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1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2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3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4页
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复习题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 2、观察法 3、实验法 4、反射 5、无条件反射 6、条件反射 7、两种信号系统 8、操作性条件反射 9、相互诱导 10、动力定型二、填空1、心理现象通常被分为_和_ 。也有人认为,心理现象可分为_、_和_三个方面。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_、_、_、_ 等方法,其中实验法又可分为_和_。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_ 、_、 _ 、 _。4、科学心理学的建立是以_年德国的心理学家_在莱比锡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_为标志的。从此心理学从_的范畴中走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_的机能,_是心理的器官;_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心理是在_中发生发展的。_是产生人心理的客观基础。6、一切心理活动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_ 活动,可分为_和_。7、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上建立_。8、挨过棒打的狗,看到人举棒便逃之夭夭,这在心理学上叫_。9、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_和_;基本规律是 _ 和_。10、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_来实现的。11、被野兽哺育起来的孩子表现出相应的动物心理,这类事例充分说明人的心理只有在_中发生发展,客观现实是其活动的_和_。三、选择1、心理过程包括_。A、知和意B、情和意C、知、情、意D、知、情、意和个性2、严格的控制变量并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是_。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经验总结法3、研究心理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这是_原则。A、系统性B、发展性C、教育性D、客观性4、“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描述的是_过程。A、认识B、情感C、意志D、个性5、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_形成并发展的。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心理过程6、“望梅止渴”的生理机制是_。A、无条件反射B、第一信号系统C第二信号系统7、“谈虎色变”“谈梅生津”的生理机制是_。A、无条件反射B、第一信号系统C第二信号系统8、新生儿生下来遇到冷空气就哭是_。A、无条件反射B、动力定型C、条件反射D、反馈9、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_。 A、知觉B、记忆C、情感D、意识10、纠正多余动作时发生的抑制是_抑制。 A、调整B、分化C、消退D、超限11、在狗形成“灯光唾液”的条件反射之后,它只对40W的灯光起反应,而对80W的灯光不起反应,这是_抑制。 A、外B、分化C、超限D、消退12、对神经系统起保护作用的抑制是_。A、调整B、分化C、消退D、超限13、司机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速度,这是_。A、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B、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14、有机体对于与它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的反应是 。A、感受性 B、感应性 C、感觉 D、反映性四、判断1、小孩临睡前的哭闹是负诱导。2、“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是正诱导。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4、动力定型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一旦形成,就不可改变。5、人和动物的心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没有本质的区别。6、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7、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意识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人们参加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五、问答题1、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1、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2、 如何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六、事例分析 明末初年,名成祖朱棣杀了建文帝夺得皇位后,迁都北京,并把建文帝的儿子朱文圭也带到北京关了起来,从两岁一直关到五十七岁,期间除了供给饮食和必要的衣物外,不许任何人和他接触。放出来后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白痴。试用心理学的理论说明造成此恶果的原因。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一、名词解释1、 感觉 2、知觉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差别) 4、知觉的基本特征5、 联觉 6、错觉 7、观察二、填空1、知觉的基本特征有_、_、_和 。2、衡量感受性大小的标准是_ ,可分为_ 和_两种,与感受性成 _关系。3、吃糖以后立刻吃桔子,会觉得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叫_。4、盲人靠耳朵“看路”行走,表明各种感觉之间具有_作用。5、乍进机床锻压车间听不清别人的话,半小时就好多了,这表明了听觉的_。6、根据知觉的对象,可把知觉分为_、_、_和_。7、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_。8、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分析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_。9、“入之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在心理学中是指由于 所引起。10、“月明星稀”主要是由视觉的 引起来的。三、选择1、方桌从不同角度看,映像不同,仍看成是同一桌子,因为知觉具有_。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2、木棒一截插入水中,木棒弯曲了,这是 。 A、感觉 B、知觉 C、错觉 D、感觉对比3、 红色和黄色混合成橙色,反映了颜色混合规律中的_ 。