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及其下游产业调研报告.doc_第1页
乙烯及其下游产业调研报告.doc_第2页
乙烯及其下游产业调研报告.doc_第3页
乙烯及其下游产业调研报告.doc_第4页
乙烯及其下游产业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乙烯及其下游产业调研报告 姓名:王雷 学号:1106010320 班级:侯氏 指导老师:刘生鹏 第一章 乙烯行业发展概况 1.1 我国乙烯工业现状 4 1.1.1 供需现状4 1.1.2 生产情况4 1.1.3 进出口情况6 1.2 乙烯及其下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8 1.2.1 产能过剩8 1.2.2 来乙烯工业景气度将逐步下降,呈现周期性特征8 1.2.3 中东乙烯下游产业将给我国带来强大的冲击8第二章 乙烯工业市场分析 2.1.1引言 10 2.1.2 2010年新建和扩能乙烯项目 11 2.2 扩能项目122.2.1 在建乙烯项目122.2.2 计划建设乙烯项目14 2.3 乙烯能耗14 2.4 乙烯消费及预测15 第三章 乙烯工业原料分析 3.1 不同原料的乙烯产品产率 18 3.2 乙烯原料消费动向 20 3.3 我国裂解原料供应面临的紧张状况22 3.4我国乙烯原料替代动向23 第四章 乙烯及其下游产业链发展研究分析 4.1 乙烯未来的发展趋势 24 4.1.1 园区化、一体化模式发展 24 4.1.2 技术创新 25 4.1.3 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兼顾中西部地区乙烯工业布局25 4.1.4 严格实行产业准入制度,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安全环保水平25 4.2 乙烯产业链主要衍生物市场分析 26 4.2.1 聚乙烯、乙二醇、聚氯乙烯供需现状及预测 26 4.2.2 乙烯下游聚乙烯、乙二醇、聚氯乙烯产业的发展前景 26 4.3 小结 28【部分图表】表1 2005-2010年我国乙烯产能统计 6表2 2005-2009年我国乙烯进口来源 7表3 中国历年乙烯表观消费量 16表4 2010年中国乙烯产销总量平衡表 16表5 我国乙烯消费与未来预测 17 表6 2005年、2010年、2015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及预测 17表7 乙烯装置不同原料的典型产品产率 % 19表8 2000-2010年世界乙烯装置石脑油和乙烷进料比例的变化 19表9 不同原料的裂解装置投资费用指数 19表10 我国乙烯原料需求量23摘 要 近年来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迅猛,2010年乙烯产能达到1494.9104t/a,已投产的27套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55.37104t/a;在建乙烯产能达到300104t/a;2010年乙烯产量为1418.78104t。节能降耗工作也取得成效,2011年1月中国石化乙烯能耗首次降至592kg标油/t,与2010年乙烯能耗水平相比,1个月可降低成本2400万元。2010年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达到1496.88104t,乙烯当量消费也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约3315104t,预计2015年将达到4003104t。乙烯当量消费缺口较大,表明我国乙烯工业仍有一定发展潜力。与此同时,乙烯装置国产化率正在提高,乙烯三机等关键设备“十一五”期间陆续实现国产化,目前乙烯装置国产化率已达到75%左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技术差距,装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乙烯行业发展正面临全球乙烯产能过剩、存在步入周期性下降趋势的预期和潜在风险、中东石化产品对我国市场构成巨大压力等。我国大部分乙烯产能都以石脑油为原料,正面临原料资源供应日趋紧张的问题,预计2011年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脑油消费国。对此,应密切关注以煤作为替代原料采用MTO技术的工业化进程,同时要加快开发新的乙烯生产技术路线,尽可能以天然气、干气为原料,开发用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为主要原料的低成本乙烯生产技术路线。甲醇制烯烃、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生物质乙醇脱水制乙烯等将面临发展机遇。第1章 我国乙烯工业现状与发展分析1.1 我国乙烯供需现状及预测 1.1.1 供需现状 2009 年,我国乙烯总能力为 1211万吨/ 年,新增产能212.5万吨/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当年产量1069.7 万吨,同比增长4.3%,表观消费量1165.6 万吨。20052009 年我国乙烯产量年均增长率为7.8%,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速为10.2%。乙烯产量基本和表观消费量同步增长。 由于国内的乙烯消费主要体现在下游衍生物上,如聚乙烯、乙二醇、聚氯乙烯、醋酸等,故常采用当量消费量来评价乙烯实际需求。按当量消费量计,2009 年我国消耗当量乙烯2383万吨。1.1.2 生产情况 近年来,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迅猛,2005年乙烯产能785.9104t/a,2009年为1279.9104t/a,2010年达到1494.9104t/a, 已投产的27套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55.37104t/a,见表1。