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民歌1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2).doc_第1页
文学与民歌1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2).doc_第2页
文学与民歌1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2).doc_第3页
文学与民歌1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2).doc_第4页
文学与民歌1MicrosoftOfficeWord97-2003文档(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 言 陕北民歌是产生、发展在陕北地区并且经过一代代的人们的传唱与不断地的创新的民间艺术形式。同时,陕北民歌又天然的融入在陕北人的日常生活里。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四、五十年代,陕北民歌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政治地域的影响,唱响东方,唱红全国。到八十年代的时候,因为黄土高坡等优秀曲目的创作与传唱,全国刮起一股“西北风”,陕北那块土地上的人们始终给着人们一种神秘而又独特的印象。时至今天,陕北这块土地上的东西,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有关陕北的书籍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就有多处极精彩的陕北民歌,还有他的人生改编成的电影里的陕北民歌,同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作家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更是在民歌之余,更多的关注的是这一群人们的心灵状态和情感体验,他们的思考、生活,还有那些悲剧性的故事。除了书籍,在影视作品里,先是黄土地带给人们的震撼,那种具有开创性的开山大作,其中的民歌唱段的凄美与哀伤,同样为影片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电视剧血色浪漫里的那种近乎原生态的模仿与对唱,那种苍凉而宏厚,绵长而又充满激情的对唱、独唱,同样深深地牵引着那些阅读着,观看者的心灵陕北民歌正是那一群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的心声。那些歌里有着他们生活得全部:日常的劳作,农闲时的娱乐,节日仪式里的礼俗,说唱独白里的风土人情 如果说陕北民歌是一方小小的舞台,那舞台上,正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那毫无粉饰的纯真的表演。他们不需要装饰,因为他们的本色正是那一曲曲传唱不朽的信天游,那一首首美丽动人的歌谣,还有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 那才是真正的民歌,真正的艺术,真正的情感,真正的生活,那是民歌的魂,也是陕北人的魂!文学与民歌 从中国历朝文学管窥陕北民歌起源、传承及衍变 民歌,顾名思义,人民之歌,民众之歌,大众之歌。在辞海民部中民歌一词的定义:民歌,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各个时代的民歌的共同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成为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文学在辞海中的定义为:民间文学是指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加工、修改的文学。从上述的两条定义中,我们便可窥见民歌的创作主体,流传模式,以及思想内容上的一些特点。我国民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唱、发生和衍变,各具特色。陕北民歌正是继承了我国历代各个时期,民歌传唱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积极因素,在借鉴和吸收的同时又加上了陕北地区所特有的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使得陕北民歌在艺术和体制风貌上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艺术特色。一、先秦文学与陕北民歌传唱传统的比较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与此同时,民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处处可见。在中国文学史的衍变进程中,民歌在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最初的源头恐怕便是田间地头,草原旷野,山头树林中人们的呼喊,后来加以韵律化,加上节奏、格调、形式,再一步步的成熟起来,发展为最初的歌谣,后来有人把那些唱的好的抄录下来,经过加工、润饰形成了最初的诗歌。诗经里的“十五国风”便是一个显见的例子。那些在田野里哼唱的歌谣有的被文人看到了,听到了,觉得好,觉得美妙,于是引用过来,经过加工润色,创作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乐章。诗歌大致是从民间的歌谣演变、发展而来的。而这些民间的歌谣,则正生发于最初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的嘶喊声。自人类会咿呀嘶吼进而相互致意,并渐渐可以达到交流的水平,歌便慢慢产生了。 首先,人们在围猎、耕作时彼此相互呼喊、提醒,以集体围捕猎物,或由于劳累,要休息时也呼喊远处的同伴一块来闲一下。