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etrack memory.doc_第1页
Racetrack memory.doc_第2页
Racetrack memory.doc_第3页
Racetrack memory.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什么是赛道存储器(Racetrack memory) 事实上,IBM赛道存储器从一年前就已开始吸引媒体的关注。本刊今年3月上期的硬盘、内存、闪存,路在何方?存储技术进化无止境一文中,也提及了赛道存储器。这种兼具闪存的高性能、可靠性以及传统硬盘的低成本、高容量特性的新技术,与传统存储技术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同其他新技术一样,赛道存储器的也是基于先前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传统的硬盘存储技术。从1956年IBM推出第一块商用硬盘驱动器至今,硬盘一直延续着温彻斯特机械体系。 硬盘将信息存储在高速旋转的盘面上,盘面本身由非磁性材料制造,上面覆有磁涂层。微观地看,盘片上的磁涂层是由数量众多、体积极为细小的磁颗粒(magnetic grains)组成,若干个磁颗粒组成一个磁位元,通过磁位元被磁场磁化的方向不同,来存储二进制的0或者1。通过磁头改变或检测盘面上磁颗粒磁场的方向,就可以实现数据的写入和读取。硬盘最基础的读写方式 最早的磁头采用锰铁磁体制成,通过电磁感应读写数据,其工作原理很像磁带的磁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对存储容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磁盘的存储密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发展几乎陷于停滞。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纳米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物理学中“巨磁阻效应(Giant Magneto Resistance,GMR)”以及“自旋电子学(Spint ronics)”的研究,而正是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使硬盘的性能提升了几个数量级。1994年,IBM研究院的Stuart Parkin博士根据GMR原理,研制出信号变化灵敏度更高的读出磁头,将磁盘记录密度一下子提高了17倍。因为使用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相同的磁场变化能引起更大的电阻值变化,对于磁盘上的磁性变化表现出更高的灵敏度,GMR磁头的盘片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英寸10Gb40Gb。目前GMR磁头已经处于成熟推广期,市场上多数硬盘产品都使用了这种技术。Stuart Parkin博士一直致力于硬盘相关技术的研究 赛道存储器体现了金属自旋电子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自旋电子学,听来有些深奥,其实就是一种利用电子自旋而非电荷来创建电子器件的新技术。物理学中的“自旋 (Spin)”是微观粒子所具有的内禀角动量。通俗点说,粒子在围绕本身的轴快速旋转,自旋就是这种旋转的度量。大家可以将自旋与经典力学中的自转相类比(当然,其本质是迥异的)。电子自旋指的就是电子的角动量, 同时也伴随着产生磁矩的产生。自旋电子学是利用创新的方法, 来操纵电子自旋自由度的科学。 赛道存储器利用电子的自旋方向而不是电荷或者磁场方向来存储数据。数据好像在金属纳米线形成的“轨道”上赛跑,“赛道”因此得名。“赛道”其实是只有人类头发丝万分之一粗细的金属钠米线,这些纳米线在硅片表面垂直或者水平排列组成存储阵列。赛道存储利用了磁性材料中交错的自旋极化电流和磁畴壁。磁畴壁(domain wall)是磁性材料内不同磁域之间的分界面。简单的说,就是磁场从一个方向改变为另一个方向的区域。赛道存储示意图 为了能让磁畴壁沿金属纳米线移动,IBM的Parkin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利用了电子的量子力学特性自旋,将一股小电流注入纳米线,结果电流中的电子被极化而沿着一致的方向自旋,当它们接触到磁畴壁时就改变了围绕壁内原子自旋的方向。畴壁内原子磁矩的切换变化,推动了其沿着轨道向前进,同样地也改变了轨道上所有磁畴壁向前进。Parkin博士首次证明可移动2个或3个磁畴壁,而不会打乱它们或造成相互干扰。这对于赛道存储器具有里程碑意义。使用自旋动量转移大大简化了内存设备,因为电流可以直接通过畴壁传输电流而无需任何额外的电场发生器。 磁畴壁在“赛道”的内部形成,描绘出沿赛道反方向被磁化的区域。每个磁域都拥有一个“头”和一个“尾”。赛道上连续的磁畴壁在“头对头”和“尾对尾”之间交替配置。赛道存储器中的“位元”就是两个磁畴壁之间的间隙,通过电流改变沿纳米线的磁场特性,建立一系列的磁畴壁和相互间隙,实现信息的编码。磁畴壁的写入和转移周期只有数十纳秒。磁畴壁是沿着纳米轨道(也就是“赛道”)移动,写数据时,电流通过输入线路创建一个磁场,如果这个bit的值与前一个不同,那么它们之间就存在一个磁畴壁。