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土城址调查工作报告_第1页
西土城址调查工作报告_第2页
西土城址调查工作报告_第3页
西土城址调查工作报告_第4页
西土城址调查工作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0西土城址调查工作报告一、前言 西土城址位于河北省康保县西南二号卜乡西土城村,地理坐标为东经 11414,北纬 4132(此为本次调查的测量基点,大致位于城址中央位置,精度为厘米级) 。1978 年和 1982 年,有关地、县文物工作者曾对金代长城进行过实地调查1。除金长城本身之外,这次调查还涉及了西土城址(图 1) 、小兰城址、大土城址、十大股城址、土城址、兰城址、平原城址和九连城址等金长城沿线内侧的主要城址。2016-2016 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北部辽金元城址调查、勘测与保护”项目课题组六次对包括西土城址在内的张家口及承德两市的辽金元时期城址进行了专门调查(附图二;图 2)2。2016-2016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大普查时期,康保县文保所等单位对西土城址进行了复查,新发现并登录了城西、城北两处遗址。2016 年 7 月 26 日至 8 月26 日,受康保县委县政府委托,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康保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调查队,再次对该城址进行专门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城址的保存现状,进一步明确该城的始建、沿革年代,大致的性质、功能以及布局等问题,为下一步的遗址保护和研究准备条件。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是现代科技和传统方法相结合,包括 RTK 测绘(图 3) 、2 / 30高精度无人机航测(图 4) 、口述史调查(图 5) 、村民收藏文物调查记录(图 6) 、地面踏查采集遗物(图 7) 、局部地点钻探(图 8)和小范围试掘了解文化层堆积情况(图 9-10)等。7 月底,我们完成了城址周边环境调查和西土城村史的口述史调查工作。8 月初开始城址平面测绘工作,在此基础上设置全城测量的基准点和基准线,将村庄以南的区域以 100100 米为单位形成虚拟分区,再分区进行地面踏查、采集地表遗物和局部钻探工作,随时记录重要遗迹、遗物集中分布区域或点的三维坐标。与此同时,在二号卜乡、西土城村领导的协助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之下,我们有序开展了村民收藏文物的调查、记录工作,对重要文物尽量按考古摄影的标准进行记录。这一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西土城址文化内涵的认识。为最大限度保存遗址原貌,我们在城南土路以西约 100 米,距南城墙约 150 米挖掘了一条 12 米的小探沟,以了解城内文化层的深度及其堆积层次。8 月中旬,我们与北京麦格天宝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对城址及其周边总共 3 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 150米飞行高度的无人机航测,获取了 1:1000 的高清城址正射影像图(附图一)和高程模型图,为西土城遗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和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8 月下旬开始主要工作转入室内,开始资料的系统整理工作。本次调查历时一个月,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将主要收获3 / 30报告如下: 一、城址的保存现状 通过高精度的无人机航测,结合地面踏查,我们较全面地掌握了西土城址的保存现状。整体而言,西土城址保存较好。城址平面基本为南北长方形,四面均保留有城墙,其中北城墙明显外弧,平面大致为马蹄形,南北长 1035 米,东西宽 704 米。经调查,西城墙北半段 50 年前已不存,其余城墙目前基本完整,残高 1-3 米,宽 10-20 米不等。因墙体系用胶泥土混合砂土夯筑而成,沙性很大,受风力侵蚀、雨水冲刷,垮塌十分严重,城墙顶部及底部的宽度无法确定。城东南、西南和东南角各有一半圆形角台,西北角的角台已不存。东城墙有半圆形马面 10 个,北墙 7 个,南墙 6 个,西墙现存 4 个(据村民讲述,原来可能为 6 个) 。马面现径 12-20 米不等,间距多为 90 米左右。四面城墙目前有多处豁口,经勘查,南墙中部的豁口当为城门,其外现有一半圆形土包,应为瓮城遗迹。另据村民讲述,该城的西墙原有城门,位置在被毁的北半段墙体部分,其外也有瓮城。东、北城墙的马面分布均匀,保存较好,可能无城门。除西墙已不存、四面城墙均有多处豁口之外,靠近村落的东、西、北墙上现有数十个现代村民挖掘的地窖(图 11) ,直径米不等,深度多在 2 米以上。南墙上现为机耕路,因城南分布有大片庄稼地,农作车辆来往频繁,对墙体的破坏较大(图 12) 。