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四年级科学 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性质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2、 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2、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二、学习新课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空气与其它物体的性质对比。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过的固体和液体么? 谁来说说固体、液体和空气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书上的表格请你们讨论以后填写。 学生汇报与补充。 三、巩固新课今天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其中有一种在我们的生活重使用的非常多,就是压缩空气,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他们是怎样应用的?想不想做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教师讲解三种玩具的做法,并简要介绍原理。 四、作业完成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板书设计1、空气的性质 占据一定的空间有质量 压缩空气有弹性2、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会流动么?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4、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 二、进入新课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再想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你准备怎么做? 书上的实验你能看懂么?谁来做? 实验再一次说明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生活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冷空气? 打开冰箱冷藏室。冰箱里的“白气”往哪里流动? 冬季的冷风从哪里钻进来?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 3、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 于地面冷热不同导致的空气流动就是风。 三、巩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来及升空原理。 教师、学生一起来完成一只热气球。 四、作业 回家做一个热气球。 板书设计热空气和冷空气热空气 上升冷空气 下降3、空气中有什么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2、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进入新课 1、空气的成分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 教师演示书上实验。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 教师演示实验。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 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 教师演示实验。蜡烛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 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1、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2、学生做介绍。3、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四、作业:了解氮气的作用。 板书设计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重氮气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2、 难点: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教学准备 空气污染的软件,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吗? 提问: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讲述: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学习新课1了解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 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空气质量?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空气受污染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我们周围的空气现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去调查一下。 室外的空气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 室内的空气我们又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将我们调查到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介绍表格记录方法。 三、巩固应用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 2、学生介绍书上的6幅图。 3、净化空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四、作业1、完成调查记录。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板书设计空气也是生命之源第二单元 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的概念;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2、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 建立温度的概念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二、形成温度概念全班交流,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三、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 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 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 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四、预测水的温度变化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五、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需要哪些材料: 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六、小组研究,收集数据,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 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七、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描点;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 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发现: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板书设计1、冷热与温度温度温度计 温度逐渐下降,快到慢。2、热的传递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2、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教学准备 试管夹,汤匙、蜡烛、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茶叶,热水。 课时安排 1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 导入讲述:今天,我们手冷的时候,爹妈会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传递。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递。二、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要求:注意别烫到手;可以从汤匙任何一个位臵开始烤; 汤匙不要离蜡烛太近; 观察蜡是怎么熔化的。学生分组烤一烤涂了蜡的汤匙, 观察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 展示交流:蜡油熔化的规律? 小结:固体传热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提问: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烧杯里的水是如何全部变热的? 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领取材料进行尝试,感受哪种方案能够有效的观察到水的流动。再用有效方案进行一次实验,观察水变热的过程,并画在记录上。展示交流:水变热的规律? 小结:液体传热对流。 四、拓展到空气传热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传热方式。观看多媒体课件。 五、了解辐射 学生自学19页“辐射”。六、应用并区分热传递三种方式 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直接看书,学生利用箭头很容易分析出热传递方式。去掉箭头,学生有能力自己去表示热传递的过程。 板书设计2、热的传递 固体传导 液体对流 空气辐射3、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2、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 话题“聚集”讨论: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你为什么这样想?理是什么?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创设情景:一块糖,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 提出实验的要求: 先将蜡烛点着。 将装有糖的锅放在蜡烛上。在觉得可以作画的时候画出你们小组心中的画。 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画的。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请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想描述出这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 提问: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看书上21页实验进行讨论。 师演示固体体胀演示器。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提问: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类似的变化吗? 