳市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将 EVA 指标引入价格模型 通过探讨以 EVA 为度量指标 的公司绩效与股价的相关性 进而分析了 EVA 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的合理性 得出 EVA 与公司股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 EVA 在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面仍存在着局限性 四 新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建立时期 1999 年 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企业业绩评价成果的基础上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 价规则 和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 出台 标志着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首次体系化 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我国初步建立 该体系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评 价进行了重新规范 以基本指标 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三个层次 共计 32 项 7 指标为基础 将领导班子基本素质 产品市场占有率 员工素质 经营发展战略等 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 资产经营状况 偿债能力 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 以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2002 年 企业绩效 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在科学性 准确性和可 行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这一时期我国绩效评价总体上日渐成熟 主要针对 EVA 经济增加值 BSC 平衡计分卡 开展了一系列的适用性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但由于我国资本 市场和公司治理的不完善性 EVA 指标所能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 而更为适应中国 实际的平衡计分卡逐渐引起了学者与企业的注意 掀起了平衡计分卡在中国的发展 和本土化浪潮 平衡计分卡的中国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6 2000 年 部分在华跨国公司导入平衡计分卡时期 平衡计分卡最早进入中国约在 1996 年 当时实施的也只是少数一些在中国有业务的跨国公司 包括 IBM GE 等在中国 的分公司 第二阶段 2001 2006 年 中国企业开始导入平衡计分卡 在这几年中 平衡 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工具的理念和方法真正开始在中国受到重视和运用 最早在中 国实施平衡计分卡项目的孙永玲 2003 提出对于平衡计分卡最感兴趣的已经不再 是外资企业 而是中国民营企业 这一时期 除了民营企业开始引进平衡计分卡之 外 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纷纷引进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的绩效评价 学者们纷纷结 合具体的企业开展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性研究 梁展凡 2004 将平衡计分卡与关键 绩效指标 KPT 应用于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绩效评价中 并提出了构建以平 衡计分卡为基础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初步设想 张志恒 程亚伟 2011 提出在国有 企业实行平衡计分卡的财务指标选取上 以相对指标为主进行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 即总资产报酬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净资产收益率 第三阶段 2006 年之后许多中小企业及部分地区的政府机构开始导入平衡计分 卡 随着许多民营企业资产规模的急剧扩大 平衡计分卡在构建企业绩效评价管理 系统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吴卫杰 2006 在对长安铃木片区经销分公司 的业绩考核中 将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到汽车行业的外部 客户考核方面 张靖 2010 将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引入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评 价研究 在分析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框架 建立其与平衡计分卡之间的联系的基础 上 设立了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 蒋亚奇 吕金兰 2010 通过对民营饭店绩效评 价的现状分析 提出基于 BSC 的饭店绩效评价体系 指出民营饭店绩效评价存在缺 7 乏战略目标 绩效评价指标制定不科学等问题 提出应用 BSC 对民营饭店绩效指标 体系进行科学设计 我国的绩效评价体系 经历了四项主要的发展阶段 逐渐由原来简单的以利润 为中心 发展促成企业战略达成和持续发展的综合战略管理手段 在传统的以财务 为指标衡量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为以平衡计分卡的使用为代表的 将财务指标与 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手段 四 参考文献 1 梁英瑜 关于平衡计分卡在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D 苏州 苏州大学 2008 2 温和峰 平衡计分卡在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 重庆 西南 大学 2007 3 陈洪进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体系探讨 J 商场现代化 2010 12 8 10 4 蒋亚奇 吕金兰 民营饭店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J 中外企业家 2011 1 84 85 5 张靖 制造业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与模型及其应用分析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方法 J 企业 经济 2010 3 34 36 6 张志恒 程亚伟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式 J 现代企业 2011 7 12 13 7 苏静娜 平衡计分卡在中国民营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D 南京 江苏大学 2002 8 陆俊华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 回顾与展望 J 知识经济 2011 18 125 9 孙永凤 李桓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综述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J 预测 2004 2 41 60 10 袁智慧 陈险峰 中外企业绩效评价历程及发展 J 中国农业会计 2005 4 18 20 11 冯瑞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变迁与启示 J 河南社会科学 2004 1 133 135 12 李桓 冯进路 谢恩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演进 过程 动因与发展趋势 J 预测 2003 3 34 38 13 迟骏 论平衡计分卡中国化的困境 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10 2 130 133 14 李玲 EVA 与我国业绩评价指标的对比研究 J 财苑 2004 3 36 15 文东华 潘飞 陈世敏 环境不确定性 二元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实证研究 基于权变理 论的视角 J 工商管理理论论坛 2009 10 102 114 16 罗丽芬 我国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D 武汉 武汉科技大学 7 2006 17 伍荣政 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18 张先治 利润与经济效益 J 财经问题研究 1997 2 51 56 19 梁展凡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D 天津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2003 20 乔悦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司绩效管理 D 南宁 广西大学 2004 21 张先治 戴文涛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 J 审计研究 2011 1 69 78 21 王化成 程小可 佟岩 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 J 会计研究 2004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