A、互补律B、间色律C、代替律4、 有时,人们看到夜空中的月亮在云朵里穿行,这是_。 A、似动现象B、自动现象C、视觉后象 5、黄昏时粉笔的亮度不如中午煤块的亮度,但仍把煤知觉为黑的,把粉笔知觉为白的,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整体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选择性6、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补偿 D、感觉协作 7、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分析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 。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补偿 D、感觉协作 8、“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表明知觉具有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讲的是社会知觉中的_。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晕轮效应10、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是_ 。A、感觉B、知觉C、思维D、记忆11、“甜甜的话语”“轻快的乐曲”体现的是感觉的_现象。A、代偿B、对比C、适应D、联觉12、军事上的伪装是运用了知觉的_。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四、判断1、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2、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所以知觉是感觉数量的总和。3、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4、下雨时,我们把落下的雨点看成一条线,这是一种错觉。5、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发生在同一类感觉之间。6、染色工人可以辨别出四十种不同程度的黑色,这说明感受性发展的根本条件是遗传素质。7、感觉具有适应性,痛觉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8、微弱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会引起感受性的降低。9、对于成人来说,单纯的感觉几乎不存在。五、问答题1、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2、 什么是联觉?常见的颜色的联觉有哪些?3、 举例说明感受性的变化发展有哪些规律。4、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第三章 记忆一、名词解释1、记忆 2、记忆表象 3、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4、遗忘和遗忘曲线5、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6、形象记忆 7、瞬时记忆 8、联想 9、再认二、填空1、记忆是人脑对_的反映。它包括_、_和_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记忆的基本过程是信息_的过程。2、记忆的种类很多,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将记忆分为_、 _、_、和_;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将记忆分为_、_和_。3、在人脑中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_,它具有_和_两个特征。4、表象是介于_和_之间的中间环节。5、 关于遗忘的原因,目前比较流行的学说是_、_和_。6、 最早系统研究遗忘规律的是_,其“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_,遗忘的速度是_。在复习时应_和(_)。7系列位置效应主要是由两种抑制造成的,它们是_和 _。8、联想是回忆的重要方式,主要有_、_、_和_四种。由“学生想到教师”是_联想。9、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两个条件,即_和_。10、良好的记忆,一般有_、_、_和_四种品质,其中_是记忆品质的核心11、依据材料的性质以及是否以理解为基础,可以把识记分为_和_。三、选择1、“潜移默化”是指影响通过_而接受。A、有意识记B、无意识记C、机械识记D、意义识记2、“余音绕梁”的现象是_。A、遗觉象B、听觉表象C、再认D、重现3、记忆的特点: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特短,保存量大,编码直接,这是_ 。A、长时记忆B、短时记忆C、瞬时记忆D、形象记忆4、我们能识别曾听过或学过的各种知识,这是_。A、再认B、理解C、重现D、保持5、长时记忆中对信息的编码主要是_ 。A、视觉编码B、听觉编码C、意义编码D、物理特性编码6、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_的记忆过程。 A、相对独立、复杂B、彼此联系统一C、相互独立7、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_会发生变化。 A、质B、量C、质和量D、不变化8、一般来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_。A、长时记忆B、短时记忆C、瞬时记忆D、运动记忆9、“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_表现。 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动作记忆D、情感记忆10、“触景生情”是一种_。A、无意回忆B、有意回忆C、再认D、识记11、短时记忆阶段的遗忘主要是下列_障碍造成的。A、生理B、心理C、提取D、储存四、判断1、识记是记忆的主要形式。2、无意识记不具有选择性,有意识记具有选择性。3、无论在任何条件下,有意识记的效果都要好于无意识记。4、俗话说“睡眠可以凝固记忆”是因为睡前识记没有倒摄抑制。5、复习的次数越多,巩固程度越好。6、看完电影后,在头脑里留下某些人物或场面的形象是知觉形象。7、由寒冷想到冰雪,或由冰雪想到寒冷是因果联想。8、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复习,是一种耗时多,极不经济的方法。9、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出现倒摄抑制的可能性越大。10、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所以只要对识记材料理解了就行,无需记住。11、某学生说:“考试时有一道很容易的题想了很久没想出来,结果在离交卷还有一分钟时突然想出来了。”这是应激的情绪状态。五、问答题1、 试论述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遗忘、再现)的规律。2、 试说明遗忘的原因。3、 为什么要反对死记硬背或呆读死记?4、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第四章 思维和想象一、名词解释1、 思维 2、动作思维 3、形象思维 4、抽象思维 5、发散思维 5、 集中思维 6、思维定势 7、灵感 8、直觉 9、想象10再造想象 11、创造想象 12、功能固着 13、原型启发15、创造性思维二、填空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_ 、_的反映,它有两个基本特征,即_和_。2、思维的一般过程包括_、 _、_、_。其中_是思维的基本过程。