2009年新建和扩能乙烯项目如下:福建联合石油化工公司80104t/a、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扩能29104t/a、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催化热裂解制乙烯50104t/a(乙烯15104t/a)、独山子石化公司100104t/a、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公司扩能45104t/a新建3套、扩能2套,使产能达到1279.9104t/a。 2009年我国共有23家乙烯生产企业,25套装置,装置平均规模50.80104t/a。 其中单套规模达到80104t/a以上的有3套, 产能合计319104t/a; 单套规模在6010480104t/a的有11套,产能合计772104t/a;其余11套为60104t/a以下的中小乙烯,产能合计189.9104t/a。 上海赛科乙烯装置扩能项目于2009年7月15日完成, 装置产能从90104t/a成功扩大至119 104t/a,成为目前国内单线产能最大的乙烯装置。 2009年8月26日,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油乙烯项目化工装置相继投产,炼油能力从400104t/a增至1200104t/a, 同时还新建一套80 104t/a乙烯裂解装置。 2009年8月28日, 国家乙烯工业新原料来源示范项目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50104t/a催化热裂解(CPP)制乙烯项目(以下简称CPP项目)在沈阳投产。该项目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重油深度催化裂解制乙烯技术,以重质渣油为原料富产乙烯和丙烯,这是该技术首次工业化应用。由于操作条件缓和、设备材料要求低、投资相对较小以及主要原料常压渣油价格较低,与国内现有的乙烯装置相比,CPP项目生产的乙烯成本可降低20%。 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于2009年9月21日建成投产,该工程包括100104t/a乙烯.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公司500104t/a油化工程,即乙烯原料工程)、扩能45104t/a乙烯工程于2009年10月中旬投产,16104t/a乙烯能力不变,再增加一套45104t/a装置,产能达到61104t/a。1.1.3 进出口情况2009 年,我国乙烯进口量为97.5万吨,较2008年大幅增长,增幅为35.2%;出口1.5万吨,同比增长7.%。2007 年以前,我国乙烯进出口量很少,保持在10万吨左右,国内各企业生产的乙烯几乎全部用于企业自身下游衍生物的生产,个别企业在检修或开车时为平衡生产才进口或销售少量乙烯。2007 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进口量开始猛增,当年达到51万吨,较2006 年增加了364%。2008年乙烯进口量继续大幅增加,为72 万吨,较2007 年增加41%。2009 年乙烯进口量仍然大幅增加,为97.5万吨,同比增加35%。20072009年进口量同比逐年下降。2008年以前我国乙烯的进口主要来自于韩国、日本,之后由于中东新建项目逐步投产,开始大量向我国出口乙烯。此外,我国台湾地区和墨西哥也是进口乙烯主要来源地。随着中东项目的大量投产,我国自中东进口的乙烯将逐步增加。2009 年韩国、日本、伊朗这三国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93.1%,其中韩国约占48.8%,近几年所占份额逐渐减少;日本约占37.2%,2009 年其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伊朗约占7%,比2008年略有增长。2005-2009 年我国乙烯进口来源情况见表2。我国乙烯进口主要以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2009 年进口量分别为969922 吨和4712吨,分别占 99.5% 和 0.5%。 我国进口乙烯的省市主要有天津市、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等地。2009 年上述4个地区进口量合计为96 万吨,占总进口量的98.5%,其中天津市占34.5%、江苏省占32.7%、上海市占19.9%、浙江省占11.4%。2009 年我国出口乙烯15394吨,其中福建省、上海市、江苏省三地区出口乙烯总量为15381吨,占到国内总出口量的99.9%。表2 2005-2009年我国乙烯进口来源 1.2 乙烯及其下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1.2.1 产能过剩 自2005年以来,我国乙烯装置大型化呈现出加速态势。从乙烯装置的规模来看,目前我国乙烯裂解装置能力最高已达到122 万吨/年,比2005年之前提高了近一倍。炼化一体化也极大地提高了石化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其核心是工厂主流程和总体布局的整体优化。通过将乙烯生产装置和炼厂实施一体化经营,可降低乙烯/丙烯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增加产品附加值。1.2.2 未来乙烯工业景气度将逐步下降,呈现周期性特征 自2005年起,我国乙烯产能开始了新一轮扩张,大部分产能在2010 年左右投产,未来几年乙烯产能增幅将超过需求增幅。