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综述_第1页
移动通信技术综述_第2页
移动通信技术综述_第3页
移动通信技术综述_第4页
移动通信技术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回顾及展望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回顾及展望 选题理由选题理由 移动通信是近年来发展最快 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从移动通信技术诞生到 现在的一百多年间 这门技术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 极大地缩短了信息 传递的时间 为了让读者了解此方面的研究历史以及最新动向 故选择这个题目 梳理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摘摘 要要 近年来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成为当今最前沿的领域之一 纵观现代移动通 信技术的发展历史 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 早期起步阶段 早期发展阶段 改进完善 阶段 蓬勃发展阶段和数字化成熟阶段 目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但 仍然面对移动性管理困难 无线网络覆盖面不够 4G 设备性能的限制以及网络的安全性 问题等难题 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有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完善与成熟 第五代 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 完善及普及 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图 1 2 3 4 5 6 7 参考文献 27 关键词关键词 移动通信技术 蜂窝通信系统 数字化 卫星移动通信 1 1 引言引言 移动通信技术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是指通信的双方或至少是有一 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的技术 1 它是目前最前沿的领域之一 它较强的灵活 性 强大的兼容性 高度自组织自适应性及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使它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与地区大多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 并带来了移动通信技术的一次又 一次的革新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搜集及归纳整理 将移动通信发展至今的历史分为五个 阶段 早期起步阶段 早期发展阶段 改进完善阶段 蓬勃发展阶段和数字化成熟阶段 同时现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也可分为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代 本文认为 该领 域目前还有以下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 移动性管理困难 无线网络覆盖面不够 4G 设备 性能限制以及网络安全性问题 基于此 本文将梳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 重点叙 述数字化成熟阶段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和蜂窝通信系统的发展 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移 动通信技术未来可能实现的 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2 2 早期起步时期的移动通信早期起步时期的移动通信 这一时期处于 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 1897 年意大利科学家 M G 马可尼在赫兹实验 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证明了在移动体 之间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的可能性 2 但在这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移动通信并没有实 质性的发展 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 早期起步期间 首先在短波的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 2 业移动通信系统 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 3 这一起步阶段 的工作频率较低 系统较为专用化 3 3 早期发展时期的移动通信技术早期发展时期的移动通信技术 这一时期处于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期这个时期里 公共移动通信业务问世 并开始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公共陆地移动网络 PLMN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公共陆地移动网络是被设计来为全部静态的或是动态的使用者提供所有地方 所有形式 和所有时间的服务 4 1946 年 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 话网 城市系统 此后 前西德 1950 法国 1956 英国 1959 等国相继研制 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 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换系统的连接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 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到共用移动网过渡 接续方式为人工 网的容量较小 3 这一时期的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缓慢 由于采用大区制 可用频道很少 设备使用电子管 较笨重 使用不方便 不保密 发展缓慢 用户总数也只有几百个 5 1 4 4 改进完善时期的移动通信技术改进完善时期的移动通信技术 这一时期处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 此阶段中 1965 年美国贝尔实验 室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 IMTS Improved Mobile Telephone Service 此系统采 用大区制 中小容量 