3、根据思维水平及其凭借物不同(或按个体发展水平而言),把思维分为_、_、_。4、发散思维具有_、_、_三个特征。5、_是创造性思维的最根本的特征。6、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识,可以把想象分为_和_。根据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同,又把想象分为_和_。7、要想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和_。8、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有_、_、_、_四个阶段;其中关键的步骤是_。9、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将思维分为_和_。10、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睡梦中头脑里突然出现了久思而不得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这种现象叫。、读过红楼梦或三国演义,在头脑中会形成许多书中人物的形象,这在心理学上叫。、吴承恩构思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时,属于想象。三、选择、一年级小学生算数时往往扳着手指头数,这种思维是。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形式逻辑思维D、发散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仿佛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茫茫草原景色。这是。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形象记忆、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情,推断其内心状态,是思维的_。A、概括性B、间接性C、问题性D、直观性、“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_。A、概括性B、间接性C、灵活性D、直觉性、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类似的客观事物被称为_ 。A、原型B、原型启发C、功能变通D、迁移、规则学习时解决问题的适宜动机水平一般是。A、中等B、高C、微弱、表象比知觉映象更。A、具体B、清晰C、形象D、概括、瓦特看到沸腾的水把壶盖顶起,发明了蒸汽机,属于_。A、顿悟B、原型启发C、直觉D、观察能力、一词多用,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用途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是_。A、发散思维B、集中思维C、抽象思维D、直觉思维、建筑工人看了建筑图纸的蓝图后,便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这是_。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想象记忆、“似雷电行空,如水银漫地”表现了思维的_品质。A、广阔性B、独立性C、敏捷性D、逻辑性、学生运用学过的原理解答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问题,这是思维过程的_。A、概括B、综合C、系统化D、具体化、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_。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四、判断1、 想象具有超现实性,没有相应的感知材料同样能产生想象。2、 向学生讲授知识时,运用变式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分化概念。3、 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就越高。4、 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5、 无意想象的最极端的形式是梦。6、 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小。7、 幻想对人的活动和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8、 “急骤联想”的训练可以培养发散思维的独特性。9、 知识经验越丰富,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10、 幻想中的形象是人们所向往,所期望的,因此具有积极作用。五、问答题1、思维的一般过程。2、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及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是什么?3、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4、简述想象的分类。6、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7、 举例说明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及其形成条件。8、 感知、记忆、思维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六、事例分析教数学的王老师根据“多练”的要求,布置了很多同类题的模仿性练习。为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校对几个班进行了抽试,出了相当一部分变式题,结果王老师班的学生的测验成绩不如不作练习的班级的成绩好。根据所学心理学理论,分析王老师班的学生数学成绩为什么差?第五章 注意一、名词解释1、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二、填空1、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 。2、无意注意、无意识记、无意想象的共同点是 。3、注意的功能有_、_、 和_。4、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来自_和_两个方面。5、注意分配的条件取决于所从事的几种活动的_和_。6、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_和_。7、注意的品质有_、_、_、_。三、选择1、 注意是一种_。A、独立的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特征C、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2、 汽车运用闪烁的转向灯主要是运用了刺激物的_的规律,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A、强度B、变化C、对比 D、新异性3、“一目十行”“一览无余”表现了的注意的_品质。A、范围B、转移C、分配D、稳定性4、“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表现了注意的_品质。A、范围B、转移C、分配D、稳定性5、学生上课,一边听课,一边说话,一边做小动作,是注意的_。A、范围B、转移C、分配D、分散四、判断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注意的外部表现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注意的专注程度。2、 注意从其产生来看是定向反射;注意高度集中时,是在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3、 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意味着注意总是集中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强度不变。