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技术论文_第1页
关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技术论文_第2页
关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技术论文_第3页
关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技术论文_第4页
关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技术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技术论文关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技术论文 摘要摘要 本文针对北方严寒地区混凝土冻融破坏新问题 扼要综 述了国内外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技术的探究动态 叙述了利用矿物掺 合料和复合掺入混合料是改善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有效办法 摘要 混凝土耐久性冻融破坏矿物掺合料 1前言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混凝土反抗气候变化 化学侵蚀 磨损或任何其 它破坏过程的能力 当在暴露的环境中 能耐久的混凝土应保持其 形态 质量和使用功能 混凝土的耐久性探究内容包括摘要 钢筋锈 蚀 化学腐蚀 冻融破坏 碱集料破坏 混凝土的抗冻性作为混凝 土耐久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北方严寒地区工程中是急待解决的重 要新问题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 有相当大的部分处于严寒地带 致使不少水工建筑 物发生了冻融破坏现象 根据全国水工建筑物耐久性调查资料 1 在32座大型混凝土坝工程 40余座中小型工程中 22 的大坝和21 的中小型水工建筑物存在冻融破坏新问题 大坝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主要集中在东北 华北 西北地区 尤其在东北严寒地区 兴建的 水工混凝土建筑物 几乎100 工程局部或大面积地遭受不同程度的 冻融破坏 除三北地区普遍发现混凝土的冻融破坏现象外 地处较 为暖和的华东地区的混凝土建筑物也发现有冻融现象 因此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是我国建筑物老化病害的主要新问题之一 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长期使用和平安运行 为使这些工程继续发 挥功能和效益 各部门每年都耗费巨额的维修费用 而这些维修费 用为建设费用的1 3倍 美国投入混凝土基建工程的总造价为16万 亿美元 据估计今后每年用于混凝土工程维修和重建的费用估计达3 000亿美元 2 2外加剂改善抗冻耐久性技术探究动态 2 1引气剂 长期的工程实践和室内探究资料表明摘要 提高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 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效的办法是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入一定量的引气 剂 引气剂是具有增水功能的表面活性物质 它可以明显的降低混 凝土拌合水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大量的微小稳 定的封闭气泡 这些气泡切断了部分毛细管通路能使混凝土结冰时 产生的膨胀压力得到缓解 不使混凝土遭到破坏 起到缓冲减压的 功能 这些气泡可以阻断混凝土内部毛细管和外界的通路 使外界 水份不易浸入 减少了混凝土的渗透性 同时大量的气泡还能起到 润滑功能 改善混凝土和易性 因此 掺用引气剂 使混凝土内部 具有足够的含气量 改善了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 大大提高混凝土 的抗冻耐久性 国内外的大量探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均表明引气后混 凝土的抗冻性可成倍提高 3 4 5 美国是最早开始探究引气剂的国家 自1934年在美国堪萨斯州和纽 约州道路工程施工中发现引气混凝土 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 挪威 61974年首次在大坝中使用引气剂 经过20年运行后 掺引气剂的混 凝土表面完好无损 而未掺引气剂的混凝土则已遭受较严重的冻融 破坏 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始于50年代 我国混凝土学科创始人吴中 伟教授 在50年代初期就强调了混凝土抗冻的重要性 并创先研制 了松香热聚物加气剂 引气剂 应用于治淮水利混凝土工程 开创 了我国采用引气剂而提高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先河 范沈抚 1991年 分析了掺引气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冻耐久性 得出和上述同样 结论 7摘要 掺用引气剂 使混凝土达到足够的含气量要求 可改 善混凝土的孔结构性质 并明显改善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 国内外许多学者探究了影响混凝土抗耐久性的因素 Seibel Selle bold Malhotra Pigen等人 8 9 10探究表明摘要 混凝土的含气 量 临界气泡间距 水灰比 骨料 临界饱水度和降温速度等因素 综合决定了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能 StarkandLudwig 1993 提出 11 摘要 水泥熟料中C3A的含量的增加会提高其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 但会降低混凝土反抗盐冻能力 OsamaA Mohamed 1998 探究了水泥 品种 引气剂质量及引气的方法对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影响 得出 12摘要 