城址北半部为现代村落(西土城村)占据。据了解,现代民4 / 30居的修建多采用平地起建的方式,故对城址原生堆积的破坏相对较小。但从村民的口述中,我们了解到,在修路、开渠、打井、取土的过程中,城址北半部曾发现有排水沟和类似陶窑的遗迹,现已被破坏。现村落与城东墙、北墙和南墙之间均有约 100 米左右的空地。这些空地,除村东北角部分保存较好外,其他区域均已严重被扰,村西尤甚,因取土形成了大面积的洼地,现积水。城址南半部现主要为庄稼地和草地,村南有一条直通城址南门的土路。路西区域地表遗物十分丰富。路西靠近村落的区域现有建筑基址一处(图 13) 。因现为耕地,基址虽突起较明显,但边界已不清楚,东西长约 30 米,南北宽约 30 米,高约米。基址上面现分布有较密集的砖、瓦、瓦当、滴水和陶建筑构件等,另见有少量琉璃瓦片(图 14) 。该建筑基址的西北部和南部区域地表遗物分布最为密集,常见大面积的灰土堆积,无植被覆盖的地方显露的灰土在 150 米飞行高度的航拍照片中依然能清晰分辨。土路以东约 100 米,地表遗物也较多,但没有路西丰富,并且越往东、东北遗物越稀疏。地表遗物的分布状况表明,该城址南半部的西侧应该是当时人类居住、活动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遗物密集分布的现象与我们掌握的三点信息相符:1,城内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生产、生活区域有可能位于地势稍低的西南部;2,该城有西门和南门;3,村民讲述的城内的主要发现也5 / 30多集中于这一区域,比如成瓮的窖藏钱币。另外,城址西南隅是全城地势较为低洼的一片区域,该区域地表遗物极少,这里有可能是当时的一片水域。城址外围靠近城墙的区域遗物分布也较为丰富。东墙外:西距东北角台约 150米,发现一处灰土和红烧土堆积(图 15) 。经钻探,其范围东西约 4 米,南北约 3 米,深度约 1 米,已被扰动。地表残存的陶片属辽金时期。东墙外其他区域的地表几乎没有发现遗物,也未发现明确的遗迹。南墙外:南墙外约 200米区域范围内,地表遗物较为丰富,发现有“尚食局”铭白瓷片、金代钱币等重要遗物。东北距西南角台约 1500 米处为康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盐淖墓葬” (图 16) 。该墓残存封土径约 10 米,高约 3 米。墓早年被盗,封土顶部有一径约 2 米的扰坑。封土上面分布有砖、瓦等遗物,与城内发现的砖瓦相同。据村民讲述,这一带当地称古庙(墓)梁,以前发现过墓。因此,这一带有可能即是当时墓葬区的所在。西墙外:距西墙西北角约 200 米处为三普期间发现的“城西遗址” ,地理坐标东经 11413,北纬 4132(该点大致位于遗址西北部) 。因目前覆盖有大面积的胡麻,我们无法重新测定该遗址的范围。在可踏查区域内,发现有砖、瓦、金代钱币和澄泥砚等重要遗物(图 17) 。北墙外:距离西北角约 233 米处三普期间发现的“城北遗址” ,地理坐标东经 11413,北纬 4133(该点6 / 30位于遗址的东部) 。因目前覆盖有大面积的葵花,我们也无法重新测定该遗址的范围(图 18) 。在可踏查区域内发现的遗物较丰富,与城内发现的遗物基本相同。北墙往北约 3公里为后土城(营盘)遗址,地理坐标东经 11412,北纬 4131。该遗址位于北盐淖的西南角,范围颇大,地表遗物丰富,多数遗物与西土城遗址内的发现相同,但包含有高足杯等元代的器物。因该遗址跨河北和内蒙古,我们的调查并不全面。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西土城址的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城墙夯土沙性很大,受风力、雨水影响,墙体明显向两侧垮塌,造成墙基越来越大,墙体越来越矮,长期下去,城墙恐将消失。2、城址北半部被现代村落所叠压,南半部又多为庄稼地。村民在城内生产、生活,已对城址造成很大的破坏(比如城墙上的地窖、豁口、土路) ,并且这种破坏仍在持续,因为庄稼地所在区域正是现存遗迹和遗物分布的主要区域。3、城址外围遗物分布较为丰富,器物的种类和造型与城内的发现相同。除已划入遗址保护区范围的区域之外,其他区域亟需保护,特别是城西遗址、城北遗址和盐淖墓葬。4、因城址位于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省界边缘,城南又有大片商业化运作的蔬菜种植基地,所以人员往来较复杂,时有盗掘遗址的现象。除加强监管之外,应增加保护设施。5、应重视对村民保有文物的征集或者记录工作。据我们调查,当地村民收7 / 30藏的文物十分丰富。 二、西土城址的年代 关于西土城址的年代,以往几次调查的结论基本一致,为辽、金时期。我们认为,该城可能始建于金代早期,沿用的主体时代应为金代,主要依据如下: (一) 、城墙方面的信息城墙夯筑而成,从各处裸露的断面看,夯土中没有包含物,城墙也没有修葺的痕迹(图 19) 。这至少说明,该城在始建时这一带应没有广泛的人类活动。城墙没有经过反复的修葺城的痕迹,其沿革的时代可能也比较单纯。 (二) 、文字方面的依据本次调查采集到的带文字的实物资料较为丰富,主要是带姓氏或符号的白瓷碗底,另有一件“尚食局”白釉细瓷盘底。除此之外还有钱币、澄泥砚和瓦文等。1、 “尚食局”铭龙纹盘(图 20)该盘可能是金代早期定窑的产品。据研究金代早期曾大量生产“尚食局”铭的碗(盘) ,龙纹是其中一种装饰图案,其年代大多不早于金朝大力推行中原官制改革的金熙宗时期(1135-1149 年在位)3。