从需求来看,环氧乙烷和聚乙烯是拉动乙烯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2010 年后随着新建石化装置大量投产,石化产品需求增长保持稳定,乙烯供需的基本面将逐步发生转变,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将明显缓解,乙烯工业的景气度将有所下降。1.2.3 中东乙烯下游产业将给我国带来强大的冲击 中东地区是世界主要的原油产地,并且正在成为国际石化产业发展的重心和最具有竞争力的大宗石化产品出口地。近年来,中东各国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在保障原油出口的基础上,利用其原料丰富、成本较低等优势,大力发展石化产业。2001-2008年,中东地区乙烯生产能力由817万吨/ 年提高到1440万吨/年。随着乙烯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其下游衍生物如聚乙烯、乙二醇等生产能力及产量也大幅提高,但由于中东地区内需增长较缓,产品主要出口。 中东将在世界乙烯衍生物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中东地区本身对石化产品的需求较少,其石化产品如乙二醇、聚乙烯和苯乙烯等主要供出口,出口量占产量的70% 80%,主要出口到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 我国乙二醇、聚乙烯对外依存度较高,对进口要保持警惕。近年来随着我国聚酯工业快速发展,对乙二醇需求保持快速增长,消费量已超过美国位居第一。虽然我国乙二醇产能和产量增长较快,但仍不能满足聚酯工业的强劲需求,需要大量进口,进口依存度一直保持在70% 以上。2009 年,我国进口乙二醇583万吨,主要来源于中东、中国台湾省、加拿大和韩国,其中中东占52.2%(沙特39.7%、伊朗6.4%、科威特6%),中国台湾省占20%,加拿大占10.2%,韩国占.7%。中东出口至中国的乙二醇占其总出口量的50%以上,该地区乙二醇成本极其低廉,对国内乙二醇产业安全将构成极大的威胁。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进口聚乙烯在450 万吨以上,2009 年进口量大幅增长至741万吨,主要来源于中东、韩国、美国和新加坡,其中中东占26.3%。未来几年我国聚乙烯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再加上中东聚乙烯价格低廉,将对国内产业构成很大的威胁。 中东地区的乙二醇及聚乙烯在成本及价格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东地区乙烯工业具有原料丰富及廉价等优势,虽然装置建设成本及人工成本较高,但该地区约% 的乙烯裂解原料为乙烷,且相对于北美地区乙烷及亚洲地区石脑油价格来说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经初步测算,中东地区主要石化产品乙烯、聚乙烯及乙二醇等生产成本较中国均低约400美元/ 吨,考虑人工成本、运输及保险等其他费用,中东地区的乙二醇及聚乙烯在国际市场的成本及价格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东聚乙烯、乙二醇等进口产品的冲击,应该引起我国乙烯行业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第2章 乙烯工业市场分析2.1.1引言 近年来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迅猛,2010年乙烯产能达到1494.9104t/a,已投产的27套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55.37104t/a;在建乙烯产能达到300104t/a;2010年乙烯产量为1418.78104t。节能降耗工作也取得成效,2011年1月中国石化乙烯能耗首次降至592kg标油/t,与2010年乙烯能耗水平相比,1个月可降低成本2400万元。2010年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达到1496.88104t,乙烯当量消费也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约3315104t,预计2015年将达到4003104t。乙烯当量消费缺口较大,表明我国乙烯工业仍有一定发展潜力。与此同时,乙烯装置国产化率正在提高,乙烯三机等关键设备“十一五”期间陆续实现国产化,目前乙烯装置国产化率已达到75%左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技术差距,装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乙烯行业发展正面临全球乙烯产能过剩、存在步入周期性下降趋势的预期和潜在风险、中东石化产品对我国市场构成巨大压力等。我国大部分乙烯产能都以石脑油为原料,正面临原料资源供应日趋紧张的问题,预计2011年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脑油消费国。对此,应密切关注以煤作为替代原料采用MTO技术的工业化进程,同时要加快开发新的乙烯生产技术路线,尽可能以天然气、干气为原料,开发用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为主要原料的低成本乙烯生产技术路线。甲醇制烯烃、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生物质乙醇脱水制乙烯等将面临发展机遇。 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环氧乙烷、二氯乙烷/氯乙烯单体和乙苯。 