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版【电机学】(第三版)电子讲稿【第三章】_第1页
华中科技大学版【电机学】(第三版)电子讲稿【第三章】_第2页
华中科技大学版【电机学】(第三版)电子讲稿【第三章】_第3页
华中科技大学版【电机学】(第三版)电子讲稿【第三章】_第4页
华中科技大学版【电机学】(第三版)电子讲稿【第三章】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直流电机的稳态分析第三章直流电机的稳态分析 主要内容 研究直流电机的稳态运行 对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结构 电路 磁路及运行原理主要内容 研究直流电机的稳态运行 对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结构 电路 磁路及运行原理 和换向问题加以分析 并对直流电机的启动 调速和制动进行了分析 和换向问题加以分析 并对直流电机的启动 调速和制动进行了分析 3 1 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电机是由两大部分组成 1 静止部分 定子 2 旋转部分 转子 一 直流电机的静止部分 定子 1 主磁极 主磁通的作用是建立主磁场 主磁极由主极铁心和套装在铁心上的励磁绕组组成它的 铁心是 由 1 1 5mm 厚的钢板冲片叠压紧固而成 极靴的作用是使主磁通在过气隙时分布的更合理并且固 定励磁绕组 2 机座 其作用一是作为磁路的一部分 二是固定主极 换向极和端盖 通常是用铸钢或厚钢板焊成 机座中有磁通通过的部分称为磁轭 3 换向极 换向极装在两极之间 其作用是用来改善换向 也是由铁心和绕组组成 换向极绕组与电枢绕 组串联 4 电刷装置 电刷装置是电枢电路的引入 或引出 装置 通过它可以把电机旋转部分的电流引出到静止的 电路里 它与换向器配合才能使电机获得直流电机的效果 二 直流电机的转动部分 1 电枢铁心 电枢铁心即是主磁路的组成部分 又是电枢部分绕组的支撑部件 为减少电枢铁心内的涡流损耗 铁心一般采用 0 5mm 厚的 DR530 或 DR510 的硅钢片叠压而成 2 电枢绕组 电枢绕组叠放在电枢铁心的槽内 是由按一定规律联接的线圈组成 它是直流电机的电路部分 上 下层之间及线圈与铁心之间都要有绝缘 槽口处用槽楔压紧 3 换向器 换向器也是直流电机的重要部件 在发电机中可将电枢绕组中交变的电流转换成电刷上的直流 起整流作用 而在直流电动机中将电刷上的直流变为电枢绕组内的交流 即起逆变作用 换向器由许多换向片组成 片间用云母绝缘 电枢绕组的每个线圈的两端分别接到两个换向片 上 三 电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1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我们首先分析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 图中 N S 是一对磁铁 它可以是永久磁铁 也可以为电磁铁 所谓电磁铁就是在磁极铁心上绕上励磁线圈且通入直流 便产生固定的极性 两极间装一转动的线圈 当线圈 abcd 中通入直流电流 此时载流导体在磁场受到力的作用 根据电磁力定律 力的大小为 f bli 方向由左手定则判断 在力的作用下使线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当线圈转过 180 度后 所产生的电磁转距变成顺时针 方向了 所以这种物理模型不能作连续运转 要使电枢受到一个方向不变的电磁转距 关键在于旋转 过程中应保持每极下导体中甸柳的方向不变 即流过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及时的加以变换 即进行所 谓 换向 为此必须增加换向器装置 换向器由互相绝缘的换向片构成 装在轴上与电枢一同旋转 换向器又与两个固定不动的电刷 B1 B2 相接触 这样当直流电压加于电刷时 换向器的作用使外电路的直流电流改为线圈内的交 变电流 这种换向作用称为逆变 以保证每极下导体中所流过的电流方向不变 从而使电机连续的 旋转 这就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 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把电枢线圈中感应的交变电势靠换向器的作用 从电刷端引出时为 直流电势的原理 如上图所示模型中 电刷上不加直流电压 用原动机拖动电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导体 ab 和 cd 分别切割不同极下的磁力线而感应电势 e BLV 方向由右手定则判定 整个线圈的电势 Ead 2BLV 当电枢逆时针转过 180 度时 线圈边中和整个线圈电势反向 随着电枢的旋转线圈中感应出交变 电势 而在电刷两端的电势却为直流电势 由于换向器的作用 电刷 B1 通过换向片所引出的电势始 终是切割 N 极磁力线的线圈中的电势 因此 B1 始终是正极性 同理 B2 始终是负极性 所以电刷端 引出方向不变 但大小变换的脉振电势 这就是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 直流电机运行的可逆性 从以上对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分析可看出一台直流电机即可作为发电机运行 