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杂文中的语法隐喻翁玉莲摘要:语法隐喻因类属状态性、文化单元性及主体间性,成为了高于一致式、语义浓缩的语法转义现象,并因此成为了鲁迅杂文借以迂回表达思想、实现杂文思维的重要手段。关键词:语法隐喻鲁迅杂文类属状态性文化单元性主体间性鲁迅杂文,因其补阙救弊的宗旨以及单刀直入的笔法而自成文类。明显的文体意识,使得鲁迅所撰,即便同是小说、诗歌、散文、杂文,表达方式也都很不一样。这一“文体感”背后,有明显的文化关怀。1对鲁迅杂文隐喻的研究相对见少,刘锋杰、严云受鲁迅创作中的文体象征与文化隐喻(2001),是从象征角度来探讨其文化意象的塑造;鲁春梅隐喻的独语的现实的对话的(2005),认为鲁迅杂文前期的言说方式主要是用感性形象即隐喻来表达内心感受。对发生在语法层面的转义即语法隐喻现象,研究者把更多的研究视角投放到西方的语言事实,研究汉语的已是少见,而研究鲁迅杂文中语法隐喻的就更不多见了。功能语法学家Halliday把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句式,叫做“一致式”(the congruent form),而把现实象似性距离大的表达也即隐喻化的句式叫做“隐喻式”(the metaphorical form)。“文体学研究一切能够获得某种特别表达力的语言手段,因此,比文学甚至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更广大。所有能够使语言获得强调和清晰的手段均可置于文体学的研究范畴内:一切语言中,甚至最原始的语言中充满的隐喻;一切修辞手段;一切句法结构模式”。2“你要那样,我偏要这样是有的;偏不遵命,偏不磕头是有的;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此外却毫无什么大举。名副其实,杂感而已”。3 “偏不遵命”“偏要这样”的杂文思维形成了鲁迅激烈的杂文风格,表义的激烈性,往往需要借助、充斥大量特殊、变异的表达,这种变异不仅体现在显性的修辞层面,也体现在隐性的语法层面,“语义依存于文化,是语义为支配汉语语法的结构原则提供理据”。 4本文选择语法隐喻为观察鲁迅杂文文体的切入点,分别从词汇功能层、语序、语义错位层面来观察鲁迅杂文激烈的表义系统是如何导致语法层面表达的变异,或者说,这种转义的语法表达是如何为鲁迅杂文的表义服务。一、鲁迅杂文中词汇功能间的语法隐喻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中所确认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前两者的实现与语法系统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韩礼德(M.K.Halliday)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来自讲话者所作出的以下选择,即:(1)从及物性系统即从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大过程中所进行的过程转义;(2)相关功能成分的转义选择;(3)选择能体现这些功能转义的词类。每一次选择都会导致一致的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便是概念语法隐喻。1、词汇功能层面的名词化转义功能主义对名词化研究的出发点是将其视为一种语法隐喻,即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化过程。从表面看,名词化是语法形式上的一种变化,其实质是语法与语义的交互匹配(cross-coupling),是一种语义现象。Halliday认为,语言的每个层面都与意义关联,名词化的实质是“同样的所指,不同的能指”。 5名词化是不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朱德熙(1983)对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作了研究,自指和转指的语义功能实际上是对名词化功能的更细致的描写与分析6。鲁迅杂文中的名词化现象体现为:(1)动词和动词短语的名词化近几年来,所谓“杂文”的产生,比先前多,也比先前更受着攻击。例如自称“诗人”邵洵美,前“第三种人”施蛰存和杜衡即苏汶,还不到一知半解程度的大学生(且介亭杂文集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1)“攻击”本是二价物质动词,在这里转义为物质过程“受着”的目标,这句话的一致式是,“产生的杂文比先前多,攻击杂文的也比先前更甚”。转义之后,把攻击杂文的过程名词化了,可见,作者强调的重点并不是过程,而是 “杂文在受着攻击”这一状态。 “攻击”名词化后,处在新信息宾语的位置,成为信息传递的焦点。同时,还起到衔接的作用,即引出下句的攻击者,这里,“攻击”二价动词的身份得到恢复。可见,隐喻后的名词化,还具有一定的篇章提接功能。