截至2011年1月底,高密度聚乙烯为乙烯最大消费领域,约占乙烯需求的1/3,其次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另外,环氧乙烷消费约占全球乙烯需求的11,二氯乙烷和乙苯次之, 其他占7。 德国咨询公司塞日萨拿(Ceresana)的研究报告称,到2017年需求增幅最大的将是环氧乙烷,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预计将以年均3.5%4.5%的速度增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乙烯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同期世界新建的乙烯装置大多集中在中国。随着一系列乙烯装置的建成投产, 到2010年底我国乙烯总产能达到1494.9104t/a,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2755.4104t/a)的第二大乙烯生产国。2.1.2 2010年新建和扩能乙烯项目 随着几个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的投产,2010年我国乙烯产能达到1494.9104t/a,“十一五”期间5年的产能增长接近前10个五年计划的总和。 2010年1月16日, 天津石化100104t/a乙烯装置产出合格产品,项目主要包括100104t/a乙烯和1000104t/a炼油。由于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乙烯综合能耗和炼油综合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天津石化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500104t/a,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20104t/a,成为全国最大的乙烯生产企业之一和华北地区最大的炼油加工基地。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十一五”重点工程于2010年2月5日全面投产,其中包括45104t/a乙烯。 2010年4月20日,镇海炼化公司100104t/a乙烯裂解装置成功投产,标志着这个目前国内单套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国产化率最高的乙烯工程投产成功, 镇海炼化也自此拥有2300104t/a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和100104t/a乙烯生产能力,成为我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镇海炼化100104t/a乙烯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乙烯裂解等10套生产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其中100104t/a乙烯裂解、45104t/a聚乙烯、65104t/a环氧乙烷/乙二醇和285104t/a环氧丙烷/62104t/a苯乙烯等装置,在世界同类装置中规模最大。在工艺技术上,大部分装置采用国产技术,其中6套装置采用中国石化自有技术,乙烯综合能耗达到国际水平。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壳牌化学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各持股50%的合资企业, 该公司于2010年3月在惠州大亚湾石化联合装置实施扩能。扩建前乙烯裂解装置的产能为80104t/a,扩建后产能达到95104t/a。 通过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我国乙烯布局优化取得成效,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和西部等地区形成了一批世界级乙烯生产基地。 2010年乙烯产能按地区分,华东占42.4%、东北占16.4%、中南占12.5%、西北占13.3%、华北占15.5%,西南地区也正在建设乙烯装置,即将实现零的突破。2.2 扩能项目2.2.1 在建乙烯项目 除了已建成投产的1494.9104t/a产能外,目前正在建设的乙烯装置还包括抚顺80104t/a、四川成都80104t/a、武汉80104t/a和大庆60104t/a,我国在建乙烯产能达到300104t/a。 中国石化2010年4月21日表示,位于武汉市的80104t/a乙烯项目计划在2013年上半年实现项目投产。 为保证该项目的原料供应,中国石化武汉分公司的炼油加工规模将同步扩建到900104t /a。该项目中国石化持股65%,是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大型乙烯生产产能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中部地区满足化工产品需求。韩国产能最大的炼油商SK能源公司投资超过50亿元,持有该项目35%的股份。 美国Shaw集团麾下的石-伟公司(S&W)承揽了中国石油两套80104t/a乙烯装置的合同,石-伟公司提供专有技术以及工程和设备采购服务,其中一套由抚顺石化公司建在辽宁抚顺,另一套由四川石化公司建在四川彭州。抚顺石化扩建80104t/a乙烯装置是抚顺石化百万吨乙烯工程的龙头装置,采用石-伟公司专利技术, 裂解采用7台USC-176U型超选择性液体裂解炉和1台USC-12M型气体裂解炉,其中液体裂解炉为立式双炉膛管式炉高温热裂解,可实现分炉膛裂解/清焦。 2010年5月中旬,大庆石化公司与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签订120104t/a乙烯改扩建工程裂解装置及辅助设施EPC总承包合同, 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工程整体实施阶段。 