这为我们判定西土城遗址地表遗留的细白瓷的年代,以及城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2、金代钱币(图21)本次调查采集到的钱币以北宋铜钱为主,这与辽金时期大量使用北宋铜钱的现象相符。另采集到数枚“正隆元宝”和“大定通宝” ,均为金代铸行的钱币。村民收藏的钱币当中,有一定数量的“正隆元宝”和“大定通宝” 。这两种钱币分别铸行于金海陵王时期和金世宗时期。正隆元宝8 / 30始铸于 1158 年;大定通宝始铸于 1178 年。3、 “西京”澄泥砚共采集到两件,另在村民处见到两件。一件残砚底,存“西京罗土”几个字(图 22) 。这类砚在山西大同和内蒙古昭盟巴林右旗原辽庆州城曾有出土,铭文分别为“西京仁和坊李让,罗土澄泥砚瓦记”4。另一件残甚,但存字,云“西京冬监” 。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此类砚,铭文全文当为“西京冬关作监砚瓦”5。辽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辽金时期始有“西京”之称,地在今山西大同。辽保大二年(1122)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4、 “西京路”碑?1958 年,村民在挖城西北角外的水坑时挖到一件残碑座。村民说上面有字,写的是“西京墓” ,这三个字不太合常理。我们问他们是亲眼见到过这三个字,还是听老人说的,他们说是听说的。我们觉得或许有可能是“西京路” ,而不是“西京墓” 。这件碑座挖出后被放置于水坑边,后没入水中,村民确定碑座还在水坑之中。这块残碑可能对西土城遗址的断代、定性具有重要价值,可遵守田野考古发掘规程适时进行打捞。 (三)、地表采集的遗物多具有金代特征地表能采集到的遗物包括瓷器皿,瓷骰,瓷棋子,瓷动物模型;陶器皿、陶人、陶范(残片,不太明确) ;砖、瓦、瓦当以及建筑构件;钱币;动物骨骼、加工骨器的废料以及骨制品。瓷器最多的9 / 30是白瓷,还有青瓷;油滴、鳝黄黑釉;白釉黑褐彩、黑酱釉剔花;天青、青白釉,红蓝彩陶;绿釉陶、琉璃、绞胎瓷等(图 23) 。白瓷可以分为细瓷和粗瓷两种,细瓷器型主要有碗、盘、深腹钵、盖罐、系罐、碟等,其中盘和碗最常见(图 24-26) ;装饰有素面、刻花和印花。其中刻花的鱼、水波纹盘较为常见,制作精美。粗白瓷的数量最多,器型主要有碗、盏、钵、盆(罐) 、瓮(缸) ,基本上都是素面(图 27) 。瓷器常见的烧制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小垫饼叠烧,一种是砂圈叠烧(图 24、27、28) 。前者的最大特点是支垫痕常见十几个,这与山西浑源一带窑址同时期的烧制工艺相似。后者,在陶瓷考古界一般认为是金代创制的一种新的烧制工艺。初步看来,采集到了一些标本与大定三十年(1190)山西大同阎德源墓6有很多相似之处。 (四) 、考古地层学证据 为了解城址内文化层的堆积情况,我们在路西靠近南墙处发掘了 12 米探沟一条(图9、10、29) 。发掘表明,该区域内文化层的堆积厚度约为150cm,可分为三层,三层的土质、土色明显不同,但包含物几乎没有差别,与地表遗物也基本相同。第层下有一厚约 20cm 的灰土硬面,硬面下叠压原始偏蓝色的粗砂夹杂胶泥土。第层及开口其下的 H1 出土器物具有金代特征,其下为生土,无人类活动痕迹。此探沟的发掘表明,至少在这一区域内,最早的文化堆积当为金代。 三、西土城址10 / 30的性质 关于西土城址的性质,几次调查的结论不尽相同。1978 和 1982 年金长城调查者认为西土城址应为金长城的边堡,这些边堡“多建于避风朝阳、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交通要道和山河险要处。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北部辽金元城址调查、勘测与保护”课题组将所调查的范围明确的 14 座城分为五类,一为都城级城址,二为州或州级规模城址,三为行宫类城址,四为紧邻金界壕的戍堡,五为中小型城镇或军事性质的堡子,认为“西土城城址规模较大,形制特殊,虽目前对其行政归属尚未有考证,但其规模已达州级城址规模”8。 康保县志(1988-2016) 对西土城址有较详细的论述,侧重贸易、经济角度的定性,认为西土城在繁盛之时是“一个集军事、贸易、消费、娱乐的综合性城堡,具有中小型城镇的性质”9。张家口市当地考古工作者认为:“西土城城址位于康保县境内金界壕以南,其位置与小兰城形成犄角,应是金界壕军事防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10从年代上看,西土城址应该与金长城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据研究,河北境内的金长城始修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11。这与前面我们判断的西土城址的始建年代基本相当。但是从位置上看,西土城址实际上距离金长城较远,规模又远大于金长城沿线的小兰城址和大土城址(附表) ,其本身的防御设施虽然马面、瓮城齐备,但并不算突出,所以,它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金11 / 30长城防御体系的有机部分,或许应该有更为重要的功能。