自然,旧形式的采取,或者必须说新形式的探求,都必须艺术学徒的努力的实践,但理论家或批评家是同有指导,评论,商量的责任的采取什么呢?我想,唐以前的真迹,我们无从目睹了,但还能知道大抵以故事为题材,这是可以取法的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7“采取”一词同时出现了动词和名词两种形式,而作为常规用法是指“取用”这一动作,在这里,出现了表状态的名词化的非常规使用-“旧形式的采取”、“这些采取”,意在将这一行为动作状态化后作为表述的起点和主题,实际上,“采取”这一行为经历了主题化的转变过程,成为了关注的焦点。(2)性质实体化:形容词名词化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8“真”本意是表示属性价值的形容词,在这里却包含有过程化状态,即“追求真”“为真奋斗”,继而又将这一过程进行状态化的处理,将一种局部的短暂的性质实体化为一种固有的状态或特性以显示与指代名词“猛士”之间的一种固有联系。我已经出离愤怒了。9“愤怒”本来是表示感情的形容词,在这里名词化成为“出离”动词的补语,有了静止的表场所的状态化意义。状态化后,为动作提供活动范围,动作可以“来”此,以“表示感受到”,也可以“超离此地”,从而感情步入另一状态。(3)名词化的属性内涵功能语法学家Hopper和Thompson认为语言形式是缺乏范畴性的,只有话语的功能才要求它们显示出某种范畴的特征。10陆丙甫认为,名词化属词汇非常规用法中的“延伸的使用”,被使用的单位并没有丧失反而增加了什么,原有的语法性质和结构类型也都没有失去,11如:现在的报章之不能象个报章,是真的;评论的不能逞心而谈,失了威力,也是真的,明眼人决不会过分的责备新闻记者。12其中的“能逞心而谈”先经过动词的常规用法(所以能加上副词“不”),然后整个“不能逞心而谈”加以“词汇意义的使用”,指代一件事。可见,中间经过了一个过渡桥梁“常规陈述性用法”。这种用法在下面的例子中看得更加清楚:至于阮玲玉的自杀,我并不想为她辩护。我是不赞成自杀,自己也不豫备自杀的。但我的不豫备自杀,不是不屑,却因为不能。13“自己也不豫备自杀”中的“豫备自杀”是动宾结构作小句的谓语,“豫备”是动词,故而可以加上否定词“不”来修饰。“我的不豫备自杀”也是先经过动词的常规用法,故而可以加上否定词“不”修饰,然后整个的“不豫备自杀”加以状态化的移换,从而指代一件事,中间经历了“常规性用法”的移接。由此可见,直接被名词化的并不是动词,而是整个的动词短语,或小句。所以所谓“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较正确的说法应是“事件或陈述的名词化”。或者说,从动词性、形容词性再到名词化。2、词汇功能的过程化转义鲁迅杂文中过程的状态化,旨在强调事态的属性化,与之相反,过程化转义则旨在突出事态的动性。(1)环境过程化:即把静止的环境状态作为过程来表述,使其具有过程的活动特性,从而使静态转而具有动态。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14这是对“学生的死伤对我的影响”这一状态的过程化处理,以“血”为话题,让静态的血“动化”,让平面的物体空间化,液态的物体气态化,这种表达强调了“血”于我的无处不在被血包围的过程:血在洋溢,血在充塞我的视听,血让我不能说话。(2)时态过程化:时态过程化在鲁迅杂文中体现为由已然向现实的功能转化。如: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15“证明”一词语义上表示完成的不同事态之间的印证关系,时态上体现为表完成的“了”。在这里隐喻化为表正在进行的“着”,表示被证明的状况还在持续,还在不断地被印证,从而表达了作者微妙的反讽意味。二、鲁迅杂文语序结构中的语法隐喻在功能语法看来,选择具有系统性,即选择是在整个语言结构中系统地出现。主题化的演变又带来了语序结构的变化,典型如把字句和倒装句。1、倒装句的主题强调性程琪龙(1994)认为把字句在功能上集结了主动与受动两种表达式,同时集两种语义为一体,因此是语法隐喻。16倒装句与之不甚相同,词汇的属性没有发生变化,是所在位次的变化导致了结构的功能成分的改变,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句话的“零度表达”也即一致式表达应是“我目不忍视惨象;我耳不忍闻流言”,与非一致式表达二者的差异比较如下:功能语法过程传统语法举例(按语义区分)(按动词形式区分)主动感觉者;现象心理主动我目不忍视惨象;被动目标;动作者物质使动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主动感觉者;现象心理主动我耳不忍闻流言;被动目标;动作者物质使动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表一二者的差异在于关注点不同,一致式表达在于把具有意识的主体“我”作为感觉的载体,把客体现象作为主体的观察对象。