也可以作 为电动机运行 只是外界条件不同而已 一个是输入机械能 一个是输入电能 这种既能作发电机运行 又能作电动机运行的原理 在电机理论中称为可逆原理 4 脉动的减小 为了减小电枢感应电动机和电磁转距的脉动 实际的电枢绕组由许多线圈串联而成 脉动可减小下图 为 3 个线圈产生的电动势之和 可见其脉动程度较 1 个线圈大大减小 电磁转距的情况与电势类似 实 际的一台直流电机 每极下线圈很多 则作为发电机运行可获得直流电势 四 励磁方式 我们知道直流电机的磁场 可以由永久磁场产生 也可以由励磁绕组产生 前者为永久磁场后者为 电磁场 一般来讲永久磁铁的磁场较弱 所以现在绝大多数直流电机的主磁场都是由励磁绕组通以直 流励磁电流产生的 我们称这种磁场为直流电机的主磁场 有时也称为励磁磁场 励磁绕组的供电方式称为励磁方式 直流电机的运行性能因励磁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按照励磁方 式的不同 直流电机分他励和自励两大类 1 他励直流电机 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无联接关系 而由其他直流电源供电的直流电机电枢电流等于负载电流 Ia I 2 并励直流电机 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并联后加同一电压 对发电机 Ia I If 对于电动机 I Ia If 3 串联直流电机 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串联 I Ia If 4 复励直流电机 具有两个励磁绕组 一个与电枢并联 一个与电枢绕组串联 电枢与并联绕组并联后再与串励磁绕组串联称短复励 电枢与串联绕组串联后再与并励磁绕组并联称长复励 若串励绕组与并励绕组产生的磁势方向相同为积复励 相反为差复励 五 直流电机的额定值 每台直流电机绕组的机座都有一个铭牌 上面标注一些额定数据 若电机运行时 各数据符合 额定值 这样的运行情况称为额定工况 在额定下运行 可保证电机可靠的运行 并具有优良的性能 根据国标 直流电机的额定数据有 1 额定功率 PN 千瓦 KW 2 额定电压 UN 伏 V 3 额定电流 IN 安 A 4 额定转速 nN 转 分 r min 5 额定励磁电压 UFn 伏 V 6 额定励磁电流 IfN 安 A 注 对发电机额定功率为 PN UN IN 对电动机额定功率为 PN UN IN N P1 UN IN 3 2 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 电枢绕组是直流电机的电路部分 也是直流电机的核心部分 是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枢纽 无论是 电动机还是发电机 它们的电枢绕组在磁场中旋转 都会感应出电势 当电枢中有电流时 又产生电 磁转矩 从而实现了机电能量的转换 电枢绕组的构成应能产生足够的感应电势 并允许通过一定的电枢电流 此外还要节省有色金 属和绝缘材料 结构简单 运行可靠 本节主要介绍单叠和单波绕组的组成及连接规律 一 直流电枢绕组的构成 电枢绕组分 1 叠绕组 2 波绕组 3 混和绕组 组成绕组的基本单元称为元件 元件有单匝 也有多匝 一个元件由两条导体边和端接线组成 元 件边置于槽内称为有效边 端接线置于铁心外 不切割磁场 仅起连接线作用 一条有效边放在上层 另一条有效边放在下层构成双层 绕组 元件首尾按一定规律接到不同的换向器片上 最 后使整个绕组通过换向片连接城一个闭合回路 若电枢每槽上 下层只有一个元件边 则整个绕组元件 数 s 应等于槽数 Q S Q 在大型电机中每槽上 下层包含 U 个元件 此时 S UQ U 为槽内一层嵌放的元件边数 通常把一个上层边和一个下层边在槽内所占的空间作为一个虚槽 Qu 则 Qu S UQ 由于一个换向片与不同元件的两个出线端相连接 所以换向片数 K S 则 K S Qu 二 直流电枢绕组的节距 电枢绕组的连接规律是通过绕组的节距来表征的 下面分别叙述各个节距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 第一节距 y1 一个元件的两条有效边在电枢表面上所跨的距离称为第一节距用 y1表示 整数 P Q y u 2 1 为使 y1凑成整数的一个小数或整数 每一极距内的虚槽数为 P Qu 2 极距也可用电枢表面圆弧长度表示即 P D 2 长距绕组 短距绕组 整距绕组 1 y 常采用短距绕组 可节省端用铜 有利于换向 2 第二节距 y2 相串连的两个元件中 第一个元件的下层边与第二个元件的上层边在电枢表面上所跨的距离 称 为第二节距 用 y2表示 也用虚槽数计算 3 合成节距 y 相串连的两个元件对应边在电枢表面所跨的距离 不同类型绕组的差别 主要表现的合成节距 上 所谓叠绕组指各极下元件依次连接 后一个元件总是叠在前一个元件上 波绕组指把相隔约为一对极下的同极性磁场下的相应元件串连起来 像波浪一样向前延伸 叠绕组 21 yyy 波绕组 21 yyy 4 换向器节距 yc 一个元件的两个出线端所连接的两个换向片之间所跨的距离 其大小用换向片数计算 yyc 三 单叠绕组 单叠绕组的连接规律是 所有的相邻元件依次串连 连接方法是后一个元件的首端与前一个元件 尾端联在一起并接到一个换向片上 最后一个元件的尾与第一个元件的首端连在一起 构成一个闭 合回路 1 c yy 1 为右行 1 为左行 因左行元件接到换向片的连接线需交叉用铜较多 很少采用 例 2P 4 S K Qu 16 u 