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前在国内看到的英语教材中,有一些是适用于文化教学的,现推荐五种:南华美和戚云方合编的现代美国口语(Modem American English:Living and Learning in the West,1983),这不仅是一本很好的口语教材,而且是很好的文化教材。它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介绍了西方的风俗习惯,非常实用。莱文(Levine)和阿德尔曼(Adelman)合编的语言之外(Beyond Languag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1982),这是专为外国学生编写的介绍美国文化的教科书,并附有相应的会话练习,重点突出。霍宁(Homing)编写的当代文化选读(Readings in Contemporary Culture,1979),这本书重点介绍了美国文化的25个方面,简明扼要。其他较好的文化阅读教材还有麦肯齐(Mackenzie)和威斯伍德(Westwood)合编的英国背景知识(Background to Britain,1983)和马斯曼(Musman)编写的美国背景知识(Background to the USA,1983)。上述教材可供英语教师参考,并在课堂上配合使用。早在70年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就开始认识到了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把语言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之下,也就是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传授目的语国的文化知识。“语言是传达文化的媒介,语言教学必然包含文化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及教师们的肯定和接受,文化教学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性。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好英语就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否则学到的只能是“中国式英语”。在多年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英语教学中,必须注意并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导人,这非但不会弱化语言教学,反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进行适时适度地文化导入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导人,这非但不会弱化语言教学,反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进行适时适度地文化导入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言学发展的制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受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现代英语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会通中西”。然而,现任英语教师中大多数虽然毕业于英语专业,但文化功底比较薄弱,而且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普遍超负荷T作。调查表明,90以上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每周上课都在1O学时以上,教师没有时问和精力从事教学研究,也很少有机会进修和培训,这也成为教学中进行文化导人的绊脚石。3、相关课程及书籍较少目前虽然部分外语院系已经开设了“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所开设的关于西方文化的课程及相关书籍极少,这也导致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人的难度。生动有趣,文化意识加强,激发动机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o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进行交际时所具有的多元文化意识(multicultural awareness),以及避免因受单元文化影响而出现的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成功进行的综合能力。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的不仅是语言本身,更为重要的是语言产生的土壤 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目的语文化是阻碍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同样主体文化(ParentLanguage Culture)的缺失是造成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1 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2 创设听说的文化语境薛晓萍:试从文化导入因素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期:2009-11-20来源: 作者:admin字体:大 中 小 试从文化导入因素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薛晓萍(本文发表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法与途径,外研社,2006)摘要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实例从不同方面,对实际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西文化差异中获取更多的跨文化信息。从而指出,跨文化交际教育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进而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路。关键词 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 1. 语言与文化任何语言都是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庇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由于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它集团分开的集团。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可见,萨庇尔的观点就是语言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这些观点都为所有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学者认同。然而,在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本科用)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这里主要强调了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并没有提到语言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社会文化能力。这就与萨庇尔的观点“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相符合。因此,这就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 实际上,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在2004年,教育部宣布,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取代了过去沿用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此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课程要求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新的教学改革,在给高校的广大师生带来希望和机遇的同时,也使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种种原因,重语言形式轻社会文化因素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相当普遍。