后来,在空闲时,大家围火而坐,吃取食物,吃饱了,一边回想起刚才围捕猎物的景象,觉得刚才呼声的好处来,便顺口将刚才围猎时的嘶喊再喊一遍,同时拉长音调,变换了节奏,再一个节奏一个节奏连起来,前一个“咿”一声,后一个跟着“呀”一声,彼此起伏,于是有了节奏,音节的长短,快慢,于是慢慢形成一首完整的曲子。后来,有一两个聪慧的,想起今日猎捕的情景,便唱到:“一只獐子来,哎,嗨,嗨,众人齐来围呀,哎,嗨,嗨!”这其中,便慢慢的加进了叙事,有了内容,并渐渐的丰富起来,民歌便在这个时候慢慢的发展壮大起来,在后来,民歌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简明的节奏,大声呐喊,首尾的压韵,语气词的使用等等渐渐丰富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系统。此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些民歌愈加成熟,经过数代人的传唱,终于有一个人,能够将歌词内容完整纪录下来,形成现在依然可看到的无乐的民歌(本身是可以唱的,但后来只剩词,调子在流传过程中大多散佚了),诗记中的国风部分便是最鲜明的例子。中国又是一个礼乐的国度,上古之初,诗、乐、舞原本是一体的。在中国较早成书的尚书尧典一篇中便有鲜明的记载: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在这一段礼乐的记载中,便显见民歌的影子。又如在左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这八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摘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24页)。这其中,可以说完全是民歌的再现,只不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成熟阶段,民歌又有了宗教信仰,礼节仪式,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由民歌再到诗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说,民歌就是哺育与滋养民歌成长的那一块深厚的土壤,诗歌正是先从劳动群众的呐喊,到较完整的歌谣,再加工、润色成一章一章的诗歌。鲁迅先生在其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一文中形象生动地称这一现象为“杭育杭育”,将那些加工者(文人)称作“杭育杭育”诗派:假如那时候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都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记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民歌发展到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的总集,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诗经里的国风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对于我国民歌具有奠基性的意义,由上古之初的咿呀之歌到国风,我国民歌在形式和体制方面趋于成熟,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完整的体系,对后世民歌的传唱和传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诗经国风篇中的诸多手法和技巧,在今天的民歌中也依然可以看见这种模仿与继承的例子,尤其是陕北民歌。最显著的便是其中“赋比兴”的手法,在关睢一篇中,“比兴”手法的应用就极为精彩传神:“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陕北民歌的信天游中,这种“比兴”手法是最典型、最重要的手法。如“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毛眼眼照哥哥!”又如:“三朳柳树两木朳高, 你看见妹子拉答好。”同样的艺术技巧,显见的传承与创新,可见民歌传统的久远,以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延续,继承以及不断的创新过程,以及在这些内容的架构下演绎出的那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另外诗经国风篇中,对于民歌,其中形式上的回环,节奏上的重沓,描写叙事的手法,陈述内容与对象等,对后世民歌同样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民歌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艺术。自诗经国风之后,历代关于民歌的集子不在少数。屈原笔下的九歌,原是依据楚地祭神的古曲,润色加工而成的作品。有祭天神的,有祭山神、河神的,也有祭阵亡将士之魂的。文采飞扬而节奏整饬,譬如国饧: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一类祭神曲,原里民歌中仪式歌的一种,约略地反映古人对于天地、自然的看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崇拜和敬畏的情态。二、从民间走向文人的汉唐民歌民歌到汉,无论是刘邦的大风歌。还是乐府诗官到民间采诗以观民风,知执政之得失,知百姓之疾苦。汉乐府的繁盛可以看见民歌繁荣的影子。最令人钦佩与赞慕的是上邪中的那种真挚,淳朴的感情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大胆无畏的精神: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雪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东府民歌从形式,内容,叙事,体制,尤其是五言的结构,对于后代五言诗的发展,成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武帝时有宫廷乐师李延年作曲而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由此而引起武帝的关注,最后引出了许多的故事,这其中约略可见民歌对于五言诗上的影响。