1 绘制单叠绕组展开图 1 c yy4 4 16 2 1 P Q y u 3 12 yyy 由已确定的各节距 可绘出绕组展开图 1 2 21 3 3 5 54 4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15 16 124 5 68 9 1012131416NSNS n A1 A2B1B2 按照绕组展开图 可画出该瞬间的电枢电路图 由绕组电路图可清楚地看出 从电刷外面看绕组时是由四条支路并联组成 1 5 9 13 号元件被 电刷短路 同极下元件电流方向一致 综上所述 单叠绕组有以下特点 1 单叠绕组的并联支路数 2a 应等于电机的极数 极对数支路对数papa 2 当元件几何形状对称时 电刷应放在主机中心线上 此时正 负电刷间感应电势最大 被 电刷所短路元件感应电势为零 3 电刷数等于极数 4 电刷间引出的电势为每一支路电势 正 负电刷间引出的电流为各支路电流之和 四 单波绕组 单波绕组的连接规律是 从某一换向片出发把相隔约为两个极距的同极性磁场中对应位置的所有 元件串连起来 这种绕组连接的特点是元件两出线端所连换向片相隔较远 相串连的两元件也相隔 较远 形状如波浪一样向前延伸 所以称为波绕组 P K yy c 1 表示左行 表示右行 上式的含义是 绕组绕电枢一周后 经过 P 对极 就由 P 个元件 串联起来 每个元件在换向器上跨过 yc换向片 绕一周后需接到起始换向片的左边 k 1 或右边 k 1 一个换向片上 例 2P 4 S K Qu 15 u 1 绘制单叠绕组展开图 7 2 115 c yy3 4 3 4 15 2 1 P Q y u 437 12 yyy 由已确定的各节距 可绘出绕组展开图 按照绕组展开图 可画出该瞬间的电枢电路图 单波绕组有以下特点 1 同极性下各元件串连起来组成一条之路 1 a 2 几何形状对称时电刷应放在主磁极中心线上 3 电刷数也应等于极数 可减小每组电刷上的电流 改善换向 五 各种绕组的应用范围 除单叠和单波外 还有复叠 复波和混和绕组 各种绕组的差别主要在于它们的并联支路数上 支路数越多 相应的每条支路所串联的元件数越少 原则上电流大 电压低的直流电机采用叠绕组 若电流小 电压高采用波绕组 3 3 空载和负载时直流电机的磁动势和磁场空载和负载时直流电机的磁动势和磁场 为了弄清稳态运行时直流电机内部的电磁过程 必须了解空载和负载时电机内部的磁场 本节 介绍直流电机的磁场 一 空载时直流电机的气隙磁场 空载磁场是在无载情况下 即电枢电流为零 励磁绕组中通入电流后由励磁磁动势单独建立 的磁场 空载时主磁场分布情况及计算方法已在 1 3 节中介绍 空载时主磁场的磁通分两部分 即主磁通和漏磁通 由于磁极极靴宽度总是小于极距 在极靴下气隙较小 所以极靴下沿电枢表面主磁场较强 极 靴以外 气隙加大 主磁场明显削弱 在两极间的几何中性线处磁密为零 气隙磁场磁密分布波形 为一礼帽形 如下图 二 负载时的电枢磁动势 空载时的气隙磁场仅由主磁极上的励磁磁势所建立 当电机带上负载后 电枢绕组中流过电流 从而产生了电枢磁动势 因此负载是电机中的气隙磁场是由励磁磁动势和电枢磁动势共同建立 电 枢磁动势的出现是气隙磁场发生畸变 并产生电磁转矩 实现了机电能量的转换 下面对电枢磁动势进行研究 首先看一下电枢磁场的分布情况 为简单计 绕组为整 距 电刷放在几何中性线上 在一极下元件中电枢电流 的方向相同 根据右手螺旋法则确定了电枢磁场磁力线 的方向如左图所示 1 交轴电枢磁动势 当电刷放在几何中性线上时 点数磁动势的轴线与 主极轴线正交 固称为交轴电枢磁动势 与主极轴线正 交的轴称为交轴 重合的轴称为直轴 下面分析电枢磁势波形 首先从一个元件入手 将 右图从几何中性线处切开拉直 一个元件时 磁势波形为一个矩形波 三个元件时其磁势波形为三个矩形波的叠加成为一个三个阶 梯的阶梯波 若元件再增多 则其波形为多个阶梯组成的阶梯波 其波形近似为一三角波 如上图 fa x 所示 设主极中心取为原点 O 取一经过距原点 x 及 x 的闭合回路 设 Za为电枢绕组总导体数 D 为电枢直径 根据安培环路定律 此回路所含的安培导体数为 在 X 处气隙的磁势为 D iXZ aa 2 22 2 2 1 XAX D iXZ xf aa a 电枢表面单位长度上的安培导体数称为电负荷 D iZ A aa 在几何中性线处 即处 交轴电枢磁势达到最大值 2 X 2 AFaq 2 直轴电枢磁势 若电刷从几何中性线移过 角 相应的电枢表面弧长 b 将电枢磁动势分为两部分 即交轴分量和直轴分量 为交轴分量的最大值 2 bAFaq 为直轴分量的最大值 AbFad 当电枢旋转时 组成各支路的元件在变化 由于换向器的作用 每极下元件中电流方向不变 所以 电枢磁势在空间固定不动 即它与主磁场的分布波形是相对静止的 三 电枢反应 负载时电枢磁动势对主极磁场的影响称为电枢反应 如果电枢磁动势有交轴和直轴分量 则电 枢反应就相应的称为交轴电枢反应或直轴电枢反应 1 交轴电枢反应 当电刷放在几何中性线上时 由电枢磁势波 三角波 可的电枢磁密的分布波形 为气隙长度 为空气导磁系数 4 10 7H x xf xb a a00 x 0 有上确定波形为马鞍形 如上图中 ba x 所示 下面以直流发电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将主极磁场与电枢磁场和称 便可看出电枢反应的作用 得出两点结论 1 气隙磁场发生畸变 2 去磁作用 2 直轴电枢反应 若电刷不在几何中性线上 除交轴电枢磁动势外 还有直轴电枢磁动势 若为发电机电刷顺电 枢旋转方向移 角 直轴电枢反应是去磁的 若发电机电刷逆电枢旋转方向移 角 直轴电枢反 应是增磁的 电动机情况与发电机正好相反 3 