而且,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外语教学界普遍存在着一种观点,即外语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掌握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问题,至于那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则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或其他方法获得。而且,这样的教学观点使大学英语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许多学生认识一篇文章中所有词语,也理解所有的语法结构,但是却仍然不能正确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更有一些学生虽然语言知识掌握得较好,词汇量也相当大,语言基本能力也较扎实,并且也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可是,在与英美人交往时却遇到了许多障碍。这种情况不能不说是语言教学与文化脱节造成的。而新制定的课程要求则提出了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来”(吴启迪,2004)。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的问题。要“扩大教学视野,由语言技能提升至跨文化交际”。(王奇民,2000)显然,这是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交流在整个社会的扩大,以及社会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因此,文化因素的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是极其必要的。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特点 大学英语毕竟不同于专业英语,其文化教学也应有自己的特点。鉴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甚少,而且因课时限制又无法为他们开设专门的文化课这一特点,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遵循实用性与相关性原则,即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就解释到哪里,文化教学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始终,落实到各种课型的教学中去。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步,使二者构成一个水乳交融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我们首要遇到的就是词汇的教学。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的不同而产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house (美国梦) ,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 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 Halfway house (中途的房子) ,指康复医院; Pink Lady (红粉佳人) ,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又如: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英语中有很多与猫有关的习语,如, bell the cat(为别人冒险)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机密) ,a cat in the pan (叛徒) 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多渗透文化因素,阐释社会文化意象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词义的联想。例如数字,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十分感谢,千恩万谢) ,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 (日理万机) 等。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 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被看成“完美的数字”、“造物主的象征”。英语中有“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好事成三) 的谚语。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然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对其避之而惟恐不及,楼房的第13 层,常用“12A”代替,飞机、火车、剧院等都没有第13 排,每月的第13 日都不宜进行喜庆活动。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汉语俗语“好事成双”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可以译为Good things go by twos。在英语教学的听力材料中,也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中国学生往往望文生义,根据字面意思或者只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以理解,导致错误的理解,甚至闹出笑话,有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法或英语习语,若不加以正确理解,就难以体会其真正含义。例如,我们看到外研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自主听力第一册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丈夫与女儿一起陪妻子去商店买泳装,那位妻子独自在更衣室里更换了将近一个小时却仍不见她开门出来,店员小姐也帮不上一点忙。这时,女儿忍无可忍,要求进入更衣室帮她参谋参谋,那女人只好同意。紧接着是两句对话: “But not just yet,”the woman cried out,“Im in my birthday suit.” With a wry grin, her husband said,“At least we know that one fits!” 相信每一位有幽默感的英美人听了这个故事都会忍俊不禁,而我们中国学生听了之后脸上却毫无表情,甚至在心中纳闷:“这么平常的故事有什么好听的?不就是买衣服嘛!”这时,外语教师就必须向学生们解释,“in ones birthday suit”这一习语在英文中的意思为“have nothing on”(赤身裸体),那女人折腾了将近一个小时,却仍是赤身裸体,这已令人啼笑皆非,而作为丈夫的为了解除这一尴尬场面,又满脸讪笑地说了句“At least we know that one fits!” “That one”似乎是指“birthdays suit”,而事实上的幽默含义这时已不言而喻了!另外,在日常的跨文化交际中,若忽略了交际原则的话,便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双方相处的愉悦气氛,严重的话可导致伤害对方而造成令人遗憾的后果。例如,在新编大学英语自主听力第一册中有另外一个例子。一位尼日利亚女人对同住一室的病友一位美国女人的私人问题产生了好奇,便有了下面一般对话:How old is your son ?He is seven.No, your other son , your big son .Thats not my son . Thats my husband .Oh , God . Ive said the most awful thing . I said to my husband , it was strange, I havent seen a son being so full of love for his mother as that son is being to her ! 试想,那位美国女人听了这些话之后心中会是怎样一种滋味?虽然那尼日利亚女人也并无任何恶意,但她却把对方的心伤透了。按照故事原文的话说:“I was completely destroyed。”友好的交谈却产生了如此的结果,归其因应该是那尼日利亚女人无意中违反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原则隐私权。况且,告诉一个女人她的外表老得可以当她丈夫的母亲时,这一事实又如何让她承受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情形时,告诉学生们西方人的各种禁忌是完全有必要的,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避免类似的情况。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它不仅涉及诸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还要受到许多语言因素的影响, 如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策略、学生的情绪与心理、背景知识与语篇知识等等。 