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由于出现了自动交换式的三级结构 及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 DDS Direct Digital Frequency Synthesis 可用的频道数 目增加 同时使用了大 中制 使频谱利用率有较大的增加 用户使用方便多了 也增 加了一些保密性 5 同时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 B 网 但是由于设备及无线 资源的制约 当时整个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缓慢 尚未形成规模 6 5 5 蓬勃发展时期的移动通信技术蓬勃发展时期的移动通信技术 这一时期处于 20 世纪 70 年中期到 80 年代中 期 在这一时期 出现了第一代蜂窝状移动通信 系统 这是一种以微型计算机和移动通信相结合 以频率复用 多信道共用技术和全自动地接入公 共电话网的小区制 大容量移动式蜂窝通信系统 1 1 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采用正六边形的蜂窝 状小区来实现区域覆盖的系统 1978 年底 美 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 AMPS 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 建成了蜂窝 图图 1 A cellular system 7 3 状移动通信网 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 3 与此同时 其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移动 通信系统 如日本于 1979 年推出的 800MHz 汽车电话系统 HAMTS 前西德于 1984 年完 成的 450MHz 的 C 网 英国在 1985 年开发的 900MHz 全地址通信系统 TACS 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法国开发的 450 系统 加拿大推出的 450MHz 移动电话 MTS 瑞 典等北欧四国于 1980 年开发的 450MHz 的 NMT 450 移动通信网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 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 3 2 第一 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 FDM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技术 故属于模拟蜂窝网 右图展示的是一个蜂窝系统单元的总体 布置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一个叫 MTSO Mobile telephone Switching Office 的特殊服务区域 8 一个典型的蜂窝移 动单元由一个控制单元 一个无线电收发器和天线组成的 8 但是自从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问世以来 频谱资源的不 足和模拟电子技术的局限性制约着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 9 而由于全世界范围内蜂窝系统较多 各个系统之间既相似又 有很大差异 它们之间互不兼容 因此 移动用户无法在各 种系统之间实现漫游 同时 作为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它还 有其他的多种缺陷 1 模拟移动通信不能提供综合业务 数字网业务 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2 频谱利用率不高 系 统容量受限制 3 安全保密性差 易被窃听 4 模拟系统设备价格高 手机体积大 电池充电的有效时间短 给用户带来不便 5 3 4 这些成为制约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 的因素之一 除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这一时期集群通信系统 Trunked communication system 也正蓬勃发展着 集群通信系统是专用调度通信系统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和蜂窝移动通 信系统是两种不同的系统 各有各的特点 各有各的用处 10 34 61 集群移动通信主要用 来做指挥调度 且主要采用信道动态分配方式 与蜂窝移动通信不同 集群有点通信采 用大区覆盖方式 6 6 数字化成熟时期的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化成熟时期的移动通信技术 这一时期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至 今 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和成熟时期 3 2 由于大规模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 处理机 微计算机的大量应用 移动通信向着范围更加广泛 种类和形式更加多样性的 方向发展 系统容量扩大 业务种类增多 信息传输及时 设备在小型化 自动化 智 图图 2 Conceptual layout of a cellular system 8 4 图图 5 5 The GSM Architecture 16 能化 程控化和微机化上迈进了一大步 移动通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0 2 数字化移 动通信系统的逐渐完善无疑极大促进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技术 发展的黄金时期 移动通信系统从第二代发展到了第五代 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 在模 拟系统中 传输媒体上的额信号是消息波形的连续函数 模拟系统中正弦载波的振幅 相位或者频率都可以随话音或消息连续变化 数字传输系统中 传输信号在时间 真服 相位或频率上以及这些参数任何两种组合上都是离散的 把消息信号转换成数字形式的 一个优点在于数字信号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11 280 6 16 1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第二代移动通信技 术术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采 用时分多址 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技术 右图展示的 就是时分多址技术的系统结 构 时分多址是用许多时隙 来分复用来自多个用户的数据 并在物理信道上发送 因为可以把所使用的每个时隙都 分配给不同的用户 故从根本上来说相应提高了系统的容量 13 6 基于这个概念 TIA EIA 制定了一套 TDMA 标 准 称为 IS 54 14 1993 年 最后由称为 IA 136 1 和 TIA EIA IS 136 2 15 的新版本代替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 