4 直流电动机的感应电动势和电磁转矩直流电动机的感应电动势和电磁转矩 本节将推导电枢的感应电势和电磁转矩的计算公式 一 电枢绕组的感应电动势 直流电机无论作为发电机还是作为电动机运行 电枢绕组中都感应电动势 该感应电势指一条 支路的电势 即电刷间的电势 简称电枢电势 计算方法是首先推出每根导体的电势 则一条支路中各串联导体的电动势的代数和即为电枢电 势 右图为气隙磁密分布与元件中电势方向 设电枢导体有效长度为 L 导体切割气隙磁场 的速度为 V 则每根导体的感应电势为 LVbe xx 为导体所在处的气隙磁密 x b 设电枢总导体数为 Za 支路数为 2a 则每条支路串联导体数为 a Za 2 则支路电势为 a Z X a Z Xa bLVLVbE 2 1 2 1 各导体所处位置的互不相同 为简单计引入气隙平均磁密 Bav 它等于电枢表面各点气隙磁密的 x b 平均值 一极下各导体磁密之和 再除导体数得平均磁密 a Z X a av b a Z B 2 1 2 1 将上式带入 Ea整理得 av a a B a Z LVE 2 又 22 60 2 60 2 60 2 pR n pn R R n RV 电势常数 a pZ C nCn a pZ LBn a pZ B a Zn pLE a e e a av a av a a 60 60 60260 2 不计饱和时 与励磁电流 If成正比 即 ffI K f e af fafff e ffeff a a K C G IGIK C IKCInK a pZ E 2 60 2 60 2 60 60 当磁路饱和时 Ea与 n 成正比 当磁路不饱和时 Ea与 If n 成正比 二 直流电机的电磁转矩 当电枢内同有电流时 载流导体与气隙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 电磁转矩的计算方法为 首先算出一个导体的电磁转矩 再计算一个极下所有导体的电磁转矩 最 后乘以 2P 就得到整个电枢产生的电磁转矩 设电枢表面任一点的气隙磁密为 b x 该处导体中流过的电流为 ia有效长度为 L 电枢直径为 D 则作用与该处载流导体上的电磁转矩为 2 D LibT axC 由于一极下导体数为 则作用于一极下导体的转矩为 p Za 2 x p Z aax p Z p b D Li D LibT aa 2 1 2 122 p Z X a av b p Z B 2 1 2 1 22 D LiB p Z T aav a p 作用于整个电枢上的转矩为 2 2 D LiBZTpT aavape 因为 a I iLBpD a aav 2 2支路电流 aTa aa ae ICI a pZp a I L L ZT 2 2 2 1 2 转矩常数 a pZ C a T 2 如 Ia单位为安 A 单位为韦 Wb 则 Te为牛米 Nm eeT CCC55 9 2 60 不计饱和时 与励磁电流 If成正比 即 ffI K afafaffeaffTe IIGIIKCIIKCT 2 60 当磁路饱和时 Te与 Ia成正比 当磁路不饱和时 Te与 If Ia成正比 将 Ea两端同乘 Ia得 电磁功率 eafafaa TIIGIE 上式表明无论是电动机还是发电机 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电功率变为机械功率或机械功率变为电功 率的这部分功率为或 由于能 aaI E e T 量不灭 所以两者是相等的 3 5 直流电机的基本方程式直流电机的基本方程式 直流电机是一种双边励磁的三端口机电系统 定子边为励磁绕组激励的励磁端口 转子边为电 枢绕组激励的电枢端口 另外还有输出 或输入 转矩和转速的机械端口 直流电机的运行情况可 由基本方程式进行研究 基本方程式 1 电端口的电压平衡方程式 2 机械端口的转距平衡方程式 一 电压方程 1 他励磁电机 a II 对励磁回路 fff RIU 对电枢回路 发电机 aaSaaa RIUUrIUE 2 电动机 aaaSaaa RIEUrIEU 2 式中 ra 电枢绕组电阻 正 负一对电刷上的接触电压降 Ra 电枢回路总电阻 S U 2 包括电枢绕组电阻和电刷接触电阻 Rf 励磁绕组电阻 注 发电机 且输出电流作为电枢电流的正方向UEa 电动机 且输入电流作为电枢电流的正方向 a EU 2 并励磁直流电机 UU f 对发电机 对电动机 fa III fa III 励磁回路和电枢回路的电压方程仍与他励磁相同 3 串励直流电机 IS 串励绕组中励磁电流 sa III 二 转距方程 1 直流发电机 原动机以 T1的转矩拖动转子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则 Ea Ia Te的方向如图所示 Te的方向与 T1相反 为制动性质的转距 Te为拖动转距 则 01 TTRTT ee 其物理意义为 当电机作为发电机运行时 拖动转距 T1与发电机内部产生的制动性质转矩 Te和电 机本身的机械阻力转矩 T0相平衡 2 直流电动机 电动机中电枢电流与运动电势方向相反 Te为驱动转矩 所以 轴上输出转矩 02 TTTe 2 T 拖动性质的转矩 Te与制动性质的负载转矩及电机本身的机械阻力转距相平衡 2 T 三 电磁功率及功率方程 1 电磁功率 采用电动机惯例 励磁绕组输入的功率为 ffffffff RIIRIIUP 2 这部分功率全部边为励磁绕组内的电阻损耗 电枢绕组输入的功率为 aaaaaaaaa RIIERIEIUI 2 由两部分组成 1 电枢回路铜损耗 2 电磁功率 aaR I 2 aaI E 前已证明 eeaa PTIE 对于电动机 为电枢绕组中运动电势所吸收的电功率 为电磁转矩对机械负载所作 aaI E e T 