西土城址南北长 1035 米,东西宽 704 米,周长约公里。其规模大于唐宋以来一般的县城,接近一般州府城的规模,可与之比较的有辽代长春州城、泰州城,宋金时期的博州城、蒲州城等12。位于沽源县的九连城长 600 米,宽 780米,面积大致只是西土城址的三分之二,多数人认为该城址为金元时期的昌州城(附表一) 。另外,路西近村的建筑基址位置突出,范围较大,残存的建筑材料种类丰富,造型多样,有的尺寸颇大,表明原来的建筑规模不小,且等级较高,可能为官署或寺庙。该城的选址也十分讲究。城南、北约 2-3 公里处各有一大盐淖,现今的水域已收缩很多,但面积依然很大。从西土城南门向南、西门折北向北似均有道路通向盐淖。城址本身实际上占据了两个盐淖之间的一块台地,地势整体向西、南倾斜,且开有西门和南门。城址及其附近发现有较多的澄泥砚,有的有“西京”字样。一些瓷器的造型、烧制工艺也与山西浑源一带窑址的发现类似。这表明,该城与西南方向的西京应该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北的“城北遗址”和后土城(营盘)遗址的存在则表明,该城与北方也联系紧密。所以,从位置和交通上看,西土城应该是一座位于西京和金长城之间某交通要道上的一处中型规模的城(图 30) 。一座规模大,并有较大面积的建筑基址,且与当时西京、金长城联系密切的12 / 30城当然不能排除为某一地方政治中心的可能性,但其具体所属还有待考证。从地表分布的遗迹和遗物看,西土城是一座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其中贸易和生产的功能尤为突出,这与金长城沿线的金代城址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它不是当时的一个地方政治中心;也应该是一个以贸易、生产见长的中型城市。 (一)贸易功能主要体现在瓷器、钱币和澄泥砚上 1、瓷器城内遗留的各种釉色的瓷片、十分丰富的器型、每种器型基本都能见到大、中、小型,同种器型又常常有釉色的差别和粗、细瓷的区别。这显然不应该是居民生活用瓷废弃后的情形,至少应该与瓷器的贸易有关。从瓷器生产的常理和以往陶瓷考古的成果分析,大部分瓷器,特别是其中的细白瓷应源于内地的瓷窑。2、钱币我们采集到的钱币主要为北宋铜钱,另有三枚金代钱币。据了解,钱币是西土城村民收藏文物中最多的一类。我们走访后发现,几乎所有北宋铜钱的类型这里都能见到,另村民还收藏有一定数量金钱,少量的南宋钱(图 31:左) 、开元通宝(图 32) 、货泉(图 31:右)和十二生肖钱等。据村民介绍,早些年,城南庄稼地里钱币十分常见,另在村内、村西和村南发现过几处钱币窖藏,有时一次达数千枚(这些钱币多数已被作为铜料熔炼处理) 。3、澄泥砚此类器物已见前述,多数当产自西京,非本地生产。 (二)生产功能则主要体现在骨器、人偶或动物模型等瓷制品和石器上 1、13 / 30骨器马、牛、羊等较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常见,多有泡制、打磨和锯割痕迹(图 33) 。我们采集到的骨制品包括骨梳、骨骰、骨牌和骨簪等(图 34) ,村民收藏的还有骨牙刷和骨雕。在发掘 TG1 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TG1 各层以及遗迹中出土了很多动物骨骼,但基本都是肋骨,不见肢骨、头骨和脊椎骨等。这似乎表明,动物骨骼被拣选过,不宜制作骨器的肋骨被抛弃,用来制作骨器的主要是那些厚实、粗壮的肢骨、盆骨和脊椎骨等。目前见到有加工痕迹的骨头基本也都是这些。2、瓷制品我们采集到了陶人、瓷狮,还采集到了类似陶范的遗物(图 35) ;从村民的收藏中能见到了很人偶、动物模型,还有陶范。村民收藏的陶范,类型主要有陶人、武士、佛或罗汉等(图 36) 。人偶和动物模型种类更为多样,包括黑釉女侍、黑釉骑马俑、黑釉点彩卧牛和白釉粗瓷母子狗等(图 37) 。通常,瓷窑主要生产日常器皿类,兼产一些人偶动物模型。从目前的发现看,西土城址至少具备生产人偶动物模型这些瓷制品的能力。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这里生产瓷器皿的证据,尚未发现任何窑具。但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个别黑釉瓷有两件器物粘连的现象(图 38:左、右) ;二,城址及其周边发现了较多的熔炼坩埚,内多残存各色矿料,暂不能确定是否与烧瓷有关(图 38:左) 。另外,西土城生产的瓷制品可能还包括瓷骰(白) 、瓷棋子(多为黑) 。这两类器物十分常14 / 30见,我们采集到不少,村民收藏有很多,特别是骰子,大中小起码有十种型号(图 39) 。个别棋子为烧烧制完成的小泥饼,但未上釉。从残碎瓷骰的断面看,其材质与棋子类似,可能都是用当地所谓五色胶泥土烧制的。这种泥土为当地的一层生土,整体呈水泥色,质细腻,粘稠,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图 40、图 41) 。3、石器城址内发现有较多的石片或石块,很多见有锯割、打磨的痕迹。 四、结 语 西土城址是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一处辽金时期大型的地方城址。本次专题调查较全面地掌握了该城址的保存现状,进一步明确了该城的始建、沿革年代,大致的性质、功能以及布局等问题。