而汉乐府中成熟的较具有代表性的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则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陌上桑中的夸张虚构式的叙述描写,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里的纪实性叙事,共同开启了中国叙事文学的两个极点,可称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较早分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地域,政治,环境,历史的差异,民歌的版块明显的分为两个部分。这一时期的南朝民歌,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思想观念,以及贵族的好尚,使得南朝民歌产生繁盛的面貌。南朝民歌大致可分为“吴歌”与“西曲”两类。其风格总体上以绮丽、婉转为主,节奏轻快,富于贵丽之气。而北朝民歌则“质朴粗犷,豪迈雄壮”(章培恒,骆玉明所编中国文学史),这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风,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陕北民歌则很明显的继承了北朝民歌的这一传统。相比于南朝民歌,那些城市中的歌,那些酒楼和贵族宴会上由歌女们演唱的风情小调,北朝民歌却是在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产生。例如反映北地风光的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中充满着北地民歌中的那股雄壮豪迈之气。陕北民歌正继承了这一份豪迈与雄壮,在黄天厚土,蓝天高地之间的大声嘶吼,放声歌唱。由此可见陕北民歌对于北朝民歌风格的继承,吸收与创新的影子来。其实这种由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风格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所表现,在李斯的谏逐客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陈述:“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同之乐也。” 从这里,很显见其中由地域、政治及风俗而形成民族及民歌间的差异,只不过南北朝由于政治因素而表现得更为鲜明而已。到了唐朝,诗歌更是人们席间传唱的主要内容,文人们的唱和诗,被配成曲,经过歌伎的演唱,而轰动一时者绝不在少数,在薛用弱的集异记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三人共诣旗亭饮酒。座中有伶人十数会讌。三人订约说:“我辈各擅诗名,今观诸伶讴,若诗入歌辞多者为优。”一伶唱“寒雨连江夜入吴”,昌龄引手画壁曰:“一绝句”。接着一伶唱“开箧泪沾臆”,高适引画壁曰:“一绝句”。接着又一伶唱“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又画壁曰:“二绝句”,之涣指诸伎中核着双鬟的最美的一人说:“此子所唱,如非我诗,终身不敢与争衡矣。”须臾,双鬟发声,果然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人大笑,饮醉竟日。(以上摘选自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44至45页)从这一情节中,我们约略可以窥见唐人诗歌唱和之盛。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所做的159首绝句中,拟乐府民歌的作品诗四十五首,占了近三分之一。如其越女词五首其三:“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有若民歌出口成章,清新明快,顺手拈来。诗人崔颢创作的长干曲便是仿南朝乐府民歌体而写。其中前两首这样写道: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间,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那种男女间含蓄而又直白的问答,既灵巧而又生动,一问一答问,情趣动生,体现了民歌中多有这一类的问答美妙与高超的艺术特色。这样的问答在陕北民歌也很常见;如:“手提上篮篮掐蒜台,隔墙跳过来小秀才,哥哥从那里来?我在南学把书念,看见二妹子好人才,哥哥我看你来。你要来你就早早来,来的迟了是门不开,哥哥你难进来。”这样的问答,既简练而又直白,然而却又有十分的韵味在里面,在这问答的后面隐藏了那许多的相见,相会,相爱,思念等众多的情节一笔带过,风格简约而意味绵长,让人有读不完的味道。三、宋元明清文学与民歌相互影响和呼应进入了宋元,文学的词曲都是可以谱曲而唱的流行歌曲,可以泛称其为“民歌”了。著名词人柳永,当时可是个著名的“民歌编词者。”每一曲出,便有数人求词,谱曲制乐,应酬唱和,迅即传于四方。到元朝时,蒙古族入主中原,给中原的汉文化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气象。于是,民歌中融入游牧民族的粗犷而又豪爽的嘶吼声。然而,由于元朝统治者的腐朽,民族政策的失衡,到后来则官逼民反,后来,黄河泛滥时,重修黄河,招集大量民工,于是有人故意传颂民谣:石人一只眼,一出天下反!后来果真挖出来了(预先埋好的),于是天下大乱。最后由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搞定了天下。等到明朝也因为政治的腐败而激起民愤时,大家一样揭竿而起,由陕北米脂农民出身的李自成,成为民众的领袖,民歌里有这样的唱词:“吃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明清以来,民歌这种唱的传统不但没有削弱,相反由于城镇的扩大,市民经济的繁荣,民歌也愈加繁盛起来。而且,明代民歌在明代文学中有特殊的意义。