的机械功率 由于能量守恒 两者相等 是机械功率转换为电功率 所以无论是电动机还是发电机 是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转换功率 能量转换发生在电枢电路和机械系统之间 而的大小与的 e P e P f I 大小 即耦合磁场的强弱 有关 P80 图 3 30 位直流电机内能量转换表象图 2 功率方程 以并励磁直流电机为例研究功率方程 并励电动机 cufcuaeffaaaa ffaaaafafa PPPIURIIE IUIRIEUIUIIIUUIP 2 1 式中 输入功率 电枢回路总铜耗 励磁回路铜耗 1 P cua P cuf P 020202 PPTTTTTP ee 式中 为电动机输出的机械功率 22 TP cufcuacufcuae PPPPPPPP 021 由上式可直观的画出功率流程图 杂散损耗 由于电枢有齿槽的存在产生的 P 损耗 难于精确计算 国标规定由补偿绕组的 按 1 无补偿绕组的 0 5 估算 N P N P 并励发电机 PPPPPTTTTTP Feeeee00011 式中 cuacufaaf aafaaaaaaaae PPPRIUIUI RIIIURIUIIRIUIEP 2 2 22 为发电机输出的电功率UIP 2 PPPPPPPPP FecufcuaFee21 3 6 直流发电机的运行特征直流发电机的运行特征 直流发电机在拖动系统中大都作为电源使用 目前直流发电机有被大功率可控硅整流电源取代 的趋势 但有些系统中还要使用 发电机的特征一般指发电机运行时 端电压 u 负载电流 I 励磁电流 If 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 关系 保持其中的一个量不变 其余两个量就构成一种特性 因此有 1 空载特性 2 外特性 0f IfU IfU 3 调整特性 4 效率特性 IfI f 2 Pf 有的特性与励磁方式有关 下面按他励 并励 复励三种不同励磁方式分别进行研究 一 他励磁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1 空载特性 0 0fN IfUICnn 用实验方法测取空载特性时 接线如下图 发电机由原动机拖动 且保持 N nn 调节 使发电机空载端电压 f I N UU 3 1 1 1 0 然后使逐渐降至零 测取和即得 f I 0 U f I 0f IfU 再将反向 测取反方向空载特性 因存在磁滞现象 所以正 反空载特性是整个磁滞回线 f I 的一半 根据对称关系可画出另一半 取整个回线的平均线 虚线所示为空载特性曲线 实际上 空载特性曲线与磁化曲线相同 0f IfU 0f If 而均为常数 将改一下尺标 即为 Nea nCUE 00 Ne nC 和 0f If 0f IfU 说明 经励磁后 再将励磁切断时 磁路中会留有剩磁 即使 电枢仍会出现由0 f I 剩磁磁通所感应的剩磁电压 2 外特性 的关系常值 IfUICnn N 用实验方法测取外特性时 发电机电枢加入负载电阻 RL 当时 调 RL 和使Cnn N f I 然后保持不变 变 RL 使 I 逐渐减小测取 U I 即得 fNfNN IIIIUU 此时 N f I IfU 由电压方程可知 U 下降的原因为 aaeaaa RInCRIEU 1 去磁作用 2 U URII aaa 发电机端电压随负载而变化的程度用电压调整律来衡量 发电机从额定负载过渡到空载时 端 电压变化的数值与额定电压的比值 称为额定电压调整率 100 0 Nf IIN N U UU U 他励发电机的大约在 5 10 这一范围内 随负载变化基本上可看成是一个恒压的直流电源 U 他励发电机在额定励磁下短路时 短路电流 由于很小 所以很大 可达 a a K R E I a R K I 20 30 IN 故不允许在额定励磁下短路 3 调节特性 的关系常值 IfIUUCnn fNN 曲线是一条上升的曲线 由外特性可知 当附载电流 I 增加时 发电机端电压下降 如需维持 U 为常值 I 增加时 要相应的增加以补偿去磁的电枢反应和电枢回路电阻压降 通过调节特性 f I 实验可求出空载时和额定负载时 所需的励磁电流和 当 时所需的励磁电流即为 0 f I n f I NN UUCnn n f I 4 效率特性 的关系常值 2 PfUUCnn NN 总损 affaSaaFe ffaSaaFe UIIUIUrIPPP IUIUrIPPP P P P PP PP P P P 2 2 11 2 2 11 1 2 2 1 2 P 耗 式中 为电枢绕组铜损耗 一对电刷的接触电压降 对石墨 aar I 2 S U 2VUS22 对金属石墨VUS6 02 将以上损耗分别分为两大类 1 不变损耗 不随 P2的变化而变化 PPFe 2 可变损耗 随 P2变化而变化 bcufcua PPPP 因负载变化时要作相应调整以保证 U UN 所以也属可变损耗 效率曲线如左 f I ffcuf IUP 图所示 可见发电机在某负载时效率最大 令 解出最大效率 0 a dI d 即当不变损耗 可变损耗时发生最大效率 一般在 3 4PN左右发生最大效率 小型直流发电机 90 70 中大型直流发电机 96 91 二 并励发电机的自励和运行特性 1 并励发电机的自励 并励和复励都是一种自励发电机 即不需要外部电源供给励磁电流 这种自励发电机首先是在 空载时建立电压即所谓 自励 然后再加负载 下面以并励为例研究其自励过程 1 自励过程 励磁绕组是并联在电枢绕组两端 励磁电流是由发电机本身提供 发电机由原动机拖动之额定 转速 由于发电机磁路里总有一定的剩磁 当电枢旋转时 发电机电枢端点将有一个不大的剩磁电 压 E0r E0r同时加在励磁绕组两端 