大庆石化公司并线改造到年产120104t后, 将使大庆石化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之一。 德国巴斯夫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于2009年7月对外宣布, 将投资14亿美元在南京建设10套新的化工装置和扩建双方的合资企业。两家公司在南京的蒸汽裂解装置的乙烯生产能力将从现在的60104t/a提高到2011年的74104t/a。 扩建工程采用Shaw集团旗下的石-伟公司工艺裂解炉。 各大乙烯装置建成后,我国乙烯工业的布局将更加优化。 考虑到交通的便利性和市场需求,目前我国乙烯产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沿海、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武汉、四川彭州等乙烯项目的开工建设,表明我国在加快东部、东北和沿海地区乙烯工业发展的同时,开始兼顾中部地区乙烯工业的布局。这种布局适应了国家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对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各在建项目建成后,我国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将进一步提升,能耗将进一步降低,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将更趋合理。这些装置都达到或超过年产80104t的规模, 都采用了目前世界和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产品都是国内最急需、高档次的品种。这些乙烯装置的建设,符合国家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将使我国乙烯工业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2.2.2 计划建设乙烯项目 英国福陆(Fluor)公司2010年2月22日宣布,为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合资企业作可行性研究,以福陆公司上海和休斯敦业务中心为主进行, 已提出的2200104t/a炼油厂和120104t/a石化联合装置将位于浙江省台州。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公司已得到认定,将位于金山的蒸汽裂解装置从100104t/a扩能至150104t/a。但因经济呈下行趋势,该项目曾延期。 国家发改委2011年3月11日宣布,已批准先前宣布的中国石化和科威特石油公司投资90亿美元建设的炼油和石化合资企业,中国环境保护部已于2010年9月20日完成对该项目的环境和工程认证。计划在湛江附近东海岛建设的该合资企业将包括1500104t/a炼油厂和基于100104t/a乙烯的石化联合装置,原计划于2013年建成。科威特石油公司将为该合资企业供应原油,广东省政府已决定建设工作将于年内开始启动。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2009年7月底宣布,计划在20112015年间再建一套100104t/a蒸汽裂解装置, 使其乙烯产能到2015年达到20010t/a。为了使计划中的联合装置有足够的石脑油原料,镇海炼化公司将使其炼油能力扩能1500104t/a,达到3800104t/a。 该公司首先计划建设1500104t/a炼油联合装置,然后再建设100104t/a蒸汽裂解装置。镇海炼化公司现生产超过3000t/d的石脑油, 并向上海赛科供应大多数石脑油。2.3 乙烯能耗 生产100104t乙烯约需320104t石油烃, 其中18%(约57.6104t)为加工过程提供能源而消耗。 按每吨石脑油5000元计, 仅能源消耗费用就达28.8亿元。 乙烯装置作为石油化工的“龙头”和耗能大户,节能降耗工作的力度和成效直接影响节能及效益总体目标的实现。抓住乙烯装置,节约能源资源,符合发展低碳经济、创造绿色GDP的要求,这也为中国乙烯应对中东廉价乙烯、 其他能源化工产业、国际局势动荡等多方挑战增添了一个砝码。 2011年1月份,中国石化乙烯能耗首次下降至592kg标油/t,低于600kg标油/t的界限。其中,茂名乙烯能耗最低,为557kg标油/t;2010年建成投产的镇海乙烯能耗558kg标油/t。与2010年乙烯能耗水平相比,中国石化1个月可降低成本2400万元。 据统计,2010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乙烯能耗平均值为609kg标油/t,相比2005年下降11%,其中燕山石化5年间乙烯能耗降低18.3%。 根据2009年某国际咨询机构全球烯烃装置绩效评价,中国石化单位高附加值产品净能耗平均值已进入世界石脑油四分法第一群组。2.4 乙烯消费及预测 我国2000年乙烯表观消费量为478.59104t,2009年增长至1173.1104t,2010年达到1496.88104t1。 表3给出了中国历年乙烯表观消费量,表4 为2010年中国乙烯产销总量平衡表。 随着下游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乙烯当量消费也快速增长,多年以来我国乙烯当量自给率为50%左右2,3。20062008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分别为1986104t、2141104t和2130104t, 根据主要下游消费需求增长分析和预测,2010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达到约3315104t,2015年将为4003104t,2020年将达到4936104t,见表5。 