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陈钟樑老师的《风筝》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特级教师陈钟樑老师的《风筝》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特级教师陈钟樑老师的《风筝》教学实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级教师陈钟樑老师的风筝教学实录 2005年夏,“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广东珠海举行。当28位参赛教师“表演”完毕后,上海特级教师陈钟先生现场授课。先生授课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风筝的主题是“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好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收入了这篇文章。先生课前首先来一个简单的说明:现在都时兴老照片、老唱片、老歌曲,我也给大家看看以前是怎么上课的。先生所教的这班学生七年级刚“毕业”,已经阅读过这篇课文了。作为老师,面对学生再读,自有“再读”的教法。所以,陈老师既不讲这篇文章选自野草,也不讲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而是抓住几个最基本的词语和三件事情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先生非常简单地导入了课文 师: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从第三自然段看起,看看两兄弟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生:文章中“我”非常讨厌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而小弟却非常喜欢风筝。 师:文中用的是“讨厌”吗? 生:是“嫌恶”。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有区别吗?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呢? 生:“嫌恶”比“讨厌”程度严重多了。说明“我不是一般的讨厌风筝,而是极其讨厌”。 师:但小弟弟可不是这样的,有两个词语很能看出,哪两个? 生:当看见风筝落下来时,小弟弟“惊呼”;当风筝的缠绕解开时,小弟弟“跳跃”。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三件事,我们先看第一件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我”发现了小弟弟偷偷做风筝,就生气地把他的风筝撕毁了。 师:这里有一个成语,写了小兄弟花了多少功夫做这个风筝,是哪一个成语?(引导学生找出)对了,就是“苦心孤诣”。 (先生边说边板书。由于黑板安得比较高,要踏上一个小木凳才能够得上。先生一步一步地踏上小木凳,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下这4个字。) “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诣”,桃花源记有这个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连起来的话翻译这4个字? (桃花源记学生大概还没有学过,但先生这种词语解读方法当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学生站起来:“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先生有点不满意:请重说一遍,完整地说。 生:“苦心孤诣”的意思就是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师:当“我”发现小弟弟“苦心孤诣”做出风筝时,“我”怎么样了? 生: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这里是连续三个动作。“折断、掷、踏扁”,恶狠狠的,然后,傲然出去了。“傲然”是什么意思?这个“傲”你们会组词吗? (生解词,做组词练习。然后) 师:请大家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 (先生关注地走进学生中,片刻,有学生站起来) 生1: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沮丧地低下头,泪还是不听话地流下来。 生2: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原先水灵灵的大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他使劲地想,绝不屈服,绝不流泪。 师:写得真好。现在我们阅读第二件事。这件事写“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偶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偶尔”,说明什么?这本书还是外国的,你有什么见解? 坐在前面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原先他已经回答过问题的了)。先生微微笑了笑:“还有吗?后面的,我能随便叫个同学吧?” 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起来回答:“说明当时中国扼杀童真童趣是很平常的,这很残酷。” 师:为什么是“不幸”呢?懂得这个道理吗?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沉重。 师:这里连续用了4个“堕”字。(先生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帮我写这个“堕”字,不要看书。我有点想不通,这里用了4个“堕”,“心”为什么用“堕”来描述呢? 生:“心”变成沉重的铅块,所以可以用“堕”。 师:再请大家注意“精神的虐杀”这5个字:“虐杀”的“虐”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下,下面和雪花的“雪”刚好相反。这个“虐”在向沙漠进军里出现过,“肆虐”。 请这位同学把第二段读一遍。(生读) 师:现在开始阅读第三件事。第三件事看起来同样很简单,“我”要向小兄弟道歉,但“小兄弟”已经把这件事忘了。为什么听了“小兄弟”的话,“我”的心又沉重了? 生:因为小兄弟已经对这事习惯了,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师:我最欣赏你的“习惯了”,可能小兄弟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女的,这使我们看到民族中一些人的不良习惯。大家不妨看看文章的开头,文章写于1925年1月冬天。我们看看开头的两段,可以轻声读,也可以默读。请大家注意其中“惊异”“悲哀”这些渲染气氛的词语。 先听老师范读。(先生自己很有感情地把这个句子读了一遍,自己边读边解释。) “我现在在那里呢?”怎么不知“我”在哪里呢?写出一种惆怅和焦虑。“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 (师生一同深情朗读) 师: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明显的“首尾呼应”,“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中的破折号值得品味。我给大家示范一遍。大家下课后好好体会一下。 下课。理直气壮地敲打词语评风筝课例上海华师大二附中 郑桂华 上海市南中学 葛敬之 郑:最近几年,语文教学的主流话语是在内容上关注人文,方法上强调整体感悟。而对于“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式的语文教学,则普遍敬而远之,似乎推敲词语、咀嚼句子,就是工具论,就是“肢解文章”,就跟不上语文课改的步伐了。这里,我们不妨看看陈钟樑老师执教的风筝,从这些实录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教师对语文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自信坚守,那就是多花一些时间在推敲词语上,理直气壮地进行词语教学。 葛:我非常赞同郑老师的意见。我从实录中感觉到了浓浓的语文味道。 郑:词语是文本的基本建构单位,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往往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多花一点时间推敲文本的关键词,往往能引导学生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在教学中,有的词语陈老师请学生发现,有的词语则是他自己故意提出问题来增加认知冲突。总之,都是希望学生在词语上多一些流连,多一些收获。由于老师的引导,使学生慢慢品出文章的味道,一步步走进文章。比如,“讨厌”与“嫌恶”的分别,也许在许多老师那里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近义词辨析,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得乏味,但在结合文本的比较中,学生对用词的精确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另外,“嫌恶”又是下面情节展开的关键,在关键处重锤敲打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葛:除推敲词语之外,陈老师非常重视语言的运用,重视读写结合。陈老师请学生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体现了语文教学要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的思想。 另外,我认为陈老师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简洁。这堂课的简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简洁的导入“现在都时兴老照片、老唱片、老歌曲,我也给大家看看以前是怎么上课的。”二、简洁的提问“从第三自然段看起,看看两兄弟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文章中“我”非常讨厌风筝,原因在哪里呢?三、简洁的读读议议“现在开始阅读第三件事。第三件事看起来同样很简单,我要向小兄弟道歉,但小兄弟已经把这件事忘了。为什么听了小兄弟的话,我的心又沉重了?”而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简洁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提炼。我认为陈老师用了一种看似普通、明白,却涵盖语文教学性质特征的教学实践,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语言的品味。 郑: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对词语的推敲不应该是孤立的。推敲词语的浅近意图是掌握词语的确切含义,深层目的是通过词语理解文本主旨、逼近作者的思绪。鲁迅的风筝是有“呐喊”意味的散文,如何通过词语推敲理解全篇的深意,从实录看似乎感觉略有不足。 葛:郑老师讲到风筝是有“呐喊”意味的散文,像风筝这样意蕴丰厚的散文的教学,除了陈老师所做的把词语敲实之外,我觉得还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文本中去,自己诵读,逐步形成语感。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郑:说得对!我自己上过风筝,也在杭州看过类似于打擂台似的三人同时上风筝,有的从挖掘主旨入手,有的从文章结构入手,有的从人物形象入手,有的从关键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