便有一个不大的励磁电流通过 从而产生一个不大的励磁磁场 如励磁绕组接法适当 可使励磁磁场的方向与电机剩磁方向相同 从而使电机的磁通和由它产生的 端电压增加 在此大一点的电压作用下 励磁电流又进一步加大 最终稳定在空载nCEU e 0 特性和励磁电阻线的交点 A A 点所对应的电压即为空载稳定电压 若调节励磁回路电阻 可调节 空载电压稳定点 加大 则励磁电阻线斜率加大 交点 A 向原定移动 端点电压降低 当励磁 f R 电阻线与空载特性相切时 没有固定交点 空载电压不稳定 当励磁电阻线的斜率大于空载特性斜 率 交点为剩磁电压 则发电机不能自励 2 自励条件 从上述发电机的自励过程可以看出 要使发电机能够自励 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 电机必须有剩磁 如电机失磁 可用其他直流电源激励一次 以获剩磁 2 励磁绕组并到电枢绕组的极性必须正确 否则电枢电势不但不会增大反而会下降 如有这种现 象 可将励磁绕组对调 3 励磁回路的电阻应小于临界电阻 即 否则与空载特性无交点 不能建立电压 crf RR 2 并励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与他励相同 也有外特性 调整特性和效率特性 调整特性和效率特性与他励十分相近 仅说明其外特性 外特性 的关系常值 IfURCnn fN 与他励外特性比较 并励的外特性有三个特点 1 同一附载电流下 端电压较低 2 外特性有 拐弯 现象 3 稳定短路电流小 所以并励外特性比他励低 电压调整率一般在 20 左右 外特性 拐弯 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在磁路比较饱和的区域中 右图 AP 段 随 L R U I 由于磁路比较饱和 所以由于的减少而引起 Ea 和 U 的减少不大 fL IUIR f I 即负载电阻减小 负载电流增大 一直到外特性 拐弯 点 该点电流称为临界电流约为 2 3 IN 若 进一步减小 U 和进一步减小 此时磁路饱和度降低 途中 A A 段 的稍微 L R f I f I 减小 将引起 Ea的很大下降 致使端电压 U 下降的幅度大于 减小的幅度 于是外特性出现 L R 拐弯 现象 即 减小时 U 减小 负载电流反而下降 L R 当稳态短路时 U 0 此时电枢绕组中的电流由剩磁电动势产生 0 L R0 f I 因 不大 所以不大 a r K R E I 0 r E0 K I 三 复励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复励发电机有并励绕组和串励绕组两个励磁绕组 而串励绕组的作用是随着负载电流的增加增磁 从而补偿了并励绕组的去磁作用 所以复励发电机的外特性较平直 积复励发电机应用很广 因可灵活的调整并励和串励磁场 从而设计出所需要的外特性 一般 希望随负载变化发电机端电压稳定 这一点只有复励发电机能达到 对串励 因励磁磁势直接随负载变化 端电压极不稳定 故不采用 3 7 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直流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直流电动机是直流发电机的一种逆运行状态 将电能变为机械能 由于表征机械能的参数为转 距和转速 所以直流电动机稳定运行特性最主要的就是转距 转速特性即机械特性 再是工作特 性 因直流电动机运行性能因励磁方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下面分别加以研究 一 并励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1 机械特性 电动机带动负载运行 归根结底就是向负载发出一定的转距 并使之得到一定的转速 Te和 n 是生产机械对电动机提出的两项要求 在电机内部 Te和 n 不是相互独立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确 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称为机械特性 a T e eaaa R C T nCRIEU 2 CRUUT CC R C U n fNe Te a e 由于如不计磁饱和效应 忽略电枢反应影响 CRUU fN 则 并励电动机机械特性为一稍微下降的直线C 机械特性具有以下特点 1 称为理想空载转速 e N e C U nnT 0 0时 2 NNe nnTT 时 3 特性为一斜率为 的向下倾斜的直线 2 Te a CC R 所以为稍微下降的直线 这种特性称为硬特性 2 Tea CCR 4 电枢反应的影响 如考虑磁饱和 交轴电枢反应呈去磁作用 由公式可见 e Te a e T CC R C U n 2 n 机械特性的下降减小 或水平 或上翘 为避免上翘 采取一些措施 可加串励绕组 其磁势抵消电枢反应的去磁作用 2 工作特性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特性指 2 PfTnRUU efN 常值 因在实际运行时电枢电流可直接测量 且电枢电流随增加而增大 两者增大趋势相差 a I a I 2 P 不多 所以可将工作特性表示为 ae IfTn 1 转速特性 aeffNfN IfTnRIIUU 常值 如不计电枢反应的去磁作用 则 为与 无关的常数 则 a I a Inn 0 所以转速特性为一斜率为的直线 如考虑电枢反应的去磁作用会使 n 趋于上升 为保证电机稳定运行 