表6为乙烯下游各衍生物的消费量及预测。 随着下游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乙烯当量消费也快速增长,多年以来我国乙烯当量自给率为50%左右。20062008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分别为1986104t、2141104t和2130104t, 根据主要下游消费需求增长分析和预测,2010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达到约3315104t,2015年将为4003104t,2020年将达到4936104t,见表5。 表6为乙烯下游各衍生物的消费量及预测。 预计未来我国乙烯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而当量消费缺口仍较大,约在40%以上,这表明我国乙烯工业仍有一定发展潜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乙烯工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机遇是需求不断增加,20112015年,我国乙烯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速,估计20112012年在5%左右,20132015年在5%7%, 预计到2015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将超过4000104t。 面临的挑战首先是节能减排的压力,其次是国外的优势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乙烯工业应持续推进规模化发展,坚持基地化、一体化、园区化的发展原则,优化战略布局,通过武汉乙烯、抚顺石化、大庆石化、扬-巴工程、 上海石化等项目及煤化工示范项目投产,预计2015年我国乙烯产能将达到2160104t /a,自给率将进一步提高,产业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国内供应能力得到增强。第3章 乙烯工业原料分析3.1 不同原料的乙烯产品产率 原料是影响乙烯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以石脑油和柴油为原料的乙烯装置,原料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7075。乙烯作为下游产品的原料,对下游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同样显著,例如在聚乙烯生产成本中其所占比重高达80左右。 因此,乙烯原料的选择和优化是降低乙烯生产成本、提高石油化工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乙烯装置采用不同原料的乙烯产率按乙烷、丙烷、丁烷、石脑油、轻柴油顺序呈递减趋势,见表7;表8列出了20002010年世界乙烯装置石脑油和乙烷进料比例的变化; 表9给出了不同原料乙烯裂解装置的投资费用指数。表7 乙烯装置不同原料的典型产品产率 % 表8 2000-2010年世界乙烯装置石脑油和乙烷进料比例的变化 % 表9 不同原料的裂解装置投资费用指数 通常石脑油裂解得到的乙烯、丙烯等烯烃较为平衡,重质NGL、瓦斯油等易于得到碳数多的烯烃;相反,以丁烷为主的LPG、乙烷易于得到碳数少的烯烃。例如为了得到1份乙烯,需要3.23.3份的石脑油;若是乙烷,则1.21.3份就可以了;如果是重质NGL,需3.43.6份;瓦斯油则根据其性状需要3.84.3份以上。3.2 乙烯原料消费动向 至2009年, 中东裂解装置产能2417104t/a的50%以上基于乙烷进料, 约600104t/a基于乙烷丙烷混合物/乙烷进料, 另有350104t/a基于乙烷/丙烷混合物进料,仅100104t/a基于石脑油原料。 壳牌公司旗下的壳牌荷兰化学公司将对其邻近荷兰Pernis炼油厂的Moerdijk乙烯装置进行重要投资,以增强乙烯生产的一体化效益。 壳牌公司与鲁姆斯公司签署合同,改造Moerdijk乙烯装置两座裂解炉以裂解加氢蜡油,加氢蜡油主要由该炼油厂和其他的壳牌炼油厂供应。 该项改造于2009年完成,从而使Moerdijk联合装置成为欧洲最有竞争力的石化联合装置之一。Moerdijk的90104t/a乙烯装置现大多采用石脑油原料,但也可裂解LPG和凝析油。 Pernis炼油厂现将其加氢蜡油转化为汽油。Moerdijk乙烯装置是壳牌公司在欧洲全资拥有的三套乙烯装置之一,另两套是在德国Wesseling的47104t/a装置和在德国Heide的18104t/a装置。 Wes-seling乙烯装置主要以加氢蜡油和石脑油为原料,Heide乙烯装置几乎全部以加氢蜡油为原料。壳牌公司在埃克森美孚公司全资拥有的英国Mossmor-ran 83104t/a乙烯装置获取了50%的产能,两家公司已联合投资3.5亿英镑(7亿美元)改造在英国的三套陆上天然气设施,以确保到2021年对Mossmorran乙烯装置的原料供应。 据第27届拉丁美洲石化协会年会发布的信息,LPG作为石化原料在拉丁美洲的吸引力将会增强, 该地区已成为LPG的净出口区。 根据预测,拉丁美洲LPG进口已经减少,到2012年,该地区供应将超过需求。 该地区2007年对LPG的需求增长为2.5%,但预计修订数为接近2%。 南美的LPG是富余的,而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的LPG短缺。 在现有的供应方面,阿根廷、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智利出口LPG,而该地区其他国家为进口国。厄瓜多尔和秘鲁对LPG实施补贴,LPG作为 。石化原料的吸引力很大。 在石化产品生产中,LPG可与石脑油相竞争。