指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师生讨论方法:1)借助什么可以观察到液体或气体体积的变化?2)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够证明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3)实验中可能要注意什么?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尝试。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三、了解加热和冷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板书设计3、加热和冷却形态体积加热变化热胀 冷却变化冷缩4、吸热和散热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难点: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 沙、水、烧杯、温度计、彩色笔或墨汁等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好吗?二、探究不同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能力一样吗?比如说,沙和水,哪个吸热快? 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怎样才能让别人相信你的观点? 2、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学生的现状。 谈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获得热?怎样较为科学、精确地知道物体吸热后的变化?怎样比较吸热的快慢才是科学的? 说说有哪些注意事项如问:沙子是湿的,行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制定方案:怎样比较沙和水,谁散热快。 3、学生分组到室外实验,师巡视,检查学生记录情况。 4、交流实验结果。5、讨论:从这一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6、指导学生分析数据,绘制曲线图。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 探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1、提问: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性能不一样,那同一物体,不同颜色,它们吸热散热的能力又是如何的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3、请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要哪些材料?怎样操作?怎样保证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可放手让学生自行制定。鼓励学生尽可能想出不一样的方案。4、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5、学生到室外分组活动。6、汇报交流:什么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7、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二、了解生活中觉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1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3教师也可作适当补充。 联系实际生活,找出生活中应用物体吸热、散热性能的例子。体会利用科学知识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三、拓展作业 板书设计4、吸热和散热 吸热 散热沙 快 快 水 慢 慢设计一个保温杯,看哪个小组设计的保温杯效果最好。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教学准备 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 1、造云(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 1、造露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分组实验,汇报结果。2、造霜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 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回答。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4、设计实验方案。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2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1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学生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2、科学知识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学会尊重事实。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2、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食品保鲜袋、尺子、队鼓、绿豆、鼓槌、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纸杯、水、蜡线等。 2演示材料:带有音乐的小布熊、音钹一副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问题生成1谈话:同学们请看它是谁?今天我们要和小布熊一起进行科学探究,你们高兴吗?那你们大声向小布熊问声好吧!2提问:当你听到小布熊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呢? 3学生提问题,教师根据情况板书。4选择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5谈话: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6教师播放有多种声音的光盘。7汇报: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8教师补充说明: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二、探究新知 制造声音1谈话: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2学生自行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73页上。 3汇报实验情况:你怎样使食品保鲜袋发声的?4小结: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5教师注意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6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看谁制造的多,并认真观察发音物体有什么特点?7小结:能发生的物体其实很多,发声的方法也很多。 作出假设1小组猜测:为什么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并填在活动记录表上。 3学生汇报假设。 实验验证1提问:你们能利用身边材料发出声音吗?2教师提要求:制造声音不要太用力,以免影响其他班上课。 3学生自选材料,制造声音。 4实验前分发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学生汇报制造声音的过程。6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你们在制造声音时,有什么发现? 7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得出结论1讨论:大家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2汇报交流结果。 3师生小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动”。 4研究怎样让物体停止发声。提问:你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教师敲一下音拨,谈话:现在音拨发出了声音,怎样使它停止发出声音?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上台表演。提问:同学们的表演说明了什么?小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实验证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三、巩固应用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放松一下,闭上双眼,认真地听!2汇报:你听到了什么? 3讨论:人体是怎样发声的? 4多媒体课件演示:人的发声器官。苏教版四年级科学 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性质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2、 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2、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二、学习新课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空气与其它物体的性质对比。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过的固体和液体么? 谁来说说固体、液体和空气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书上的表格请你们讨论以后填写。 学生汇报与补充。 三、巩固新课今天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其中有一种在我们的生活重使用的非常多,就是压缩空气,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他们是怎样应用的?想不想做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教师讲解三种玩具的做法,并简要介绍原理。 四、作业完成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板书设计1、空气的性质 占据一定的空间有质量 压缩空气有弹性2、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引渡协议书包括
- 分家协议书的效力
- 第三节 玛雅文明的未解之谜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北师大版2010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北师大版2010
- 与日本协议书
- 股东协议书减持公司股份
- 教学达人申请书
- 装修漏水赔偿协议书
- 承包种花协议书
- 安全知识培训宣传报道课件
- 中国联通神农架林区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综合管理类
-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6届高三9月名校模考试分类汇编五
- 2025年9月20日云南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合同纠纷民事起诉状模板示例
- 招行ai面试题库大全及答案
- 地下储藏室产权使用权转让协议
-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人称的交替使用
- 大数据在高速公路收费稽查打逃方面的应用
- TY/T 3001-2006中国青少年儿童 手腕骨成熟度及评价方法
- GB/T 9722-2006化学试剂气相色谱法通则
- 我的家乡-美丽的余姚
- 插画风抗战纪念日电子小报手抄报word小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