引气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 然而 长期处于冻融 循环的混凝土的抗冻能力则取决于天气的恶劣程度及冻融周期的频 率 关英俊 范沈抚 13 1990 讨论了提高水工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 技术办法 提出耐冻混凝土必须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 掺优质引气 剂 减小水灰比 合理选用原材料 还要严格按施工规范技术要求 施工 加强养护 范沈抚 14 1993 进一步探究得出摘要 混凝土孔结构性质是影响混 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根本所在 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随孔结构性质变 化而变化 当孔间距系数小于250 m时 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基 本能达到60 以上 即可经受300次快速冻融循环试验 这一点和Pow ers的临界孔间距概念相符摘要 早在50年代 鲍尔斯 T C Powers 等人首先开展了掺引气剂硬化混凝土孔结构的测试分析探究 并提 出了满足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要求的孔间距系数的重要概念摘要 即 当孔间距小于临界孔间距 26 250 m 时混凝土是抗冻的 宋拥军 1999 认为 15 只要引气量合适 普通混凝土均能获得较高的抗冻 耐久性 引气混凝土中气泡平均尺寸及其间距随水灰比的增大而加 大 同时水泥浆中可冻水的百分率也相应加大 从而导致混凝土抗 冻耐久性的显著下降 因此 不能忽视对水灰比的限制 朱蓓蓉 吴学礼 黄土元 1999 认为 16摘要 合理的气泡结构是混 凝土抗冻耐久性得以真正改善的关键 然而 气泡体系形成 稳定 和气泡结构的建立密不可分 因此高度重视气泡体系稳定性的新问 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他们根据国外的探究成果和部分实验结果得出 结论摘要 影响混凝土中气泡体系形成和稳定性的因素有混凝土各组 成材料 混凝土配合比 拌合物特性以及外界条件 如环境温度 搅拌 运输和浇灌技术等 针对不同环境条件 不同工程要求的混 凝土 必须进行适应性试验 才能使得硬化混凝土具有设计所要求 的含气量和合理的气泡结构 增进了混凝土工程界对引气剂应用技 术的熟悉 由以上众多学者的探究表明摘要 混凝土孔结构性质是影响混凝土 抗冻耐久性及其它性质的根本所在 掺引气剂可以改善混凝土孔结 构性质 因此 测试硬化混凝土孔结构性质是探究混凝土抗冻耐久 性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引气剂的掺入虽然是提高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最有效的手段 但引气 剂的掺入同时会引起混凝土其它性能降低 如强度 耐磨蚀能力等 2 2减水剂 目前 减水剂的应用也成为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份 使用减水剂可 以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 水胶比 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致密 性 使混凝土反抗冻融破坏的能力提高 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耐 久性 迟培云 李金波 扬旭等 2000 探究了在混凝土中掺入高效 减水剂可取得的技术经济效果如下 17摘要 1 保持和易性不变 可减水25 R28 提高90 抗渗性提高4 5倍 2 保持和易性不变 节约水泥25 R28提高26 抗渗性提高2倍 3 保持用水量和水 泥用量不变 R28提高27 抗渗性提高3倍 3活性的矿物掺合料改善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技术探究动态 混凝土是各种建筑工程上应用最广泛 用量最多的人造建筑材料 目前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时期 对混凝土的需求量也就 更大 因此 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成本 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技术性 能 对于充分利用有限的投资 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减少 自然资源的消耗 保护生态平衡 有着非常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在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中 水泥的价格最贵 因此 在满足对混 凝土质量要求的前提下 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愈少愈经济 因此 用一些具有活性的掺和料 硅粉 矿渣 粉煤灰 来替代一部 分水泥正在被广泛的应用 3 1硅粉的掺入 近年来 硅粉混凝土也已应用于混凝土工程各个领域 其抗冻耐久 性新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在丹麦 美国 挪威等国家 硅 粉作为混凝土混合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有关硅粉混凝土的 抗冻耐久性 各国学者结论各异 日本的Yamato等人 18通过试验得出结果摘要 非引气混凝土当水 水泥 硅粉 0 25 不管硅粉的掺量如何 皆具有良好的抗冻耐久性 加拿大的Malhotra等人 19 20通过试验得出摘要 引气硅粉混凝土 不管水灰比多少 硅粉掺量15 以下时都具有较高的抗冻耐久性 我 国学者丁雁飞 孙景进 1991 通过实验探索了硅粉对混凝土抗冻耐 久性的影响 得出结论 21摘要 非引气硅粉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和 基准混凝土比较 在胶结材总量相同 塌落度不变的条件 下 非引 气硅粉混凝土的抗冻能力高 范沈抚 1990 得出 22摘要 在相同含 气量的情况下 掺15 的硅粉混凝土比不掺硅粉的基准混凝土 气孔 结构有很大的改善 硅粉对抗冻耐久性有显著的效果 但硅粉的产 量有限而且成本较高 3 2矿渣的掺入 磨细矿渣和混凝土内水泥水化生成的Ca OH 