从明中期以来,自李梦阳,何景明到李卓吾,袁中郎,冯梦龙,凌蒙初等,都不仅由于个人的兴趣而喜爱民歌,实际上,他们也把民歌富于真情实感,奇思异想和灵动活泼,无所忌讳的特点,奉为文学的审美理想,当作反对假文学(尤其是“头巾气”的假文学)的武器。李开先词谑记载,有人向李梦阳请教做诗,李让他以琐南枝为榜样(琐南枝是冯梦龙所编的民歌集子),而冯梦龙公然说民歌有“借男女之直情,发名教之药”(山歌序)的功效。明代民歌较著称有陈所闻南宫词记中的泥捏人: 傻傻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涅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又如冯梦龙编辑的桂枝儿中的做梦一篇,情感热烈而曲折深细,真实动人:我做的梦儿到也做得好梦,梦儿中梦见你与别人调,醒来时依旧在我怀中抱,也是我心儿里丢不下。待与你抱紧了睡一睡着,只莫要醒时在我身边也,梦儿里又去了?而他的另一个民歌集子山歌里,也有诸多直白外露的民歌,模拟:弗见子情人心里酸,用心模拟一般般。闭子眼睛望空亲个嘴,接连叫句“俏心肝”。(以上摘选自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下第337页至381页)民歌发展到清,到了民国,直至解放发展的脉络和方向又极为清晰,所以现在可见的民歌演唱的繁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在中华民族民歌发展史上,民歌是一直不断传承与发展的,通过口耳相传,从上一代人到下一代人,不断的经过集体加工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因素,也有语言的变化,政治,经济,环境各个方面的影响,同时不断积淀与传承,又经过一辈辈的积累创新,历史传承源远流长。陕北民歌可以清楚的寻见发展脉搏,是从明清开始的,一方面,历史上各个时期人们的咏唱传统在黄土地上一代代的继承与发展下来,逐渐具有地域化的倾向。而且在许多首陕北民歌中,经常有这样的唱词:“一十三省的地方,就看上个妹妹你” 反映了在明清时全国共分为十三个省份,也印证了陕北民歌在明清时就已经成形,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与传唱环境。另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绵延了几百年的走西口传统。那些唱走西口的民歌,正是一辈辈走西口的人们用自己的一生积淀下的那一曲曲催人泪下的相思歌、苦歌、恋歌 这些流传至今的走西口的陕北民歌正是陕北民歌历史悠久的一个见证。 另一方面,一些江南的官员,进士,举子们带着家眷入住九边重镇榆林府,同时带来了江南各地的小曲,民歌,这些时候,陕北民歌中自然而然的融入了南方民歌的柔媚、婉转的特点,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方言化,本土化了,逐渐形成今天陕北民歌粗犷豪放同时又兼具婉转玲珑的艺术特点与风格特征。四、近现代文学与民歌不解的缘分陕北民歌发展到近现代,由于政治因素及陕北民歌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唱响高原,唱红全国,成为最能代表现当代民歌成就的民歌种类之一。当然,这一现象首先立足于现当代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对于陕北民歌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对于陕北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并发扬光大,为陕北民歌的发展带来了质的变化。著名音乐家洗星海先生创作的黄河颂,黄河怨等乐章,便是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在那放声嘶吼的山洼间,催生出的壮丽诗篇,同时也唱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奋斗不息的声音。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更是以“信天游体”的诗歌创作形式,将那种从民歌中生发出来的极口语化,方言味十足的真情实感挥洒在这片黄土地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著名的三边诗人李季(原籍河南)更是因为长期生活,工作在陕北三边地区的靖边县,在自己亲自聆听信天游,并在田间地头勤劳搜集,整理了两千多首信天游的基础上,创作“信天游体”长篇叙事的王贵贵与李香香,更典型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自古而来民歌对于文学的滋养和哺育,一时传为绝唱,典型的代表了民歌与文学之间天然的血亲关系。时至今天,陕北这块土地上的东西,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有关陕北的书籍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就有多处极精彩的陕北民歌,还有他的人生改编成的电影里的陕北民歌,同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作家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更是在民歌之余,更多的关注的是这一群人们的心灵状态和情感体验,他们的思考、生活,还有那些悲剧性的故事。除了书籍,在影视作品里,先是黄土地带给人们的震撼,那种具有开创性的开山大作,其中的民歌唱段的凄美与哀伤,同样为影片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电视剧血色浪漫里的那种近乎原生态的模仿与对唱,那种苍凉而宏厚,绵长而又充满激情的对唱、独唱,同样深深地牵引着那些阅读着,观看者的心灵陕北民歌正是那一群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劳动人民的心声。那些歌里有着他们生活得全部:日常的劳作,农闲时的娱乐,节日仪式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