现在,拉丁美洲生产乙烯650104t/a,其中300104t/a以石脑油为原料;150104t/a来自乙烷,以墨西哥为主;另有200104t /a分布在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采用乙烷/丙烷混合物。 埃克森美孚公司于2009年12月下旬宣布收购从事非常规天然气生产的XTO能源公司, 这对美国化学工业而言是一个利好消息。作为最常用的石油化工基础原料,美国乙烯生产能力大约70使用天然气作为原料。美国天然气价格在多年徘徊于约2美元/MMBtu(1Btu=1055.06J,下同)之后,在这10年中价格大幅上涨, 使美国的化工行业失去了重要的竞争优势, 该行业就业在进入2000年后开始显著下降, 也使化工行业产能利用率在前10年内始终未能超过80。不过,虽然高价格重创了化学品公司, 但他们对XTO公司可为美国提供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储量而欢欣鼓舞。这种新的供应因素已使气价有所回落,截至2009年12月底,天然气现货价格为5.49美元/MMBtu。同样重要的是,石油仍然比天然气昂贵。 独立研究机构Alembic全球咨询公司的统计表明,使用石油如石脑油为原料的乙烯装置主要分布在美国以外地区,占世界乙烯产能的2/3。而从纯粹的能源当量来测算,石油是天然气价格的6倍。石油价格的多变性意味着从长期平均价格而言,将比天然气高出近8倍,目前这一比价近14倍。对于一些生产成本最高的生产商而言以石油为原料的乙烯装置已达到乙烯的边际价格,这意味着美国生产商具有较大的利润。按目前的气价情况,据汇丰银行计算,美国使用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品装置乙烯生产成本为550600美元/t,而目前乙烯价格高于1100美元/t。 近年来,我国乙烯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乙烯原料/原油比达到116.5, 使乙烯原料供应面临着石化高速发展和原油吃紧的双重挑战,大幅调整乙烯原料/原油比迫在眉睫, 原料优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柔性化则是乙烯原料优化的较佳选择。进行乙烯原料优化可以从所加工的原油中得到更多、更好的裂解原料,减轻炼油厂的供应压力, 一些炼化一体化的石化厂乙烯原料/原油比可以达到1(910)左右,配用原油数量可以降低40左右,乙烯收率和成本大为改善。3.3 我国裂解原料供应面临的紧张状况 原料缺口问题是国内乙烯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之一。乙烯原料油需求增速远高于原油加工量增速,为满足乙烯原料量,原油用于生产化工轻油的比例要从2009年8.6、2010年的10.4提高到2020年的14.64,否则缺口会较大。 由于绝大多数乙烯生产能力都采用石脑油为原料,为此,其消费量将大大增加。我国乙烯裂解原料包括石脑油、轻柴油、重油、原油、乙烷和丙烷等,2010年每生产1t乙烯,裂解原料平均消耗为3.07t, 预计2015年为3.06t,2020年为3.04t 据此 2010年我国对乙烯裂解原料的需求量为4355.7104t,2015年为648410t 2020年为8466104t。 2010年平均1t乙烯裂解原料需加工原油8.6t,预计2015年为6.8t,2020年为6.1t。为满足乙烯生产需求 2010年需原油3.7310t 2015年为4.42108t,2020年为5.16108t,见表10。表10我国乙烯原料需求量 由此可见,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对原油需求巨大。2010年原油进口依存度约54,2015年和2020年以后原油进口依存度将更高。原油供给紧张必将制约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而原油价格的高企使得这种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 2010年后,煤基甲醇制乙烯试验装置将开发成功,煤基甲醇制乙烯产能将在100104200104t/a届时可以弥补我国乙烯工业增长率的下降,从而保证乙烯工业与国民经济同步稳定增长。 另外,可以适度增加乙烯衍生物的进口,以便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减轻石油加工压力,减少石油进口量。3.4我国乙烯原料替代动向 我国在乙烯总产能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乙烯生产技术及原料利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期以来一直依靠单一石脑油裂解制乙烯的生产技术正在“被替代”,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格局。 甲醇制烯烃的原料甲醇来源广泛,可大量替代日益宝贵和稀缺的石油资源。 2006年,国家批准实施内蒙古包头神华煤化工有限公司煤经甲醇制烯烃工程。 该工程的建设规模为年产180104t甲醇、60104t烯烃, 采用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公司、中国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合作开发的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技术,装置于2010年8月一次开车成功, 实现了非油制烯烃技术产业化。2010年10月26日,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许可合同签订, 标志着DMTO-工业化示范项目陕煤化集团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合作建设的7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正式启动。