在电机结构上采取一些 措施 使并励电动机具有略微下降的转速特性 转速调整率为 100 0 N N n nn n 并励电动机负载变化时 转速变化很小 8 3 n 注 并励电动机在运行时 励磁绕组绝对不允许断开 当 失磁 e aa C RIU n nI f 0 0 2 转矩特性 aefN IfTRUU 常值 aTe ICT 不计饱和时 成正比 aTe ICT ae IT 与 计饱和时 较大时 电枢反应的去磁作用 使曲线偏离直线 如图实线所示 a I 3 效率特性 afN IfRUU 常值 和发 100 2 1 100 1 100 100 2 11 1 1 2 fa ffaSaaFe IIU IUIUrIPPP P P P PP P P 电机效率特性相似 二 串励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串励电动机的特点是 随变III Sa a I IkIK SaS 1 机械特性 转距 转速特性 eSN TfnRUU 常值 SaSe SaSeSaeSaaeSfaaa RRnKCI RRIInKCRRInCRRInCRIRIEU 1 2 Sa e ST Se STaTeSaSe ST e RRU T KC KC n IKCICTRRnKC KC T U n 反比于 Te 转速随转矩的增加迅速下降 这种特性称为软特性 2 工作特性 1 转速特性 aSN IfnRUU 常值 e aa SaaaSeSae C RIU n RRRRIInKCRRInCU 串励的转速特性与并励截然不同 它随负载增加迅速降低 变化很大 当空载时 所以 转速达到危险的高速 称 飞车 现象 0 III fa n则0 因此串励电动机不允许在空载或负载很小的情况下运行 转速特性与纵轴无交点 其转速调整率定 义为 100 4 1 N N n nn n 为输出功率等于 1 4PN 时的转速 4 1 n 2 转距特性 aeSN IfTRUU 常值 22 aTaSTafSTaTe ICIKCIIKCICT 当磁路不饱和时 2 ae IT 当磁路饱和时 ae IT 一般可看成 按大于一次方的比例增加 2 ae IT e T 它对启动和过载能力有重要意义 在同样大小的启动电流下能得到比并励电动机更大的启动转 距 用于电气牵引 3 效率特性 其效率特性与并励电动机相似 三 复励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复励电动机通常接成积复励 即有并励绕组 又有串励绕组 故其特性介于并励与串励之间 若励磁绕组以并励为主 则其特性接近于并励电动机 但由于有串励磁势的存在 补偿电枢反应的去磁作用 不致使转速特性上翘 a I 若励磁绕组中串励磁动势起主要作用 则特性接近于串励电动机 由于有并励磁势存在 不会 使电动机空载时出现 飞车 现象 3 8 直流电动机的启动 调速和制动直流电动机的启动 调速和制动 本节介绍直流电动机的启动 制动和调速原理及方法 一 直流电动机的启动 直流电机接到电源后 转速从零达到稳定转速的过程称为启动过程 是一动态过程 情况较为 复杂 仅介绍启动要求和启动方法 直流电动机启动的基本要求是 1 启动转距要大 2 启动电流要小 限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3 启动设备简单 经济 可靠 直流电机在启动时 可突增至额定电流的十多倍 故此必 a aa R U IEn 0 0 a I 须加以限制 在保证产生足够的启动转矩下 尽量减小启动电流 一般直流电动 aTe ICT 机瞬时过载电流不得超过 1 5 2 IN 常用的启动方法有三种 分别介绍如下 1 直接启动 加全压启动 启动电流达十倍以上额定电流 仅用于小型电机 a a R U I 优点 操作简单 不需启动设备 缺点 冲击电流太大 1 对电网电压影响 2 对电机本身影响 只适用于小型电动机启动 2 电枢回路串变阻器启动 为限制启动电流 在启动时将启动电阻串入电枢回路 待转速上升后 再逐级将启动电阻切除 串入变阻器时的启动电流为 Sta St RR U I 只要选择适当 能将启动电流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随 n 的上升可切除一段电阻 采用分段切除 St R 电阻 可使电机在启动过程中获较大加速 且加速均匀 缓和有害冲击 如下图为分二级启动的机 械特性曲线 21 RRRR aSt 由 产生 电机加速 St I e T ZSt TT 由 加速逐渐减小 e Tnba 为获较大加速 到 b 点时切除 特性由 b 到 c 由 c 到 d 后再切除 运行到固有特性 e 2 R 1 R 点 最终稳定在 g 点 Ze TT 切除可手动完成 也可自动完成 优点 启动设备简单 操作方便 缺点 电能损耗大 设备笨重 常用三点启动器接线图 降压启动 开始启动时将低电压 则 并使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a a R U I a I 采用降压启动时 需专用调压电源 直流发电机 或可控硅整流电源 用发电机 调节励磁达到调压 用可控硅整流电源 用触发号控制输出电压 优点 启动电流小 能量损耗小 缺点 设备投资大 二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许多生产机械需要调节转速 直流电动机具有在宽广的范围内平滑而经济的调速的性能 因此 在调速要求较高的生产机械上得到广泛应用 调速是人为的改变电气参数 从而改变机械特性 使得在某一负载下得到不同的转速 如左图中 n1与 n2 而负载变化时 在同一特性上转速由 n1至 n1 zz TT 