而在非一致式的表达中,过程发生了转义,即心理过程转化为物质过程,相关的功能成分即客体现象成为了动作的发出者,而主体的“我”则成为客体支配的对象,客体的力量在强大,而“我”在被动的承受,过程的隐喻导致了主客体功能成分的改变。倒装的说法是相对于顺装提出的。在逻辑语义不变的情况下任何语序的变化都不是任意的,都可以在发话人的交际目的方面找到原因。换句话说,不同的语序有不同的交际功能,发话人根据特定的(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环境利用不同的语序来准确的传递自己的语用信息。Brown和Yule(1983)认为,主题的选择反应了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在信息传递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发话人出于强调的目的,把一个句子中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先说出来,其结果使原来不是主题的句法成分成为主题。172、语序结构的现实隐喻性语序结构的现实隐喻性是指以语法结构来隐喻现实世界,位次的转换,伴随着语义重心的转移: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他们以为只要扫荡了旧的成法,剩下来的便是原来的,好的社会了,于是就遇到保守家们的迫压和陷害。大约十年之后,阶级意识觉醒了起来,前进的作家,就都成了革命文学者,而迫害也更加厉害18 这里,“文学革命者”和“革命文学者”是定语和中心语也即“革命”和“文学”位次发生了变化,这种语法形式的变化带来了语义重心的变化, “文学革命者”是说用文学所进行的革命、在文学中所进行的革命或文学家所从事的革命活动,“革命”是中心语,而“文学”则限定了革命的手段和范围。“革命文学者”是指从事文学活动的是用新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者,文学活动者的身份发生了质的转变。这个句法上的词序变化,隐喻着文学家的革命化这一现实。三、鲁迅杂文语义错位中的语法隐喻语义错位实际上也是一种非一致的表达,因此也是语法隐喻的表现(程琪龙:1994)。在鲁迅杂文中表现为:1、修饰语与中心语语义的冲突搭配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19浓黑悲凉;“浓黑”属于色彩形容词,修饰的是具有色彩的具象客体事物,而“悲凉”属于抽象的主观感受词,这里,让色彩与主观感受衔接,以视觉来修饰感觉,造成语义冲突,形成了语法上的隐喻,旨在烘托这种感受所致以产生的环境。另外,“浓黑”与“黑暗”具有同义相关性,根据主体间性,不难推导出作者的意图所在,即意指导致这种感受所产生的黑暗现实。2、谓词和谓元语义的冲突搭配在上例中,谓词“深味”与谓元“悲凉”构成一组动宾搭配;“深味”的内容应当是客观实体,而“悲凉”则是抽象的主体感受,以主体的感受替代客观实体,这种主客体的移位造成了语义的错位,形成了语法的隐喻。同样: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20“快意苦痛”;“快意于”是指使快乐产生的对象,该对象应该具有令人愉快的属性,在这里,产生快感的对象是“我的苦痛”,这种动宾语义搭配的冲突,形成了语法上的隐喻。旨在揭示“以别人的苦痛为快感”的变态现实,也即作者所说的“非人间”。四、鲁迅杂文语法隐喻的功能透视1、语法隐喻的类属状态性语法隐喻通过向“实物”转化即名词化,其原因是为了对各种现象测算、概括和分类(Halliday,1995),并可以重新标识表达的重点和信息关注的焦点。费尔克拉夫(N.Fairclough:1999)从批判话语的角度分析名词化现象,认为名词化可以将一种局部的、短暂的条件实体化为一种固有的状态或特性。鲁迅杂文借名词化从而主题化,以扮演着目标或行为者的角色,成为文化关注和控制的焦点。2、语法隐喻的文化单元性结构主义语义学者艾柯认为,语词的意义只是一种“文化单元”。确定此文化单元的语义环境和系统是离不开社会文化本身的,据此提出了 “百科全书式”的语义分析法。21语法隐喻是一种精炼而信息集中的表达,是以语言的隐含义为存在前提的,而对隐含义的解读需要双方共通的社会规约。换句话说,鲁迅杂文中的语法隐喻具有鲜明的文化指向,这是基于作者对语词文化间性的积淀与把握: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22在这一背景性质化的处理过程中,“明明暗暗”的联想义明争暗斗,明枪易躲、暗剑难防;“软软硬硬”的联想义软硬兼施,与中心词“刀”相连,让人想起:软刀子杀人,杀人不见血。总之,明明暗暗、软软硬硬与刀和笔相联,形象地刻划出笔伐刀诛的残酷的生存现实。而这一意象效果的达成如果没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和社会常识是无法达致的。再比如:杨荫榆时候多数不该“压迫”少数,现在是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了。