我们认为,西土城址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应加强相应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开展西土城址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丰富河北地区辽金考古、城址考古、陶瓷考古等的内容;加强河北省内文博系统各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协助;增强地方上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水平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该城址虽然整体保存较理想,但目前在保护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加强遗址的保护是当务之急。1 刘建华:河北省金代长城 , 北方文物1990 年第 4 期。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北部辽金元城址调查勘测与保护”课题组:张家口地区辽金元时期城址勘查报告 , 河北考古文集(四) ,科学出版社,2016 年。3 刘涛:宋辽金元纪年瓷器 ,文物出版社,15 / 302016 年,第 161-168 页。4 成顺(内蒙古昭盟巴林右旗文物收购站):辽庆州古城出土“西京古砚” , 文物1981 年第 4 期。5 蔡鸿如(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古砚浅谈 , 文物1979 年第 9 期。6 大同市博物馆: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 , 文物1978 年第 4 期。7 刘建华:河北省金代长城 , 北方文物1990 年第4 期。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北部辽金元城址调查勘测与保护”课题组:张家口地区辽金元时期城址勘查报告 , 河北考古文集(四) ,科学出版社,2016 年;黄信:论河北的辽金元时期城址 , 文物世界2016 年第 6 期。9 康保县志编纂委员会:康保县志(1988-2016) ,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 年。10 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边塞古籍张家口文物保护单位通览 ,科学出版社,2016 年。11 刘建华:河北省金代长城 , 北方文物1990 年第 4 期。12 宿白:隋唐城址类型初探(提纲) ,原载北京大学考古系: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990 年;后收入宿白: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文物出版社,2016 年。一、前言 西土城址位于河北省康保县西南二号卜乡西土城村,地理坐标为东经 11414,北纬 4132(此为本次调查的测量基点,大致位于城址中央位置,精度为厘米级) 。1978 年和 1982 年,有关地、县文物工作者曾对金代长城进16 / 30行过实地调查1。除金长城本身之外,这次调查还涉及了西土城址(图 1) 、小兰城址、大土城址、十大股城址、土城址、兰城址、平原城址和九连城址等金长城沿线内侧的主要城址。2016-2016 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北部辽金元城址调查、勘测与保护”项目课题组六次对包括西土城址在内的张家口及承德两市的辽金元时期城址进行了专门调查(附图二;图 2)2。2016-2016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大普查时期,康保县文保所等单位对西土城址进行了复查,新发现并登录了城西、城北两处遗址。2016 年 7月 26 日至 8 月 26 日,受康保县委县政府委托,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康保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调查队,再次对该城址进行专门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城址的保存现状,进一步明确该城的始建、沿革年代,大致的性质、功能以及布局等问题,为下一步的遗址保护和研究准备条件。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是现代科技和传统方法相结合,包括 RTK测绘(图 3) 、高精度无人机航测(图 4) 、口述史调查(图5) 、村民收藏文物调查记录(图 6) 、地面踏查采集遗物(图 7) 、局部地点钻探(图 8)和小范围试掘了解文化层堆积情况(图 9-10)等。7 月底,我们完成了城址周边环境调查和西土城村史的口述史调查工作。8 月初开始城址平面测绘工作,在此基础上设置全城测量的基准点和基准线,17 / 30将村庄以南的区域以 100100 米为单位形成虚拟分区,再分区进行地面踏查、采集地表遗物和局部钻探工作,随时记录重要遗迹、遗物集中分布区域或点的三维坐标。