下面讨论调速原理及优缺点 从直流电动机的转速公式可知 e aa C RIU n 在某一负载下 不变 其中 中均可调节 所以可有三种调速方法 a I a R 电枢串电阻调速 由串阻的机械特性可知 所串电阻越大 斜率越大 转速越低 未串阻时 工作在 点 突串时 来不及突变 由 点到 点 1 R 因为此时 使 n 下降 直至 点 调速过程完了 ze TT ze TT 系统稳定运行在 点 优点 设备简单 操作方便 缺点 属有级调速 轻载几乎没有调节作用 低速时电能损耗大 接入电阻后特性变软 负载变化 时转速变化大 即动态精度差 只能下调 此种调速方法一般用于调速性能要求不高的设备上 如电车 吊车 起重机等 有时为提高机械特性硬度在串的同时 在电枢两端并一电阻 R B R 用等效电源法求等效电路 等效电源电压为电枢两端开路电压 U RR R B B 等效串联电阻为电源短路时从电枢两端看进去的电阻 RR RR B B 由等效电路得 ee Te B B a e B B TnT CC RR RR R C U RR R n 0 2 00 n C U RR R n e B B 2 Te B B a CC RR RR R 所以特性硬度提高 调节电枢电压调速 应用此方法 电枢回路应用直流电源单独供电 励磁绕组用另一电源他励 目前用得最多的可调直流电源是可控硅整流装置 SCR 对容量数千千瓦以上的采用交流电 动机直流发电机机组 e Te a e T CC R C U n 2 缺点 调压电源设备复杂 一般下调转速 优点 硬度一样 可平滑调速 且电能损耗不大 从以上两种方法属电枢控制 弱磁调速 改变 的调速 增大 可能性不大 因电机磁路设计在饱和段 所以只有减弱磁通 可在励 磁回路中串阻实现 ee Te a e TnT CC R C U n 0 2 但比增加快 一般情况下 2 0 Te a e CC R C U n 0 n e T n 设负载转距不变 则 2211aTaTe ICICT 又 2 1 1 2 a a I I aaaa ERIEU 因 U 不变 所以 2211 nCnCE eea 则 减少磁通可使转速上升 2 1 1 2 n n 基本不变 1 2 1 2 P P PI TPn a Z 缺点 调速范围小 只能上调 磁通越弱 越大 使换向变坏 a I 优点 设备简单 控制方便 调速平滑 效率几乎不变 调节电阻上功率损耗不大 注 以上适用于他励和并励电动机 也适用于复励电动机 串励电动机的调速 由串励电动机机械特性 F T U ERRU T KC KC n e Sa e ST Se 1 式中 Se a S T e KC RR F K C C E 1 可用在电枢回路中串接电阻的方法来调速 电枢回路总电阻为 RRRR Sa 越大 斜率越大 电机效率较低 R 改变 用改变 U 调速时 效率较高 特性与固有特性平行 红线所示 可在励磁绕组两端并电阻 B R 加入后 减弱磁通 使 上升 不接时 接后 B R B R aS II B R 曲线如右图 a BS B aS I RR R II 可在电枢两端并电阻 B R 并后 B R aBaS IIII 不并时 B R aS II 可下调转速 曲线为 n e BB C RI n 0 均为磁场控制 其线路图见 93 3 57 三 直流电动机的制动 一台生产机械工作完毕就需要停车 因此需要对电机进行制动 最简单的停车方法是断开电源 靠摩擦损耗转矩消耗掉电能 使之逐渐停下来 这叫做自由停车法 自由停车一般较慢 特别是空载自由停车 更需较长的时间 如希望快速停车 可使用电磁制 动器 俗称 抱闸 也可使用电气制动方法 分三种 能耗制动 反接制动和回馈制动 1 能耗制动 停车时 不只是断电 而且将电枢立即接到上 为限制电流过大 因为磁场保持不变 书 L R 中为并励 由于惯性 n 存在且与电动时相同 所以 Ea与电动时方向相同 电流方向相反 La a aLaaa RR E IRRIEU 0 所以 Te反向 由于转矩与电动状态相反 产生一制动性质的转距 使其快速停车 制动过程是电机靠惯性发 电 将动能变成电能 消耗在电枢总电阻上 因此称之为能耗制动 能耗制动操作简单 但低速时制动转矩很小 2 反接法 采用以上能耗制动方法 在低速时效果差 如采用反接制动 可得到更强烈的制动效果 利用 反向开关将电枢反接 反接同时串入电阻 为限制电流过大 L R La RRRUU 为负 所以 Te为负 La a a RR EU I e Te La e T CC RR C U n 2 反接制动时最大电流不得超过 N I2 则应使 N N N N N aN La I U I U I EU RR 2 2 2 a N N L R I U R 对于能耗制动 a N N L R I U R 2 缺点 能量损耗大 转速下降到零时 必须及时断开电源 否则将有可能反转 3 回馈制动 当 为负 Te为负 a a aa R EU IuEnn 则 0 例如电车下坡时的运行状态 电车在平路上行驶时 摩擦转矩 TL是制动性质的 系统运行于 a 点 这时 nnEU a 0 当电车下坡时 TL 仍存在 暂不考虑数值变化 车重产生的转矩是帮助运动的 如 合 LW TT 成转矩与 n 方向相同 因而 n 上升 当 使变负 使 Ia变负 Te为负此时电机 0 nn Na UE 进入发电状态 发出电能 回馈到电网 称为回馈制动 稳定运行在 b 点 总之 电气制动是电机本身产生一制动性质的转距 使电机快速停转 3 9 换向换向 当电枢旋转时 元件从一条支路通过电刷进入另一条支路时 该元件中的电流就要改变一次方 向 这种电流方向的改变称为换向 换向问题是一切带有换向器电机的一个专门问题 它对电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