磁畴壁存在于“赛道”内部 数据的读取则通过检测与赛道相连接的磁性隧道结的磁阻来实现。这就是赛道存储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赛道的惊人优势 虽然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但赛道存储器的优点将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硬盘和闪存替代品。传统硬盘目前仍是主流的储存手段,不过有着耗电量高、抗震性较差和运转噪声较大等问题。与传统的温彻斯特硬盘相比,赛道存储器没有运动部件,也就不存在可能产生磨损的器件,也更加坚固。IBM表示,赛道存储器的容量将可达到目前传统硬盘的100倍,若是20GB的iPod改用此技术,容量就可激增为2000GB(即2TB),将可储存多达50万首乐曲或3500部电影。而且,具有更低的成本和功耗,几乎不会损坏。能装500000首MP3的iPod,如果没有“赛道”存储器的帮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闪存具有存储速度快的优点,但因为使用晶体管存储结构,存在电荷泄露和存储单元的磨损,性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化,存储位会逐渐消耗尽。使用寿命是闪存的先天性缺陷,因为NAND闪存每个存储块最多能擦写100万次,而NOR的可擦写次数不到10万次。赛道存储器则是利用电子的“自旋”来存储数据,可以无数次地重写而不会耗损。也不像闪存,它可以没有损耗地进行无限次的重写。 赛道存储技术无论从速度还是存储容量,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它可使电子设备在同样的空间内存储远多于今天的数据,同时拥有闪电般的启动速度、低得多的成本以及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正如一位纽约大学物理学家评价的那样,赛道存储器将磁性硬盘的廉价、高密度存储与闪存的高速性能等优点完美地统一起来,同时又避免了它们各自的速度和成本缺陷。 更重要的是,如果赛道技术得以产业化,那么芯片技术将从今天的二维结构进入三维时代,也会突破二维摩尔定律。摩尔曾经预测,硅片上晶体管的数量,每18个月将翻倍;而一旦过渡到三维存储的话,或许根本用不到18个月,晶体管的数量就可以翻番。正如研究人员预测,赛道技术一旦成功的话,不仅将颠覆我们存储数据的方式,也将会颠覆我们处理数据的方式。逐步加速的赛道 技术永远比市场跑得快。赛道存储器技术距离市场更是有着很长的路要走,现实中的赛道存储器技术仍处于概念阶段,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与此同时,有些研究者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怀疑赛道存储器能否发展成为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 在两个月前,IBM研究院院士Stuart Parkin博士及其同事向我们演示了 “赛道”存储器的基础原理。迄今为止,这项技术还没有走出IBM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实现了一个3位的移位寄存器(存储器的基础元件),从而验证了赛道存储器基本概念的可行性。IBM研究人员表示,目前还在寻找最合适的磁介质、制造工艺,以及探索电流如何更有效地移动磁结构,估计商业用途的赛道存储器替代传统硬盘仍然需要十年的时间。 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已极大缩短了从物理原理发现到技术产业化的时间间隔。前面提到的巨磁阻效应,从被发现到被广泛应用,只用了六年时间。从1997年真正的商用巨磁阻磁头问世到如今,每年超过10亿个使用这种技术的硬盘和MP3涌入市场,这一技术也给IBM带来了上百亿美元的收入。 学家小组的研发下,兼具闪存的高性能、可靠性以及硬盘的低成本、高容量特性的计算机内存已经指日可待。我们有理由相信蓝色巨人能带来计算机存储的又一次革命。Parkin博士先前的工作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在GMR领域的研究成果改变了整个硬盘驱动器产业,用在了当今市场上的每一块硬盘中。 回顾历史,IBM研究人员发明过诸多颠覆业界规则的技术,包括内存芯片、硬盘驱动器和关系数据库等。IBM对于开拓前沿研究成果而产生的全新市场十分熟悉,这也是赛道存储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期的消息是,IBM于4月29日正式宣布将于世界上最大的闪存制造商飞索半导体(Spansion)交换专利使用权,合作推进赛道存储器的研发。Spansion在中国的设计中心拥有1300多名员工,在苏州有一个制造厂,并且有三个销售和市场部门。虽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赛道存储器正由崎岖的探索之路转向快车道了。 写在最后 回顾存储技术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习以为常的消费产品中间,都闪烁着科技的光芒。正如今天的MP3播放器替代了曾经流行的Sony Walkman,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