4、 当注意力不集中时,对当前感知的事物很难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注意是很重要的认识过程。5、 “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说明注意力高度集中。6、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是指注意易转移。7、 “万绿从中一点红,”“鹤立鸡群”中的红与鹤是因为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引起无意注意的。五、问答题1、 注意可分为哪几种?注意的规律有哪些?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2、 注意的品质有哪些?各自形成的条件或因素是什么?第七章 情感和意志一、名词解释1、 情绪和情感 2、心境 3、激情 4、应激 5、道德感 6、理智感 7、美感 8、表情 9、挫折 10、意志 11、意志行动的特征二、填空1、 人的表情有_、_、_三种。2、 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功能是_、_、_。3、 基本的情绪状态有_、_、_、_。4、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情绪是_、_、_、_。5、挫折的适应方式有_、_、_、_、_。6、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_、_、_。7、与人的求知欲、好奇心、热爱追求真理等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 。8、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有_、_、_。9、意志的作用表现在_和_。10、意志行动过程可分为_和_。其中_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11、动机冲突按照形式分为_、_和_三种;按性质可分为_和_。12、 坚强的意志品质有_、_、_、_。与它们相反的意志品质分别是 、 、 、 。13、 人的行动都是由一系列简单的动作组成,而动作可分为_和_两种。三、选择1、_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A、需要B、认识C、意志D、客观事物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的情绪基本状态是_。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3、 心境具有_性。A、集中B、强烈C、短暂D、弥散4、 我们平常所说的“良心”是与_相联系的。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是说明情感的_。A、动机功能B、信号功能C、调节功能D、感染功能7、“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_表情。A、面部B、言语C、动作D、音调8、“千军怒气冲霄汉,横扫敌人如卷席”这里的情绪状态是_。A、应激B、心境C、热情D、激情9、一种强而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是_。A、应激B、心境C、热情D、激情10、某生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感到无比欢乐,这主要是 的表现。A、心境 B、美感 C、道德感 D、理智感11、“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表现的动机冲突是_。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12、“进退维谷”表现的动机冲突是_。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13、一个既想取得好成绩,又怕付出艰苦劳动的学生,它产生的动机冲突应是_。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14、在执行决定中,由于活动成功或目的实现而引起满意感的情绪状态称为_。A、自信感B、成就感C、失败感D、挫折感15、儿童在没有人监督下,独立完成作业,反映了意志的_品质。A、自觉性B、坚持性C、自制力D、坚韧性16、因他人“指鹿为马”而“人云亦云”是与_相反的品质。A、自觉性B、坚持性C、自制力D、坚韧性17、“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与意志的_品质相反。A、自觉性B、坚持性C、自制力D、坚韧性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意志的_品质。A、自觉性B、坚持性C、自制力D、坚韧性19、一意孤行的坚持自己的错误去行动,属于_。A、盲从和独断B、寡断与草率C、任性与怯懦D、顽固和执拗四、判断1、情绪情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因此,任何客观现实都能引起人们的情绪和情感。2、激情具有爆发性、剧烈而短暂的特点,故这种情绪状态是不能控制的。3、 情绪、情感总是一致的。4、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说的情感是一个人的道德感的表现。5、挫折必然导致攻击行为。6、“知之深,爱之切”说明情感的产生依赖于认识过程。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高度理智感的表现。8、“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因此,情绪情感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身性质的反映。9、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10、情绪发生时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所以,情绪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11、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12、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因此,习惯动作,熟练动作都属于意志行动。13、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说人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万事皆成。14、执拗、顽固的人,意志坚韧性高。15、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五、问答题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2、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3、什么是挫折?如何对待挫折?4、为什么说需要是产生情绪情感的中介?5、举例分析意志行动的过程。6、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哪些?7、试分析动机冲突的类型。8、简述意志的作用。9、试论述认识、情感、意志三者的关系。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一、 名词解释1、 个性 2、需要 3、动机 4、兴趣 5、直接兴趣 6、间接兴趣二、 填空1、个性心理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它们是_和_。 2、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的 ,主要包括 、 、 、 、 和 等心理成分,其中 是基础, 和 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心理活动倾向。