与此同时,在二号卜乡、西土城村领导的协助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之下,我们有序开展了村民收藏文物的调查、记录工作,对重要文物尽量按考古摄影的标准进行记录。这一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西土城址文化内涵的认识。为最大限度保存遗址原貌,我们在城南土路以西约 100 米,距南城墙约 150 米挖掘了一条 12 米的小探沟,以了解城内文化层的深度及其堆积层次。8 月中旬,我们与北京麦格天宝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对城址及其周边总共 3 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 150 米飞行高度的无人机航测,获取了 1:1000的高清城址正射影像图(附图一)和高程模型图,为西土城遗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和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8 月下旬开始主要工作转入室内,开始资料的系统整理工作。本次调查历时一个月,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将主要收获报告如下: 一、城址的保存现状 通过高精度的无人机航测,结合地面踏查,我们较全面地掌握了西土城址的保存现状。整体而言,西土城址保存较好。城址平面基本为南北长方形,四面均保留有城墙,其中北城墙明显外弧,平面大致为马蹄形,南北长 1035 米,东西宽704 米。经调查,西城墙北半段 50 年前已不存,其余城墙18 / 30目前基本完整,残高 1-3 米,宽 10-20 米不等。因墙体系用胶泥土混合砂土夯筑而成,沙性很大,受风力侵蚀、雨水冲刷,垮塌十分严重,城墙顶部及底部的宽度无法确定。城东南、西南和东南角各有一半圆形角台,西北角的角台已不存。东城墙有半圆形马面 10 个,北墙 7 个,南墙 6 个,西墙现存 4 个(据村民讲述,原来可能为 6 个) 。马面现径12-20 米不等,间距多为 90 米左右。四面城墙目前有多处豁口,经勘查,南墙中部的豁口当为城门,其外现有一半圆形土包,应为瓮城遗迹。另据村民讲述,该城的西墙原有城门,位置在被毁的北半段墙体部分,其外也有瓮城。东、北城墙的马面分布均匀,保存较好,可能无城门。除西墙已不存、四面城墙均有多处豁口之外,靠近村落的东、西、北墙上现有数十个现代村民挖掘的地窖(图 11) ,直径米不等,深度多在 2 米以上。南墙上现为机耕路,因城南分布有大片庄稼地,农作车辆来往频繁,对墙体的破坏较大(图 12) 。城址北半部为现代村落(西土城村)占据。据了解,现代民居的修建多采用平地起建的方式,故对城址原生堆积的破坏相对较小。但从村民的口述中,我们了解到,在修路、开渠、打井、取土的过程中,城址北半部曾发现有排水沟和类似陶窑的遗迹,现已被破坏。现村落与城东墙、北墙和南墙之间均有约 100 米左右的空地。这些空地,除村东北角部分保存较好外,其他区域均已严重被19 / 30扰,村西尤甚,因取土形成了大面积的洼地,现积水。城址南半部现主要为庄稼地和草地,村南有一条直通城址南门的土路。路西区域地表遗物十分丰富。路西靠近村落的区域现有建筑基址一处(图 13) 。因现为耕地,基址虽突起较明显,但边界已不清楚,东西长约 30 米,南北宽约 30米,高约米。基址上面现分布有较密集的砖、瓦、瓦当、滴水和陶建筑构件等,另见有少量琉璃瓦片(图 14) 。该建筑基址的西北部和南部区域地表遗物分布最为密集,常见大面积的灰土堆积,无植被覆盖的地方显露的灰土在 150米飞行高度的航拍照片中依然能清晰分辨。土路以东约 100米,地表遗物也较多,但没有路西丰富,并且越往东、东北遗物越稀疏。地表遗物的分布状况表明,该城址南半部的西侧应该是当时人类居住、活动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遗物密集分布的现象与我们掌握的三点信息相符:1,城内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生产、生活区域有可能位于地势稍低的西南部;2,该城有西门和南门;3,村民讲述的城内的主要发现也多集中于这一区域,比如成瓮的窖藏钱币。另外,城址西南隅是全城地势较为低洼的一片区域,该区域地表遗物极少,这里有可能是当时的一片水域。城址外围靠近城墙的区域遗物分布也较为丰富。东墙外:西距东北角台约 150 米,发现一处灰土和红烧土堆积(图 15) 。经钻探,其范围东西约 4 米,南北约 3 米,深度约 1 米,已20 / 30被扰动。地表残存的陶片属辽金时期。东墙外其他区域的地表几乎没有发现遗物,也未发现明确的遗迹。南墙外:南墙外约 200 米区域范围内,地表遗物较为丰富,发现有“尚食局”铭白瓷片、金代钱币等重要遗物。东北距西南角台约 1500 米处为康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盐淖墓葬”(图 16) 。该墓残存封土径约 10 米,高约 3 米。墓早年被盗,封土顶部有一径约 2 米的扰坑。封土上面分布有砖、瓦等遗物,与城内发现的砖瓦相同。据村民讲述,这一带当地称古庙(墓)梁,以前发现过墓。因此,这一带有可能即是当时墓葬区的所在。西墙外:距西墙西北角约 200米处为三普期间发现的“城西遗址” ,地理坐标东经 11413,北纬 4132(该点大致位于遗址西北部) 。