有欧洲的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系统 美国的 D AMPS Digital Advanced Mobile Service 系统 IS 95 系统 日本的 个人数字蜂窝系统 PDC 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 System 其中最为普及 最为成功的当数 GSM 系统了 GSM 是由欧洲主要的电信运营商和制造商产生的标准 化委员会制定的一种无线数字信号网络标准 16 GSM 与 IS 54 和 IS 136 一样 结合了 FDMA 和 TDMA 的接入 技术 使用 900MHz 附近的 2 个频段 17 全世界大多数 国家都采用了基于 GSM 原始规范的 GSM DCS 1800 或 PCS 1900 等系统 GSM 网络由几个功能实体组成 交换 中心 MSC 数据库 HLR VLR 基站控制器 BSC 基站收发系统 BTS 用于无线子系统和网络子系统的操作与维护中心 OMC R 和 OMC 图图 3 System structure for TDMA 12 5 图图 6 Structure of TD SCDMA subframe 22 V 移动台 MS 18 334 337 GSM 是第一个把已开发的 TDMA 技术应用到移动通信中的系 统 它有几个明显的特性 1 全欧洲漫游 2 通过 RA 盒 速率自适应 可与 ISDN 连接 3 使用 SIM 卡 4 发射功率控制 5 跳频 6 不连续传输 7 移动台辅助切 换 11 318 目前它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移动通信系统 与 GSM 相似 美国的 D AMPS 采 用了 FDMA 与 TDMA 技术相结合的多址接入方式 并定义了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 D AMPS 使用的频率与模拟 AMPS 一样 这样可以根据需要从模拟信道转移到数字信道 并且采用 一种逐步增大系统容量的途径 19 6 26 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虽然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数字化 具有传输能力 但其程度有限 例如 应用广泛的 GSM 支持 SMS 其用户数据速率不超过 9 6kbit s 13 10 为了支持高速数据速 率业务 以及能提供多媒体业务 国际电信联盟 无线通信部 ITU R 制定了 国际 移动通信 2000 IMT 2000 这一标准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 3G 技术 采用的是码多分址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技术 CDMA 通信是利 用相互正交 或尽可能正交 的不同编码分配给不同用户调制信号 实现多用户同时使 用同一频率接入系统和网络的通信 20 在 CDMA 中 分配给每个用户一个唯一的编码序列 扩频码 用于对他的承载信息信号进行编码 接收机知道用户的编码序列 可以在接 收后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码并恢复出原始数据 这是因为特定用户的编码信号和其他用 户的编码信号之间的互相关性很小 因为编码信号的带宽比承载信息信号的带宽大得多 因此编码处理扩展了信号的带宽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扩频调制 产生的信号称为扩频信 号 并且 CDMA 也称为扩频多址接入 SSMA 21 31 32 CDMA 的关键技术有 自动功率控制 信号衰落与分级接收 分集技术 正交调制与正交扩频 编码技术 过境切换技术 电 压 功率和电场强度的 关系 3 152 179 目前国际 上最具代表性的 CDMA 标 准有三个 中国提出的 TD SCDMA 欧洲和日本 提出的 WCDMA 和美国提 出的 CDMA2000 这三个 标准为国际电信联盟 ITU 所承认 TD SCDMA 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Multiple Access 即时分同步码多址 它是双工部门系统 它的上传和下载工作在同一频带上 所有物理结构都有一个四层结 构 22 TD SCDMA 技术有着频谱利用率高 频率灵活性高 对业务的支持具有多样性以及 成本低等优势 但同时也有同时在线人数限制 小区覆盖半径较小以及终端允许移动速 6 图图 7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示意图 率较低等不足 在 1997 年下半年 ETSI 和 ARIB 共同努力开发了 WCDMA ETSI WCDMA 从欧洲的 FMA2 方案发展而来 ARIB 的 WCDMA 从日本的核心 A 方案发展而来 WCDMA 方案的上行链路主 要基于 FMA2 方案 下行链路基于核心 A 方案 21 141 该技术是目前普及率最高的第三代移 动通信技术 WCDM 是由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GSM 发展而来 23 而这也是它的普及率如此 之高的原因之一 该技术的码片速率高 支持高速移动终端 为 3G 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基 础 CDMA2000 是由美国提出的技术 像其他宽带 CDMA 方案已于 其目标是提供的数据速率 能够满足 IMT 2000 的性能需求 即车载环境至少有 144kbit s 步行环境下 384kbit s 室内办公环境下 2048kbit s 21 151 CDMA2000 系统的明显特征可归纳如下 1 较宽的带宽和较高的码率 2 多载波系统 3 扩频码 4 可变长度 Walsh 码 5 复数扩频 6 辅助导频信道 7 新的业务信道 8 分组模式数据业务 9 业务 质量 13 91 92 6 36 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熟之际 3G 技术的限制也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 速率 的不足以及移动终端移动速度的限制促使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于发展 4G 技术 是被设计来在不同的无线标准之间进行通信的技术 它将使各种标准无缝结合这一设想 成为现实 24 4G 与 3G 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终端设备的类型 网络拓扑的结构以及构成 网络的技术类型 25 目前该技术包括 TD LTE 和 PDD LTE 两种制式 4G 能够以 100Mbps s 以上的速度下载 集 3G 技术与 WLAN 技术于一身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 它的优点有很 多 通信速度快 网络频谱宽 通信灵活 智能性高 兼容性好 提供增值服务 高质 量通信 频率效率高 但同时它的缺陷也有很多 例如移动基站的改建困难 4G 设备的 性能限制使之无法达到预期的速度 移动性管理的困难 行业标准的统一困难以及网络安全性不高等 目前 4G 技 术已经开始普及 但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6 46 4 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卫星移动通信技术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作为提供卫星移动业务的一个通信系 