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词汇量。但实际上影响理解力的关键因素是语言的文化因素。有时,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会遇到一些有关英美人风俗习惯的知识,是否了解这些习俗将对文章的理解正确与否产生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三课“Bridging Cultral Gap Gracfully”中有这么一句话:“Partings for the Chinese involve a certain amount of ritual and a great deal of one-upmanship.”(对中国人来说,送客有一套规矩,往往推让来推让去以示更客气。)在讲解这一句时,外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解释中西送客礼节的差异。中国人送客往往送到尽可能远的地方走下楼梯,送到路口,有的甚至一直送到公共汽车站,以示对客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客人还必须推让一番“不用送了”,“请留步”等。最后,等到终于得分手了,主人还会关切地重申“慢走,慢走”,“有空常来啊!”等。而对于英美等西方人来说,送客就简单多了,送客到大门口为止,一般不出大门。主客双方常以“Good-bye , see you later , so long”等作为告别语。若是晚间分别后不再相见的情形下,常说“Good-night”。学生们在了解了中西方在送客这一礼节的差异后,也自然地理解了文章中的主人公在中国所处的尴尬场面。另外,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中还有这么一句话:“To stand farther apart is inconvenient , to stand closer violates body space”。学生们读到这一句子时,必然会有些疑惑,“何以站得近一些会侵犯了身体距离?”教师有必要作出如下解释: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身体距离相对近一些,也随意多了。尤其在同性之间更是毫不设防,男士们称兄道弟,搂着肩头一同走过公共场所的情形随处可见,谁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而在美国文化中,男士之间频繁的长时间的身体接触意味着同性恋。当然他们从不手拉手或搂着肩头坐在一起。还有,圣诞节在西方国家原为基督教的一种宗教仪式, 以庆祝耶酥的诞生。后来逐步演变成一年一度的家庭团聚、辞旧迎新的节日。英美国家欢度圣诞节时有一些习俗, 如Christmas traditions, Christmas trees, father, songs and special show s, 而且还有有关圣诞节的传说, 据说圣诞老人是通过烟囱把礼品送到小孩挂在圣诞树下用来装礼品的长统袜里。知道了这些, 下面这个句子“No, candy? There ought to be something to fill your stocking with, and Santa Claus cant put a pony into a stocking”。(不要糖果?总该有点东西来装你的长统袜吧,圣诞老人不可能把一匹小马放在长统袜里的) 就容易理解多了。反过来, 如果对这些文化背景不熟悉的话, 理解这个句子就有困难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而文化无处不在,包罗万象,上面仅举几例。大学英语教师在语言文化的讲授中,要注意将文化背景知识溶于语言教学中,创造一种使学生在学习社会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而自然地获取社会文化知识,最终具有一定社会文化交往能力的社会文化氛围。由于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围绕着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应试指标进行设计和规划的。现在虽然启动了大学英语改革,但教师们已经习惯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想很快转变过来并非容易之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熟悉听力材料,预测哪方面的背景知识可能成为听力理解的障碍;选择恰当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背景知识与听力材料联系起来;培养独立思考与推理的能力。如果学生完全不了解该背景知识,就应直接为之提供。在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导入文化因素的思想观念。要通过对比中外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具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例如,不同民族的道歉的范围和场合就有区别。在西方,当某人要插话时会说“Excuse me”,冒犯别人时会说:“I beg your pardon ! I did not mean to do it”。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工作时间内问题,则不必说:“sorry to trouble you ”。因为这是他的职责。在听到别人向自己道歉时,通常不说:“Not at all”,因为这似乎表明别人并没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而通常回答:Surely; certainly, of course; it dose not matter; Never mind。同时,大学英语教学课内时数有限,有条件的话,开设一些系统介绍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讲座,如圣经知识、西方节日风情、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原则等,使学生比较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差异,效果会更好。当然,外语教师还可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阅读一些反映英美文化的书籍,如英美概况、现代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英美文化辞典等。还可以听一些反映西方生活的磁带和观看一些碟片如走遍美国、英语国家的节日风情等。 综上所述,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应把文化知识溶入到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中去。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学习了社会文化知识,既培养了语言能力,又培养了社会文化能力,从而扫除今后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总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创新。参考文献1 (美)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著,陆卓元译.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商务印书馆,1985.2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M .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 胡文仲主编. 英美文化辞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0.4 教育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中医药大学《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河南省濮阳市台前一高生物高一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七)》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华中师范大学《融媒体监测技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放射科胃癌放疗方案
- 眼科玻璃体出血管理方案
- 居住区规划设计汇报
- 药剂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规范
- 全科疑难病症诊断指南
- 内分泌科肥胖症管理规范
- 丝印印刷知识培训
- 医学美容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 增强CT造影剂外渗课件
- TCHCIA029-2024化妆品风险物质调查和特定检出值安全评估指南
- 视力残疾教学课件
- 个人教育职业发展历程
- 道路创新设计
- 职业生涯规划课件演讲
- DB4105∕T 227-2024 甲骨文广播体操动作规范
- (2025)汽车专业技能大赛理论知识题库及参考答案
- 江苏的历史文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