因目前覆盖有大面积的胡麻,我们无法重新测定该遗址的范围。在可踏查区域内,发现有砖、瓦、金代钱币和澄泥砚等重要遗物(图 17) 。北墙外:距离西北角约 233 米处三普期间发现的“城北遗址” ,地理坐标东经 11413,北纬 4133(该点位于遗址的东部) 。因目前覆盖有大面积的葵花,我们也无法重新测定该遗址的范围(图 18) 。在可踏查区域内发现的遗物较丰富,与城内发现的遗物基本相同。北墙往北约 3 公里为后土城(营盘)遗址,地理坐标东经 11412,北纬 4131。该遗址位于北盐淖的西南角,范围颇大,地表遗物丰富,多数遗物与西土21 / 30城遗址内的发现相同,但包含有高足杯等元代的器物。因该遗址跨河北和内蒙古,我们的调查并不全面。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西土城址的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城墙夯土沙性很大,受风力、雨水影响,墙体明显向两侧垮塌,造成墙基越来越大,墙体越来越矮,长期下去,城墙恐将消失。2、城址北半部被现代村落所叠压,南半部又多为庄稼地。村民在城内生产、生活,已对城址造成很大的破坏(比如城墙上的地窖、豁口、土路) ,并且这种破坏仍在持续,因为庄稼地所在区域正是现存遗迹和遗物分布的主要区域。3、城址外围遗物分布较为丰富,器物的种类和造型与城内的发现相同。除已划入遗址保护区范围的区域之外,其他区域亟需保护,特别是城西遗址、城北遗址和盐淖墓葬。4、因城址位于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省界边缘,城南又有大片商业化运作的蔬菜种植基地,所以人员往来较复杂,时有盗掘遗址的现象。除加强监管之外,应增加保护设施。5、应重视对村民保有文物的征集或者记录工作。据我们调查,当地村民收藏的文物十分丰富。 二、西土城址的年代 关于西土城址的年代,以往几次调查的结论基本一致,为辽、金时期。我们认为,该城可能始建于金代早期,沿用的主体时代应为金代,主要依据如下: (一) 、城墙方面的信息城墙夯筑而成,从各处裸露的断面看,夯土中没有包含物,城墙也没有修葺的痕迹(图 19) 。这至少说明,22 / 30该城在始建时这一带应没有广泛的人类活动。城墙没有经过反复的修葺城的痕迹,其沿革的时代可能也比较单纯。 (二) 、文字方面的依据本次调查采集到的带文字的实物资料较为丰富,主要是带姓氏或符号的白瓷碗底,另有一件“尚食局”白釉细瓷盘底。除此之外还有钱币、澄泥砚和瓦文等。1、 “尚食局”铭龙纹盘(图 20)该盘可能是金代早期定窑的产品。据研究金代早期曾大量生产“尚食局”铭的碗(盘) ,龙纹是其中一种装饰图案,其年代大多不早于金朝大力推行中原官制改革的金熙宗时期(1135-1149 年在位)3。这为我们判定西土城遗址地表遗留的细白瓷的年代,以及城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2、金代钱币(图 21)本次调查采集到的钱币以北宋铜钱为主,这与辽金时期大量使用北宋铜钱的现象相符。另采集到数枚“正隆元宝”和“大定通宝” ,均为金代铸行的钱币。村民收藏的钱币当中,有一定数量的“正隆元宝”和“大定通宝” 。这两种钱币分别铸行于金海陵王时期和金世宗时期。正隆元宝始铸于 1158 年;大定通宝始铸于 1178 年。3、 “西京”澄泥砚共采集到两件,另在村民处见到两件。一件残砚底,存“西京罗土”几个字(图 22) 。这类砚在山西大同和内蒙古昭盟巴林右旗原辽庆州城曾有出土,铭文分别为“西京仁和坊李让,罗土澄泥砚瓦记”4。另一件残甚,但存字,云“西京冬监” 。天津艺术博23 / 30物馆收藏有此类砚,铭文全文当为“西京冬关作监砚瓦”5。辽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辽金时期始有“西京”之称,地在今山西大同。辽保大二年(1122)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4、 “西京路”碑?1958 年,村民在挖城西北角外的水坑时挖到一件残碑座。村民说上面有字,写的是“西京墓” ,这三个字不太合常理。我们问他们是亲眼见到过这三个字,还是听老人说的,他们说是听说的。我们觉得或许有可能是“西京路” ,而不是“西京墓” 。这件碑座挖出后被放置于水坑边,后没入水中,村民确定碑座还在水坑之中。这块残碑可能对西土城遗址的断代、定性具有重要价值,可遵守田野考古发掘规程适时进行打捞。 (三) 、地表采集的遗物多具有金代特征地表能采集到的遗物包括瓷器皿,瓷骰,瓷棋子,瓷动物模型;陶器皿、陶人、陶范(残片,不太明确) ;砖、瓦、瓦当以及建筑构件;钱币;动物骨骼、加工骨器的废料以及骨制品。瓷器最多的是白瓷,还有青瓷;油滴、鳝黄黑釉;白釉黑褐彩、黑酱釉剔花;天青、青白釉,红蓝彩陶;绿釉陶、琉璃、绞胎瓷等(图 23) 。白瓷可以分为细瓷和粗瓷两种,细瓷器型主要有碗、盘、深腹钵、盖罐、系罐、碟等,其中盘和碗最常见(图 24-26) ;装饰有素面、刻花和印花。其中刻花的鱼、水波纹盘较为常见,制作精美。粗白瓷的数量最多,24 / 30器型主要有碗、盏、钵、盆(罐) 、瓮(缸) ,基本上都是素面(图 27) 。瓷器常见的烧制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小垫饼叠烧,一种是砂圈叠烧(图 24、27、28) 。前者的最大特点是支垫痕常见十几个,这与山西浑源一带窑址同时期的烧制工艺相似。