3、动机具有_、_、_三种功能。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_提出了需要_理论。3、 按兴趣的发展水平,可将兴趣分为_、_、_。按兴趣的指向性不同可把兴趣分为_和_两大类。4、 兴趣的品质有_、_、_、_。5、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 和与学习相关的 。三、 判断1、 需要是行动的根本动因,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2、 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必要前提。3、 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往往把学习成功归于幸运,成就动机低的学生往往把失败归于努力不够。4、 模糊和没有明确意识到的需要是意向。五、问答题1、 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 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包括那些成分?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3、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九章 个性心理特征一、 名词解释1、 能力 2、才能 3、天才 4、智商 5、气质 6、气质类型 7、性格二、 填空1、能力按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可以分为_和_两大类。2、能力的测量,按照所测的能力的类别,可分为_、_、_。3、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_、_、_。4、巴甫洛夫按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_、_、_特点进行组合,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分为四种:_、_、_和_;分别对应于体液说的胆汁质、_、_和_。5、 鉴定气质类型,通常采用 、 和 。6、 构成性格的心理特征的类别是_特征、_特征、_特征、_特征。7、 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特征。8、性格主要是通过人的_、_和_表现出来的,常用的性格鉴定方法有_、_、_。9、诚实、勤劳、谦逊表现了人对 的性格特征。10、镇定、果断、勇敢表现了性格的 特征。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将性格分为 和 。12、机能类型说把性格分为三种,即 、 、 。三、 选择1、智力结构说是由_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B、瑟斯顿C、吉尔福特D、阜南2、某生智龄为10岁6个月,实际年龄为10岁,他的智商属于 。A、超常B、高于平常C、平常D、低于平常3、“甘罗早,子牙迟”这种能力的个别差异是_差异。A、类型B、表现早晚C、发展水平4、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 B、个人努力 C、环境和教育 D、社会实践5、学校教育在儿童能力形成与发展中起 作用。 A、前提 B、主导 C、决定6、某人动作缓慢,平和、执着,内心思想状况不轻易外露,他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7、反应灵敏,外表活泼好动,适应环境较快的人属于_。A、多血质B、粘液质C、抑郁质D、胆汁质8、每种气质类型都是 影响的结果。 A、遗传因素 B、环境和教育 C、先天和后天 D、社会实践9、老实、稳妥属于_方面的特征;活泼、好动属于_特征。A、能力B、兴趣C、气质D、性格10、_奠定了儿童性格形成的基础。A、家庭B、学校教育C、社会文化D、自我教育11、依赖性强的人和独立性强的人易于交友,这是因为 。 A、需要互补 B、相似性 C、邻近性 D、互相喜欢四、 判断1、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2、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3、能力类型的差异,并不标志能力的高低而只表现能力的倾向。4、生来的盲人,难以发展绘画能力,生来聋哑人也不可能成为歌唱家,所以遗传素质在人的能力形成中起决定作用。5、“时势造英雄”,说明人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6、智力年龄的增长和实际年龄的增长是同步的。7、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虽然不起决定作用,但能影响活动的效率。8、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人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9、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能力就越强。10、因为气质类型是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所以人的气质是不能改变的。11、“气质掩蔽现象”表明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12、多血质的人比抑郁质的人在事业上更易成功。13、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能够培养和改造性格。14、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好坏之分。15、 人往往是以某一气质类型为主,兼具其它类型特征。五、 问答题1、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2、 分析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 举例说明能力的个别差异。4、 气质类型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5、 简述气质的作用。6、 举例说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7、 性格与气质、性格与能力的关系。8、 用心理学原理说明“勤能补拙”的道理。9、 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第十一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 2、年龄特征 3、自我意识二、填空1、 青春期学生的身体发育的变化主要有_、_、_、_。2、少年期学生情绪易动性的特点表现为:情绪体验强烈,_突出;易产生情绪的_;相关情感体验都有比较长的_;情绪表现开始带有_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3、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以_为客体而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时期,表现出以下特点:具有_;发现“_”;具有强烈的_。4、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为_的矛盾、_的矛盾、_的矛盾。5、少年期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_他人的评价。6、少年进入青春发育期,其性机能逐渐成熟和_觉醒,个别学生甚至出现_行为。7、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 和 之间的矛盾斗争。三、选择1、 人生生长的第二次高峰期发生在_。 