23 “杨荫榆时候”在这里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似乎是不带情感倾向的中性表达。而与北师大学生风波相联系,就会发现“杨荫榆”成为镇压北师大学生风潮的代名词,这一隐藏的信息因“杨荫榆”而被唤起,而在表达上则是不露痕迹,这个理解正是需要百科式的语义解释。3、语法隐喻的主体间性功能语言学从认知范畴和意向范畴考察交际运用的语言。从意向范畴来描写语言,揭示的是语言如何表现出语言运用的主体对被表述的对象的态度及所持的价值取向的。而一切突出焦点的语序和移动的背后,均反映出一定的注意、冲动、意志、兴趣、动机、感情24,选择即意味着意义。不同的表达,造成语义的近似而不是语义的等同。杂文的时效性,社会现实的复杂和残酷性,迫使杂文的写作以曲笔的形式来体现,语法隐喻的深层表义性,能够帮助作者不露声色地完成作者的创作使命。通过对鲁迅杂文语法隐喻的解读,可以看出语法隐喻作为有选择的意义表达,“同样的所指,不同的能指”还不能准确概括其更丰富、更微妙的意义内涵。语法隐喻的表达相对于一致式的表达应是超值而非等值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语法隐喻是一种信息的浓缩和增值,是高于一致式表达的。注释:1陈平原.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J.北京:文学评论,2005,5:522韦勒克和沃伦. 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191页3891418192023鲁迅.鲁迅全集C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83、272274、1744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载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915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维思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06朱德熙.自指和转指J朱德熙文集C.商务印书馆,1999:164871213151722鲁迅.且介亭杂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25、140、143、2、22、1111011石锋编: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C,北京:语言出版社,1990: 163,19216程琪龙.系统功能语法导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15221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0131124徐盛桓.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若干问题J.载胡壮麟主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形体礼仪课程课件
- 幼儿感官探索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商进出口合同清单
- 二零二五年度防火门产品安全标准制定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工衣采购与职业培训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材料运输合同标准范本
- 二零二五版智慧城市照明系统升级补充合同范本大全
- 高三试卷:重庆南开中学高2025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数学
- 高三试卷:辽宁省点石联考(辽宁县级协作体)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5届高三年级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高三试卷: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区)二十四校2025届11月期中联考数学试卷高三11月联考数学
- 70周岁换证三力测试题,老人反应能力驾考模拟测试题
- 美容注射操作规范培训课件
- 新进人员院感培训
- 2024年外包合同模板(通用)(附件版)
- 妇科质控中心半年工作总结
- 手术并发症报告表
- 沥青路面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美国RAZ分级读物目录整理
- 高一开学第一课-好玩的数学(纯课件版)
- 数学分析(1)期末考试试卷(B卷)
- 传染病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