后者,在陶瓷考古界一般认为是金代创制的一种新的烧制工艺。初步看来,采集到了一些标本与大定三十年(1190)山西大同阎德源墓6有很多相似之处。 (四) 、考古地层学证据 为了解城址内文化层的堆积情况,我们在路西靠近南墙处发掘了 12 米探沟一条(图9、10、29) 。发掘表明,该区域内文化层的堆积厚度约为150cm,可分为三层,三层的土质、土色明显不同,但包含物几乎没有差别,与地表遗物也基本相同。第层下有一厚约 20cm 的灰土硬面,硬面下叠压原始偏蓝色的粗砂夹杂胶泥土。第层及开口其下的 H1 出土器物具有金代特征,其下为生土,无人类活动痕迹。此探沟的发掘表明,至少在这一区域内,最早的文化堆积当为金代。 三、西土城址的性质 关于西土城址的性质,几次调查的结论不尽相同。1978 和 1982 年金长城调查者认为西土城址应为金长城的边堡,这些边堡“多建于避风朝阳、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交通要道和山河险要处。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北部辽金元城址调查、勘测与保护”课题组将所调查的范围明确的 14 座城分为五类,一为都城级城址,二为州或州级25 / 30规模城址,三为行宫类城址,四为紧邻金界壕的戍堡,五为中小型城镇或军事性质的堡子,认为“西土城城址规模较大,形制特殊,虽目前对其行政归属尚未有考证,但其规模已达州级城址规模”8。 康保县志(1988-2016) 对西土城址有较详细的论述,侧重贸易、经济角度的定性,认为西土城在繁盛之时是“一个集军事、贸易、消费、娱乐的综合性城堡,具有中小型城镇的性质”9。张家口市当地考古工作者认为:“西土城城址位于康保县境内金界壕以南,其位置与小兰城形成犄角,应是金界壕军事防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10从年代上看,西土城址应该与金长城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据研究,河北境内的金长城始修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11。这与前面我们判断的西土城址的始建年代基本相当。但是从位置上看,西土城址实际上距离金长城较远,规模又远大于金长城沿线的小兰城址和大土城址(附表) ,其本身的防御设施虽然马面、瓮城齐备,但并不算突出,所以,它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金长城防御体系的有机部分,或许应该有更为重要的功能。西土城址南北长 1035 米,东西宽 704 米,周长约公里。其规模大于唐宋以来一般的县城,接近一般州府城的规模,可与之比较的有辽代长春州城、泰州城,宋金时期的博州城、蒲州城等12。位于沽源县的九连城长 600 米,宽 780米,面积大致只是西土城址的三分之二,多数人认为该城26 / 30址为金元时期的昌州城(附表一) 。另外,路西近村的建筑基址位置突出,范围较大,残存的建筑材料种类丰富,造型多样,有的尺寸颇大,表明原来的建筑规模不小,且等级较高,可能为官署或寺庙。该城的选址也十分讲究。城南、北约 2-3 公里处各有一大盐淖,现今的水域已收缩很多,但面积依然很大。从西土城南门向南、西门折北向北似均有道路通向盐淖。城址本身实际上占据了两个盐淖之间的一块台地,地势整体向西、南倾斜,且开有西门和南门。城址及其附近发现有较多的澄泥砚,有的有“西京”字样。一些瓷器的造型、烧制工艺也与山西浑源一带窑址的发现类似。这表明,该城与西南方向的西京应该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北的“城北遗址”和后土城(营盘)遗址的存在则表明,该城与北方也联系紧密。所以,从位置和交通上看,西土城应该是一座位于西京和金长城之间某交通要道上的一处中型规模的城(图 30) 。一座规模大,并有较大面积的建筑基址,且与当时西京、金长城联系密切的城当然不能排除为某一地方政治中心的可能性,但其具体所属还有待考证。从地表分布的遗迹和遗物看,西土城是一座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其中贸易和生产的功能尤为突出,这与金长城沿线的金代城址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它不是当时的一个地方政治中心;也应该是一个以贸易、生产见长的中型城市。 (一)贸易功能主要体现在瓷器、钱币27 / 30和澄泥砚上 1、瓷器城内遗留的各种釉色的瓷片、十分丰富的器型、每种器型基本都能见到大、中、小型,同种器型又常常有釉色的差别和粗、细瓷的区别。这显然不应该是居民生活用瓷废弃后的情形,至少应该与瓷器的贸易有关。从瓷器生产的常理和以往陶瓷考古的成果分析,大部分瓷器,特别是其中的细白瓷应源于内地的瓷窑。2、钱币我们采集到的钱币主要为北宋铜钱,另有三枚金代钱币。据了解,钱币是西土城村民收藏文物中最多的一类。我们走访后发现,几乎所有北宋铜钱的类型这里都能见到,另村民还收藏有一定数量金钱,少量的南宋钱(图 31:左) 、开元通宝(图 32) 、货泉(图 31:右)和十二生肖钱等。据村民介绍,早些年,城南庄稼地里钱币十分常见,另在村内、村西和村南发现过几处钱币窖藏,有时一次达数千枚(这些钱币多数已被作为铜料熔炼处理) 。3、澄泥砚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