统 综合利用了现代通信技术 计算机技术 航天技术和 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 是当前通信领域发展非常迅速的方 向之一 它具有许多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替代的突出优点 也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一般由空间段 地面段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 利用卫星来进行移动 通信 具有覆盖范围大 通信距离远 组网灵活 通信费用基本与距离无关 不受地面 7 现有设备的限制及受地形地物等影响小等突出优点 同时它的缺陷也很突出 卫星功率有限 电波传播情况复杂 众多用户共享有限的卫星资 源 移动台必须小型化 26 目前卫星移动通信的推广范围有限 不过今后也许会有发展 7 7 结语与展望结语与展望 通过以上的梳理 我们清晰地梳理了移动通信系统自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的发展 历程 发现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从早期起步阶段到早期发展阶 段到改进完善阶段再到蓬勃发展阶段最后到数字化成熟阶段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直 以来都是以追求更高性能 更好的人机交互 更完善的管理体系等为目标进行的 目前 是 3G 技术基本普及而 4G 技术正在发展的阶段 通过以上的梳理 发现移动通信技术还 有兼容性不高 移动终端设备性能提升无法跟上无线网络技术发展 网络安全性较低等 缺陷 未来 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有 1 4G 技术的完善 通过一些革命性的 无论是户外还是户内 的 4G 应用 4G 技术将会证明无线技术和有 线技术的结合 4G 应用将会变得具有一流品质 高安全性和物美价廉 27 2 5G 技术的研发及完善 4G 技术存在着很多不足 科技在不断进步 人们需要更好的技术来代替现有的技术 5G 技术将会更加高速 兼容性更好 更加安全 3 卫星移动通信的普及 通过上面的描述 我们知道了卫星移动通信的不可替代的优点 但是由于技术的限 制 卫星移动通信现在还无法普及 未来的研究应该以普及卫星移动通信技术为目标之 一 与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朱伟华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Z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 pp 1 2 何林娜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Z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pp 12 3 邬国扬 孙献璞 蜂窝通信 Z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4 Victor Berrocal Plaza Miguel A Vega Rodr guez Juan M S nchez P rez and Juan A G mez Pulido A multi objective approach to solve the location areas problem A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Verlag 2012 pp 72 83 5 朱立伟 移动通信 Z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6 常永宏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 Z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pp 1 7 Lourens O Walters P S Kritzinger Cellular Network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Crossroads 2000 7 pp 4 35 8 8 Roger L Freeman L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Cellular Radio Paging 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 New York Wiley Interscience 2002 9 韦惠民 李白萍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Z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pp 2 10 郑祖辉 陆锦华 郑岚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版 Z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11 William C Y Lee Mobile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Analog and Digital Systems Second Edition M 尹浩 李卫东 王诚国 郑岚 郑岩 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5 12 Peter Ju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A New York Wiley Interscience 2003 13 M R Karim and Mohsen Sarraf W CDMA and cdma2000 for 3G Mobile Networks M 粟欣 译 北 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14 EIA Standard IS 54 B Cellular System Dual Mode Mobile Station md Base Station Compatibility Standard 1992 15 EIA Interim Standard IS 136 2 800 MHz TDMA md Base Station Compatibility md Traffic Channels and FSK Control Channels 1994 16 Yi Bing Lin GSM network signaling J ACM SIGMOBILE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 1997 1 pp 11 16 17 GSM Specifications 2 01 Version 4 2 0 Issued by ETSI January 1993 Also ETSI GSM Specifications 2 01 Principles of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 January 1993 18 Sami Tabbane Handbook of Mo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