此外,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共同开发的油 100t/d甲醇制乙烯技术(SM-TO)已在燕山石化取得示范成功,采用该技术的首套6010t/a甲醇制乙烯工业化装置正在中原乙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技术(CPP)已完成工业化试验, 首套50104t/a CPP工业化装置已于2009年8月在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上述这些新乙烯装置为我国乙烯总产能的增加贡献了4个百分点。 我国乙烯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原料资源供应日趋紧张的问题,对此,业界应密切关注以煤作为替代原料采用MTO技术的工业化进程,以此缓解乙烯扩能带来的原料紧张问题。同时要加快开发新的乙烯生产技术路线, 尽可能以天然气、干气为原料,开发用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为主要原料的低成本乙烯生产技术路线,从而提高我国乙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4章 乙烯及其下游产业链发展研究分析4.1 乙烯未来的发展趋势4.1.1 园区化、一体化模式发展 采取园区化模式发展乙烯工业, 炼油化工一体化布局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建设的乙烯装置与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紧密结合。重视循环经济生产技术开发和实施,积极采用节能、节水、降耗等新技术、新装备, 加强能源梯级利用,实现清洁、高效和安全生产。进口多种资源来弥补乙烯生产原料的不足, 原料来源将会扩大。加强油气田伴生轻油等资源综合利用, 整合炼油化工资源, 实现区域优化配置; 大力开发和实施化工轻油增产或节约替代技术。 4.1.2 技术创新 密切跟踪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和装备自主创新研究,增加科研经费投入,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和装备国产化步伐, 加强 科研、设计、企业间以及与装备制造业的联合, 提高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率,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1.3 在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 兼顾中西部地区乙烯工业布局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乙烯产业区, 结合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启动中西部地区乙烯生产基地建设, 促进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打破地域分割,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加快企业间的资产重组和业务交换, 强化资源优化配置和新技术、新品种的联合开发。调整产品结构,突出核心业务,推动乙烯工业向品牌化、高档次以及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4.1.4 严格实行产业准入制度,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安全环保水平 为了保证国内石化产业安全,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防范和化解产业布局、资金筹措、原料供应以及安全环保可能出现的风险, 国家对乙烯工业严格执行准入制度:( 1) 乙烯项目建设要符合产业布局和“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的发展要求;( 2) 新建项目原则上要依托现有大型炼油企业, 实行炼油化工一体化, 乙烯项目业主原料自给能力必须达到75%以上;( 3)新建乙烯项目单线规模达到80万吨级以上, 乙烯下游石化装置具有世界级经济规模;( 4) 乙烯以及下游石化装置必须选择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 能耗物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且能够适应出口要求, 安全环境必须满足国家有关规定, 必须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 5) 乙烯项目投资方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 现有企业净资产必须超过乙烯项目出资额度,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60%;( 6)新建乙烯项目资本金必须达1/3以上,现有乙烯企业改扩建项目资本金必须达到40%以上。( 7)中外合资乙烯项目,外商必须拥有主要装置先进技术或原料供应能力,中方相对控股。 4.2 乙烯产业链主要衍生物市场分析 4.2.1 聚乙烯、乙二醇、聚氯乙烯供需现状及预测 聚乙烯、乙二醇和聚氯乙烯作为乙烯下游最重要的衍生物产品,这几年全球和我国的产能和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4.2.2 乙烯下游聚乙烯、乙二醇、聚氯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