2结合具有潜在的活性 但磨细矿渣对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目前也不少探究 张德思 成 秀珍 1999 通过试验得出结论 23摘要 随着矿渣掺量的增加 其混 凝土的抗冻融性能愈差 但掺合比例合适时 抗冻性能和普通混凝 土相比有较大改善 3 3粉煤灰的掺入 国内外粉煤灰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最早探究粉煤灰在混凝土中 应用的是美国加洲理工学院的R E Davis 1993年他首次发表了有关 粉煤灰用于混凝土的探究报告 到本世纪五 六十年代 粉煤灰作 为一种工业废料 其活性性能被进一步探究和推广 不仅仅是为了 节约水泥 更主要是为了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美国加洲大学M ehta教授指出 24 应用大掺量粉煤灰 或磨细矿渣 是今后混凝土 技术进展最有效 也是最经济的途径 国内外有关资料表明 25 26摘要 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能力随粉煤 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 和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相比较 28d龄 期的粉煤混凝土试件抗冻耐久性试验结果偏低 随着粉煤灰混凝土 技术的深入探究和发展 引气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探究已越 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LinhuaJiang等学者 27 2000 通过探究 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水化功能得出摘要 粉煤灰的掺量和水灰比影响 了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孔结构 并且随着掺量和水灰比的增加而 孔隙率增加 但随时间的延长 孔隙率会下降 这是因为粉煤灰的 掺入改善了混凝土的孔尺寸 但最大掺量不得超过70 游有鲲 缪 昌文 慕儒等 28 2000 对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探究表 明摘要 水胶比在0 25 0 27范围内 随着粉煤灰内掺量的提高 不掺引气剂 混凝土抗冻 耐久性随粉煤灰增加而增加 当掺引气剂后 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有 先升后降的趋向 既存在最佳的粉煤灰掺量为30 习志臻 1999 认 为 29摘要 相对于许多混凝土而言 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提高了混 凝土的抗渗 抗冻 抗碳化能力 田倩 孙伟 30 1997 讨论了掺入 硅灰 超细粉煤灰及两者的复合物对抗冻耐久性能的影响以及钢纤 维的阻裂效应对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的功能 实验证实摘要 当超细 粉煤灰和硅灰相掺时 提高抗冻耐久性的效果尤为显著 其冻融循 环300次以后 动弹性模量和重量基本无变化 而钢纤维的进一步复 合有利于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改善 由此可见 双掺或多掺矿物的 复合效应对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提高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4高强混凝土抗冻融技术目前状况 目前 高强度混凝土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 由于理论上 认为高强度混凝土应具有较高的抗冻能力 所以对高强度混凝土的 抗冻性的探究并不多 由于试验结果限制 高强混凝土本身抗冻融能力仍有争论 Marchan detal 1995 认为 31摘要 当水胶比为0 3 并且硅灰掺量为20 30 时 混凝土需要适当的引气来增强抗冻融能力 只有当水灰比低 于0 25时 混凝土不需要引气 李金玉 32 1998 从宏观和微观结构 两个方面探究高强度混凝土的抗冻性及其冻融的破坏规律 并配制 出C60 C80 C100高强混凝土 在C60高强混凝土的基础上 掺用优质 引气剂配制成C60引气混凝土 该混凝土具有超高抗冻性 进行1200 次快速冻融循环后 相对冻弹性模量仅为92 6 为开发研制高强度 高耐久性能的混凝土提供基础 然而 21世纪的混凝土是高性能混 凝土 是混凝土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向 闻名的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吴中伟教授对高性能混凝土下的定义是摘要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 新型高技术制作的混凝土 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 上采用现代技术制作的混凝土 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 高 性能混凝土具有很丰富的内容 但核心是保证耐久性 不能片面追 求单一性 5结语 虽然各国学者探究成果各异 但是 我国地域辽阔 环境条件复杂 虽经几十年的努力 但混凝土工程的抗冻耐久性尤其在三北地区 混凝土工程的抗冻耐久性新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由以上文献综 述可以看出 掺入活性的矿物掺和料是解决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新问 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也是21世纪混凝土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向 单掺 矿物掺合料来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文献资料及工程报道很多 并已 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 对于多种矿物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