A、青年期B、少年期C、幼儿期D、婴儿期2、 一个人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指_。 A、少年期B、童年期C、幼儿期D、青年初期3、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_。 A、具体形象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4、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由于_。A、成人感的出现 B、较强的自尊心 C、较强的好胜心D、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5、所谓的“心理断乳期”发生在_。A、婴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幼儿期6 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客观 B、主观 C、教育 D、心理的内部矛盾四、问答题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据此如何进行教育?2、如何对待少年期学生的“成人感”?3、分析少年期学生思维、情感、自我意识方面的特点。4、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有哪些?其它一、 名词解释1、技能 2、高原现象 3、迁移 4、变式 5、心理健康 6、人际关系7、品德 8、群体二、填空1、 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_和_2、 根据两种学习间影响的性质,迁移又可分为 和 。3、 动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区分为三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 、 、 。4、 智力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 、 、 、 和 五个阶段。5、 主持人通过语言等媒介,在心理方面给当事人以启发、疏导等帮助的过程,即 。6、_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7、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指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 ,还要有完整的 、 状态和 能力。8、品德的心理成分包括_、_、_、_。9、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有_、_、_。10、 健康是_健康和_健康的统一。11、 根据群体的建立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 和 。12、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 、 、 、 、 、 、 。 三、选择1、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_。A、 神经症患者 B、精神病患者C、有怪病的人 D、有心理问题需要帮助的正常人2、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关键是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记忆知识 D 、应用知识3、群体中的最高水平是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集团 D、集体4、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过程是 。 A、由“自律”到“他律” B、由“他律”到“自律” C、非A非B四、 判断1、 变式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2、 概念的内涵越大,其外延也越大。3、 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4、 即使是智力低常的,也可以是心理健康的。5、 一个人的心理障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就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五、问答题1、有效练习的条件是什么?2、班集体形成的心理标志。3、何为概念?怎样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98届专升本心理学试题一、概念(每题2分,共10分)1、 意义识记 2、情绪和情感 3、意志 4、个性 5、兴趣二、填空(每题 0.5分,共8分)1、 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复杂,为了研究和学习的方便,一般把它分为_和_。2、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_、 _。3、根据知觉的对象的特性,可把知觉分为_、_和_。4、对于遗忘的原因,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学说:_、_和压抑说。5、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_;二是_。6、 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是快乐、愤怒、_和_。7、 一般把人的意志活动分为_和_两个阶段。8、 一般认为,气质的生理机制是_。三、单向选择(每题1分,共8分)1、 有机体的一切心理活动,从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 )。A、反映B、反应C、反馈D、反射2、 能够觉察出差别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叫做( )。A、 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3、记忆的品质有四个,其中最重要的是( )。A、敏捷性B、持久性C、精确性D、准备性4、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是( )。A、抽象思维B、直觉思维C、发散思维D、集中思维5、有的同学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 )。A、转移B、分散C、分配D、起伏2、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说的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义务感7、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 )。A、动机斗争B、确定目的C、采取决定D、执行决定8、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四、判断(每题1分,共8分)1、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因此,可以说知觉是感觉数量的总和。2、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出现倒摄抑制的可能性越大。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意识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人们参加实践活动的丰富性。4、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时,运用变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分化概念。5、当注意不集中时,人们对当前感知的事物很难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